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分包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形式,对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工程分包的同时,如何规范工程分包结算行为,提高工程分包结算的准确性,成了工程分包结算的主要内容。基于工程分包结算的实际需要,以及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对提高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识到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并结合工程建设分包结算实际,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措施。
二、内部审计的价值分析
在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不但能够规范工程结算行为,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内部审计的实行,内部审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采取必要的内部审计手段,企业在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在资金结算行为和结算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依据和可靠的手段,使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较多的保障,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审计有效控制了企业的资金支出。在内部审计中,对企业的资金支出有着明确的审计要求,企业只有合理控制资金支出,才能满足内部审计需要。在这一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在资金支出方面建立了预算制度等多种审查制度,达到了控制资金支出的目的。
(3)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内部审计措施,企业对经营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通过内部审计查找出漏洞,并根据漏洞建立起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和有效抵御经营管理风险和资金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三、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工程分包结算中开展内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取得的效果来看,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算工程量的审计不够准确。结算工程量的审计,应获取图纸以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按规定方法和程序对分包工程细目进行逐项计算、汇总,然后与分包结算工程量进行比对,审核其是否存在差异。但是从目前分包结算内部审计来看,在审计过程中,工程量在统计过程中存在不准确因素,对内部审计结果造成了影响。
(2)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缺乏统一标准。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审查结算综合单价与分包合同约定是否一致,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综合单价的调整应参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原则确定。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的内部审计来看,缺乏统一的标准是导致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难以取得实效的关键。
(3)合同外计量的审计力度较小。程分包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合同外工程量,这部分工程量也是导致建设单位增加预算的主要原因。但是从目前工程分包内部审计来看,对合同外计量的审计力度相对较小,不能达到有效审计合同外工程量结算金额的目的。
(4)主要工程材料的审计不规范。在工程分包内部审计中,主要工程材料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关键。但是在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材料由于消耗量和剩余量不明确,并且有些材料的剩余价值无法统计,导致了主要工程材料的内部审计不规范,存在审计失误的风险,对于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和解决。
(5)分包往来账目的审计,缺乏基础资料支撑。在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中,分包往来账目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但是在实际审计中,有些分包单位在往来账目上无法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证据材料,导致了分包往来账目的内部审计因缺乏基础材料支撑而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四、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对策
基于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以及内部审计对工程分包结算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当前工程分包结算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
(1)按照合同内容核对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工程量的核查过程中,应以合同内容为主,并做到以合同核查图纸,以图纸确定实际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
(2)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采用统一的审计标准。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为了避免出现多重标准,应根据结算实际和内部审计需要,采用统一审计标准,并加强对结算单价和总价真实性的审计,避免多重标准造成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
(3)加强对合同外工程量的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全面性。由于合同外工程量的客观存在,以及合同外工程量在核算中容易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在合同外工程量的内部审计中,应严格依据图纸及相应的见证材料予以认定,对没有依据的合同外工程量不予确认。
(4)认真核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考虑到主要材料剩余价值认定困难的特点,在内部审计中,应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进行认真核对,并采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核对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
(5)加强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以原始材料为准。基于分包往来账目缺乏基础资料支撑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只有加大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才能解决此问题。如果存在没有相关见证材料的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账目不予认定。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过程中,只有按照合同内容核对工程量,提高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在结算单价和总价的审计中,采用统一的审计标准、加强对合同外工程量的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全面性、认真核对主要工程材料的剩余价值,提高内部审计的规范性以及加强对分包往来账目基础资料的核查力度,以原始材料为准,才能保证工程分包结算内部审计取得实效,进而满足工程分包结算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为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丽荣.如何对施工企业进行内部审计[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4(01).
[2] 金莉.基本建设工程结算审计方法初探[J].审计月刊,2014(07).
[3] 程士臻,刘佩琦,李景祥.工程竣工结算中高估冒算现象的成因[J].山东审计,2013(01).
[4] 张立仁.浅析确认施工企业营业收入及纳税时间的多种做法[J].审计理论与实践,2014(08).
