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小学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就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小学德育工作,是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的课题。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呢?
一、加强小学德育队伍建设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加强小学德育队伍的建设,强化德育队伍的战斗力,让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首先,要提高德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小学德育管理者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在制定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德育管理体系上具有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德育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德育相关理论,学习德育工作的方法,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小学德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德育工作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更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可以通过开展好德育工作评比、表彰活动等方式来激励,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更新德育思想和加大工作力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抓紧薄弱环节,有效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完善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首先,要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构建起素质教育机制,在重视技能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扰,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也就是说,要淡化考试竞争,按分数排位思想,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抓好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工作。详细说来,要精心设计小学德育总目标,并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性目标,针对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反复训练、加强引导、定期检查等方式有效整改。
三、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小学德育工作中,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要充分发挥德育实践活动的作用,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首先,要将德育目标放在学生的品德行为上,关注和引导学生的言谈举止,促进学生做一个文明的人。其次,要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如利用传统节日、班级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推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周建芳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七小学校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实施方法
当代小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思路开阔,敢想敢做,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由于独生子女的因素,他们很多希望拥有一切,但却不懂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却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在想法上他们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如何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学校德育管理机制要健全
学校德育机构应包括校领导、团委、教务科、学生科、班级等,既要有德育决策的指挥层,又要有德育工作的具体执行层。在学校德育工作组织中每一个组织成员要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校实现社会主义培养目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要统一目标、统一安排、分层管理、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仅靠说教是不能深入到学生们的心中的。别看是小学生,但他们的思想认识也逐渐的地变得复杂起来。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势必会放纵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学校德育工作要从低年级的学生抓起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着手。让学生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这种集体荣誉感要贯穿于德育活动始终,可以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少先队对学生进行德育。低年级的学生能成为少先队员应该是件骄傲的事情,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真正有意义又可实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把德育转化为自身的东西。
四、学校德育工作要营造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一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校园,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改善校园环境,使原先脏、乱、差的校园环境,变成美丽干净的校园。这样能使得教师更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更爱学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学校领导关心职工,廉洁勤政,开拓进取,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所有这些,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能诱发人美好的愿望。
五、学校德育工作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面对现在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要提高人才素质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应重视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德育工作者应把重心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习,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1实践锻炼法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道德水平的高低,最终都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实践。我们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利用节日庆典、校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强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2点滴小事法
如果说集体活动是宏观层面的话,那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要注意微观层面,也就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比如双休日帮父母洗一次衣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注意环保意识、交通规则,周围同学有困难时主动帮助等等,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毕竟,我们不是作秀,不是为道德而道德,面是利用道德来实实在在地生活。
3环境陶冶法
人都有一个从众心理,一个人受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和班级,其道德意识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作为一个特定的道德环境,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我们只有营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风和班风,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美丑、荣辱善恶,形成健康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4师生讨论法
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心育,主要通过学生自己认识的提高和行为的改善来体现的。因此,教育者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把他们当朋友一样看待,听听他们的心声。我们可以针对当前社会和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相互讨论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另外,平等对话还可以让学生有一种“小大人”的心理倾向,感觉教育者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
5专题讲座法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方面,对其中的某些方面我们可以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社会公德、礼仪规范等。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生理常识,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什么生理区别,青春期有什么特点,避免学生的性幻想而导致的性犯罪。我们还可以讲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要珍惜生命,努力拼搏。
6心理健康教育法
现在的许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强迫症,逆反、固执、自卑、自闭等。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正确的引导,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等。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老师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电话等。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7榜样示范法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教师的完美人格对年轻人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道德说教,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未成年人对教师的信赖常常超过对家长的信赖,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8家长提高法
