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市场现状

文化市场现状

时间:2023-06-22 09:3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市场现状

第1篇

【论文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现状的综合调研,剖析了合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执法队伍建设情况,对现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为合肥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进一步改革和管理创新提供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现状分析

1、合肥市文化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合肥市文化市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涵盖网ⅱ巴、娱乐、音像、演出、书报刊、印刷、复制、电子出版物、版权、文物、电影和卫星地面设施等十二大版块。文化市场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求平衡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市网吧、娱乐、印刷、出版物和音像等市场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000多家,总从业人员约9.2万人,年总产值约88.5亿元。有力的推动了合肥经济的发展。

2,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部门逐步完善

“合肥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隶属文化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目前拥有l5人的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l0人。目前,合肥市文化市场的执法逐步形成了以市、县(区)、乡三级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为依托,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机制为保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治理为手段,以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系。市及所辖三县七区文化部门共有文管,稽查机构12个,在编人员约50人,其中市级稽查机构1个,在编在岗人员5人,聘用人员5人;县、区成立了文管办。在执法人员的努力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3、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措施不断规范、创新化

(1)整合文化管理机构。近年来合肥市机构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针对过去文化市场管理存在市场分割、多头执法等问题,对文化管理机构实行了积极整合的措施。2002年文化与新闻出版部门合并;2007年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又与广电部门合并,成立文广新局。一系列整合优化了机构,整合了职责,充实了力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强化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为推动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2)夯实基础管理。合肥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设置三个执法中队,负责对文化市场的的日常监管。在管理中,一是采取责任划片管理,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推进层层负责制,努力实现市场管理无盲区;二是严格做到“一合”、“三保”、“五查”,即日常检查、专项行动相结合;保证人员、保证时间、保证覆盖率;三是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对稽查人员规定量化考核标准,切实增强市场检查频率,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据统计,2008年,合肥市文化稽查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2549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356家次,检查音像、书报刊经营单位(摊点)达1320多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约24万多张(盒)、书刊20多万册,取缔非法游戏室80家,收缴游戏机电路板955块(台),约占全市收缴总量的53%,约占全省收缴总量的20%;立案查处违规经营案件89件,同比增加60%。

(3)倡导管理创新。近年来,合肥市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致力于倡导管理创新,创新_圳吧市场审批制度,统筹布局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利用规划调控市场。在网吧管理中,一方面针对合肥市的具体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暂停审批受理龙河路等地段新设立“网吧”的通知》等文件。在规划中设立高门槛和限制条件,以限制接手管理之前和新开发的大学城周边设立散乱小差的网吧,着力扶持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促进网吧向规范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践行“引进来”的管理思路,促成一系列拥有独到经营理念、规模经营优势的网吧,营造了良好的网吧市场发展氛围。

二、合肥市文化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执法机构不健全

目前,合肥市文化市场监管部门“合肥市文化稽查大队”为法人正科级事业单位,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执法机构的发展已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与合肥市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其执行繁重的综合执法任务的能力。据查,省内安庆、滁州、淮北等城市的文化稽查部门和省会城市如杭州、沈阳、安等城市在近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中,兄一例外都是副县级或以上,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执法机构,如江苏常州市文化行政执法支队,也已是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由于机构建设不健全,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长期以来缺乏稳定充足的财政保障,自2000年文化市场管理费取消后,合肥市执法部门有的县区基本工资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聘用和临时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甚低,严重影响了执法队伍的稳定。执法经费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正常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甚至是一些地区以罚代管的重要诱因,对文化市场整治工作的公平性、实效性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执法机构经费紧、任务重等是当前合肥市义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但却使我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处于超常的负重、紧张状态,必然对合肥市文化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队伍建设落后

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成立之初,合肥市文化市场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许多市场还未形成,仅有200多家歌舞厅、100余家游戏厅(室),管理项日较为单纯,任务也相当。但近年来合肥市文化市场总量呈现几何级递增,急剧膨胀,各类经营单位数干家之众,管理难度和强度日益加大。与此相对的是,合肥市文化部门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却处于停滞状态,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市,严重阻碍了文化市场执法的进一步发展。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合肥的文化市场容量已翻了四倍以上,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正式在编仅6人,仅仅比成立之初增加了3人(见图1)。与此同时,合肥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现有的15人(含借聘人员),不仅要对包括新站、经济和高新开发区等在内的全市文化市场实施监管,还承担着对三县七区文管部门的执法监督职责,任务异常繁重。此外,县、区文化部门至今未设立稽查机构,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职责由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履行,县、区的管理、执法人员在编在岗总计不足60人,属于典型的“大市场、小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合肥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呈现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已不能适应科技含量日益增加、飞速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新形势,在执法队优中输入年轻有为、有知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成为当驽之急。(见图)

3、对“无证照经营”执法不严

2000年6月后我国对单体电子游戏场所就已停止审批。然而不少违法份子受利益的驱使,不断以身试法,使得无证经营屡禁不止,已成为一个愈演愈烈的问题。据查,合肥市的电玩、娱乐及出版物、网吧等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证经营问题。存数量上,无证照经营音像、书报刊、电子游戏和歌舞娱乐等市场领域现已远远超过合法经营,如电玩市场,245家电子游戏场所里合法经营的仅37家,无证经营是合法经营近7倍。在经营手法,无汪经营呈现出由地下转为公开,由小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由个体向家族化、团伙化演变的趋势,表现出更强的反复性和隐蔽性。在经营区域上,新瑞祺(原步瑞祺)、新脑门前的非法出版物游商,职、教育城、南七小朱岗等地的黑网吧表现得十分猖徽,同时也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无证经营是合肥市文化市场的一·个毒瘤,不仅逃避税收和监管,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而且是各类严重违规活动的“重灾区”,治安、消防安全隐患的易发区。对无证经营监管和治理,已成为目前和未来合肥市文化市场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三加强合肥市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的对策建议

1、全盘统筹,深化综合执法改革

(1)促进执法机构改革。与时俱进是

当今的时代特征与精神,从目前来看,合肥市文化市场迫切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和管理机制创新。早在2007年,合肥市已实现了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及广播电视局的整合,2008年,国务院公布合肥作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因此,此时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无论在国家政策及地方的现实条件具备了积极的条件。在现有稽查夫队的基础上组建文化市场督查支队,可在组织上保证了综合执法,统一制定执法规范,提高执法水平,促进对外的协调、组织能力。

