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时间:2023-06-22 09:3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切合实际,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77-01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是指人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和爱憎好恶的情感流露,如激情、热情、心境等;意志过程则是把想象、理想设法变成现实的心理过程。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6-01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 斌,金亚文.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11-13.

第3篇

如何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音乐素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确立新型的音乐评价理念

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音乐的主题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音乐课程的传统理念是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进行理性、枯燥的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听觉训练。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不论是从指导思想上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把以往那种理性枯燥的机械式训练变成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也就是说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和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教育的潜效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评价。

二、明确目标,在施教中引领科学的音乐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可以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三方面的要求:

1.注意目标与“课标”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应当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总目标,在心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个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2.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目标后,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三、勤于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

1.表演取代考试,发挥学生特长

音乐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提高效率。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可以是单独的、双人的、小组的,要求人人参与,以演代考,发挥特长,并可邀请本班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期终班级音乐会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准备,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2.吹拉弹唱演诵,展示强项评价

第4篇

一、教学活动重在审美体验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应重视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音乐的美怎么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受到艺术的感染?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怎么会通过审美情感的激发而去学会创造音乐呢?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情节美,之后带着这种美来欣赏感受整首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在美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掌握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从“苦学”过渡到“乐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才能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当然,我们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过程作为核心任务来完成,要敢于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体验。

例如在教唱歌曲《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藏族舞蹈和藏族的民族服饰,然后在这种美的熏陶中、美的体验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学唱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学唱歌曲也会更快一些。

二、音乐课堂应归还学生

传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乏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束缚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的发挥。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应只是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知识融入到情感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宽松交流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润物无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为例,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笔者在教唱此歌之前先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问一问学生之中有没有会唱本首歌曲的,有会唱的,让他(她)作为教师来教唱给其他学生,然后教师加入指导、纠正,打破了以往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审美体验中的情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标准来衡量,这种评价方法无疑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态”,使音乐教育偏离了轨道。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掌握某一技巧来唱好歌曲,不惜以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技巧,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审美体验。音乐是艺术,艺术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了生命的体验过程,也就失去了深层次的审美内涵和意蕴,即使演唱技巧再熟练,没有情感的投入,其演唱也只不过是灵魂的外壳而已。学生在演唱歌曲或是欣赏作品的同时,要不断注重音乐的审美情感。

第5篇

一、连云港市地区方言的特点

连云港市地处海陆、南北过渡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正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连云港方言的复杂性。

连云港境内有两种方言,江淮方言和中原方言,占主体的是江淮方言,我们市区就属于江淮官话区,主要特点有:

1、翘舌音zh ch sh r与平舌音z c s的混淆,但是都读作zh、ch、sh,这就是有些人说连云港话有卷舌音的原因 ;

2、n、l不分;

3、前后鼻音不分,即n和ng不分;

4、有的方言在现代汉语中还没有对应的汉字和读音,但是对于普通话教学又没有太大的干扰。

二、连云港方言对拼音教学的“束缚”有哪些

1、平翘舌之分,如zh,ch,sh和z,c,s;

2、鼻音之分,如n、l;

3、前后鼻音之分,如in,ing和en,eng;

4、声调的影响,如普通话读“大姐”的“姐”是第三声,而我们方言读这个字音却没有声调。

5、看是不一样的字,但在方言中字音却是一样的,如:祥与强等。

三、怎样解除方言对拼音教学的“束缚”

1、怎样发准zh,ch,sh和z,c,s

同学们要发准这两组声母,首先必须弄清这两组声母发音的区别。z,c,s一组声母,同学们原来就会发,但还要认真体会舌头的活动,训练自觉控制舌头活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练习zh,ch,sh的发音。发好zh组的音,关键在于要克服舌头平伸的习惯,把舌头翘起来。翘起舌头发z,c,s,就是zh,ch,sh的音了。

2、怎样分辨声母n和l

在学习声母n、l时,首先要弄清楚它们发音的方法不同:n是个鼻音,发音时让气流从鼻腔出来;l不是鼻音,发音时让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所以叫边音。在n、l不分的地区,同学们一般以会发n不会发l的居多。同学们在发l音时,可以把嘴角咧开一些,以帮助气流从舌头两边顺利透出。另外,还可以用ge,ke这两个音节助读。

3、怎样分辨前后鼻音

(1)怎样分辨in,ing

在教学in,ing时,确实是比较难,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说实话,我对前后鼻音也是到进海州师范考普通话过关时,才彻底区分,为了让学生能从小区分前后鼻音,我让孩子读前鼻音“in”读“因”的音,正常读,但是读后鼻音“ing”时,舌头稍向后卷,久而久之,学生就分清楚了。

