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创作与保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在湖北,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60项,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0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2014年12月4日由湖北省申报的“三国传说”、“伯牙子期传说”、“武汉杂技”、“越调”、“楚剧”、“岳家拳”、“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等21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都可以作为影视创作主题。然而目前关于这些非遗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不利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许多非遗类别都可用影视创作的形式将技艺历史、技艺过程,从宏观到细节、从整体到部分如实的记录下来,作为影像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
2 非遗课题引入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个大海,每个人回到故乡,走到乡村生活中去,你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感动的非物质文化。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退潮的大海,每时每刻都在迅速的消失着,老一辈艺人默默地故去,文化与技艺也悄悄地消失了。那么,用影视拍摄的方式真实的还原与重现技艺,或是将一些仅剩文字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运用影像的方式还原、再现变得尤为重要。
影视创作作品相比文字、图片、录音更直观、更形象也更真实,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视作品都可在保护中发挥重要功用。我们在影视创作课程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命题,通过对不同影视创作手段的归纳和探讨;对影视语言和影像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总结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创作的规律,从而达到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3 非遗课题小组调研
通过多渠道获取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资料,对重点非遗项目给予重点关注。在班级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学生对重点非遗项目进行考察、学习,以图片及影像的资料形式完成资料调研部分。例如名为“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对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并开展了讨论会议,对每位小组成员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优点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工作安排。首先,小组设计了题为《武汉市传统文化保护调查》的问卷。问卷调查之后的统计分析发现:
3.1 整体性
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都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所了解的非物质文化以民间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方言类为主;对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持一般意见。
3.2 差异性
市民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各不相同,人们的意识不够、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等为主要趋势,但仍有一部分人持观看态度,认为武汉的非遗有非常大的保护力度,然而保护措施较为缺乏。
4 合理选择影视创作类型
针对拟定的湖北省非遗选题,选择重点的非遗项目进行课堂讲解,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非遗项目进行学习和认识,拟定影视作品类别及主题。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和类型的选择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影视创作的主题内容决定了影片的制作技术,主要有:实拍技术、定格技术、动画技术;其中,宣传片、纪录片、商业电影等几种类型可以更好地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在课程中,对不同影片类型的制作技巧进行了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的剧本写作、分镜头绘制、镜头拍摄技巧以及中后期制作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经过对搜集选题的筛选、讨论,小组最终希望运用动画技术,将黄鹤楼传说进行动画作品创作,制作一部公益类宣传短片。拟定了“黄鹤楼传说”这一命题,希望通过影视创作,将黄鹤楼传说的故事进行视觉表达,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传播。小组通过对黄鹤楼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大量实际场景资料,结合网络资料,作为短片的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的设计基础。
5 影视创作艺术表现
创作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要有超凡脱俗的创新思维,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艺术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艺术表现力是通过视听语言传达到观众心里的,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地说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影片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
影视作品的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视听语言表达形式,“武汉传统文化保护”小组所选定的动画宣传片制作,应该在各个故事节点上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画面设计,在先期录音的基础上设计每个镜头画面,录音解说词在叙事上干净利落,语言通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
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上应多使用画面转场来增强影片的流畅性,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起到表情达意效果,作品中应注意典型的细节的处理,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凸现动画作品寓教于乐的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 传承 创新 发展
民族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诸多特点。这种原始的,最初的文化载体确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也不相同。 其中少数民族舞蹈主要有:藏族,蒙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回族苗族,壮族,侗族,羌族等。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等。尽管中国民族众多,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整体上都具有载歌载舞,技艺结合,自娱的共同特点。
一、民族民间舞的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应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民间的自然传承,二是教育传承,三是创作传承。在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强调“原汁原味”,认为只有“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 什么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等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对待原生态舞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蹈,我们不能认为它是原汁原味的就是最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只有将原生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民间舞的发展是要经过原生态――教学――舞蹈创作的过程,民间舞教学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把训练性表演性强的部分提炼进行整理研究形成规范的教材进行教学。民间舞的舞蹈创作是以它为素材经过再创作向舞台艺术升华。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观赏性强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加工提高。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进行探索与二度创作的结果。如贾作光老师的蒙族《鄂尔多斯》,《盅碗舞》,杨桂珍老师的傣族舞蹈《水》,杨丽萍的《雀之灵》,马跃老师的《奔腾》,张继刚老师的《黄土黄》等。这些作品都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一些原生态舞蹈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这些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同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主要措施有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同时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尽管如此,有些地区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少数民族舞蹈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是当务之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鼓励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为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开发整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不知的民族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对民族舞蹈进一步进行创新,使民族舞蹈再上新台阶。
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二、民族民间舞的创新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间舞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酥油飘香》,《老伴》《扇骨》《孔雀飞来》等等。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作为编导在构思、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从优秀的民间舞作品看,有以下特点:一是作品主题的选择与民间舞某风格的完美统一,二是创作者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加上创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但是有些民间舞作品在创作上却大相径庭,,民间舞动态加上芭蕾舞托举,或者在一个民间舞里出现几个民族的风格动势,让人看完以后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看了一个什么作品,这是创作者本人对民间舞理解的错位,即丢弃了民间舞的传统风格。 民族民间舞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他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上,我们既要坚定立场,又要开放精神,从传承到创新,都必须从民族性这个“本质”出发,把握尺度,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体现生命意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4]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 报,2006,(4).
[5]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 袁荣辉.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之浅见[J],,民族艺术研究,1995.
[7]刘青戈:《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紧紧围绕“加快文化名市建设”,把文化建设置于全市发展的整体框架中,通过文化力量增强城市软实力,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抓规划上项目,谋求长远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未来城市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这是在乌兰浩特市组织召开的全国性蒙元文化学术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形成的共识。乌兰浩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蒙元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蒙元文化精华,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开发,建设蒙元文化都,是构筑乌兰浩特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是对乌兰浩特文化的一次全面提升。乌兰浩特市首先在规划推进、项目争取上加大力度,加快推进蒙元文化的远景规划编制。目前,《蒙元文化产业园区概念性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蒙元文化园、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动漫成吉思汗制作以及影剧院建设、社区文化室建设,乡镇文化站、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等8个项目也在重点编制中,预计全部项目投资28.8亿元。目前,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儿童娱乐园、3D电影院线项目已经过论证,正在有序推进中。
