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审计培训

金融审计培训

时间:2023-06-22 09:3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审计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审计培训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审计管理;现状;对策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重要的部分,外部审计指的是一些专业的机构对审计主体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内部审计指的是审计主体对内部的各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计管理,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防止金融市场的紊乱。在当前金融机构的审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新时期金融机构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工作人员综合水平较低,导致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人员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使得金融机构的会计管理水平不高,单位的领导对金融机构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审计管理观念比较淡薄,同时,也忽视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审计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不能按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当前,很多金融机构的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对一些收支账目的处理以及对会计数据的编排,很难达到现代金融机构发展的要求。

(二)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审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制定的不是特别完善,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管理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这些都对金融机构审计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第二,很多金融机构没有完整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会计部门的权限和人员岗位制度以及内部牵制制度也比较混乱,因此对审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金融机构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金融机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审计管理,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都应该要加强,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促进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

(一)加强对金融机构审计工作的重视

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保障,加强金融机构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金融机构相关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该要将审计工作的管理应该要纳入金融机构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审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制度的建立,第二,要加强金融机构财会管理人员对审计的认识,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财会人员的努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审计师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不断健全审计组织结构。应该要在金融机构的内部加强审计机构或者部门的设立,将审计工作任务独立出来,保证金融机构审计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对金融机构进行更加透明、公正地监督,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水平与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高低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有很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很多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不高的情况,要加强对其能力素养的培训。第一,要不断充实审计队伍,在金融机构建立相关的人员素质的标准,用一个定性的标准来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养进行评判,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各种审计知识具备一定的熟悉程度,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监督要求等,才能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此外,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为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第二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要持续,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从而为审计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不断改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审计工作的创新也是提高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更加科学、透明的审计管理,应该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在审计技术以及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引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对传统的人工审计管理模式进行简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使得各项繁杂的审计任务及时完成,降低人工审计时的出错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整个审计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得整个审计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而且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将金融机构的审计结果披露出来,接受群众的监督,有助于对审计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促进金融机构的审计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是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金融机构的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要积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断创新审计的方法,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璐,张晓东.论金融审计现状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02).

第2篇

(一)信息不对称因素

在金融审计中,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和其他电子或书面原始资料是审计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和基本情况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部分金融机构通过会计估计、会计判断等方法粉饰报表,使财务报告不能公允的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质。

(二)审计人员金融工作经验不足

金融企业风险高,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业务结构。审计人员普遍无金融工作经历,对审计的重要业务事项查证不实、漏查,或是判断失误、定性不准,无法合理预判风险,会影响到审计结果。

(三)缺乏质量控制标准

目前,尽管我国审计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依然落后。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行为准则等,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但是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准则,多是理论和定性的指导意见,少有定量的标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内部审计属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内部自查的范畴,内审标准制定存在人为因素。

(四)审计结论定性问题

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时,审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差异会为金融审计带来风险,每个审计人员对同一事项的定性会有差异,这对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小金库问题,定性为账外资金或少计收入,处罚的结果是不同的。审计结论是对金融机构存在问题的总结,如果结论定性过轻,金融机构的问题不能充分披露,会起不到金融监督的作用;相反,结论定性过重,金融机构因此蒙受损失,会加大经营风险。

二、金融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实现全过程的风险导向的审计

金融审计风险受到金融机构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金融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风险。金融审计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这需要金融审计实现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能避免在审计中抽样审计的随意性,考虑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二)加强事前、事中监督

目前审计主要采用事后审计,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并不完善,发现问题滞后。目前事中监督有一定的效果,比如专项审计,能及时发现问题。作为连续审计的事务所,事前监督对金融审计有一定作用。在金融业务开展之前,了解业务的特征、风险点,有利于在事前防范风险。

(三)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风险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就越大。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应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不断地进行后续教育提高执业水平,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同时,审计人员还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不正当的关系导致审计失败。

(四)依法对金融审计违法现象进行处理、处罚

尽管外部审计没有对金融违法事件处罚的权利,但外部审计的审计报告结论具有借鉴意义。国家审计,可以有限借鉴外部审计,依靠中介机构的独立意见,对违法事件进行处理和处罚,使金融机构合法合规的开展经营。

三、小结

第3篇

一、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意识审计意识缺乏是当前不少金融企业的通病,严重桎梏了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部分金融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内部审计的限制会束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企业的创造力与活力。一些领导一遇到精简机构,屠刀首先举向内部审计机构。事实上,内部审计无论是在规范金融企业财务活动还是在推动合理金融创新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金融企业领导者应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内部审计学习,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同时,还应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深入扩大到企业内部,加强在员工中间审计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部门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参与和配合程度,减少内部审计在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阻力。此外,企业还应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着力营造诚实、规范、守法、认真的审计文化,提高凝聚力。

(二)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确保内部审计正常开展的组织基础和必要条件。金融企业应从规范自身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如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应保持较高的组织规格,由企业董事会直接负责建立和领导。审计机构成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其成员大多数应为企业非执行董事,负责人应由独立董事担任。审计机构应合理设置岗位机构,加强人员配置,建立起垂直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人员的数量应比照企业员工数量,依照相应的比例配备,并参考企业员工薪酬标准建立和完善审计人员薪酬体系。审计机构应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责任,定期召开内部审计会议,制定企业审计计划和相关活动程序,健全审计报告制度。并依据审计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和专项审计,加强督察整改和后续跟进。

