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任务

小学德育任务

时间:2023-06-22 09:3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德育任务

第1篇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而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完成好小学教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更是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对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加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教学素养,来适应教育改革。新课程的改革赋予了学校德育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对德育形成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与践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可以让学生逐渐发展成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充分融入语文教材中,使语文知识和思想道德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道德素养。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策略。(一)积极引导,促进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懵懂期,在他们的思维认知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充分认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文化的引导学习,还能够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传统美德,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前提。(二)在教学任务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本中,让学生在知识的熏陶下,对德育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小学语文的课本知识大多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人生哲理,但是这些知识都比较零碎,很少有教师会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本知识与思想道德充分结合,通过不断创设学习环境和综合训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完成对道德素质的提升。(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与思想品德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适时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使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此同时,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外为学生适当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和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外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又可以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积极参与由学校举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课文对话、阅读、写作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和整体教育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该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2篇

朱先亮:欢迎你们深入基层、走访一线,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进行采访和报道。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_展了工作: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深化德育“三化”改革。2015年以来,我市开展了德育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在全省率先实施德育一体化改革。通过改革,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效衔接、梯次推进的德育目标体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有效整合、互为补充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的德育实践体系。三年来,德育“三化”改革有效增强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思想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和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融入课程开发。抓好国家、地方课程教学的同时,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法制、网络道德等教育内容,开发实施了“润心德育课程”等200多门德育校本课程。三是融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四是融入校园文化。开展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创建活动,推广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四大节日,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坚持文化育人,精心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四个体系”之中。制定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中小学多维、立体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以“传承传统文化,筑牢人生根基”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浸润人生”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涵盖4大系列、12项具体行动。

四是坚持实践育人,积极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省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处、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2处、城市学校少年宫11处、乡村学校少年宫76处;全市建设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多处,各类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70多处,满足了学生道德实践的需求。

五是坚持合作育人,不断强化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县(区)两级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全市中小学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开展了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和“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宣传教育政策,征求意见建议,强化安全措施,关注特殊儿童,传播文明理念,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贵局在中小学德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令人钦佩!在这些已有成绩的背后,你们觉得目前区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朱先亮:我市学生德育工作在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德育方法和德育形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强,德育评价体系、德育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师德和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像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思路是:以深化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为抓手,系统解决思想认识、教育观念、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方法途径、评价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按照“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您刚才提到了德育课程改革措施,为什么将德育课程改革列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朱先亮: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育人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建设。将德育课程改革列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德育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需要。德育课程改革是德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德育开始由无序进入有序、由表面零星改进进入到内核设计的阶段,如此,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会大大增强。

二是省、市德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德育课程改革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德育一体化改革要求,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是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然。德育“三化”改革目前正处于继续深化、打磨提升的绝好时机,趁热打铁将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凝练、梳理、提升,进而编写成优秀的德育课程,是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必然选择。

:为推动德育课程改革,贵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呢?有哪些管理机制作保障?

朱先亮:对于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有明确的思路和规划。我们将德育课程改革统一纳入到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之中。2015年,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日照市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德育课程改革是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体来说,我们的德育课程改革整体思路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个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民族根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两大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三个保障”“三个育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五项统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思想品德、语文、历史、数学、物理、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为顺利推动德育课程改革工作,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工作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统筹基础教育科、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教育督导室等科室为中坚力量的德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来促进课程改革。

二是建立新型德育工作制度。建立完善了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制度等,切实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

三是建立科研引领机制。组建一支由德育教研员、德育管理干部、德育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等组成的德育专家库,定期召开研讨会,具体指导和督查德育工作;组织科研课题,针对热点和难点开展理论和行动研究,破解德育发展瓶颈。

四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分阶段、分重点、分主题进行,真正发挥其对德育工作的导向作用。完善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评优表彰制度,召开三年一次的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在实施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贵局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呢?

