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

时间:2023-06-22 09:3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性课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性课题研究

第1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2篇

一、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的再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归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具有探索性的生物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及主动实践。

二、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心理的途径

1.实验――躬行实践,加强探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真正领略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从而更主动地追求知识。

2.观察――丰富感知,提高探究效率。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又一直观有效的途径,观察前要让学生弄清“怎样看”和“看什么”。例如,在观察软体动物时,要告诉学生观察有无贝壳,有几片贝壳,呈什么形状,贝壳内有没有外套膜等;对细胞分裂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并细致地观察。

3.假想――触“景”生“情”,拓展探究空间。

假想往往是创新的萌芽和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假想推断能力,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善于突发奇想。

4.讨论――集思广益,规范探究行为。

课堂上教师要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芽的发育”中讨论茎的形成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下列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先长叶,有的先开花?使学生对芽的认识更深入,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互动中触发新的灵感。

5.质疑――巧设问题,养成探究品质。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新知与旧知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浪花。例如,学习鸟类时可设计如下问题:鸟为什么会飞?人缚上一双翅膀就能飞吗……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

6.阅读――消化理解,开辟探究领域。(1)阅读教材。首先通过学生阅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找出知识要点;其次,归纳表达并找出疑难点大家一起讨论。(2)阅读与生物相关的课外书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因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无探究性。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细胞结构”中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你让学生探究什么呢?探究细胞器的起源?等等,这些都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中学生所能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应以学为本。

2.教学方法陷入形式主义。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模仿电视上娱乐节目形式,采用抢答、鼓掌加分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红红火火”,学生仿佛是在演戏,哪里还有“探究”的影子?简直是哗众取宠。

3.问题设置浮光掠影。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探究性课堂教学不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吗?根本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动物的特点”中提出以下问题: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草食动物?哪些肉食动物?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呢?其实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究上,更体现在课题研究的探究上。

四、课题研究中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及选题的原则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收集信息(实施实验)

成果展示、评价应用创新处理信息

2.选择课题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生物学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性较强,在选题时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确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课题最有价值。如“农村焚烧秸秆的利与弊”、“水域污染与鱼塘富营养化对鱼的影响”、“沙尘暴的产生”等。

(2)创造性原则。课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可行性原则。首先,课题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相适应,即我们常说的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其次,课题必须符合客观条件(时间、人力、物力)。

(4)区域、社会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实际,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

(5)形式多样性原则。可采用“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调查”、“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形式进行探究,开展探究性学习,应以课堂为主,采取课内外相结合、课外为课内探究服务的原则。

(6)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探究特别需要热情、迷恋和执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这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内容的选择要与课本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或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拓展和创新。

五、对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1.要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

对于问题的结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引导他们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和验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享受获得成功的欢乐。

2.要重视指导。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要对学生选题、制订方案、探究过程、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给予评价,而且要加强指导,这样对探究性学习才能发挥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3.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的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而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指,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加入物理学科的元素,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适合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被归纳为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贯彻实施核心素养,便成了当代高中物理教师新的关注点,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以及对改革后的课题研究应如何实施进行了阐述。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典型案例,高中物理一线教师便是这一举措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课题研究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科研和创造不应只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需从小培养才有利于深入和内化成自身的素养,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并提升相应的培养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高中物理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

(一)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2004年和2019年人教版两版新旧教材主要在排版、内容、习题、插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排版方面增加了每节正文右侧的空白栏及旁批内容,空白栏为学生作随堂笔记提供了便利。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整体并未发生变化,但每本书及部分章节内容安排都进行调整,从目录到章小节内容都有调整的部分。在习题方面,新教材在每章末增加了A组和B组复习题与提高题,这种改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教材习题数量过少、题目难度过低等问题。在插图方面,新教材更多选取了实际拍摄的图片,突出了物理生活化和时代化的特征。

(二)新课改中课题研究的变化2004版必修1课题研究中研究的主题是“桥梁的研究”,2019版必修1的课题研究并没有给出指定的研究内容,而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样例”和一个“参考选题”,分别是“球形物体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关系的研究”和“橡皮筋弹力与伸长量关系的研究”;2004版必修2课题研究中研究的主题是“潮汐现象”“潮汐发电”,2019版必修2课题研究提供的样例和选题分别是“关于甩手动作的物理原理研究”和“掷标枪动作的物理原理研究”。2004版教材的课题研究包含课题的得来、课题的规划、课题的实施三个部分。2019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中的“研究样例”包含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数据处理和结论四个部分,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参考选题”与研究样例会用到同类型的解决方案,但参考选题只提出问题,此处考查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因此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二、课题研究改革分析

课题研究的变化同时也反映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包含着教育改革的改革思路和育人理念,分析课题研究的改革,也是在深入贯彻体会教育改革。

