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区域环境 环境审计 审计内容 建议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区域环境审计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进行阐述,并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为推动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及其研究现状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
依据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审计部门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的区域特征,通过检查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分析环保资金的收缴与管理使用情况,评价区域环境绩效,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
1.湖泊流域环境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环境审计调查研究,并从审计机构体制、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会计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黄溶冰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索了适合我国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的治理模式。伍金条等(2010)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认为应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环境审计力度。宋莎莎等(2010)对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2.江河流域环境审计。严飞(2004)对江苏淮河流域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污染源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审前调查,发现区域体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政策未能有效执行,认为应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进行资金、项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环境审计。李芳(2011)在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工程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结合地方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以环境政策评价为目标、以环保项目与环保资金为基础、以环保法规执行为重点,有效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
3.理论体系方面的环境审计。杨肃昌等(2013)对区域环境审计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联系环境问题与治理的区域特征,拓宽研究领域并创新研究方法等建议。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13)提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区域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文献是基于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偏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区域环境审计大多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扩大研究视角、完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区域环境“免疫力”审计
1.总体承载能力。区域环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气、水、动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环境污染超过最大限度,这一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近年来,我国关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相关重要流域所能承载污染的最大限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是确立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建立区域环境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取得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区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探寻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所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监测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获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区域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判断该区域内环境污染是否超标,检查区域内各个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的限度范围内。
(二)区域环境管理审计
1.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与方法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关建议。
2.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区域内重污染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
3.环境保护的规划情况。对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制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查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与环境保护规划是否充分有效。
(三)区域环保资金审计
1.环保资金的收缴情况。主要审查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环保资金的征收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应征未征、违规减免的情况;分析收缴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环保资金增减变动的原因。
2.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监管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环保资金,有无弄虚作假,以及挪用、贪污等问题;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等问题。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关键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特征,对区域内环境保护状况与环境治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审计部门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评价,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学、环境治理学、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审计、形成区域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以及报告等方面,是创新区域环境审计制度、正确指导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审计细则、执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解决好怎么审、审什么、怎么衡量等实际问题,使区域环境审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已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这为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治理问题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因此,区域环境审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治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制定出区域环境审计的差异化审计策略。
(三)加强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区域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其区域性、专业性与协同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联合审计机制,借助当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条件,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当制定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由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构建联合环境审计主体,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促进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审计。
(四)组建区域环境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部门开展区域环境审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胜任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跨领域性导致区域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借区域环境审计的契机,吸引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审计部门自己的专家人才;同时,审计部门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环境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区域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此外,可以设置环境审计的外部专家机制,形成区域环境审计的专家队伍,提高区域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J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土流失;制约因素;建议
1. 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
1.2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
(1) 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由于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在矿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下游居民的安全,个别地区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2) 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
(3) 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实施的政策制约。
2. 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