朱先亮:τ诘掠课程改革,我们在借鉴其他地区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自身实际,探索和创造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特色办法。

一是试点先行。创新工作方式,以点带面,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力求实效。市教育局制定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确立试点区县和试点学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各试点分项实施,重点突破;彰显时代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力求创新。

二是科研跟进。加强德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组织德育专家、教研员、德育骨干教师等成立专业研究团队,加强试点指导,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德育规律,着力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和特色。

三是榜样带动。各试点区县、试点学校将试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边实践、边调整、边提升,形成阶段性试点成果。将重点内容凝练成系列校本活动课程,打造学校系统、独特的德育课程体系。召开现场会议,总结表彰试点先进典型,形成一批德育品牌。

四是全员培训。将试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研究团队中。开展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训,推广试点经验,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校本教研和“学科德育论坛”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是评价促进。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方式,对各区县、学校德育一体化目标达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组织管理情况、社会影响及成效等定期督导评估。对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六是成果推广。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提升,推出系列特色和品牌活动;专家团队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挖掘培植先进典型,形成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成果经验汇编。全市推广改革成果,指导全市中小学整体推进,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目前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设想?

朱先亮:目前德育课程改革正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德育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入加强指导、全面试点阶段。推进七个德育课程一体化省级试点项目,打造出一系列品牌活动,设计开发出优秀的校本课程。德育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力度不断加大;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校常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全面铺开;尤其是创新实施了管理育人课程试点,以获得2016年度市级文明校园称号的学校为试点,不断引领全市中小学德育课程走向丰富多元。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德育;思考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近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从农村孩子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1.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相对来讲,信息较闭塞,环境寂寞安静,同时农户居住较分散,相互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奇心灵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吃饱穿暖,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2.当前农村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2.1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进教室,不愿意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我们的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刊物,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2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给老师取绰号。

2.3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爱吃零食,宁可不吃午饭,也要买小吃,一些住校学生一周的生活费在前半周就已经花光了。学校不时有发生掉钱掉东西等事情,而且很难查找,有的学生捡到钱物不主动交老师。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分劳动任务相互推。

2.4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管父母、同学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的想法,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2.5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3.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3.1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较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尽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的不足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3.2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比如:重庆谢家湾小学以“六年影响一生”作为办学理念,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作为校园文化,形成了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文化氛围。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对师生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产生以此为荣,团结奋发的激情。

3.3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师生都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课堂学科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也仅是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说教式教育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德育教育应该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的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3.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大队辅导员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我采取了每月评选德育标兵、每期评选德育先进班级等形式,对此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管理; 德育; 安全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关于小学管理工作,在教育领域,被很多人误解,包括部分教师和一些学生家长在内,普遍认为文化功课的学习教育是小学管理工作的唯一。实际上,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德育是成长的开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在小学管理工作中经常暴露出一些问题、矛盾。比如,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大等。对此,近些年国家要求小学教学的管理工作需要特别兼顾德育和安全管理两个层面,因为德育和安全管理才是小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做好对一些问题的防范并加强管理力度,才能真正为学生建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2.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德育与安全教育

德育其蕴含的思想本质是一种人本化教育、人性化的管理。重视德育,旨在将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小学管理工作当中,这也是新课改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以我校教学管理工作为例,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方面,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管理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从学校领导到各部门、各学科教师,均是以“工作”为中心,学校领导和教师大多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指标来衡量管理质量。片面强调规章制度,在这种局面下,整个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缺失一种必要的弹性和自主性。比如,领导或者部门管理者,在思考问题和分配任务的时候,往往形成一种自我心理,与之相对的教师教学工作,也缺乏自主性。虽然这种“刚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平和公正,但弊端却非常大,矛盾也日益尖锐,工作僵化。根据新课标改革相关的要求,其中明确强调了一点,要重视学生德育。在新一轮的德育改革与理念全面贯彻的环境下,教师仍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满足小学管理工作需要的根本。

安全管理也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它并不像大家所理解的那样,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全方位的重视。其中原因有三点:第一,奖惩分明的校园规章制度,是规范校园师生行为的标尺。建立一套完善化的行为规范、奖惩制度,是安全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师生清楚的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可以接触。第二,安全管理建设中的校风建设。小学生正处在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学习与模仿外界的能力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好奇心也强,好坏难辨。良好的校风能够培育出思想乐观、文明健康的学生。第三,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也是头等任务。一套及时有效的小学校园安全预警系统,是小学管理工作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3.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提升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将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管理工作的始终。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满足小学管理工作需要的根本。在教学工作及其管理方案设计方面,应当给予教师一定的选择权、管理权。让教师可以适当发表一些亲身体会、看法建议,因为教师是整个小学教育的前沿主力军,他们对学生的了解,远远比管理者更加清楚。因此,建立人本理念,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只有先尊重教师,学生才能真正被尊重、被重视。在具体实施上,学校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让教师在不脱离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自己所管理的班级和学生采用创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手段。通过亲身的德育传教,为学生建立一个标榜,由以往强制性的约束教学模式,转变为协商的模式,实现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地位的平等。

严格规划安全管理措施,重新搭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整个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小学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开展与实施,还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在强化措施及实施方面,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宣教和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灾害认知内容、一些关于防火防灾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利用课余闲暇的时间,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安全实践活动。老师通过亲身的经历与言教,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安全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国勇. 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 2014(36):129.