审计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强审”是“文化强国”的组成部分和时代要求,也是提升审计机关形象、强化审计队伍素质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长期培育、循序渐进、相互渗透、潜移默化。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方向。刘家义审计长曾说过: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有助于审计群体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审计国家理论。审计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发挥经济运行大系统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性意义。《审计法》规定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人为本,重视审计机关所配备的各种物质设施和审计人员队伍状况,争取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来作为物质保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以适应新时代的审计手段。时刻把广大审计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优质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保证。
审计制度体系是为保证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审计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是保障审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把制度的刚性管理与文化的软性影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章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使制度文化成为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见于形的价值取向。
总之,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审计文化建设的培育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前进,进而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程决算审计 高校 现状 做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34-01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基建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20世纪末开始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基建工程越来越多,高校基本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建设工程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也给国家和高校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何充分保护资金使用安全,依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现状
1.1?工程决算审计周期长,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领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决算”的现象,对工程决算管理意识淡薄,这是导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工程组织者关心的往往是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同时,领导换岗频繁,工程项目竣工使用后,就没人过问决算审计工作了,以至于某高校工程竣工使用后六、七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都没有完成,严重加长了决算审计周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效率。
1.2?高校基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由于高校的急剧扩招,导致高校新建、扩建规模迅速加大,而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无法适应基建投资的大幅增加,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往往不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并且一人多岗;项目财务管理人员也多只是财务会计,缺乏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理论,不懂工程经济,对项目建设经常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上。如:某高校工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维修费、配套设施等支出,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这些费用被直接摊入工程成本,造成资产成本与实际成本严重不符,而且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地将非本项目的维修费、更换配件等摊入工程成本,人为地增加建设项目的成本,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的准确性。
1.3?高校建设工程决算的事后审计,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审计贯穿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包含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及后评价阶段,由于很多高校还从传统意义上认识工程决算审计,认为是工程竣工验收后才进行的一项工作,这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就难免存在许多缺陷:审计工程开始时工程已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已不能再现,双方遇到争议时,无法提供详实的记录和图片。同时,审计人员多对施工程序、新工艺、新材料不了解,没有深入现场,实地取证,被审计方无法认同审计结果,导致审计久拖不决,延长了审计周期,而且时间越长久越无法核实,严重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质量。
2 如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
2.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在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克服项目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依据“谁主管项目谁负责审计工作”的原则,从工程一始就把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分级管理。在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未完成以前,项目主要领导及管理人员不得调离,善始善终地做好决算审计工作。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做到审计客观公正
建设工程决算审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繁杂。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严格审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实现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核对,做到审计客观、公正、透明。
2.3?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全面准确收集资料
要改变传统滞后的静态审计模式,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对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做到事前评估风险,事中调查取证、事后清晰核算造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规范、招投标是否合法,还要及时深入施工现场,审查项目是否按图施工、施工中有无偷工减料现象、深入市场了解材料、设备价格是否合理,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及时做好丈量、记录和图片,准确掌握各种有效信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竣工决算审计准备充足的资料。
2.4?加强财务管理,为工程决算审计提供有效证据
财务审计要服从和服务于工程审计,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财务审计组要配合工程组查账,借助财务资料来充实审计证据。财务人员必须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理解基建会计制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主动、合理、及时地为建设工程提供资金,有效地实施财务管理,工程竣工决算时应进行及时清仓盘库,做到有帐有物,账实相符,不多列、不漏列,更好地为工程决算审计服务。
3 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意义
3.1?及时做好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支付工程结算价款的依据,减少资产流失
工程竣工决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依据。一些高校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装饰工程的分项工程委托给多家承包商进行施工,由于工程决算审计工作多年后才完成,一些承包商已转项经营甚至倒闭,致使已经支付的工程款项无法追回,建设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及时、准确地完成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才能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和各分项工程造价的组成,依法支付工程价款,减少合同纠纷,有效控制投资,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并能准确反映工程的相关经济指标,完成工程成本核算。
3.2?加强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资产移交的依据,对有效控制建设投资起积极作用
工程决算能够全面反映建设投资规模和资产的实际成本,是正确核定建设单位交付使用、使用单位接收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递延资产价值的唯一依据。同时,通过对工程预算和工程决算的审计对比,分析投资效果,可以找出建设投资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4 结语
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一项较艰巨的审计查证工作,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切以维护学校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原则、注重方法,不断提高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水平,有效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社利同,等.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卢晓东.做好高校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提高建设资金投资效益[J].财会研究,2003(8).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审计效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75-02
1 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3年在其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在其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防弊、兴利、增值是内部审计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其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增加价值和改善企业经营服务。
1.1 内部审计的地位
从组织模式看,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有三种:一是由监事会领导;二是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三是在总经理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从内部审计职权看,内部审计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并根据要求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有关审计情况,有利于促进改善内部治理,从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具有检查、调查取证权,参与决策权,建议权,采取强制措施,通报批评,处理处罚权等。