(三)完善方法,增强内部审计能力金融企业应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应做到关口前移,由事后监督转向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面预防和监督体系;重心下移,推进基层单位内部审计,改变当前基层单位和基础财务审计薄弱、问题频发的被动局面。建立风险评估与预判机制,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预诊断与评估,抓住审计重点和主要矛盾,加强对企业内部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的风险监测。建立普通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机制,充分运用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绩效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覆盖面与强度。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处理能力。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审计队伍的素质建设直接关系审计工作的组织和执行成效,是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需要引起审计机构和高层领导的注意。审计机构应当会同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标准,从不同渠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吸收和选聘,充实审计人才队伍。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足够的工作资历,以保证其素质要求能够适应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内部轮岗培训,使审计人员具备多个岗位的实践认识,明白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审计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审计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建立人才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审计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

二、结语

内部审计是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企业应提高审计意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审计活动,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能力,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作者:占如冰单位: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泉州办事处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创新,而信息系统的普及程度及其使用范围则直接制约着金融创新的手段。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并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

审计作为监督的有效手段,是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工具,是风险管理的一道防线。如何构筑这道防线,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审计风险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审计现状

农村信用社审计现在还不完善,仍存在着审计手段落后、审计力量不足等矛盾,面临着许多风险。农村信用社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审计质量因素,也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

目前,一部分从事审计的人员虽然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任职资格、技术职称,但具有长期从事农村信用社审计工作的经验,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但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对形成风险和造成危害的剖析,对金融和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判断能力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审计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并具有较强查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是金融审计队伍中的主导力量,但是所占比例很小。

(二)审计管理不科学,缺乏质量控制标准

就信用社而言,省联社、地区联社(办事处)成立稽查部门,基层信用社配备兼职审计员,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加之审计任务接二连三,时间紧、任务重,审计重点不突出,造成审计走过场,审计面没达到,特别是专项审计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导致有的细节无法审计到;在质量控制标准上,审计对象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方法和内容,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缺乏责任的确认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没有非常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有些审计项目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质量责任追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失去了质量控制的作用。

(三)技术方法不先进

面对被审计单位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虽然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但审计软件技术开发还未起步,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有的数据不能随时下载,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增加了现场审计时间,同时加大了审计成本。

(四)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信息资源独立,无法及时满足系统用户的服务需求

虽然农村信用社已经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各子系统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使得信息资源目前尚无法或无法全部实现共享。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内审对策

针对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风险防范问题,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方面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工作的认识

郭道扬教授在他的书中指出:一定历史阶段的会计环境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会计思想认识水平,而这一历史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又制约着这一历史阶段的会计组织、制度、理论、方法的发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者,将这一段话中的“会计”转换为“内部审计”同样适用。审计人员只有提高了对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思想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提高自身审计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审计的整体水平。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信息系统风险防范技能的培训

一项工作的成败,除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更多地取决于内部资源的整合程度,而其中人力资源状况则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必将对审计人员在风险防范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具备常规的审计基础知识以外,还须掌握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拥有,除了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得。一是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培训的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具体的审计案例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和讲解,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加上其职业判断能力,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而目前数据信息的取得,在一定程度需要依赖于其他管理部门,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其他管理部门往往无法提供出审计部门所确切需要的数据。通过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通过网络或数据接口,使用中间软件,可以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独立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二是促进和加强审计部门内部的协调和管理,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处理决定各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为审计质量考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三是通过相应的权限设置,可以实现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审计方法、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报告、工作底稿、审计最新研究成果等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且也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网络培训平台。

(四)强化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审计领域的应用

一是构建全省的金融审计信息化平台,整合全省金融信息资源,确保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在“一体化”信息平台上开展金融审计;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集中采集、集中分析,构建农信社审计业务数据库,为下一步实现联网审计打下基础;三是继续突出抓好应用,金融处将联合计算机技术中心共同开展金融数字化审计项目,力求凭借计算机技术实现金融审计的新突破。

三、结束语

目前,农村信用社新的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不断加快。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及时更新审计理念,转变方式,提高审计监督效能,使审计工作更加适应信用社改革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以促进农村信用社合法守规经营为目标,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再监督作用。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严厉查处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活动合规经营、健康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面对上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应当如何去应对,是我们每个信合人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国锐.农村信用社的审计风险与防范Ⅲ.省联社发展研究处,2010,(7).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审计风险;金融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06-02

一、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

金融单位的固有风险体现在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上。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一种,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它是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对金融参与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所造成的间接影响。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它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涉及信用风险问题。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它是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

4.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它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危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往往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审计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

1.市场经济“法则治理”的内在要求,决定了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独立的外部组织的参与。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这是以人的自我约束力量有限性为基点,相信各个层次管理者都具有“经济人”利益自我维护的倾向,而不可能将自身在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彻底地加以揭示,因而必须加以外在制度的约束。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这些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在程序上分为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是符合性测试,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是实质性测试,即通过符合性测试,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不到位,调控能力不强,央行监管不力,相关政策措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必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相关政策措施得以正确地贯彻实施,并确实达到预期目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是审计法的法定要求,也是审计监督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的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