第5篇

为切实巩固德育成果,充分发挥德育职能,助推学校科学发展,日前,全县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在实验小学召开。县教育局陈副局长、德育股谢股长,各中小学校、实验幼儿园分管德育副校长等参加会议。

会上,德育股谢股长通报了全县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实验小学张校长作了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报告,通过电子幻灯片,从德育理念、德育管理、德育队伍、德育活动、德育保障、德育成果等八方面,具体生动介绍了该校在德育工作中的做法、特色和成效。毫无保留地向兄弟学校交流了工作经验,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要理念引领,把基础德育和生活德育紧密结合;要“虚”功“实”做,摆正心态,借力教育;关注细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融为一体;要规范建档,推行电子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益;积极倡导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会议还就“网上德育教育基地建设”等业务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

陈副局长高度评价了实验小学德育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他对全县近年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了回顾,肯定了各校在制度创新、常规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深入贯彻会议精神,以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整改为契机,认真学习实验小学、元光小学、实幼等学校宝贵经验,不断拓宽德育工作思路,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要立足校情,强化措施,做到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坚持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坚持全员参与,人人有责;要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常抓不懈,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家校合作,形成合力;要把握内涵,突出重点,努力创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新品牌。

要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静动态文化建设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让德育活动有声有色,德育工作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突破德育教育盲区。要坚持“行为上抓小求实,思想上抓大求强”的德育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抓好班团队会、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社校家教沟通、习惯养成及理想责任教育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在创新方法、提高实效上下功夫,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做到常议常抓,常抓不懈,见实效,出成效,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要坚持德育内容和方法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群体,逐步形成学生为本、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和新景象。

据了解,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课余活动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的德育工作网络,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空间,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增强。各校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引领着全体师生于细微处求规范、见真情、出成效,德育工作的细节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式逐步向知识探究式转变,更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反馈。笔者尝试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从教学活动设计到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转变传统教法,建构开放性、生成性的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

一、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准备

基于小学德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教学形式和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设置、微课程录制及微活动设计,为微课教学作准备。

1.明晰德育目标

明晰德育目标,才能准确选择课堂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分析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师生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最佳教育效果,以避免德育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例如,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植根于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作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首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课堂中,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活动应安排在活动实践中,也可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高效思维对话来实现。而认知目标的设计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目标可分为5个领域:生活常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及地理领域。在课堂中,认知目标的设置要体现德育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前沿知识的交叉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2.微课程录制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微课程录制中,我们尝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用六大板块组建微课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过程”。首先,重视活动单元设计。根据德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微课设计为“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认识国家”“共同世界”6个板块。其次,各板块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细化为“活动组”,并针对“活动组”进行课前微视频录制。同时,缩减单个视频的长度,使微课设计精细且有针对性,便于学生观看理解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践行微型学习、生活学习与碎片化学习。为提升微课程的创造性、情境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景录制,让学生成为微课的主人公,并要注意用语、巧用案例、以例言知。为提供更全面的微课材料,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及互联网等媒介搜寻教学资源,以备学生选择。同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难度的微课,做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3.微活动设计

知行统一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可通过德育微活动落实。教师应坚持生活性、综合性原则,设计各种课后德育实践活动任务,并在每一阶段的微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表彰,起到鼓励与监督作用。微活动用于学生完成课程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微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要体现情感、态度上的参与。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是否得以圆满进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刻地“卷入”活动,是否将道德体验、道德探究、情感表达视为一个整体。可针对微活动任务的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本体类知识可以创设情景化实践活动任务;认知类知识可创设真实性任务或面向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假设性任务;现象类知识可以创设交流性、分享类或协作类任务。”根据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中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将微活动任务分为参观访问式、社区服务式、活动表演式、联谊竞赛式、综合式活动等。

