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的差量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 关系式法 守恒法 差量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21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既是中学化学的难点,又是重点,我们要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应该好好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掌握好各个类型是很重要的。
1.关系式法:当已知物和未知物之间是靠多个反应来联系是,只需直接确定已知物和未知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就可以求解未知量。例如,把2.8克CO还原足量的Fe2O3,生成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求生成沉淀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3CO~3CO2~3CaCO3,利用CO的质量科直接求出CaCO3的质量。
2.守恒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守恒关系来解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化学反的应实在是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重新组合,生成的物质,原子的大小,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不变的,因此反应前后质量是守恒的。原子不变,当然元素也不变。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来说,得失电子守恒,电荷也是守恒的。
(1)质量守恒法: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①宏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②微观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例题】
在化学反应A+B=C+D中,有10gA与2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C。若反应后生成5gD,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 ]A.5g B.4g C.2g D.1g
分析:此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根据反应物A+B的质量总和10+20=30(g),可推知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为30g。已知生成的C是5g,则D的质量应是30-5=25(g)、由此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10:20:5:25,再运用这个质量比,计算生成5gD,需要A的质量是2g。答案:C。
(2)元素守恒法: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得失电子守恒)
(4)电荷守恒法:电荷守恒就是对任意的电中性体系,如溶液、化合物、混合物等,电荷的代数和一定为零,即所有的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并且电性相同。
【例题】有100mL氯化镁、氯化铝的混合溶液,其中,要使完全转化为,且与恰好分离,至少需的溶液的体积为( )A.80mL B.100mL C.120mL D.140mL
解:因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偏铝酸钠。
首先原混合溶液中由电荷守恒得:所以,再由最终所得溶液的电荷守恒得:
所以
所以正确选项为A。
3.差量法:差量法是我们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相应的“理论上的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得计算题。
(1)质量差法。
【例题】将10克的铁棒插入50克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假如析出的铜全附着在铁棒上),拿出烘干称量,质量为10.8克,求置换出铜的质量。
解:设置换出铜的质量是X克
CuSO4+Fe=FeSO4+Cu Δm
64 质量增加64-56=8
X 10.8-10=0.8
X=6.4克
置换出铜的质量是6.4克
(2)体积差法。
【例题】在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L由O2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终止后,恢复原温度原压强体积变为bL,求原混合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比?
解:2Na2O2+2CO2=2Na2CO3+O2 (-)
2 2-1=1
V a-b
V=2(a-b)L
原混合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比
关键词: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性质、要求、准则。
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都开设了分析化学这门课,分析化学作为工具科学,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起着“眼睛”的作用。分析化学主要应用于环保、生物、食品、卫检、制药等专业,这门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在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业品质量监控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和理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学生的思维,加之传统教学方式与实际相脱离,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课程难学。甚至有些教分析化学的老师也认为分析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记的东西很多,但实际上只要能够充分地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理解性学习,这门课是很容易掌握的。故教师必须应用能吸引学生积极性及注意力的授课形式,通过多动手、多思考,加深认识、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使用分析天平称取物品,分析化学教材中使用分析天平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的方法是通过投影屏上的微分标尺来进行判断并调节,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这一个途径。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通过看两个称盘的相对位置(重的一侧向下)、指针的偏向(指针指向重的一侧)来判断。
在讲解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时很多教材都是以滴定分析过程中的终点误差为例的,但是对刚刚接触分析化学的学生而言,他们连什么是滴定都还不了解,直接告诉他们滴定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差,他们很难理解,而以简单的酸和碱的实验为例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橙色表示反应结束,这个实验学生在中学时都做过,对于实验现象也有很深的印象,有了这个做基础,教学时只要告诉他们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反应结束时溶液颜色为橙色,说明此时溶液的pH值小于4.4,但是氯化钠和水这样的中性溶液pH值应等于7,这种理论上和实际实验上产生的误差就反映了方法误差。这种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化学滴定分析法中几乎所以的反应都需要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帮助判断滴定终点,反应类型一多,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颜色的变化。如碘量法中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淀粉遇到碘会变蓝,但是把这两个反应放在一起考时很多学生就把二者的颜色变化混淆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对这种反应有个深刻的印象,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在学习酸度计的使用时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酸度计校正的时候需要使用两种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呢?教师可以先介绍理论知识:能斯特方程:E=K+0.059pH,这个方程可以理解为数学上的直线方程y=ax+b,这个方程所代表的含意是以E为纵坐标、以pH值作为横坐标绘制的一条直线,在中学数学中曾经学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就是“两点法”校正酸度计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各类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录像等,这些方法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同时实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而现在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教学实践应重于理论。确实,在有限的时间下学习很多科目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这类学科。仅仅会做一个实验,而没有掌握方法的原理,学生将缺少做实验的灵活性,无法获得拓展性思维能力,只能重复前人实践过的内容,一旦遇到新物质的检测就一筹莫展,甚至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学生坐在课堂上单一地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则会丧失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与他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应用性强、试样易获取、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切实感觉到分析的实际应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将理论与实践实验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进行符合要求的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穆永江,刘建平.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6,3:108-110,113.
