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时间:2023-06-22 09:3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语言文化探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第1篇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网络语言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语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绝大多说的人都是这个网络时代的收益者,每个人也都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者。他们通过网能够实现即时的不分地域的与朋友、家人联络。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这就产生了相应的一种网络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网民根据某个契机或者事件创造出了的某一个新词汇,甚至简单的一言一语。并且这些词汇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成为焦点,并一时间在网络上大肆流行的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和社会的这种关系被语言学家称之为“共变”。网络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也正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解和研究。本文通过社会语言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的特性以及产生网络语言的原因。

2网络语言的特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说,网络语言属于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其他方言不同,他是特定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的,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由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目前的语言学家对网络词语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对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也各有千秋,就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主要将网络语言的特点规范为以下三点:

2.1公共性

公共性语言“不仅是语言使用者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语言社区所有成员共同约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它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话语。”由于社会的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开始选择在这个新兴的网络语言社区中进行交流和娱乐。网络语言也开始慢慢地发展并成为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语言体系。如:“手慢无”、“然并卵”等简略性语言,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网上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反复被使用,很多人觉得在日常沟通中的一句网络语言不仅能够让话语平添几分幽默,也会使沟通变的更具有亲和力。网络语言正在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语言。

2.2简略性

简略性语言就是用语非常简化,让网络交流的双方能够通过一个词汇,或者几个字就一目了然地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提到简略性语言的产生,其实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期。早期很多品牌会用自己产品名字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公司的名称。就像我们经常见到的“CK,BMW”等家喻户晓的名称。还有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或者符号来表达一层意思的现象,比如“duang!”、 “no zuo no die” 等常见到的网络性语言。

3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是在互联网时代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3.1社会外部原因

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百家争鸣,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在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的序幕。

3.2群体内部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动因突出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认同,他们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这种追求个性道德心理使得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文化语言。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时人们在网上为了更快地传达某种信息,简单地按几个字母,大概意思就能表达出来,方便快捷,因此网络语言也受到绝大多数网民的欢迎,并逐渐传播开来。

4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现今,网络语言已成为广大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为网民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存在这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网上交流受时间的限制,网民们只注重速度,导致网络语言存在错字、别字,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或受方言影响,或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有意无意地违背语法规则等现象。目前应该尽早找到适合的规范方案来规范网络语言,正如学者们所倡导的“规格的网络语言有利于维护网络语言的健康,倡导网络文明,并将提高网络传播的质量,使之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的发展进步,网络语言的发展空间也正在逐渐扩大,今后还会产生大量的网络语言、网络词汇。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语言恰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常晨光.公式性语言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2] 王丕承.网络语言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J].浙江学刊,2004(6).

[3] 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语言 高职语文教学 影响 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移动上网介质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等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产生了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应用广泛的网络日常用语或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广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1.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1.1网络语言的界定。

狭义或者原始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编程和编辑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术语或名称,如HTML(超文本语言)、Visual Basic(一种编辑语言)、Script(脚本语言)、Perl(实用摘录和报告语言)等。这种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其专业性强,应用范围较小。

广义或者日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见”,卖家称买家为“亲”,等等。这类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充满活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互联网上使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这个层面上的。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汉字形式外,还借助符号图形、数字、谐音、英文缩略简称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谢谢”等。(2)网络语言一般较为生动形象,如“T…T”形象表现了流泪的模样。(3)网络语言一般较为诙谐幽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由此催生了夹杂各方、举一反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如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对应造句“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网络语言较为简约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业对企业”,便于在键盘上书写。5.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以病毒传播的方式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某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引发了无数人热捧,并催生出了诸多造句,成了娱乐现象。6.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如曾因某而迅速蹿红的“俯卧撑”一词,催生出类似“房价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卧撑”等广告流行语。

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利弊

2.1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随意性强、简单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现代高职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们叛逆而追求时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强、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和规律的兴趣。

第二,网络语言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有趣的例子。

第三,网络语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严肃性的报刊媒体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并因此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好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举例或分析,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所熟知的语言的认同,拉近了师生距离。

2.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学习。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语法规范和语法变异的现象,如“很man”、“激动ing”等表达方式。此外,网络语言还存在用图形和符号充当语法功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掌握,这给高职应用型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替代容易引起误解和语言混乱,为显示个性或出于方便输入考虑,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别字或错字,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杯具”对“悲剧”的替代,“酱紫”对“这样子”的替代,“神马”对“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错别字当正确词语使用,造成语言混乱,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第三,网络语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既有精华更有糟粕,在网络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暴力语言或污秽语言,如“脑残”、“2B”等,这类粗俗语言的流行和广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网络语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恰当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用网络语言“每个人都要积极‘跟帖’,不能只是‘打酱油’”,对学生的表扬以“给力”代之。教师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但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而且能给学生树立灵活运用语言的榜样。

3.2借助网络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各类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和重要部分。公文和应用文词句表达要准确,对语言规范性要求很高。网络语言的随意替代、错字别字、有意曲解、语法混乱与此刚好相反。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语言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规范语言,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3运用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热情。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符号创新还是组合创新或旧词新用,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对其妙用赞叹佩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语言创新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创新和使用。例如对“囧”字热潮的分析,对各类造句热潮的解读和跟踪,等等,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网络语言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对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语言既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苏.当代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学术探索,2012(5).