(2)充实执法队伍。实现文化市场的

繁荣有序、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制、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更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这是管理之本、力量之源。而现阶段制约合肥市文化市场有效管理的瓶颈正是机构、队伍问题,它严重阻碍了合肥市文化市场的有效执法和健康发展。参照个别省市地区的先进经验:第一,组建合肥市文化市场督查支队作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属的副县级行政执法机构,核定公务员或参公编制25名左右。主要行使文化市场行政处罚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其次,合肥市各县、区组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核定公务员或参公编制共20人),作为当地文化广播电视局(文体局、新闻出版局)直属机构,以文化广播电视局(文体局、新闻出版局)名义对属地实施综合执法。此外,开发区(新区)文化市场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依法委托区社会发展局、执法中心管理,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名义对属地实施综合管理和执法。最终在市、县、区文化部门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机构和执法队伍。随着文化市场管理范围、难度进一步加大,建立这样一支力量充备,训练有素、政

治坚定、纪律严明的执法队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多方协调,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面对日趋复杂的文化市场执法环境,文化市场执法部¨应主动协同各相关部门,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与地政府、工商局、公安局等一起共同十1‘击文化市场的违法行为。一方面,参照届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要协调、组织和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居委,开展对本行政区域的经营秩序整治工作。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违法情况,各主要部门应牵头开展积极的查处行动。如工商部门要负责查处擅自设立、未办理任何报批手续的无证照“电玩室”、歌舞娱乐、网吧等场所,文化、公安等部门予以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要依法加大对“电玩室”从事赌博活动的查处力度,消防部门对具有消防隐患的无证照歌舞娱乐场所依据消防法采取强制关闭等措施。通过不断探索解决合肥市文化市场无证照经营问题的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全市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从而促进合肥市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长足发展。

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关系。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文化市场的具体定位需要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定位、旅游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的主流趋向。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进人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文化市场是由文化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众化和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分化导致了当代文化大市场的生成。文化市场的生成,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科技产品的全民共享现实,对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着深远地影响。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3篇

家,取缔无证经营余家,收缴非法出版物件,非法音像制品盘(盒),收缴非法游戏机

台。进一步规范了我县的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使我县文化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态势发展。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加强宣传,提高法制意识

宣传教育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基础,我们始终将宣传教育贯彻于整个工作之中。首先是利用业主大会和理事会进行宣传。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布置工作任务。通过宣传和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业主法制意识,明确权利和义务,并坚持对经营者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使经营者在懂法的基础上再去经营。今年上半年共召开业主大会3次,理事会4次。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一方面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对重大活动进行及时报道,营造氛围。另一方面配合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及时掌握专业技能,杜绝各类违规违法行为。6月2日,我局组织了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网吧业主进行了系统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收获很大。

(二)加强日常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一是召开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根据安排,召开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传达了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精神,对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同时对网吧审批方案进行了讨论。二是抓好文化产业工作。根据市局安排,上报我县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并做好项目的策划申报工作;做好县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的调研,结合第七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参与“生态××”名特优商品博览会暨××民俗美食文化周活动,扩大××竹(木)根雕工艺品的知名度。三是抓好文化市场、新闻出版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网吧、娱乐场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与网吧、娱乐场所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下发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结合“安全生产年”活动要求,制定了《××县文广新闻出版局“安全生产年”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有效指导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好网吧、娱乐、音像、出版物等文化市场的年报统计、年检换证和“2008年文化市场年鉴”资料的上报工作。根据省市的工作安排,适时开展娱乐场所“阳光工程”有关工作。新闻出版业,以规范经营行为为着力点,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手段,不断加强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管。根据省局“关于对部分新闻出版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委托管理的通知”要求,规范审批程序、报批资料,做好落实工作。根据印刷企业的生产现状,监督指导印刷企业做好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企业的日常检查、走访、促进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特别是对未达标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提出了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四是顺利完成“十小”行业小音像店(黑网吧)整规上半年工作。为认真做好本县“十小”行业小音像店(黑网吧)整治与规范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根据省、市《“十小”行业小音像店(黑网吧)整治与规范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局制定了《××县“十小”行业小音像店(黑网吧)整治与规范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我局对小音像店、黑网吧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与规范工作。

(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自律规范

文化行业协会是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利益依法自愿组织、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目前我县共有包装印刷、歌舞娱乐、网吧三个协会,虽然我们的协会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在思想观念、配套政策、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协会在贯彻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文化安全、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和维护文化行业合法权益等工作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2009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2009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和谐文化。

(一)规范市场,促进繁荣。以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为目标,加强对审批项目的指导、鼓励、支持,特别是对逐步放开的审批项目要做好引导和事后监管工作,避免盲目投资。要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探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和谐发展。要切实做好文化市场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文化经营场所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二)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文化市场业务培训工作。重视行业协会建设,使行业协会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一要建设好,二要发挥其作用,三要监管好。形成“政府主管,社会监管,行业自管”的管理机制。继续抓好文化市场安全生产业务培训工作,8月份举办一次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大演练;11月份举办印刷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会。

第4篇

关键词:旗县城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域内经济也呈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城镇建设规模扩大了,居民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与此同时,其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了。如网吧、歌厅、娱乐会所等文化经营单位遍布乡镇村。一改过去“白天看乞丐,晚上听鼓匠”的落后贫困文化生活。广大农民也有钱有机会进歌厅,走会所,玩“电”。用农民们的话来说,就是城里人一样了。确实是这样,城乡文化的繁荣,弥补了村民文化生活的贫乏,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但也不容乐观的是,在城乡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化行政执法者注意的问题。因此,如何净化县域城乡文化市场,促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升城乡居民文化享受的品位等问题,应该引起文化行政执法者的思考。

一、旗县城乡文化市场的现状

近两年来,笔者对县域内的文化单位和个体文化活动团队进行了调查,比较大型的文艺团队有组建于1984年4月的晋剧团,组建于1966年12月1日的乌兰牧骑,还有县文化馆;民间文艺社团有二十八家,社区有体育场、车站广场、街心公园、土贵山公园、灯光场活动。特别农村三五一伙走街窜户卖艺为生者达四十八人。还有印刷经营企业16家,网吧38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9家。这些文化团体和活动场所,为广大市民和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艺节目,是值得肯定的。文化市场的兴起与繁荣,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文化团体和民间文艺组织,及其他文化经营单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整治,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为其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

