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与心理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个性偏差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叛逆、厌学、孤傲等现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并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中职学校多数只注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这并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优秀品德,二者融合教育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又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所以,中职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优势。
一.通过微信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但是这门学科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抽象,单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其实践性较差,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信已融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而微信中的订阅号、朋友圈、服务号等,都能让学生了解更多资讯。中职老师可以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平台,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受到了感染。例如,老师可以注册一个心理健康订阅号,订阅号有群发、一对一沟通、自动回复信息的功能。老师要让每位学生都关注心理健康订阅号,然后每天在公众号中推送1~3篇关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图片、视频、时事新闻等,学生接收后,可利用闲暇时间慢慢细读。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文章推送至朋友圈,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每天关注心理健康公众号的相关资讯,老师再进行课堂教育时,学生也会有所共鸣。其次,微信订阅号有一个一对一沟通功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订阅号诉说苦恼,这能有效解决学生因私密问题不敢开口询问、交流的现象,更保护学生的隐私。而且通过一方式交流,避免了与学生面对面的尴尬,能降低学生的心理防范,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烦恼、疏导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微信订阅号中自动回复功能,老师也可加以利用。当学生只是想简单的学习或了解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时,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查询,学生输入关键字“人际交往”、“失恋”、“沟通”等,订阅号便会自动回复信息,老师可将回复信息设置成文字、图片、视频或录音等,为学生开创一条自助学的的通道。通过该方式,微信便能有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性,能利用课外时间传达更多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通过实践培养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会过早的面临就业问题,但由于学生心理思想尚未成熟,对就业容易产生恐惧、迷茫等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德育教学为中心,多展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辅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老师可多开展志愿协助活动,可以选择敬老院、孤儿院、高校团体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等。尤其是在高校团体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在团体活动中学到更多实战经验,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中职学校在与别校共同举办篮球赛时,老师可以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篮球赛的相关事宜。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将迎接、招待、引导、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将篮球赛组织好。作为迎接、招待的学生,其文明礼仪、个人形象必须是有严格要求的,统一服装、挺拔站姿、和蔼微笑、礼貌用语等都要面面俱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有效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素养及沟通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为其之后的就业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的学生,团队合作、耐受力、细心等是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否则其积极性容易被劳累、繁琐事务打击,学生更容易受挫。通过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心理受挫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文明礼仪,还是团队合作、毅力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多参与实践团体活动,能良好的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看待工作,更有助于之后的择业。
三.通过互动改善德育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叛逆心较强,或多或少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而引起的,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若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其德育观容易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理论教育或说服教育的方式,缓和其家庭氛围,但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学,将德育有效的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好相处,改善其家庭氛围,这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学生参与的。利用这一运动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校运会开幕时,要求家长与学生一同打造不同的创意造型或出场方式步入运动会场,然后设立多个运动项目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两人三足跑”、“短跑接力”、“拔河比赛”等,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与。通过这一活动,便有效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同时,校运会开幕入场时,对学生和家长的妆容、精气神都有所要求,能让家长重视自身在学生、学校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而且,在进行“两人三足跑”这一运动,需要考验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配合,配合越默契,完成度越高,胜利概率越大。这就需要学生与家长平时多沟通、练习、磨合,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在这一练习的过程中,便无形的增进学生与家长的默契,使其相处氛围更融洽。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都是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要求的方式不恰当,容易适得其反。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不但能为学生与家长创造更多的相处机会,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使学生更为优秀[2]。
四.通过扮演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加上未涉足社会,也未独立生活过,容易导致其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且容易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若得不到长期的良好关注,便容易引发各种过激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不成熟,便导致其对新鲜事物更为好奇,接受度较好。针对学生的的这一特征,老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心理、行为,使其能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调整和自省,来提高其综合素养。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如服务员,再让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对其进行刁难、投诉。然后假设两种情境,一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和投诉已经详细、耐心的解释及道歉,并解决问题;二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投诉置之不理,甚至态度恶劣,与顾客发生争执,造成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针对这两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演出服务员和顾客的特色,在让学生们点评、发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正确认识服务员和顾客的特点,并能联想自身有无类似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身体、智慧、道德、修养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3]。同时,通过创设角色扮演,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关注,这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其健全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每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都融入不一样的情境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精髓,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重新审视自己,最终促进其自我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整合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运用心理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主要以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德育的内容充满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实践等方面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人。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作用主体。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它们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主体发挥作用。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本质上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产生深刻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效能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由于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2.互补功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向等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正是对他们心理问题的某种反映。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含有人格的教育,因此,德育的实施必然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道德品德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指导功能。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断增进高校德育实效性。
1.从理论上说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做法,改变德育教育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他们能做到不在办公室和公众场合训斥学生,而是给予耐心的帮助。
2.从实践上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道德间题与心理问题,我们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帮助。我们要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毕业班则以就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问题等。我们还必须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德育。
3.有助于扩展德育工作领域,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关键词: 中职生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其心理困惑、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悲观消极,自卑心较重。
目前,职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后的“成绩差生”,普遍的一个心理缺陷就是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时间,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压缩了中职院校的生源群体,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平均文化基础一落千丈。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加之社会上“职高无用论”的盛行,致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三)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影响。