家长是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有着其他教育者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溺爱、打驾、疏于管理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实施“家长教育素质工程”,举办专家讲座和“家教咨询大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子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建立家庭学校对话制,定期开家长座谈会,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这样学校家长共同努力,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9社会关注法
关键词:德育;方法;班主任
镜头一:下课了,一位小学生在楼梯拐角处,忽然发现地上有五角钱,他看了看周围没有同学,就迅速地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镜头二:课间休息时,几个低年级学生一边吃零食一边玩,不一会儿干净的地面上出现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装袋。
镜头三:一个学生明明没写作业,却告诉教师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绝对写完了。
镜头四: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男生把一个低年级男生围住,强迫他下午带钱为他们买玩具,并威胁他不准告诉教师,否则要他好看。
……
除了我们亲眼看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有许多耳闻和已被媒体报道过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德育状况堪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术的高速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一、从爱出发,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爱是连接心灵的纽带,只有像父母那样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师,才会和教师说自己的心里话,化解他们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从而自觉积极地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向前迈进。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心存敌意,师生关系僵化,教育产生负效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以身作则,注重榜样作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们眼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真理,还常常模仿教师的举动,所以很多家长见面说孩子在家说什么也不听,而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教师好的品质、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教师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去,他在上课板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粉笔顶端的坚硬部分折断,并随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几个学生到黑板前演题时,也都不约而同、动作熟练地把粉笔头折下来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问学生才知道,这是学生从他那儿学来的,而且全班学生都学会了。王老师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时,我就一直严于律己,早出晚归,从不懈怠;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我就带头捐款捐物;要求学生开展“弯弯腰”活动,我往往抢在学生前面捡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学生,人格的无声教育往往比言语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授,又重视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泪的情景,让学生透过人物身份和不寻常的举动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在学生从外祖父爱花的身上悟出了他爱国的情节时,领会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实就是蕴藏在中华民族身上坚强的民族气节,在课外拓展的空间里,我不希望学生的感悟随着文本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所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寻找隐含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气节,学做这样的人。
四、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区”,形成家校合力
俗语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学生的成长,大多来自家庭及父母的影响。当前很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长轻成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教育负担过重,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有助于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现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区”。就像其中一个“盲区”——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而实际上有很多的话,家长只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复说只会令孩子感到反感,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当发现有此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家长多克制自己,并鼓励家长多采用互动式的谈话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并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在加强学校的教育工作外,还要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同心协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德育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简介:龚欣(珠海市平沙实验小学,广东珠海519055)
合唱主要指的是以集体的形式演唱声乐作品。具备参与面广以及普及性强的特征。因此受到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喜爱。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合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集体之间的友谊以及团队荣誉感,促进人精神层面的升华。而在开展音乐合唱教学时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将会起到1+1大于2的良好效果。
一、在合唱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
合唱需求参与者必须做到良好的配合与协作,进而可以在音准、节奏、情绪以及表演上实现有机的统一,促进学生产生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参与音乐合唱时也会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自己的行为将会对集体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另外要想在合唱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参与者在声音上保持统一,同时还需要从发型、妆容以及着装等多层面保持一致,这也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的内在要求。例如笔者曾经组织学生们参与一次由学校举办的合唱比赛时,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提前为孩子化好了妆,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体的表现效果,学生主动要求教师为其卸妆重新化;还有在其他的合唱表演活动中,出现过由于几件演出服装较大需要重新剪裁,为了突出舞台表现效果,后排的同学主动把新的合身的衣服换给前排的同学。通过开展合唱教学,使得学生们明白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发挥出自身真正的价值,并且学会关心集体,愿意为了集体的荣誉主动奉献。
二、在合唱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合唱作品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合唱音乐作品表达出自身对于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的赞美与歌颂之情,进而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培养。比如说在合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时,学生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关头,有无数位仁人志士,优秀的中华人民奋勇抗争,不怕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合唱《我爱你中国》、《毕业歌》等这些作品时,学生可以从生动的歌词以及铿锵有力的旋律中感受到中国各族人民身上那种奋斗不息,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的精神;再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合唱《美丽的台湾岛》、《长江之歌》、《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时,学生们能够对我国壮美而有秀丽的大好河山产生更加直接与深刻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生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感。
三、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开展合唱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艺术修养以及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不到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提升自身音乐技能的同时将其转化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比如说合唱教学要求学生们必须保持挺拔的身姿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单调枯燥的发声与形体训练。并且在演唱作品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全神贯注,完全投入到和场表演中。这对于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与磨练。合唱训练本身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为了能够达到满意的舞台表演效果。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反复调整与改进,在训练的初期会有一些学生产生出想要放弃的想法,但是在教师与周围同学的督促与鼓励下他们慢慢也就习惯并且适应了这种训练节奏,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自身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