(一)审计人员

1.充实金融知识,提高人员能力。审计监督要向金融单位有关业务活动与领域延伸,如贷款审查和有关保证措施,外汇买卖、信用证管理等,这些环节往往容易产生风险,也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针对金融审计的特殊性,加强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理论和实务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审计机关可分期分批将金融审计人员送到金融企业进行跟班学习,充实金融业务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

2.转变理念,增强风险意识。目前,金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合规性监督,即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状况、资金营运和财务收支等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这种监督模式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目标不够明确,因此,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

(二)审计方法

1.改变方式,主动出击。国家审计监督还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侧重于对已经形成的漏洞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这种监督方式明显滞后、被动,不符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要求。因此,金融审计应该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

2.改进方法,扩大审计面。金融审计的大部分项目是针对某一法人单位各个层面的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这样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年度实施不了几个项目,审计的覆盖面有限,且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益较差。如果以信息网络的方法实施监督,一方面可以实施经常性监督;另一方面则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审计容

围绕防范金融风险,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突出审计重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内容着手审计:

1.金融资产运营状况。如贷款发放、存量资产的质量尤其是贷款质量、对外投资情况、资产运营效益。

2.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即期或远期信用证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如存贷款利率政策的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衔接,金融鼓励行为与禁止行为的为与不为情况,同时,要强化信息反馈,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

第7篇

领导干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围绕评价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立足于效果考核,便于操作,符合实际,用以指导整个现场审计的实施。

1.综合管理有效性指标。一是设置安全事故次数(率)、违规违纪次数(率)、业务差错率和案件发生率、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按照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行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是否建立健全管理控制体系,依此评价领导干部在落实政策及内部管理方面的绩效。二是设置工作人员精神状态、思想状况、团结程度、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评价领导干部在单位里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思想勾通能力,判断领导干部管理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内部控制是否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依此评价领导干部行政管理方面的绩效。

2.资源投入与使用经济性指标。基层人行费用是恒定的,更应追求每项活动的耗费最小化。通过设置人均完成工作量、公用经费使用总额以及人均使用公用经费、人均固定资产等指标,评价领导干部人员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人尽其用,资金财产使用是否合规节约,公用经费、专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违规及浪费现象,以此判断领导干部在经费投入、资产使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绩效。

3.工作业绩效果性指标。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和加强内控管理,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效果性评价指标主要可设:项目推广、经验材料转发与交流、论文交流以及履行人行职能所取得的成绩和赢得的荣誉等指标,包括在上级行综合考评名次、专业考核名次、单项考评名次以及各类业务比赛和劳动竞赛获奖情况、调研成果、工作创新、“一岗双责”及文明单位创建等,依此评价领导干部综合协调能力绩效。

4.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效率性指标。根据人民银行职能特点,其效率性可定义为履行职能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外汇管理、国库业务、人民币管理、征信与统计管理等方面的效率性评价。可考虑的指标设置与绩效评价如下:

①货币政策传导———设置新增存贷款比率、贷款增长幅度、贷款投向结构变化、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率等指标。评价是否根据货币政策对辖区银行业进行窗口指导,是否有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引导辖内金融部门信贷投向,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货币信贷政策的要求。

②金融稳定———设置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推进和建立情况、各部门之间监管信息资源共享情况等指标,评价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是否科学有效,风险处置是否及时合理,是否存在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事件等。

③外汇管理———设置企业服务满意度,进出口核销率,企业年检参检率,国际收支申报率等涉外经济指标,评价是否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国际收支申报是否达标,经常项目贸易是否落实便利化,资本项目是否做到严格监管等。

④国库业务———设置地方财政、税务部门对国库工作的满意度,办理国库资金报解、支拨的及时准确性,国库收支分析、调研、监管等报告被上级行采用数量等指标。评价是否及时准确办理财政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报解以及支拨和退库业务,是否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等。

⑤人民币管理———金融机构及社会对货币发行的满意度,市场流通残损券占比,人民币流通整洁度等指标。评价是否根据市场流通需求合理调剂,是否存在有损人民币信誉的情况等。

⑥征信与统计管理———设置贷款卡年审率,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入库率,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异议处理情况,各项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率等指标。评价信贷收支各项数据统计是否全面及时准确;是否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难点以及上级行、本行领导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是否全面准确等。

开展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1.规范操作程序,建立评价标准。建议上级行尽早制定一套审计评价标准,使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改变现有的单一、简单的量化标准来检查衡量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建立以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只有把评价领导干部标准指标化,便于操作对照,才能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主观推理和臆断,减少避免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使履职审计工作步入新的台阶。

2.更新审计理念,实现工作转型。结合岗位优化整合,引入竞争机制,把一批德才兼备的符合型人才纳入内审队伍。为此,要加大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内审人员在观念、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转变,使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金融经济、统计、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内审质量和履职能力。