(一)从教材变化分析旧教材主张放宽眼界,摆脱教材的限制,留意观察身边社会及自然的事物,对于不懂的问题要问个究竟、探个明白。而新版教材更加强调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的内容不受教科书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和质疑,发现并提出自己值得研究的问题,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做。不仅如此,新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所研究的课题需要以教材中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是已掌握知识的实践延伸,在一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的帮助下,让中学生的研究变得不再“可望而不可即”。综观两版教材,不难发现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从大到小、从宽泛到具体、从难操作到易上手,研究过程也更加具体细化,旧版教材重在让学生思考已经给定的问题,自己观察并解决,而关于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具体的陈述和指导。新版教材则重在解决问题,在研究样例中,不仅给出了一整套的实施办法,还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及完整的结论分析,如此一来,有了样例,学生便明白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便可以仿照给定的程序,自行完成参考选题,或学生也可以自行发现并选择同类型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也传授给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让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从育人理念分析中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使得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及考试压力,导致课题研究这一板块大多被师生所“遗弃”,而新版教材的课题研究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研究的主题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结合,内容上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过程更加容易实现,并且教材中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可以先参透研究样例,模仿或自行完成参考选题部分,也可自行选择同类型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被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是高中生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模式,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和管理,却也养成了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和不懂就问,久而久之缺少了自己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而自己通过努力去解决各种问题恰恰是离开校园后必须具备的品质。新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便充分弥补了这些不足,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能力。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策略

改革后的课题研究具体应怎样实施成了高中物理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白课题研究改革后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从目标意义入手,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获得参与研究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研究出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和体验,研究结果带来的成就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科学探究素养,却会贯穿物理学习始终。与此同时,探索的积极体验也会给学生物理方面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2)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研究课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期间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依赖教师,无论结果如何学生都必须通过探究、查阅资料等手段独立完成,由此一来,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便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内化成自身具备的品质。(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具备了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才能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教育改革也在向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便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4)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都需要点滴的渗透,需要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提炼成自身具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是设置课题研究环节最主要目的,当代中学生缺乏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大环境,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重视度不够,课题研究的改革正是迈出了改进这样现状的一步,将教育改革不仅仅停留于书面口头,而是落实于实际,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做出实质贡献。(5)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书本上的知识都来自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现象的研究、总结,学生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由于缺乏了提出疑问、研究、总结的过程,知识就不能“活”在生活中,不仅仅是物理,各科学习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课题研究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知识的相关性,使学生研究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1)教师指导研究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对所要研究主题的背景框架做初步的分析和了解,并对将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做回顾梳理,申述注意事项,接下来引导学生说出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科学方法,并对这些研究方法作以详细的指导,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储备,使得他们具备独立解决研究主题的基本能力。(2)制订研究计划有了基础知识的支撑和对研究方法的了解掌握,此时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根据研究样例的实验研究过程,自行制订研究计划、设计实验,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在此阶段,教师将不再对学生设计的具体步骤进行干预,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积极探索、积极体验。(3)研究实施学生将自己制订的研究计划和设计的实验步骤付诸实践,如无法得出结论,则需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并修订第二步中制订的研究计划,然后实施修改后的方案计划,再次研究实施,直到得出数据。(如流程图所示)(4)处理数据,总结结论学生进行多次试验,并根据自己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并且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排除误差数据,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经总结得出结论。将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撰写为纸质版报告。(5)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讨论研究的过程。在该阶段,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指正,带领学生总结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6)研究效果评估这一阶段是教师参与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来评估,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课题研究部分的成果,并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大多数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加以渗透,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改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多数会以这种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校里教育,不应该以应对考试为最高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功底,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学习到的知识或许不为今后职业生涯所用,但钻研探究的意识,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精神品质。现代教育也应积极向改革方向靠拢,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维度的提升,更需提高对各方面能力的重视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更多能够独立解决困难的人,和具备科研精神、科研素养的人。学习的知识也不应该仅仅只为考试服务,教师应时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改革的思路转变育人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形成适合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学生的未来关乎国家今后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科研人才的培养需靠高等教育的栽培,但科研精神和科研素养要从小培养意识,这就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只有从小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具备科研精神和素养,为以后成为科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选择和研究过程,研究主题将物理生活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细化研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充分体现着新课改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也是新课改乃至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高中物理教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紧抓核心素养,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重视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2]曾彪.数学分析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途径[J].科技风,2021(2):40-42.

