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时间:2023-06-22 09:3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王辉(1978-),女,舒兰人,职称:一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唱歌,还要学会欣赏、感受和表达能力。学前教育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启蒙式重要的影响,作为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音乐教育,在当今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改进并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音乐内容,注重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倾听和理解欣赏能力的培养。下面一起分析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有着启蒙上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已经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安排来看,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大多数的幼儿园在音乐教学中内容单调,主要以唱歌跳舞为主,且上课的方法传统老旧,形式单一。这些现象也说明了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还不够完善,有待改革加强对儿童音乐教育管理。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2.1教学条件差,方法单一

大多数幼儿园的条件比较简陋,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这也降低了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其次,缺少音乐乐器辅导教学,让音乐活动课变得死板呆滞。第三,教师福利待遇低,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仅以教师教一句,儿童唱一句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舞蹈也是一个动作式地教,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2.2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低

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员受过正规的幼师培训,但对儿童音乐教学法了解甚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也有少部分是幼师毕业的,但是专业基础较差,职业素质较低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忽视儿童音乐能力培养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艺术本身带来的美感。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也认为,既然是学前教育,只要学会基本知识就行了,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熏陶不值得学习和重视。而私立的学校则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而忽视对学前儿童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做法也失去了做好音乐教育本质的意义。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3.1用自然的音乐活动尊重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自然的音乐活动也是随意、开放、无拘束,以及个性化的发挥。所以将儿童参与到自然的音乐活动中易于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对于现在很多教师把音乐活动做成规律、刻板的观赏节目,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而自然的音乐活动,不是灌输儿童理论上的音乐知识,而是引导学前儿童在音乐中的自我表达、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都可以看做合理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要多开展这种儿童对音乐最纯真、最自然的表达和感受的音乐活动,不要泯灭儿童的天性。

3.2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作品

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却有等级之分。不同阶段的人所感受的音乐是不一样的,选择对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学前儿童的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纯真的、简单、旋律欢快的。所以教师在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特别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进行有合理的安排。如对于小班要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乐曲;而对于中班可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运用不同的器乐曲和歌曲,来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学会用动作语言来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见,选好音乐作品才能因人而异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效率。

3.3注重音乐活动形式的运用

不管是其他的艺术还是音乐,它们的表达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儿童在艺术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和审美心理的构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用韵律活动来加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借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小鸟飞翔的动作,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导儿童把握和理解音乐的内容。再者可以利用美术活动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简单地引导对音乐的现象中会感知音乐形象,创造出新的画面感。也可以通过语言活动来锻炼儿童对音乐的表达能力。音乐是欣赏感受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只存在于初步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儿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儿童在自我感受中增加自己的创意动作。通过活动形式,来加强对音乐的教育。

3.4注重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对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调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也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激励教师扎实好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质,要围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开展工作,培养儿童感受和表达音乐魅力的能力,用奏、动、说、画等游戏方式来辅助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4.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它具有的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对儿童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启蒙教育。虽然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音乐教育新体系中注重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把音乐教育对儿童影响重要性的观念传播给家长和教师,相信可以培养好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健.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20:168.

第2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一)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二)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曾有教育学家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三)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一)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二)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3篇

我与台湾地区著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郑又慧老师初识于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民音乐教育年会”上。因会期短促,与会者甚众,未有机缘个别地向她求教。此后的数次雁书往来,她留给我以亲切、热诚、温文尔雅、地道东方女性的深刻印象。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书亦如其人。通读她的这本大著,似乎她就在眼前,如同面对亲密挚友一般地话着家常:三十多年来,她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教学、秉持着何种教育教学理念,她成长为著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的历程,她的家庭、她的两个女儿、她的“外子”(先生),她走遍世界所得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的所见所闻……一一娓娓道来,历历如数家珍,正如她的为人,亲切、热忱,毫无虚饰。

该书虽非煌煌鸿篇,但内容翔实而丰富,论述细致而精到。全书大体可分为两个板块:前五篇为第一个板块,是其主体部分,主要讲述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后三篇为第二个板块,概要地介绍世界儿童音乐教育天地里的种种人和事,以及蕴涵于其中的哲理。