2.2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3. 针对山区水土保持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
(1.河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依据公路建设项目特点,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从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难量化、环境影响的局限性、环境监理、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但是,公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距离长、项目占地多、建设周期长、内容变更多等特点,就环境影响而言,其建设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期间相比,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就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几方面应对措施及建议。
1公路建设项目特点
1.1工程建设周期长
公路项目环评一般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受项目环境特点、工程征地、地质条件、管理要求以及项目总体设计、施工方案等众多因素影响,往往要历时几年,导致项目线路选择、工程内容、环保措施、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会出现不同程度变更,以及由此变化而引发的新的环境影响问题。
1.2工程建设以生态影响为主[2]
公路属于线性工程,是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施工占用大量土地,填方和挖方施工,主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环境造成影响。一方面造成地表植被或构筑物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境破坏、景观破碎程度加深等,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面积的挖方填方施工,会引起岩体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
1.3公路交通环境影响范围广
公路项目突出特点表现在建设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涉及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环境敏感目标多,加上公路项目污染源具有流动性,污染源强度会随着地形、生态环境状况的不同而不同,涉及到包括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影响。
1.4环保措施落实难度大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在可行性阶段完成,项目线路选择、工程内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会出现不同程度变更,致使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工程概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2公路建设项目验收调查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期环境影响定量化难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公路竣工验收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影响如动植物生境破坏、景观割裂、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影响广泛,是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期须进行环境现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大部分公路施工期未对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致使公路竣工验收时只能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或公众参与方式对施工期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调查,做定性的调查,定性调查并不能真实、确切地反映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2.2环境影响尚未全部显现[3]
通常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期间,多数项目现状车流量达不到运营初期设计值,各敏感点噪声影响尚不明显,一般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建设单位不会对环评及批复所要求的降噪措施及时实施,而营运期一旦全线贯通,车流量将会迅速增加,若敏感点噪声出现超标,将难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公路项目对生态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累积影响,环保验收时公路项目试运营时间短,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还未显露,措施有效性难以验证,而环保验收进行的野外调查本身也有局限性。
2.3施工期环境监理落实不够
公路项目施工对沿线环境的扰动影响较大,为确保设计、施工期环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公路建设项目仅能提供施工期环保总结报告,关于环境监理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未真正起到现场监管的作用,难以作为项目通过环保验收的依据。
2.4与环评单位缺乏信息交流
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结果,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上的2个重要环节,环评单位与验收调查单位之间应保持一定的信息交流。目前,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单位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还不够,有时不能及时解决验收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5无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水土保持调查、景观影响调查、交通噪声影响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调查等。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验收调查状况,因此没有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建设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施工期管理和环境监测
加强施工期管理和施工期的环境监测。施工期环境监测主要对施工期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影响进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便于施工期环境管理有的放矢。通过施工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公路建设施工期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调查的有效性。
3.2实施跟踪监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鉴于部分公路项目存在噪声、生态影响尚未全部显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环保验收阶段要预留敏感点声屏障位置和隔声降噪资金,营运期加强噪声跟踪监测和环保监督工作,一旦敏感点出现超标,及时采取或增补降噪措施;(2)对于长期累积的生态影响,应落实生态监测计划,在项目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后3~5年内,委托专业单位适时开展生态累积影响后评价,对于后评价中发现的生态问题,提出相应补救措施。
3.3推进环境监理、完善全程管理体系[4]
建议完善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理的合法性。在现阶段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基拙上,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公路行业环境监理的技术规范和现场工作指南,完善技术指标体系,明确环境监理单位的相关职责。一定要构建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到环保验收、后评价的全程环境管理体系。
3.4加强环评与验收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
为了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效性,应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在设计中应满足竣工验收时达标的要求,环保措施设计中应满足污染物监测采样的要求,生态环境本底值的调查、监测应涵盖环保验收的范围。反之,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应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协调好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验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顺利交接,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有效性。
3.5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多样化
常规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监测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查往往是定性评价。因此应针对竣工验收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生态环境监测因子,应用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验收。遥感调查宏观、客观、动态,可以分析公路建设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为竣工验收调查提供更全面真实的数据。采用多种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监测验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数值增强验收调查的说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
4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致使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在环境监测指标建立和验收技术方法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公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指标体系定量地反映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噪声环境方面的监测内容,通过合适的监测因子客观准确地反映公路施工期和营运期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依据。为了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效性应加强施工期管理、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采用多种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完善营运期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以及协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验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EB/OL].law-lib.com/law/law view.asp?id=16978,2002-02-01.
[2]艾志敏.非污染型———以生态影响为主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生态影响调查[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163-165.
[3]曹力媛.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02(2):7-8.