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各组成要素是为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所必需的条件。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具体作用主要包括:(1)监督控制作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企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2) 评价、参谋作用。通过审计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对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经营成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公司内控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3)维护、增值作用。对内控系统各个节点进行检查评估,发现内控各个环节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对企业重点职能部门、重大资金、重要经济事项等进行监督,检查经济活动是否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发现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以及时地予以纠正、制止和查处,预防、减少风险损失,以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从而帮助和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增加企业价值。(4)咨询服务作用。内部审计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和专业能力,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咨询、建议、协调等服务,从而不断丰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
2 抓住施工企业生产技术、经济特点,合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
2.1 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单件性,须追随工项目跟踪审计
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都要随建筑产品所在现场的不同在不同工地、不同地区的承包工程项目之间进行流动施工,或在同一工地不同单位工程之间进行移动施工。各建筑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用途、结构及建筑要求,都需要单独设计,并按单件组织施工生产,在生产过程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使用,始终不可移动,具有一次性。这一特性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只有深入施工现场,随着工程项目的建设跟踪审计,才能充分发挥监督服务职能。
2.2 施工生产周期长、消耗大,尤须注重期中审计与多类型审计
建筑产品一般综合性强、体积宠大、结构复杂,加上施工生产受现场工艺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其施工生产周期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务,消耗大。由于施工生产周期长、消耗大,为了防止效益流失,需加大过程控制,从而决定审计工作方式不能仅停留在事后审计,而应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实施期中审计尤为重要。同时应该针对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治理等不同类型审计调查。
2.3 须以单位工程为对象,采用建造合同形式进行会计核算
施工企业在投标中标后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要与建设单位签订建造合同,根据完工程度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收入确认,大多采用分期结算工程价款,工程完工后通过竣工工程点交、验收方式交付给建造合同甲方验收使用,并与甲方办理工程价款清算。建造合同根据实际成本费用占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认完工进度,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成本费用。为了反映生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项目部必须真实、准确、及时、系统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建造合同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建造合同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收发、领退、转移、报废、清查制度,建立、健全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各项原始记录和工程量统计制度,制定或修订工时、材料、费用等各项内部消耗定额;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核算具有可靠的基础;对于为完成合同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归集和登记,对于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地预计。作为内部审计,为了考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就必须注重以上关键环节的审查核实,对于生产建设过程中建造合同确认收益与项目实际盈亏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的,需要审计工作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损益调整重新确认经营成果、债权债务。2.4 务须关注分包经营风险、劳务用工安全、规范化管理等审计内容
不少施工项目规模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难以由一个施工企业单独完成,很多工程项目需要由一个施工企业总承包后,再分包给其他施工企业共同完成,使其施工生产既有总体性又有高度的协作性。为了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要求,施工企业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施工队伍,同时增加了对合作商、协作商、引进劳务队伍的管理。因此关注分包经营风险、劳务用工安全、规范化管理等构成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3 严格把关关键环节,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能,为单位领导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言之有据、施之有策的报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审计质量,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正确运用内部审计依据
内部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合法、合规、合理性及有效性,据以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客观标准。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依据,也包括企业单位自订的计划、预算、定额、合同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以与审计项目及审计目标密切相关的、适用的、具有正式书面文件形式的法律、法规、决议等为审计依据,全方位、辩证地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及问题实质,形成正确、可靠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3.2 坚持审计程序,做到有条不紊
主要抓好审计立项、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查处、问题整改落实等各关键环节,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项目的增多,审计机构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管理层和群众高度观注的项目进行审计立项。在实施审计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工程项目基本情况如:招投标情况、工程概况、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生产经营概况等;制定好审计计划、拟好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等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审计过程中要按照审计计划和方案认真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可靠审计证据,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实质性测试等审计手段,审核内控制度有效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形成审计底稿,编写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同时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叙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出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作依据,不偏不倚,以提高其可信性;反映的数字必须是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并经核实无误,以保证其真实性;处理意见引用的法律、法规必须准确无误,以维护其严肃性;文字表述要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以体现其艺术性;审计报告报批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遵从其客观原因分析,以体现其灵活性。
3.3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及治理的重要手段而存在和发展的,其履行职责的范围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及其信息载体,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内容综合运用审核、计算、函证、监盘、观察、询问、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以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同时面对审计力量薄弱和项目单位多、跨区域广的特点,要提高审计覆盖率,审计部门必须改变审计工作方式,要充分利用好计算机审计技术,大力开展远程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4 把握审计重点,突出经济效益
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求,审计工作重点从真实合法与效益并存两方面入手,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相关法规遵守情况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外,重点考察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机械设备利用效率、材料物资采购价款合理性、管服经费责任成本落实情况、资金运转情况、劳务协作队伍验工计价情况等成本效益情况,保证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实现增值服务功能。
3.5 认真落实审计建议,促成审计成果转换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各种风险增多、公司治理加强及内部组织重整,内部审计工作应立足于推动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需要,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加大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力度,对查出的问题和存在的漏洞,及时给予指正,督促整改落实,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3.6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渗透与扩展,加之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及管理型队伍模式的转换,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税务、分包、合同、财务等各种风险不同程度增加,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审计,还要熟悉公司内控制度、掌握验工计价、合同、税务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信息技术、管理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职业道德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不畏困难、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勇气;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工作踏实,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的情操;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思想品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了达到目标要求企业应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和后续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考核激励机制,宣传典型,调动工作热情,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10327020Z。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发重视,环境保护成为近年来脍炙人口的热门话题。