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3-06-22 09:3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小学德育工作;应对措施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各国间的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而对于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给小学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更多新问题、新观念。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而就小学而言,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科任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是校园文化中积极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构建,是需要每一个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研究的。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小学生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的不断深入,和谐社会对于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基础知识的能力,转而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整个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对于还处在道德萌芽期的小学生,此时的德育工作更显重要。

2.小学生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一种学习能力上,而是学生一种综合、长远的发展,学校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转而是一个让学生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的场所。学生能够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而学校也不再仅仅利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这些都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过程所进行的学习、成长将会是更加完善的。和谐的校园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所以说,在小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学校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教学理念也应该是不断更新的,以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就目前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时展的潮流,这也要求相应的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开展德育工作。而这首先便是学校继续教育理念的转变,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理念上重视了,转变了,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理念的转变,其次便是教育内容的转变。让学生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思想道德提升,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创新、独立思考等能力)的提升,而这要求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能够正确理解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能够让小学生在这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得到受用一生的教育。老师对于德育理念以及工作内涵的深刻认识,有利于在小学生中更加完善、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效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2.加强理论实践,让理论指导实践

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大多是比较封闭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都是被动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无效的。所以目前我们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是一个心智未完全成熟的群体,而此时的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进行教育之后,学生对于所进行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懵懂状态,我想这种德育工作的开展必然是失败的。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我们同样重视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能够完全理解和消化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而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对目前的社会来说,德育工作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心理状况反映出来的,而现如今学生的成长环境是相当复杂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贫富的差距、多元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对于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将最终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说,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毕竟心理状态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心理队伍,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制作出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尊重其他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在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不仅仅需要老师专业的素养以及学校的配合,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小学生这个重要的年龄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保证学生能从德育中得到良好引导,这是老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所进行探索、研究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思考

在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下一代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众所周知,祖国未来的希望属于下一代,而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属于下一代的,只有将下一代教育好了,这个家庭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这个国家才能够更有希望。随着人们对学生教育关注的提高,现在的教育体系也在逐渐改变,而且随着人们对于教学的研究,现在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对于小学生而言,全面学习、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德育工作做到正确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学生仅仅是在学习上优于他人早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做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而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只有地基打得好,才能够盖好楼房,对于孩子同样适用,因此就要求小学的负责人员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虽然德育的理论实行至今,但在一部分农村小学中尚未得到重视,因此小学的负责人员正确地认识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在学校中进行德育工作。学校的领导对德育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对该学校的工作人员普及德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发宣传手册,开会或是先进的工作人员进行讲座的方式来让更多的职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师的德育素养

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在小学期间并未完全成型,而儿童爱好模仿,喜欢向亲近的父母或是老师学习,而在小学期间,老师与学生会在较长时间内待在一起,因此加强教师的德育是很重要的。而现在,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落后,同时信息也不太发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在农村一些小学中存在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不一致对待,不认真授课的情况,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对小学生的德育一样,教师的道德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道德素质是需要经过长久的教育才能够形成的。同时,社会的所有行业都处于一种状态,那就是常常会出现新的员工,所以对教师进行长久的教育,包括新老教师一起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并且,随着现今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愈加提高。当教师具备合格素质时,学生会自主地向教师学习,同时教师在平时授课的时候,融入德育,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融德育工作于平常的教学中

“教书育人”一词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包括育人。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把德育工作融于平时的授课中,当然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教师对自身所传授的知识一定要相当的了解,同时教师本身的素质一定要好,并对德育工作有一定了解。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中的课文都是较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文章中作者所想要赞扬与批判的进行思考,并发表学生自己的意见,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优秀品德来达到德育的目的。英语亦然。而数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知识背后的事情,了解数学家们的美好品德,并鼓励他们学习。当教师将德育工作融于自身的授课中时,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一定会有很好的成效。

四、应开展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

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通过学校是不够的,小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中的,因此做好家庭中的德育工作,同时也很重要。学校应及时与小学生的父母沟通,并为他们普及德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德育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父母在小学生的德育中起到领头人的作用,父母是小学生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是他们最崇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不自主地向父母学习。因此父母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很重要。

总之,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进行是困难的,同时也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在小学做好德育工作是对孩子做得最负责任的事情之一。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在小学期间并未完全成型,在此期间树立良好的个性和性格是很重要的。当然,做好德育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需要学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断地思考与改进。当然,不能忽视小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儿童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 主导德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28).