[3]刘雯霞.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0.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协助学习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促使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发生改变。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八次提及互联网并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使得“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同时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和挑战。那么,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和教育评价日益多元。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互联网时代的洗礼。[1]大学物理作为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那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面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并迎接挑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实现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解决工程应用实际问题为主的个性化探究性课题[3],达到物理知识学了能用、学了知用、学了会用、学了敢用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模式设计为以学生小组协助学习为主体,教师全程指导为主导,以解决探究性课题中的问题为切入口[4],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到结题报告全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教学评价设计为全过程跟踪考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5],实现教学评价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教师一言堂向多元化转变。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

一、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利用

为了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探究式教学,构建课程探究式教学体系,架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建设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网站,申请到二级域名的网址即,如图2。教学网站要具备满足学生获取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知识、获得探究式研究课题、提交探究式课题研究报告和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四大功能,学生学习小组的个性化研究和师生的在线交流与指导是教学网站的特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由5位学生组成,推选组长1名,负责全组同学在课题研究中的任务分工,确定探究式研究课题,落实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进度。学生之间既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更有学生之间的协助学习[6],为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拟开展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是独立的和唯一的,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都不相同。研究课题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明确的物理思想,是某一物理理论或物理原理的具体应用。二是要解决工程实际或日程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的实验仪器,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述和讨论。学习小组利用网站获取研究课题并分析其可行性,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明确研究课题的名称,研究涉及的物理知识或基本原理,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实施研究步骤和使用到的物理仪器,以及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开展研究的时间表。研究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中间的6周,其中开题报告用时1周,研究过程用时4周,结题报告和成果交流展示用时1周。学习小组在网站上提交开题报告供指导教师评阅,指导教师及时和学习小组成员交流沟通,修改完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站向指导教师提出,指导教师给出参考的解决方案,启发和帮助学生。其间学习小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站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根据中期检查报告中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基本完成,学习小组要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做的实验和获取的数据,得到的结果或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成结题报告,通过网站提交,供指导教师及同班同学浏览和评阅。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出自我评价,写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班级的学生通过网站浏览其他学习小组的结题报告,为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准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每个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展示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二、探究式课题研究与题库建设

探究式课题的确立是有效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围绕探究式研究课题展开。经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要独立地找到探究式研究课题的确有点强人所难,因此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建设必不可少。题库设计和精选了30道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探究式课题,其中有8道例题,22道习题,涉及力学、光学、电磁学和综合物理知识的应用。题库中部分探究式研究课题的标题如表1所示。表1所列出的研究课题指向性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很强,都是常见的工业日用品,探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及其应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容易接受,也容易受到启发。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题库作用有两个:一是为学习小组提供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模板,向学生展示什么样的课题具有探究性。二是当学习小组找不到合适的探究式课题时,可在题库中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探究式研究课题的选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要求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必须是物理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还要有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其实际意义在于:一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物理理论和物理实验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了物理学的二元结构。三是结论的达成要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才具有说服力。学习小组经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的过程训练,大致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流程。通过探究式研究课题,学习小组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了基本的理解。特别是发现问题,对科学研究来说是起点,也是学习小组成员的弱点,通过学习和指导,学习小组找到的探究式研究课题列表如表2。其中大部分都是学习小组通过网络学习和讨论得到的研究课题。从表2所列的研究课题来看,有的还略显稚嫩,但学习小组的探究式课题研究是对科学研究的仿真与模拟,过程训练的价值大于研究结果。因此对学习小组研究过程的规范是指导教师关注的重点,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学习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探究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非常重要也极其有益,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向组员展示自己的特长,于是,善于理论分析的学生做研究课题的理论部分,善于实验操作的学生做课题研究的实验部分,善于文字表达的学生撰写报告,善于数据处理的学生做数据分析,善于语言表达的学生做交流报告,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学习小组协助学习的主题。

三、教师全过程指导与多元评价

[5][6]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小组自主学习为主体,指导教师全过程指导为主导。学习小组的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的进度,研究报告的写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习惯于教师包办和安排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说,开始有些不适应甚至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此时,学习小组的协助学习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较强独立学习能力和较好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带领学习小组一步步往前走,慢慢适应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也得到一次学会学习的锻炼机会。当然,在强调学习小组自主协助学习的同时,指导教师的全过程跟踪指导必不可少。指导教师要注意转换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小组感到茫然而失去方向时,指导教师是指引者:在学习小组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指导教师是激励者;在学习小组工作顺利而信心满满时,指导教师是陪伴者;在学习小组为取得成果而欢欣鼓舞时,指导教师是欣赏者。在学习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是监督者,对学习小组研究问题的科学性、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进行全程监督。教学网站的在线功能,为指导教师和学习小组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和保障。教学评价规则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教学评价主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对学习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测评,重点关注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后期,指导教师要组织召开班级大学物理探究式课题研究交流总结会,每个学习小组派两位代表发言,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和介绍研究成果,发言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其他学习小组和指导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内容提问,一般提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学习小组在思考和商量后回答。课题研究流程见图3.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以及在交流总结会上通过制作的课件展示研究成果,班级的其他学习小组对其做出评价,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学生用)”,指导教师也要对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做出评价并填写“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课题研究评价表(教师用)”,加上学习小组在结题报告中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形成自评加互评加师评的多元评价结果。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和在线功能,以研究课题为核心内容组织和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用物理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学习小组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的协助学习模式,加上指导教师的全过程指导与监控,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仿真和模拟训练,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以知识、能力和情感为考核对象构建的三维评价体系,从学习小组自身、学习小组之间和指导教师多角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使得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2]李宏荣,王小力,田蓬勃,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8):19-21.