四、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参与合唱教学,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获得极大的提升。在刚开始参与合唱学习时,由于每位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即使是具备了良好的音准与音色但是由于他们自信心不足,不敢大声地演唱歌曲。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不同强度的音量以及圆润的音色,进而实现学生演唱自信心的有效激发。可以说决定学生是否能唱好歌的关键主要受到学生歌唱时的状态影响,只有做到保持积极自信的心态,学生们在和场表演时才会产生出无穷的力量与信心。因此对于学生而且参与合唱表演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掌握歌唱技巧,而是为了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自信心的养成,从而对自己的学生与未来发展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居首,而小学又是人生成长阶段的起点,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1],所以小学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班主任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德育教育的骨干,尤其在小学阶段是除父母之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因此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既光荣又艰巨。
一、摒弃陈旧观念,开展幸福教育
(一)传统德育教育症结
传统德育教育目标设定“高、大、上”,过于理想和空泛;教育方法单一,过程呆板、生硬;忽视学生差异,教育内容一刀切。由于主要依靠说教,脱离实践,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结果教师应付了事,学生将信将疑。德育教育既得不到学生认可,也无法转化为学生信念。
(二)什么是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以教育人获得幸福为终极目标,教师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展示个性,享受职业所带来的满足感;并把幸福传递给小学生,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并对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德育教育中表现为理解、关怀,并伴随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协调发展[2]。
(三)如何开展幸福教育
教师坚持幸福教学理念,并以不断创新的精神、灵活多样的方法迎接每一天。从细微处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并给予鼓励,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获得快乐。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使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二、身教胜于言传,打铁须自身硬
(一)教师垂范的重要性
小学生自我控制和教育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在儿童时期,学生们容易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行为不端,学生们也会有样学样。陶行知说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说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二)教师如何躬身垂范
教师要让学生品德高尚,首先自己不能有低级趣味;要让学生讲文明有礼貌,教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学生爱劳动,教师先要不怕脏不怕累;要让学生诚实守信,自己必须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才能感化和影响学生,就像榜样一样发挥示范作用。
三、创设情感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一)传统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
传统教育采用灌输式方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因为在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思想是开放的,小学生们受到各种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们仍灌输学生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只会增加他们的厌烦感,所以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二)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方法
作为教师不可能限制学生不接触来自社会上的各种信息,然而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将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再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传播出去,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有效的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中投入情感,让学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而共鸣,反之教师语言刻板、单调,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四、正视学生差异,践行因材施教
(一)学生差异的客观性
“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性格;有多少种性格,就有多少种差异”,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有优等生就会有学困生一样。有差异不奇怪,也不可怕,怕的是不能正视这种差别,以致忽视差异,漠视学生个性发展。
(二)如何因材施教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善于观察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做调查、去访问或在各种活动中了解学生。其次,要学会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优等生聪慧敏捷值得赏识,中等生勤奋努力也值得鼓励,学困生身上闪现的亮点更值得发掘和赞赏。
五、巧用激励策略,提升德育效果
(一)当前德育教育中激励不足的现状分析
首先,小学德育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往往费力不讨好,在德育教育中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其次,激励策略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少,单向灌输也很难针对实际问题。由此,德育教育对学生惩罚有余而激励不足。
(二)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方法
首先,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激励策略,例如不乱丢垃圾口头表扬,主动捡垃圾给予加分一次。其次,在责任承担方面应用激励策略,例如让学生轮流担任“小小班主任”,经过全班同学投票,得票最高的学生获得“德育小能手”称号。
六、培养班级干部,发挥助手作用
(一)培养好班级干部的重要性
班级干部不仅可以分担班主任的一部分工作,使班主任将更多精力放在其他教学方面;而且好的班级干部是全班同学的带头人,恰当地发挥表率作用,可以带好班风――班风正,则学风正。
(二)培养好班级干部的方法
首先,班主任对班干部必须严格要求,遇事不能偏袒班干部,但也要给予其尊重,不能因此而打击其积极性。其次,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并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和表率。
七、联合家庭社会,整合德育资源
(一)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德育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学校必须发挥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重视德育教育。
(二)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家庭是孩子们教育的起点,所以家长们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开办“家长学校”是发挥家庭渗透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社会在德育教育中的良好辐射
人既是社会中的人,就离不开社会,小学生也同样如此。要发挥社会的良好辐射作用,就要重视社会媒介的正向传播作用。其次是利用社区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八、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然而“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勤于思考和总结,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和新课程体系系统铺开的今天,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共识与共同认知,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以“三维目标”作为核心,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而科学地进行小学德育工作,使小学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方式上的丰富、系统上的创新、发展上的变革,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建立起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系统、新方法,促进小学教育的有效变革,实现对青少年发展的全面保障。
2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原因的分析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应该从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全面分析入手,确定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逻辑,抓住小学德育课堂的关键,摆脱各种制约因素和根本原因的影响,正确实施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找到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根本路径和对策。
2.1小学德育缺乏目标的明确性
小学德育实效性首先决定于目标的准确、恰当和明确,但是一些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制定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没有依据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目标设定过于模糊、宽泛、空洞,既不具有小学德育工作的可执行性,也不能有效明确小学德育的职能和作用,导致小学德育实效性出现了先决式、指向式的问题,使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理想不科学、方向性不足,不能发挥出小学德育的真正价值,影响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升。