我十分欣赏和赞同郑老师倡导的许多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理念):

如,“听”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需领先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之法。人类种种感觉,最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便是在胎儿时期就具有的听觉。而音乐恰好是听觉的艺术,这便是人与音乐亲近的起源。聆听音乐,也就必然是人类接触和了解、感知和学习音乐的根本之法。

又如,环境对于孩子学习音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将此语释为“近乐者好乐”,当不悖其意。就音乐的喜好而言,边野山区的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西洋古典音乐不比山野之歌优美;戏曲之家的孩子,从小听惯父母唱戏,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日后至少是个戏迷。我终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两个孩子却与音乐无缘,何故?是因为我的唱奏活动主要是在学校里;而在家里,在他们出生之后,我已转向音乐理论方面,他们见到我只是在埋头写作,很少唱奏。此亦家庭环境使之然也。

如上所述正确而重要的基本观点,书中还有不少,郑老师比我说得清楚、详尽、准确,说服力更强。

以下向郑老师和此书读者们简略地报告我粗读后获得的一些启迪和教益: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我以前音乐教育研究的盲区。与国内某些音乐教育研究者相仿,我们往往侧重于小学、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比较忽略对于零至四岁学前儿童的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已相当敏锐;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对于他们音乐素质的养成和提升、日后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此书在这一方面不少极具价值的精辟论述,使我获益匪浅。

2.社会音乐教育、私人音乐教育,是我以前音乐教育研究的又一个盲区。与国内某些音乐教育研究者相仿,我们往往偏重于中小学校内音乐课程里的教育。这种情形,虽在社会音乐教育及私人音乐教育尚未兴起的彼时,尚情有可原,但毕竟不适应当前形势了。该书在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释疑解惑,弥补了我们的一大不足。

3.从儿童音乐教育总体发展情形上看,大陆和台湾地区所经历的路径大体相同,但台湾地区在许多方面比大陆早行。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引进,台湾地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陆地区则在80年代末;社会音乐教育及私人音乐教育,在台湾地区早已有之,大陆地区则是21世纪初方始蓬勃兴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该书所述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有的已经面对,有的即将面临,其参考借鉴价值不言而喻。

4.该书对于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儿童音乐教育的介绍,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野,郑老师以其亲历之见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可资借鉴的材料。

5.该书实用性极强,粗读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在当前对七岁小孙女进行的家庭音乐教育中,虽总体上循着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路,但按郑老师所说去做,在钢琴教学的某些方面收效更为显著。又,我当前在面向成人传授古典诗词吟诵时,对于某些人的走音跑调问题束手无策,对此,此书中亦有相关的论说。总之,对于儿童音乐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具体困惑,大都能在该书中见到相当详尽的剖析,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

6.郑老师遍行世界,广博的知闻学识、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聪明才智,使其能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融汇于儿童音乐教育之中。如此前,笔者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分别视为个别的音乐教育体系,而郑老师却能将这些统一于爱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之中,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一个多元统一的庞大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又如,笔者对于国内提倡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的理解和实践,常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视作须使之“链接”起来的两物,而郑老师所论述和实践的儿童音乐教育,则是将语言、歌唱、乐器、律动、游戏、戏剧、表演等等合为一体,不是结合、联合、组合,而是混合、融合、糅合。

衷心感谢郑老师将她这本极具价值的大著奉献给大陆广大读者,奉献给祖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认真的读者们必能在该书中获得比我更多、更实在、更重大的收获。

第4篇

一、理论基础

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

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噪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

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l习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

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

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

“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

“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oJ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

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我国传统教育比较多地重视所谓的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理智能,而对其他的各种智能(包括音乐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等同于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埋没了许多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多彩光谱项目摆正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认为音乐智能和其他各种智能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促进了各领域内容的协调。

第5篇

[关键词] 甘肃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它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寓意学前儿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学前儿童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对于成人来说,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语言了,但学前儿童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学前儿童手舞足蹈、涂涂画画和摆摆弄弄,学前儿童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便成了学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符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前儿童通过感受他们周围事物的美来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用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周围事物中的美,从而实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成败。

