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的德育原则

小学的德育原则

时间:2023-06-22 09: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的德育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的德育原则

第1篇

德育课程作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一门时效性强、时代性强且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正逐渐变得复杂,再加上小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不成熟,所以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尤其在当今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各种观念及思想更容易发生改变。因此,小学的德育课程开展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小学的德育课程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下文就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其原则和目标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二、网络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丰富德育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具有丰富的传播内容和开放的交流环境,拥有信息传播交互性、信息来源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这是落实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思想前提。为了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导向作用,确保学校德育教育能与网络发展相适应,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服务水平。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在寻求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网络资源中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及交流空间的开放性等优势给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机遇。

2.网络环境复杂,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道德约束体系,小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具有足够大的自由,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网络中随意发表言论而养成过度自由和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长期发展下去,将造成学生做出有损道德和人格的事。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这也给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展提出了挑战。虽然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但网络将真实的世界变得更模糊,虽创造的虚拟现实与实体的现实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但在虚拟时空中将会逐渐剥夺学生的独立性知觉,渐渐地学生将会失去理性和自我。

三、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随着教育部门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德育课程正在发生本质的改变,但就其改变的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多年以来,很多小学一直将德育课程作为一种学科来进行教育,将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为向学生传授一些系统性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过于理论化,太过注重德育课程的目标,强调的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德育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以及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生活的难点与热点。

2.教材滞后。大多数小学的德育课程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德育教材来进行安排的,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课程中,一味的按照教材的进度、规划以及内容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其内容也较为单调。包括道德的起源、本质、道德的原则、规范以及评价道德的标准等等简单的内容,都是来自课本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时,不能产生共鸣,教材与现实的差距也直接拉开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形成了明显的差距,使得学生远离德育课程。

3.教学方法缺乏合理性。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任何学科课程高效性的主要因素,但就目前我国小学的情况来讲,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采取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一味的进行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教学内容合不合适,感不感兴趣,这也造成了教师的尴尬困境。众所周知,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学就是向学生施加精神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其思想素质与觉悟,影响小学生的行为,指导其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因教学方法不合理,没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德育课程的开展效果。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正确运用网络教学。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为了确保小学德育教育理念与网络发展相适应,应树立发展的理念。由于传统小学德育教育理念失去了效力,因此要全面把握德育教育发展的全部要求,以发展理念为导向,从而提高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开放性。树立平等的理念,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环境上和介体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客体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也发生的颠覆,因此,注重平等的教育理念,从而充分体现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互动性。

2.开展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前面提到,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由于网络的信息鱼目混杂,学生的网上行为方式发生了相应变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信息解读和辨别是非能力方面,这就涉及到网络素养的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政府及社会应对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但事实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仅限制在教学方法上,还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渠道以及环境,甚至教学艺术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拓宽思路。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将媒体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载体,这就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网这一重要阵地,组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校园网进行更新和维护,以打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3.利用网络资源制定多样化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德育课的设计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好能与生活实践相符合,要从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出发。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应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来展开,这也决定了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以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基础,来建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框架,并针对性的开展德育课程的进度、内容等方面。其次,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实际生活,充分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层次以及实际需求;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渐实现层层递进,并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要求。

四、结束语

第2篇

模式,易言之,即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操作的范式。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来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德育理论研究者习惯于用所谓的辩证思维而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德育过程,将整个德育过程肢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静止的研究,忽视对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探讨,没有对德育过程作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研究,综观一下已出版的各种教育学和德育原理著作,通常都是分别对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割裂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之间的有机联系。①这样做的后果,导致有关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如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在有的论著中是作为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来探讨,居于原理层次;而在有的论著中,则作为德育过程中的原则或要求来研究,降到规范层次,造成把原理阐述成规范,或者把规范论证成原理的混乱,使得广大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理论面前分不出“必然”和“应然”,无所适从,给理论联系实际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导之逻辑推理上的矛盾混乱,难以自圆其说,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混乱情况,许多德育理论研究者便用“什么与什么相结合”或“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的命题来回避矛盾,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多种途径和方法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统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命题在有关论著中比比皆是。这种形式上貌似“辩证”而实质上“形而上学”的刻板机械的生硬捏合,既不利于德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发展,又不能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具体操作的范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正是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冲击和反正。因为德育模式既是某种德育理论的简约化的表现形式,它要求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象征性符号来反映它所依据的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又是对某些具体德育经验的优癣加工和概括,它要求起着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德育理论研究者从整体上去系统地综合全面地去认识和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从动态上去把握德育过程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操作化,有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那刻板单一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益于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空间的拓展。故研究和探讨德育模式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