为了解暑场乡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情况及社区居民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等信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DS)合作,针对暑场村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组织、管理能力,旅游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调查。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收集二手资料,采用半结构访谈、座谈与访谈的方法对暑场村村民及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采用实地勘察法对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
2结果分析
2.1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理念
为确保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提升旅游品质的手段,不仅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缓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压力,而且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对游客和村民的环境教育方面。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署场村民的农耕生活中,深度体验农作物种植与采摘,了解暑场居民与大自然的相处状态。
2.2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云南大学农村发展中心监测团队的实地调查发现,暑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令人担忧。(1)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才刚起步,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目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组织增添了一些生态座椅,生态卫生间和生态垃圾篓等。但是,环境设计不太理想。生态卫生间离水源地较近,且无排污系统,可能会影响整个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2)游客管理松散。暑场对游客的管理较松散,CRDS监测团队在实地探勘发现仍有许多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不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任意停车等。(3)暑场村民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差,能力弱,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暑场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是由于暑场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意识差和能力弱的特点,所以暑场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通过外界力量的支持,可以对暑场村民进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能力培训,或是对暑场提供决策与资金支持。
2.3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式
2.3.1严格控制环境容量
任何一个旅游点都有其相对应的环境容量,并不是游客越多越好。为了避免蜂拥而至式的开发模式,暑场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荷载,走“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路线。与一般的大众旅游相比,暑场的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首先保证给游客提供的是高品质的观光体验和旅游服务;其次,要求游客严格遵守相应的游客守则,做到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无破坏;然后,严格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尤其是在草场生长恢复期和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期。
2.3.2对游客加强管理,特殊时期加强戒备
对游客加强管理,严禁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不规范用火和随意采摘等一切有违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因为暑场与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所以暑场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把森林防火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中。针对森林防火期,严格禁止游客携带火种、使用明火等,防火等级较高的时段禁止游客入内。
3措施和建议
3.1具体措施(1)合理设置关卡,控制游客数量,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和旅游服务的介绍。在进入暑场的必经公路上的合理位置设置关卡,严格控制进入暑场的游客数量,同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旅游服务介绍。(2)向游客分发循环利用的环保袋,让游客以捡垃圾换取门票或优惠券。工作人员在关卡处为每一批游客提供相应数量的环保袋,并以垃圾回收换取门票或优惠券的优惠政策激励游客不乱扔垃圾,注重环境卫生。(3)对暑场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停车场规划。划定合理的宿营区、烧烤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采购区、餐饮区等区域。为了保护好暑场的关键旅游资源———大浪坝草场,避免游客随意将车辆开到大浪坝草地上,应合理规划停车场的位置,将停车场规划为沿路停车场和宿营区停车场。做到既方便游客出行,又不影响暑场整体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建议分析
3.2.1适当宣传,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对暑场的乡村生态旅游进行适当的宣传,把握整体定位。建立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网站,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渠道了解暑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全面地介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情况,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避免因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纠纷。
3.2.2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摒弃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做到生态环境最优,游客满意度最高,乡村生活依旧宁静,收益分配最适用等。
3.2.3积极寻求各界力量的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合作。一起治理生态问题,是更长远的谋划。”今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更侧重生态方面的合作。委员们的建议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水陆空”立体治理京津冀生态环境。
水:打造“两河”流域生态涵养圈
民革北京市委对此提出具体建议:加强京承合作,保障北京水资源安全。
民革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彤委员介绍,承德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前继续推进生态涵养区绿化、保护及建设,承德地区可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00万亩,水资源涵养能力可提高到每平方公里15万吨,水资源总量可提高到53.6亿立方米,为京津供水稳定保持在31亿立方米。“为保护水源,应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张彤委员认为,在治理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和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产业。
陆:设立京北、京西国家公园
建设国家公园,是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一个好办法。高利委员和颜丹平委员分别建议,设立京北、京西两个国家公园。“京北国家公园,应该包括北京北部、河北的京张地区,还可以加上内蒙古一部分,像赤峰这一带,并结合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形成集生态、历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公园。”高利委员分析说,昌平区兴建了多个森林公园,有优质的生态环境。
颜丹平委员是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他非常专业地分析了建立京西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要说京西,就得先说西山。”颜丹平委员说,西山位于太行山的东北端,往南延可以到五华山,往北延到八达岭,永定河穿山而过,归入到北京平原。而且,京西山区生物多样,这在北京地区非常少见。因为京西地区拥有非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还有很多的风景名胜。
颜丹平委员建议,北京组织一个综合性的调查,摸清京西地区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水文等状况,这样能更好地规划国家公园建设。
空:在五大领域实施综合治理
说到生态保护,雾霾、大气,自然是躲不开的
关键词 。
[关键词]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47-01
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资源。它具有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仍然是粗放的、外延性的,其中相当部分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造成巨大的压力,结果必然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情势和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有必要在建设与治理的基础上加以维护。
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水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则是水资源得以涵养、保持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资源流失、恶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乱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的排放等,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植被资源等许多方面,而水资源流失和被污染则首当其中。