二、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进程

1.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德育回归生活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基本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此时,这些学习内容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认知。要把这些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德性与德行,还需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小组以3至4人为宜,学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得经验与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践行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和能力基础。因此,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及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据此设计活动,以回归到德育生活化的本源。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会开始感受规则的制约。为此,教师在组织“生活中的规则”(人教版三年级)学习时,有意将课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将游戏中由于学生不遵守规则而导致游戏无法继续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同讨论,重温课堂中学到的规则概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2.创设多元课堂互动,内化学习内容

重视课堂环境创设,渗透隐性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中,班级就是一个“德育场”,教室的布置、教师的言行、班级的气氛等都是隐性德育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张贴格言与板报设计外,教师还可在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讨论中,将教室布置成家庭或咖啡屋,配以垫子、抱枕、鲜花、彩笔,甚至添加一点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谈谈心”,让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同时,讨论中教师的言行与集体舆论产生的班风也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良好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民主精神以及对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德育话题以小见大,深入生活。传统的德育课堂倾向于“大课堂”,不仅参与人数众多,教授内容更是过于抽象与宏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师如果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知学生,必然难以引感共鸣。而应从生活细节与身边小事入手,让学生领悟到,爱国不仅指向维护祖国统一、同仇敌忾、抵抗外辱,更指向关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升旗庄重、努力学习等。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要为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而开发,以“德育生活化”为宗旨,遵循生成性目标。教师可围绕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已知”中发掘与探寻“未知”,通过合作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设计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小组讨论与班级特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讨论,小组成员在一次话题中多是固定不变动的。这样的讨论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尽管随后的分组汇报会展示各组成果,但学生更易于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德育课堂讨论可采用“世界咖啡”的形式,四人一桌为一小组,围绕课堂问题进行10分钟讨论;每一轮结束后,一名同学仍留在此桌当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主持人欢迎新的参与者并与他们分享此前的讨论精华,新参与者则叙述带来的话题线索,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教师可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多轮讨论,在最后一轮,初始小组集合在一起,分享并探究自身的领悟与学习结果,并以图片或图表等方式,展示小组智慧。在此期间,教师从讲台走到组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采用鼓励、追问等形式,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实现全班互动。此外,教师还可将情景剧、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带入课堂,针对具体的德育内容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活动。例如,“我们的共同世界”模块的学习,可让班级开展“国际联合会大会”。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与课下搜集资料,自行组织大会。学生扮演各国代表,并提出自己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疾病预防、文化传承与民俗展示等。针对各组不同的议题,教师可在后续的“联合国大会”上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三、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微课程的教学评价

课后评价与课前准备是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其教学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后,教师结合学生参与课程、践行小活动的成果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给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阶段完成学习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以内容独特的报告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予以呈现,从而提供个别化的矫正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道德行为是自己已经掌握和践行的,哪些尚需努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1.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塑造人内心世界之真、善、美的课程,将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因此,评价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量化评价一个在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儿童。德育实践活动课堂评价,应从多维度入手,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其内容涉及学生独立学习微课程、践行活动中的表现、学习计划与时间安排、结果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在生活道德场域中的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反思日记等内容中的表现,如栽培植物、养育动物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如果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而非关注学生后续的培育结果,就放弃了一个极佳的生命教育机会。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学生的观察记录、日记等入手,根据学生的记录表达,给予适当的反馈评语,从师生的日记对话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锻炼其坚持观察并记录的毅力。这样的连续性评价远远超越了认识植物生长周期本身的教学价值。2.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德育课堂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同伴及家长等,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可在课后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与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与过程的反思,实现学生互评。在线互评的结果会直接反映在课堂上,并成为课堂互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升教学针对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注重自身的德行。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互评中促进双方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文萃,郑航.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建构[J].中小学德育,2015,(5):25-28.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9):95-101.

[3]何颖.主题事件学习:品社课的新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5,(2):85-87.

[4]刘光照.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96.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57-01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忽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数学教师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首先,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德育任务,因而教学中只讲“数学味”而抛弃“思想味”,品味单一。这是典型的“数学无德育”观。其次,某些教师从客观上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德育素材,因而教学中只有“数学味”错失了“思想味”,调味不当。这是普遍的“数学缺德育”观。再次,很多教师为赶时髦,从主观上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强调德育,因而教学中“思想味”冲淡了“数学味”,本末倒置,这是盲目的“数学德育化”。

二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策略

数学是真的、善的、美的,数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众多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挖掘素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德育