(2)怎样区分en,eng

说真的读这两个音,还真是难,有不少孩子对于这两个音掌握不好,读出来的音都一样,只能平时强化训练,多读多听多练了。

4、如何区分方言中的“祥与强”

我们的地区方言中有些看是不一样的字,但在方言中字音却是一样的,如:祥与强,所以学好拼音对于纠正这类字有很大帮助,因为“祥”读xi?ng,“强”读qi?ng。

5、还可以使用以下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可以让学生唱歌诀,乐中学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以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为主的,在声、韵、调的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接触各种感性材料,并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歌诀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可使抽象的符号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学生乐于学,就学得轻松愉快,并且效果也好。

(2)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趣中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j q x与?拼的省写两点的规则时2可先覆一段故事;后篙故事姻歌谣:“行礼貌=哥哥j q x,脱了帽子敬个礼。”在这些有趣的故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课前、课后学生会想象着讲这样的故事,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3)可以让学生做游戏,玩中学,过好拼音关

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掌握拼音。如在教学声母、韵母的拼读时,可把它们写在卡片上,让学生唱着《找朋友》的歌曲,让学生自由组合。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从而在游戏中掌握了拼音。

(4)可以让学生利用汉字,排除方言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只有学会了拼音,才能去认识汉字。怎么可能利用汉字来学习拼音呢?这也得融会贯通,互相信赖,互相学习。在学生的眼中,在生活中接触的多是汉字。利用日常生活中听见的、看到的来学习拼音,学生更能学得快,记得牢,能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能自觉地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巧妙地学习拼音。

第6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渗透

音乐教育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技能,不仅是向高一级的院校输送专业的人才,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使学生热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打好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育。

一、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塑造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也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音乐天赋高的学生,还是音乐天赋低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受到音乐的熏陶,得到应有的发展。然而,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关心个别学生。上音乐课时,总是找一些爱唱的学生,很少给其他学生一些说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对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更容易被忽视。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赶排节目,只训练了几个"文艺尖子"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培养。

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把音乐教育的目标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记得我刚教初一音乐时,某班有一名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从不张口唱。但我并未放弃他,课后多次找他谈心,给他补课,他的心渐渐与我靠近,对音乐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课上他变得活泼了。实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一样,所以理解音乐的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注意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音乐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应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目前,有些音乐教师认为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让学生主动地学是次要的。所以,音乐教学中的教师讲得多,唱得多,学生说唱等机会就比较少。如学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们主动活动起来,我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节奏创编舞蹈,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编出的舞蹈别具一格,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和参与,给学生更多的演唱和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充当学习音乐的主人。

三、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几首歌曲,几个舞蹈,就认为达到了教育目的。我认为,音乐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音乐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教给学生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和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并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表现力和想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美、爱好美、表现美、创造美。

四、音乐教学要体现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通过音乐教学,要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熏陶、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性与创新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增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力、艺术创造力。

五、音乐教学要陶冶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艺术美,充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感受美,做到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指导,以此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丰富审美情感、发挥审美想像、陶冶学生的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六、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7篇

关键词:音乐元素 小学英语教学 英文歌曲 童谣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外语,对小学生来说,学好这一门外语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成为了学好这门外语的关键之一。小学生特别喜欢随着音乐边念、边唱、边做动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使学生在轻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一) 小学英语教学中音乐元素的主要内容

这里所指的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英文歌曲、童谣等。童谣是指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有韵脚、有意境、有节奏、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一种说唱形式。

(二) 小学英语教学中音乐元素的主要特点

1. 歌词内容简单易懂

歌词内容一般选择讲述动植物、自然现象、日常用语、问候、道歉、交通工具、身体的各个部分、节日等,这些都是小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能随时使用的、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英文歌曲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teacher. I take my bag and book, my bag and book to school.” 这样问候的英文歌曲,就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内容。

2. 歌词语音形象生动

英文歌曲、歌谣中常常加入摹声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从而有效地引起小学生的听觉感官,还能唤起学生对事物的想像和理解。例如 “Farm animals” 歌谣中有很多摹声 “moo”、“oink” 等词的运用,使学生犹如身临于一个农场中,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富有节奏感

动感的节奏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英文歌曲、歌谣都有一定的韵律和节拍,适合一边唱一边用动作表现出歌词的含意。例如英文歌曲 “This is the way I wash my face. Wash my face, wash my face. ” 学生可以边唱边跟音乐拍掌做动作。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音乐元素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很好的调控课堂。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例如英文歌曲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等学生喜欢的音乐,如果能在教学中得到适当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这样他们就自然会对英语感兴趣了。