目前在读的中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家人的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在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四)人际交往认识偏差。
由于成绩不理想,自尊心受到打击,中职生很容易出现社会往萎缩的现象。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一些中职生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容易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德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联系极为密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致性。
1.总目标一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在教育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为宗旨。
2.内容共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
3.教育方式交叉重叠。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教育活动,都是一个教育过程,因此两种教育要体现出实效性,无疑都需要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例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主动的方式,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等等。
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某种一致性或交叉重叠性。这种内在的联系就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德育的完整性。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有利于德育内容全面化和目标的完整实现。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德育事实上忽视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心理迅速发展的中职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补充了德育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因此,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德育的目标,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创新性。
德育是以示范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指导过程,其方式过于说教和灌输,教育者是主导者、权威,学生过于被动,容易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抵制,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尊重和理解为手段的学习探讨过程,除进行集体讲授外,还采用宣泄、自由联想、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心理换位等方法,学生感到教育者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进中职生协调发展、健康成才的目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德育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不是靠德育自身,而是靠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矫治中职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为实施德育创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环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充分的信任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德育工作也就变得更加亲切,教育的内容也更易被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德育工作者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使政治思想工作具有人情味、针对性、实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了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易于接受,从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放下包袱,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辅导和建议。由此可见,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改进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掌握心理发展规律,建立积极的德育观念。
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构教师―学生关系的新模型。德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改变以往说教的定势,更新德育观念,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若对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原则把握得当,就能体现德育科学化,就能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取得教育者的主动权和实效性。
(二)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应选择和充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三)关注情感波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情感效应。
中职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信任和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进行情感交流是关键。教师的真情实感会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中职生,教师应学会鼓励和赞许,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真城、接受、理解,使其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并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
(四)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应该在原有德育方法的基础上,找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最佳方法。例如,通过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中职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而且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中职生的情绪、气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形,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通过心理档案来了解学生的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试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使德育可以对症下药。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人的心理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德育的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德育教育时,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又不是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1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高中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与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高中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结语:想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就应该从家庭和校园两方面共同努力,有效的完成育人的目的,提高高中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学生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并优化特殊教育的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比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1.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育目标一致德育与心育的教育目标一致,均是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两者均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教育的一种趋势。
1.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巧在德育实践中的运用,有助于技工院校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技工院校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也体现在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互相促进,共同在学生的精神层面发挥教育作用。
1.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德育内容互相补充德育工作要达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运用心理学关于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行为等理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进行把握,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心理动态予以充分了解,否则德育工作很难做到关键点,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与心育的内容互为补充,互相渗透,既净化了心灵,提升道德素质,又强化了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方法
2.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基础,受教者对教育者充分信任,才会将内心呈现出来,教师只有在学生充分表达与呈现以后,才能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助学生自助,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成长。同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教育者采用的不是相对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将会激起受教者的反感情绪,无论教育者的道德理论如何正确,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教育者真诚倾听,共情与积极关注,尊重与理解,为受教者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空间,受教者才会主动反思存在的问题并与教育者商讨解决办法与途径。
2.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生命教育上的统一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要尊重与爱惜生命。技工院校的学生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挫败感,同时青少年与青年自杀的比率在自杀人群的比率较高,同时技工院校学生在年龄段属青少年与青年前期,尚未完全建立自我同一性概念,易于冲动之下伤人或自伤,因此对技工院校学生必须要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关爱与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均把生命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2.3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在德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常见可运用于德育过程的有: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理性情绪分析、行为治疗与矫正、精神分析,这些技术可以在理解并熟练以后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德育过程中。但在运用过程中需明确区分受教者的问题性质,混淆心理问题与德育问题不仅不能达到正向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激化矛盾,使心理问题或德育问题进一步恶化。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与德育机构的统一与合作目前,在教育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工处(或学生处),学工处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行政管理,同时学工处承担全校学生的德育任务,制订全校学生的德育计划,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达到统一。一般说来,组织机构由技工院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校长、学工处(学生处)、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构成。在这一模式下,组织机构合二为一,便于对全校学生整体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