从广大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来考察尽管经过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努力,我国中小学在德育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和进展,但是,德育理论与中小学德育实际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相互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中小学德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际的难度,感到有关德育理论缺乏可操作性,可望而不可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缺乏某种联系的桥梁或纽带。虽然不少德育论著面面俱到地提出什么与什么相结合,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命题,但对如何结合怎样统一却语焉不详,给广大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了许多困惑,“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

相对稳定的德育理论与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的中小学德育实际总是难以贴近,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德育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能起到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为德育模式是有关德育理论体系的具体化,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来反映有关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架,有利于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把握和运用有关德育原理。故德育模式能使抽象的德育理论得以发挥其中介作用;同时,德育模式是直接来源于德育实践,是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而逐步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形式及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概括和总结,比德育经验层次高,应用范围广,给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 套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有益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来说,确实有着重要的实践功能。>

第3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有效措施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对开启小学生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将德育知识渗透给学生,还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当中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应该以语文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为主,例如,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将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工作相结合,将教学的种地那内容放在课堂上,然后传递给学生。

1、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将自己与语文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制造真实的情景氛围,让学生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强烈的学习氛围下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来。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受到德育知识的洗礼。

2、语文教学课堂上以榜样学习的方法为主,加强对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要选择真正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很容易被文章的一些英雄形象所影响,并效仿英雄人物,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文中的英雄人物。例如,《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在面对伤痛和残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毅力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可以文章为主,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要向文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学中德育的目的。

(二)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通过阅读渗透德育知识

阅读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以丰富的形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以及情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德育方面的知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

德育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主要的特点为:

(一)具有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要严格的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选择德育渗透的内容,并且要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例如,榜样人物的文章,低年级的《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人物都拥有勇于面对生活考验,迎接挑战的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授课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教育他们去学习桑兰的坚强性格就可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很容易的接受道德教育,并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具有渗透性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德育的基本的属性就是“渗透性”’。德育贯穿于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包括语文作业、语文考试。例如在叫小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组合字的形、义以及字的偏旁,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德育方面知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当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为此,加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可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完全发挥德育作用的需要;另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完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充实学生,满足学生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语文教育;弊端问题;方法策略;渗透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先导性与启蒙性。语文教育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什么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借助自己言行举止的力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实施影响,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就自身的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探讨。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问题

1.重视智育的开发,忽视德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开发不可忽视,但是也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开发。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学校求学理应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陶冶和扎实有效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健康成长。”但是,学校教育受到影视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教学目标,忽视德育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追求的是分数与成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永远是流于形式上的内容。在教师的理念中,德育教育完全没有成绩重要,德育教育的渗透没有落实到实践的层面上。即使有德育教育的实践课,也是脱离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理论,将这些理论与语文教材生硬的连接在一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脱离,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一种表面上的功夫。

2.形式呆板,有效性与实效性比较低。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具有德育教育的意识,也具有德育教育的践。但是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与弊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有效性比较低。例如,有的教师不认为德育教育不重要,不想为其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愿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加强知识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进行生动的讲解,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德育教育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这种呆板的、机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若想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但是,德育教育的评级不能单纯的以成绩与分数来衡量。如果采取计分的方式来进行衡量,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一种功利性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就会趋向功利化,学生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也不会德育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例如行为观察法、情境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去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精心的完善这些评价机制。在许多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缺乏智育与监督机制,也缺乏良好的评价体系,育人功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制,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功能。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1.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把握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做出一些总结,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材料,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些材料,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八角楼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突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与革命先贤为了广大人民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材料,教师需要重点突出,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2.使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若是缺乏科学的德育方法,德育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生硬,小学生难以直接的理解,德育功能被完全的抑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德育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有利于小学生接受,加深小学生理解与体会。另外,德育方法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德育的主题来选择。例如,上文提到的《八角楼上》这篇文章,教师需要注重突出中心思想。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需要强调“诚实”的含义与意义,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虽然具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便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再数量,而在质量。语文课堂毕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把握高度,引导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将德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挥德育教育的功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