3.提高科技手段,改进审计方法。审计必须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加快审计手段现代化建设,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审计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变革,这不仅是履行职责绩效审计,亦是所有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审计技术上,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计算机、计量经济学等技术,开发各种适合评价履职绩效审计效果的软件。在审计方法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相关模型,通过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增强对领导干部履职效果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为充分肯定成绩和明确界定责任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科学评价干部提供技术支持。对涉及资金业务的审计监督,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被审单位业务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连续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审计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地选择审计样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核实,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思考

和投资银行相比,较为重视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相对较小。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基本未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没有问题。研究金融危机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防范风险和稳健经营,对于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其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金融企业永恒的重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风险管理轻内部审计现象,因此对其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以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财政部2008年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对这两部门是这样描述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人员的职责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政府;确定各业务单位对于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指导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帮助管理人员制订风险管理报告规程;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报告单位风险管理进展情况和暴露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健作用。单位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应当慎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应保持畅通沟通;应当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从对这两部门的描述看,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比风险管理部门差。可在现实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在总行层面向高级经理层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向风险政策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双线报告。在主要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窗口。风险窗口既向所在行(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职权明显优于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并且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制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进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刚刚确立,内控管理刚刚开始改革,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支撑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内部审计人员在聘用、培训、考核上存在很大弊端。审计人员往往业务素质不高,对业务了解不深,工作能力不强,或凭经验办事,对制度掌握不够,执行不到位。往往查出的是表面枝节问题,深层次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被检查人员面前没有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尽管内审部门已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经上级机构内审部门同意,但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聘任与解聘随意性很大,没有岗位资格要求,也不需要专业考试及专业经验,既无法保证上岗人员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也无法保证内控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工作。

(三)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修订和完善,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制度执行中的存在缺位和越位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陈旧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情况新业务的出现及时清理、修订现象。奉行重业务轻发展配套制度建设,所制定的办法往往比较零星、琐碎、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统一、有序、完整、规范的内控体系。有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常常造成一个检查团,一个要求。基层银行常常是刚按甲检查团要求进行了这样整改,又要按乙检查团要求进行那样整改,这使得基层银行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 商业银行在制定内控制度时缺乏内控风险点分析, 缺乏对具体业务经办人意见征求,没有做到反复修改就草草成形,导致内控要求要么太过繁琐影响业务发展。

(四)内部审计手段落后,急需改进;内部电子化建设落后,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内控措施建设面临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手段主要还是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并在审计报告中不断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这样,若干年后,业务越办越繁琐,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到来,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新的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各种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业务国家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很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

(五)内控文化缺失,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考核体制下的逆向选择。目前,各银行都实行了以存贷款规模、利润、不良资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这种考核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业务发展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考核体制下,由于经营业绩不但关系到本部门(单位)的兴衰,还与管理者和员工的薪酬挂钩,在某些考核机制下,甚至还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的任免问题。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与责任与日俱增,当风险与利润之间发生冲突时,极个别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内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工作业绩轻风险防范、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放弃和远离了内控文化。

2.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错误思想大行其道。在岗不在状态,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敷衍塞责,不执行规章制度或执行不到位;许多人自己不违规,但也不敢、不愿阻止他人违规,尤其是不敢、不愿甚至大力协助领导违规。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严重,对身边的人和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风险形成。

3.违规与风险的不同步弱化了人们对违规风险的认识。从违规到风险的出现有一个时间差,有些违规由于其他到位的控制并不一定会形成现实的风险和案件。因此,在现实风险没有来临前,有些人对违规即风险的认识不高、不强,主动按内控要求办的自觉性不高,侥幸心理较为严重。当出现内控要求与其主观需求相矛盾时,往往将内控要求抛在一边,侥幸、撒小聪明、图方便、求省事、瞒天过海等时有发生。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对其在银行中的位置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地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象风险管理部门一样在银行各个层面建立独立的机构,应该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并且切实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建立以内部审计为牵头部门,以风险管理、监察、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等部门协作对银行业务进行联合督察的内控体系。突出各部门互补关系和各自监督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对银行各种业务监督。

(二)加大人力资源对内部审计部门配套改革措施,提高对管理层制约程度

改变内部审计人员聘用、培训、考核进入、退出方式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加强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要求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3-5年内必须拿到内部审计师资格并精通1-2个部门业务,达不到标准的人员必须退出现职岗位。在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吸收有十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行内及行外专家型人员,改善现有人员结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进入、退出机制。

(三)及时清理整合内控规章制度,抓好层次管理和重点人员管理,打通制度的设置与基层的执行能力之间的通道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对各层级、各岗位、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梳理和分析,积极听取一线工作人员意见和建议,修改滞后于业务发展之处,增补空白点,使内部控制渗透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并随着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充实。

(四)内部审计方法应该与时俱进,电子内部审计程序应该加快开发与建设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在合理的程度内,冒点风险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内控人员必需辨别何处控制环节过多,何处控制环节不充分,何处控制满意,何处控制需要改善,找到风险和控制的平衡点。显然这些问题无法通过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原有方式取得答案。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并善于从实际中学习,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并且管理者要积极倡导与践行。

(五)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内控文化建设

人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内控文化的形成,与员工的文化层次、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内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一要从思想上克服被动加强内控的观念。二要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让员工既“认同”企业文化,又“自觉遵循”企业文化。三要树立全员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员工,绝不仅仅是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是内部控制合规建设的执行者。要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中,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形成普遍性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四要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工作规章、职业道德等教育和培训,真正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专业化建设 人员专家化