第3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17日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摘要: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9%,因此,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创作主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增加,网络语言也日益丰富和复杂。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既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隐忧。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特征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旨在唤起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关注和引导。

一、对网络语言的熟悉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摘要: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界面、鼠标、宽带、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非凡用语,如网吧、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交流(如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BLOG、ICQ、MSN等)中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如青蛙、美眉、==、OUT、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本文只讨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创造的网络用语。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1.兼容性

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开放性的特征赋予网络语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性质,它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表达方式于一身,形成了“三明治+泡菜”式的语言风格,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里出现了大量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符号、方言等混杂使用的情况。如“5555,7456,TMD,半天都找不到一个MM聊聊,郁闷ing,摘要:(”,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汉字、数字谐音、汉语拼音缩略、英语正在进行时、象形符号等多种表达方式。

2.不稳定性

网上交流以青少年为主体,注重的不稳定性和丰富的无意想象使他们不断地创造新词,在网络上,每时都有新的网络语言诞生。但这些新出生的网络语言能否为其他的网民接受,能否生存和流传下来,就不得而知了。那些没有为其他网民接受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昙花一现,便寿终正寝。创造的随机性和非规范性导致网络语言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3.简约性

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减少对话的延迟脱节,许多网民便使用了简化的网络语言,体现在数字谐音、缩略语、字母的使用方面。比如用“9494”表示“就是就是”,“520”表示“我爱你”,用“886”表示“再见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再如“E我”,意思是“给我发电子邮件”。为了省时省力,网民见面不会采用这样的问法摘要:“请问您现在在哪儿啊?”而代之以“那”,甚至连“?”都省略了,而“thankyou”在网络上则成了“(三)Q”。在网上,语言的简短明快代替了冗长晦涩,用词简单成为造句的基本规则。

4.形象性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大虾”表示资深网虫或乐于助人者,因为长期坐在电脑前,腰弯如虾而得名;“菌男”、“霉女”、“青蛙”、“恐龙”是形容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些词摹外形态有颇浓的讽刺意味;“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形象生动。另外,五花八门的象形符号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如“摘要:O”表示恍然大悟“,摘要:D”表示大笑,“@%26gt;%26gt;--%26gt;-”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Zzzz%26#8943;%26#8943;,”表示等待得睡着了。这些符号摹外形态、形神兼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征。

5.非规范性

自由随意是网络语言另一突出特征,为了达到快速交流的目的,网络语言大量使用了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以数字、符号和图形替代,甚至用错字、别字表达意思。从汉语言的规范表达方式来看,这些汉字、英文、数字、符号、图形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类似方言、别字白字和病句的使用,使得网络语言变得非语法化。如“寒ing,泥素芥末286,泥太out,偶稀饭滴8素酱紫滴!”这段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是这么老土,你太外行了,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大虾,泥好油墨,粉S,偶倒”的意思是“大侠(高手),你好幽默,(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笑倒了”。网络自由安闲的氛围和青少年自由随意的心态造成了生造别字和语法杂糅的大行其道。但很多网民因其简单、时尚、诙谐和随意而纷纷认同,使该类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推广流行。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归因

笔者认为,输入障碍、开放性、虚拟性等网络特征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而青少年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特质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心理原因。只有当青少年群体用他们特定发展阶段固有的特质反思社会文化并面对网络传播特征的时候,网络语言才得以产生。

“青少年特质”这一概念是Copeland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青少年对发展压力的反应所导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一过渡阶段他们会面对许多来自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需求,如何解决好由这些需求引发的心理压力是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海文赫斯特1951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该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这些发展任务包括摘要: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起和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预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预备;建立和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根据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反映出的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做如下心理归因摘要:

1.自我意识

从心理归因分析,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和环境相互功能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自己和四周世界关系的熟悉。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高涨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卷入自我甚至自我中心。他们认为自己和众不同,他们有异常强烈的被人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以至于使他们相信摘要:别人的目光和思想总会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他们长时间在镜子前留连,每一颗青春痘,天天的发型,每一件衣服,都如此重要。当网络的交流环境剥离了现实交往的这些物质外壳的时候,他们便在网络交流的唯一工具网络语言上进行个性化创造,以引起别人的注重,昭示自我的存在,满足自我意识高涨的需求。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上标新立异、直观形象、自由叛逆、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特征无一不是青少年高涨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交际中的表现。

2.性意识

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影响青少年时期行为最重要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摘要:“里比多”(性能量)是人行为的源动力。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发展。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关注外表和穿着,热衷妆扮,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从性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的这些行为进行归因,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和众不同的表现,达到引起异性注重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并不一定是青少年自己所清楚意识到的。

3.丰富的想象

由于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青少年体验到的冲动和情感往往比其他年龄段丰富和强烈,对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忽然甚至几乎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青少年时期丰富的想象正是源于这种丰富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通过想象控制冲动,也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满足。再加上青少年时间自我意识的高涨所特有的叛逆心理,使这一时期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创造性特征。网络语言的兼容性、形象性、创造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征是网络交际中青少年网民丰富想象的体现。

4.从众心理

第4篇

【关键词】 概念整合;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心理空间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符号网络语言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符号网络语言利用了各类符号的同时又超越了原有符号的使用范畴, 形象地引入了图画等表现方式,将更多的情感赋予一系列符号中,使单调的符号赋予了生动的内涵,来表达丰富的语言内容。在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符号网络语言例如:1314,7456,orn,cu,^-^, :- O,BTW,3X,4a4a等。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 和Mark Turner 在他们的著作《概念整合原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认知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些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彼此联系。在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后,层创结构(或新创结构)最终在整合空间形成。概念整合网络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以及在认知理论中解决大量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目前,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描写,分类及其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开展。人们对于研究符号网络语言不太关注,尤其是对于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关注者很少,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加以深入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Fauconnier 对于概念整合的研究是以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 (Fauconnier,1997)。心理空间理论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构建语言结构作为暗示来鼓励说话者在有所指的结构中建立因素。1997年,Fauconnier 在他的著作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中提出了“概念整合”,并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合作者逐步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是多个心理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推理。映射和投射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把真实,虚构,想象的东西概念化来形成人们的认知,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架构,它是一个多空间动态投射模式。Fauconni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1( input space I1)、输入空间I2( input space I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blend)。如下图:

其中在两个输入空间内的相应元素间存在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关系;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合成空间是从对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而来,并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图1中用方框表示)。

合成空间通过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作:(1)组合(composition):对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进行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组合后的结构会立即激活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与之动态地进行匹配,逐步将之完善为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三、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

对于符号网络语言的研究笔者是通过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不同符号网络语言建立语料库的方法开展的。根据符号在音,形,义上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潜式的相似性,对这些符号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空间运作的复杂认知过程,符号网络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交际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首先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在网络交际中,特定的交际事件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这些输入空间,使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合,也就是代表符号集和意义潜式集的组合。意义潜式主要指一个人记忆的某一个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人能与该词语联系起来的信息总和。信息总和的语义部分包括人们常称为的词语的‘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张辉,2003)。本质上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组合体现的是表征和所指的组合。

符号集中包含网络上被普遍应用于交际的各种符号,意义潜式集中包含交际者根据语境的需要所联想的意义潜式。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符号的一些特征和意识潜式中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过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人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由于符号在音、形、义上与相对应的意义潜式相似,在类属空间中二者的相似性使它们建立了认知上的关联。由于心理空间紧密联系着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图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交际者记忆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交际者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的符号和意义潜式被相互照应地突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它们从众多的符号和意义潜式中选择了出来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层创结构的符号网络语言。由此,原本单调的一系列符号经过整合,最终成为了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符号网络语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被构建了出来。

四、结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体验的,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就越深(王正元,2009)。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机制的体现,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被语境等相关背景因素激活,结合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整合加工,最终形成崭新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认知理论,是分析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第5篇

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导入

语言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交际双方为了能够使信息正常传达而选择合适的语言、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让对方明白自己意图的过程,语言交流遵循实用性原则,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会随着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他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言综观说和顺应理论,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Verschueren同时认为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语言形式,还有交际策略。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网络会话语言的选择可被看做是一种在高度的意识状态下,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分析

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性主要指网络会话语言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和选择空间的大小同会话者之间的协商与约定密切相关,同会话者表达创新性密切相关,也同会话者之间的顺应性密切相关。网络会话者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上创造性地使用网络会话语言,创造出适合交流沟通的多种语境,这种语言变异可以得到其他会话者和媒体的认同、响应和追捧,进而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体。单纯从概念性的使用主体分析已经不能科学地涵盖网上使用主体的特性,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网络会话语言使用群体的把握,也有利于进一步分析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问题。

1.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频率与语言变异。不同的网络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从社会统计特征方面看,城市人口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农村人口;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35岁以上的群体;本专科水平以上的群体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高中以下人群;知识型职业使用网络会话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劳动型职业的使用频率。从性别和收入状况看,网络会话语言使用主体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与经济收入正相关关系不明显。因此,网络会话语言使用高频群体为35岁以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型职业的城市男女;网络会话语言低频使用群体为3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型职业的农村男女;介于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群体为普通使用群体。由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群体覆盖范围极大,不同会话者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个体喜好,这为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提供了基础。

2.网络会话语言创新与语言变异。网络会话语言创新贡献率主要指某一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发明或引领贡献程度。从分析来看,网络会话语言的贡献率与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频使用群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具有领导性地位,其他群体则表现出对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顺应。

3.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与语言变异性。网络会话语言的适应态度主要指网络使用群体对现存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态度。中老年人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和适应是一种被动的态度,而青年男女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白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态度是积极引领的,而蓝领职业对网络会话语言的使用则是被动适应。这一社会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网络会话语言首先在白领青年群体中出现或者受到他们的强力推动而成为普遍性的网络语言。如“MM”“大虾”“杯具”等网络词汇被创造并被高频使用,逐步推广成为网络世界的通用词汇,其他群体无异议地接受并使用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

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网络会话语言作为即时性会话语言,需要会话者双方或多方处在同一环境并能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会话者之间必须处在动态的语言状态。因此,网络会话语言是会话者之间建立协商和顺应的结果,也是引起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动力。

1.跨文化交流是网络会话语言产生变异的直接动力。网络会话是在超越空间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会话者之间不存在空间距离的问题,但存在因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即会话主体的现实世界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化价值体系。为了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会话者之间消除文化障碍正常交流,就需要在本民族文化、地域方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模式,建立通行网络会话的基础或模式。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就是在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下,通过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最终建立起一套变异性极强的网络会话通用语言。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新词语、新概念、表达方式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会话语言系统,助推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例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标识对某些话题不愿表态,多喻指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我又被和谐了”,意指“我的帖子又被删除了”。

2.顺应性是网络会话语言变异的主要动力。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同样的事态可以用非常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描写。”在网络会话语言交际过程中,使用者选择哪种句式则取决于语言的顺应性。网络会话语言的顺应性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者的变通灵活性,只要交流者之间有预先的约定或者潜在的预定,他们的网络会话完全可能变成符号表意形式。如网络会话中的“火星文”是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生僻字或汉字分拆部分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其意为“等等我”;“莓兲想埝祢巳宬儰1种漝惯”其意为“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偶口以跟你做朋友吗?”“酱很好啊!”其意为“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这样很好呀!”;“1切斗4幻j,b倒挖d”其意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3.媒体是网络会话语言的助推力。媒体对网络会话语言的变异具有强化和放大的作用,一方面,媒体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即时会话语言等亚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会话语言一经被媒体采用就会放大会话语言原有的影响力,如“美眉”“很女人”“被幸福”等被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接受,就可能成为主流社会文化的使用语言。另一方面,媒体语言在积极地吸收着来自网络会话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成分,使网络会话语言成为主流媒体语言的重要来源之一,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部分肯定,进一步刺激了网络会话语言的发展,刺激了网络语言使用者在张扬语言个性、促使语言变异的欲望。