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我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古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此外,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素材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3.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课中的活动教学,它将自全部交还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去求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非常重视。数学活动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处可见。如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由于每个学生都只带了10捆小棒(即100根),无法独自一人完成。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小组4个人的小棒合起来发现还不够,大多数同学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一个同学灵机一动,他邀请旁边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组联合起来摆小棒,成功了。其他各组的同学也都合作起来。这样,就培养了小组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组与组之间也需要团结协作。

4.拓展延伸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德育

我们正处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时代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当今的莘莘学子而言,体育教育是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是:(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同时还规定了:“三项基本任务,从整体和长远的培养目标出发,应全面贯彻,不可偏废。”这无疑确定了德育工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反观国内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出现了现很多问题。比如,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这使得小学体育不能发挥它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小学体育德育内容枯燥而且学校德育措施滞后,学生没有兴趣;小学体育的德育目标过于简单。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现状堪忧。因此,我们教师要研究小学体育的德育工作的不足,全面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一、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小学体育德育工作实施面临的一大困境是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和观念淡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体育都被视为低于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以外的副课,是一门嬉笑玩闹的课,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体育课根本得不到学生、教师和家长重视。尽管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实际上,许多学校眼光短浅,认为素质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为了确保学校的升学率,临近考试时,体育、艺术之类的课很可能被取消。小学体育只能在其他所谓的“重要学科”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只需教学生几个动作,使他们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地向学生教授基本动作知识,而忽视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课变成了单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课。体育课已经退化为单纯的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的课,这种现状使人们对小学体育课的轻视和偏见心理进一步增加,使小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进一步的影响。

二、小学体育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没有发挥

在小学课程中,体育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机会带领学生从事户外活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距离,这正是体育德育的优势所在。因为学生在进行锻炼时,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兴奋,在此种情况下,小学生极易受到感染,容易在一举一动中将个人品性展露无遗。这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仔细观察并为日后的德育打好基础的良好契机。但是现在体育教学这一特有的德育优势,还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这一优势。比如,某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教授完基本动作后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并掌握。有的学生一学就会,也有个别学生模仿能力不强,难以掌握,在进行个人练习时,有些没掌握的学生会一直认真练习,虚心向已掌握的同学请教;有的学生在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提高就放弃了。这时,体育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的情况加强对他们耐力的培养。很多体育运动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在进行此类体育锻炼的时候,学生之间密切交流、互帮互助、加强合作,学会了于他人相处,锻炼了团队精神。

三、小学体育德育内容枯燥而且学校德育措施滞后,学生没有兴趣

当前小学体育德育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传统德育内容,它们需要被赋予时代的意义。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例,曾经的乒乓外交,几年前的全民合作共办北京奥运等都是可以拿来表现爱国的真实事例。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这种高尚的精神和情操用具体的体育实例加以阐释,对小学生而言必然是极其生动有趣、形象鲜活的。但实际上,我们教师往往过于死板,不能及时发现并利用生活中许多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德育内容,仅采用空洞的宣传教育,脱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措施比较滞后,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变通。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能抓住要领时,很多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只是反复让学生多练习。其实很多体育活动都是有技巧的,比如推铅球,如果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发力,就算多加练习也无效,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此外,缺乏灵活性、趣味性的德育措施,容易使小学生处于枯燥的体育锻炼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小学体育的德育目标过于简单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的德育更倾向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领城其他的目标和功能。作为育人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体育应该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实施德育,弥补其他学科在此方面的不足,为小学生日后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小学体育中的德育目标仅仅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是不能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生摩擦和矛盾的时候,常常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多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生德育的具体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清良.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和思考[J].内江科技,2012(09).

第9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特点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下各所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特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共鸣性。优秀的文章均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情感,而如何将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通过采用正确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感相呼应并产生共鸣,从而点达到德育的目的[1]。第二,层次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第三,审美性。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使用的大部分文章均是优美篇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审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可有效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第四,渗透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主要是具有渗透性特征,并且以作业、考试、文字等多种形式体现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得必要性

(一)是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的需要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一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学科且具有重要的德育作用,而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相??措施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然而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中德育教材的内涵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应用德育教育中的相关知识;第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础不够,不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2]。

(二)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国家教育部门曾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热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教育,培养学生明事、知文明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热气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安全教育[3]。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这些内容,使得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还有许多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但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强化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可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道德意志品质,这些内容均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符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教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道德品质,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4]。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学生灌输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将德育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教师在进行“国徽”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在结合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警察叔叔帽子上的国徽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二)课外活动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丰富自身的语文学识,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课外阅读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资源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及意志品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为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10篇