我国以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十分严重,这最终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环境保护的任务已经提上日程。而在环境保护中,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把控监督手段,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内容、评价方法方面进行回顾和评述。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方面,陈正兴等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目标对象(即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按一定标准进行检查,对各方面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效果与效率做出相关的表示意见。这种观点是从对效率和效果方面进行了强调,指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针对性目标。史晓燕等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上归属于审计的一小部分,在研究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过程中 ,应紧紧围绕环境审计的核心,由独立的第三方完成证据的收集,进而对政府部门和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做出评定。王恩山则从审计控制的方面出发,围绕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审计单位(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并对照合理的标准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自身的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这样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的一个具体表述,目前对此学术界也有较多认可。综上,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原则,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对环境整治有关的项目和工程进行审查和分析,判断项目和工程是否合法合理,并提出一系列改善性建议,使相关项目与工程的开展更加顺利与完善的活动。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陈正兴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即对环境决策行为审计、经营计划和目标审计、被审计单位管理效率审计、内部系统控制审计、资源、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六个部分。其中,最直接能够观察出的是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这也是环境绩效审计所有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万玻的观点是,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经济性 、效率性和效果性外还应该有环境性,这是对之前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王恩山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分为两大类,即本质内容和具体内容,并从受托环境责任入手,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将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细分成八项加以阐述,其中将环境法律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合理性摆在了第一位,故法律与制度的健全对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当主要包括:对国家法律及制度环境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具体环境政策的执行状况和预期效果的审计、对相关环境项目及工程效益的审计,以及对整体的环境综合管理系统的审计。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要保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统一,并注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
四、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环境绩效状况的手段,其重点是如何构建一整套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关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目前比较流行、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是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辛金国阐述了对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相关步骤:首先确定分析对象及范围,再找出与对应项目相关的指标,将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最终用货币来衡量其影响。王恩山提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和防护费用法、替代工程法、调查评价法等五个方法。汤亚莉等人提出采用环境价值链分析法,通过层次法确定权重,并分析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用γ值的大小来表示环境绩效。蔡春、蔡利、朱荣将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分为财务方法和非财务方法,并在财务方法中着重阐述为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评分法、财务报表结构指标评价法、经济附加值评估法和平衡计分卡法,还提出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该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权力运行状况、政策执行效果和制度合理性六个方面。在规范性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偏少的状况下,刘沙沙通过实例研究提出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改进模型,提出了二十四个二级评价指标,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较合理地解决丢失信息的问题。江媛媛将常用的环境绩效分析方法阐述为主成份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放眼国际上的做法,目前欧盟的外部审计己经开始借用企业内部实行ISO14031标准的成果,这大大提高了环境绩效审计的成功率。标准中将环境绩效指标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分别从组织管理和作业管理的角度进行评估。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费用效益分析法在被广泛运用。但因为采用的评价标准有所差异,故存在不同的具体方法。其中通常采用的有经济净现值法(ENPV)、经济内部收益率法(EIRR)和经济现值指数法(ENPVR)。在以上的各种方法中,笔者认为数据包络(DEA)分析方法尤其适合作为评价环境绩效审计指标,DEA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展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其运用数学规划法比较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使评价结果能够充分量化,从而对决策单元的效率做出排序和评价。此方法不论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目前来看,虽然有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环境绩效审计,并对其进行研究,但很明显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我国学术界对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而在这一部分上,法律、制度环境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解决了如何构建完备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统一、规范的环境管理标准的问题,才能来更好地指导相关审计实务的开展,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多停留在规范研究的层面,实证研究较为缺乏,相关的一些代表性的文献成果几乎是屈指可数。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实证研究的难度偏大,以及国内在这一块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所致。而进行实证研究时关键问题是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衡量问题,也就是定量分析问题。根据现有研究来看,DEA分析法和费用效益研究方法,应该是以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主流方向。但DEA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各学者的研究中去共同解决。望我国能尽早形成成熟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焕发生机。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增加组织的价a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揭示了在现阶段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趋势,由“监督与评价”向“增值和改善”的转变,这也标志着内部审计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增值型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介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组织中只有很少的部门为组织的管理层、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提供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部门。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价值的积极意义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和防止损失,增加企业价值。由于内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质,通过对内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查清风险因素和产生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控风管的措施,帮助改进内控与风管体系,保障企业资产质量提升,预防风险,减少损失,提升节支增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各个层面,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按审计程序,通过对经营目标、决策程序、管理流程等进行监督评价,检查经营运作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经营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出谋划策,提供解决方案;根据战略规划,提出前瞻性、建设性建议,改善企业的运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完成各项治理目标,实现内审的价值。
三、完善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方法
(1)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提升企业价值。首先,要求我们企业内部审计要进行准确自我定位,努力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大局中去,全面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其次,要求内部审计应该以“提升企业价值”为工作核心,利用自身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的组织地位和拥有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工程审计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基础之上,内控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等同样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围绕提升价值来开展,应该把所有内部审计工作转化成企业价值量的形式来考量,牢固树立为企业增值的观念。最后,要求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最大效能。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因而内部审计效能发挥如何也影响着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应改变旁观者的身份,从提升自身审计效能出发而努力成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