结语

总之,正如陈原在语言社会学中讲到的,在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符号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做出反应。网络会话语言是在网络世界即时会话中的顺应变异,这种顺应变异集中体现了会话语言的动态过程,也进一步印证了Verschueren从语言交际相互顺应的角度阐释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1页。

2.傅福英、卢松琳:《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以模因论为视角》,《南昌大学学报》,2010(7)。

3.李淑华:《语言顺应的哲学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5)。

4.吕明臣、李伟大、曹佳:《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0页。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音乐影视 《武林外传》 “双刃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网络早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网络文化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然音乐影视也不例外,对从事音乐影视的专业人员来说,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充实丰富音乐影视,提高其质量是值得每一位专业人士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就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音乐影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武林外传》为例,重点讲述了网络文化如何渗透到当前音乐影视的。

一、何谓网络文化

简单的说,就是电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音乐影视不过是网络外的音乐和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音乐影视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建造网络其实是建立了一个物质的星球,网络社会的出现是通过资源的使用传播建立的各种网上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网络社会是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社会。这个社会受到网外社会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网外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网络社会出现前后网外社会的特征。网民发现他们自己要在网上发明一系列方式去表达网民的情感及网络社会的网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这些方式是在网络出现之后出现的,完全不同于已往国内外的文化表达方式。此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当网民利用网络外的资源以及产生的网络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创造出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网络美学观念时候,新的网络文化就产生了。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上工作、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逐渐中形成的,不仅综汇了古今中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流,而且网络文化又是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背景的产物。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到2006年年底,在13亿人口中。中国有1.37亿网民,另有4.6亿手机用户,二者相加近6亿人口。也就是说,中国有46%的人口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2007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同类的数字,在2006年为126亿条,在2005年为110亿条。还要指出的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的。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之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与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1,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时尚感,青年趣味,先锋性。由于网络文化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巧妙,常常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

2,启由与平等性

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是许多人喜欢网络文化的重要原因。

3,网络文化具有“双刃性”

用全球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不仅要欣赏和利用它的积极因素,而且要关注和防止它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信息和想法。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完全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极致。

4,网络文化的意义深远

网络文化大气磅礴,强劲扩张,浩浩荡荡,网及天下,顺之则进,逆之则退,已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潮流。虽然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化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形态,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降临,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视野极其广阔。网络文化市场是以全球文化资源作为其配置对象的。美国好莱坞的动漫大片,以别国文化故事进行改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国产大片导演花巨资购买西方制造商生产的动感技术,也习以为常。

三、网络文化对音乐影视的影响

1,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元素

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武林外传》剧本,就是网络宁财神创作的,是一部典型的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影视作品。本片片头用WIN-DOWS画面和音乐,主创也变成桌面上的图标,另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网络的产品,汇集了大量的网络元素。在剧中,随处可见网络中的流行歌曲、现代舞、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词、电影片断以及时下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如剧中人莫小贝捏了三个泥人,分别是张飞、岳飞和歌星王菲,佟湘玉抠门受到伙计们嘲笑:“你羞不羞?”佟湘玉答:“羞并快乐着。”

一般的音乐影视通常不会出现脱离剧情设置环境的情节,但《武林外传》却不管这一套,常常使用网络上的恶搞效果。剧中人不但能玩Hip-pop,唱流行歌曲;还常常对着观众说话,甚至至导演尚敬也 会穿着便装冲到镜头前“上镜”:“这段掐了别播……”虽不是第一个,但却是第一个如此大量的使用这种搞笑技巧的。如果有台词超过60秒没有抖下包袱,那么也许会有50%的人毫不犹豫地换台,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搞笑的效果成功终结了可能存在的关于无聊批评的风险,故事不需要再有那些传统结构,语言才是主角。

2,使受众感受到网络中的自由和搞笑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世界太累,网络文化虚拟的空间给了我们一种放松的方式。就像很多人看《武林外传》,不是关心这一家黑店有什么曲折情节的,也不在乎这故事情节有戏没戏,就为了其中似曾相识的台词乐上一乐。其实,《武林外传》式的生活视角,早就成了现在年轻人自我排解生活压力的居家良方。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大问题,这种叙事风格也许使人难以将他归入某一种正式的艺术流派,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好和追捧。谁说非要在音乐影视里大摇大摆地找出块精神归属地来,或许片刻欢快的休戚就足够了。

3,网络文化环境下,音乐影视需要“扬善去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优秀音乐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丰富更宽泛更平易的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情理之中,也是无法忽略的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网络产业发展的规范和管理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的速度,以恶俗化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愈演愈烈,是近年来部分恶俗网络音乐的影视内容特征。词作家阎肃说:“我今年77岁了,可是像《那一夜》这样低俗、没文化的网络歌曲,还是第一次听到。”网络文化已成为音乐影视创作中的一大景象,它内容丰富,良莠不齐,我们应该用选择的方式,在音乐影视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扬善去恶”,要让网络音乐影视在良性的网络环境下自我调整,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便捷的平台,本身无良莠,关键是创作者的价值导向。作曲家要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占领网络空间,让低俗文化没有生存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就像《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强调的《武林外传》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藏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E时代”里特别需要的。

4,解决网络音乐影视著作权问题

第7篇

一、网络新新词语的使用和特点

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筛选出2个最受欢迎也最具代表性的字,即“囧”、“槑”,按照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依次加以分析。

