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22 09: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53-01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是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语文的要求很低,被教师和学生误解为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情绪不高,课堂氛围较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甚至不会运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平台,但不是唯一的平台。语文存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在教学上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上来看,现在对于教育的评价大体上还是停留在以“分数”论好坏的层面上,那么和分数扯上关系的往往就会走向应试教育,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以及它内在的美感,孩子们的天性也在教学中逐渐地被消磨,创造能力也渐渐淡化,使语文教学变得相对困难,缺乏趣味性,学生厌学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不光要从表面上解决问题,更应该在根本上找原因。好比作文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课文中经常出现对动物的描写,对景观的描绘等,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通常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去体会并且思考,但老师却忽略了一点,学生的思考与描绘是否贴近生活?或是一味的参照呆板的作文辅导教材?或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写着驴唇不对马嘴的文章呢?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何不让孩子们去生活中细细体会呢?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是否想过朗读也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基于对小学语文现状的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小学语文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做到密不可分?我们以写作为例,如作文题目为《描写你所喜欢的小动物》。仅从题目上来看,就是观察一种小动物,包括它的外貌、生活习性等,在学生的脑海中,身边的小动物无非就是小猫、小狗,不经常看见的动物,学生很容易仅凭想象去描绘它们的特性,而不去认真仔细的观察周边的环境,作为老师,应该带领孩子们到室外去参观学习,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礼物,除了猫、狗,我们身边还生活着很多动物,例如小松鼠、青蛙、蝴蝶、蜗牛、蚂蚁等,学生可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写作,内容既充实又详尽,且来源于生活,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绝不能让学生们由于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基质知识,从而视野受到限制,思想受到束缚。应该让孩子们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鼓励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实物,哪怕是一株植物、一种自然现象、一个季节等,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将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发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其实来源于生活。

三、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从咿呀学语到写字、认字,语文充当着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小学语文是我们识字的开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没有语文的情况下,任何学科都不能独立存在。其次,在教学上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学它?”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生观,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发现语文中的美,学着用美的眼光看世界,从而更好地学会用优美的句子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最后,实践教学既能满足于教学现状,又能满足社会未来的需求,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及涵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魅力,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教师要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通过学习探究以创造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精细设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对实践教学要从根抓起,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慧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J].素质教育论坛,2012.

第2篇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

第3篇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下,对教育力度不断的进行加强也成了主流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小学基础教育的要求也不断的在增高。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有了其相应的规定,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提升,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视野,还能对小学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本文针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期能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要性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外阅读给学生作文写作带来的影响格外注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充足的课外阅读中来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家长为了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会去报写作特长班,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也处在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枯燥的写作特长班兴趣较少,这个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小学生接触的环境无非是学校和家庭,对于生活的经验并不是很多,教师留下的写作话题对于学生来说认识程度很浅,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素材积累,写作任务变得很难完成,学生容易产生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部分学生会对作文胡乱应付了事,更有学生甚至会选择抄袭其他学生的文章。这一结果违背了写作作业的初衷,也违背了写作实事求是记录生活的要求,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教师针对此现象通常也没有适合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的信心,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二、课外阅读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写作视野进行拓展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视野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阅读文章中的佳句进行赏析,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体验,在学生进行开放式作文写作的同时能更好的发挥其想象空间。

(二)对学生的写作素材进行积累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写出层次饱满、语句优美的作文。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经典著作《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在书中对人类在大海航行中遇到的各种惊险奇遇并化险为夷的旅程进行了描述,作者在书中将大海深处的奇妙世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例如对珍珠的采集、对光的折射和对潜水艇的描写,这些描述都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科学知识。书中一部分涉及到教授和船长的讲述,另一部分则是由仆人进行叙述的,里面不仅是对水底生物的讲解,还有很多对鹦鹉螺号中的收藏品的讲解,在书中,最感人的一部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仆人将潜水服中储藏罐的空气给了主人,这一段成了全书最精彩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蕴含着大量的关于水生植物、海洋生物的介绍,对小学生的阅读素材积累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类读物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思考,进一步的参悟其中的写作手法,将文章的优点运用到自身的写作之中。