3.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业教师队伍的整合目前,技工院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占比率不高,心理学专业教师所占比率不高,总体人数少,无论从整体数量还是专业素质都无法完成繁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任务。许多技工院校均不约而同采用其他专业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所有专业中,德育与心理健康育最为接近,因此,许多德育老师在接受相关培训,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因此,技工院校需要重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对在一线从事德育、心育工作的班主任、学生处、专业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宿舍生活老师等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让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经常交流与分享,取长补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观摩等交流形式互通有无,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有机整合。
3.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德育的结合技工院校大多开设了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这一情形下,部分院校的德育课程教材可以进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被纳入德育教材,德育教师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缺失。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技工院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调正面、主流的意识形态,与德育相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主题班会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形式之一,教育者可以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以求达到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共同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普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缺少客观的了解,很多小学也没有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依然延续着只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德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心理健康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对人对事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之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人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地会映射出内心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游戏、交谈的时候,对他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过于在意、耿耿于怀的话,则说明这个学生内心太敏感,也许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形成初步感知,老师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大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讲理论、讲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老师讲得有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完全相反。基于这一点考虑,老师应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疏导、宣泄等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很容易发生改变,变成朋友那样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平等,自然会放下心理防线,愿意主动地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1.德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指导性,两者的学科不同,若想让心理健康在无形中渗透始终,必须逾越学科间的界限,从中寻找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共同之处,用二者的相同之处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衔接点,从而避免让心理健康的渗透显得突兀。2.学校缺少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的小学并没有德育的专科老师,而是让政教处的老师来担任学科教学,但是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平时没有处在教育一线,和学生的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关系生疏,仅是德育的开展就受到阻力,心理健康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学校让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的确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也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环境支持,小学里只有在一线教育的老师才懂得如何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的家长或者学校的领导也未必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让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受到阻碍。
三、德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途径
1.在实践中渗透。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基础,因此一定要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加入进去。比如,在德育学科的某些章节中渗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行设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可配合德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大舞台上每天发生的许多事都和学生有关,如果用心体验生活,必定会从中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的渗透,老师应关心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以此为实践依据来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开展。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举办亲子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家长、老师、学生的感情,让三者相互熟知,和家长共同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只有德育和心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校、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才会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韩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赭山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效性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高职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种随时都会产生激烈变化的成长期,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这使他们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冲突时往往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从而导致行为与心理的异常。高职学生一方面有繁重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面临职业选择的压力,双重压力之下经常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这种情况如不及时进行缓解与消除,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情节严重的还会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心理是学生进行行为活动的背景与基础,是构成学生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基础的主要因素,学校组织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果就决定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展开。
2、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
目前来说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守法教育等基础性的道德教育,然而抛开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的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显然与目前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适应。从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生德育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既不在于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拥有一个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会大环境以及学习生活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都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产生,而如何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就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清除掉存在于心理上的障碍,为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高职生德育教学有效性
1、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掌握个体特点,让德育教育更具方向感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心理预防开始,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理性对待心理障碍,学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适与控制,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心理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掌控和把握。要注重对所有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日常宣传,如“5.25”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个体特点有一个客观的了解,还要坚持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动态管理。要通过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时的将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反馈于实施德育教育的机构(如学工处)和教师,让相关部门与人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的调整,使德育教育更具方向感和有效性。
2、通过团队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团队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将一些消极思维进行置换,重建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以及对生活、对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团队训练一般会采取封闭式训练,将学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男女搭配,整个训练过程中都采取团队教学的方法,通过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学会分享收获,建立自己全新的人格,让他们在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环境中获得成长,从内心产生对学习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从精神上、思想上、心理上使他们的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组织团队训练时,要注重活动的科学设计,有针对性的组织团队训练,如针对学生在公众场合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的现象可以将“怎样在团队中肯定自我”、“学会信任他人”、“怎样克服焦虑与紧张”等等为行为目标,然后通过“成语接龙”、“分享喜悦”、“盘点优缺点”等活动来进行成功的心理引导。
3、注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高职生的学习生涯基本就是在课堂渡过的,学生们在课堂进行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其道德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提升过程,通过学科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师要注重通过本学科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的挖掘,使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与德育和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和德育教育,特别要强化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通过各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进行创造性思维,学会如何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把握与调控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考试和求职心理的缓解与疏导,使学生们面对当前的学习压力以及今后的求职道路能够保持从容心态。
参考文献:
[1]太扎姆.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与探索――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93-95.
[2]谭燕.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