[3]潘长宁,何军,周昕.新形势下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大学教育,2016(8):130-131.

[4]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

[5]卞宝安,吴亚敏,王义翔,等.探究式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02-103.

第5篇

浙江省杭州市时代教育集团天都城校区(311100)李愉均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立项课题结题报告并获杭州市一等奖,课题编号SNQ08。

“六善”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善问、善言、善论、善研、善文、善引、善问是善于提出适于小学生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善言是学生有较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阐述能力;善论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案具有较强的交流和讨论能力;善研则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善文则是指学生具有较高的研究报告撰写水平,能够较好地整理观察研究过程;善引是指具备前“五善”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帮助更多同学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来。根据“六善”探究能力培养过程,设置6个阶段探究活动:提问删选公示招标方案制定实践研究成果评议院士授奖。

1善问——科学探究性问题大比拼

科学探究性问题是指学生基于科学教材的学习和对生活观察的发现,运用科学的方法、技能、知识提出适合自身研究能力、能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开展科学实验研究的问题。善问的前提是学会观察和思考,这是“小小牛顿”评奖要求所在。围绕“课内外联动探寻、初识问题真貌”、“共析探究性问题、确定问题特点”、“建构网络交流台、比拼善问能手”3方面开展“科学探究问题大比拼”活动。

1.1课内外联动探寻初识“问题真貌”

为了提高学生善问能力,分别从拓展课内问题和课外问题两步骤实施。课内问题是鼓励学生发掘教材的拓展点、提出问题;课外拓展是鼓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两者均须围绕某一主题,思考解决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初步认识探究性问题。

1.2共析探究性问题确定“问题特点”

小学科学拓展活动必须从小学生自己能够操作、取材方便、力所能及的问题着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想想容易,实践很难。通过课堂讨论和网络交流,形成学生自己认同的特点:①问题来自学习或者生活中且经过一定思考的;②能够通过实验研究且有能力开展的;③材料能在自己身边获得的;④具有一定解决意义或者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

1.3建构网络交流台比拼“善问能手”

初识问题真貌、明晰问题特征后,比拼善问能手正式开始。以小学生科学学习博客和小学生科学学习网站为交流平台,举办科学探究家长会和网络论坛会,按照“首轮提问网络互动”和“循环滚动比拼善问”两步骤的参与、实施情况根据善问能手评选细则,评选善问能手“小小牛顿”奖。

2善言——科学探究性问题设标的

善言是指学生具有阐述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能力,这里的善言还需要学生对获奖问题再次讨论,通过思维碰撞精选亮点问题,讨论研究标的和研究公约。依据学生的参与表现开展“小伽利略”评选活动。

2.1精选问题设置标的

借助网络论坛和现场投票开展亮点问题评选活动,首轮共计18个问题进入课题研究立项范围。通过现场评论、学生投票又将问题分为4级,并讨论形成问题研究的要求,针对每一级问题设置问题认领标的,供学生选择和参投。

2.2组建团队拟定公约

问题精选成功,标的设置完成,接下来就是组建学生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方法组建团队,构建和谐团队氛围和两级方式构建公约,明晰实验开展要求分别制定了集体合作公约和合作小组个性化研究公约。公约能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保证每一个科学探究性问题得到科学研究,使每一位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发展。

2.3勇于闯关嘉奖善言

针对学生参与标的设置和拟定公约中的综合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设置善问能手的评选名额,根据评选细则嘉奖善问能手,授予善言能手“小伽利略”奖。

3善论——科学探究性问题定方案

善论是学生隐性思维过程显性化的有效表现,其发展过程包含爱论、乐论直至善论。在科学探究性问题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思考、调整、交流、质询,最终确定研究方案,就需要每一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与“自我”、“同伴”以及“质询专家”开展交流和讨论,在“方案解说”和“方案质询”环节中提升科学表达与解释能力。善论能手也将获得本环节“小哥白尼”的单项奖。

3.1方案制定——“三级”推进

方案的制定过程按照“个体思考、小组交流、立项方案”的方式逐级推进,其中暗含着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善论、完善表达”的过程。方案制定必须让每位学生参与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设置等过程,确保学生个体独立自主性。

3.2方案质询——“四步”实施

实验研究方案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需要设计者深思熟虑、不断斟酌。设置方案质询,让学生经历“方案解说、公诸于众,静心思考、梳理计划”4个步骤,通过“七嘴八舌、方案质询”交流形式,最终调整完善形成计划。

3.3善论评选——“六人”酝酿

善论是实验方案制定和质询的重要手段,对于善论学生依据评选细则采取6人小组评定的方式开展,评定标准以学生网络参与的定量考核和现场表现的定性考察相结合,授予善论能手“小哥白尼”奖。

4善研——科学探究性问题做中学

善研是学生以小组为合作形式,投入科学探究性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真正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进步,严格按照实验计划执行,每天观察时刻记录,能够独立分析作出解释,善于总结完成报告,逐步引领学生在问题研究中学习。