2.2小学德育工作内容不清晰
小学德育工作在实际的运转中还存在内容不清晰的问题,思想教育内容空泛,政治教育内涵混淆,道德教育系?y性不足,法纪教育重视不足,在内容难于保障的前提下,小学德育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产生小学德育功能性的偏差,进而丧失小学德育的价值,出现小学德育工作的停滞和乏力问题。
2.3小学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一些小学在德育教育上存在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师将小学德育看做传统教育教学,采用的方式集中在简单记忆、机械背诵,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多地采用强制性、高压性的方式和方法,拉大了小学德育工作和对象之间的距离,甚至一些小学德育工作中采用频繁考试、反复检查的方法,产生了小学德育具体工作的对抗情绪和心理,难于确保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强烈的责任感进行小学德育的具体工作,以高尚的使命感进行小学德育的细节工作,突出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明确小学德育目标,丰富小学德育工作方法,探索小学德育工作规律,有效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小学德育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具有实效性和系统性的策略和方法。
3.1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体系
明确的工作目标、完善的工作体系是高质量、高实效性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体系。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结合小学生和德育工作的特点,重新建立和构建小学德育工作体系,重点明确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品行、道德等目标,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小学德育实际工作,避免工作出现简单、粗暴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而确保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2丰富小学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
小学德育工作要通过方式丰富和方法调整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吸引力,特别要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现代化的措施和方法,注重小学德育工作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做到对对象的全面吸引和有效参与,以多彩的工作形式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小学德育工作方法要讲求技巧,要以学生的主动和全面参与作为目标,通过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变革确保学生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3提高德育教师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全面、细致、高效的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作为基础和平台,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将教师德育工作水平的发展作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实际技能、专业知识和系统能力,使教师能够适应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要求。要加强对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培训工作,建立小学德育教师的发展体系,增加小学德育教师的涉猎范围,加深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刻认识,有效地确保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师资和水平的保障。
3.4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小学生发展规律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他们的生理还是心理特点都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因为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也会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特殊性。总之,小学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工程,小学时期是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应当把德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只有不断努力扩展和加深德育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形成符合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除了基本的文化课程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文章首先分析了网络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网络形势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希望能够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网络形势;挑战;新方法
21世纪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当前很多的小学生陷入网络构建的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常常会陷入网络中不能自拔,所以必须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端正小学生的网络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行为。在当前网络环境条件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我国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形式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正确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找到解决的方法,促进网络环境条件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网络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影响到了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于网络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抵挡不住,因此常常会陷入网络中不可自拔,他们宁愿牺牲自己学习、睡觉的时间进行聊天、游戏等,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小学生的成长和性格养成会产生很多阻碍。
2.网络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网络具有现实社会不具备的很多优势作用,比如,具有挑战性和诱惑性。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不寻常的事物,网络正是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网络虚拟的社会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各种愿望,但往往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的社会是不同的,在现实社会中,小学生要面对很多状况。因此,虚拟与现实社会的强烈反差会让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影响他们正常的身心发展。
3.传媒市场上网络占主导地位。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全面等特点,对我国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传播的信息很多时候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有时候网络传播还带有欺骗的性质,同时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比较弱,导致很多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教师与小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就变得非常困难。
二、网络形势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1.革新德育教育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比如很多学校现在还在沿用《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传统道德经典名著,虽然这些道德经典名著具有一定的惊醒作用,但是在传授的过程中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势必不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必须要将我国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当前的新思想、新理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在《弟子规》中,虽然这本代表作一直宣扬的是我国传统的孝道,但是其中有些思想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式,所以,我们要有所选择,提取其中的有益成分,抛弃不利因素,将德育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德育教育。为了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要改变原来传统的德育方式,构建德育教育新体系,使其更加适应当前网络教育大环境的发展。