抓创作抓演出,推动文化繁荣。以出精品为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围绕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深挖文化内涵,成功举办了首届内蒙古・乌兰浩特红色文化论坛。论坛以传承文化瑰宝为宗旨,开展文化交流,深入进行学术研讨。大力发展民族服饰加工业、民族工艺品制造业、蒙医蒙药等特色产业,创造文化资源,助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文联、文化局、文化馆的功能与作用,组织文艺骨干精心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书画、摄影、文学、歌舞等文艺作品,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艺创作群体,提升了乌兰浩特市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文艺创作成果显著,全市荣获盟级以上奖励的文艺作品达200余件,其中国家级奖励30余件。出版了《蒙元文化》、《“翰墨寄情”中老年书画作品集》等十余种书籍。完成了科尔沁婚礼实景剧本创作。《达古拉的传说》、《成吉思汗与乌兰浩特的传说》、《葛根庙叙事民歌》等创作正在扎实推进。由乌兰浩特市文化局创作的歌曲《兴安我的故乡》与广播剧《大江浩荡》两个作品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文化有声有色,主题文化活动迭起。阵地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节庆、广场、社区等公益文化活动扎实开展。成功举办了市复建3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和五五普法成果汇报专场演出、财政系统文艺专场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兴安移动杯”卡拉OK大奖赛,组织了大型文艺演出《红城颂》。以镇街为单位,迎新春庆团圆为主要内容的春节大秧歌汇演,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新阶段城乡群众精神风貌,演出达17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由市委、政府主办,各镇街及机关单位承办的“魅力红城”社区文化艺术节从2010年6月份开始持续到10月份,期间,共有13 个镇(街)、32个部门、46个社区开展了各类文艺演出、群众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览、电影放映、大秧歌汇演、读书演讲赛等文化活动近百场,参与人员达10万多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累计举办文化下乡专场演出12场,为68个自然屯放映爱国故事片和科技片816场,受到了农牧民朋友的热烈欢迎。2010年,乌兰浩特市的社区文化经验在全区得到推广。
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软实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是乌兰浩特市文化工作的重头戏。经有关部门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全市开展的第二批非遗普查工作中,已经列入自治区保护名录的1项,备选保护名录的5项,列入盟级名录的6项,市里已经公布6项。进一步加强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获得有价值的非遗线索100余条,覆盖10个大类,其中录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项,盟级保护名录12项。特别是《敖日雅玛拉刺绣》、《葛根庙叙事民歌》、《朝鲜族家庆日》、《札萨克图服饰》、《札萨克图婚礼》和《燕青拳》等项目正在进行文本制作,力争纳入自治区级保护名录。同此同时,乌兰浩特市积极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围绕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举办网吧经营者和娱乐场所经营者培训班。强化社会监管,从全市各级关工委、“五老”人员和街道社区中聘请 110名文化市场管理义务监督员,参与文化市场的监管,构筑了文化市场合法经营立体监督网。联合公安、工商、消防、环保等部门,开展了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百日行动”,以整治网吧、歌厅、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为重点,坚持严管重罚,使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
(作者单位: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
【关键词】民间文艺;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地盘子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75-03
一、民间文艺概述
(一)立法实践中民间文艺的界定
关于对民间文艺的定义,许多条约、组织和国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但无论何种概括,都涉及到创作的群体性、传统性、民族性和文学艺术性这些共同的特点。概念界定不同,导致划定范围不同,涉及到保护民间文艺的客体也不相同。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属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又称之为民间文学。它是在特定民族或特定区域间的群体间世代相传的、体现该民族或该区域群体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活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游戏、礼仪、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是一定思想或情感的表述。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著作权法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规定说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已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内,它属于作品的一种,因此必须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由特定人创作的,以某种方式反映民间文学艺术特征,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的有形载体。这种作品的创作,直接借助于民间文艺的素材或创作方法、创作风格等形成的创作成果,具有明确的作者和创作时间。以上说明,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均属于民间文学,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作者身份不明,后者具有个人独创性;前者处于世代流传、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表达,后者具有特定的思想并以一定形式表示出来;前者保护的期限是永久的,后者则有一定的保护期限。
因此,在这里讨论的“民间文艺”,是指那些尚不能被视为“作品”的,无法享受现行著作权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
(二)民间文艺的特点
1.群体性
民间文艺是由一个特定群体经过不间断的创作完成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共同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不自觉地共同创作,然后通过模仿等方式代代相传;还有一种是开始由某个个人创作,在以后的流传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修改和补充,逐步成为在群体内广为流传的民间文艺。
2.传统性
民间文艺大多历史悠久,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得其在历史长河中虽有一些变化,但是那些反映特定群体固有的独特之处的部分仍然被保留下来。“地盘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表演方式。
3.口头性,变异性
民间文艺在传承过程中往往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它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其核心的风格和特质是不变的。
4.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间文艺与生俱来的,例如地盘子”是在鄂西地域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汉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土家族文化、巴文化和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
5.区域性
民间文艺通常只在特定的群体内流传,而该群体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质。“地盘子”舞蹈就主要在恩施地区流传。
二、关于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不同理论观点
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是在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显然,落实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是保护民间文艺的关键所在。在调研时发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地盘子”的传承人和当地居民对“地盘子”的归属问题,均是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这也反映了我国学界对民间文艺权利主体问题的争议。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学说。
(一)国家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民间文艺历史悠久,随着民族的迁徙和交融,以及民间文艺的不断传承,民间文艺的流传范围已经不限于某个地区,加之民间文艺的作者不确定,因而只能由国家作为整体的权利主体。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必然抹杀了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无法为民间文艺最具有厉害关系的主体带来实际利益,况且大量民间文艺存在于边远山区,同时分散在各个民族村落,如果国家作为其权利主体,实际上无法真正有效起到保护作用。
(二)民间文艺的创作群体作为权利主体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民间文艺的是群体共同的智力创作成果,是群体内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文艺与其来源群体之间具有最直接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因此,民间文艺的所有权应属于创作、发展和保存它的群体,属于不特定的多数人。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恩施州咸丰县当地居民在被问起,“地盘子”应该属于谁时,听到更多的回答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大家的”。对此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也是大量存在的。某一民间文艺的创作群体已经消失、无法认定,或者出现多个群体争夺的情况。这些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有效保护民间文艺,还势必造成民间文艺的消亡,影响民族团结。
(三)个人作为权利主体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指某一民间文艺的传承人,赋予传承人以权利主体身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并非所有的民间文艺都是群体集体创作,有些民间文艺实际上是由个人创作的,代代相传,而且只传内不传外,在继承中传承民间文艺,如同现行知识产权法上财产继承制度。我国民间文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为特定主体拥有。倘若完全地将传承人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势必造成“民间文艺”私有化,使民间文艺成为传承人的私有财产,不利于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扬,对创作群体中的其他人也是不公平的。
三、构建民间文艺国家、群体与传承人多元权利主体模式
上述三个主体成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都有一定道理,但是由于我国民间文艺的多样性,和民间文艺自身的特点,单独的以某一主体作为其权利主体,都是不妥当的,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民间文艺”。因此,针对“民间文艺”的特点,建立“国家主体为例外,创作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主体为原则”的多元化的权利主体模式,才能行之有效的保护“民间文艺”。有关部门首先要对“民间文艺”进行分类,创作群体不明的,创作群体明确的,有明确传承人的。针对各种民间文艺的不同情况,确定合适的权利主体。
国家作为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仅仅发生在以下特殊情形:一是当民间文艺的创造或保有群体区域界限不清楚或不确定时;二是非为特定传统社区或传统族群持有的民间文艺,对国家或社会公众有重大意义时。除此之外,有明确的创作群体和传承人的,二者可以共同作为该民间文艺的权利主体,对民间文艺共同共有的状态,只是在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上存在差别。下面对创作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作为“民间文艺”权利主体进行理论阐述。
(一)赋予群体与传承人权利主体地位符合民间文艺的形成和传承的客观规律
我国民俗学界的学者认为,每个生活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而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每一个讲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对民间文艺的发展、变异做出贡献。有学者认为,民间文艺是一种与个体同在的文化,个体是民间文艺的载体和拥有者、继承者、发展和创新者。对民间文艺形成与传承的实际考察也能够佐证理论界的这些研究观点。例如,调研的民间舞蹈“地盘子”,有着几千的历史,从最初作为街头行乞的方式到现在被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表演,是当地世世代代的“地盘子”艺人群体智慧的结晶。目前主要的传承人李仕州、李长清、艾申英等他们一生创作或编唱的许多“地盘子”舞蹈在当地广泛流传,并教授许多“地盘子”学徒,他们在传承“地盘子”的同时,又进一步创新,丰富了“地盘子”。这也表明,个人创造与集体再创造的结合是民间文艺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群体和传承人共同作为权利主体是民间文艺传承方式的必然要求
民间文艺的传承方式包括祖传传承、师传传承和社区传承。这3种传承方式都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这也导致了多个权利主体分亭同一知识产品的利益。
(三)确立群体与传承人权利主体地位符合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06年10月发表的《保护传统文似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草案:政策目标与核心原则》在第l条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中揭示,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特征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创造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对该条的评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个人在传统文化表达的发展和再创作中起着中心作用”。这些规定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均认可创造、发展、实践民间文艺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是民间文艺的所有人。
四、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权利形态建议及构想
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是民间文艺立法保护的核心组成,是针对民间文艺传承人和群体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从现代知识产权激励理论来看,能够对个人创造给予补偿的以集体为基础的所有权也可以达到激励创新的目的。同时,承认集体产权使群体能够防止本区域的民间文艺的减少,减小对民间文艺的损害。民间文艺的集体知识产权模式不仅保护了民间文艺本身,也保护了产生民间文艺的历史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民间艺术创作来源群体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民族自觉性,并逐渐把维护民间文艺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把保护民间文艺的政策性宣示转换为法律机制层面的操作,最终为传承、保护民间文艺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民间舞蹈“地盘子”为例,为民间文艺权利主体――传承人和来源群体――提出了一些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的建议,以供专家学者参考。