[2]姜晔.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06-107.
[3]王建,于素华等.非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与改进[J].广州化工,2009,37,(8):234-235,240.
一、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作要求,中考不涉及但高中教材中出现而作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我们在授课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列举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高一年级要求掌握并会应用1―18号元素的结构示意图,由此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
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级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以及化合物的主要分类。
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严密,教师应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出发去理解内容,轻松讲解。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在高中主要涉及到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的求算。这是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的,必须要加以复习。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初中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但是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而在高中阶段涉及较多,此类题型涉及非常宽广,所以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②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尾气吸收⑤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教学工作,教师应:
1、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
2、通览教材、大纲。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生注意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知道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学习方法的知道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额学习方法予以具体指导。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衔接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1.1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则属于较深层次的要求了。而高中化学则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现代技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深化和发散,通过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2 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初中化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化学以记忆和模仿为主,而高中化学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1.3知识系统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其知识系统主要为:感性认识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而高中化学则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侧重于对学生化学知识系统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高中化学相比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知识系统主要为:观察生活现象开展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学习化学探究方法摸索和总结化学规律。
二、初高中化学主要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方法
2.1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学习两种化学反应:①置换反应规律;②复分解反应规律,学习盲点在于:单支、氧化物和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其反应规律。高中化学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化学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②离子的放电顺序规律;③强制弱规律;④相似溶解规律;⑤等效平衡规律;⑥燃烧规律;⑦有机反应规律。
例1、运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式是否成立?
①Ag2SO4+2NaCl=2AgCl+Na2SO4 ;
②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③HCl+CH3COONa=NaCl+CH3COOH ;
④NaOH+NH4Cl=NaCl+NH3H2O ;
2.2 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实验方法如下: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见仪器的认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物质的分量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氢气的性质实验、燃烧条件的性质实验等;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氢气的提取、氧气的提取等。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方法: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试纸的使用、物质的保存方法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主族元素单质、氧化物等的性质实验;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CH3COOC2H5;④定量实验,包括酸碱中和滴定、燃烧物的滴定等。
2.3 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侧重于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包括:规范计算步骤和掌握利用比例关系计算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主要侧重于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主要包括:①求化学式和分子式的计算;②多步反应式的计算;③混合物的计算和反应热的计算。主要的计算方法有:①差量法;②守恒法;③比例式关系计算法;④特值法。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以化学知识的记忆为主,因而学生学习化学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则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概括和运用,因而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和实验法。
3.1类比学习法
高中化学阶段涉及的知识点远比初中化学多,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性质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新物质的时候,应该采用类比法,从已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探讨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2、在初中化学中,我们知道Na2O+CO2=Na2CO3反应能够发生,如果Na2O和Na2S、CS2与CO2的性质和结构相似,则Na2S+CS2的化学反应式是什么?