(三)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教师可给学生列出参考书单,让学生在书单中进行自由选择要阅读的书籍。教师引导学生将书籍中的美文佳句进行找摘抄整理,以便在进行书籍读后感的写作时对其合理运用,进而锻炼学生对美文佳句的赏析能力。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家曹文轩有一本儿童文学的著作———《青铜葵花》,在这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感人肺腑的桥段,文章之中主要讲述了乡村孩子贫苦生活中却充满着亲情温情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青铜是一个哑巴男孩,身体的残缺不影响他在内心对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交流;女主人公葵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孤儿,青铜和葵花因为相似的人生而产生了胜似兄妹的亲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美词佳句进行整理记录,在写作读后感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对文章进行理解。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广泛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全面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性作用。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还能给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带来灵感,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良好的互动。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指导,通过课外阅读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想象力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创新性的导入方法引出新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教学的指导者,而学生扮演的是知识的思考者。学生在对导入环节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环节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新课导入环节中不仅可以解决学习的疑惑,也能激发自己的潜力,由此可见,课堂导入是比较重要的。

一、背景介绍,可以解答学生对新课的背景疑惑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课文的年代是比较久远的,尤其是一些古诗的时代背景。小学生在学习一些古诗的时候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很难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绝句》时,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给学生全面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小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才能减少对诗歌时代背景的疑惑。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时,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叙述很难提高教学效率,也很难激发小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给学生介绍故事背景时采用故事讲解法,把古诗的时代背景清晰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背景介绍法,是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解决学生疑惑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运用游戏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大多数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享受到无限乐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握小学生的游戏兴趣点,利用游戏导入法给学生开展新课程。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小学语文课堂将会变得丰富多彩,改变单调性。例如,在口语交际课《我会拼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理论讲解方式,在给学生简单介绍口语交际课程后,让小学生在小组中做拼图游戏。教师给小学生制定了一个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做好拼图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用这种激励方式鼓励学生做拼图。这种游戏导入法可以让小学生在口语课中放松自己的神经,让自己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此时,小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样小学生就会对游戏产生兴趣,会在口语交际课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改变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导入中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讲新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北京》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北京的建筑和文化生活的视频,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对北京的全貌有个大体了解,增加小学生对北京的了解。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可以提高课堂的导入效率。小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通过观看丰富多彩的多媒w课件,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四、运用情感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语文学习需要情感投入,学生只有在学习课文时情感丰富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导入法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给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一段关于雷锋奉献社会的故事,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雷锋做好事的漫画。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和观看漫画中就能了解雷锋的事迹,也能被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染。学生的心灵触动了,在学习中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学生已经被雷锋精神所吸引,对于新课的学习是充满渴望的。

课堂的导入环节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还是对教学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这一教学环节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育的成功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生成性的畅所欲言,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的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6篇

一、背景介绍,让学生明明白白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中有很多的文章由于写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写作时期和作者都不了解,从而无法感受和体会文章的主旨,甚至是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容。比如《西门豹》和教材中出现的唐诗宋词,学生很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起来都觉得吃力,好不容易翻译过来了却很难以理解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背景介绍的课堂导入方法,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或文章的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就容易的多了。学生也不会觉得课文晦涩难懂了。

二、游戏导入,放松学生心情

游戏学生们都愿意玩,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边玩就学会了知识。游戏会使全班学生在短时间内都高度集中注意力,通过游戏后的提问,提醒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自主参与性提高。导入艺术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学习《找骆驼》时,我就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两块橡皮泥,作为课堂上游戏的道具。上课后让学生左右手一起按橡皮泥,但是两只手的用力程度不同,一只手轻轻地,另一只手用力地按压,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两块橡皮泥的手指印是不是一样深,聪明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不一样了,接着说到正文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对教师所设置的小游戏感到新奇,又有些困惑,这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自然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利用游戏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三、媒体导入,景真趣浓