(一)成果确认权
鉴于民间文艺权利主体的特殊性及成果形式的复杂性,基于保护要求,可以通过特定程序对民间文艺的名称、内容、表现形式、权属等进行确认。在调研“地盘子”时,了解到咸丰县现有“地盘子”民间老艺人40余人,所属乡镇每年都给予了一定补贴。对州、县级“民间艺术大师”,同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每人每年也给予了1000至800元的补助。这对“地盘子”的传承人经济上给予了支持,使他们有时间去传承民间文艺。
(二)原创维护权
人们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改、补充,但不能背离原创主体和基本的表现形式,不能歪曲、滥用或不正当利用民间文艺,而要尊重民间文艺创作者的精神权利,在使用时明示原创人或原创地名称,如“地盘子”、“侗族大歌”、“苗族占歌”等。
(三)改编权
在民间文艺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传承人还是群体都可能对民间文艺做出自己的贡献,即享有改编权,但是改编的前提是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改编的作品由改编人享有合法权益。
(四)演绎权及相关的邻接权
为了保持民间文艺的纯正,防止仿造和恶意歪曲,只有传承人或来源群体才享有演绎的权利。凡未经传承人或来源群体允许而使用(这里的“使用”是指营利性的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侵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文艺的艺术价值最早是由其演绎者实现的,因此应主张其演绎者具有相关的邻接权。
(五)传播使用权
民间文艺的传播使用必须取得传承人或来源群体的允许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为社会公共福利、传承民间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除外。凡经国家认可或授予的持有人或群体可以使用民间文艺。
(六)无期限保护权
无期限保护权是民间文艺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民间文艺具有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例如,据历史记载“地盘子”大约产生于隋唐时期,是通过历代歌师世代相传保留至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每个历史单元既是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而无法确定其时间起点和终点。
(七)经济利益的追偿及分享权
外姓民族要依法取得民间文艺的使用权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对民间出现的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制作、销售民间文艺作品的行为,传承人或来源群体应持有经济利益分享权,即有权获得部分利润。可以通过经纪的方式,委托给经纪公司,通过经纪公司的操作,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然而海州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目前还处在建设起步阶段,还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为建设文化海州而加倍努力。
一、海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海州文化体制概况
海州区有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目前只有新坝、锦屏、朐阳、洪门设文化服务中心,共有建筑面积2718平方米的办公、活动场所,有电影院5个(其中驻区单位2个、区属1个、镇属2个)。全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为海州区文化旅游局,设文化科(1人),辖文化馆(8人),文化市场稽查队(3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人),4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只有新坝镇、锦屏镇、朐阳街道办事处有专职人员。
2、事业概况
区文化馆曾因历史原因,原有的人员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曾一度造成工作处于半瘫痪状况。后针对馆内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器械破损等问题,投入了30万元对馆舍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对原有的部分人员作了合理安置。目前,区文化馆的工作正常开展,已达到三级馆标准。全区5个影剧院受电影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目前,海州电影院已完成改制,海州电影院、锦屏电影院已租出改造为大型超市。基层文化中心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落后,软件建设不全的现象,只有锦屏镇和新坝镇文化站条件基本符合文化站要求。
全区的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创作成果颇丰,具有海州特色的文化构架正在形成,辖有8个团体会员组织,有会员300多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目前,全区参与文化活动的团体近30个,有固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20余个,宣传、文化部门利用春季踏青、夏季纳凉、秋季登高、冬季健身等组织各类活动,表演形式多达30余种。《海州五大宫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区已成立专门的演出团体对海州五大宫调进行传承和发扬。
二、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对文化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二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业主投资300多万元开办了多个歌舞娱乐场所;三是派专人深入乡镇、社区指导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全区共有2处国家级、10处省级、14处市级、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古城名郡连云港”的发展方向,重视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逐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一是全面复查全区地面文物,弄清全区地面文物现状;二是加强了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三是结合旅游开发,对孔望山摩崖造像和将军崖岩画等文物古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丰富旅游文物内容。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全区文化活动坚持重大节庆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专业文艺队伍与业余文艺队伍演出相结合,公益性演出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广场文化蓬勃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开展了文化活动,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我区每年举办和参与的大规模群众性文化活动都达100余场次,一年一度的元旦、春节文化活动、连续七届的“连云港之春”旅游节庆活动、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连云港市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系列活动海州民间民俗文艺展演、海州武术节、连云港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开闭幕式以及“三下乡”、“三送”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海州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思想认识不足。多年以来,我区部分地方领导忙着抓经济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对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把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树立起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公共文化建设观念比较淡薄。在公共文化建设还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长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看,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全区还没有区级图书馆,只有乡镇、农家书屋有少量图书,购书经费严重欠缺。区、乡镇两级的文化活动经费也没有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只能靠临时申请拨款。
(三)政策性法规缺失。目前海州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现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还很欠缺。
(四)专业文化人员严重匮乏。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文化队伍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同时,用人机制不活,人才难进,冗员难出,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尖子人才匮乏,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区现有的专业文化、文艺人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只一人,全区乡镇文化站2个,基本是一站一人。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要克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充分认识到抓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识。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全区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发改委、财政局、文化旅游局、广电局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体市民;打造文化名城,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尝试文化服务的新形式,积极探索诸如“文化部门组织策划、公共媒体宣传造势、企业社会大力支持、市民群众广泛参与”等新路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政府、社会、公众多赢的目的。
(三)建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辅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没有精品的文化是低层次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没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现在我区的文艺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们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创作机制。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以文化馆(站)业务创作班子、群众文化艺术社团、民间群众文艺创作群体等为创作力量,促进创作繁荣,为人民群众打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海州特色、富有时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努力在专业和群众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创新文艺创作工作思路,寻找“穴位”,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和激情,从而创作出精品。
(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社会文化场馆服务机制
【摘 要】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传播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具有重大影响。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动画的创生发展和推广优势与缺陷并存,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本土坚守、产业链接、扩大受众、增进原创、产权保护五大核心问题,并应就此对相应的产业和文化策略进行优化。
【关键词】闪客;拓扑;同步发行体制;中国元素;知识产权
自网络诞生伊始,动画就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随着大众网络的迅速崛起,动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迅猛发展,成为动画创作和传播的主流,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对动画而言,网络已经由动画的艺术、技术、商品发展的辅助因素,转化成催生动画艺术形式,决定传播效果、验证技术实力,主导商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状,优势和缺陷并存。
一、网络环境下动画传播的主要优势
实时性强。网络传播迅速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实现用户和信息的同步,对动画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革命性的提升,数字化终端推广手段的成果是传统动画播放媒介远远无法达到的。
兼容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和传播不仅是专业动画创作机构的专利,动画创生的形势发生革新,草根阶层的“全民化”动画创作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促生了大量独立动画创作人,与动画相关的自由撰稿人、跨界艺术家、网络闪客迅速崛起,促进了动画内容、形式、技术、文化、产业的全面爆发,极大丰富了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多元性。网络动画涉及的主题超越传统动画的创作模式,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自由度。
复制性强。数字化的复制、收集使海量的信息储存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复制甚至已没有鲜明的“原作”和“赝品”的区别。包括搜索、复制、压缩等技术的发展,使动画的资源无限放大,也使欣赏者时刻面临信息选择。
开放性强。随着数字技术各种标准的确立,不同独立的网络系统都可以对接合并,互联、通信、出版、广电、销售、教育等网络相互融合,动画的播放和存储格式日趋便捷统一,网络环境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动画与娱乐、出版、广告、科普、教育等各种直接或衍生行业的联系越发紧密。
互动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欣赏或浏览的过程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于传统动画播放由“点”到“面”的强制性的单向信息辐射,网络动画与漫画、游戏、广告等彼此交集,形成双向交流,参与和反馈的自主性提高,这种互动会直接影响包括动画创作本身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艺术、技术、商业多层面均有革命性的飞跃。
二、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主要缺陷