2 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不容置疑。概括起来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洪水暴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变坏;湿地和水陆交错带破坏严重;近海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全国2 /3的河流受到污染, 300多个大中城市面临缺水,黄河断流1997年发展成为跨年度的现象;渤海海区1998年出现3 000多km2的赤潮,沙尘暴20世纪90年代多次光顾北京城,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出现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我国有2500万hm2天然湿地,这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和被破坏;沼泽、滩涂大量被围垦,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种群渐渐消失。这些都提醒我们,我国的水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体水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足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2 /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续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 维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将达到历史新高,本世纪中水资源最基本的矛盾仍将是水资源短缺及其引起的生态失衡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调剂余地有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节流与开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防治水污染,强化与协调水资源综合管理,解决由水问题带来的生态问题,这将是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我国有过不少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但实施效果较差。这除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本身不完善以外,还与各地区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也与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必要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关于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显不足。
3.2 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饮用水源地已出现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仅这些地区水源地问题有可能加重,即使是水资源较丰沛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较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水源地。我们不仅需要维护现有水体质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3.3 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有必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对缺水的地区进行水源的调入。应当建设必要的调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远不适应西北地区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力争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和国外资金进入该领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设。
3.4 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中带来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建设无不影响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建设项目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特别大,所以这些地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政出多门,不依法办事,漏洞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在贫乏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态下,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将有可能造成这些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法制化。
3.5 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则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区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论证,特别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量的关系研究还很缺乏。如最基本的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研究刚刚起步,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研究和系统的资料;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较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大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有关大专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急需的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必要时可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合理利用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合理的利用人才更是为了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20-1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总理在关于“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要基础,是生态环境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优劣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并且又不给后代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的内容:
1.1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认为生态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即要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它竭力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 因为现展早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消费了,同时也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还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因为现代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支撑。
1.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需求,也就是突出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穷作为实现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贫穷和生态恶化把发展中国家拖进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困境。因此,可持续发展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环境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
2 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林业的投资要逐渐形成以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生态效益补偿费为主,政策性投入、育林基金、各类贷款及其它专项项目科研经费为辅的投资新格局,逐年提高社会公益性林业建设投资比重和信贷资金融资比重,逐步理顺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可见林业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刻缓的一个主要问题了,对于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来说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2.1 科技发展邂逅,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动力
科研基础薄弱,林产业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很多省份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国家用于现有的林业科技投入不足,致力于林业的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对林业的认识仍存在着不足,不愿投入林业经济建设当中;林产业资源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林业重点工程建设3%的科技支持费用落实相对较困难,缺口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
2.2 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气候恶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原始积累时期的索取政策,森林资源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薄弱,作为环保型原料,木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的采伐也会对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解决我国林业的发展问题的出入和建议
面对着我国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但是林业科技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起到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可见要提高科技投入在林业中发挥作用应该做到这几点:
(1)在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时要经过充分的讨论,以及听取生产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以确保生产与科研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林业发展和决策立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让科研成果能够较快的使用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做到科研与生产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做到共同获利的效果。
(2)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实验在全国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在全国的实施,包括建立科技研究所、科技试验技术示范点,逐步过渡到全国科研所、各大综合高校、社会企业、机构、个人等等。
现如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显著特征,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严重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严峻。正是基于此,林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开始备受人们关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在全国范围的全面实施,高科技人才开始能够满足国家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需求了;作为林业产业这个基础产业,人才也是林业产业所最求的一大资源。由于,农业林业一个历史悠久的两大基础产业;但大量的人才却对它们认识严重遭到了扭曲。认为林业、农业是两个“老掉牙”的产业,这连个产业是农民的专属;可见国家在对农业林业的科技支撑项目和经费管理重视不足。
4 结束语
中国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仅肩负着国家基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优化。可见,我国林业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林业产业以及世界各国的服务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莉,苏宁,陈丽荣.林业财政贴息政策的综合效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6.