二、旗县文化行政执法的现状

近几年来,县文化行政执法大队以保障文化市场的平安有序、健康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强了对文化经营单位和团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对重点单位和个体组织加强了日常监管。如2012年7至12月份,县文化行政执法大队共出动检查五百零三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九十三家次。召开了三次全县文化经营单位业主会议,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强化县域内守法经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在文化局的牵头下,文化行政执法大队联合公安、工商、消防、安监、质监、卫生等部门,对全县的网吧、音像、出版物、印刷业和无证游商等开展了专项整治,取缔无证演出十二起,取缔无证经营音像制品地摊十二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二百五十八张,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地摊三个,查缴各类非法书报刊八百余册,取缔无证游戏机室六家,立案调查一起。这些整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非法文化活动,也提高了文化演出和经营单位的守法经营意识,推动了县域内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也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甚至等问题。

三、旗县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不力与文化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旗县文化执法大队存在着人员紧缺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文化市场监管不力问题的出现。旗县文化执法大队是文化局的下属单位,人员编制受局人事关系的左右,如果领导对文化监管工作不重视,就出现了在编人员不足的现象,而这就是造成县域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依照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有关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与考核办法的要求,各旗县文化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应不少于10人,而我旗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编制仅5人,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等待退休,实际在岗人员只有4人。城乡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壮大,与执法人员编制配置过小形成巨大差距,“小队伍”管理大市场的小马拉大车式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文化行政执法能力的发挥,其执法不力也就在必然之中。

其次,农村文化经营市场较城市有其自身特点,分散经营,网点不集中,安全隐患多。旗县文化单位,特别是个体文化团体,常以农村乡镇为活动主场所,加之经营者和消费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健康的节目常为演唱者首选,以提振所谓的人气,增加收入,却严重地毒害了青少年,扰乱了文化市场的秩序。还有就是外地来我旗进行文化交流的个人文艺组织,常以不健康的内容吸引观众,给当地民众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那些散落在城乡结合部的网吧,管理更是漏洞百出。网吧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一则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二则超时经营现象极为普遍,加之消防意识淡薄,时有安全问题发生,文化执法大队在检查时很难做到一查到底,不留死角的目标。

第三,文化执法需要与其他单位联合行动,却是牵头难,常常“胎死腹中”。文化单位在地方本来是“软”单位,加之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量又薄弱,设备配备不全,如此小队伍,却要管理好“市场大、任务重、责任大”的这个城镇和农村广大的文化市场,难度可以想见。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人,只追求钱不讲社会责任,变得胆大妄为起来,根本不把文化执法人员放在眼里,对违法分子没有任何震慑力。这就需要联合执法,但联合执法谁牵头、谁负责、费用谁开支,这些问题文化执法大队是无力解决的,要进行相关的专项整治,也是极其困难的。

四、完善城乡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建议

首先要增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执法人员编制,落实文化执法办案经费,确保执法工作正常展开。

其次要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发现问题重拳出击,以高频次、高强度确保农村文化市场的平衡有序发展。

最后要创新执法方式,采用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横向检查相结合,不断吸收运用先进的检查方法,确保文化执法工作步调一致、均衡发展,为创建健康、繁荣、美丽的新型城镇与新农村保驾护航。

第5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58-01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它已成为促进就业,创造税利的一支生力军。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调动了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近年来农村文化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巫待解决。

1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性

(1)农村文化市场的扩大和完善,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于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市场结构、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扩大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3)农村文化市场是我国文化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农村文化市场现状和特点

(1)文化市场规模小,规范化经营户少。由于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低下,没有经营户能投入更多资金办规范的专营店,靠单一的经营文化产品是不能生存的。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规范经营店少,兼营代卖的多,农民很难买到正宗的文化用品。

(2)经营户布局不合理。在农村文化经营户的布局上,文化管理部门很少进行统一规划,在批准时任其发展,个别乡镇的集镇上音像、书刊、娱乐市场很少甚至出现空白。大部分经营单位规模小,不规范,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产业化。

(3)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是指文化消费点多面广,经营场所呈网状分布。乡镇的文化经营项目大多是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因陋就简;作为市场客体的演出场所,电影放映和民间剧团遍及乡村各个场所,都可搭台演戏或放映电影,灵活方便。

(4)乡镇文化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季节影响很大,时兴时落。农闲时,农民闲暇时间多,文化消费者随之增加,临时性娱乐业经营点亦相应增加,农忙时,乡村农活多,劳动时间长,劳动力相对集中,农民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5)农村文化市场是个较为复杂的市场。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以专职或业余兼职的方式经营娱乐业,尤其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其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不高;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节目内容复杂,路头戏,无本子,格调不高,给审查节目带来难度;非法出版物充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进货渠道不明,鉴定审查相当麻烦复杂。

(6)节会活动问题多。农村节会既是农贸交易日,也是传统文化活动日。从近几年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情况看,节目内容低劣的大棚演出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无证经营书摊和音像摊点屡禁不止。这些摊点依仗低廉的价格,吸引大量的农民消费者,兜售非法出版物和违法音像制品,破坏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3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手段落后,与完成任务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出版物五花八门,盗版碟片等又是千变万化,如对音像、电子出版物的鉴定,对网吧中违规行为的查处,对网吧技术监管系统的操作,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2)管理权力有限,与管理责任不相适应。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是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但在执法力度、执法装备上比不上公安、工商等协作部门。由于经费和体制上的诸多原因,文化部门的执法力度显得非常薄弱。

(3)农村文化市场市场偏僻、分散,农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鉴别能力不强,乡村一级没有管理机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缺失。对政策法规的掌握程度和对文化产品的鉴别能力,都是影响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的根本所在。

(4)文化市场经营人员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被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能主动合法经营,抱有侥幸心理,违规经营现象较为普遍。在日常的检查和处理违规行为时,很容易发生经营人员与监管人员的对立矛盾。

4 强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制定出适合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法规,方式和措施,并负责监督执行。完善和建立专门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可根治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意志的弊端,合理调配人、财、物力资源,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管理,从非法音像制品、非法书刊的制作和流通抓起,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打击,从源头遏制非法出版活动,加强对运输环节的检查工作,严把流入关。在文化市场管理上,由突击性检查转变为经常性管,由“消防式”管理转变为预防性管理,从而从组织上、队伍上和措施上保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真正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公安机关和工商等执法单位对文化市场负有重要的管理责任,按其各自的业务分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2)从法律上明确不同部门和单位的文化市场管理职能,使各部门分工清晰,在管理中奉行既分级又统一的原则,既适当分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实现市场的强化管理,共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好软环境建设与严格执法的关系。软环境建设就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宽松环境,要处理好“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的问题,依法行政,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必须把好进人关,对执法人员的挑选应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要注重吸收文化领域中各方面的代表加入文化市场执法队,适当增加参与文化市场执法的机构编制,要对执法人员实行上岗前的系统的法律培训,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执法实绩的考核制度,以保证文化执法队伍的质量。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健全监督管理体系,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严格管理,从各个方面堵塞漏洞,对违法者的制裁不能以罚代法。

5 结束语

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日益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文化的贫瘠,整顿和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和推动文化繁荣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宋明华;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之初探[J];福建农业;2011年10期.