推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专业化,关键是审计人员专家化,即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从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队伍情况来看,一方面,人员的专业素质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部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还较为单一,部分业务如IT技术、国际贸易等业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专业化主审人、专家型和复合型审计人员等核心审计人员比重不高,与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审计人员专家化建设。

一、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人员交流渠道

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审计条线与业务条线的人员交流渠道,是快速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结合实际、细化流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年度交流实施方案,即在详细梳理现有人员专业、知识、年龄结构等人员信息基础上,制定人员交流方案,明确人员年度交流的方式、范围、程序。

二是根据各自银行业务的总体发展情况和特点,将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审计知识基础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部门中来,确保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通过通畅的交流渠道,使审计队伍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以人员的流动,加快审计人员结构的调整,推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合理确定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论证,统筹兼顾。

一是在审计人员自主申报一个或多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分支机构还应根据人员特长和审计业务需要统一规划和引导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让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拥有一个或多个研究专长,发展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同时考虑个人专业发展方向,适度向机构专长倾斜,以保证适应机构专长的专业发展人员占比不少于30%。

二是建立审计人员专业发展档案,详细记录审计人员的专业历史以及专业成果,为审计人员交流提供平台,为统一调度审计人员储备信息。

三是根据机构内设部门的职责,按照业务单元梳理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专业研究任务,合理确定各机构内设部门的人员编制,对空缺岗位则面向业务条线分行公开招聘、选拔,以实现人岗合理匹配。

三、拓展培训形式,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拓展培训形式,强化审计后续教育,是尽快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培训计划。各分支审计机构必须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全年审计培训计划,抓好审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确保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二是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在培训渠道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培训班、网上培训、部门研讨和引导自我学习等形式,鼓励审计人员发展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

三是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对通过如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会计师(CP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审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的审计人员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培训积分奖励。

四是尝试建立跟班培训制度。根据审计人员的业务发展方向,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业务单元如国际贸易、金融衍生产品,定期指派审计人员到业务部门跟班学习,学习时间1-3个月,同时,对跟班人员学习成果进行考试测评,以保障学习的效果与成绩。

五是加强对新进员工的培训。对新进人员,以内部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业务流程和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加强教育培训,实行达标上岗制度,为其尽快胜任审计工作提供基本保证。从而尽快提升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核心审计人员

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源,现代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去完成,特别是具备IT、资金运营、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的专业化审计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高,银行业务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关键是加强项目研究牵头人、项目主审人和特长审计师的培养。商业银行总行审计主管机构要统一安排,通过举办各种层级、各类业务的审计人员全员的培训,达到提升各层级核心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目的。

一是对项目研究牵头人,要组织起参加履岗能力培训班,重点强化职能机构内设部门负责人的战略实施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其审计业务和事务管理水平。

二是对项目主审人,通过定期举办或参加专门化的培训班,重点强化主审人审计项目的开发、规划、组织、控制能力,将一部分主审人培养成为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

三是对特长审计师,通过举办或参加专门化的培训班,着重系统地学习专项业务知识、相关内部控制、相关法律知识、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执行能力、辅助管理项目的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四是建立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也是快速培养核心审计人员的重要方式。实践中,国际先进银行在这方面都非常有经验。常常利用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引进全面的、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推进核心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核心审计人员作为骨干较为固定地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可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连续性的需要,核心审计人员的比例,参照国外商业银行,可以维持在25%左右。

参考文献

[1]建设银行上海总审计室等.《试论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的途径》.《内部审计动态》(内部资料).2007年第8期.第36页.

第10篇

关键词: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111-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银监会2006年初颁布了《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行政许可方面的监管法规,为银行监管部门实施高管人员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事项提供法规依据;使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但是,比较国际上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的先进做法,目前我们对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和履职监管方面还不尽完善,监管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国际上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方面的经验

在美国,注册新银行机构时推荐拟任高管人员必须考虑其银行从业经验、其他商务经历及财务来源状况等方面;同时,为人正直、诚信和有责任感等良好品行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金融监管当局对拟任人进行背景调查的工作相当细致,包括过去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以及是否具备稳健经营银行的经历或经验。

在新加坡,银行高管人员的产生须经过两名社会名望很高的业内知名人士的推荐,还须经过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同意。高管人员的稽核工作由审计部门完成,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具备很高的独立性。董事会内部通常还设立一个提名委员会,负责讨论和确定银行主要管理人员的提名及相关事宜。高管人员在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后方可上任。

在香港地区,香港金管局对银行董事、高管人员除在学历、从业经验等方面严格审查外,还非常重视对其道德操守的审查,主要审查其是否存在不良记录,包括是否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公开谴责等。如果存在不良记录,金管局一般不会同意其担任高管人员。

二、我国在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对比国际上的做法,我国在高管任职资格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与新的监管理念和要求不适应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高管人员监管的有效性。