(2)树立增加价值目标,重视风险管理。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应将增加价值当作关键目标,让企业内审活动更为贴近企业价值链。增值型内审增值方法主要有企业价值与审计价值增值,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增值。内审创造价值来自成本降低创造的直接价值,以及提升企业经营运作与效果创造的间接价值。内部审计应重视内审监督的价值定位、导向、调控及转化增值等的作用,积极更新内审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及思维转变,强化质量控制与资源配置优化,畅通内审监督程序,最大化的发挥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内审管理应重视风险管理在整个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将建立良好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有能力也有责任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3)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能使企业的监督机制得到完善和补充。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经营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增加价值。审计工作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企业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企业在组建内部审计小组时,应当参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企业高层领导或者由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直属管理,使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证,使审计工作在开展时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从而确保审计人员审计时能够做到充分的客观和公正。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最关键的特质。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较高,能够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增加组织价值。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学习与培训、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等,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不断适应新时期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经营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审计成果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为股东创造更大增值服务。另外企业内部审计还要转变“监督者”的意识。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减弱监督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应把自己理解成是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一个分子,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样才能促进内部审计主动地投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去,并发挥巨大作用。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从名称上看简单易懂,增值即增加价值或减少损失,增值型内部审计即能为组织增加价值、帮助企业达到预期目标的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新生的一种审计类型,同以前的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分水岭。事实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许多业务是以前财务审计、基建工程、管理审计业务的延伸、继承和发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利益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日益不可确定,同时,建设国际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企业改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行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变革,对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保证,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基础上,业务范围扩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呈现出无限扩张的趋势。目前,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诊断咨询、管理效益、监督服务等活动均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范畴,主要内容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1.战略管理。了解和分析企业信息,辨别、界定企业的战略需求,对企业进行综合诊断,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帮助企业进行战略研究、战略假设、战略选择和确定。
2.组织管理。通过调研,分析被审计单位资料,对公司治理结构、管控模式、组织结构、流程与制度体系等进行审计,编制调整方案,优化组织管理流程。
3.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进行预测,分析需求、供给匹配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评估,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4.财务成本管理。分析企业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控制、成本管理等情况,为企业改制、重组、并购、投资、项目实施、纳税筹划、利率和汇率安排、资产剥离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5.市场营销管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产品定位及营销政策,选择绿色营销、亲情营销等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进行营销政策定位,服务企业管理。
6.生产运行管理。调查生产运营管理的高效、灵活、及时情况,对生产运营系统进行评价与改进,会同被审计单位对生产运营系统进行设计和调整。
(二)企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意义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阶段,它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审计的发展起着重要意义。一是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其目的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帮助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内审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在证实自身存在的价值,赢得管理当局的支持和重视,二是内部审计战略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过去传统的居高临下“警察与小偷”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逐步改变为“参与性”的审计策略,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来,强调与被审计对象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确认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审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并积极向管理者推销自己的内审产品,为企业发展服务,四是内部审计更加关注组织的风险,识别、防范、降低组织风险成为内部审计主要工作内容。
二、推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评价标准,影响项目实施深度。目前,一些管理类审计项目缺少国家或行业评价标准,有企业标准的可能存在缺陷,审计人员评价优劣无从下手,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难以解释,影响审计项目的实施。
(二)审计资源投入大,没有可借鉴经验。增值型内部审计拓展了审计范围,范围遍及企业管理各个领域,但有些领域专业性极强,审计人员以前从未涉及,无经验可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同时还要不断调整项目方向和手段,实施起来难度大。
(三)预期效果难以估计,立项方向不好把握。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发生南辕北辙情况,认为可能会取得较大成果的项目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认为可能投有成果的项目却给你意外惊喜,这同审计项目立项直接相关,对项目理想提出更高要求。
(四)管理问题复杂,成果难以量化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
为了达到审计目标,克服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困难,在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基础上,增值型审计对项目实施要求更加细化,对采用的评价标准、人员素质、方式方法等有更高的要求。
(一)审计立项可行,项目定位准确。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常规审计的延伸,审计范围已扩展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但以内审目前的经验储备及人员状况,应循序渐进,切实可行。项目立项至关重要,不但要选择企业热点、焦点领域,同时更要切合实际,项目要有可操作性,对企业管理要有建设性。
(二)强化审前培训,胜任审计工作。增值型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审计范围的拓展对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知识已不能满足审计项目需求。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的审计领域,对项目实施人员知识结构进行扩充,掌握该领域知识体系,对提高审计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审计现场,合理组织人员。审计项目现场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针对不同的增值型审计项目、审计人员擅长情况,细化审计内容,合理分配审计人员,使每个参与项目人员既在总体知识结构上满足项目需求,又在某一具体领域有所专长,成为该领域专家,将项目分解,减轻整个项目压力,同时提升项目实施水平。
(四)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提升项目质量。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基础上,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目前在管理领域常用SWOT分析、SCP分析、BcG分析、杜邦分析等方法对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企业优势劣势、财务状况、市场战略等情况,通过分析查找关键影响因素,对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量化,解决管理问题难以量化的问题。
内部审计自进入公路施工单位以来,其职能履行人员由会计、专职审计人员逐渐向独立审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演变,审计对象由某一部门向全单位审计演变,审计领域由事后审计向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全过程的审计演变。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并受到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重视。公路施工单位的内部审计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以下主要从四方面指出其缺点。
(一)审计管理意识相对较弱。工程施工单位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更大,细微的差错更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内部审计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中很多公路施工单位并未对此重视,弱化了审计的地位,使审计部门成为了摆设。例如:单位内并未设置审计职能部门或者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并。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系统和审计操作程序、加强内部控制更加成为一句空话。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审计部门不受重视,审计工作不被单位认可,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兼职人员,或者从行政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调入审计部门。这就决定了审计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审计基础知识的了解。人员素质不够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报告的质量欠佳,审计建议以偏概全,不能真正起到监督和改进管理的作用。更有甚者,在审计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使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成为掩盖经济活动真实性的工具,审计工作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手段不科学。在全球经济的今天,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济理念,推进着现代化的发展。电子信息平台和通信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通信与发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也与其密不可分,通过先进的技术,审计工作更易发现层层弊端。然而公路施工单位却很少将信息化与审计工作结合,也没有赋予审计人员相应的权限,使审计信息化流于表面。