[2] 薛志龙;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J];文教资料;2012年13期.

第6篇

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省文化厅的重视关心下,在市、县(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者和执法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网吧”经营业主、网管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年检换证暨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班今天隆重开班了。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文化局领导班子向给予此次培训工作大力支持的所有领导、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前来授课的吉林睿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全体参加培训的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者和法人代表、网管人员表示热烈地欢迎!我相信此次培训班的举办,必将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技术实现对全市“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改善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网络文化市场稽查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动我市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全市绿色网络服务场所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培训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此次培训换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从1997年“网吧”出现开始,网络文化市场就成为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实现文化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文化市场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一些特殊性,导致了营业性“网吧”自出现起,一直成为“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我市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同全国一样,就始终伴随着治理、整顿、规范,直至今天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市共有营业性“网吧”106家。今年3月份我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历经一年多的筹备顺利成立。作为我市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市场,为我市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网络文化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市各级领导、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也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市“网吧”经营场所与全省其它州(市)比量少质弱。一方面由于我市自2001年由文化行政部门正式主管网络文化市场以来,文化部门严格执行中央、省、市相关规定,严把审批办证关。2003年起,一律停止了单体网吧的审批,严格禁止网吧擅自增加计算机台数。与此同时,加强对违法网吧的查处取缔力度,全市网吧数量在原有基数上又减少了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网吧”经营业主法治观念淡薄,屡屡出现一些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严重影响了整个“网吧”行业的形象,制约了“网吧”行业的发展。二是各县(区)“网吧”经营、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违规行为。具体表现为:(1)一些县(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不注重法规政策的学习领会,无视网络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变更申报、审批权限和合法程序,擅自同意辖区内的网吧经营业主,私下变更法人、经营地址或增加计算机台数。(2)一些网吧经营业主唯利是图,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营业、没有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制度;也有一些网吧经营业主,违法买卖《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些经营者擅自增加计算机台数;未经文化部门批准,擅自变更经营地址。三是市、县(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力量和科学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目前,我市现有的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专职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对整个文化市场的有效日常监管,现有工作条件,无法实施科学监管。以上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管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举办了此次培训班,目的就是要通过此次年检培训换证,进一步规范全市网吧经营行为,严格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不良经营行为。通过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尽快按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要求完成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我市各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技术推动文化市场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文化市场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与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编制不足矛盾的有效手段。建设中央、省、市、县(区)四级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将形成全国上下的联网运行,实现对网吧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的管理。各县(区)文体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监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省、市文化部门的部署和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局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迅速行动,把建设网络文化市场计算机监管平台作为今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点来抓,确保县级监管平台建设按时完成。各位网吧经营业主、网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培训内容,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圆满完成年检换证及监管平台建设。

二、珍惜培训机会力求学有所得

此次培训将涉及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涉及监管平台建设技术问题,较其它几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在座的各位学员一定要珍惜此次培训机会,集中精力,认真学习,虚心请教。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必须把此次培训看成是自身工作、事业发展的一种需要,是有效促进网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增强管理及经营能力的需要,牢牢把握好此次学习机会,专心听讲,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查找存在问题,通过培训,真正解决制约和困扰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促进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和谐发展。二是提高学习质量。自2002年以来,我们已办过3期培训班,每一次培训对经营者都是一次提高,对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都是一次推进。因此,希望同志们珍惜此次培训学习机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端正学风,学有所得。三是增强责任意识。大家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和杜绝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积极配合好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

三、几点工作要求

1.此次网吧年检换证及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培训结束后,各县(区)管理人员和经营业主,要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尽快完成年检换证工作,积极配合吉林睿网公司按时完成管理软件的安装工作和市、县(区)两级网络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工作。

2.监管平台建设涉及公安、工商、通讯管理等部门,各县(区)文化部门要主动与这些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有效地实现网络文化市场信息资源共享。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44-02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即是“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哲学教授马克思・霍克海姆所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从七个方面阐述资本主义如何利用文化工业控制着受众,使公众丧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反抗的可能,以此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和标准化。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当今社会,《启蒙辩证法》中的许多分析和批判仍然适用于现今的中国文化市场。欲发展中国文化市场,首先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垄断来自资本垄断,“文化”是交易中的商品,任何商品的成型都通过资本投资达成,资本成为文化工业绝对的主人。同时,文化信息的大量产生,也预示着政治领域将要发生的事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资本对权利的控制作用,所以文化工业是为资本服务、并辅佐其完成政治目的的工具。

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国家而言,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市场结构则显得较为复杂。由于中国社会政体性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沉淀、多民族复杂的历史渊源、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以及本土新文化力量的飞速发展等综合因素,决定了中国文化市场多股力量并存的局面。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本文引 “春晚”为例,解析当代中国文化市场的结构组成。

一、垄断力量――主旋律文化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声音,文化事业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具备较强的政治意义。统治阶级通过各种途径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使民众的思想、行为与统治阶级的意愿保持一致,以达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主旋律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这种主旋律文化,曾经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绝对权威,直至今天在一年一度的“春晚”上所占份量也尤其重,此类节目每年必然会在黄金时段登场。以2011年的春节晚会为例,零点敲钟前的歌曲《旗帜更鲜艳》是纪念当年建党90周年的主题曲;开场舞第一个节目和零点敲钟后的第一个节目,分别是宋祖英演唱的《天蓝蓝》和张也、阎维文演唱的《幸福赞歌》,皆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主题赞歌。主旋律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由领导层决策决定的,它担负着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使命,是中国文化市场中的“垄断力量”。