(一)高管人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银监会虽然已在监管部门推广应用“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管人员监督管理系统”,但从使用情况看,系统采集的高管信息仅限于金融机构申报高管任职资格审核时的高管基本信息,日常监管中发现高管人员以及银行从业人员的不良记录无法及时采集导入系统中;同时,由于该系统用户权限的限制,不同用户通过该系统所能掌握的高管人员信息是有限的。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由于银行间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未建立,金融机构对有不良记录的高管人员的约束未形成合力,一些有“污点”的高管人员在商业银行未做出准确结论前离职,而另一些银行未经严格审查就聘任其为高管并向监管部门申报。因此,在任职资格监管环节上容易出现盲点,给有不良记录的人提供逃避处罚的机会。

(二)任职资格审核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

《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颁布对高管任职资格所应具备的学历和从业年限等方面“硬条件”制定了明确的标准,但对品行、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软条件”未制定可执行、可量化的标准,给监管部门较大自由裁量权,审核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目前,各地监管部门进行高管任职资格审核过程中,对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的考核采取不同的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尺度均由各地监管部门自行选择,对于考核方式是否科学、考核内容是否合适、考核标准是否合理、考察结果是否准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银监局、银监局不同监管处室对商业银行高管人员“软条件”的准入标准把握都不一致,有的监管机构对拟任高管采取考试形式核准,有的采取监管谈话形式核准,有些则通过考试、谈话综合方式核准,有的甚至只要“硬条件”具备即可通过审核。高管准入标准把握各异,难以保证客观反映拟任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水平,难以保证准人工作的公平、公正。

(三)审核的主动性、全面性存在不足

现有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监管,是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后,监管部门再开展资格审查的“坐门等客”的做法。审查人员在现有制度条件下难以对拟任高管人员品行等方面“软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对其真实的情况知之甚少。同时,商业银行常常以工作需要人事安排尽快到位为由,要求监管部门加快审核的节奏,甚至以临时负责人的形式让高管人员提前到岗,实际履行高管职责后才向监管部门申报任职资格审核。这种倒逼做法实际上使监管部门在任职资格监管上处于被动位置。

在任职资格审核中,监管部门重视自身考核了解的情况,审点大多停留在对从业年限、学历、申报材料要件齐全等面上“硬条件”合规性审查,而对拟任职的高管人员“软条件”等了解不充分、不全面,难以避免那些硬条件完全具备的庸才或存在道德风险的人混入高管队伍。

(四)金融机构申报材料的客观性需改进

多数商业银行出于让拟任高管人员尽快、顺利地通过监管部门任职资格审核,人事安排尽快到位以便开展工作等方面考虑,向监管部门申报拟任人的综合鉴定材料中对拟任人的评价通常是多肯定工作成绩,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反映较少甚至未提及,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拟任人的品行、能力、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商业银行在离任审计独立性方面尚不充分,离任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受此影响。主要原因:一方面,高管人员的离任审计报告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而审计部门虽然在机构形式上基本做到独立设置,但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履职。一些机构对离任审计主观认识不到位,对高管人员任期的经营情况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离任审计程序化、走过场。另一方面,各银行对拟任高管人员的人事安排在先,离任审计在后,审计报告通常只起到对人事安排的辅助说明作用。客观性不足的综合鉴定和离任审计报告作为监管部门任职资格审核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部门的判断不准确。

(五)高管人员履职监管的有效性薄弱、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当前,银行监管部门对高管人员日常监管主要停留在高管人员市场准入工作方面,对高管人员履职情况的动态监管不足,退出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对金融机构违规问题处理上,普遍存在处罚机构的多,处罚高管人员的少;经济处罚的多,取消任职资格的少。由于对高管人员履职监管

的有效性不足,退出机制不健全,高管人员违法违规成本较低,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三、加强高管人员监管有效性的对策措施

针对高管任职资格监管存在的问题,福建银监局经过不断探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高管市场准入工作的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一)建立“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登记系统”,为任职资格审核提供查询平台

为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诚信、合规意识,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监管,科学有效地实施案件专项治理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查询银行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提供信息查询平台,福建银监局2007年基于银监会内网信息平台开发了“银行业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登记系统”。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银监局监管处室和银监分局的用户均可通过内网以各自的用户身份访问不良信息登记系统,在各自用户权限范围内进行数据导入、手工录入、信息查询、信息修改等操作。监管部门在非现场监管或现场检查中发现的从业人员不良信息可及时收集并导入系统;同时,监管部门按季向被监管机构收集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统计报表并导入系统。系统采集的每条信息至少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任职机构、职务、不良信息类型(包括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党纪处分等)、处罚或处分简要原因、不良信息具体内容、撤销或变更情况等要素。

系统正式推广应用以来,已采集福建省银行业从业人员各类不良信息记录近500条,为高管任职资格审核提供了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全省联网查询,信息共享,基本上解决了当前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变动频繁、异地交流力度加大情况下,高管人员监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个别高管人员在当地违规,再异地任职及“带病”任职等情况。