(四)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传统的检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事后审计的审计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公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常常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公路施工全过程进行的审计才是内部审计应当加强的重点,用科学的手段将内部审计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并重财务审计、经济法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才能真正将审计用于单位的实际管理当中,切实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公路施工单位内部审计存在上述的现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从几方面对原因进行总结。
(一)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审计属于管理活动,不能够直接创造价值。企业的部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是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价值创造的部门,尽可能节约非价值创造部门的资源投入。因此,领导没有把内部审计当做是单位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只是简单将审计部门并入到其他部门,或者指定几名内部人员兼职,导致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最终会造成内审质量欠佳。此外,领导没有分配相应的权限,各部门也不会主动配合内审部门的工作,内审工作的全面展开存在较大的困难,出具的审计意见参考价值有限。
(二)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畏惧。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不同,内部审计人员一般为该单位的员工,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可避免的要与领导、同事发生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内审人员通常对领导不要求的项目不予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也可能不会提出。在某些单位,更有部分人员对提出审计问题的内审人员打击报复,更加降低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当然审计质量也不可避免的会下降。
(三)相关人员设置阻碍。公路施工单位中会涉及存在大量利润的活动,例如采购活动,部分人员会为谋私利,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单位的成本费用,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恰恰是审计人员审计的重点之一。或者有的相关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在某些环节上少走程序,相关流程是否完整也是审计的工作。此时,相关人员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阻碍内审人员对相关事项进行审计,造成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审计的结果。
三、对公路施工单位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公路施工单位关于内部审计相关制度的建立相关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有了制度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的地位提到提高,与其他部门进行时也能得到配合。此外,在相关制度的保证下,内审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审计的内容,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也能够明白审计内容,从而收敛自己的某些行为。
(二)提高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度领导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常常能决定该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以及工作人员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审计人员应该让领导明白审计计划、执行、监督的重要作用,提高单位领导对工作的重视度。而领导应该意识到内审工作属于管理工作,内审工作能够寻找管理漏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协助领导完善公司的管理,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领导对内审工作理解并重视的基础上,内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加强内审人员事中审计工作公路施工单位内审中存在的很多重大问题,从根源上讲都与内部人员的腐败离不开。这些腐败现象通常发现在公路施工的过程当中,因此加强对公路施工项目的事中审计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问题。管理层可直接向施工现场委派审计人员,更好的起到监督作用。
(四)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建设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设主要分为三方面:提高内部人员的职业素质、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人员素质方面,要对内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引入具备各方面知识的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创新内部审计和方法,引入现代先进技术,有传统的检查凭证与报表技术向利用现有管理学与经济学方法进行评价审计,审计手段也由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化自动处理;加强与外部审计单位的交流协作,组织内审人员向外单位学习,聘请相应专家担任内审人员,引进先进技术,都是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建设的重要方法。
四、结束语
安装工程造价虽占整个项目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具有技术内容多(给排水、电气、通风空调、消防工程等)、技术含量高、使用材料设备种类繁多、施工过程变更频繁、暗装暗敷工程量大等特点,使得安装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难度加大。安装工程造价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相应的,安装工程的跟踪审计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重点,在施工阶段做好安装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安装工程的特点
在一般的大型建筑中,除土建工程外,都将其归入安装工程。包括: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消防工程,给排水、采暖、燃气工程,通信设备及线路工程等。但安装工程有其特有的特点,只有了解其特点,审计人员才能做好安装工程的跟踪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安装工程有以下特点:
(1)安装工程材料和价格多样。安装工程因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所需材料设备数量不多,但种类繁多,其价格相差也较大。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其类型有闸阀、截止阀、蝶阀、止回阀等,规格从DNl5~DN350。在同一个类型的阀门中,按连接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方面,又可以把它们分为铜质、铸铁、塑料阀门等,这些差异使它们之间的价格相差也较大。即使同一种类型阀门,不同产地或者不同厂家其材料价格也不同。显然安装工程材料和价格的多样性给跟踪审计人员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2)安装工程中新材料不断涌现,取代传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出,一些传统的产品逐渐被淘汰出局,新材料取而代之。例如在照明方面,节能灯成为最为实惠的选择,向绿色环保方面发展。过去在给水工程中,使用的是传统的镀锌钢管,现在已经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甚至不锈钢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传统的水表正在被智能水表代替。这需要审计人员多进行实际考察。
(3)安装工程须与土建、装饰工程密切配合。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和装饰工程是密切配合的。如果土建工程与装饰工程出现变化,安装工程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更,再加上安装工程也有自身的特有性质和要求,有些变化是无法提前完全表现出来,只能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决定。
(4)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安装工程通常为了整体上的效果,多采用的是暗装,外面基本上不留痕迹,因而从装饰后的工程上是看不出来安装材料的。前面提到,安装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牌、规格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生产场地、厂家等的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所以,在工程竣工后从外观是不容易检验出安装工程是否按照原来的设计规范施工的,也检测不到所使用的材料是否以次充好,有没有偷工减料等,这样的暗装现象,给安装工程结算带来诸多困难,这就需要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阶段做好资料的收集。
安装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重点
1工程进度款的审计
工程进度款的正常拨付是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工程款早付和超付的重要手段。工程进度款审计的主要程序及内容:
(1)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交当月(或节点)已完成形象进度,报送工程进度款申报表。
(2)监理工程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已完工程量,再报甲方代表,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和变更分别签证认可。
(3)甲方代表将已初审的工程进度款申报表送审计部门或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审核确认。
(4)跟踪审核人员对工程进度款申报表进行审核。首先核定确认工程量,然后将综合单价、措施项目费、规费、税金等,与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进行对比审核,最后审核签证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并找出问题,出具审计结果。
(5)审计部门或委托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对审计结果出具审核意见,提出工程进度款支付建议。核定确认工程量时,按照事实求是的原则,跟踪审核人员应到施工现场查看申报工程量与实际施工进度是否一致,有没有多报的现象,必要时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同时,根据每月(节点)进度付款实际情况建立台账,避免工程还没有完工而进度款超过合同规定的数额。此阶段需特别注意合同的支付条款,严格按照支付条款来支付进度款。
2主要材料、设备价格的审计
安装工程中未计价材料、设备很多,其价值占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80%,有的甚至占90%以上。因此对其价格的审计也是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重点。材料、设备价格的确定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承包方提供材料,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以及生产单位在施工合同中已约定清楚,由发包方认质认价;另一种是由发包方提供材料,即“甲供材料”。
因安装工程材料和价格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厂家,安装工程材料设备价格相差较大。承包方提供材料的价格容易出现偏高、混乱的现象。同时,造价管理部门的信息价仅有部分品牌的材料、设备价格,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走向市场,定期进行市场考察,了解、比较多家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价格,建立数据库,才能对承包方提供的材料价格及质量进行合理地审计。又因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审计人员还要到施工现场抽查核实,防止施工单位以次充好,降低等级采购材料。