艺术和文化品质的弱化。为了获取最大点击量而迎合大众的网络动画,高度注重娱乐和广告效应,对高品位文化功能的追求相对较弱,商业气息浓重,目标人群相对集中,对动画创作本身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更加急功近利,“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与“短、平、快”的网络创作习惯格格不入。过度强调感官刺激或强烈暗示广告消费的网络动画成为主流,积极发展感官享受型的创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部分严肃的文化思考,而观众对网络动画的欣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消费”,以大规模复制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动画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强制性消费”。这种现象对动画长期的、健康的、多元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传播者的文化引导作用减弱。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受众的掌控力强,监管更加直接。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到严格的审查过滤,传播者主动引导,受众被动接受。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主导地位,相对强势。而处于海量、快速、多元的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所特有的“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使处于中心地位的传播者的作用相对弱化,传播者的“特权”减少,网络传播的过程极为快速、复杂,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使媒介对文化的引导功能和效率相对减弱——传播中太需要网络环境中各环节的文化操守和品格自律。
即时性创作普遍缺乏精品意识。网络环境下的动画资源丰富,鱼龙混杂,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在极力追求新、奇、特等极端效应的网络环境下,动画的创作和传播很难保持精品意识。与传统动画中的大制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既缺乏美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那样大规模、长周期的产业战略,也没有日本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那种长期共同服务兼顾循环的运营模式。网络动画大都是应对时尚热点话题的小制作,只有极少数长年坚持运作的动画品牌能真正形成气候。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和传播追求即时性的结果,造成“快闪”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不良的惯性选择。
三、网络环境下中国动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国际动画霸权环境中的本土坚守。虽然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愈加呈现出跨国界、跨文化、跨媒介的传播特点,但美日等老牌动画大国的产品仍然强势压制着中国动画。美国动画基于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产业形态高度发达,全球战略成熟;日本动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漫画基础上,动画产品依靠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覆盖全球,后来居上的韩国、加拿大、东欧等国的动画也在迅速崛起。动画所具备的跨地域跨文化的特性正好符合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要求,动画强国的产品依靠网络树立了极高的品牌威信,其艺术风格、文化思想,甚至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成为新的文化载体,中国动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动画产业链的缺失。中国动画产业链的缺失是一个老话题,中国的动画行业各环节相对孤立,其中最致命的是缺乏动画的知名品牌。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动画行业大多成为强势国家的动画加工厂,远离原创、策划、推广,局限于规模化制作加工的中国动画人是动画行业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网络环境成为国外相关动画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动画热潮其实是“洋动画”的热潮。中国动画在对先进国家动画产业链的模仿学习中艰难发展,而网络世界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中国动画起到客观的推动作用,也加速了洋品牌的普及,层层打压国产原创动画。
动画的目标群体定位狭窄。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目标定位在少年儿童,造成了中国动画普遍低龄化的现象。而国际上成人动画所占的市场份额高于少儿动画市场3倍,中国的成人动画是一个待发掘的领域,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动画基本由欧美日所垄断,受各种现有条件和观念的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忽略了这块“大蛋糕”。
动画的原创力低下。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网络的传播特性助长了模仿抄袭等“短、平、快”的动画创作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创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创作团队贫弱分散,缺乏长期的、精品的创作发展战略,甚至导致动画创作中,投机取巧者的生存状态好于创作者的恶性循环。中国动画长期以来面临三个老问题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一是中国动画的风格问题,即中国元素的运用和发展;二是中国动画的产业链缺失问题;三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问题。动画原创力的不足源于动画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甚至目前整个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商榷。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原创力缺失的缺陷日益明显,恶性循环已经显现,中国动画产业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被优秀的国外动画所占据。
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动画是一种创造虚拟产品的新兴行业,是以知识产权为灵魂的创意产业。动画的盗版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国原创动画的正常发展,甚至对行业本身已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动画企业的创作积极性降低,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导致恶性循环。网络环境下动画复制性强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使动画的版权保护难度更高。产权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使动画的原创作品被模仿盗版,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动画行业缺乏获取专利授权的眼光,从而导致各方面受损。国家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约束非常有限,执行不力,中国动画行业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口碑差,商业自律亟待加强。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原创作品的推广传播布满了荆棘。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策略
完善以网络同时作为开端和终端的动画产业链——产业策略。结合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优势和缺陷,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综合分析,网络既是动画创作的开端,也是其产品终端,必须以此为基础,解决动画产业链完善、促进动画原创发展的问题:第一,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动画行业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网络动画创作灵活、便捷、快速、多元化的特点,鼓励原创,避免传统动画创作中的风险投入。第二,以网络的优势维护良性循环的动画产业链。网络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动画至关重要。在国家建立大规模动画实体基地之后,具有实时、互动、兼容、开放等特性的网络化动画研发推广基地将成为补充和保障。动画行业真正利润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衍生产品中,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最适合作为各种动漫衍生产品的纽带,起到链接和增值作用。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反馈的优势置入动画市场营销。运用网络参与动画的管理、企划,加强产业竞争,促成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政策引导和市场行为相互兼顾,通过网络促成各种媒体的跨界联合,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网络反馈作为市场晴雨表,扩大需求和创作的层面。第四,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有许多特殊性,动画又是其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促成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规范和完善,从而提供网络环境下动画产业的保障和健康发展。
一、赵氏孤儿传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赵氏孤儿的传说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它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年》和《左传·成公八年》里,从极为简略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造成赵家悲剧的原因既有栾氏集团(而非屠岸贾)的排挤倾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轧,也有晋侯的猜忌,庄姬与丈夫叔叔的更成为直接导火索,此时的故事与后世流传的版本可谓大相径庭。而到了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庄姬的形象是正面的,没有绯闻,造成赵家血案的罪魁祸首是司寇屠岸贾,《史记·赵世家》中对故事之描述、人物之塑造成为后世传说之蓝本,此传说此时已基本成型。其后的史学家们也多有记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些史书记载,演绎创作了《冤报冤赵氏孤儿》,又称《赵氏孤儿大报仇》,该剧本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明,英雄的形象更加伟岸,戏剧冲突的设计更加激烈,整剧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崇尚舍生取义,讲求忠诚信义,坚持正义战胜邪恶,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自问世以来久演不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也被无数次搬上舞台。从元明清到民国共和国,赵氏孤儿传说的魅力始终如一。其影响从“街谈巷议讲列国,妇孺皆能说赵孤”的诗句中可以窥见。
元剧创作400年后,在华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将其译成法文传入法国,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于此基础上改编的《中国孤儿:孔子道德五幕剧》在欧洲公演后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的哈姆雷特。因此,赵氏孤儿的传说可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二、电影《赵氏孤儿》及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的创作特点
电影《赵氏孤儿》带来的关注与热议,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引发的收视,都说明此二剧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笔者仔细梳理后总结如下。
(一)整剧的构思与古老传说一脉相承,传承脉络清晰,传统价值观得到尊重与宣扬
与现今流行的戏说剧、穿越剧、悬疑剧等不同,赵氏孤儿的影视剧创作者并没有采用无厘头式的创作模式,而是以严肃的态度、正剧的形式改编诠释了这一古老传说,虽然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上有别于传统戏剧,尤其是电影赵氏孤儿的后半段稍显平淡,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但瑕不掩瑜,两剧的整体架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追求等和传统文化是基本一致的,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符合普通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各类肥皂剧漫天飞的时代背景下,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回归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二)人物塑造贴近生活,符合人性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导演与编剧们都尽量避免人物塑造脸谱化,首先是主角程婴的设计,并非一副高大全形象,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模样,舍弃亲生儿子时的痛苦、无奈、挣扎、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符合真实的生活,没有故意拔高或贬低,如果说葛优的塑造略显世俗有余、英雄气概不足的话,则吴秀波的表演更加到位,把一位父亲的舍生取义表现得令人荡气回肠。其次是奸臣屠岸贾的塑造,两剧也没有将其彻底恶魔化,在冷酷残忍奸诈的背后,也赋予了他温情的一面,在电影中作为赵武的干爹,在电视剧中作为干姜的父亲,一位父亲的慈爱时时表露出来,王学圻与孙淳的表演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至于孤儿赵武的演绎,笔者认为也许是因为篇幅的限制,电影中的塑造稍显单薄,而电视剧因叙事时间充裕,刻画得更加生动可信,人物形象丰满。最后,关于庄姬夫人这一重要角色,电影中的舍身救子与电视剧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中的誓死报仇雪恨,范冰冰与应采儿两位大腕儿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各有千秋。所以,主要角色的出色表演,是两剧赢得口碑的不可小觑的因素。
(三)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赵氏孤儿影视剧创作者们在故事的编撰上可谓煞费苦心,泼墨颇多。尤其是电视剧的改编更令人叹服。紧张而简短的故事能够以四十多集的长度演绎展现出来,不仅没有拖沓冗长的现象,反而丝丝相扣、环环相连、矛盾冲突不断,结构严谨,逻辑合理,引人入胜。从赵朔与屠岸贾的针锋相对、斗智斗勇,到程婴救孤的千回百转、险象环生,复杂而紧张的情节和主人公曲折而多变的命运不由得使观众牵肠挂肚、欲罢不能,精神紧张兴奋且高度集中。因此,古老传说的精彩绝妙改编也是两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视剧创作的意见与建议
从赵氏孤儿影视剧的成功可以看出,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也能够得到民众的喜爱和共鸣,前提是应在传统文化基石上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扬弃而不是简单照搬,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视剧创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应心怀敬畏,尊重与理解传统价值观