第5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人们也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德育对于人的一生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怎样有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将什么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多真少伪的进行德育教学,是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关注的问题。现在学校对于德育的投资在不断的增加,可是效果却不甚明显,这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出发点必须正确,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 德育;小学;出发点;活动

小学生接触的事情比较少,比较单纯,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可塑性也比较强,所以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小学德育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一生,现在的德育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也是德育效果迟迟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应该从什么样的方向出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这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是保证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德育进行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若是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根本无法保障德育的效果。所以老师在展开德育的时候,必须注意和学生的互动,改变以往那种进行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尽量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时候多讲一些真实的例子,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进来,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感悟和道德素养,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

想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重要的便是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应该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的进行生活化的对话,从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更好的体现出自然、轻松以及民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更加愿意参与进来,和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必须努力避免两种倾向的出现,首先是,德育的时候,老师不能够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让学生对道德习题进行解析,老师只是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一定的评判,并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老师的观点,这样是无法真正的起达到德育的目的的。还有一种倾向是,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放任自流,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混乱,并且也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小学时期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老师这样进行德育教学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将德育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小学生存在好奇心比较强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自己的生活则更加的好奇。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改变德育比较空泛的情况,将其具象化真实化,并且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除了生活中的实例,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在进行举例的时候应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并且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必须注意现在德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那些不足找出适合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进行德育活动开展的时候,有必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合作探究对于小学德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自身存在能力、认知和知识比较缺乏的情况,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德育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使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群体的方式展开德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并且学生之间说的例子也大都是生活中的,能够提高德育例子的真实性,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道德水平。

三、对德育进行新的策略创新

根据时代的需求,想要保证德育的效果,创新已经成了一个必要的手段。此处的创新,主要是指对以往的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进行道德选择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德育活动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充分分析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选择,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求异和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创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保证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进行选择,多方面的去思考一个现实中的问题或者事物,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所以,根据需要,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打破以往德育的模式,多方面的评判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让学生更多的思考,进行思维上的创新,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潜力。

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的集合思维,而忽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属于自己的个性。老师在德育教学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多发问,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答,而老师在评判学生的想法的时候也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能草率,因为老师草率的评价很可能会打击到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结语: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老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老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必须按照多真少伪的原则进行,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意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不断提高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在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在实践上形式化、公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学业负担、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各方面都不容乐观。尽管德育课程改革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但学校德育实践前进的脚步依然缓慢甚至裹足不前。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有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却难以承载学生考试分数上的压力。不可否认,当今很多教师的德育使命感在教育现实面前变得日趋无力。不仅如此,当今社会功利化倾向依然十分严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们呼唤道德,却依旧走着功利化的道路,甚至过着不道德的生活。整个社会浮躁的心理、功利化的态度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诱惑,甚至存在迷失自己的危险。

    2.小学回归生活的德育存在诸多实践上的隐患。有学者指出,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随意化、德育目的肤浅化。[1]我们的德育是走向了生活,回归到现实世界,但是缺乏对生活与道德深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小学许多德育活动只是表面上热闹,很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学生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乏。比如,当下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德育的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当这样的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孩子是否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满足感?例如,学生是否意识到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以及为什么人要诚实和善良等。我们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但是生活德育在实践上缺乏目的性和引导性的隐患,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放任自流的德育是危险的,没有意义引导的德育是没有深度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而发展和生长总是在意义的引导下实现的。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意义指导,教育本身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2]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它必须承担起育人的作用。务必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完善道德,满足其精神需要;务必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德育过程中必须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务必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道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的三点思考

    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本人从生活德育的价值定位、内容和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对小学生活德育价值定位的思考:小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转向以人为本,社会进步越来越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价值取向,个体的权利、价值、尊严已越来越多地成了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成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3]小学生活德育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真实生命,对人的自由、人存在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关怀。小学生活德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人之为人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满足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2.对小学生活德育内容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德育的主题和素材来源于学生当下真切的生活。诚信、勇敢、善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规范不应该成为抽象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品质原本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把所有的具体美德逐一传授给儿童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的重点与其放在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美德的养成上,不如放在一般的道德精神的培养上”。[4]3.对小学生活德育目标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目标要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雨果曾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的德育并不是要培养“圣人”,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和道德的价值,最终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三、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生活德育实践的建议