二、特色力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多民族国家的性质,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这个国家的象征,因此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历年的春晚节目按照中,民族歌舞、地方戏剧、传统乐器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2013年的春晚有6个节目与传统节目或民族文化艺术有关,包括传统的杂技、京剧、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民族乐器表演等内容。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市场所占的位置举足轻重,一方面是基于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促进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迎合全球对多元化文化类型的需求,外国人心中对中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正是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将来也必定是中国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主体力量――商业营销文化

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推行三十余年,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在效仿着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不论是本土出品的还是引进国外的各类文化商品,都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商业营销在中国文化市场中的比例迅速增长,近年来大热的选秀节目、带有植入广告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流行小说等都是此类商业营销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变成了一个商业投资的平台,而不再仅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自2011年春晚规范管理植入广告以来,春晚中的广告营销相比最初有所减少,但仍可以看到一些出现在LED屏幕上的背景广告,以及观众席中一些企业高管的镜头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以及公众对高质量文化商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文化商品会更多地依赖资本力量的扶持,文化产品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在迎合资本持有者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在变的日趋成熟。由此可见的未来,商业营销型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大幅度提升,终将成为中国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力量。

四、不可忽视的民间新文化力量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诸多“民间传奇”,也造就了一批来自民间的“草根明星”。从多年前的“芙蓉姐姐”到近年来的“犀利哥”,众多网络红人都是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一夜暴红,民间的新文化力量不容小觑,曾经被邀请上春晚舞台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就是因网络而被众人认识并广受欢迎。事实证明,不再仅仅是科班出身的人才可以登上舞台,只要你有自己的才华和特色,就可以在众人之间脱颖而出。网络是一个提供展示的平台,太多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可以一夜成名。民间新文化力量就如同诸子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市场中正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五、外来文化力量的接纳和控制

笔者作为一名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80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文化工业比我国早了近一个多世纪,相应的技术支持十分发达,因此国外的文化作品通常充满奇思妙想且制作精良,广泛受到观众的喜爱。从美国动画到日本漫画,日韩欧美歌曲电影,文学体育娱乐,各类外来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历年引进电影居高不下的票房收入、国际体育赛事的高收视率、各类国外动漫影视作品在网络大行其道来看,外来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出于跟国际结果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引进、融合外来文化不可或缺,就连春晚上也时时出现外国友人的面孔。2013年的春晚舞台上不仅出现了土耳其舞蹈团的表演,流行天后席琳迪翁也被邀请前来倾情献唱,可见我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程度。然而,由于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国家在引进外来文化作品的时候有着严格控制和审核规定,这也是对本土文化产业的一种保护。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市场主要包括以上五个方面,而归根结底时由两股无形的力量紧密控制:政治力量和商业力量。如《启蒙辨证法》书中所讲,文化工业早已被归类并制定好了剧本,文化产品被按照它们预定的目的进行演绎和传播。对于领导阶级而言,文化是宣传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对于商人而言,文化市场是其商业运作的平台;对于观众而言,文化工业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品。文化输出者和文化接收者但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科技成为这种控制更为彻底的手段。

在现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工业已经不再是被利用的意识形态,高科技也不再是统治阶级欺骗大众的手段。借助科技的力量,人们的交流维度变得史无前例地宽广,每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接收信息的可能,和更多让自己思考、发展的空间。娱乐虽然不排除大部分的无意义和商业性,但也在种种方面反映了民众的真实诉求。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商人三个角色互相影响、相互依存,一个新的文化市场结构正在形成。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中国基于其自身特殊的政体形式和历史,必然会产生出更加丰富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市场形态。

第8篇

一、文化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一)文化市场的含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些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文化市场化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下,以市场作为文化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通过开放市场,开展公平竞争,实现文化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

(二)文化市场的特点

文化市场化是以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为标志的。文化产品因其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交相融合,使文化市场明显相异于其他行业的市场。首先,是总体规制严格。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价值取向,政府在文化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尤为突出,文化市场化的规制相对严格。就市场行为而言,实行严格的内容管制,如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演出业的经营行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查。就市场主体资格而言,在对境内外文化经营主体实行差别市场准入的前提下,部分行业的主体准入条件也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如电台、电视台只能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其次,是个体差异性大。由于文化市场主体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市场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市场规制也不尽相同。就市场化进程而言,由于主体的市场化起点不同,娱乐业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演出业。就市场规制而言,不同行业间、相同行业不同市场环节间也存在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差异。

二、沈阳地区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沈阳市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经营门类比较齐全、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的格局,并涌现出了“刘老根大舞台”等一批知名品牌,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繁荣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沈阳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逐年提高,但仍有很大潜力,应采取综合措施,把文化消费培育成新形势下居民消费热点之一,把促进居民文化消费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支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同比增长51.8%,其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21.5个百分点。到2008年末,全市文化市场经营业户逾5000家,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年接待文化消费者1.1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逆势增长,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一是图书、电影、旅游消费保持增长。2008年,沈阳市图书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同比增加500万元;沈阳院线实现营业收入2500万元,同比增加300万元;旅游市场营业收入实现410亿元,同比增长25.4%。二是庙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皇寺庙会现已跻身全国四大庙会品牌之列,2008年共举办了新春庙会、旅游节暨啤酒美食节“、十一”皇寺庙会三次活动,全年销售总额达到2300万元。2009年举办的新春皇寺庙会,销售额达4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三是网络文化消费氛围日趋浓厚。沈阳现有网民约150万人,拥有网吧近1300家。随着动漫、播客、闪客等的兴起,网络消费的氛围越来越浓,市场前景十分看好。2008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07.6元。这一数额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相对较小,如2008年,杭州市城镇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674元。[1]综合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沈阳市居民的文化消费:

(一)文化消费尚未成为居民普遍的消费倾向

文化消费是一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它的级别和强度更多地受消费者的文化修养、职业属性、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沈阳市居民传统消费观念的惯性仍然很大,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一些消费能力较强的人群宁可在吃穿等方面一掷千金,也不肯去买书、看电影、听音乐会、观看文艺演出等,高端文化消费更是只集中于少数人群,与文化消费大众化的目标相距甚远。

(二)居民储蓄倾向对文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居民收入有关,也与社会保障体制密切相关。目前,市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压力较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并不乐观,以至于把一些收入转为储蓄,在消费方面,特别是文化消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趋于保守。