赵氏孤儿影视剧引发收视狂潮的同时,一个巨大的争议也备受瞩目,即程婴是否应该牺牲亲生儿子以换取赵家后代的存活,这一古人世代传颂的壮举是否符合今人的法律观与道德观?赵氏孤儿影视剧创作者们其实也注意到了这一令当代人极为纠结的难题。电影中,屠岸贾就曾质问程婴,你无权决定你儿子的生死,你也不能让赵武为你儿子复仇。电视剧中程婴舍子前夜的煎熬与独白也可看作是创作者们对这一难题的理解与诠释。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视剧创作中,此类问题会经常出现,因为封建社会下古人的道德观 与价值观不可能与现代法制社会下的法律与道德完全一致,我们不应对此苛求,更不能以当今社会讲求尊重生命、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无权剥夺他人生命等现代法制理念而否定程婴的义举,那只会造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的丧失,而丧失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所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应心怀敬畏,尊重与理解传统价值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影视剧创作时,不去随意戏说和恶搞,古代英雄们的形象不去随意贬损和矮化,尤其坚决反对割裂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不能如某话剧《赵氏孤儿》一样,孤儿赵武彻底以现代叛逆者形象出现,坚定不移放弃复仇,理由很简单,一定要为自己活,而且斩钉截铁地说:“不管多少条人命,他跟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演绎创作,足够标新立异、足够现代意识,但让人看了,也真是如鲠在喉,难以下咽。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一个个已经渐渐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日渐冰冷封冻的心需要经典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温暖,让我们以敬畏的心态,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古老文化遗产的影视剧创作,拍摄出更多更经典的弘扬正义、摒弃丑恶的优秀影视作品。
(二)影视剧创作者们应具有深厚历史文学功底以及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我国拥有数量惊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1 2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8 566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达上百万项,这些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影视剧创作无可比拟、得天独厚的优秀素材与源泉。编创者们本应充分利用这些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但现实情况堪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全年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比2011年又下滑近一半,连续三年海外业绩萎缩,这固然有宣传、发行、营销等方面的原因,但我国电影的世界性表达与传播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存在差距是不可回避的原因。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大片的步步紧逼,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和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现象密切相关。现今能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呕心沥血、将创作视作生命的编剧屈指可数,无厘头剧作者们却是大行其道。没有杰出的编剧,怎能创作lunwen. 1KEJI AN.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出优秀的剧本,而作为影视剧之灵魂的上层剧本的缺乏自然导致影视剧质量的不堪。所以,笔者认为创作者们应具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能够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与交融,并以高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流畅地表达展示出来。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赵氏孤儿、梁祝、花木兰、阿诗玛等故事在国际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证明了这一观点。所以,远离浮躁、静下心来,投身创作,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苦修内功,是当今影视剧创作者们应当选择的道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视剧创作应当与遗产所在地政府紧密合作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负责搜集、整理、申报、保护这些遗产,掌握了更为翔实丰富的资料,我们的影视剧创作者们可与他们紧密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来进行创作并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然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影视作品因其自身具有的直观、生动、形象、观众广泛等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作品的成功可给当地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与文化效益,如同电影《阿诗玛》之对云南、《刘三姐》之对广西,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
总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这不仅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众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无可比拟的优势,拍摄出众多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情节流畅,集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等于一身的优秀影视作品,并力求通过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为弘扬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出贡献,把我国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注释:
① 林蔚:《中国电影海外收入下滑》,《中国青年报》,2013年4月2日。
[参考文献]
[1] 曹林.对“赵氏孤儿”应有历史的温情[N].中国青年报,2013-04-02.
[2] 巩盼盼.利用影视手段保护和开发“非遗”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06).
关键词:地域特色;渔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29—02
渔文化是发展在渔业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群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渔文化,做大做强渔文化品牌,促使渔文化在象山文化繁荣、旅游发展、城市营销,乃至新时期象山精神家园重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使渔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象山群众文化战线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立足地域特色,打造
渔文化品牌,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深入开展渔文化研究
自象山渔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渔文化研究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渔文化研究总体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县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来说,目前还是“冰山”一角,在内涵、深度、广度等方面还有大量文章可做。进一步强化渔文化研究机构建设,在现有的象山渔文化研究会基础上,建立渔文化研究顾问团,并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充实渔文化研究力量。全力办好渔文化杂志和中国渔文化网站,建立渔文化资源库,加强渔文化宣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事先确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向,实行课题招标制度,采用专职和业余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邀请外地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参与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深入挖掘. 保护. 提炼象山以滨海史前文化、渔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历史文化,丰富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深化渔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将其成果用于指导推动渔文化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继续办好中国海洋论坛,立足全世界范围开展海洋研讨,突出国际性。
2有效加强渔文化保护
随着渔区、渔村以及渔民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渔文化势必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危及它的生存,保护渔文化资源就显得刻不容缓。在全面开展渔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各种渔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列入国家直至地方文保点或保护区,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加以保护。一是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做好石浦鱼港古城、鱼师庙等历史遗存的保护工作。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开展东门渔村、渔山岛等保护工作。筹建中国渔文化博物馆,展示渔文化成果。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建立国家级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制定保护规划纲要,全面科学地保护好以石油为中心的海洋渔俗文化区,努力建成国家级的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在“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的基础上,成立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论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宣言,进一步深化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渔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尝试建立民间志愿者队伍,使保护渔文化资源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3 大力繁荣渔文化创作
丰富渔文化创作,繁荣渔文化活动是传承. 创新和弘扬渔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满足渔区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渔文化创作。通过规划与立项. 监督与管理. 考核与奖惩,切实加强对全县渔文化乃至海洋文化名品挖掘、保护、提炼和渔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积极提炼一批具有海洋特色的渔文化特质. 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重点创作一批在全市. 全省乃至全国能生产较大影响的渔文化精品,打响渔文化品牌,提高象山渔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创新渔文化节庆,以渔文化为主题,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旅游大节.文化大节,重视做好旅游和文化文章,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着力体现节庆活动的群众性,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渔民的节日. 群众的节日,激发渔民群众的积极性,激活节庆活动的内在生命力,扩大节庆品牌的社会认同面。创新运作模式,强化时常化运作理念,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节庆、 活力的节庆。同时,大力办好“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 海钓节、海鲜美食节、海洋博览会以及开洋. 谢洋节、妈祖省亲祭典等活动。三是繁荣渔民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 保护民间的庆典. 娱乐等活动,扶持舞龙、龙灯、船灯、马灯、渔鼓、船鼓等民俗文艺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渔区民俗文化活动。
3 努力推动渔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过去的“吃海”,“一条鱼就是一条鱼”,如果,产业链扩展. 延伸了,“一条鱼相当于十条鱼”。海洋旅游,游客可以观看和体验驾船.捕鱼的乐趣,在船上餐饮游乐等等。因此,紧紧依托渔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加快渔文化产业的发展,延伸渔文化产业链,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一是做大渔文化旅游业。兴建. 完善石蒲港渔文化旅游区. 大塘港生态农业休闲区. 松兰山海滨度假区. 象山港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四大景区,从南至北,基本形成了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海岛体验旅游. 垂钓旅游和游艇产业等,提升景区文化含量和档次。开发推出一些可以体验渔民生活. 领略海上风光的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游。二是做强海鲜餐饮业。除稳固沪、杭、甬传统市场外,逐步拓展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餐饮市场。继续举办象山海鲜美食周,集中展示象山海鲜餐饮企业形象,打响和维护象山海鲜餐饮品牌。在继承传统. 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求突破,提升海鲜餐饮业整体水平。三是大力推进渔文化民间艺术产业。积极培养. 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竹雕产业. 渔灯船模制作业,以及农民面. 剪纸,贝壳加工等产业门类.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规模和档次。四是积极发展会展产业。随着港海桥的联动,结合象山自身的产业基础. 区位条件优势,以及节庆活动,积极引进符合象山产业方向的有发展潜力的国家级、甚至是国际性的专业展会。以此带动庞大的物流. 信息流. 客流和资金流,为象山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拉动力。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艺术教育;动画短片创作;融入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而极具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给出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数字化教学体系,将具体内容渗透在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插画、插图、微电影、动画、网站、app等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推广与传承,成为探索非遗与艺术教育结合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导入“非遗数字化专项课题”