    1.树立价值教育观念。德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承担着引导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任。小学生活德育必须树立价值教育的观念,注重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无疑,教师应该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引领者。“生活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场景,赋予他们追寻和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为价值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5]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恪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

    2.秉承以人为本、生活化、主体性的德育原则。德育要具备人文情怀,关注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关怀人的生命价值、情感需要以及个性。“德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规训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的某种要求,达到某种社会规范,而是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6]德育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小学生活德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体验、情感需要和生命历程,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发生在自身和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件,善于观察和提炼学生在人生发展及道德成长上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德育素材,这样道德冲突的情境将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7]小学德育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关注人的主体精神上。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价值和潜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此外,强调德育过程中个体的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

    3.坚持德育的过程本质。当前,全社会都要树立德育实质是一个过程的理念。“过程属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8]德育是一门艺术,是慢工细活。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也是潜移默化的,这是德育的规律之一。急功近利,要求立竿见影的德育是不科学的,也是无效的。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经常反思是否尊重德育的过程属性开展德育活动。在德育的漫长道路上,我们应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怀着对道德教育的无限虔诚坚持走下去。

第7篇

关 键 词 德育评价;相对性与绝对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多样性与综合性

作者简介 项久雨,武汉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品行培养的过程。中小学德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自己做出道德选择,作为一项塑造学生心灵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科学的评价作为其信息反馈的手段。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德育活动显现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德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根据一定的德育价值观或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德育标准、德育过程和德育功能等的价值判断,是为提高德育质量和德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思考德育评价,必须面对德育的困惑。在现实中,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实效性却难以达到社会预期。劣质的德育评价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盲目地确定评价体系。久而久之,缺乏科学评价的德育会严重伤害学生,导致德育实效的低迷。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对德育评价的特征把握不够,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探讨德育评价的时代特征,深刻反思当前的德育评价工作,有利于为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寻找新的生长点。

一、德育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由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其选择性加大,加上受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影响,中小学德育在冲破过去一律化的模式之后,相对性日益彰显,甚至在有些地方发生了德育评价的绝对性被忽视,相对性居于主导地位的倾向,德育评价呈现无序状态,出现了思想认识分散、价值取向各异等现象,德育评价难以发挥作用。

德育评价的绝对性,是指德育评价标准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标准就是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和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德育准则与要求,是不能用其他的原则和要求来代替的。检查、评价德育工作,首先要用这一普遍性、统一性的准则和要求进行衡量。德育评价的绝对性,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评价标准,是适用于一切工作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德育评价工作,它是检验、评价德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德育活动,都要用这个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替代这一标准。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遵循的评价标准,是评价标准的绝对性表现。就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言,德育工作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目标是统一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这种要求和准则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因而也具有绝对性。

德育评价的相对性,是指德育评价标准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标准就是在当前形势下,评价标准表现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德育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德育评价标准,不能只有一个标准,而应是多个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就是相对性的表现。在运用统一的标准对德育进行评价时,也决不会只是一个尺度、一个模式,它也同样表现出多样性,如达到标准的程度不同、实现标准的条件不同、满足标准的侧重面不同等。因此,统一的标准在运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时,往往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而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运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多样性也是相对性的表现。

德育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于德育评价的标准和原则之中,同时显示评价标准和原则的两种不同性质。评价的绝对性,讲的是社会主义德育价值的根本标准和根本原则,在评价中具有无条件性、不可改变性,它决定着评价的根本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它也规定着各种评价的性质,起着制约作用。否定评价的绝对性,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德育评价标准的质的规定性,即否定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时代性,容易步入德育评价的相对主义漩涡。评价的相对性,就是要以评价的根本标准和根本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样性地开展评价。评价的相对性客观反映了学生思想道德的不平衡和德育水平的差异性,它丰富着评价的绝对性,影响着评价绝对性作用的范围与程度。否定评价的相对性,就是否定思想道德的层次性和德育的多样性,即否定德育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与针对性,造成德育的一律化和模式化,进而导致德育评价的绝对主义。

二、德育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静态性

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小学;德育教育

对人才进行最为有效的培养手段就是对其进行教育,因此当前教育在社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分数和成绩不再是对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而是逐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环节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即便其学习成绩再好、再有才华,如果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也只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存在。而小学教育作为所有教育环节中最基础的部分,不仅对学生的三观树立有着正确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帮助,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就十分必要。