(一)网语新词代表字分析。

1、囧。

造字方法:象形字。

音:jiǒng 古同“冏”,《唐韵》《集韵》《韵会》并俱永切,音憬。

部首:口。

原义:⑴光明。如:冏冏(光明的样子);冏彻(明亮而通彻)。

        ⑵鸟飞的样子。如:冏然(鸟飞的样子)。

网义: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拜服、钦佩。

        “囧”字乍一看到它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我们第一感觉好像是看到一张脸,方框内一对“八”字形的眉毛,眉毛下面有一个张开的嘴,像是一副哭丧的面孔,让人一看就想到了悲伤和无可奈何。

        网民们尝试着单独使用它,于是就给它赋予了“悔恨、无奈”等意思,例如:“上学期英语59,差一分及格,囧!”、“今天股票又跌了,真囧……”这两句话都是网民在bbs中使用的回复,话里的“囧”都表示“悔恨、无奈、无力回天、被打败了”等意思。这是“囧”开始单独使用后被赋予的第一个义项,直接根据“囧”字的字形恶搞得来。

        之后,随着“囧”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一个义项已无法满际的需求,于是它又被网民们赋予了“拜服、钦佩”的义项,例如:“囧!世界上最牛的组图!”、“囧!史上最搞笑的魔法图片!”这两句话摘自网民在bbs上发的帖子标题,结合帖子内容,看帖人很容易就会明白此处表达的是发帖人对所发图片的拜服、钦佩之情。目前,“囧”字主要包含这两个义项,网民在进行网络交际的时候根据语境的不同从而判断“囧”所代表的意思。

2、槑。

音:méi  《唐韵》莫杯切。《集韵》《正韵》模杯切。《韵会》谋杯切。並音枚。

部首:木。

原义:同“梅”,梅的异体字。

网义: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 络语言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 

       “槑”是继“囧”之后第二个深受广大网民追捧的网络新新词语,“囧”的流行给了广大网民很大的启示,许多善于恶搞的网民开始把视角转向古汉字和生僻字,“槑”就是在这股潮流中闪亮登场的,网民们之所以把它从古书中重新翻出来,看重的还是它有趣的字形。 

        之后,随着“槑”的不断流行,为了扩大“槑”的使用范围,网民们便赋予“槑”“很天真,傻到家了”的意思,形容比呆还呆。比如:“你真的很槑,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世上本没有槑,呆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槑。”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二、网络新新词语高频使用原因及利弊分析

(一)网络新新词语高频使用的原因。

1、网络词语的发展阶段。

        网络语言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网民们最初在网络上交际,为了节省时间,因此各种缩略语应运而生;谐音也差不多在同时出现,由于五笔输入法的使用并不普及,网民们运用智能abc或者微软输入法的时候常常不能很快输入自己想要输入的字,为了追求速度从而产生了大量谐音词。这算得上是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网语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表情符号,体现了网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个性;网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很多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追求新奇好玩,在此基础上网语的类型不断丰富,于是“杜撰新词语”、“旧词新义”、“语法变异”三种类型便应运而生。

2、使用者社会心理分析。

这些网络新新词语的流行,从文化的高度而言体现了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另类创新。

        说到网络文化,主要是指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汉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以“囧”为例,它的流行使人们认识到了还有这样一个汉字,从而引起了人们不断探索古汉字的热情,这样一系列的古汉字和生僻字就被挖掘了出来,每当发现一个有趣的汉字,网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同时他们更感觉自豪,惊叹先人们的伟大成就,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所以说,网民们通过套取古字字形,创出新的用法,一方面,表达生动形象而不乏趣味;另一个方面,也使网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标志,形成自己的圈子,满足当代青少年网民追求非主流的心态。这正符合网民心理主导下的网络语言的特征。

        (二)网络新新词语流行的利与弊。

        随着这些网络新新词语的日渐流行,也有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一方面,有人认为,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此恶搞是对汉字的亵渎。就以“囧”而言,古人依窗户的形象造出“囧”字并赋予其光明的意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而网友却完全无视古人的成果根据现代人的思想来解读,赋予其无奈、悔恨等义项,这是一种悲哀。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语言 底线 新闻底线

传统新闻语言主要表现在报纸、广播、杂志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的语言。在长久的新闻发展、传承和变迁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规范和特点,主要表现为大众所熟知的,也被众多新闻和传播学者所共同认可的语言特色,虽存在表述上的不同,但内容上大同小异。

一、网络媒介下新闻语言呈现出的新特点

随着网民数量剧增,文化多元性在网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语言。网民在追求个性和多元化的时代下,由于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之约束监督和追责不够,网民在思想和文化都在不断发生更新和解构,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大圈子,新闻语言、甚至日常生活语言都在不断交融和影响,在触碰着社会的语言底线。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个性化

网络新闻语言个性化,是网络时代新闻语言的突出特点,这里也表现着符号化、缩写式和替代式等形式,语言个性很强。语言个性越强,越能吸引网民关注,传播速度越快,点击量越高,知名度也越高。

对于一些新“自律”不强的新闻工作者,为获取点击量,不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吸人眼球。在2016年7月8日,新浪网汽车频道中一则新推出的汽车新闻标题是《尼玛这车竟然标配无后视镜,吓死爹了》。“尼玛”一词,在这里是被理解为“你妈”的意思,按常理是骂人的话。这个词既然被一些新闻工作者,用作新闻语言,还是关键的新闻标题语言。

(二)刺激和敏感性

高速发展的网络进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各类网站竞争激烈,想尽办法扩大知名度,吸引网民,采取方式应有尽有。网络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各方压力下,新闻自律明显降低,不断打插边球。在新闻报道中,刺激性的标题和内容屡见不鲜。