针对“应用型”艺术学科,笔者提出“专项课题”计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时代创新精神贯彻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在此过程中,着重解决学生协作考察、田野调查、报告论文与完成数字化作品的制作等问题,强调专业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共同培养。导入“专项课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特长,并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协作能力。以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例,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立项,通过1学年左右的基础训练,在三年级专业创作和四年级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通过组织相关考察、拜访传承人等活动发现创意的来源,在考察中开启独立的视角,发现“非遗”与当代艺术形式的契合点。如,组织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走进宝鸡,走近大师” 的活动等,让青年学生在生活中亲近非遗大师,并了解“非遗”的生态环境。通过拍摄微电影、微信传播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整理、推广,将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数字化保存。
二、以动画短片方面的部分实践为例
1、基于中国“非遗”项目――古琴艺术进行创作的水墨动画短片《高山流水》
该片是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学派”与民族风格动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之一。该片取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作者将伯牙和子期的传说故事及古曲《高山》《流水》进行了水墨动画改编。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宣布的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名列其中。该动画通过将文人士大夫的传说进行视觉化塑造的方式来表现古琴的高古,通过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等桥段进行古琴文化的弘扬,是 “非遗”和水墨动画结合的综合尝试。故事由中国传统工艺古琴展开,讲述伯牙、子期相遇相知,却最终生死相隔,表达知己难得的情感。作品建立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运用淡彩淡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士情怀。既有着意境之美,又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情操的向往。在创作过程方面,根据剧情画出分镜,将场景绘制成静态山水画,然后进行扫描。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以及上色,并根据时间、地点的不同,更改物体光线投影;利用图像分层拉大物体远近、虚实关系;在AE中进行局部特效并输出片段;最后利用PR进行剪辑。(《高山流水》作者:屈菁 蔡舒越 冯天,指导老师:温雅,2015)
2、基于“非遗”项目――巫舞进行创作的实验动画短片《图腾》
该片是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元素及地狱文化的动画融入――图腾》的成果之一。2007年,开县巫舞进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带着浓厚的巴文化和楚巫文化痕迹。“跳端公”即是祭祀仪式中巫师所跳巫舞的基本步法,有禹步、罡步、便步和独脚跳等动作,是民间祈求保佑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安吉的一种形式。《图腾》在选题构思阶段立足于以古代荆楚地域当中的巫楚文化,将楚人崇凤、鸣琴祭天、望祭龟卜等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文脉传承在思想内涵上做出延伸。在创作初期通过对巫楚文化进行调研、对图形纹样等进行收集整理,梳理其中的符号元素,根据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在这样一个结构与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表达。动画《图腾》结合计算机数字技术探寻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新生,在“非遗”与动画实验艺术碰撞中展示出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该片入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6当代国际水墨设计展》。(《图腾》作者:韩文超 陈琳琳,指导老师:温雅,2016)
3、基于中国“非遗”项目――皮影戏进行的动画短片尝试
Flas《荆轲刺秦》改编的是《战国策・燕策三》的故事,二维动画《消失的心》则改编了《开天地》的传说。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动画片的部分镜头均以皮影为研究对象,针对皮影形象、图形纹样、历史典故等元素进行梳理和再创作。(Flas《荆轲刺秦》作者:王斌 吴英,指导老师张辉,2016;二维动画《消失的心》作者:刘勇 曹杨,指导老师 温雅,2016)
综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导向的动画短片创作,是通过数字技术这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将非遗融入艺术院校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系统地进行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将“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利于推动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可以开拓 “非遗”保护的思路,可以促进非遗数字化与动漫产品的开发,并促进中国文化产业资源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刘思,冯学珍.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J].西部皮革,2015.08.
【作者简介】
温 雅,女,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媒体系讲师,从事文化产业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山东省;地域文化;文化资源;动漫;创意产业;艺术创作;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积淀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又折射出不同地域的独特人文品格。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地域的人民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特定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能够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有着自身区别于其它地域的独有风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文化资源不仅影响着文化创意的过程和结果,也通过文化项目的策划、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文化内容的研发、文化活动的构思以及文化生产经营的理念,制约着新兴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和数字媒体等重点文化产业,建立以文化内容资源为中心的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将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作为振兴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因而,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已成为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其中,历史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对创作过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体现
山东地域文化主要是指齐鲁文化,依据山东地域文化资源评估,山东重要地域文化资源有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沂蒙文化和海洋文化等等;按照城市地域划分有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等主要城市,每个城市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等是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这里有源远流长的龙山文化、大舜文化的齐鲁文化底蕴;有孔孟之乡,是儒家礼乐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寺庙众多,宗教文化发达;是历代文人墨客如书法家王羲之,诗人李白、杜甫的客居之地,还有并称“二安”的李清照、辛弃疾;是《水浒传》梁山好汉的藏龙卧虎聚义纳贤的地方;这里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孙武、孙膑、诸葛亮、曹操等曾在此谋略;这里有忠、孝、义、勇、信的“山东好汉”秦琼;还有康有为,、梁淑溟、梁启超、黄炎培等在这里经天纬地、谋划科学未来;这里有民国初期的济南曲坛,南词北曲荟萃,高手名家云集,唱“荷叶吊板”的苟春盛、唱“木板大鼓”的黄春元、说“武老二”的杨凤山,以及著名的五音戏艺人邓洪山、评书艺人傅泰臣、山东琴书艺人邓九如、京韵大鼓“三大鼓王”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河南滑稽大鼓王“山药蛋”富少舫、坠子皇后乔清秀,扬州平话名家王少堂等等都齐集于此,名人轶事数不胜数;这里剪纸、泥塑面塑、年画、风筝、刺绣、布艺等传统手工艺术丰富多姿;这里还有着现代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这里是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国学大家季羡林的故乡,还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故乡。从古城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到泉水景观、饮食文化、历史名人,再到民间文艺和传统工艺,这里凝聚着山东太多的文化精髓。
优秀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常青树,山东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丰富,而且每种艺术形式从创作手法到艺术表现风格都极具地域性和个性化。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温婉细腻,如戏曲、音乐、舞蹈、曲艺、相声、杂技等;有的造型古朴,有的色彩明丽,如建筑、石刻、年画、青铜、黑陶、彩陶等;还有形态多样的剪纸、玩具、布艺、风筝、雕塑等等艺术形式,在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中扮演着丰富的角色,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替代物,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而是去作为人们生活过程和文化学的意义存在于民众生活中。这些丰富多姿的地域文化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动漫作品在故事情节、角色定位、场景道具、配音效果等等方面的设计创意提供了依据。
随着动漫制作技术的不断精湛发展,以及政府倡导的对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恢复、保护和弘扬,一些采用优秀文化资源的动漫作品不断出现,如《哪吒传奇》、《宝莲灯》、《小鲤鱼历险记》、《秦时明月》、《水文化-五水奇缘明珠传》等等一大批优秀国产动画,都是借鉴了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题材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可喜的是,山东省动漫产业原创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济南原创动漫《泰山》,取材于具有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将民间童子的艺术造型鲜活的融入到动漫角色设计中,能使观众感受到亲切而又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能在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领略到山东独特的泰山文化的魅力。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动漫创作的素材,美丽的风景、悠长的小巷故事、名人名士的逸闻轶事等题材广泛而丰富的山东地域文化资源,体现了山东各地特有的人情风土,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动漫创意作品是动漫创作者集体智慧的体现,根据创作目的,从地域文化中撷取动漫创意素材,在创作中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或用现代的形式语汇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情趣和意境,创作出具有山东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真正做到发挥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规划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恰当应用于动漫艺术创作
1.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编
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是制约山东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弱项,动漫创作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挖掘素材,将山东的地域文化资源认真地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科幻作品、历史名著以及现代的优秀作品,适合哪一种动画形式来进行表现要做到整体规划,创作出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动漫精品,打造“动漫山东”。
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的取材直接源于地域文化资源。在山东大地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水浒英雄故事”等都是动漫创作的优秀脚本故事,但是动漫创作在采集整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曲、历史名著等的基础上,必须用一种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如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是新疆地区流传已久的传奇人物,自1979年被塑造为木偶形象以来深受欢迎,继续拍成多集系列片,并获得各种奖项。另一部动画片《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直接取材于我国传统寓言故事,该片是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片,而且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基本属于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的,在水墨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剪纸的技巧,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国外动画作品如《阿拉丁神灯》、《仙履奇缘》、《埃及王子》、《小美人鱼》等,这类成功的作品枚不胜举。