(二)建立任职资格考试题库,促进考核公平、公正

为了全面、规范审核拟任高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公平、公正地实施对拟任人“软条件”的考核,福建银监局从2006年开始建立任职资格考试题库。考试范围统一确定为与银行业相关的法律、银监会颁布的法规指引以及作为银行业高管人员应知应会的金融业务知识,重点考察拟任高管人员掌握金融法规、业务理论知识的情况,并向商业银行公开。通过细分题型,组成相对独立的主观题库和客观题库,在考前由分管局领导随机指定主观题和客观题各一份,组成一套“高管人员任职资格考试试卷”,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对考试不合格者,采取补考、建议金融机构调整拟任人等方式,促进拟任高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个别拟任人虽然通过考试尚不能全面考核评价其真实的从业经验和能力,约见其进行任前监管谈话,并访谈相关部门,摸清情况,努力做到真实反映拟任高管人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监管工作联动,加强依法、合规监管

为掌握任职资格审核工作的主动性和全面性,在对任职资格审核过程中,严格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法规的规定,依法、合规地进行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树立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建立福建银监局行政许可事项内部工作流程,在任职资格审核过程中注重加强与非现场监管处室、现场检查处室以及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对于在监管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或发生案件的金融机构,暂停受理其高管任职资格审核申请,待落实整改、实施问责后再做受理。所有高管任职资格审核事项,负责高管市场准入的处室均要向拟任人原任职机构的监管部门征求监管评价意见;拟任人曾在多个金融机构或岗位任职的,向其最近一次任职所在地监管机构征求监管评价意见;对于最近一次任职时间在一年内的,还要向再前一职位任职所在地监管机构征求监管评价意见。通过征求监管部门的监管评价意见,多渠道了解拟任人品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法规所规定不得担任高管人员的情形。

(四)加强问责制,提高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申报任职资格审核材料的客观、真实,福建银监局要求金融机构加强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审核中发现申报材料弄虚作假的情形,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强调综合鉴定、审计报告等材料必须根据拟任人实际从业表现、业务经历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描述和结论;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审计独立性,促使审计制度化、规范化。在任职资格审核过程中,对商业银行申报材料存在疑问,采取质询申请人、约见拟任人谈话、要求拟任人或曾任职机构做出书面解释、重新申报客观真实材料等方式,把好材料真实性关口。

(五)加强对高管人员培训工作,加大履职监管力度

为了提高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政策法规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福建银监局从2007年开始定期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紧密联系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涉及金融法律法规、银行监管理论、业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业务创新等多方面。每期高管培训班都精心挑选商业银行的业务专家和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对高管人员授课,并结合福建银监局举办的“金融创新大讲堂”进行,让高管人员有机会聆听来自经济金融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交流,开阔视野。目前,共已举办16期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班,对福建省辖内2077名高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辖内银行业高管人员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也增进了同业间的经验交流与沟通协作。

四、相关建议

(一)改进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进一步完善银监会《金融机构董事、高管人员监督管理系统》功能,增加从业人员不良信息登记模块和高管履职监管评价等日常监管信息,避免不宜担任银行业高管的人员走上高管岗位。在条件成熟时,可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业间共享的金融业高管人员监管信息系统,形成金融业高管人员监管信息共享平台,解决跨部门的高管信息不对称、沟通共享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高管任职资格监管效率。

(二)试行公示制度,规范任职资格监管

完善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监管法规可确保对高管人员日常性、持续性监管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维护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由于现有的《银行业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已无法完全适应现实工作,银监会应尽快出台新的《银行业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任职资格审核操作细则,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监管范围、任职条件、日常管理、资格终止等监管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对高管任职资格审核标准应更具体化,将审核重点从静态监管转向静态与动态监管相结合,即除审核其“硬条件”外还需深入调查了解拟任人的品行、业务经历、管理经验、对将从事工作的熟悉程度等方面,并对这些审核内容有明确的

工作要求。

实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把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准入审核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审查之初,针对拟任人所在机构设立举报箱、电话、电子邮件等渠道,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拟任人存在的问题,借助群众的监督帮助监管部门把好准入关。

(三)建立统一题库,确保审核公平、公正

实践证明,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各银行业高管人员学法自觉性,能相对公平地对拟任高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审核。建议银监会建立任职资格准入考试制度,做到“凡任必考”;同时,依靠各级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力量,征集试题,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考试题库和考试大纲,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各级监管部门在进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时,通过网络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试,确保审核的公平、公正,有效避免考试走过场现象,规范监管部门任职资格审核管理。

建立高管后备干部人才库,将高管人员资格认定工作作为常规性、持续性工作来抓。凡具备从业经验,符合学历、从业年限等基本条件的高管后备人选,商业银行可有计划地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审。经审核通过的人选纳入高管后备干部人才库,以备商业银行根据工作需要从人才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拟任人进行申报。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对纳入人才库的拟任人进行持续跟踪考察,以达到主动监管、提早介入的目的。

(四)完善履职监管,督促高管勤勉尽职

银监会应建立对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制,统一制定对高管人员的任期考核办法,按期对高管人员进行履职情况考核。对高管人员履职评价可灵活运用各种考核手段,突出考核重点,把防范风险、案件治理、不良资产下降、经营成果真实性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高管人员的工作业绩、经营绩效、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实事求是的结论。对于在履职评价中发现存在问题的高管人员,监管部门可区别情况对其采取考试、告诫、建议调整岗位、取消任职资格等形式,促进高管人员注重日常履职行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高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行为规范准则,按照准则要求对高管人员的从业行为进行严格的教育、培训和约束;督促高管人员诚信守法,勤勉尽职,稳健经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培训:一是政策法规培训。通过组织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学习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其政策法律水平和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自觉性。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经验交流、专项培训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三是风险防范能力培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分析各类金融风险的类型和成因,举一反三,使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能够清楚每项业务的风险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汇编[z],法律出版社,2008,