随着信息化的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已经走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个得力帮手,在很多方面完成了以前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实现的梦想,并且声形并茂地展现出事物的形态,色彩鲜明,操作简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泉》的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山泉的视频,优美的风景,清脆的泉水声,让学生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风景中。学生通过看就已经感受到了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初步体验泉水的欢快、急切的心情,自然也很好奇即将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描述泉水的,带着视频给学生的初步印象,学生就走进了知识的海洋,进一步体会泉水的美。

四、设疑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尽管教师就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思考,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问题:“扁鹊是怎样治病的?”“望闻问切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认真阅读,积极思考,想要解开疑团,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五、总结

总之,课堂导入就像主持人的开场白一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桥梁。这座桥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有效地课堂导入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渗透主题、带入情境,使学生们能够专心听讲,上课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就像一个能够激起千层浪的石头,使学生情趣盎然。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文还有教师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成绩。

作者:张亚海 单位:陕西省米脂县龙镇学区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语文与文学是一体的,文学是一种鉴赏、一种爱好,可是却被迫披上枯燥、乏味的外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改变现有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学习,将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爱上语文这一科目。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

近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中语文的现状越来越不好了。首先,有一部分老师还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授课显得平淡而无聊,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开始渐渐地不喜欢语文课,甚至是开始慢慢地讨厌语文这一科目;其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喜欢使用教学设备,上课的时候只是用粉笔和黑板,这样就让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无趣,而学生就会在面对这个沉闷的课堂时提不起兴趣,就会讨厌学习语文;最后,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带动上课的气氛,无法营造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让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进行发言,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就会一直下降。

二、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加强对语文学习的意念,而这个意念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喜欢语文这一科目的话,在上课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配合教师并且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觉得课堂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但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一科目的话,那上课的时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讨厌上课的时候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讨厌上课的氛围,总是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老师的问题也不会好好地思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慢慢地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最后就会讨厌语文这一科目。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抓住重点,并且围绕这个重点进行讲解,方便学生听懂,同时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习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例如,在《春晓》这首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打瞌睡的现象,将《春晓》原文化为:“春眠不觉晓,上课睡懒觉。醒来伸懒腰,悔恨知多少。”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幽默诙谐,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让原本枯燥刻板的课文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从而可以更加专注地去学习。

三、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社会上越来越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所以学生的个性是创造力的一个基础。在小学语文老师授课时,就应该加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就会慢慢地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而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这样就可以在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同时促进个性的发展。语文老师可以在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布置一些需要思考的作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老师布置的作业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四、W习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了兴趣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用心地去做,因此兴趣对学习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就可以完成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一样的,唯一起决定因素的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决定的。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想学的话,那就能很快找到学习的方法,而对于不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压力。因此,语文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老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游戏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学生不完全会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一个个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是一种“整体模式识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单一、枯燥的识字内容运用游戏方式转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需要以“游戏”作为辅助手段来开展教学。 上识字教学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转盘,课上指名学生转转盘。随着转盘的转动,行旁和声旁会组成不同的汉字。例如,形旁“氵”、“马”“女”、“亻”便分别与声旁“也”组成四个不同的形声字―池、驰、她、他。这样一种有童趣而又极富智慧的拼字游戏,不但能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一批具有规律的汉字,而且也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声旁表音,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属。