3.2归纳学习法
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归纳法的学习和运用。很多初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仍需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中同时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和高中化学中的相同知识点,但是运用归纳法可以总结出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在此知识点学习上的侧重点不同:①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②高中化学,从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3.3 实验法
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属于基础性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学习高中化学时,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实验的基础上,应加强课外实验的探索,并加强自身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初中和高中化学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和衔接,教师应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使学生运用归纳法、总结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尽快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节奏,以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红莲.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关键词]羊毛 绒类 化学纤维 直径 百分含量
中图分类号:TN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96-01
近年来,羊毛、绒类、化学纤维在混纺产品越来越多,如果按照现行的检验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方法一”),首先必须采用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测定羊毛、绒类的直径和根数,根据公式计算出羊毛、绒类在动物纤维这部分各自占有的百分比,再利用化学的方法,采用标准GB/T2010.4-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测算动物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纤维各自占有的百分比,最后根据前面两种结果的比例分数计算出各类动物纤维和化学纤维所占的百分比。实验过程复杂而且繁琐,耗费时间长。本人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法-投影显微镜直接测量法(我们称之为方法二)。
一、投影显微镜直接测量法描述
参照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在投影显微镜下测量羊毛、绒类直径和根数和同时,测量出化学纤维的直径和根数(要求化学纤维的截面接近园形)。每种纤维测量直径的根数不少于300根,不足300根的,测量出现在投影显微镜下的每根同种纤维。每个试样所测量的纤维根数不少于1500根,不足1500根的,测量每个试样(在截玻片上)的所有纤维。根据标准中的公式一次性算出羊毛、绒类、化学纤维的百分含量。
二、可行性分析
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的测试原理是:是根据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的鳞片结构特征,在投影显微镜下分辨出各类纤维,并分别记录其根数,同时测量其直径,通过公式计算出特种动物纤维、绵羊毛及其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
各类化学纤维的纵面和横截面也有其独特的形态,通过对照标准显微镜照片和标准资料,再辅以简单的化学方法,如向测试完直径和根数的试样滴加化学试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溶解状态,就可以鉴别未知化学纤维的类别。从公式中可以知道,各组分纤维的重量百分比,只与该类纤维在混合试样中所占的根数、直径、标准差和密度有关,与纤维的化学性质无关。各类纤维的根数、直径和标准差可以直接测算,密度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阅,计算化学纤维的重量百分比套用此公式应该是有依据的。
上述公式中Pi-某组分纤维质量百分比,%;
Ni-某组分纤维的计数根数;
Di-某组分纤维平均直径,单位为微米(μm);
Si-某组分纤维平均直径标准差,单位为微米(μm);
ρi-某组分纤维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
截面接近园形的各类化学纤维,其直径的变异系数较小,根据抽样原理,应测量直径的纤维根数由下面的公式确定:
从后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知道,在95%的置信水平,5%的允许误差下,测量根数符合理论计算要求。
三、实例论证(见“两种试验方法检测结果对比表”)
四、结论
从后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方法一”和“方法二”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
1、“方法二”取样的代表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关键词]化学;衔接障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6-03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学习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课本内容与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学习化学十分困难,产生不少困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降低。如何使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向高中化学的基础教育平稳过渡是高一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也已探讨多年,现结合本校具体教学实践,就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明确初高中化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而高中在“认知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一)学习内容
衔接障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而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
应对策略:集中复习――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如常见元素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专题复习――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穿插复习――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知识。
(二)教学方法
衔接障碍: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应对策略: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
衔接障碍:不少高一学生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导致其高中化学学习事倍功半,适应性差。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
应对策略:加强学习动机培养,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实施情感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课堂教学,以情动人;重视课外生活,以情育人。
三、本校的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一)充分利用集体力量
高中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初高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初高中教材(新人教版)教学内容的知识结合点。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出现的重复点、衔接点和断层点,有针对性地统一操作。重复点――“以旧带新”引入教学或“课前自学”学案。衔接点――抓住衔接,让知识自然过渡。断层点――课前必备知识拓展资料(初中已出现但不作考试要求)或课前预习材料(新知识、新内容)。集体备课避免了每位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在学框架下有的放矢地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教材第十单元酸和碱有知识结合点。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初中化学中以“常见的酸”为标题,学习了盐酸、硫酸的性质及用途。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的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了氧化剂、还原剂及常见的氧化剂浓硫酸、硝酸。本课时教材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是初中化学常见的酸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从它在化学必修1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是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2.挖掘教材p.100,思考与交流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引入:
(1)展示硫酸、硝酸、盐酸三瓶酸的实物,学生完成学案上化学式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通过分析酸的组成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酸的通性:
能与指示剂作用,如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能与某些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3)通过提问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引出浓硫酸和硝酸特性的教学。
为加强学生知识的衔接特加入: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1.教师向刚入高一的学生说明高中学习特点,使学生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军训期间让学生做好新学期准备,即对初中化学内容的复习。
2.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较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师生互为“攻守”方,教师设计各种“挑战”来培养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会用”新知识“开而弗达”――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成功”感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成功带来的喜悦可以克服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具体方法有:(1)引导学生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并鼓励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精选习题,提高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教学案例: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新旧过渡: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实验探究:(1)补充演示蔗糖中加入浓硫酸的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对该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如可用下列仪器药品组装成实验装置,既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避免污染环境:几支试管(内放蔗糖)、弹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浓硫酸)、导管、试管(内放NaOH溶液)。(2)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课本的实验装置能否加以改进?