(三)文艺演出的票价过高

沈阳市各种文艺演出大多采用单位赞助的形式,形成了所谓“保底”的门票销售方式,久而久之,大多数演出的票价高于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据测算,其中普通票的票价相当于一般居民月收入的1/10,高价票的票价则相当于一般居民的整个月收入。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过高的票价将普通观众拒绝在文化消费的门外。

(四)文化产业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沈阳市文化市场既有持续火爆的文艺演出,也有因为“水土不服”而“下马”的项目。一些文艺单位需要深入研究受众情况,认真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的经验,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经营水平。

三、切实扩大群众文化需求及推动文化

市场繁荣发展的对策从沈阳市的情况看,扩大居民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保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而且对于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品位等具有深远意义,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一)积极营造文化消费氛围扎实开展“走进影院”、“走进书店”、“走进音乐厅”等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文化消费的社会氛围。沈阳市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标准,居民普遍具有文化消费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多种活动载体,进一步强化居民的文化消费倾向,并把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消费行为。这样,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消费品位,直接拉动相关文化消费。

(二)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促进文化消费需要完善的文化设施,尤其需要尽快改善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本身也为扩大投资提供了具体的项目载体。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更多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文化服务提供者;另一方面,各文化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走文化消费大众化和质优价廉之路。

第9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54-0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是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的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本文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繁荣农村文化的措施和办法,不断完善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机制,进行刍议,以供参考。

一、明确战略目标 打造公共文化平台

近年来,农村文化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市场逐步繁荣,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趋势良好。

1、建立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街文化站为载体,村居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20个村级精品文化示范点,6个基地,即:民间艺术基地、民间绘画基地、妈祖文化研究基地、莆仙戏艺术传承基地、传统文化基地和少儿艺术培训基地;爱国主教育基地2个等。这些基地和示范点能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在弘扬先进文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文化馆的文化设施,使其成为了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的良好场所。完善乡镇文化站,在各乡镇文化站建有农家书屋115个,率先完成村村按“十二个有”标准建立文化室,使先进文化进宫庙蔚然成风。建成9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1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4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2个乡镇农民体育活动中心、1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全区79%的行政材、城市社区已建好健身路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常住人口35%以上。全区共有79个村投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23个,在全市率先完成村村建立文化室。

二、普及农村文化活动 建设基层文化队伍

1、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民间职业剧团32个,木偶剧团50个,各类民间艺术表演队伍800多支,龙舟上百队。其中仅黄石镇就有民间职业剧团10个,木偶剧团26个,十音八乐队50多支,男女车鼓队70余支,舞龙、舞狮、舞九鲤、高跷、葵花舞、花篮舞、清宫舞、春江游船、公背婆等各类文艺表演队89支,腰鼓、军乐队17支。这些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活跃于农村,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活跃农村文化活动的生力军。他们依托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莆仙戏开展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每年演出达1500多场,观众30多万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增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保障了群众参与群众乐的基本文化权益。

2、目前,各乡镇共有115位村级文化协管员。经过多次辅导培训,文化协管员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填补了村级文化管理工作的一大空白。

三、现状与对策

1、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有的镇街在旧街改造时,缺乏一盘棋整体规划,原有文化站不是拆除就是挪作他用,“有站无站址”,“空壳文化站”普遍存在。目前,6个镇街仅有1个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村级文化室的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上报的35个精品文化室示范点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个别文化室设施不齐,藏书量全面偏少。二是文艺队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活动单调。所以我们要切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有站无站址”的局面。

2、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相当匮乏。首先,各镇街的文化活动经费和业务费用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镇街、村居也要相应配套投入经费,缓解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不足等,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其次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无自身造血功能,虽然多次利用多种方式筹资建设,但仍存在僧多粥少的局面,比如35个示范村的建设,没有财政的投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示范典型的作用。文化馆、站业务经费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基层文化队伍待遇偏低,无活动经费的保障也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存在断层。目前在岗的文化专干大部分变成了包片干部或机关内部管理人员,这是机制之痛。文化专干不专职,个别人员素质一般,经验不足,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站没有人,工作很不应点,很难落到实处。农村文化事业的人才使用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一大忧患。同时,业余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骨干、文化管理人员、文化专家、文化科研力量薄弱,出现断层,许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学后继乏人;村级文化协管员选聘机制不顺,一人多岗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缺乏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第10篇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三地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协同效应还不明显,为此,应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当前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和会展业等六大领域。

关键词: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本思路;重点业态

文化协同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为京津冀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文化支撑。作为京津冀文化协同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地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协同协作和联动发展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分析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并梳理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对于加快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步伐,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区历来都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三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近年来,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市文化协同脚步也明显加快。《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2年12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4年8月)、《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2015年4月)等协议的签署,表明京津冀三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京津冀整体利益出发,对推动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合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来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程度还比较低,具体体现在:一是三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如2014年,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比重分别是13.2%、9%和3.8%,差距较为明显。二是三地文化产业协同效应不高。文化部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指数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京津冀(5.33)、珠三角(4.54)、长三角(3.10),即长三角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小,协同度最高,而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最大,协同度最差。

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一是长期“两市一省”的行政管理格局及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造成京津冀三地地区本位意识较重,未能形成“我们是一体的”观念,对外部借力和区域协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协同发展步调不一,行动滞缓。二是目前京津冀多数地方仍习惯于依托自身的某种特色文化自主发展,对文化产业的交融性、关联性认识不充分,往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能自觉寻求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发展状态自然松散。三是受传统行政体制及京津虹吸效应影响,文化产品与服务及人才、资本、创意、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难以在京津冀三地间自由流通,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对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区域文化消费活力不强。

二、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树立“一盘棋”发展理念,加强京津冀文化协同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均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着眼于文化产业发展“一盘棋”的战略视角,自觉将协同合作理念与文化政策制定、经济利益考量融为一体,在京津冀文化协同的棋局上落好每一粒棋子。要强化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并逐步构建完善的利益协调长效机制。要共同出台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划应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统筹梳理三地文化资源,着眼于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本着合作、共赢、互补、开放的原则,对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路径、战略重点、协调机制及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地精心谋划,形成脉络清晰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线路。

2.确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京津冀三省市应根据各自的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功能定位,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谋求京津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对接。要鼓励、支持区域文化园区、企业、项目间的协作交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和对接,创新协同发展路径和模式。依据文化产业链中策划、设计、创意、加工、营销及衍生品开发等诸环节的市场特性,按照差异发展、科学分工、互补互惠的原则,通过园区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对接等途径,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链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京津冀文化品牌形象;培育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引导区域关联文化企业贯通产业链,共同构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带。