[2] 沈月琴,徐秀英,李兰英.中国青年林业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3]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2002.9.
[4] 浅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7(1)
关键词:生态整治 法律 问题
一、我国生态整治恢复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立法已经建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法律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这些生态保护立法仍存在不少缺陷,和我国当前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不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健全
(1)法律领域存在真空??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已经很多,但是在生态整治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存在着真空,很多情况仍然是无法可依,如生态效益的补偿、生态整治恢复的法律保障。出现问题只能是临时出台一些文件,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对于我国生态整治来说非常不利。
(2)基本法律侧重于防止污染?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法律不能适应当前的情况,例如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那个年代的环境意识和现在的情况不能很好的结合,那个时期主要注重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对于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来说意识淡薄,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是仅仅只限于形式,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9?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粗线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规则指引,被执行的很少。
2、对生态恢复缺乏足够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是涉及很多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行的法律缺少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重视,这和当前重视生态保护极其不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各自的角度对生态保护做出相应的规定。有些法律法规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仍然需要作出相应的细则。如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处刑规定明显缺乏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处刑,由原《刑法》按盗窃罪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降为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种规定显然给人们一种盗木比起其他的刑事犯法轻一些,给人们一个误导信息,对于立法我们要深思熟虑,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在其他法律中也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此不再一一道来。
二、完善我国生态整治恢复法律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法律意识,预防为主
法律的制定的目的不是在惩罚,而是侧重预防,同样,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制定也同样是预防为主。宣传法律,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首先知法才能懂法、守法。守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法,只有懂法的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尤其是环境法律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掌握依法保护环境的武器。环境问题是破坏容易治理难,有些环境甚至是如果破坏了就永久不能恢复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防止危害环境的后果产生。
2、专家参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的建立都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法律立的建立都需要相应的专家学者的参与,精通相关业务,在环境立法这个领域,由于需要相关的生态专业知识,不仅仅需要法律专家,更需要邀请一些生态专家参与立法,将更能把握立法的目的,充分调节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可持续发展观知道法律的制定???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环境保护法律的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有时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在解决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协调统一的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解决这些方面是很有用的,以这种思想构建的法律制度,能从根本上防治污染和防止环境遭到破坏的法律制度。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破坏环境,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都是不牢固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国外的前车之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环境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4、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外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应该说是有好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这对于我国环保法律的建立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积极维护我国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有时不是很难的事情,关键是好的法律如何执行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西方国家在环境执法、司法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公民在环境方面的一般权利。《清洁水法》和《清洁大气法》都规定允许公民对任何违反这两个法律的人提起诉讼。在美国环境法中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事诉讼制度,该制度允许环境管理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以实施环境法。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秦天宝: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社会科学.1999(6)
[2]李克国: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动态.2000(2)
[3]戚道孟:我国生态保护补偿法律机制问题的探讨.中国发展.2003(3)
关键词:生态翻译;译者主导;适应选择;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简介建议性英文译本