可行性实验改进方案之一:
若把铜粉换成锌粉,情况是否相同?试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衔接教学不是通过几个课时教学就能完成的,一线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一、高考一轮复习复习的一些方略
1.把握主干知识夯实双基
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精髓,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如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化学实验等。复习要注重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复述-再现-辨认-发散"。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例如在复习到氮元素时,不但要领会氮和磷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还要掌握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理解化学原理的精髓并灵活应用
化学中有许多原理,如各种守恒有: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各种平衡有: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各种优先原理;物质结构、有机反应中断键成键规律……。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拓宽解题思路,增强解题的技巧性。如应用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推断有机物的结构,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转化规律和反应的基本类型。如有机物抓住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的一系列变化关系等等。
3.及时总结归纳将知识系统化
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教师往往会勾画好知识结构图展示给学生。其实这样做效果不好。要引导学生自己勾画知识结构图,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杂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深化和发展,使自身知识结构和网络化的过程中也就培养和提高了能力,然后适当做一些综合性题,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阶段的注意事项
1.提高复习效率的两大措施——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作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
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几种常见纠错方法有:
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间,但是印象会很深;
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面或旁边加上注释,在临考试前复习时比较方便、高效;
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按时间段、或按科目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相应知识点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面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的位置、出处,错误缘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2.正确应对模拟考试失分的两大隐患——知识性失误和心理性失误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以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知识性失误和心理性失误经常交错在一起,为了消除高考答卷时的隐患,既要各个击破,又要综合治理,具体来说就是:
(1)要落实双基,强调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强调对技能的灵活运用,强调知识结构的优化。
(2)注意策略思维的培养,平时做题时力求一题多解,并善于比较多种思路的优劣,找出其中最基本、最朴素、最简捷、最有效的思路。解题时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多一个思路或多一步解题步骤,就多一份干扰,也就多一个犯错误的机会。
(3)防范思维定势的负效应。高考复习时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有些题目形同实异,要注意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有些技巧如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图像分析法、比较估计法等,在解题时运用会事半功倍,但有时也会弄巧成拙。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称重量法;电池导电法;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蒸发溶剂法;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品尝法;新鲜蔬菜失水法。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砂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容易牢记。
2.2开发家庭小实验。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我把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2.3开放实验室是加强实验教学的良好途径。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场所,应鼓励学生在自由时间到实验室熟悉仪器的使用,化学药品的保存方法等,这样可解决一些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验证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标志后,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钠、镁、铝三者金属性的强弱。虽然实验的设计并不困难,但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试验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写并对所产生的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习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2.5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三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三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对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1 要分析新课程知识内容的特点。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化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1.2 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高中教师对于初中的新课程教材是不熟悉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初中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我们应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1.3 在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明确衔接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2.1 学科知识。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可分为三类:(1)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2)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3)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将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2.2 学科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虽与其他学科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可以分3个层次: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化学学习思维方法、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2.2.1 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
2.2.2 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学科思想: ①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 ②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图。 ③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由化学符号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等)组成的化学模型具有直观性,是化学认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直观性是研究结果的表现或表达,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认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抽象),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④注意积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定量、半定量问题中的守恒思想、平均值思想、极值思想等等。
2.2.3 化学意识: ①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②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③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④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2.2.4 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施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3 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教师加以及时引导,可使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要从本质上去理解,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及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元用信息的识别;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查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盲区",故我们在复习初中内容时绝不能匆匆而过。