3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的审计
工程变更涉及到设计变更通知书、现场签证记录、技术核定单、签证记工单等工程资料,这些工程资料是工程施工中所发生变更的实际证据,其真实性、有效性及实效性就具有特殊意义,是反映工程变更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审计中要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效性进行审计。如某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为每户新增了一个多媒体箱,多媒体箱是嵌墙安装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后,多媒体箱实行包干价114元/个。安装工程有必须与土建、装饰工程密切配合的特点,对安装多媒体箱的地方在砌筑墙体时只要预留出多媒体箱的位置即可,但部分安装多媒体箱的那面墙已经砌筑好了,这时就需要剔槽安装多媒体箱。施工方会对剔槽、修补进行签证,跟踪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就应到现场核实,才能对变更签证的真实有效性进行审计。
结束语
关键词:企业;工程管理;问题;控制对策
1导言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生产、工作效率、利益实现都影响重大。因而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相关概念及内涵
2.1工程管理的涵义
2.1.1工程管理的定义。工程管理学的本质是一门针对工程的管理科学,来研究在管理科学指导下运用工程方法如何提高效率,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结合工程与管理的涵义,在此借用2005年何继善对工程管理做出的定义:“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一般说来,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2.1.2工程管理涉及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内容不断创新和工程影响力不断增强。与以往将工程管理仅仅等同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同,现代工程管理既包括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也包括复杂的新型产品开发、制造和生产的管理,还包括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管理,而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等,也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领域范围。工程管理科学发展成围绕工程产生和发展的一系列技术管理科学(产品管理科学和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2.2内部审计的涵义
2.2.1内部审计的定义。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所做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所颁布的《内部审计责任》中指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2.2.2内部审计的发展。19世纪内部审计的概念发端于英国。194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内部审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是内部审计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的文件中。企业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管理权的分离是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的原因。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会计导向审计到管理导向审计,再到风险管理导向型审计的发展过程,审计目的也从对会计的差错监督演化到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监督上来。
3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工程项目中普遏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一,企业在建设程序时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十分严重。一些企业在建设中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排斥某些潜在投标人,对其投标实行歧视性待遇。第二,企业存在虚假招标、规避招标等不良现象。一些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自身利润,采取各种方式在招标上“做文章”,还有某些建设单位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视为“走形式”、在施工图设计没有通过审查的情况下盲目开工、项目竣工后不验收备案等。像这样的项目工程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还给国家造成了经济负担.
3.2工程项目质量没保障
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所用原料品种复杂多样,且在施工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工程质量问题错综复杂,类型千差万别,以致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企业加强工程管理内部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4.1加深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与理解
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要提高内部审计在工程项目管理环节中的地位,加强其发挥的作用,就必须对内部审计有全面充分的认识,从思想高度上对内部审计进行重视。
内部审计是现代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管理发展至今,管理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需要有效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恰恰是必不可少的监督环节。既然是隶属于整个管理系统内,那么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放宽视野,摒弃认识上的偏颇,不能仅仅把重心放在账目查错防弊上,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中的控制审计、效益审计等方面也要下足功夫。这样既发挥了内部审计的效力,让人们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有了充分的认识,也利于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4.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产权、生产、销售、利润及权责分工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新时期,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发展壮大意义重大。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对权利牵制、监督与激励机制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按照流量目标高效有序流通。为了防止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而导致人员出现价值判断不准、立场不坚定的现象,企业在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中,可以建立起“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为一体的控制体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4.3注重风险管理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在利益方面存在博弈关系,因而很难形成强烈的风险意识,进而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需要注重对风险进行管理,同时这也是促使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通过风险审计为内部控制提供保障。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变化难以预测,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运行风险,因而在内部控制控制中要突出风险审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审核与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在内控工作中,也要建立起风险管理与信息反馈机制与系统,制定出风险管理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积极预防、转嫁风险等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降低损失程度,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
4.4管理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在质量成为企业第一竞争要素,管理成为企业成败关键的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产品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到“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从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品到追求“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变革,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的升华。这是社会、技术及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要求。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显得至关重要,但是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项目工程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企业人员持之以恒的研究与探索,因此,企业应重视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达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蕾.初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内部审计重点的转移方向[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25):12-13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种类;防范对策
1、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意义
工程审计是对工程建设活动实施有效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工程造价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规和法律,对建设项目所花费的各项费用进行的监督与审核。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它是一种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的效益性、合法性、真实性实施检查、公证和评价的监督活动。加强工程造价审计与监督,可以保证投资项目造价的准确性、真实性与编制方法的合法性。
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审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做好它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工程造价审计日趋重视,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或改善我国工程造价审计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着较大的投资膨胀现象,从而产生施工工期延长、索赔变多、工程造价变高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从而确保工程造价处在合适的范围之内。而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必须要加强并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
2、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种类
注重并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受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按照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成因,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2.1审计单位内部缺乏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管理体制不健全带来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之前,部分审计人员没有把调查、查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做充分,没能把审计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收集和归档,没执行三级审核制度,没能做好审计记录等,这些都可能是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发生的诱导因素。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在实际操作工程中,部分内控制度执行力度明显不够,多数是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这都会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