其次,还表现为借鉴于地域特色文化,但是对原型进行改编、重现和创新而成。地域文化艺术具有实用性、自发性、娱乐性、传承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流传时,地域文化的形式语汇既保留原生态,又会生发出千姿百态的表情。这种表现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于世界各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特性来自于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众心理情感需求的共同性和艺术审美的民俗性。在动漫原创作品中,富有地域特色类型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出现,不禁让人感叹地域特色文化所呈现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魔幻潮,《阿凡达》、《地海传说》等对人物角色造型的设定和场景的设定等所传达的视觉感受,就依据了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对《聊斋志异》的整编便可将美丑、善恶等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对精灵、魔法和怪物等幻想元素以及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整合、重现,以新的视觉形象出现,既能突破原有故事的老套和平庸,又符合现代人渴望突破现实、超越自己、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打造“动漫山东”,地域文化资源成为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所需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地域文化艺术形式语汇在动漫创意作品中的应用,不仅显示作品的特殊性和专题性,而且显示了它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特殊性,使得现代动漫作品作为艺术文化的载体,在显示时代特色和设计者的艺术个性的同时,体现了地域文化观念的强大作用,以及地域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这种传承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动漫作品中题材、造型、色彩等艺术形式语汇的稳定性、程式化、规范化,与广大民众的审美趣味有着较大的趋同性。当特定的观念作为表现主题进入造型活动中时,它便与审美主体对现实事物的感受相联系,使现实事物那些与观念表现要求相关的形象特征为审美主体所关注和选择,地域文化所呈现的艺术形式语汇,在动漫创作作品中的应用遵循了这种一般的艺术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某种审美主体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色。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域同样如此,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山东省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我们只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展示出很少的一部分,就能让世界惊叹不已。但是在动漫创意作品中,如何为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披上具有时代特征的外衣才是当务之急,我们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亟需优秀的编剧和导演。
2.原创是动漫的核心竞争力
一部好的动漫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通过角色设定、画面场景、背景音乐、表现手法以及对整部作品的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以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形象打动受众。这也从而说明,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需要一个好的剧本,更需要好的原创素材,这是一部动漫作品成功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突飞猛进,创作方式不断创新,创作效率明显提高,作品数量大幅增长。一些动漫作品应用软件制作技术很强,但在角色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平庸、粗劣雷同、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无论在作品整体应用素材的定位把握上,还是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以及人物角色的刻画上,都缺少感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力。新多媒体技术发展使动漫向着更成熟、更完善、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无论怎样,其中所反映的深刻文化精神才是其灵魂所在。只有将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稳步前进,这就在于怎样利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激活原创动漫的生命力。例如,街巷文化所体现的每一街一巷的生动故事和传说,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等都会相应在动漫作品中体现,更可结合每个地域特有的戏剧剧种的音乐、唱腔、上装、着衣等内容完成动漫作品创作,整个故事从场景到角色都会生动地跃然于作品中,传达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好的原创还需要在原有原创知识产权保障下建立原创保护制度并纳入法律体系,这样会更有效地保护和鼓励动漫原创。加强对动漫产品及形象的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专利申请等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打击仿制、盗版、私服、外挂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力度,为我省动漫创意产业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在动漫创意产业中对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更好的继承发扬、深化创新。
3.动漫艺术创作应把握流行趋势,扩大受众范围
动漫作品在故事题材和角色设计方面还应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追踪当代时尚热点,反映主流文化。为影片带来无数木村迷的动画片《哈尔的移动城堡》,是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漫作品,正因为剧组请影星木村拓栽为片中男主角配音,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国产动画片《宝莲灯》制作剧组也是充分挖掘流行文化与名人效应,力邀著名影星姜文和陈佩斯等人担任造型与配音,并请当时著名歌手刘欢作词作曲并演唱,是一部从低龄儿童到成年人都非常喜爱的动画片。
山东省的动漫从业者在对文化流行趋势的把握应用上还很不成熟,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动漫市场范围小、受众趋于低龄化,针对0-12岁低龄人群做的比较到位。由此可见,动漫创作者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流行趋势,将优秀的动漫素材恰当地结合现代审美趣味,深入到生活中去激发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同时,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针对流行文化所做的工作,例如日本的大部分动画片,都是由动漫连环画改编而来的,漫画的制作和出版发行成本低,使创作者尽可能地自由进行原创发挥,丰富而高产的漫画连环画成了从低龄到成人都喜爱阅读的口袋书,每一部漫画人气指数的不断攀升成为了原创竞争力的鲜明标志,而由此也成为动漫猎头公司主要“捕捉”推广的目标,为一部动画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反,我们的动漫市场管理较为混乱,原创作品寥寥无几,大部分处于幼稚、低龄、粗劣、雷同、模仿的状态。通过对“我最喜爱的漫画书”考察数据显示,小学生喜爱的漫画多为《阿衰》、《漫画PARTY》;中学生喜爱的漫画仅为《漫画PARTY》一部;而大学生多数喜爱《名侦探柯南》、《父与子》等日美欧洲漫画;成人喜爱漫画的几乎没有。正是因为原创漫画作品与市场的脱节和受众定位的低龄局限性,再加上多数动画作品从故事取材直接加工成动画片,进而投入动画市场,为迎合领导甚至有些项目作品不顾市场风险而盲目投资,其结果可想而知。要发展动漫产业,首先就要对动漫市场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改变观念意识,真正做到提升山东地域特色的动漫品牌,起到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反映到动漫创意产业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消费者定位。可以学习日本,建立健全动漫分级制度,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观众制作不同内容和尺度的动漫作品。这也更需要动漫作品创作者进行创作时,考察市场、了解受众,合理利用山东省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来进行创作。其次,是功能价值定位。中国动漫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说教性质严重。相对于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挖掘利用山东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重视其娱乐的功能,这样才能制作出真正受人喜爱的动漫作品,获得更大的效益。这也使得对动漫作品的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也是动漫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把握流行趋势,扩大受众范围,同时加强对动画片的周边产品的开发,如玩具、服饰、食品、饰品、畅销书籍等各行业的产品,拓宽动画电影的外延,使动画在市场上树立品牌。我省在周边产品开发上做得比较好的是动画片《泰山》的动漫衍生品,已经进入泰安旅游市场,游客们在登泰山时就能购买到时尚的泰山文化旅游纪念品。事实力证,山东省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立足地域文化内容资源,还应采用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等多样化的流行形式,大力开发如网络动画、手机动画、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拓展动漫流行市场。使动画作品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没有生活便没有艺术,这是永恒的真理。
摘要:本文要讨论的是消费文化视阈下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艺术生产。通过动画生产与传播中“本真性”与“市场化”之间隐关系的分析,指出消费时代基于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创作应该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运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对话性的文化实践。
关键词: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播;“本真性”;“市场化”
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传统文化对于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认同,各国、各地区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努力。尽管所选择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成为共识:那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保护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普通大众和青少年儿童之中,让大众能够经常接触、感知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氛围。因此,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而言,最大的保护不是将其收藏在博物馆,为世人留下一份可供观赏的标本,而是要培养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欣赏群体。
一、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动画传播与困境
起源于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动画影像,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和多种大众媒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作为一种与现代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实践活动,动画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通过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精密加工,动画媒介及其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拓宽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渠道,同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艺术样态上的差异,也孕育出更为多元的美学特质。纵观近20年以来国内外各逞风采的动画作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元素介入到动画的艺术生产中。诸如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埃及王子》以及由迪斯尼公司根据我国南北朝诗歌《木兰诗》改编而成的“花木兰”,等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文化经由动画作品的二度演绎,被转换为易于为现代人接受和喜欢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大众的心田。一些动画作品也因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获得商业成功,一个基于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创作热潮似乎已然到来。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当《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以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最大卖点风靡全球的同时,有学者认为作品所呈现的东方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个噱头,是东方外衣下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亵渎,而商业化的手段才是吸引大众的根本核心。从认知角度上说,地域性传统文化作为曾经的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亦能展示出“我们从哪里来?”与“我们往哪里去?”的深层意义。因此,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质和终极目的都应归结为“本体真实”的保护。在这个意义上说,原汁原味的“本真性”原则乃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的核心价值。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动画媒介作为现代消费文化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之一,早已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尽管在以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中,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资源构成了创作的重要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市场逻辑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使动画创作本能地受到大众趣味的潜在制约,传统文化的“本真”属性在与动画产业“商品”属性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显然,在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目标的动画创作实践中,文化传承“本真性”所体现的精英意识形态与动画传媒相互借重的初衷在这里出现深刻的分裂,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艺术生产受到了“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双重制约。理清文化传承中“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关系,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承中的“本真性”与“市场化”