目前,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主。近几年来,我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学前艺术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各类幼儿园中建立和扶持一些办学方向端正、办园行为规范、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为依据,经教育厅研究决定,对兰州城关区保育院等18所各项办园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此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省政府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我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儿童教育相对滞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依据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应从四个方面改进。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综合效应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学科地综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单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毋庸置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备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自我发展。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技艺的传授内容,要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兴趣出发,将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音乐时,将音乐活动和舞蹈动作、形体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这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体验整合的方法,无疑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音乐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的综合效应和艺术教学活动的策略有机结合并起来,使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体验、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为以后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充分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法。只有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才会“随心所欲”,他们的艺术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虽然幼儿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言行举止中表露的轻视,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扼杀幼儿艺术的萌芽。所以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听懂,这不仅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倾听,而且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实践证明,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相处中,自始至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对话,幼儿就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他们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个气氛和环境中就没有了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空中唯一飘荡的是师生不断奔流而出的艺术灵感。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教师动情的参与和热情的鼓励下,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也不是为了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

三、以社会生活情景为前提,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幼儿本性”。这种从幼儿本性和主体性出发,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需求,才能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幼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聆听,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活动中利用电视广告词,“牙好,胃口好,吃饭喷喷香!”“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呀,脑白金!”等,让幼儿进行有关广告设计的音乐教育,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和创编广告,使艺术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幼儿的生活环境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展,并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过程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以游戏的方法为主,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内容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游戏引到艺术教学中,开展艺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幼儿在艺术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儿通过艺术游戏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教学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艺术是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儿画“龟兔赛跑”画时,先让幼儿听故事,然后带他们去饲养室观察兔子、乌龟,回到教室后再让幼儿戴上头饰玩“龟兔赛跑”的游戏,然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前者的铺垫,幼儿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幼儿在绘画时心理轻松、感觉不到任何压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应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依据培养目标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既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以此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幼儿所熟悉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雄伟险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园林田野等,都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歌声、绘画、舞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艺术要素,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同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从中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印小青.学前儿童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8).

[2]杜青芬.回归生活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2009.

[3]边霞.幼儿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博士论文).2000.

[4]边霞,刘丽玲.关于艺术教育若干问题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5]高华.幼儿艺术教育综合性的实践研究(硕士论文).2005.

[6]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臧琳佳.奥尔夫教学法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3).

[8]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0]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本文由收集整理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转贴于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7篇

1、幼儿园课程的种类:(一)公开的幼儿园课程:又称为显在的、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特点:涉及全体儿童,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及个性倾向等。主要是由学前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二)隐蔽的幼儿园课程:又称为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特点:体现在托幼机构和班级的环境中,包括建筑物、设备、器械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幼儿园的园歌、班级的规章制度等文化环境以及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等人际环境。(三)总结:公开的等同于显在的、正式的、专门的;隐蔽的等同于潜在的、非正式的、渗透的。

2、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题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3、渗透性的音乐活动: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含、渗透在儿童的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音乐 课堂教学

3—6岁是启发学前幼儿艺术潜能的最佳时期,若能对其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则将为幼儿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学生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法课程未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未对教学法课程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从学校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原因就在于其认为教学法课程较为简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而降低了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则很少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前备课、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的现象,使毕业生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幼儿园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观摩、试教等实践活动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理论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③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考评中,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以技能课和理论课的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不管是阶段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几乎都是以随堂、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够全面检测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作为高校管理层,要明白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对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尤其是课程安排、师资选派甚至是科研经费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还应该增加到基层幼儿园实践,这样才能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和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幼儿音乐教学特点,及时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而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开展一系列的各种比赛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④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笔者认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个别课攻坚的综合立体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充实幼儿教师音乐的理论以及锻炼其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而言,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原来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在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加入音乐教学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模拟教学或幼儿园试教活动,经过由任课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的考核,认定该学生达到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后,方可通过该科目的考试。这样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⑤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各个高校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实施多样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浙江省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010;“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UEYT2011-01-002;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专项经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课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

③吴扬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5.