4.1动手实践时刻记录

实践研究的过程必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实践合作,组际展示,不断激励学生深入开展。创意制作类项目的很多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学生的视频记录数字拍摄,获得准确的第一手科学探究实验资料,水果催熟、鸡蛋换装等实验视频、食物照片揭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

4.2独立分析作出解释

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要义就是对探究后搜集到的数据和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合理解释,探明实验探究猜想和实验现象是否存在一致性,从而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结论或者具有一定创意的发明制作。学生基于数据完成《圆圈形底部水壶的实验分析》、《空气控根育苗器的结论分析》等分析解释,科学逻辑思想得到提高。

4.3追寻大师比试善研

研究过程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过程,研究讲究过程性,证据需要全面性,数据注重真实性,解释必须科学性,做到上述4项的学生获评善研能手“小爱迪生”奖。

5善文——科学探究性问题出成果

善文是学生用文本形式递交科学拓展活动成果的要求之一,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还必须按照科学报告的文本格式展开科研报告的撰写工作。这有利于学生梳理探究过程并提升研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整体性,还有利于成果的评议和传播,进一步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积极性和参与性,也是学生参评“小列文虎克”的主要依据。

5.1善于总结研究展示

学生在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研究数据并及时记载,并以规范的科学报告形式呈现,这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最大收获。科研报告鸡蛋换装和创意制作强力电磁铁等一项项现场展示和网络交流带来了校内外学生的阵阵喝彩。

5.2成果评议多轨传播

成果展示更要唤醒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但是评价重点要落在探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结果的评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等方面。为了达到评议和传播的有效结合,开展了现场成果展示评议与网络综合展示评议,现场评议关注成果报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网络评议关注过程的全面性和相关性。

5.3无声搏击较量善文

科研报告决定了探究成果水平的高低,这是每个实验探究小组之间的无声搏击。善于总结和撰写探究报告提升了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水准,依据科研报告的汇报和展示将授予善文“小列文虎克”的荣誉称号。

6善引——科学探究性成果授奖项

善引是学生在前五项探究活动之后获得院士称号后,能够积极参与二轮问题探究性研究活动并积极帮扶和晋级的过程。这就要求院士不仅做到科学精神的引领,还要做到探究能力的引领。

6.1“院士”评选引领

学生讨论制定“丑小鸭少科院院士”评选方法,网络展示参与学生所获积分,按照“院士提名、名单公布”、“成果汇总、名片制作”的实施步骤开展院士评选活动,为每一位“院士”制作院士名片,用于后续课题研究的积分记分卡,变革科学探究活动评价方式。

6.2风采展示引领探究

根据“颁奖仪式、院士授奖”、“风采展示、引领探究”两个步骤开展院士授奖活动,这是课题研究第一轮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活动。同时实行“院士”评选晋级制度,制作院士大型展板,赋予当选“院士”更多活动权利,担当活动责任人,促进“院士”引领课题研究。

第6篇

二、选题依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们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魅力。

英语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合理的借助网络或多媒体、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增强直观的感受,开阔视野。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同时,在“角色扮演”、“协商交流”等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充实、丰富了英语学科的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学习能力和创新愿望。

总之,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课题研究的目标:

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1)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提高教学效益。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学科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多途径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用于实践的能力。

(3)通过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和善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四、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和优化。

2、研究如何采用多种方式,将电教资源、网上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学校自行开发制作的课件等转化为学生有效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3、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研究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六、预设研究阶段:

本课题拟于2年半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9月__2014年12月)

1、确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

2、确定实验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完成调查报告;

3、成立课题组并根据教师所任学科特点完成成员分工;

4、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5、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的考察和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15年1月_2015年8月)实施阶段

1、2015年9月_2015年4月

⑴开展应用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实践研究;

⑵开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创新。

⑶完成课题阶段性总结;

2、2015年5月_2015年8月

⑴开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进行英语课常上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⑵举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

⑶验证并完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

⑷组织全校性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研究成果的评比与展览活动;

⑸完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15年9月_2015年12月)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2、分析各类资料,完成实验报告;

3、请专家组和学校进行结题鉴定。

七、预期成果及研究价值

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全体教师确立与《英语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探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网络资源,构建校园文化,尝试远程教学,推动我校教育

现代化的进程,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八、人员组成及分工:本课题组在我校的两位业务校长带领下,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并用两位计算机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共同组成。

两位业务校长在理论上给予把握,全体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积累中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观察、研究、对比以及合作调查研究本课题的相关信息。

主持人:

参与人:

(县进修学校英语教研员)

(业务校长)

(英语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

(班主任)

九、经费来源及数额:

第7篇

一、科学设计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据此,探究性学习设计必须要科学。首先要考虑到学习者、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注意开展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参与的,要结合需要探究的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主题应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这样探究问题的价值才会更大。设计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实例来达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目的。

2.课题研究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我们只有保证课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半途而废。所以,在课题选择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当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的设计。写好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应采取其他辅助教学形式,例如,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活动中开展研究;留为作业,在课下或假期中研究;小组的专题讨论;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应用一些数学思想等多种方式。