一、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近年来的德育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进步,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受到十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由于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倡导为学生“减负”,但是实际上教师仍然会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环节,所以这也使得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再加上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养水平的差异,因此学校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得到良好发展和完善,这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

在对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就全权交付给学校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家长自身需要做到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使得教师和学校很多时候不能正确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即便是出现问题也很难有效和家长沟通和反映,这就造成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出现断档的情况,这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际认知不符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不能有效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教育通常还停留在社会需求上,这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出现脱轨的现象,并且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教育工作通常缺乏实践,因此很容易造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抵触情绪。

二、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强化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确还存在很多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这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想将上述问题进行合理解决,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一)加强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对小学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育教育和其他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以一起,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更应该将自身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将家庭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合理、有机的教育整体,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德育教育的统一认识,为提升小学生整体德育素养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的德育素养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对课堂教育的作用要引起必要的重视,从而将其作为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学科的内容设置中相应的结合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以便进一步促进其行为方式的规范和提升。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往往还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情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这样学生对德育知识才能进行接收,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中的词义进行解释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好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对其进行资料的查阅,并适当的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学生对于文章的词义就很容易进行理解和掌握。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好的德育教学的效果提供有效帮助。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因此在这项工作开展中,教师和学校都应该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方式,让小学德育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魅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祯.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文教资料,2015,214(4):131-132.

[2]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34(2):2-2,3.

[3]宫兆东.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2(27):19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导师;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23-01

德育导师制工作模式是一种责任制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德育导师的职责主要为关注受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上的动向,帮助受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导师要想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可以从工作目标、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学生,提高德育目标的科学性

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行为具有引导和纠正的作用,但是要想起到这种作用,就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小学德育导师在确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可能形成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德育目标进行具体的规划,例如,某德育导师在确定德育指导学生之后,利用问卷调查、咨询任课教师、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有差异性的目标,既包括短期目标,也包括长期目标。

二、结合学生特点,提高德育内容的正确性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载体,优质的德育内容可以降低学生德育教学的接受难度,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德育内容的正确性:(1)内容连贯。许多教师认为德育内容比较分散,并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因此在确定德育内容时常常随机选择,这种随意性会影响学生的深入理解,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提高德育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利用主题串联的方式,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德育水平;(2)联系生活。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对于一些抽象、空洞、远离生活的德育概念缺乏理解能力,因此,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点以及社会热点等角度出发,加强德育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并进行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或者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学生爱国情感;(3)生动灵活。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求新求变的心理较为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德育内容的整合,利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方法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主体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德育导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引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榜样法等,所谓说服教育法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说教,并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明理,以完成行为指导和纠正,但是这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陷入枯燥、单调的泥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情感和榜样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双管齐下,保证教学效果。

四、注重导师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权威性

德育工作的权威性是指德育工作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导师言行的信任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品德高尚、言行合一的导师可以提高德育工作对学生的说服力,一个表里不一、行为不端的导师则会让学生对其所讲的内容在心底产生怀疑,从而降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导师必须不断提高素质。从我国传统道德品质角度讲,导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素质的提升:其一,德。《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于一个人高尚品行、德行作用的阐述,德育导师应该以此为标准,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德行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其二,信。“人无信不立”,信任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小学德育导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以信树人,保证学生在信任、信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导师工作是意义深远且烦琐、复杂的,虽然不同的导师工作能力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德育工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导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德育目标的确认、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探索以及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贾宗敬.新时期小学德育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5).

[2]李自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16).

第10篇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德育教学工作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义”。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师将学校的德育与“政治教育”简单地归为一体,因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强调高尚的道德原则教育,忽视了生活具体细微道德的培养;无限放大德育的目标,一味突出纯粹的道德规范知识教育;单纯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伟人事例的说教,忽视从小事做起的细节教育;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分析与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沦为片面的知识理论说教与灌输的过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知行不一,其对道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失去了德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