[2]刘德义.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2).

[3]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4]王雅芝.运用学生思想矛盾斗争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所谓德育,是指教师引导小学生逐步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和道德行为规范,并且初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德。古语有云:“成才先立德”,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德”占据着重要地位,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是根据我国的小学教育目标来制定的,小学德育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里和高尚的情操为目标,从小学生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帮助其理解理想的意义并逐步锻炼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学会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学会关心爱护集体,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其热爱劳动的精神;促使小学生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和美好品质。

二、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意义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小学教育和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顺应了时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其次,小学德育是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以及心理品质各方面的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如坚强韧性的意志,积极乐观的情感、自信开朗的品质等,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再者,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小学德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还能启思益智,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和喜爱,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德育也为其他智、体、美、劳教育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生是民族思想的弘扬者和传承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培养小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从而得以发扬光大。

三、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生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注重环境的创造,其次要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化。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学校和课堂的教育。班级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平台,班主任应该建立起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首先班主任本身要具有高水平的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以德育人,用自己积极向上的言行和心态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其次班主任要充分让小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的氛围,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共同制定班集体成员的行为准则,最终使整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作风。同时,班主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道德教育,将课本知识与情感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美好的品质。此外,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很多小学生都已经接触网络,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接受积极的网络信息,摒除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还可以定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搜集相关的影片、图片,举行德育内容相关的学生绘画、作文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除此之外,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多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教育对德育的作用,除了定期的班主任家访外,还可以开展教师家长共评制,或者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既可以提高家长的德育素质,也可以促进学生家庭德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理解与关爱学生

小学生的思维认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变得复杂,光靠说教是无法完成德育工作的,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才知道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所以班主任要以关心、爱护以及宽容的心态来进行教学活动。小学生对教师总是保持着敬畏的心理,教师的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班主任要善用表扬,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对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宽容和鼓励,进行启发诱导,比如说可以在课堂上口头表扬遵守纪律、举止文明的学生,在主题班会上表扬大胆表演、积极参与的学生,无形中带动其他学生仿效这些榜样;对犯错的学生予以耐心劝导,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育,自觉改正错误。

此外,班主任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德育工作,并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关爱学生,教导学生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问题,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以良好的自身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来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尊重和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商文敏.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中小学德育;嬗变取向;研究分析

一、前言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我国高度的重视,国务院也曾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中小学校来说不仅要抓好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会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不断改变落后思想,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德育工作中。只有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才能够保证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德育工作的实施还需要学校的积极参与与支持,认真落实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近些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真研究中小学生认知行为的特点,并综合分析传统德育存在的缺点,及时探索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嬗变取向

1、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系统,保证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层次从学校开始到年级再到班级,并组成责任分明的领导小组,使他们处于一种纵向关系。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还应该保持有效的畅通,经常进行互动交流,对于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及时提出改进性的意见,保证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明确责任制,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要想做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首先应该从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开始,使班主任能够明白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严格的奖惩责任制,明确各班主任的职责和范围,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奖励。同时还要多给班主任预留一些晋升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来说还要加强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德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教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德育精神,争做学校的教师骨干。要想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平时还应该多对中小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

3、班主任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一定要不断更新传统落后的德育思想观念,不要只注重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工作,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做人。学校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德育工作者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着眼于未来,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恶劣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与学校积极联合起来,做好对校园德育工作的宣传,使每一个学生时刻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学校还应该向学生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升国旗仪式,同时还要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5、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性,过于注重道德知识和道德信念的灌输,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设置却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同,分层次、按步骤地做好对中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整合,使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对中小学生边缘化课程的整合力度。边缘化课程一般指的是除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加大对边缘课程的整合力度可以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结束语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它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抓好学生们的德育工作。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时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活规律,不断创新与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落后的德育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高军.现代思维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9(1).

[2]李庆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J].政治政育,2011(6).