4.评价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完成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体上: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奖相结合、管理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体验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自我发现———欣赏自己的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及潜能、特长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展”的目的。具体上:除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还要重视课题的实施过程,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评价的权重向量。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多种收获和体验、多种能力和品质。通过研究结果,了解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是“知道”还是真正理解,对其他学科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兼顾个人表现,对学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对其学习的影响。

5.教师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教师的角色及责任是不断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协助,不可以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独立或和其他同学讨论完成。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要避免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大包大揽,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学生引导和帮助,并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二、结语

就目前来看,自探究性学习引入我们中学课堂教学以来,各个地区因为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发达省市在落实起来更得心应手一些,也相对来说成绩显著,而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研究性课程发展缓慢,大部分地区只限于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四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形式也大部分只是课堂教学。这部分地区研究性课程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考暂时还没有涉及研究性学习,另一个方面学生还没有能很好地体验到研究性学习对理解和提升自己对于学习数学,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独特作用。少部分有发展条件的地区利用了第二课堂的形式探讨了一些数学问题,并收到了显著效果,吸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素质,使素质教育不再是一纸空话。研究性活动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使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它是当前数学教学课程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者:余金通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

第8篇

1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实践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遵循这一方针,在小课题选择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确定研究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在选择小课题研究项目时,要求学生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重视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自己所熟悉项目。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课本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在探究中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实践性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实践是学生完成研究项目的主要途径。从分析设计,到实践探究以及网上资料的查询与成果的整理与展示等,都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

合作性 小课题的研究性活动,是在小课题管理小组指导下的集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等为一体的集体活动,其研究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及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因而是一个合作过程。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小课题的探究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2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网上查询,确定研究主题 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关心和关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帮助学生不断地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确立研究项目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网上浏览,获取对“基本问题”或“单元问题”的基本认识,经过分析和论证,最终确定研究主题。

例如,在选择研究项目时,通过网上查询,学生注意到旅游文化是当地经济开发的一个热点,而在旅游文化资源中,陶瓷和北方绿茶又是大家所关注的两个重要项目。于是,大家对陶瓷和北方绿茶这两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认真的辩论。论证的结果是,陶瓷虽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远不如绿茶的影响广泛,尤其是不如同学们对绿茶所熟悉。因此,最后决定把北方绿茶作为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进一步了解绿茶的引进历史、品种与特点、气候影响、种植面积、制作工艺以及茶博览会和茶文化旅游节等方面的知识,获取了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分析研究目标,确立探究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考察、探究、体验以及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确定了合适的研究主题后,教师要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设计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对研究对象、地点、时间、人员等明确分工,以保证学生在校外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例如,为了安全和方便,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在小组合作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按居住就近原则,以本村或邻村的学生为一小组,以便于组织和管理。在活动时,教师统一指导,要求学生安全第一,各负其责。活动内容注重学生兴趣养成的专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活动形式注重个性化与集体化的和谐,以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为主要形式。例如,对北方绿茶是这样合作探究的:一组参观茶园,了解“南茶北引”的历史,考察绿茶的生长与管理情况;二组参观茶厂,考察绿茶的生产加工情况;三组走访商店,了解绿茶的销售情况;四组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茶的认识。

网上交流,补充完善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绿茶的有关知识,一般还不够丰富和完善,还需要通过网上学习和交流,进行补充,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总结,这是一个网上浏览、实践认识、网上学习、再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要对学生探究实践活动后的记录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形式等进行认真指导,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访问效率。

例如,提供给学生一些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网站名称,指导学生登录有关生产厂家网站,利用E-mail、网上聊天室及QQ等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与同伴交流等,以便让学生详细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学生的知识会进一步丰富,认识会进一步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充实,在资料整理时加以完善,最后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研究成果。

网上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评价推广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实施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指导学生在网上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记录和鼓励,也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又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探究,这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把研究的成果用Word软件写成小论文;下载合适的视频、音频资料,为研究成果进行包装,以增添艺术感染力;利用FrontPage等工具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制作成网页,用PowerPoint软件演示作品等。还可用拍下的许多数码照片,利用PowerPoint制作影片,配上喜爱的音乐,录制旁白,以再现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展现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挫折与欢乐。同时,在学校网站上交流探究心得,对所展示的作品与师生进行互动式评价,对研究成果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专家组”评价,成果入“库” 专家组由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等组成,主要从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估计和判断。在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小课题组再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和提升,最后根据成果类别和评价等级选择“入库”,实现成果的共享。

成果入库的原则,一是把小课题探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收集,作为档案资料保存,以便以后借鉴和改进;二是对一些具有推广价值,但现在还不够理想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由专家组进一步指导修改后,上报参评,争取获得高一级的成果奖,对学生进一步鼓励。

第9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6-3

笔者和本校陈咏梅老师主持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立项的第八期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12月正式实施研究,2012年11月结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成果获得江苏省201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较之以往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有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能否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适合新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学一线教师的使命。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教师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

