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时间:2023-06-22 09:3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语文;模式;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探究性学习之路应该是学生选择的正确学习的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一、“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

我们今天提出探究性学习,所主张的是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表现为在各学科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它兼顾了两种不尽相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效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要使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有效采用相关策略。

1.创造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启发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3.生成质疑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三、“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模式构建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完全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

1.问题式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明确方向,自主探究,搜集信息,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拓展延伸。操作特征为,一是围绕教材的关键问题,及时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强调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创造性和动手的实践性。

2.单元式探究模式

此模式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相关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和归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总结深化。其操作特征为,注重教材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

3.综合性探究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的课程软化学科边缘,实行课内外结合,学科间渗透,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因此,我们的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应反映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点,开展信息的整理、分析、概括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探讨

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在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和学习的专题作出选择与确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获得亲身的体验,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语文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科目,更应积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的概述

1.1探究性学习的优点

首先,其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以及自主性,从而有效突破了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开放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环境。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探究性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实践性以及自主性。其次,这种学习方式会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由于不同地区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不一样,因此教学内容除了要与实际生活贴近之外,还要丰富教学的形式。探究性学习的优点除了体现在其对各种传统教学弊端进行破除之外,还在于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组成小组并展开学习和探讨式研究。因此,探究性学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教学方式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再者,探究性学习的优点还体现在其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这两个方面。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知识文化的魅力,通过让学生亲自收集信息和进行试验,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1.2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上述所提到的各方面的优点,相应地,这就要求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特定的原则。首先是活动性的原则,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通过调动起听觉、视觉、嗅觉与触觉等,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是自主性原则,这就要求学生要自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才能确保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能够持续下去;再者是综合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其学习的各部分内容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最后是团队合作原则,由于探究性学习,大多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因此,学生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则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增强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

2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过程

2.1学习环境的营造

首先,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通过相关的探究去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探究性学习必须要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真正开展,对此,要使得探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则教师应变化讲课的形式,并以此来营造出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应明确好其主体和主导的地位,并且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准备好充足的上课材料和内容,并合理控制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时间,通过引导学生以及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能有效保证学习的质量。而学生在进行自主练习时,难免会出现和遇到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小组与小组间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既使得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增加新的知识内容。

2.2情景的创设

要让学生养成探究思维,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提出改正的建议,还要求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从而不断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获得切实、有效的效果。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存在求知的欲望,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不断产生疑问,从而才能确保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和环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除了要研究其语文教学内容外还应考虑到学生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从而尽可能提出一些能够让学生好奇和急切想知道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探究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创设来使得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激活,而认知冲突情境的创设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语文教材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部分就是创设相关的认知冲突情境,通过让学生寻找文中所出现的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从而有效激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

2.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其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必定不能再局限于课本,通过向外界开放其实践和互动的空间,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并有效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从而确保探究性学习的广泛性以及多样性。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关于这方面,老师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挖掘并采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而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就相同的教材内容进行小组的组建,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让组员通过探讨结果的分享实现了学生语文知识的互补。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从教材里面选出的内容往往可以挖掘和探究出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来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使得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探究与团队合作意识,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内容和实践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指导策略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这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课题,尤其是在高考的试题中,近几年探究性设计题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基本概念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指通过合作或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重新认识,同时发展思维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各种特殊的事例当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归纳出结论,并用得出的结论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探究、发现、归纳、迁移,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围绕着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取评价与解决问题的一些证据,根据所得到的证据进行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归纳和评价,并对解释进行应用和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计划、计划的实施、获取结论、交流表达,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但是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程序,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或调整,可以采用一些有一定变化适合实际情况的简要程序。

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策略探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构建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探求答案,寻求真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选好课题

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关注科技、社会、科学等热点问题。目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每一节前都设有一个问题探讨的专栏,这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与沙尘暴、探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这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都是极为有利的,提出合理的探究性课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构建实验情境,加强直观教学

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生物课的具体特点通过挂图、视频、标本、幻灯片等进行展示,陈设各种实验药品和相关器材,同时也可以利用网上的探究平台和网络的相关资源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既生动又活泼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感性认知,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3)以形成性的评价为主要的探究性学习评价

高中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所重视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具体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获取科研的相关方法的训练,从而形成一个快乐与成功的良性循环,并不是强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统一的一个结果。

(2)强化训练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科学信息以及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构建概念、内化情感、获得经验、训练方法,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训练。