下面主要讲述学好高中化学的十种方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自主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每节课前都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有什么不懂、模糊不清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心中有数,课堂听课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听,盲目的记,只有认真预习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如老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听老师分析反应过程,不能只记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细心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老师讲计算,要听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学会规范解题步骤,一时未听懂的暂时放下接着听,等下课后,再找老师解决遗留问题。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课堂记笔记很重要。书上有的简单记,书上没有的详细记。重点、难点、详细记。兼顾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只听不记笔记,也不能只记笔记而忽略听讲,顾此失彼。
三、及时复习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四、规范解题,保证作业质量
在写作业时,首先要先看书,整理好笔记,然后再写作业。作业要认真规范,按要求格式去做,不要马虎大意。做完后还要仔细检查有无错误,自觉严格要求,最后总结一下所答题目类型,在解题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6.坚持归纳总结,形成习惯
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定期自我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总结的形式有章节知识总结、专题总结等。总结内容有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总结,易错点总结等。总结的方法是知识点网络化、解题方法技巧化、易错点明了化。化学计算总结可以以解题方法为线索归纳解题技巧,常用方法有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估算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这样坚持总结,形成习惯,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7.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多种能力
化学实验分为四类: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的操作,后三类是学生动手进行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条件,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是学生独立的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对所得物质及其变化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重视,在实验中多看、多动手、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建立题库,进行学习反思
把老师发的练习题,考试题都放在自备的习题袋中,以便查找方便,同时对做错的习题用红笔改正过来,对每一个错,要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不会应用,还是马虎,不能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对错误原因也用红笔写在错题旁边以示警告。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如果知识点不准,则要强化记忆,如是马虎,以后要细心,如果不会应用,应多做些题,对做错的题,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做,经过这样一改一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少出甚至不出此类错误。
一、优化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强化以“自主性、创新性”为原则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中应用能力。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增设实际中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综合检测。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多种食品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本专业中,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食品检验工考试、化学检验工考试,一般都是临考试时集中给学生强化辅导后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把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项目中,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实训课项目教程,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方式是教师提前配制主要试剂,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机械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创新,实验数据也基本接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每节实验课之前,由学生去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经过课前讨论及提问,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操作技能较差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指导。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分模块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强化三个部分。首先,在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及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试剂及仪器种类很多,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用水的净化、试剂的配制到仪器的组装、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技能,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其次,专业技能训练的部分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常规检测项目设置,如感官检验、农药残留、水分、蛋白质、酸度、脂肪、还原糖、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等的测定,侧重点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食品分析技能。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时效。如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粮食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状态样品的感性认识。最后,是综合性实验,如罐头的感官检验、理化检测等实验,这些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和常规实验中的知识,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设设计性实验,老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我们以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引导学生侧重于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变了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的现象,也进一步缩小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便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与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考试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作者:孙芳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是来“陪读”的,使成绩好的学生昂首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从而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这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对学困生,教师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指导学困生先把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们能够大致跟上教学进度.教师要特别指出他们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比如,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学困生.找准欠缺的知识点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教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同时在辅导时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以来的热点问题.在一节课中,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久久回味.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切合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办法数出10kg小米有多少颗.学生很快就想到可以数100颗小米,称出质量,用10kg除以100颗小米的质量,再乘以100,就能求出10kg小米有多少颗了.然后介绍为了计算出微观粒子的数目,也是以一定数目的粒子作为一个集体来进行计算的,这个集体就称为物质的量.这样,能使学生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制造分子.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原理,促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课外实验.有效的演示实验,能够吸引全体学生的眼球,把全体学生的思维引到所要研究的物质上来,促使全体学生用心听,仔细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有效的演示实验为前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是化学教师永恒的主题.
四、保持有效的课堂对话,提高互学的有效性
没有师生的有效对话,是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在师与生的互动中、思与思的搏动和情与情的共鸣中,就会有亮丽的课堂生成,实现“人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及时反馈与调控,提高讲解的针对性与练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