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将学生学习行为前移,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六环节:是指为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归纳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六个环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实践的“桥梁”。本课题研究就是探究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内部关系的功能,并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和线索,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学案引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主动完成知识吸收、能力培养和方法习得等各个学习步骤;课堂上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探究,教师精讲点拨、及时反馈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题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研究目标为:

1.探究出“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集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课堂实录,形成专辑。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查阅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了解当前有关“学案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时使用此法。

2.调查法: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与方式,了解师生对导学案编制、学生学习小组建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等的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使用此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导学案编制要求的培训、学习小组建立及评价培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等。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5.总结研究法: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和课题结题报告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创设适切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发现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尽量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3.“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使原有“认知――知识结构”得以改造或重组。

4.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的两条衡量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花费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不超过既定的标准”,用“师生花费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建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总教学流程图。

2.建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

3.“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略)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2年7月)

1.学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程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等。课题组量化了听评课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听评课2~3节,并逐周汇总听评课情况及教研活动效果,写出听评课记录,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题研究氛围。

2.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细化出不同学科的具体课堂模式。考虑9门学科的特点,探究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不同课型的模式。

3.制定“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为了对课堂教学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评价标准。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高效,更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深入持久,是否具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课题组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组织观摩课、公开课、赛课活动。学校坚持“以比赛促教学,以竞争促成长”的方针,分年龄段进行教师的赛课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培养了重视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意识,明白了“学案导学・六环节”课题模式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6.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三)课题检查和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1月)(略)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的“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总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话为主要方式,引起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知识建构,课堂不仅是交流、对话的场所,更是交流、对话的载体,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总体结构框架。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导学案为交流、对话的载体,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案、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就对导学案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教师与课堂之间以教材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好导学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学生和课堂之间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度的关注课堂,真正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以“学”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力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维与发展;学生通过该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实现生成与知识建构;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及对话。让“学生”、“教师”、“课堂”的“三位”以及“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建构”、“课堂互动”、“交流对话”六个进行方式实现“六环节”的循环。

“自学质疑”环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课前或课内通过自学、小组内的交流及互助学习,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疑难问题。本环节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设计学案,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等。交流展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交流,也可以是课堂对话讨论交流,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交流展示等等,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促进学生及时思考,共享学习成果。

“互动探究”环节:“互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自学质疑”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交流展示”中生成的或未解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互动探究”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互动、不同学习小组间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环节的重要形式,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让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可以选派代表进行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精讲点拨”环节: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惑点进行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选用,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环节中都可以适时地体现精讲点拨。

“矫正反馈”环节: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即可以在批改学案时,也可以在复习巩固时,还可以结合到其他“环节”的学习当中去。

“迁移运用”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结果的检验,主要以“巩固案”的形式反映。巩固案的选择要体现难易结合,即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建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门学科“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略)

(三)“学案导学・六环节”各科教学案例(略)

(四)课题组成员发表、获奖论文(略)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式。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是学生“学案”的编写者,是课堂“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疑惑”的点拨者。目前,海州高中的课堂充满了学生“交流展示”的身影,师生、生生“互动探究”的智慧碰撞,教师“精讲点拨”的感悟生成,学生“矫正反馈”的大彻大悟,师生“迁移应用”的提高升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是课题研究的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笔者获得省特级教师、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名师、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陈咏梅老师获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蒋红娟老师获得市优秀教育园丁等荣誉称号。王聿奎老师获得省教学基本功大赛总成绩贰等奖、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壹等奖、省名师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徐进勇老师获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三是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践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促进了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第10篇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9月至2018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18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8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 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活动;类型;思路

探究性实验活动在高中物理中非常普遍,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导的实验教学能够更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素养,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教学的深化形式。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对于探究实验的活动类型进行总结,并且归纳出每一种具体的活动类型合适的教学思路与模式。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具体的探究实验都找到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实验涉及的知识内容有更充分的吸收,这才是实验教学作用和价值的一种体现。

一、演示实验中的探究活动

高中物理课程上有很多需要教师演示的实验,这类实验通常来说在操作模式上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实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不适合学生独立进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同样要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仅需要观看教师的实验过程,也应当对于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模式有所思考。对于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为了能够更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素养,教师需要提前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者是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来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就实验的结果或者数据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其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学生进行探究,这些都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探究素养。

例如,在讲解物理惯性的理解时,可以设计一个装有大气泡的储水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气泡来仔细观察储水瓶的加速前进或减速后退现象,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心里生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解答疑问的兴趣和好奇。老师则可在解疑的同时揭示事物的本质所在,同时也讲解了惯性的理论知识点,收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时需要思考相应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有效思考与探究。这样才能够发挥实验对于知识教学的辅助效果,学生在展开对于特定问题的探究后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可以充分吸收实验后涵盖的教学内容。