近年来,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清明上河园作为北宋文化旅游景点的重要代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景点网页英文翻译是将“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历史画卷展示给国外游客的关键。本文将从译者的主导和适应选择的角度来探讨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的翻译过程。
1.译者的主导和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生于21 世纪初提出的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其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研究,把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 胡庚申,2008: 11)。 翻译中的语境也扩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由原文、原语和译语等元素构成,包括语言、文化、交际、读者等方面。生态翻译学者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王宁,2011:2)。 就汉英翻译来讲,在从“汉语原文―译者―英语原文”这个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原文都是客体,只有译者才是有能力选择的主体。所以,翻译的过程就是从汉语到英语的双语言、双文化的转换过程。译者作为主导者,在此过程中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因此,翻译是一种再现性写作或改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一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译者要综合考虑语言、读者等因素,通过用另一种语言再现给定的原文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下面就以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网站的中英文简介加以说明。
2. 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网站英文简介试译分析
打开清明上河园的官网中文版,出现的是如下交替浮动的标语式的宣传性文字:“祝贺开封市清明上河园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大宋・东京梦华(篆刻) 锦绣王朝 盛世画卷 大型水上实景”及“再现千年画卷 创建AAAAA级景区”。(注: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是以虚化的图片浮动出现的形式展现的,持续时长为2秒钟,由于时间短,字迹颜色轻淡,在正常速度的网页浏览时,文字信息几乎是无法获取的,文字内容在网页其它窗口也均无法找到。) 虽然没有文字介绍,但是对于拥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中国游客来讲,标语式的浮动文字因基于深厚文化背景,所以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就其中的关键词逐一进行分析:
一、“开封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是强大的是北宋王朝的国都。
二、“清明上河园”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是全国旅游景区(点)最高等级荣誉。
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是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国家文化部对其在政策、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五、“画卷”指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和图》,它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北宋大都市包括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手工业、民间风俗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繁荣景象。
六、“东京梦华”指的是再现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生活的大型夜晚水上实景表演,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分析可见,对于中国游客而言,虽然网站上中文介绍性文字不足百字,但在独具北宋文化特色的画面却能烘托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壮阔景象,游客似乎回到了锦绣壮丽、繁华无限的北宋王朝。
然而,大多数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更没有中国的朝代概念,对以上六点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对景点英文简介翻译时,国外游客的身份就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下面是清明上河园景点简介的中英文版本。
中文版: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古都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主(化)体公园。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它是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弥足珍贵的社会民俗生活长卷,画中所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作为古都开封的社会生活、市井风情和城建格局。虽然它反映的是当时开封的一部分,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也不难想象其余街市的大略形貌。有趣的是一千多年前张择端把它从现实搬进了画卷,而一千多年后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进了现实!徜徉其间,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有了上述六点重要信息的呈现,景点的中文介绍省略了大量的重复信息,相反,用很口语化的语言(例如“有趣的是”、“常令人”)从“现实―图画,图画―现实”独具特色的角度向游客推介景点,传达出闲适的感受和轻松的氛围,迎合了游客的心理。
英文版:MILLENNIUM CITY PARK, which is located in western shore of beautiful Longting Lake in Kaifeng,is a large-scale historical cultural theme park with 600Mu total floor space in Chinese famous ancient city Kaifeng. It was founded in July 1992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LLENNIUM CITY PARK done by Zhang Zeduan, a famous artis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opened to the public in October 28th 1998. The MILLENNIUM CITY PARK is a valuable life drawing for social custom, which represents social life, social custom and building structure of Kaifeng as ancient cit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though it only shows part Kaifeng, it is very easy to know other streets’ situation by supposing. What is more interesting is that Zhang Zeduan put it into drawing from life one thousand years ago while Kaifeng’s people put it into life from drawing one thousand years later. Walking in MILLENNIUM CITY PARK makes tourists getting such felling that they have returned to one thousand years ago.