(1)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平台。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德育的兴趣,必须要将德育教育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德育教育网络平台,同时在这些平台上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信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德育教育网络平台中来;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主页或是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最后还要加强教师在网络平台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让学生确实在网络平台中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建立交流群或教师信箱。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作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还能够缓解学生与教师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提升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建立微信、QQ、E-mail、教师信箱等,通过建立这些聊天方式,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促进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建立专门网站,宣传德育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建立起相关的网站或是教育专栏、主页进行德育宣传,给学生展现一个科学、易懂的知识体系,寓教于乐,将网络资源的优势作用最大化。这项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还能够让小学生更加了解德育教育的好处。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当前的网络形式,小学德育教育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要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学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德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设立亲情链接通道,不断对小学德育进行创新,让小学德育教育跟上时展的潮流,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冯宏杰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龙翻头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方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1
一、小学德育概念简介
小学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以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和适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系统的奠基工程,如果把整个德育体系比作一幢大楼,那么小学德育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小学德育主要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小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及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方法,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小学生德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德育方法与内容单一。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校的德育内容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被抽去了德育的基础,反而是变成了陈旧的语言文字和空洞外在形式。有的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为德育教师所创造的德育空间远远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给学生自身以足够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德育方法与内容的探究,学校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吸收、补充新的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道德现象和新的道德问题,在老师的德育课中并没有具体涉及,比如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相关的网络伦理等。
(二)学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德育评价是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校德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同时,它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被人们称为是“世界性难题”,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发挥以及学生个体无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评价标准还不够科学,在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德育评价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往往只有单纯的好坏、优劣之分,只重视量化考核,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等。另外,学校德育评价标准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新时期社会大发展、大变迁,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也在变化,成长中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而学校德育测评标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小学生成长变化,不能真实、客观、正确的反映小学生的状况。
(三)教育教学中,缺乏师生生命和情感的整体投入。老师和学生往往都是置身于学习情境之外,以观察者、评论者的姿态出现,教师教学激情和热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教师也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价值和意义,对课程的认识模糊或存在偏差,要么照本宣科,不能与学生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相联系,缺乏针对学生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教材情景设定和活动意义的解释,难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旦遭遇新的道德问题时学生就不知如何应对;要么弃而不用,老师全凭个人经验、兴趣、情绪决定用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又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的把握,导致学生无法从中获取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内化,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寻求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青少年儿童普遍的特点和新时期小学生具有的新的特点和心理需要。这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小学生特点和需要,并以其为出发点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德育工作,以确保小学德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还必须重视和关注小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采用信息技术,寻求小学德育新途径。在新形势下,为迎接信息技术变革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应该努力利用和开发校园网络资源,搭建合理的网络环境,认真分析信息时代下学生实际情况的特点。学校可根据小学生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通过网络学习、在线指导、视频学习、论坛交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的网络德育体系,积极在网络环境中去探索,构建网络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网络给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途径,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整合德育资源,建立吸引学生的网站,开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之路,发挥德育自主阵地的作用。
(三)树立现代德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格。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因此德育目标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个体充分发展的需要。由于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所以学校德育教学在尊重学生本身的同时,也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们必须要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必须改变以往无人之道德教育,切实确立起人在学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创造志向,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策略已经大刀阔斧地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在带来社会大踏步前进、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少年儿童勾勒了一幅更美、更宽的画卷。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要求我们进行改革、坚持开放,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得他们视野更宽广,思维更开阔,学得多,看得多,也就敢说敢做、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孟涛.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方法;德育队伍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小学德育队伍“战斗力”
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力量。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理论知识,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此外,也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善抓学生兴奋点,建设良好班风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特别重要的。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涉及较多,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设置一定的场景导学,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使学生从场景中产生一定的兴奋点,此时,若能及时抓住兴奋点进行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习惯。其次,读一些课堂常规的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不做小动作,坐正看前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了习惯。上课时要多提醒学生坐端正,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课堂内要让学生说一说“上课该怎样做?”学生轻轻松松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那些不好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得到了纠正,德育工作也就见效了。
三、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心理上循循善诱