[2]白钦先,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第11篇

以阿里地区审计局为例,该局计算机审计的初次尝试是在2006年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中,由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将县财政局业务数据导入审计人员计算机中,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人员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对导入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审计验证,填补了阿里地区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空白。但由于阿里地区审计局对审计业务干部信息化应用培训严重不足,信息化审计意识相对薄弱。日常审计工作都是基于查看手工账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电子账表,就用被审单位打印出来的账本为基础进行审计。

二、边远地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审计习惯和思维的桎梏

一是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信息化审计,缺乏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信心。二是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认为边远地区会计电算化程度低,信息化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三是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审计对审计思维和方法的深远影响。

(二)审计力量薄弱

阿里地区审计局在职职工24人,一线审计人员只有10人,而审计任务却非常繁重,2014年审计项目有34个,其中包括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等18个重大项目审计,还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小金库”清理、财产清查等临时性工作任务10多项,同时因为阿里地区地处边疆,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身兼多职,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息化审计培训亟待加强

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任务繁重,致使审计人员忙于应付项目,无暇安排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使得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与应用仍停留在用电脑打字、制表上,即使使用AO审计软件,也只是用来填写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生成审计报告初稿,而对数据的采用、分析、查询则很少应用。

(四)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阿里地区审计局现有的审计业务人员从事财务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其信息化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工程预决算审计要依靠聘用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缺少“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业务经费不足

阿里地区审计局地处自治区西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绝大部分靠中央转移支付,很难保障审计业务经费,制约了局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至今未能实现审计业务人员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办公地点也很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

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审计对象绝大多数是行政事业单位,仍有部分单位是手工记账管理。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只能利用AO审计软件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日记,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在实行电算化管理的单位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库也各不相同,所以,采集数据比较困难。

此外,阿里地区审计局截至目前没有建立OA管理系统,审计项目不能进行交互管理,同时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对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认识不够,普遍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建设,也影响了信息化审计管理效果。

三、推进和深化边远地区信息化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审计人员对开展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要加大信息化审计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形成我要学、人人学的氛围。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在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采取对应奖励办法,调动积极性,加强审计项目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二)着力于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边远地区审计队伍中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激励审计干部走上专业型、知识型和复合型的成长道路,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增加审计编制,优化审计干部队伍,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严格考评和奖惩。

(三)强化培训,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

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与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队伍。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审计人员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创新信息化审计方法。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便捷和效率,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

(四)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审计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阿里地区是河北陕西两省援助地区的优势,多方筹措经费,解决审计机关经费不足问题,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边远地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快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借助“金审工程”的实施,逐步建立OA审计管理系统等,发挥信息化审计的全部作用。逐步建立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库;被审计单位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信息通过人事部门采集利用;被审计单位近年来无电子档案的审计文书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进行采集;对AO审计软件收集、转换过来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包括审前调查获得的各类数据,审计结束后统一移交建立数据库。

第12篇

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量,就必须要适时地做出改革,提高相关金融业务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还要进行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审计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审计人才的问题、管理审计风险防范的问题以及管理审计创新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严重制约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改善目前的基本管理审计的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推进业务转型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策略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重要性

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而言,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相关的银行财务审计工作,可以调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基本效率,推动商业银行发展;除此之外,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研究,可以针对目前银行审计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推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合理配置

对于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尤其是位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在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审计的时候,并没有十分专业的审计人员。而这些审计人员的不专业,往往会对银行的审计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银行的财务管理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面对部分商业银行在审计人员的安排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合理地解决。

(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

在进行银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同样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很多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使得很多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进一步弱化了商业银行资金审计管理。所以,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的现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三)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缺乏创新性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行的审计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但是对于目前的银行审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对互联系统的设置以及管理不到位,所以导致了银行审计管理工作的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并且这不利于银行的审计工作与社会发展接轨。因此,面对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缺乏创新性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

(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不完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审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对银行的审计管理工作有着至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银行审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就非常有可能造成银行工作的失误,或者是一些审计的纰漏,这些对于银行审计管理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并且还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问题。因此,面对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策略

(一)优化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配置

为了推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优化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配置。首先,对于银行审计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银行业务管理培训,提高这些银行审计人员的基本工作素质;之后,银行就要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合理的审计工作安排,保证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审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效率。通过银行审计人员基本工作素质的提升以及合理的岗位安排,就可以推进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审计风险防范机制

商业银行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首先,要建立相关的工作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来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处理,来提高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减少审计问题的出现。

(三)促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审计工作不仅仅需要银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通过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审计的改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银行的审计工作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银行审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实现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要促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该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

在电子科技的发展背景下,银行的审计管理系统需要进行定时的更新处理,通过不断更新审计工作的相关设备,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更好地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基本效率,推进审计系统的升级与创新,促进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