2.2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会增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部分审计人员的工程审计业务技能不高,执业经验缺乏,一般而言,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降低审计风险。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有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知情不报或视而不见,这也会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基层审计机关的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大多人员充当多面手,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审计人员往往会较难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这些会带来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2.3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欠合理,增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主要依赖送审资料,偏重于事后审计,部分业主报审的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不合法,对有关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不及时报审和签证,工程造价计价规范不断修改,从而导致工程造价审计的结果与工程实际造价存在较大偏差,这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质量。通常施工方与建设方利益冲突,施工方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建设方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双方会对合同及相关签证的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审计方对问题作出错误的认识与计算。这些都会带来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3、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经济、科技、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同时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大量存在。近年来,工程造价审计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且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仍存在许多风险。要想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必须要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检查力度
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程,充分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健全审计过错追究制度与执法责任制度。建立并完善审计质量的检查制、工程合同审签制度、主复审制度、送审资料承诺制、对审计审计情况全面汇报制、集体审定制、考核制等相关制度体系。规范化的制度是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3.2加大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宣传,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相关主管单位要鼓励先进,对职业道德败坏者要进行惩罚,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光辉事迹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防范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通过专业、政治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工程造价审计队伍除了要配备必要的财会审计专业人员,还要把部分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进来,从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要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业务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3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工程造价审计考核力度
工程造价审计相比其他审计项目风险更大,因此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建立有关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审计的管理制度,对委托审计的工程造价项目,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责任且在正式委托前,要对拟聘请对象的诚信度、技术力量、执业资质等情况做详细调查。把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并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取得有效沟通,加强管理控制与协调,以取得最真实有效的现场施工信息,从而进行相应审计风险的防范。
4、结语
综述所述,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及时了解有关的新法规、新工艺,努力学习先进施工管理办法,掌握相关的政策与业务知识,经常深入现场,获取原始工程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审计经验,从而及时发现并加以防范各种潜在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提高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关红霞:《浅述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北方经贸,2011(06)
[2]曹阳:《关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的分析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8)
[关键词] 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工程项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22- 02
1 基建工程全程跟踪审计的内容
1.1 前期准备阶段
(1)审查基本建设项目立项程序能否规范有效,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建设资金来源能否正当,资金是否有保证,开工条件能否具备,工期预测合理等。重点是审查目及建议书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和初步设计审批严格遵守审批程序。
(2)工程设计是造成工程造价高低的核心因素,设计变更和设计缺陷一般是造成工程投资增加的主要因素,故而选择设计单位的好坏,影响设计成果,进而影响各功能的实现,全过程审计有助于督促双方做出准确、可靠的设计方案,避免后续发生纠纷,增加工程成本。
(3)基建工程招标投标是全过程审计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否存在围标、串标的情况发生,中标公司的报价是否合理等问题,全过程审计需要从招标公告、范围、方式、投标清单、是否履行了相对应的审批手续等各个环节加大审计力度。
1.2 施工建设阶段
(1)重点对建设资金管理、建设管理、质量控制进行审计审查,建设资金有无按时足额到位,审查建设的资金能不能按规定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是不是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有无弄虚作假,挪用建设资金或潜逃等情况。
(2)施工合同是工程全过程审计的核心部分。首先,在合同签订初期,主要审查合同订立形式恰当与否,合同主体的合法性,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合同文本能否达到国家标准格式,合同的工程内容及承包范围是否明确,合同工期、质量等级是不是按招标投标的约定签订,合同条款里涉及工程价款结算事项有无执行约定等。其次,大宗材料、设备价格、材料、设备档次的选择和价格的确定对控制工程造价在投资允许范围内起着关键作用。应当重点审查有没有降低标准或以次充好的情况,必要时可到质检部门鉴定,如合同以包工包料形式签订,要对进场材料、设备的产地、规格等内容进行复核。同时,必须由审计部门、基建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确认。最后,合同履行的审计一是审查预付款的支付能不能按照合同约定,预付款扣回有没有符合国家规定。二是审查工程款的支付是不是和实际的工程量相匹配及符合合同约定。三是重点审计变更签证,注意审查变更和签证的理由充不充分,情况是否属实,计量是否准确,手续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整,与合同有无冲突,变更金额较大的,应到施工现场,详细了解现场情况,走访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复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四是审查有没有故意扩大范围,提高工程标准,突破概预算的情况。
(3)审计监理、质监机构中质量控制能否到位,有无不按图纸、不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等工程质量问题。
(4)审查建设单位管理费。基本建设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现象严重,甚至成倍地超出原有金额。导致多数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概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概算的计算标准偏低。标准与实际需求的过度背离,致使其缺乏现实指导作用,超额的问题难以避免。二是建设单位自身对此项费用的管理重视不够,控制手段不够。特别是一些属临时机构性质的建设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支出随意性大的现象更加明显,这也是审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2 跟踪审计工作中要充分加强各方的相互配合
(1)需要统一认识。在跟踪审计之前,需要对各个部门的思想进行统一,自觉支持审计工作。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领导和基建管理人员需要在跟踪审计问题上达成一致要求,不能够统一准确思想,不能够更好地配合审计相关工作,跟踪审计作用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那么审计就会成为一个幌子,有时在建设单位决策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甚至成为建设单位决策失误、管理混乱和个别人员违纪违规的挡箭牌。因此,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要性需要各方共同实践,尤其是业主单位,必须足够重视,加强与审计单位的配合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管理和配合,理解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2)要正确处理跟踪审计和工程监理的关系。全过程审计要把日常工作协调好,力争形成合力。跟踪审计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除了技术性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建设单位的态度和监理的配合。跟踪审计与监理能否达到1+1>2的效果,需要观察二者在定位上是否准确,分工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协调的目的,这些都是减少内耗的主要因素,会形成一种合力。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跟踪审计与工程监理管理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确保他们各方充分发挥作用。
(3)要正确处理跟踪审计和承包方之间的关系。全过程跟踪审计必须体现出审计的专业化、规范化,对项目实施期间技术、经济等洽商的变动要高度重视,随时根据现场工程的变化量化经济指标,在承包方提出工程造价变更时,要及时确定经济变动,同承包方达成一致意见,以便开展后续工作。同时,也需要控制系统风险,审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经常密切合作;工作人员之间是否会存在利益、权力的交换,也需要全过程审计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蔚华,刘卫民.建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信息系统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3(22):101-102.
[2]赵楠.高等学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探究[J]. 当代经济,2013(11):90-91.
[3]李冬,王要武,宋晖,等.基于协同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2(2):40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