[3]于卫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第5篇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培养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9―01

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学校与教师往往忽略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他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很少关心,从而导致德育工作开展不充分,学生出现自私、自利、思想价值观不正确等现象。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明灯,需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科学、长久地坚持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和提高,因此,德育的内容亦需要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相对于当今道德生活而言是陈旧的、匮乏的,小学德育内容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2. 教学方式机械。由于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教学中“我教你学”甚至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只能傀儡般地背下教师教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毫无益处。

3. 教学手段单一。由于对德育没有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德育实践、实验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本书、一支粉笔”就上完了一节课,使道德教育缺乏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兴趣缺失,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否定德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德育课讲数学、语文等,以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

二、解决策略

1. 更新教学内容。德育内容的选取必须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要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实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更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德育内涵,才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主人》的游戏,使学生释放天性,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哪位学生的做法对,哪位学生的行为有欠缺,欠缺之处体现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使学生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这些活生生的活动和形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第8篇

一、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德育工作要靠教师来实施,教师在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能接受多少,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来自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的接受程度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和已经形成的态度定势,如好感或厌恶、赞同或反对、趋向或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而德育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水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说,这表明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榜样示范的重要性。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呵护,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德育目标的强化,效果将会更好。对于学生已经形成的态度定势,则需通过相应的心理辅导来进行辅助。但要注意,心理辅导并非就是针对“问题学生”而进行的,教师不能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同时,心理辅导是需要长期坚持才可收到成效的,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如一个二年级的八岁学生,她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也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也不像另一些同学那样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经过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她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教师经过热情谈心、主动帮助、诚恳鼓励等心理辅导后,该生主动给教师写了道歉信,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充实

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方面,而对学生生活中基本的心理需求较为忽视,如学生的情绪、情感、交友、游戏等。很多教师都会将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归类为“问题学生”,而没有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另外,传统德育工作的方法以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道德评价为主。如学生在学校出现一些小问题后,首先是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再不行就通知家长,甚至打骂兼施。而这些恰好是学生最反感,也是最不喜欢的教育方式。相反,心理健康教育则以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的自我比较和内省来获得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一种强加的接受式教育,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再依托于教师思想教育中那些虚无缥缈的语言,而是在活动中自己去真切地感受、领悟。在活动中,学生可通过互动、沟通、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自省,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如有的学生对来自父母的关心表现得较为冷漠,甚至到了高年级还出现了“叛逆现象”,如果此时再以简单的批评教育来进行,效果不佳。相反,如果在德育过程中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看电影(可播放父母在自己小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讨论材料中主人公的做法,从而延伸到自己)、感悟(通过交流而将自己获得的感悟表达出来)、唱歌(如感恩的心)等活动,在感官的刺激下,对“感恩”进行深刻的体会,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三、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德育工作是将学生当做被教育的对象,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因此都要按教师的要求来执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把学生当做是有自身需要的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参谋或朋友的角色,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的同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的。如此,教师就能更好地以学生的处境来思考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重要性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只有发挥德育的功能,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小学德育工作是广泛多样的,下面就三方面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少先队组织活动的重要性

少先队是学校中学生集体组织,他们的活动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形式。组织少年儿童参加队会仪式活动,夏令营、“六一”手拉手活动以及各种文化、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国旗在我心中等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等。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觉悟,锻炼意志,养成勤于思考、互动协作、遵守纪律等优良品德行为。

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班主任工作做好,学校才能强有力地掌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好每个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但是联系各科教师与组织的纽带,而且起着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作用。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做好家访、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家庭访问、建立书面联系和召开家长会等,班主任要注意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选择和培养好班干部

好的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召开班委会时广泛地听取学生意见,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参加评选,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有一定的威信,日常对班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使他们既得到了锻炼,又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要根据德育工作安排和本班级实际情况相符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在班内实行“一帮一、一盯一”等活动,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安排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一直被称为“副课”,没有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那么容易,单纯的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让学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从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入手。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师来说,小学开始设置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任务。

第10篇

伴随着高考制度形成的应试教育,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智育有余,德育不足。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孩子们受到多种媒体的冲击,尤其是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的普及,他们接触纷纭复杂社会的机会很多,在中学中不时地出现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加上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有效的思想督导,致使许多孩子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而误入歧途,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的德育教育进行新思考、再探讨。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德育工作的内容因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中学阶段,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建设祖国使命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活动使中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赋予学生为振兴民族大业而学习的自觉性,强调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学进行德育的具体内容,各中小学应长期抓下去。

2.公民意识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是遵纪守法的教育,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工作忠于职守的精神,使其能够溶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3.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良好的品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勤俭节约、不怕挫折、助人为乐、乐于合作、扶危济困等。对中小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的人,这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起点;做一个能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这是当今社会建设的需要,还要教育他们做一个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开拓创新的人,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这种精神。