关键间:小学德育 心理辅导 改革开放时期 新时期德育 发展与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其对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园内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极力贯彻其德育任务,以及培育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内容没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即内容要适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法则,利于其实践与吸收。德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主流社会的精神相互吻合。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将养成教育当做是德育的全部内容,缺乏时代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单向性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的高效运行。

(二)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薄弱

现阶段,在一些农村小学生家中,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很多家长都存在溺爱子女和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的现象。儿童留守、隔代看管、单亲等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教育、学校联系等相关环节比较薄弱。

(三)德育宗旨过于笼统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重成绩而轻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形象工程,又空洞又笼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某些教师觉得思想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没有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对于认识德育工作仍有些欠缺,并随时出现任务化、表面化的偏向,只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这根本不能使德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贯彻素质教育

(一)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在备课与上课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完善考核体系,由素质教育入手,充分肯定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道德往往可以填补智慧的不足,但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不足。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准备以面对挑战。学校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仍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智育才是硬道理,德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才会产生“重智育轻德育”“以智代德”等现象。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但德育工作的任务使学生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辨别美丑善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学校和家庭要充分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的教育具备很大的优势:学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具有比较健全的教育机制。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缺陷,受到空间、时间与内容、形式的约束,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王茹花.甘肃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六县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1).

[2]李祥兴,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3]谭怡.六盘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3).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第11篇

“树小扶直易,树大扶直难”。青少年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基本认知系统的构建,更在于价值态度、理想观念的正确树立,这正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意义所在。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小学德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家庭教学方面,很多家长对德育教学的认知不足,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上主要的文本知识,练习应对考试的能力,对校方德育课程的配合不足、对德育教学的投入不够。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专注学习,成绩能达到优异,其他事物任劳任怨,上下学帮孩子背书包,帮孩子系红领巾、鞋,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好是理所应当的,该有的基本礼貌荡然无存;学校方面,需要改变一线教师对德育教学责任认识不足的问题,存在以主副科目论重要性,以考试分数看教学成果的偏见,与具体某学科的教学内容无直接关联。显然,以上都是错误的认知,急需从根本上改善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改革德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将德育教学成果引入与成绩、升学具有关联性的评价机制。二是目前德育教学的内容问题。与国外较为完善的德育教学相比,德育教学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灌输较多,对生活理念、社会责任、人际关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培养较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过多的意识形态教学很难被小学生明确理解,且教学方式比较照本宣科、缺乏实践性,德育教学收效不佳。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学急需转变为更贴近生活方式、更具有实践性的德育教学,应从三方面改善德育教学策略。

二、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强调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和有机融合

在看望一线教师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上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确,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生理想,在传统文化中蕴含德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当下在西方文化的潮涌下,一些家长、老师只看到封建迷信糟粕、“复古”启蒙牟利等问题,忽视传统文化教学,小学德育教学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营养,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教授给小学生。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注意形式创新和因材施教,用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的方法和小学生理解范畴内的语言进行教授才能古为今用,真正弘扬民族瑰宝,保留中华基因。目前,一些中小学都在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二)注重多元化趣味化的德育教学形式

德育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学科的特点在于其教学内容更宽泛,教学方式更灵活,目前一些一线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小学生失去课堂兴趣,而且未能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初衷。德育教学形式应该采取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有以下方法可以采用:一是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例如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融入美育价值观念,一课多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方位提高德育素养;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德育教学可以走出课堂,开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大自然、参与社会活动、领略风景名胜等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效地培养道德观念。例如邀请公安、交警等校外辅导员开展“法制、安全进校园”活动,在学生头脑中树立牢固的安全和法制观念,在清明节扫墓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先烈英勇的精神,也是很好的爱国教育活动;三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活动。目前小学德育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校可结合相应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三)完善德育教学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

目前小学德育教学普遍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完善。应该提升德育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的地位,与其他科目摆在相同甚至更高的重视程度。目前很多学校都编写《文明礼仪校本教材》,深入开展“八礼四仪”的教育活动,收效甚佳,同时将德育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小学德育教学因学科特点,其教学效果考察评估不容易通过试卷的问答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应该将结果评估改进为过程评估,将课本知识外的实践环节表现、家庭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反馈、其他各科老师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等纳入考察系统,从多维度综合评价德育教学结果。很多小学都在开展好人好事榜、道德银行、善行义举典型,评选“礼仪之星”“美德少年”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素质教学,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学是目前教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良好的美德品行是教育重要的战略目标,德育教学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备长远而深刻的意义。伴随青少年成长环境和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德育教学要注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在校园第一线落实德育教学工作,广大教学工作者还需要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力量而继续努力。