(一)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与动画作品的“本真性”
所谓文化的“本真性”,意指文化发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在笔者看来,“本真性”在动画创作中可分为文化资源的“本真性”和动画作品的“本真性”,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作品的文化价值存在于其资源的“本真性”之中,文化资源的“本真性”是动画创作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但是,两者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文化传统的保存和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而后者追求的则是观众在动画体验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是一种观看主体感受上的真实。观众感受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动画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拥有不同的真实度。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播中的“本真性”问题可以产生这样认识,首先,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动画作品。也就是说,不管动画的艺术生产如何追求作品的真实性,由于观看主体对“本真性”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场景内进行的,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绝对本真的传统文化,所以,“真实的传统文化再现”并不等于传统文化本身。其次,观众的观看动机虽然是追求文化的“本真性”,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旁观者,他们固有的文化背景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领略程度,因而最真实的传统文化未必是最好的动画作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享受到的乃是创作者从传统文化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中根据观众的构成特征从传统文化资源中精心提炼、加工、组合和包装的,是最易于被观看主体接受的外显性文化因素,而不是这个文化的全盘托出。央视《快乐驿站》栏目是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基础上取得高额回报的代表作品。该节目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将FLAsH动画和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全新演绎传统曲艺节目。作品造型采用抽象与写实结合的手法,追求神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本真,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熟知感和亲近感。显然,作品中的“本真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对它的理解还存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可能性,单纯的文化“本真性”传承视角恰恰不能解释文化的本质。
(二)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与动画产业的“市场化”逻辑
对于当下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所面对的文化语境的描述,“消费社会”应该是一个最为普遍有效的把握。动画媒介作为现代消费文化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之一,能够使地域性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的规模上生产并进行传播,使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因此,相对于渐行渐远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媒介的介入使大多数人接近传统文化成为可能,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动画传播方式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文化的民主参与途径,大众是通过对于特定动画作品的视觉体验自发地介入传统文化之中。这就意味着,要使传统文化的共享领域得到明显扩大,“叫好又叫座”必然成为消费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动画实践的第一要义。在现代市场创意的策动下,动画媒介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从其启动之初,就已进入各方利益群体的产业链之中。在这种传统文化资源化开发与艺术形式的转化过程中,地域性传统文化仅仅作为产业资源而存在,它的市场价值,在
关键词: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
我国是一个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生活,贴近生活的历史产物,它包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各种手工艺创作的内在灵魂,体现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的热爱,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
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具有审美与实用性价值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艺术的种类也逐渐的增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逐渐渗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比较有名的皮影、蜡染、蓝布印花、景泰蓝等民间艺术作品都依据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创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增添生活的情趣,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当地民间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中国民间艺术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传承中国的艺术文化?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应加大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民间艺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重视。作为政府要想引导民间艺术的发展,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氛围,对于民间艺术的创造人,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支持民间产业艺术文化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奖项来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或者开发民间艺术产品的产业链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宣传力度。
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能够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也可以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应发展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链,开拓文化市场。因此,我们应抓住这条产业链,为我国培养一批独特的民间艺术产业群,把我们的艺术文化资源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与经济的互相推动,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实现共同的双赢。政府部门应该整合各种方面的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资金上的支持。
二、重视民间艺术产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是艺术文化的发展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创作出高质量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坚决抵制低俗、量产化的艺术文化。艺术产品体系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结构,一是作品应具有高雅性,抵制低俗,低质量的大量创作模式,鼓励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作品应随着创作的发展而发展,随不同的背景而创作,应具有生命力和独特性,将艺术精神和创作者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另一方面,生产者应扩大眼界,吸取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创作经验,同时加强国际之间文化的传播,将中国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产品畅销到世界各地,让外国友人在异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
三、提升艺术创作者的自身修养
艺术品离不开艺术人才的创作。高雅的艺术产品需得到优秀艺术人才的制作,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十分重要。艺术创作者的修养不仅能够使某种艺术形式得以体现,还能充分的表达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三个方面组成:具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形象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创作力。艺术者的艺术修养能力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层次,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专业技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立健全产业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艺人,要给予奖励,如举办民间工艺活动和相关的竞赛,对优秀的民间艺人给予重点项目的扶持和重视,集中地方为优秀艺人提供创作和探讨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创作条件,这样才能够发掘艺术文化者的潜力,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四、积极发展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群
鼓励发展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扩宽产业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特色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群,积极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五、加大民间艺术文化的宣传力度
解放思想、解放保守观念,只知道“闭门造车”老一套传统手艺,不积极开发,那么在发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是走不通的,我们应该挖掘新产品,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差,只顾顾客上门,不把产品营销出去的模式,打不开市场。
作为民间艺术文化的管理政府,宣传部门应鼓励这种文化发展,加大民间文化艺术力度,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文化的特色,增强文化产品的购买力。
着眼未来,加强民间艺术人才队伍的开发,解放艺术文化传承问题。文化部门应配合新闻界,艺术,出版界等这方面宣传工作,使中国悠久文化展示出东方魅力。
六、积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如今的市场正是民间艺术文化从低谷走向回升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低价销售转向为高档文化精品市场,所以地方政府和艺术文化产业指导者应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避免低俗,抄袭,增加作品的价值含量,尊重第一创作者的作品,必要的时候需要备注版权。
由于大多数民间艺术品来自于人们的手工创作,有一定的市场局限性,政府应引起重视转变这种产业结构。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在于走向都市的生活,走向先进的科技市场。民间艺术品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在国际的市场上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民间工艺品要走向千家万户,需要抓住大众人民的消费心理,开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知识竞赛,展览等,提升大众人民的艺术文化修养,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积极走向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结合以上的表述,我们了解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多么的重要,必须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在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中,艺术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最贴近自然和生活中最震撼的心灵艺术品。所有的工艺品中都深深的蕴含着艺术者的心血和灵魂。他们用自己巧妙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幅又一幅优美的画面,一件又一件精致的产品。文化工艺技术的传承十分重要,一些靠着口传心授传承的技术正在不断的消亡,因此我们更需要高质量的创作者来引导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责任,充分发展民间艺术的任务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王梦.浅析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安徽文学月刊,2008(10)
[2]张瑞,张福昌.浅析民间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启迪[J].科技信息,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