4.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师者,以身垂范。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应当成为当今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

德育教育应认真分析中小学生的思想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扎实的工作。

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德育领导,建立德育骨干教师队伍,也就是在校、级、班三个环节中组成理论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队伍,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自上而下地安排好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做到内容明确,目标一致,认识统一。此外,与德育工作示范校及时沟通各种信息,交流经验,加强校级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平衡发展。

2.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民主平等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源自内心的自控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设身处地处理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被称为换位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换位理解最容易使双方达到一种同意与赞同。因此,教育者要经常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体会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能接受多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取得效果最佳等等。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入情入理,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

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一定方法来检验,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我认为可以遵照一下五项标准:

1.德育工作是否具有生动、灵活、多样的特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2.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3.是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11篇

一、当前德育工作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信息、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涌进学校,使学校这片净土“沸腾”了起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工作也随之受到极大的影响。加上德育工作的对象(即学生),因多为独生子女,倍受溺爱,有的学生缺乏理想,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有的学生贪图享受,“拜金”、“崇外”;有的学生贪玩厌学、蛮横无理、违法乱纪……如此等等,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加之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致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严重下降,这又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抓住机遇,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德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主流,抓住实质,冷静思考,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为德育工作闯出一条新路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树立“教书育人”意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呼唤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教师,它要求我们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品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所以,必须把提高教师的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队伍才能稳得住、提得高、用得上。另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单靠班主任、政教主任、团干部、队干部来完成,必须强调“整体德育意识”,要求教师把握住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切实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真正形成“德育工作大家做,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彻底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能迈上新的台阶。

2.落实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思想更加开阔,他们听的,看的,想的,说的,干的越来越多,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另外,他们的思想比较主观,在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取向上有时把不准方向,他们习惯于“索取”而不乐意奉献……上述种种,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这个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校必须结合实际,注重理性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斗争史、奋进史,并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集体主义教育——学校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尊重集体及个体,大公无私,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还要精心为学生组织安排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3)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否,标志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学校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学生做到“诚实正直,宽厚谦虚,勇敢坚毅,惜时守信,开拓进取”。

(4)社会家庭教育——德育实践证明,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有紧紧联合社会和家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必须注重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建立家访制度,带领学生了解、分析、正确对待社会,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德育基地”及社区、学校、家庭教育联席会,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三、注重德育实效,搞好学校德育督导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要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各级组织领导是否配齐,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否实际领导德育工作,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同时,还应要求学校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及政教、团干部、队干部的选配,切实建立一支有实力的德育队伍。

(2)查阅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计划》等,看其是否完善,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依据。对学校制定的“目标”、“计划”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目标”和“计划”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真正切实可行。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对做好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达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更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德育方法失之武断、简单、粗暴,导致德育失效。为做好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深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1、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除了积极参加进修学习,接受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外,还要在繁忙工作之余,主动温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谈话、座谈及走访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方法进行教育。

1、2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德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积极影响,使其形成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对教育的抵触情绪。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由于单方面强调社会要求,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德育工作者纯粹说教,强制命令,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工作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缓和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德育工作者能够掌握学生心理需要和思想动向,把外在要求与内在需要有效结合起来,立足于学生主体,真正实现德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1、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把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道德发展的程度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越大,学生道德发展程度越高,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其道德素质往往很好。很难说,一个认知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人,其道德水平会很高。德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学生主体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的有机调节,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1、4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手段

德育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会产生一些德育问题。如:有些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冷漠、对老师不尊敬、不遵守纪律及不爱劳动等现象,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就会发现很多是由于诸如家庭教育失当、青春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原因形成的,这些问题仅仅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很难解决。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疏导,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指导,能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以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中心,使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2、1从学生主体出发,树立新的德育观

在德育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灌输、说教、批评,疏于沟通、说服、指导,学生无条件接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的教育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自身出发,关注学生内在心理需求,树立以人为本德育观。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的朋友和贴心人,指导学生健康发展。以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心态对待学生,使学生减少思想顾虑,能够敞开心扉,乐于接受教导,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2、2注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师都应肩负的职责。任课教师在德育课和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而且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营造和谐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3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内容方法结合起来

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道德认知及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发展的需要;德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德育的方法一般以说服教育、品德评价等为主,强调的是理论灌输和外在强化,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谈话、心理咨询、沟通分析、行为矫正等方法,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要求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要求发展的主动性。

2、4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