3.构建统一文化市场,释放京津冀文化消费活力。要着力构建京津冀现代文化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净化区域文化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三地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联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区域文化市场。京津冀区域内人口总量达1.11亿(2014年),在文化消费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三省市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放大本地文化特色,又要对接三地文化市场和消费人群。三地文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设计文化产品时,应将眼光拓展到京津冀这个大市场,熟悉、了解三地文化内涵、特色与优势,将三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中,不断激发区域文化消费活力。

4.促进文化要素流动,优化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配置。要大力发展京津冀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财税统筹、金融扶持、技术推广、信息共享及人才配置等途径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人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是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的共建共享和合理配置。三省市应对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建设、合作与配置进行战略性、总体性规划;梳理统计当前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的构成情况,依据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各自定位,建立健全区域内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培养选拔、流动引进、管理测评、激励保障等的相关机制和政策法规,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人才错位发展和交流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京津翼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三、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应着力布局的重点业态

综合考量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业态分布、特色优势及协同现状,课题组认为,加快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协作,当前应将文化旅游业、体育健身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动漫设计业、会展业等六大业态作为优先推进的重点领域。

1.文化旅游业。研究梳理京津冀不同区域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如古城文化、运河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避暑文化、三祖文化、坝上文化等,在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基础上将其巧妙地整合配置,实现不同文化特色的互补性、谐和性,逐步延伸、放大文化旅游产业链。要着力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模式,加快由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积极开拓人文历史型、自然景观型、农副产品型及餐饮娱乐型等休闲旅游体验,并加快其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其品牌效应和知名度,逐步形成关联度高、成系列的京津冀特色旅游服务产业。

2.体育健身业。推进京津冀地区体育运动、休闲健身和竞技类赛事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营及集群发展、规模发展,建立特色鲜明的体育健身服务产业集聚区和体育健身用品特色街区,着力打造如崇礼“冰雪运动”那样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强的体育运动健身基地。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拓展产业链,以体育健身服务业带动和促进体育用品制造、销售及旅游业、商业、交通运输、餐饮业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

3.印刷复制业。作为京津冀传统产业,印刷复制业的协同发展要遵循差异化发展思路,避免重蹈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覆辙,开辟一条高端引领、绿色发展的道路。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传统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现代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相配套的高端印刷复制产业;依托京津冀在印刷复制和物流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要素,提高区域内印刷企业的集中度,着力打造现代印刷产业集群;协同推进印刷产业的绿色发展,共同探索相关环保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印刷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快实现京津冀印刷复制业的绿色转型。

4.工艺美术业。将京津冀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京津冀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在尊重多样性和独特性基础上,鼓励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性创作和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升其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布局一批京津冀工艺美术产业聚集区,并鼓励各类艺术品策划、经纪、机构进入发展,扩大与艺术品收藏、鉴定、拍卖、传播、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提升京津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品的质量和能级。

5.动漫设计业。依托京津冀三地动漫设计产业既有的基础和平台,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动漫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加快形成策划设计、内容创意、经纪、制作、运营推广及衍生品开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建立包括动漫创意设计室、中大型动漫公司、专业传播公司、专业营销公司、品牌公司、衍生品开发公司及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的环节完整、要素齐备的动漫产业系统。逐步放大产业链,加速和其他文化业态的融合与对接,例如可以和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合作,联合开展动漫真人秀、动漫衍生产品博览等各种体验活动。

6.会展业。京津冀三地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与资源优势,应据此推动会展业的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降低同质化竞争,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北京应发挥科技、文化、国际交往方面的优势,走“高精尖”路线,着重承办大型、国际化会展活动,打造亚洲会展之都;天津、河北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特色与办展能力,承接因受空间和环境限制而不适合在京举办的大型会展,同时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大力举办品牌会展与特色会展,不断提升会展的规模和档次。

参考文献:

[1]许立勇.京津冀协同不能承受文化之“轻”[N].光明日报,2015-9-17:14.

[2]刘杰.京津冀新文化产业的“三国策”[N].天津日报,2015-12-21:23.

[3]薛惠娟.石家庄市政协建议打造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N].河北日报,2015-8-3:12.

[4]王风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6):108-112.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周口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基本概况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室)等。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现全市共有10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166个乡级文化站、387个村文化大院,三级文化网络初具规模。部分文化站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学习、娱乐,成为村民文化娱乐中心、思想教育中心和科技知识培训中心。

以上情况显示,我市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客观的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指导支持下,经过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市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些活动在全省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举办各类农民群众参与性文化活动达9000多场次;农村图书借阅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农村自办电影队283个,年放映突破13787场,观众14万人次;农村业余文化团体年演出近万场,观众近200万人次;全市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近3千场次,受益观众100多万人次。一些乡镇还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团队,每逢节假日便自发组织到乡村巡回演出。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民自办文化的迅速发展也是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农民自办图书室88个,藏书量120多万册;自办文化大院387个,从业人员600多人;自办戏剧、曲艺、杂技、武术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表演团体680多个,年创收入达4000万元;自办的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777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农民自办文化不仅弥补了国办文化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文化带动作用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经营文化产业的意识加强。部分乡镇党委、政府以文化站、文化大院(室)为依托,常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依托乡、村文化场所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达上千场次,使这些文化设施的作用得到综合发挥,增强了文化设施的吸引力。

二、周口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总量不足、设施陈旧、功能不全、标准较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10个县市文化馆有3个县属于D级危房,3个县楼顶漏雨,存在安全隐患,10个县级图书馆,3家是危房,有一个馆仅有40平方米;全市166个乡镇文化站,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只有40个,其余的或是有站无址,或是“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的“四一”文化站,无法发挥作用。全市部分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因设施老化缺乏活动吸引力,已改作计划生育康检室、宣教室,很多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和基础设施存在着被挤占、退化、萎缩的问题,已难以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保证事业发展的投入,但我们的不少基层干部往往认为文化是软任务,而且没有经济收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不少乡镇文化站多年来业务经费都是零开支。