④王懿颖.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社会性发展;培养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协调、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素质。“社会性”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在我国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强调,并且日益被家长们所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自我的发展、交往行为、亲社会行为和生活适应四个方面。然而,儿童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的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加强对幼儿这些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学前期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因此,我们不能用教育成年人或者青少年的方法教育他们。

一、歌唱教学培养幼儿情感的社会性

歌唱是出于人类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表达、交流感情的最自然的手段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唱歌是进入音乐的最自然的途径,儿童大都保持着对唱歌的强烈爱好。因此,唱歌在幼儿的音乐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歌唱教育是最能培养孩子社会情感的方式和途径,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在歌唱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介绍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孩子共鸣的、能够被幼儿所理解的歌曲。如最近热播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既适合幼儿歌唱,又具有情感教育意义。喜洋洋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美洋洋可爱甜美、聪明善良,懒洋洋虽然有些贪吃懒散,但是关键时刻也能帮助伙伴逃离困境。这些美好的动画形象配上美妙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体会这些情感。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儿童逐步学会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帮助儿童初步形成他们所能理解的勤劳、友善、关爱、公正、勇敢、坚强等的积极情感。

二、韵律活动培养幼儿协调的社会性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动作。①达尔克罗兹也曾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②

韵律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儿童的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交流合作的需要,控制力的培养等。

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一般包括律动及其组合和表演形式。基本的动作,如走、跑、跳、点头、弯腰、拍手、跺脚等;模仿的动作有鸟飞、鱼游、花开、锄地、开火车、骑马、怕球等;还有些舞蹈动作。动作的组合可以是,身体节奏动作组合、律动模仿动作组合、表演舞、集体舞等。表演形式可以是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和领舞群舞。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相互合作与配合的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儿童相互之间的交流。对于幼儿这一时期,年龄小、音乐经验少,活泼好动,因此韵律活动应该与歌唱、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自身协调能力。

三、音乐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自控能力的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直接得到快乐。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在儿童自发游戏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而编制的游戏。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不仅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有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歌舞游戏主要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可以有简单的情节和角色,但不需要专门的音乐来表现。而表演游戏则按音乐性质变化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这种游戏要有专门的音乐来表现,也相对比较强调情节和角色的表演。听辨反应游戏则侧重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的反应。

音乐游戏通过给幼儿分配不同的角色,表演不同的情节,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逐步学会遵守与他人所参加的具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打击乐器演奏培养幼儿合作的社会性

儿童天生是好动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是孩子们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学前音乐教育内容。打击乐器演奏,不仅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演奏乐器的兴趣,而且,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熟练地协调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发学前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前时期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铃鼓、串铃、碰铃、三角铁、锣、木鱼、双响筒、响板、沙球等。“奥尔夫乐器”就是一组适合儿童演奏的乐器。这些乐器很容易操作,而且能模仿自然界的许多声音,能够引起儿童足够的兴趣。如今,很多地方都强调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时,可以结合歌唱、游戏等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演奏有序的进行。孩子们可以围坐成圈,随意的进行演奏,不一定非要按照标准的演奏形式进行。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培养幼儿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

五、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纪律性和责任感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这些要求被进一步明确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观念和行为习惯。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而且这种培养应该和当前儿童教育的全部课程与活动整体地联系起来设计和实行。另外,教师自身的态度、行为榜样和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行为习惯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的载体,是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可操作性优势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培养。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要和幼儿教师、家长结合起来,共同配合,以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积极、健康的发展。另外,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是通过教育影响有效地促性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音乐教师更是利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认知情感教育工具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教育 策略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审美能力,对将来其它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在音乐的帮助下,幼儿可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新思想、新策略、新路子都非常值得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与其让幼儿听老师的话,不如老师先听幼儿的话。老师们常常会走入的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自己是一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