二、课题研究中的探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形式,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课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慢慢将这种教学方式融入课堂。课题研究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自主性,不仅在课题的选择上学生可以自行确立,对于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实验的过程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来自行设计。课题研究能够非常充分地锻炼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学生的课题研究收获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引导点拨,对于研究的方法、突发问题的处理等,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灵活的指点。课题研究中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慢慢将这种实验教学的方法融入课堂,这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逐渐提升。

教师可以慢慢训练学生的课堂研究能力,可以让学生逐渐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流程。首先,在课堂选择时要综合以往单一物理实验项目,要集中研究,选择好合适的、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实验课题;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查阅资料,将最新的科学成果与学生分享,更好地为物理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再次,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方法,使用适宜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制定出实验方案,用网络技术进行表格处理及分析等;最后,让学生用独立的实验操作,按既定的方案进行完整实验,动手摸索,总结出研究结果。在学生熟悉了这些基本程序后,教师可以首先从简单的课题研究入手,让学生首先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随着学生实验素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后,再来让学生研究更复杂的问题。

三、分组实验中的探究活动

分组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一种非常普遍的形式,很多实验单个人难以完成,只有借助有效的分组协作,才能够让实验收获预期的效果。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展开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并且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中来完成实验,并且进行对于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总结。适合学生分组完成的实验有很多,同样,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取得更好的成效,教师很有必要在学生分组实验前给大家进行实验方法和原理的讲解,并且对于实验操作上的一些重难点部分进行相应的强调。分组实验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过程,对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发挥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果。

例如,在学习“光的圆孔衍射实验”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进行演示操作,老师使用激光干涉衍射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展示孔较大时,光沿着直线传播。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实验,给各组学生每人l一个手持“激光干涉衍射仪”,让学生对着圆孔衍射图样进行观察;老师在激光干涉衍射仪上装上不同形状的小孔,演示光的衍射现象实验,要求学生对各式衍射图样进行观察,认识“光的衍射”这一物理现象。这个实验操作并不复杂,并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小组探究时能够对于这一物理学现象产生直观感受,并且可以在分析探究中更好的获取其中的原理,实现对于知识的良好吸收。

【参考文献】

[1]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认知化处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5)

[2]赵慧杰,苏玉成.物理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5(30)

[3]余俊文.中学物理教材中的滞后仪器及实例的教学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8)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重点;改革条件下;评价体系;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8-01

通过探究,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活动课教学出新意。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重在强调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勤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坚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互动过程,同时加强课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历史活动探究课与常规历史的关系?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学生应得到如何的发展?历史活动探究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推动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历史活动探究课可以有哪些做为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操作原则和评价评系,教学实践,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对活动探究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主体活动课教学的发展,从而构建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模式。

2.研究方法:①行动研究法:专家、研究者、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施、考察、反思,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基本模式:计划—实践—反思—再实践。

②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一般方法步骤: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掌握相关参考资料——制定总结计划——搜集具体实事——进行分析综合——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符合时代要求,我们根据先进教育理论,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完全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一现代教学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校本教研建设来探索形成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探究性“活动课”历史教学模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最终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主要有如下创新点:

1.教学目的性更明确:教师研究教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围绕学生和学习两个中心,回归教学的本意,在探究性历史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自主地学,自主地做”,形成乐于协作,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新问题的挑战,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堂的开放性更广阔:教师开放地教,学生自主地学。教材、课外书、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四环节互动互联,课堂有了更广阔的历史内蕴。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可体现在空间、时间、结论等方面,它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课题的操作性更方便:立足课堂,把教与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大大解放了课堂教学。

四、活动课程理念下形成的基本教学模式

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通过传递性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是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除此之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归属到活动课程的体系中。在课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经过探究、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四类基本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各年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具体设定的课时组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组交流时会带来观点的冲突、辩论的升级。学生参与性再掀。

2.课外考察模式。课外考察是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中学历史活动课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总结的过程是归类和提升的过程,既要利用考察获取的资料,也要联系已学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提高综合能力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教学成果的环节。

3.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美国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指导时要分阶段规定教学任务,各个时期形成前后呼应的特点。

五、主要研究成果和若干思考

1.改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学生跟在老师后面,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前,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处在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与乐趣。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题实践中,在通过教学手段的调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

3.优化了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统一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历史活动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的是组织指导作用,老师教育学生以引导鼓励为主,师生关系平等而融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师生关系。

4.编写校本教材,活动课教学出新意。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看到高中历史活动探究课中折射的问题,我们不容乐观,更不能放弃,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

1.评价问题。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对活动课实践的冲击和影响,势必不利于历史活动探索课的开展和评价。

2.观念与认识的制约。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不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而是被动中局限于简单完成任务。加上原有定式的影响,师生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深刻认识,造成初始阶段的探究活动仅徘徊在参与程度,活动课质量不高又无法提升活动层次。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一些人怕苦怕累,不敢深入探究,只停留在较低层面。

3.探索条件的制约。由于环境与客观实际条件的制约,给活动课带来许多困难,直接影响活动课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