(三)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由于乡镇文化干部待遇低和机制问题,很难吸引优秀专业人才。文化站从业人员大多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以前没有从事过文化工作,缺乏文化工作经验,难以完全胜任农村文化工作。有不少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被乡镇党委政府抽调去忙于其它工作,无暇顾及本职业务,使得文化站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部分是新进的人员,有些是通过种种关系安置的,有些是大中专毕业生或复员退伍军人,他们中不少人受环境影响,缺乏创新精神,大多只求就业,不求创业。一部分有成就的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绘画、文博人员年岁已高,大多已离开工作岗位。

(四)缺乏法规政策保障,管理体制不顺

基础文化建设没有法规保障,上级督促就忙一阵,督促过后就冷场。农民自办文化项目缺乏扶持政策。文化管理部门又对乡镇文化站无人权、财权,致使文化工作棚架。

(五)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民自办文化品味有待提高

农民只有农闲时节有一些文化活动,但大多是自发组织,形式比较单调。农民自办文化大多是经营性的,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活跃在农村市场,流动性强。有些演出团体为了赚钱,迎合低俗,品位不高。有的甚至打传播迷信和涉黄的“擦边球”,逃避监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公共责任,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中原崛起的高度促进工作的开展,要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广场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构建以市、县(市、区)群艺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以村文化室基础,以农户为对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农村图书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文化市场。认真落实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休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面花、布艺、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实现农村文化市场安定有序地发展。1、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2、继续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人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尽快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依法管理农村文化市场;3、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盗版及其他非法出版活动,清除农村文化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和、迷信出版物,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环境。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体制 体制优化

早在二十世纪初,文化产业就已被西方国家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利润来源主要是依靠服务与质量。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后天不足,因此,中国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创造性,大多数都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来管理和运作,这种模式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其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没有形成链性发展;管理制度与发展模式不协调;产业管理人才运作人才十分匮乏;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十分滞后。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改革。

文化产业体制的概念及范围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指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职能和组织体系、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政府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合理规范文化单位之间与社会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之间关系所确定的制度、准则和机制等。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覆盖面十分广泛,既包括产业结构的管理,又涉及文化产业的生产、管理、传播等方面,它能影响整个文化产业的各过程、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是一种政府职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从根本上建立起文化产业的价值观,体现出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

从国内外的普遍经验来看,文化产业的出现是基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从根本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现状和社会的整体价值观。长期以来,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十分不足,而文化产业恰是对于创新能力要求很高的产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文化产业仍沿然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意味着管理体制的改变,体制变革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

现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宏观管理不足,微观运作混乱。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病之一。宏观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的干预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宏观控制管理缺乏相关经验,违背了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具体来说,政府的多度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自主发展。干预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何时需要政府的强制手段加以干预,何时需要政府放手让企业自主发展,这是需要相关部门清楚认识的。当前,文化产业已逐步演变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对于文化产品的运作和文化企业的目标任务,政府都是直接管理和指定,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用计划手段管理文化事业十分不可取,因为这种制度下的文化企业失去了其应有活力和固有特点,成为政府直接操作下的“事业单位”,这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由于政府的强制干预,很多文化企业直接与市场经济脱节,失去了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离开了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危机意识都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企业走向“死亡”。

微观运作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干预政策。在微观运作方面,政府对于文化企业的产品与计划任务的管理具有强制力,但是政府本来的监管职能没能落实到位,这使得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在文化产业的门槛问题、文化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文化市场的规范问题等本来需要政府使用强制手段干预的方面,却明显可以看到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只是由于与当地的文化产品向冲突,很多本可以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就很有可能难以进入市场,这破坏了文化市场的公平性和开放性;政府干预文化企业的人事任免,但对于文化企业职员的各项保障制度却落实不到位,人员聘用制度不健全,吸引不了真正有素质的人才。

融资渠道不畅。这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投资者十分看好中国本土的文化企业,同时中国的民间资本也十分充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途十分光明。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都不能满足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要求,很多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概言之,资金缺乏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未能形成自身的管理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受我国固有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就文化市场来说,市场分割现象十分明显,各自为政。任何文化产品都需要经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和微观运作,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文化产业的市场监管都沿袭以往的计划经济模式,这是十分不可取的。此外,行业壁垒十分森严,基本是由国家事业单位统筹管理,私人运作的文化企业势单力薄,各自为政现状导致行业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资源无法共享,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出现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文化企业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和进步,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优化构建也十分艰难。

从市场现状来讲,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至今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很多问题,市场规范尚未健全。对于准入机制和退出清算机制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市场公平性缺失,企业竞争力不足。就文化企业内部来说,很多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模糊,发展方向也不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发展活力不足,内部人员的执行能力不足,管理模式落后。

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文化产业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整体而言,文化产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性强。然而,“平均主义”思想在文化企业中普遍存在,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企业没有适当的激励制度,留不住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在人员编制上存在很大不足,部门人员过多,人员冗杂,在其位不谋其政现象十分明显。

优化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途径

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理念。正确的思想认识关系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优化构建能否成功。首先,需要划分好政府在文化产业中地位和职能,保证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这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保证其管理权利,做好市场监管、文化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协调好文化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市场上的纠纷,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积极融入市场,在市场中接受挑战并保证自身独立的经营权。最后,确立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管理下自律地发展文化事业的方针。从管理体制到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优化与变革,思想变革将会更好地引领文化企业的进步。

体制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在,因此,必须改变政府以前在文化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不是文化产业的垄断者和提供者,而是文化产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科学管理模式,更加合理地进入规则,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监管。同时需要改善各文化企业行业间的问题,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将这些企业全部引入市场竞争之中,优胜劣汰。企业的管理机制需要创新、突破、进步和改革,以前的旧制度与旧模式已不适应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发展模式上,应坚持多元化市场的战略,加大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培养文化产品,建立起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市场监管政策,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创造出更加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融资体制改革。当前,资金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融资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很多文化企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这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改善以往的融资政策,积极吸纳各种资本,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民间投资。文化企业可以通过直接上市或与上市公司合作等方式来积极吸收资本,根据相关政策,逐步扩大对吸收国外资本的限制。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

集团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任何公司要想独立生存和发展都不现实,文化企业也如此。文化产业要想在进入市场后发展壮大,就要团结起来,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这可以使各文化企业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共享,进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应并保证自身市场。

结语

作为当今社会的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前途光明,但由于长期以来受旧体制和旧思想的束缚,我国很多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明显不足,这是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的现状。如何针对我国文化企业的现状做出改革并优化文化产业体制,这是需要认真探讨并实践的。在此过程中,企业、政府、个人都需要履行本职责任,以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