对于过程训练来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如临时装片的制作、使用显微镜等各项基本技能,更需要学生能够将能力、情感以及知识相互融合,在新情境中利用整合的情感和知识解决问题。要做到观察客观并仔细,根据观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要针对问题经过周密思考提出假设,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增强说服力,在实验的设计上步骤和方法要确保正确,要客观真实的采集和处理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和所分析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依据,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探究报告,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成果,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共享。

(3)重视实效

成功与乐学相互交融,学生的快乐感越强烈,也越能够有效的提供学习的成功率,拥有强烈的快乐感,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要有效地进行探究,才能够持续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的储备要丰富且坚实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进行探究时,那么首先对于植物细胞的功能、液胞膜、结构、细胞液、细胞膜等核心概念进行复习,然后要精心组织和选择学习材料,对实验指导进行充分预习。比如说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自然选择的影响,教师则要提供简洁明了的资料图片,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和时间顺序,这对于促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及类比分析都是极为有利的。此外,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样也不能一切包办,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如果教师指导过多,那么对学生的手脚会造成制约,对学生的思维会造成束缚,如果太少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降低探究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恰到好处,应该少而精。比如说在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对试管中的酵母菌要求进行计数。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是否要设置对照组,要怎样检测,要如何记录结果,如何进行统计等等。在探究完成后,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应该重视结论的具体应用,延伸和扩展,比如说在刚刚所说的酵母菌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酿酒时发酵的具体进程该如何进行判断,并对酵母群的数量如何进行适时的调控等。

三、总结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将学习转变成了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促进了学生情感、能力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生物课程的实际特点,构建有效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精心指导和积极组织学习,创建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施方案,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然后用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最突出的属性就是研究性和探索性,其次还具有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自主性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文试图从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阐述化学实验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多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学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以研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2)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视,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4)教师评价

根据教师刚才的观察和学生自我的评价,评出“最优创意”,“最优合作”,“最优操作”等小组。就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在愉快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化学教学焕发出生机。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化学实验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化学实验,任何新东西都不能简单从理论上推出真正的化学性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做“铁钉生锈”实验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作对比实验。又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的多样性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比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就有一个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提出问题:在卤素教学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显红色,继续往试管中滴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褪成无色。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作出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I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无色。

实验探究: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2)实验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2)的实验,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得出结论:

1、溶液中c(H+)、c(OH-)的变化等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3、新制氨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4、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漂白性。

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这种对比式与解剖式棺结合的研究探索,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活动了,而是一种教、学、研并存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了。在学生更多的参与中,使教学任务能高效率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总之,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和参考书,要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到解放,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上也能克服枯燥的简单学习,完全自主积极的投入到自我发现的激情学习当中,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把知识自我消化,以使成绩提高的更加真实。更主要的是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指明了很好的学习精神和态度,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茫然,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照亮前程。

参考文献:

[1]马联芳、叶传满.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落实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新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创建开放式课堂。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面化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探究能力和获取语文知识。

一、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含义,高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经过积极主动的探究认知过程获得主动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语文学习能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得到实现,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探究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受杜威和布鲁纳、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影响很大。杜威曾提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言外之意是,学生的知识是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和领悟的。因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作为一个探究过程的结果、同时又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教育规律,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建立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包括探究性学和探究性教。探究性学习是指儿童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科学态度。探究性的教是指教育的目的最终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可见,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三个特征是:1、探究性。探究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开放性。开放式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文字转化成无尽的含义,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条件。3、整合与拓展性。探究性教学高度重视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批判、解释和应用,进而在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造。

四、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1、创设情境开展探究性学习。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思维方式,喜欢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可以用一幅图画、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种游戏、一次旅游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2、培养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关键,有了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种怀疑,自立探索的意识。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保护和开发这种潜力,使之转变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实现其角色的根本转变,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长。为此教师要从观念上超越,在行动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精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4、注重探究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注重结论的灌输和传授。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生探究的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即使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科学,但这毕竟是他自己探究的结果,其中蕴含着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即使有一点可取之处,也是难能可贵的,错了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果对了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向成功。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模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06-01

自主性学习更多强调的是自主性,在课堂中,进行角色转换。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是讲课的主体,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而探究性学习则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由接受式教育模式转向自主探索性学习模式。