(三)低俗化

“低俗”一词,在新闻评论中经常被提到。这不仅是在网络媒体上表现明显,在传统新闻媒体上也是时常被提及,已经是突出的社会现象。在传统媒体中,曾经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电视节目在有段时间内,因“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语言特色,被国家国电总局勒令整改。

2014年媒体调查中,新闻媒体在标题上出现低俗的词最多是“潘俊薄“逗逼”和“叫兽”,其中又以网络新闻最多。诸如:“”、“小三”、“捐精”、“”等词,更是时常出现在网络新闻中。

网络上还充斥着各类个性化的语言,如:、、撕逼等这类语言。网络新闻工作者在追求个性的新闻报道上,却不分场合,不注重负面影响,在不断突破新闻语言下线。

二、防止网络语言突破下线的对策

近年来,大众对网络新闻语言在不断突破下线的情况有个很多警惕,有教育部专家、著名学者、媒体人等众多反映,但迫于没有合适的政策和监督措施,至今未能解决。如何解决网络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网民的心声,不能让青年网民以为低俗和刺激的语言是种时尚和流行。

本文从网民、教育工作者、家长的身份上看,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新闻语言纯净性,探索了四条对策。

(一)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自身素养建设

面对复杂的网络竞争环境,网络新闻工作者不是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关注度,而是不断提升自身新闻素养,自觉遵守新闻道德,以优质的新闻报道吸引和征服大众。自觉抵制网络新闻低俗语言,净化网络环境,既是工作职责,也是公民责任;既是对。

“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 这是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书中说过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新闻工作者素养不高,在为恶的传播中,危害很大,社会影响也是很深远。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人人都是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作为网络语言的引导者,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更大,营造良好传播环境的作用也更大。

面对粗鄙语言的风行,做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进行内容的筛选,履行好“把关人”的作用,自觉倡导健康积极的传播内容。这要求网络新闻工作者提高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提升审美趣味和娱乐趣味,谨言慎学,加强新闻工作的“自律”,自觉树立文明语言和行为,地址假丑恶现象,用规范的语言,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大众素养建设

网络大众是网络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参与者。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人们参与大众事务意识增强等,在网络现象中,网民参与热情很高,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对社会道德问题和网络底线等问题影响很大。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大众素养的建设。具体措施可从:1.在大环境下提倡健康的上网方式,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大众素养的日常培养,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2.国家对重大的网络问题进行处罚,规范大众上网秩序,防止一些人员逾越“雷池”;3.新闻工作者和网络管理员,适时对敏感话题做监控,防止地域、性别、人群等攻击,造成网络矛盾严重的现象。

(三)加强国家对网络媒介的控制和约束

现实中,很多网络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媒体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缺乏自觉抵制网络新闻低俗语言,净化语言环境的主动意识。一定程度上,在追求利益的情况下,导致网络新闻语言下线不断被突破。

在新闻工作者“自律”作用发挥不大的情况下,国家和网络管理部门的“他律”就显得更重要了。关键是要尽快推出完善的网络新闻法,明确权责关系,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网络媒介环境,抵制不良的信息。

(四)引导媒体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网络时代,媒介间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成是:“赢得大众网民,就赢得天下。”如何吸引大众网民是各大网络媒介在不断调整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日常工作中基本部分,既是决策者日常工作重点,也是基层工作者遵循的依据。每逢关键时期和敏感话题时期,各大网络媒介的危机公关、公众形象塑造等,是不会错过的。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媒介不管是决策者和基层工作者,都在不断吸引大众网民,其中不乏一些恶性竞争,通过互相压制、诋毁和制造敏感话题等。这一过程中,新闻语言尺度在竞争中降低,不断碰触社会底线。

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导和影响者,通过规范媒体发展和引导良性竞争,是当代网络媒介发展不过和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为新闻媒体和网站对网络语言的净化和发展负有天然的义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不仅不应出现低俗网语,更应在语言使用上积极发挥规范和引领作用,做良好语言环境的守护者。国家在出台更为明确地政策后,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参考文献

[1]论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及其危害[J].李晓历.鸡西大学学报.2007(05).

[2]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J].都业虹.理论界.2014(10).

[3]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J].陈力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1).

[4]我国社会转型期媒体行为的伦理审视[D].王功名.广西师范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作文教学 新思路

网络文化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对待网络文化我们应该抱着扬长避短的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进步。因此,基于新课程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标准和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双重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之路应该在稳定中求新求变,利用网络文化为教学服务。

下面就网络文化影响下作文教学新思路的探寻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在网络交流中的普遍运用必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里,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作文能力上。网络优势对学生作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其次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拓展有积极意义。再次网络文化崇尚个性化,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作文教学既有积极的意义,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极的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文化中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语言的侵染。其二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语言是很大的挑战。因此要让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就必须克服这些消极作用。

二、作文教学新思路的探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又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我们的课程标准随之发生了变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网络文化的现实情况,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做出新的调整。

第一、兴趣写作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作文教学不仅在于习作内容与形式,更在于教师们为学生营造的习作氛围,引领着学生在愉悦的心境和浓郁的情趣中进行作文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主要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以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作文主体精神,变传统作文教学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因而有目的、恰当地选择在网络状态下进行作文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关系作文素材或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的事物进行虚拟。在网络虚拟现实设置的多维作文环境下,通过听、说、视、打等各种感官的刺激,再现生活场景,进行多角色扮演和体验,能给传统作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一改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灌输写作知识的局面,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二)以个性引导为突破口,创造写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并不是要闭门造车,也不是照搬拼凑,它是写作的人个性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高中教学大纲》中对写作是如此要求的: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网络文化是一种注重创新的个性文化,在此影响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现在的学生都以了解了多少网络新新词,网络新消息而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潮流前沿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提倡他们进行一定的个性写作,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第二,主体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突出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作文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大步,这所有的过程似乎老师都是在包办。从命题到讲评都是老师来当主角,学生写作也是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作应当是写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是写作的底线。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别人对话交流。自由忠实地表达自己,学生将会从中得到愉悦感、满足感。