汉语崇尚词句华丽、字字相对、整齐和谐,英语则避免使用同义反复、追求言简意赅,注重信息的有效传达。在这种前提下,由于文化背景信息的缺失,虽然译者在适应和选择性地翻译的过程中,已经对文本进行了改编和加注,此英文译本亦不乏可商榷之处。首先,对清明上河园地理位置的确定以“开封市美丽的龙亭湖西岸”(western shore of beautiful Longting Lake in Kaifeng)为参照物不能对此景点有效定位,建议定位为“中国中部的城市开封”(in Kaifeng ,central China)。其次,“北宋”(Northern Song Dynasty)对于国外游客来讲时间概念模糊,建议加注起止时间“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再次,建议删去冗长的描述,使用简洁的词汇,如“历史文化古城”、“皇家建筑”、“宫廷娱乐”、“民俗文化”“实景演出” 及“体验千年文明”等关键词传达有效信息。最后,建议使用语言交际的呼唤功能。西方人了解古代鼎盛的中国引来“八方朝拜”,熟知“丝绸之路”和茶叶交易, 所以通过描述景区中从“丝绸之路”上走来的骆驼商队等情景,激发游客的冒险热情和猎奇心理,并以呼唤式的语言结尾,如“还等什么?”“欢迎来到梦幻的千年奇境!”这同时也契合了“一日步入画卷,一朝梦回千年”的绝美意境。
3.清明上河园官网简介建议性英文译本
建议英文译本:Kaifeng,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s a famous historical city in central China. Millennium City Park, located in Kaifeng, is a large-scale (600Mu) Song Culture Theme Pa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area follows up the ancient painted scroll ‘At River on Clear & Bright’ of the excellent painter Zhang Zeduan of Song Dynasty (960-1127). It reproduces the splendid view of Song Dynasty by the construction way of Song Dynasty, such as ‘Imperial Architecture and entertainment’, ‘folk culture’, ‘millennium city life shows’ and ‘ancient civilization’ etc. It creates a space with view, taste, melody, rhythm and history. Here, you can experience the bustle and prosperity of ancient Kaifeng. Hundreds of pedestrians jostle each other on the streets. Kaifeng’s stature attract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mels carry merchandise in from the Silk Road, and teahouses and restaurants do a thriving business…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Welcome to the dreamlike wonderland!
结语
运用生态翻译理论,能够指导景点简介的翻译并阐释其中的特殊现象。景点简介的翻译肩负着传递景点信息和民族文化的重任,译者应充分了解译文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因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交流障碍,进而实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6): 11-1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3]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http:///
渭河湿地的保护建议
毛战坡认为,保护渭河湿地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行性原则。恢复湿地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
渭河湿地恢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由现在的环境条件及空间范围所决定。现实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创造出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
稀缺性和优先性原则。计划一个湿地恢复项目必须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出发,应该具有针对性。为充分保护渭河流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全面了解区域内或计划区湿地的全部信息,了解该区域湿地的保护价值,了解它是否是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否是湿地的典型型代表类型等。
美学原则。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渭河湿地恢复的研究中,应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
湿地保护和重建过程中还应尊重湿地生态过程,恢复与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的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水能和水中的营养物等,尽量减少人为的输人和管理的强度;注重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不是形式的恢复与重建;湿地是介于高地和水体的过渡带,要考虑它的生态交错带特点等。
建立湿地保护规划和协调机制
毛战坡建议,应当结合新近颁布的陕西湿地保护规划和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制定适宜于渭河湿地的整体开发规划,确定湿地保护思想,明确湿地保护目标和区划、保护重点、保护措施、实施期限等内容,使湿地资源开发得到最佳效益,同时又能保持湿地的生态环境,以保障湿地周围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涉及面广、部门多,但渭河湿地保护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建议结合漓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环境情况,建立由水利、环境保护、林业等各部门组成专门的湿地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部门协调机制,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负责监督执行有关湿地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保护的各项法规,制定有关适宜的地方性条例。比如可以考虑仿照排污收费制和排污许可证,来建立湿地开发的许可证制度,由建立的湿地保护协调部门负责许可证的颁发。
加强自然湿地的人工修复
毛战坡介绍,渭河的人工湿地主要有灌溉地、农用洪泛湿地、采掘区等。但这些都只是小规模、无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所以渭河在保护天然湿地的同时,人工湿地的开发与研究变得异常重要,进行人工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因地制宜的建设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湿地调查规范》,渭河湿地主要植物资源有:臭椿、毛白杨、刺槐、泡桐、国槐、楸树、杨树、白榆等,经济果树有苹果、桃、核桃、梨、猕猴桃、石榴、枣等。由此可以在渭河大堤旁或大堤上种植适当的植物,一方面可以加固防洪大堤,远期来看也是对湿地的保护;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美化湿地周围的景观环境,改善整个湿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与河滩湿地连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炼而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是人类对于社会和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重新界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自然界的索取不断的增加,造成了大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人类向自然界无限制的排放也造成了生态环境失衡、社会环境混乱等现象,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量兴建,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也由于人造工程的兴建,对自然界的水体、气候、地质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此,如何在发挥水利水电工程为人类造福的同时,避免或者减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对自然界气候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地区性气候受到大气环流的控制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存在,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者是湿地,这就会造成地区的气候变得较为湿润,对于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地区降雨、气温等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 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 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 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 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 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 造成海水倒灌;因河流流量减少, 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 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 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 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 对航运、灌溉引水位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 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