在幼儿园音乐课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多数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从实战的角度客服心理障碍,是每位幼儿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例如:教授儿歌《小兔子乖乖》,老师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创编出比较符合音乐内容的形体动作,不必限制他们的想象,只是从指导的角度去适当干预就可以了,让幼儿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自己创作。这样他们会对课程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会各式各样,有的甚至超出了小兔子的范围,但这恰恰是唤醒幼儿想象空间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不要跟孩子说不可能,眼前的不可能也许就在明天会变为可能,自主想象创作的结果往往令人感到无比的奇妙,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音乐作品的选择要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点

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小朋友哼唱一些幼儿歌曲,还时不时加些表演,有时候还主动要求老师放这首歌的音乐,当老师问起为什么要听或唱这首歌的时候,回答基本都是一样的:“这首歌好听”。这个现象在教学中常常出现。

那么,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可以适当考虑那些简单的、单旋律的、易于表现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一段体,可以反复重复,旋律感、节奏感强,再现性强,能感染幼儿,很快调动情绪,吸引他们大多注意力。例如:《拔萝卜》,这首幼儿歌曲是根据一个很幽默的民间童话改编的,叙述的是一对老夫妇在地里种下了一个大萝卜,收获的时候小花猫、小鸡、猴子等小动物都来帮忙拔萝卜的经过,歌曲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旋律为一段体,简单上口,每段歌词以一个小动物的角色重复旋律,反复再现旋律突出歌词和拔萝卜的情景过程。整首儿歌可以灵活地带动教学,既可以边唱边跳边模仿又可以借用到语言活动方案和科普活动方案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宽度,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作品的选择往往直接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景教学

幼儿园音乐课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幼儿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当的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施教效果。情景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再现音乐、理解音乐、记忆音乐和了解故事情节等,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学教育。

例如教儿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熟学旋律、节奏、歌词,熟背故事的内容和重点情节等之类,都可以精心设计其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可以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使其融入。想象自己真的就是一只小蝌蚪,这种感觉跟生活中幼儿自己过家家很相似,老师在情景外适当指导和干预,让幼儿仔细体会自身和音乐形象的结合过程,进行有意识的互动和模仿,这样教学会大大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游戏娱乐中享受并逐渐接受音乐作品,这样教学老师也很轻松,可以在设定的情境环节中轻松的加进学习要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学龄前儿童对于音乐的敏感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音乐课教学来启发和帮助更广泛的学科教育是很行之有效的办法。音乐课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的活动设计不一定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掌握音乐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作品的选择、情景的设计、幼儿主体地位的建立等都是音乐课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幼教事业在不断进步、创新,幼教工作者的素质和层次在不断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大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的、实用的幼儿音乐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大班幼儿;教学现状;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70-01

对儿童来说,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是让儿童掌握一些唱歌的初步表现手法,学会有感情地唱歌,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幼儿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情感。那么大班幼儿在歌唱领域又达到了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呢?思考之后会发现,5岁~6岁儿童在歌唱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首先,他们不但能准确表现2/4拍和4/4拍的歌曲节奏,同时对三拍子的歌唱的节奏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他们在旋律感、音准方面进步也很明显。最后,他们在歌唱的技能和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歌曲内容也有更深、更多的理解。

一、大班幼儿歌唱教学的现状

一是教师教学方法守旧,一味地运用灌输式教学,注重教学目标,忽视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歌曲的感受。二是幼儿学习方式单一,一句句地按教师的要求跟唱,没有感彩,对歌曲的创造性表现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三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男孩子比起女孩子在歌唱活动中的喜爱程度和活跃程度要差一些。

二、指导大班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针对这些现状,幼儿园音乐学科小组成员对歌唱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力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改革和突破,争取让幼儿能够从愿意唱到喜欢唱最后到有创造性地表演唱,让他们觉得歌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现以大班歌唱活动《小鱼的梦》为例进行研究。

(1)选材注重情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看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看歌曲本身是不是能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那么在实践过程中教材中哪些歌曲是不适合幼儿学唱的呢?第一类是歌词太陈旧复杂又冗长的。第二类是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所以歌曲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歌曲又适合幼儿演唱呢?要紧扣三句话:第一,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第二,一定是有情境性的、故事性的,有吸引力的。第三,一定是演唱的时候非常轻松愉悦的。幼儿是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的,在他们的眼里,小花、小草会唱歌,小兔、小猫会说话,蝴蝶、蜜蜂会跳舞……如歌曲《小鱼的梦》是一首有着丰富情境的童谣,小鱼的形象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中小鱼玩了一天在池塘妈妈怀里睡了,天上的星星撒下来好像为小鱼儿盖上了一条珍珠被……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美的情境中听了美妙的音乐,就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有的孩子甚至听着音乐还能做着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喜爱。