作者:禄晓雯 单位: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多样化;德育教学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与性格不良的表现

目前农村孩子的生活情况是:获得信息量极少,居住非常分散,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不多,大量年轻父母都选择外出工作,看管孩子的工作都交给了老人,通常祖辈都对孩子十分溺爱,不免会产生教育问题。这些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缺失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们形成自闭性格,思想与性格极易出现不良问题,如自私自利、任意妄为,自我意识极强,无法对他人的感受充分体会,缺乏集体主义理念;被动应付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正常的学习任务无法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习题更是不愿意做;缺少自信心,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不能积极承担学习任务等。

二、农村小学德育产生的主要问题

1.学校缺乏充分的认识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缺少有效的措施。农村小学各个方面评比的主要根据是智育成绩。学校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智育方面。虽然设置德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十分完善,但也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很多学校由于对上级检查进行应付而根据上级规定建立了德育室,基本上这些机构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有些并不清楚自身职责,在个别管理德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扯皮问题。所以,在学校品德课变成了自由课,致使上课缺乏教案,课下也不会布置作业。

2.德育内容空洞,教学方法落后

(1)教学材料远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材内容体现出了空洞的说理性,虽然也包含了一些生活知识,但是与农村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农村小学德育老师缺乏专业性,授课方式通常是顺手牵羊。很多老师并不了解德育教材,把握德育教学目标缺乏准确性,无法将教材与实际生活很好结合。

(2)无法保证正常课时,教学方法落后。根据相关规定学校科学安排了德育课,但是却不能确保实际上课时间。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落后的教学方法,学习中无法提起德育课的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德育课。

(3)评价考核机制不科学。通常利用期末统考的方法对小学品德课进行考核,评判标准十分单一,缺乏准确的评价准则,一般是将学生对试卷成绩与平时的表现彼此综合得出最终德育成绩。

3.缺乏教育师资

教育者素质无法符合规定要求,不能突出教学理念。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师个人素质高低的影响。由于经济条件与环境对农村学校造成各方面的制约,无法配置专业的德育老师,主要是由语文老师兼职德育老师。很多教师由于没有接受专业的学习培训,很难体现出德育教学的理念思想。

三、农村小学教师开展多样化德育教学对策

1.德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我们应当对学校、社会各界领导班子积极监督使其形成领导小组,通过负责人的领导对德育工作全面开展。整体计划与安排教师实行德育教育活动,同时确定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时间、地点与人员,保证充足的教育经费。指派专门的领导地道德教育进行管理,有利于在农村小学中道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开展。例如,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每天探讨开展德育工作的情况,确定接下来需要开展的德育教学目标,保证将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在小学教育中。同时教师也和学生家长构建紧密的关系,利用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其交流,促使家长对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情况及时了解,方便在关键时刻及时与家长进行配合。

2.教师需要积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执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人员是教师,其思想觉悟、能力都要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学习,有效提高自己的素质。学校还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组织学习会议,准确下达国家对教师颁布的教学文件,利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教师了解一些法律规定。

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本地的真实情况与学生实际道德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有效转变,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月份组织道德主题活动,可以在三月份组织美化校园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校园之情以及保护环境的感情;四月份组织向革命烈士学习勇敢无畏的精神,培养学生伟大的爱国情感;五月份组织劳动光荣的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对别人的劳动果实充分尊重等。如此我们联系每个月的特点,组织能够突出这些特点的活动,更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产生崇高的道德理念。

目前已经是法制化社会,不懂法律的人就相当于文盲,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及时灌输法律观念,帮助学生对一些法律规定积极了解,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可以利用法律理念对自己的权益积极维护。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产生了道德思想。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思想道德理念做好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行为守则对学生严格要求,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要求,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蕴含崇高道德的事迹对学生积极渲染,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促使学生可以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登记道德行为,将每一天学生的举止及时登记,定期翻看并且适当评价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学习那些崇高的行为,及时指导学生改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最终产生崇高的行为活动,构建正确的道德理念。

四、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农村小学是重要内容,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与努力,积极应用小学时期具有的可塑性特点,强化德育工作,提高人们的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郭小武.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3)

[2]张艳红,张澍军.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教育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