2 .增强记忆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记忆有关词汇和句型。

研究表明,人大脑的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信息;右半球是记忆和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并进行模仿的中枢。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音乐元素,将大脑左半球的抽象思维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合二为一, 从而牢固地记住英语知识。

3.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教学难点时,合理地运用音乐元素来避免反复枯燥的操练。一些长长的句子对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很容易令学生失去兴趣,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时候将知识内容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中,让学生进行说唱,跟随着悠扬的节奏,反复唱诵,长句子记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这样的方法让课堂充满趣味,也有效地巩固了知识内容。

4 .接触西方文化,了解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歌词更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小学生在学习英文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介绍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在教授英文歌曲 “Jingle Bells”时,可以介绍圣诞老人,平安夜,圣诞大餐,圣诞树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更多的跨国文化意识,增长交际知识和能力。

(四)小学英语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方式

1 .运用于英语课前全班领唱部分

小学生课间都非常好玩,常常铃声响了之后,才舍得进教室。有时人是进来了,心里却还一直想着玩的事,这时老师就可以请文娱委员上来领唱一些英文歌曲或歌谣,把学生带入英语课堂的状态,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 .运用于教学过程的热身部分

热身部分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英语课堂需要的是一个活泼的、轻松的氛围,课堂的一开始不能很直接地进入到教学中去,要以“热身”这一催化剂去唤起学生的兴趣。

3 .运用于教学操练和巩固部分

英文歌曲、歌谣一方面可以帮助操练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将内容编成英文歌曲、歌谣,配上旋律,进行说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的乐趣,又让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结语

总而言之,英文歌曲、歌谣简单易懂、轻快直观,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只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的音乐元素来教授课本抽象的知识,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思维,从而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音乐元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桥梁,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好助手。

参考文献:

[1] 桂月、金莺 . 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陈文觉 . 英语歌曲中蕴含的语言潜化和实验机会 [J] . 小学教学研究, 2003(2)

[3] 学习策略课题组 . 学习的策略――怎样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 [J] . 红旗出版社, 1999(4)

第8篇

1 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简谱的概念。

2 注重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

1)重视情景创设,激发学习和探索的欲望。音乐课应该重视情景的创设,设计悬念,形成氛围,激发“想学”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情景创设方法有:故事法、诗歌法、音乐法、图画法、谜语法、游戏法、示范法、对比法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导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索和创造活动。

2)以听觉为中心,聆听中体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欣赏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听”,反复聆听。初听、复听、重点地听、分析地听,在听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

3)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关系。欣赏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还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不要过于注重教学感受、鉴赏,忽略“双基”

教学

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甚至是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发声、打节奏、识谱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感受与体验。在低年级的音乐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反复聆听学会音乐,但是到了中高年级,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尤其是二声部合唱的学习又怎能通过听赏来完成。在这种热闹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是提高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但是学生能力却下降了。

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思想影响下,“双基”教学出现了轻视和淡化的现象。在强调学生音乐实践活动时,可以不管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握是否正确,是否系统了。音乐教育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入另一极端,这明显与新课程改革相违背。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在认识上出现了错误,认为要进行审美体验就只要学生能欣赏音乐就可以了,音乐的脱盲不是乐谱,而使音乐的感知,割裂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之间的联系。学生若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纵使老师有百般武艺也难使学生更深层地去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更不用说音乐的创造与表现。

另外,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方法单调,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只好回避,日复一日,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就达不到年级所要求的水平。其实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要素的学习本身是音乐学习的一部分,在初始过程学生有点为难,一旦掌握了一点点,就会尝到甜头。另外,运用简单器乐如竖笛、口琴,也能帮助学生“双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只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鼓励,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在“双基”的学习中学生一样可以达到自觉自愿、愉悦欢快的效果,因为音乐课毕竟是一种文化课,不只是娱乐。

4 注重传授与创造

第9篇

浅谈声乐学习中自然歌唱的技巧

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都往往喜欢让学生感受哪里使劲了,但却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肢体得不到放松,气息不流动,声音僵硬,或是声音做作,这样的结果便使歌唱的持久性不好,往往唱不了多久嗓子就哑了,累了。还有的学生一味地模仿某一位世界级的歌唱家,以为自己的声音要唱成那样才叫美声,对于某些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许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也像那么回事,但是却误解了美声的本质,而另一部分弄巧成拙的学生则是学到最后四不像,还把自己的本嗓给毁了,唱坏了。