二、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情境性。

作为教师,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开放的知识教育,加强课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讨论、游戏,使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例如在教识字时,课前先准备好贴有生字的金牌和花形卡片,学了生字后,巩固字的偏旁、结构。导语: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找相同偏旁的字做朋友的游戏。操作过程如下:一生拿一张卡片“打”,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拿卡片“拔”和“拍”的同学就都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大家说:“对对对,‘拔’是‘打’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读两位好朋友手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偏旁。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性地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两者相结合,在课堂上开展具体的游戏活动,创造相应的游戏情境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游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训练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些适当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拓展语言训练,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是一个简单可行的好方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乌鸦很渴,却为何一颗一颗地放石子产生了争论。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细颈瓶、小石子,请一位同学戴上了乌鸦的头饰上台做一做。台上的同学认真地做着,台下的同学一目了然。原来凭空想象的争议,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只需动动手就解决了。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必然牢固,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游戏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也是难度较大、最具探索性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

如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关于人物外貌的片断写作训练,教师可制作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游戏“你猜他(她)是谁”。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班上某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写一段话,并注明被描写者是谁。然后,教师把写有外貌的卡片打乱顺序,随手抽出一张当堂朗读(不读姓名),让大家连猜4次。如果有一次猜中,就说明小作者观察和描写基本正确。如果连猜4次都不中,说明小作者没有抓住特点,就“罚”他(她)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这个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游戏的兴趣是浓厚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但意志力不强,对学习欠缺目的性。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语文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靠有意识地学习去完成。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枯燥的,学习是繁重的,如何让学生从这种不良连锁中挣脱出来,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来接受知识,来掌握知识,这正是我们以游戏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小学生注意力持久集中,就得选择具有一定的趣味、新颖与别致的游戏软件,让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围绕着游戏,从游戏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感兴趣游戏教学,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展示个性,巩固效果。用上学生喜欢看的游戏,学生眼睛都为之一亮,那么这样的教学很快走进学生的心田。

五、游戏能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求知氛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但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

第9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实践,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动力,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其丰富的色彩,吸引人的动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美丽的西沙群岛》的光盘片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使学生仿佛来了西沙群岛。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活泼可爱的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还有千奇百怪的美丽贝壳,庞大的海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为“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减轻学生在课文难点处理解的坡度对突出重点有益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利用信息技术CAI课件科学的、艺术的进行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在教学中利用CAI或创造听学效果,或设置视觉形象,让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第10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因扰。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难题。以下就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红,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为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必须真正地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2 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 ,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治政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成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4 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体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

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5 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第11篇

关键词: 朗读 语文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了一片畅想的天空。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 住嘴 ”,这就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位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综合性学习:快乐的“六一”,对于“六一”这个话题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都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怎么把活动场地布置的漂亮一点?都有那些人来参加呢?安排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来庆祝节日?班内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说一说每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集体总结制定一个合理的,大家都满意的活动方案,并按这一方案去欢度“六一”。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让他们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有创意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很显然,这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和实践的余地。让学生切实履行由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8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把兴趣教学理念带进了小学教学领域,广大教师开始加大对兴趣教学的关注力度,这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学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无心学习,从而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理论能力知识。其次,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面对沉闷的教学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另外,教师无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但由于教师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下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追求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先驱,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可以说,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可见,兴趣是学习、实践与探索的火花,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进,不断进行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也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知识情境,使学生处于具有真实感的知识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与江南水乡优美景色有关的图片信息,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各种优美景色,同时提出问题:“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那个词与米有关?”让学生在兴趣之中带着问题思考,此时,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到图片信息当中的知识点上来,思考探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1世纪的今天,创新能力是考察综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驱使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造能力。

如:小学一年级《识字八》课文学习中,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谚语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来说,谚语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谚语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到学生的注意。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可以先自己联系拼读拼音,假如还不认识字的读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向同桌、教师请教。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识字趣味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换部首认字”、“做动作猜字”等小游戏。通过读与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促进自身个性发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老师和科目内容。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老师的引导、培养才能形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言传身教,恰当运用特别提醒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以一颗热爱语文的心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遨游,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方法,获得了一些应用语文的能力,才能变语文学习的被动为主动,才能感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在兴趣中培养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三、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故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出发,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