(2)合理布局空间,集中幼儿注意力。空间合理的布局对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师幼互动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马蹄形座位是围绕着钢琴和教师坐成一个半圆形,它能让幼儿与教师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在《小鱼的梦》活动开展前,以马蹄形的座位排列,教师可以让幼儿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在座位周围教师可以来回走动,以拉近和幼儿的距离。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近了,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这种形式可让幼儿感到轻松、自然、自由,克服了拘束感。座位排列还有半圆形、纵队形等,总之,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开动脑筋,选择合理的空间布局。

(3)注重有效组织,丰富幼儿想象力。第一,图谱教学法。首先图谱教学这个方法在平时的唱歌活动中是运用比较多的,它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同时也能将歌曲内容以更具体、更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图谱在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歌词方面也更方便。例如,在教师清唱《小鱼的梦》时,一边唱一边呈现图谱,幼儿结合图谱能够直接感知画面内容,耳朵听着动听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首歌曲的意境,在掌握歌词的同时还能主动跟上旋律哼唱。当教师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小鱼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Y第一个举起小手:“小鱼的梦是美美的,它在梦中看见妈妈在亲它的嘴。”L说:“小鱼在睡觉的时候小星星一闪一闪,风儿为它唱着摇篮曲。”第二,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喜欢也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同样在歌唱教学中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小鱼的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小游戏,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在《小鱼的梦》音乐背景下,有部分孩子扮演小鱼,部分孩子扮演星星、风儿,教师扮演鱼妈妈与孩子们一起运用动作来表演歌曲。幼儿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不仅能够熟悉歌词、旋律、形象,还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儿童生活音乐化”的思想。天真的孩子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歌唱既能给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增进师幼间的情感。因此,歌唱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歌唱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孩子们内心的世界,要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喜爱歌唱,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 610-4;G 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4-01

一、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实践中,教师重视幼儿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敲击得是否整齐,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使其与学生岗位实际需求有机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以学前教育艺术目标为指导、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进行课程的创新设置。而目前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的顺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学校90%的孩子来源于农村,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一年级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采取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行的方式,而且基础课课时少于专业课课时,因而很多学生表示听不懂,进而在学习上找不到自信,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融会贯通

键盘、舞蹈以及歌唱等是当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的主体课程,还需要尽早开设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在三年制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开设乐理课程二年级开设视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较,在教学中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

( 三)“学前教育”特色缺失

以湖南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例,在一些教学设施、设备较好的幼儿园,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教学,很多幼儿园花巨资购买了配套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书籍、教参、音像资料、乐器等等。而在湖南**幼儿师范学校,只有大专才开设为期一年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设备远远跟不上幼儿园实际的教学需要。

三、教师资格国考的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一)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应从重技能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主要目标培养为幼儿服务的音乐教师,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培养思想情感、表现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在音乐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

1.歌唱活动课程。在当前幼儿园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之中,歌唱活动占据着主体地位。歌曲演唱应主要以儿童歌曲、幼儿合唱歌曲为主,同时还应学习视唱练耳,加强学生的指挥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2.键盘弹唱课程。在儿歌弹唱课程设置中,优选不同风格类型与题材的儿歌作为歌曲弹唱练习的蓝本,并有机结合视唱、器乐与音乐鉴赏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与情感,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

3.舞蹈、律动课程。在掌握幼儿音乐律动活动的教学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歌唱与舞蹈课程,培养学生舞蹈作品设计能力,或者根据相应的音乐故事,开展集体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音乐活动组织技巧。

(三)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完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1.学生先通过理论的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设计-学生在设计音乐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学生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教师资格国考的范围和要求以及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以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幼儿音乐活动实际,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才能确保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