(三)对水体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河流中流动的水体在水库中经过停留后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方面就是对航运的影响,过船闸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对上、下游的航运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水库里存储的水体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时容易引起水质的变化,进而引发水污染。另外,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水体蒸发量会增加,这会导致水汽、水雾的增加。
(四)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水库等工程的建设,对农田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农田避免受到淹没和冲刷等危险,通过对天然径流的拦截以及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也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结构和养分结构产生了影响,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造成了下游平原地区的淤泥肥源逐渐减少,土壤的肥力大幅度下降,同时,输水渠道的渗漏造成了地下水的抬高,造成了周围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和沼泽化日益严重。
(五)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这里的鱼类是特指的, 生物物种则泛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当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的影响。事实上 , 洄游鱼类由于种类不同, 其生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如鲟鱼, 相当一部分是在北纬 45 ℃左右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海之间洄游。 而且, 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类。 世界各国在建坝时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 建鱼梯、鱼道等; 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 我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 解决中华鲟洄游问题就选择了人工繁殖的办法, 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 需要强调的是,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 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同的, 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1)对陆生植物和动物的影响:①永久性及直接的影响, 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②间接的影响, 指局部气候, 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指对水生藻类植物的影响。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 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 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3)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 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 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 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 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 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 如, 长江葛洲坝, 下泄流量为 41 300~ 77 500 m3/ s, 氧饱和度为112 %~127 %, 氮饱和度为 125%~ 135%, 致使幼鱼死亡率达 32.24%。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建议
(一)建立全面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每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的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应重视如何趋利避害。相关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实践情况,科学地评价工程建设的最大价值。注意在评价时,应关注工程的环境价值、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生态等的两种具体的有形、无形变化情况,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不忘长远利益的维护。
(二)加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强对环境的管理,从大气、噪声、水体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有效的监测活动,对于施工期间当地的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同时,实行环境监理制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污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留下潜在的污染源。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要及时的处理,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景观恢复和绿化工作,减少甚至是避免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强化工程运行管理
科学制订调度运行方案,统筹兼顾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在制定调度运行方案时,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重点考虑生态用水.兼顾其他用水。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开展生态调度。为河道留下适当的生态水量,兼顾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用水需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以及调度运行的需要,科学制订环境监测计划,并按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定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
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我国水库移民经历了安置型和开发型两个阶段, 国家还出台了库区后期扶持政策。 为了解决好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有专家建议研究“ 投资型” 移民政策。 其主要思路是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设施进行评估, 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 参与水电开发建设, 使移民和开发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 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 这一建议值得研究探索。
三、结语
在水电开发建设中, 一定要正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并落实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 , 探索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法。只有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 坚持科学的施工方案 ,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 明确科学的发展计划, 才能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2(06).
[2]陈丽妍,陈丽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J].才智,2012(36):219.
[3]邓生雪.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北方环境,2011(08).
作者简介: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2003—2007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2005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2007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2007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2007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07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2003—2007)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