网络文化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拓宽了学生生活求知的途径,学生能接触认识到的生存世界是一个远远超出他们直接体验限度的更丰富多彩、更立体化的生存世界。然而,一般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作文,更需要教师的导航、组织和激励,因此,教师指导的主导作用也显得相当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给学生自由的前提下,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写作。

①加强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③对学法的必要指导。在网络上搜寻信息资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对信息的真假做出辨别,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对材料的运用要尽可能的准确。这些都是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的指导。

第三,合作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互动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而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学生写作看成是个人行为,不仅缺乏合作,甚至缺少交流。新课改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应大力倡导小组合作,积极开展合作性写作。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合作写作教学法,效果很好。

在合作写作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写作后的作文评改的合作与互动。在教学中常采用三种模式来指导学生评改作文:(1)以教师为主导的共同批改模式。(2)小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评改模式。(3)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笔者认为,正确科学的作文批改模式应是在教师是作文批改的组织者、策划者和终评裁判,而作文的具体批改应由学生自己完成。交流典型的文章,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注重学生的合作互动交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以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就学生的这些需要来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写作的心理,教师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利用网络的这个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语文教学与对话》,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

[4]《教育原理》2001年8月第1版。

第10篇

关键词:语言学习系统;传统型;全数字;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TP3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00802

作者简介:温霞(1968-),女,海南琼海人,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语言实验室管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0引言

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与传统课堂以黑板为载体的单一教学方式相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科技工具和手段,极具直观性、生动性、高效性等突出优势。实践证明,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若能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将使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1传统型与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对比

1.1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的应用

(1)传统型语言实验室主要包括广播教学、对讲、监听或示范有限空间内分组讨论、师生相互问答等多项功能。以往的系统基本是根据录音机的功能而设计,关注点大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对讲通话、学生单元功能操作等问题上。由于其电路为模拟电路,因此该类型的语言实验室功能简单、用途极为受限,几乎不体现交互性和自主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只是语言教学的辅助设备。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则具备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测试等功能,尤其是图像化的信息产生的视觉效果更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可以说,数字网络语言系统的应用使得英语教学的内容、手段乃至一些传统观念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网络教学的优势。现今,高等院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日益显出传统模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将使诸如服务器、路由器、转换器等网络设备的性能越来越高,用户终端CPU、内存、图形的硬件能力空前扩展,学生将受益于技术先进的计算机和充裕的宽带,从而改变网络应用者以往被动的接受处理信息的状态,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3)传统型和现代型的比较。以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不仅受到教师口才效果的影响,而且受到教师板书、绘图、版面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直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经过课堂反映快速地调出各种资料,进行现场分析解答。如果配合适当的英语教学软件进行语音训练,则能观察到口型、语音、语调等所有细节,达到视听说相结合的效果。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表现上述的灵活性,更达不到那种全新极致效能。

1.2现代型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

(1)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图片、影片和背景音乐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搞好课堂教学、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 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流(free communication)等环节的效果。现代语言实验室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和网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教学的顺利发展。从功能设计上看,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而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共享、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准确,以及能拓宽教学空间。该类型系统除了具备传统系统的所有功能,还增加了不少拓展的功能。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托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立的自主学习体系应满足外语多样活和个性化学习要求,对教学内容做一些合理补充,增加一些本学科领域比较前沿的知识,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这样,学生可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2推动教学改革

2.1改进教学方式

数字网络技术引入英语教学,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想跟上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借助不同的画面、不同的色彩等诸多表现方式,创造图文并茂、静动结合、声情交融的形象化教学环境,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适应新的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其自学外语及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2对多媒体教学的再思考

全数字网络化技术的诞生为英语教学注入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多媒体教学也难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改进多媒体本身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授课不能一味依赖课件,而忽视传统方式的有效性。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同时,还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补充,努力促使学生开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效率。同时还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和发挥语音室应有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应全面认识网络教学是时展趋势,努力掌握电脑基本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设制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件,积极、恰当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合理化。在探索和开发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过程中,勇于实践,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为大学英语教改和新型人才培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峰.语言实验室数字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10).

[2]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红梅.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利弊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 2007(3).

[4]连纯华.网络语音室在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效率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5]申全亮.数字网络语言系统在英语教学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

[6]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协会.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试行)[S].2002.

Comparison of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and AllDigital Network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第11篇

回望2014年,很多热词仍记忆犹新,但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而言,最关注的是两个词:“媒体融合”与“新常态”。

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近年来,全国的传统媒体达成一个共识――探索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然而,媒体融合绝非易事。习惯于专注内容建设的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从业者们,在资金有限、机制受限的情况下,无不为如何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新技术,在新的平台上利用品牌积累构建自身优势、打通平台再造采编流程等大伤脑筋。

困难重重,却又别无选择,于是,很多报纸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最直接、最简便地体现自己媒体融合意图的方式――改文风,大量使用网络用语。“任性”、“萌萌哒”等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不少传统媒体人寄希望于通过这些“标签”来吸引年轻读者。