其实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美声唱法也有它的自然美。这种美是有个体差异的,它存在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嗓音条件,不同的音色,甚至还有腔体和声带差异的问题,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的前期花工夫花时间花精力摸清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声乐教师的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掘学生声音上的闪光点,嗓音条件上的优点,开发学生歌声中的自然美,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的歌唱。

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声区统一,不管高音区、低音区还是中声区都要真假声混合,只是不同声区中真假声混合的度有所不同而已。从音域的低音到高音,先是以真声为主,中声区真假声比例差不多,然后逐渐发展到以假声为主。如何做到声区的统一,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歌唱中的自然美,发出来的声音一定不能矫揉造作,只要呼吸支持好了,身体的肌肉该放松的放松了,该积极的积极了,出来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了,也是能体现学生特点、个性的声音了,不必一味的模仿,造作出什么声音来。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协同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一个肌体出错了,紧张了,都会影响到歌唱的自然美,影响歌唱者的歌唱持久性。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说过“我们主张整个人唱,放松地唱”,这里寻求的“放松的唱”也是体现了美声的自然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灌输这一思想,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重视技巧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一定得以自然、放松的演唱状态为基础为前提,这一状态也是检验我们技巧用得是否正确和适度的标准。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最舒服最自如的深呼吸,吸气的一刹那整个身体松一下的感觉,我们的肺部、横膈膜都有向四周扩展的运动,这一运动,我们反手叉腰是能感觉到的,这种呼吸的状态才是歌唱所需要的正确状态。其实,吸气的状态就是我们歌唱的状态,而且这一状态还要从容的保持,这里说到的从容其实也是要做到自然、自如。我在英国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时,导师也强调了这种吸气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学生每天唱歌之前都要练习,把这种状态变成一种下意识的东西,张嘴就有这一状态。对于初学者来说,哪些肌肉放松,哪些肌肉使劲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会产生迷惑,困扰,有的学生会想“放松就放松,怎么会有的器官松,有的器官又要紧,这怎么能做到啊?”学生产生这一想法是没有真正去体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笑,喊远处人时的身体机能变化情况,教师在最初的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辅助练习去帮助学生得到这些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楚易懂,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课后练习时才更具针对性,才能自我检测正确与否,才能做到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找到这种放松、自然的歌唱状态,让我们的声音随着气息缓缓的流动,这样的声音才能体现歌唱的自然美。

歌唱的自然美还体现在咬字这一环节上,任何一种唱法都讲究咬字清晰,字正腔圆。歌唱者是用我们的声音表现歌曲,如果这一过程中少了语言,那么观众估计只能看你演唱时的表情去猜测你在唱什么了,简单来说中国字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辅音发音准确就是每个字的字头要咬正,只有字头咬准了才能将字说清楚,辅音的特点是短而快。元音是语言中的有声部分,是一个字的灵魂所在,我们咬字中保持最久的也是元音部分,表现歌声、语言与情感的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元音发音准确。所以我们在练声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也是喜欢用i、e、a、o、u来练习。但是为什么学生练声可以,一到唱歌就变了味了呢?在我看来,是元音、辅音连贯性上出了问题,这个连贯性体现在从字头到字腹、字尾的交代,归韵、收声,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不能停顿,不能忽略某一部分,韵头、韵腹、韵尾都要交代得非常清楚。观众听不清歌词很大程度是因为歌唱者只注重了元音的部分,而忘记了咬字,就是辅音的部分,元音让我们的歌声听起来更流畅,辅音是帮助我们保持气息不漏气和咬字的重要环节。因此歌唱者必须大胆的咬字,唱好辅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带着气息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是很有必要的,把高位置的朗读歌词的状态带到歌唱中去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有的老师也爱用“像说话一样歌唱”来引导学生咬字要字正腔圆,咬字要清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说话时候的咬字,再带上气息,把字唱到正确的位置上,歌唱就自然了,观众也能听清楚歌词了。

歌唱中的自然美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必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用心的体会、揣摩,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这也是一个有意识的寻找到无意识的流露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多动脑,多听、多看,进行调整,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和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歌唱训练过程,从而得到持久耐用,动听、感人,充满自然美的歌声!

转贴于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 教学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大纲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游戏宫。

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 能够和大家一齐整齐地演唱并背唱每课的歌曲。

3、 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

4、 认真聆听欣赏曲,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5、 初步了解简单的音乐知识。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 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过程。

2、 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3、 加强实践与创造。

4、 加强综合与渗透。即融入其它学科知识。

5、 把激发学生学习韵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

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

经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

课 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在歌唱,舞蹈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

三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

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50%的小朋友还可以,20%的小朋

友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

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

第12篇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