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11篇

“德”是伴随我们学生一生的品质,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们的德育培养,让学生们更好的成长自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们的性格塑造,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德育知识。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依然过多的重视学生们成绩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们德育意识的培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素质的提高的,也不能塑造学生们健全的人格。这篇文章针对当前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探究,详细阐释了学生们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促进学生们德育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开始接触世界的关键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我们学生们才能更好的成长自己。只有我们教师对于学生们引导正确,我们的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成长自己。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我们教育提出来的新要求,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促进学生们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扬我们传统美德,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传统美德在我们当代社会重放光彩。班主任作为小学生的主要“领导者”,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更好的探究合适的管理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德育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一)班主任重视教学工作,忽视德育工作培养在应试制度下,虽然我们的教师积极根据新课程改革进行教学工作的革新,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的教师依然过度重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只重视课堂纪律,让学生们好好地学习,却不能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德育培养,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们的竞争意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成绩的竞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们的德育意识提高。(二)学生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师生之间的沟通太少学生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我们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的学习科目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德育意识的匮乏。有的学生在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时,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不积极主动的去接受德育教育,因为学生们的不配合,所以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原则,在学生的课下时间里为学生们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只重视学生们的知识提高,不重视学生们的德育提高,这也是不科学的。并且很多的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则是接纳他人和他人的行为能力低,自尊心强,控制力差加之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的畏惧,而故意疏远班主任,班主任又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如何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促进师生良好关系形成班主任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素质的提高,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各种事物的阶段,可能会不自觉的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这就进一步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身的素质,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典范。我们教师应该多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将自身的优点展示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在平时的沟通中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后活动中,可以定时找几个学生去办公室交流,交流学生学习中的难题和生活中的困惑,我们教师再进行准确的引导,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协调成绩与德育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工作和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德育水平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既发展学生们的个人能力,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水平的提高,这样才真正发挥了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与我们的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让我们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相关的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知识,进行德育素质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三)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增强学生自信心加强德育教育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义务,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我们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才能帮助我们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主动的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能力和德育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从关键点入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德育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德育教学的培养工作中我们教师占有重要比重,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协调好学习和品德的关系,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篇文章针对当前的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提出了几点促进小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王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策略

小学阶段属于启蒙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为关键的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树立全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德育要从孩子抓起。

一、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缺乏实际性

从德育的目标来分析,传统德育的目标针对小学生来讲过于“高深”,要求小学生懂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未免太早,小学生关注的通常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而且传统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到本质意思。道德是需要经过文化传统来积累的,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道德内容的具体实践,久而久之会让德育成为一种口号,只是喊喊而已。

2.德育中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失去客观性

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评价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形势,通过考核或者笔试,而且考核形式是统一的,考核内容是规定好的,当然答案也是一样的,这样不能体现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没有认识到小学生也是具有情感与行为的。笔试只能体现德育理论知识的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差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欠缺。

3.道德认知与行为活动脱节

目前,小学德育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德育理论知识,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知道了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是真理;知道了原因也不等于知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等于愿意去做。

4.德育方法缺乏创新

小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有自己的方式,这是由内在生命潜力而决定的。但是,小学德育依然采用的是“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或者人格教育的示范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会在某些时段起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时间过后必定会出现很多弊端。“灌输式”剥夺了儿童的自发性,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小学德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各学科之间缺乏德育方面的渗透,即使有了渗透,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最终形成了学科知识与道德知识的简单融合。这类德育手段过于重视传授,忽视了启发,导致德育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的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缺少了解与信任,导致学生失去了品德形成的基础。

二、加强小学德育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加强小学德育。

1.改善课程目标,积极更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总结点,因此,目标在制订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要保持层次清晰、灵活多样、内容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选择德育内容的时候,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善于由易到难,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努力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要重视每一个小学生的差异性,对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让德育更加融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2.加强德育评价

目前,德育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率较低。因此,要加强德育评价,不断更新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放在首位。

3.不断改进德育方法

改进德育方法,我们要基于东方伦理精华,不断吸纳西方比较先进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方法,从而实现小学德育方法的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德育发展方法。例如:比较热门的价值辨认法、亲身体验法等等,鼓励学生实现自我道德价值判断,积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与学习。

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利用科学方法,将德育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努力构建德育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再教育培训的机会,努力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让每一位教师都尽可能拥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要认真开设德育相关课程,并且要注重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认知与行动的协调,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从客观出发,抓住学生的差异性,且应制定合理的、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

总之,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并要从孩子抓起。德育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塑造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要不断改进德育的方法,提升小学德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祝爱明.盘活学校德育资源 践行优良品行魅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