随便浏览一下各地的报纸,原来只在网上出现的惊悚、怪诞的标题俯拾皆是。比如,“‘美到不像人类’的范冰冰终于来了”,“有钱任性也是醉了”……

新闻标题的功能原本是方便读者迅速抓住新闻的核心内容,可像“有钱任性也是醉了”这样的标题,谁知道要说什么?而对于“美到不像人类”等另类赞扬方式,一位新华社退休的高级编辑干脆给出这样的评价:“糟蹋汉语”。

报纸是“新闻纸”,同时也是“文化纸”。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同步、海量存储、即时互动的特性已经令报纸望尘莫及,报纸如果再失去“文化纸”的特质,哪里还有本钱与网络竞争?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诸如“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等词。尽管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样做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创造性,但也有网友对此大为赞成,他们认为有必要规范网络用语,净化语言。

对于汉字和语言的把握,在各类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在媒体融合的新常态下,报纸要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使用有意蕴的书面语,而不是到处去拾网络的牙慧。这才是报纸的生存之道,也是编辑记者的职责所在。

第12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纸媒;传统媒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18-01

媒体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力,一直以来,纸媒在媒体领域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纸媒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媒体领域的发展,同时,纸媒也在多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网络的发展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一定程度上,纸媒的发展受到网络的影响较大,纸媒新闻报道中的元素和前期准备与网络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1 网络对纸媒新闻线索挖掘的影响

对于纸媒而言,作为媒体,新闻线索的发掘往往是新闻采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新闻线索来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媒体采访中,新闻线索的把控往往需要记者自身强化挖掘的能力,在日常的新闻采访工作中,需要记者不断积累资源,拓展人脉关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新闻采访中积累线索来源。此外,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线索,传统的纸媒往往通过新闻热线等方式来进行线索的收集,然后再由相应的记者参与到具体的采访活动中。纸媒传统的新闻线索来源沿用时间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新闻线索来源渠道有限,时效性方面的把握也不够,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这种新闻线索的收集还有很多不足。

网络时代的发展下,纸媒在新闻线索收集把握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发展带给人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沟通的便捷,如今,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平台蓬勃发展,社交平台为信息的传播搭建了重要的桥梁,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这个过程,对于媒体而言则成为了最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纸媒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搜集新闻线索的途径越多,新闻线索来源就越充分,而网络环境下,各种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新闻线索的收集带来了更多的渠道,纸媒记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寻找新闻线索,而用户对于信息的分享时效性逐渐增加,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身处现场的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将线索内容通过自媒体平台出来,作为记者,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第一时间掌握到新闻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后续与事件中目击的群众进行采访,还原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强化对事件的报道和深入挖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对于网络信息的审核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网络信息的来源缺乏真实性。由于线索提供人对于新闻事实的认知有限,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新闻线索的提供人的线索信息真实性方面存在不足。这也是网络环境下,纸媒面临的新闻线索收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的采访和写作。

2 网络对纸媒受众的影响

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便捷的沟通,在沟通的同时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网络传播的速度快,时效性强,同时,网络平台进行的信息传播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传播沟通,每一个网民通过网络获取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传播的互动。因此,网络平台的发展带给纸媒的受众冲击力还是比较大的,纸媒的受众往往是一些传统的受众,受众在通过媒体了解新闻信息的时候,往往会有多种影响因素,其中,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时效性和受众的阅读习惯等等,都是影响受众关注的重要点。

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端的兴起让新闻受众的阅读方式和信息来源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受众而言,通过网络来获取新闻信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纸媒的受众吸纳能力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纸媒的受众增长量举步维艰,而对于现有的受众,纸媒也在面临着不断流失的情况。受众的流失意味着媒体的生存线受到冲击,面对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新媒体,纸媒为了对现有的受众进行留存,也在其发展中不断拓展新媒体的领域。

如今,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相比于新型的网络媒体和传播平台而言,纸媒在踏入新媒体这片土地的时候,从采编队伍和新闻采编的质量等新闻采编基础元素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传统的纸媒拥有一支采编能力较强的队伍,这就决定了转战新媒体平台的纸媒在新闻质量的把关方面不成问题,同时,这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新闻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内容上的水平提升。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的纸媒,作为媒体他们共同的盈利和发展基础都是内容。因此,在如今网络时代的发展中,传统纸媒面临着受众的压力,同时,也在努力借助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来化解受众流失带来的压力,拓展多个渠道来增加受众,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

3 网络对纸媒写作风格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媒体的新闻写作风格也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影响,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代表了新时代的一种文化气息,这种文化也直接影响了受众对于新闻文章的接受和改变。在纸媒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涉足新媒体,并在文风写作方面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受众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导向因素,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的阅读习惯影响着媒体提供的内容的层次和质量,因此,在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文风也在一点点的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

传统的纸媒在新闻报道和写作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文字内容也比较规范。如今,网络文风与网络语言的兴起,对于新闻的写作和表述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纸媒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文风的选择和影响,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改变。如今,在纸媒的写作中,很多情况下会出现网络用语和一些比较前卫的网络词汇。如“小伙伴”“网红”等等与网络环境密切相关的因素在纸媒中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网络用语中比较多的是一种调侃的风格,而这种风格运用到新闻写作中,能够让严肃的新闻事实变得更加活泼,贴近人的生活,受众导向环境下,新闻写作业更多的倾向于这样的风格和方式。

所以,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和网络文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的受众,纸媒为了更好地应对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尝试和进行文风的改变,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受众需求,也是媒体转型变革的常识和进步。

4 结论

网络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中主流,而未来,媒体还将面临着更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纸媒在力度内容创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在发展中探索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的同时,全面提高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世琼.网络对纸媒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9):188-189.

[2]陈爱红.网络对纸媒的影响:线索・受众・文风[J].新闻实践,201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