小学班主任不应当单纯地做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而要逐渐做学生的心理护理工作和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工作。而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小学班主任向“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发展。小学班主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把握,并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因势利导,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都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班主任在对后进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适合的方式,要在充分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基础上,对其循循善诱,切忌伤害其自尊心。小学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重点不在于指出其不足或者错误之处,而在于帮助其找寻到其自身的发光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鼓励和教育,促使其进步和成长。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愿望的有机结合,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入手,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不仅从思想上受到教育,而且更加付诸于行动。
四、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工作应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开展。小学德育可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各种道德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应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道德教育活动。比如,“寻访革命烈士足迹”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革命烈士的事迹,学习和感悟革命精神,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五、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要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则应该扩大德育途径,建设优良的德育队伍,大力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慧慧.论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郭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3]张铨.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语文天地.2016(30).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模式;实践;探索
引言:目前就小学德育工作来讲,它的实效性并不充足,主要原因是德育的目标过于高、大、空。德育内容在某种程度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它的实施过程违背了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认知能力,德育方法趋于简单化,没有前后关联,并且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却仅在接受教育,道德的主动性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细节的方法是将实现目标、内容分类、操作过程等方面细化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程度,完全满足小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需求,将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小学生可以在看得见、摸得到的实践环境中成长。细节德育主要强调两方面:首先,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细化,用每一点关键细节当做教育实践的支撑点,创建细节德育的实施体系。促进做人做事的原则,从学生的内心开始建立道德素质。
一、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定义
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或阶段需求及受教育者的品德构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以及受教育者受教的相互制约的过程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把一些社会或阶段的思想政治准则以及法律道德规范转变成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活动。
2、德育实效性。指的是德育的实际效果,也就是学校在执行德育时所要到达的预定目标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之间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方面的误区
从建国初期到新课改之间,我国的小学德育内容具备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五大方面。这其中表现出来的方向是毫无疑问的,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德,也是一个社会可以发展的基础。可是如此完善的小学德育内容在结构方面来看,实施的过程还具有一定的缺陷。
1、追求全面,希望可以让德育内容八面玲珑,使得小学生的德育负担过重。小学德育内容基本呈现的是将所有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均包含在内的状况,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种“完美”的准则来要求小学生。可是不论是从理论方面来讲,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讲,我国的道德教育以主流方面来看依旧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当中。这样的模式将道德教育的过程只看成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施加的影响主要指既定的道德标准,强调的是养成符合学生的行为规范。
因此,内容的繁重以及传统的道德模式就会令德育变成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另一门知识性课程。并且社会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个体需要具备的品德也逐渐增多,在传统的德育观念里,小学生只可以接受道德规范及概念的灌注,因此,小学生严重的负担可想而知。
2、远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构成学生的双重人格
(1)我们为小学生灌注的道德品德规范是一项被脱离生活的理性道德升华,它仅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行为规范,它要展现和表达的也仅仅是人的行为表现,没办法穿透人的内心。远离生活的德育,反而会令道德和品德过于形式化、抽象化。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小学生心中的一些困惑。
(2)当代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产生巨大转变的人们对于经济、价值的观点用不同方式向学校传授的道德规范宣战,而传统的理想化道德教育以及统一的道德评论规范,却令学生在教育的过程里缺乏自由的空间以及自主判断的能力,他们已经习惯被动的听从命令、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很多小学生就变成了表面君子,实际小人。从小就养成了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的习惯。
3、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目标作为起点的德育内容,降低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建立小学德育起点的最基础的两方面就是德育目标以及小学生已具备的心理特质。当前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的会被我国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影响,德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发展的期望,都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接受能力,脱离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把小学生看做大人。这造成了小学的德育教育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也更加难以激发出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需求,有的还会引发学生逆反的心理。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方法
1、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受到主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小学生作为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实践、去探索,构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过程里,可以激发参与意识,建立小学生的远大理想以及奋斗目标,让学生可以在成功中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出来。学校为学生采取德育教育,是为了可以让学生透过德育教学的学习提升意识,社会经验越少、思维模式也就越简单、可塑性就越强。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渗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方式。通过不同的课程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及道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里应当融入德育教育。
3、老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修养。老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老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平时工作当中,老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4、通过课外活动提升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脱离了生活,德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学校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融入德育,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行动,不但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德育教育。
结束语: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对德育进行探索,不断挖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才可以令小学德育模式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