1. 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起到了主体的地位。与过去接受性教育方式不同,探究性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模式提供了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学生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有了自己发挥的空间。尤其对于数学题,一道题目可能会有多种解法,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去钻研。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促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2.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育是教师一味地将公式、定理灌输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强制性的记忆这些公式,这样就使课堂很枯燥,也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探究性学习是要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比如解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题目,设置成一个情境,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个喜闻乐见的情境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也不要一味的讲解,要提出问题,引导大家一起解决,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给回答对问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2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要根据每个人的数学基础、优势不同进行划分,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做到取长补短。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总结,最终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做好记录。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鼓励那些好的想法,也要提出一些不足,加以改进。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这样的学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在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习内容也不再枯燥乏味。教师只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2.3强化实践探究,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强化实践探究,使他们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一套方法,从而学会解决相似的问题。不断的强化实践,还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理论知识的熟知,可以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样相辅相成,逐步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对于学生完成的探究性的问题,要进行总结和反思,归纳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4多鼓励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是培养学生性格的主要阶段,所以教师要学会适当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口头表扬,鼓励其下次继续回答问题。当然,对于答错题目的学生,也不要进行批评,告知他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敢于尝试就是一种勇气,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想出更多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题目,扩展思维。

2.5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坚强的意志力,对自主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当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时,教师要给予鼓励,这样就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多思考,多探索,形成一种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有助于更好的探究性学习。

3. 总结

接受式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在日后的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会不断的得到体现。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他日后的发展,都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探究性学习将是新课改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刘素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0):37-38.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探性学习模式是当下新兴学习模式,教育重点在于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基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调查探究,对小学语文开启探究性学习模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1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释

1.1 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要遵守的原则

1.1.1 以团队为核心

在学生开启探究性学习模式时,必须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还要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目的。

1.1.2 综合性占主导地位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行为,需要借助多样器官进行感知,学习内容是由各感官之间相互连接而成。

1.1.3 以活动性为主线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应用感知活动,科学地分配各个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1.1.4 自主性学习占重要位置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迫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

1.2 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

1.2.1 使学习过程变得自主、活跃、积极

探究性学习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打破以往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而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自主、活跃、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性学习,能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增强了操作性的难度,但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

1.2.2 学习方式是灵活且创新的

由于各个地方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大不相同,教学内容不仅应该与生活实际相关,而且教学形式是极具积极的特点。探究性学习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改革,查补以往教学模式上的漏洞,使学生更加适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身和伙伴之间的优势并且探究如何应用这些优势。与此同时,学生的课题不受限制,学习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

1.2.3 学习结果具有体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而不是止步于书本,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处理信息。不仅打开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使得学生获取经验,锻炼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2.1 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指引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方法去处理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不进行干涉,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定探究内容组织团体小组,通过团队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在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其实在书本内容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学生不受限制,可以任选探究课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许多问题――再见的对象是谁,亲人又是指的哪个人,再见的氛围是怎样的。

2.2 对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进行激活,融情于景

老师需要开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只有在心中存有问题的时候才能让思绪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才能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必须要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合,探究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开启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也变得相当活跃。同时,营造不同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认知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时候。认知矛盾的氛围营造在语文课本中占据核心位置,教师让学生查找文章出现过的矛盾,并产生怀疑,进而开启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模式。

2.3 为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课堂环境气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就必须要融洽、安适,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在课前要把资料预备足够,且要求学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保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老师要多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的自由学习期间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如何解决,支持学生说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进行小组谈论,通过别人和自己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了学习内容。

3 在探究性学习中需考虑的问题

(1)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他们亲身体会学习内容,自己思考所学知识找出问题并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对学生有较大益处的学习方法。

(2)探究性学习不只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种改变影响了整个教育和学习系统,所以,老师还要强化自身知识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教导学生进行学习。

(3)探究性学习还是以基本素养教育为主要教育介质,它不是以只学习到课本内容为主的,它需要开放性实践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中,老师应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开拓教育方面可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使得探究性学习继续保持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如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对象是小学语文,可以增加知识内容的多样性,夸大知识范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同时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学会更多知识并学会主动学习,教导学生要通过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由此来锻炼学生要有创造性思维,学会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 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22-23.

[2] 黄祥娟.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探究),2013(2 9) :2 74 .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学科都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式学习,颠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语文课堂, 活而动,异彩纷呈。但繁华的背后也有些许不适,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浮躁、虚化,主要表现在:

1.忽略语文学科本质,课堂预设空泛。问题不能显现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或超出探究性学习的范畴,与其他学习方式混为一谈。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运用已知(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其思维形式表现为各种类型的逻辑推理,而尤以归纳、类比为要。如,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一课中,有关文章标题的含义即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领会问题,须通过反复地研读文本,通过深入地分析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但其问题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探究性,答案也没有生成性。

2.忽视语文学科特性,探究活动异化。组织与当前学习或后续学习联系不大甚至不相干的活动,把语文课异化为其他学科课或班团队活动。

3.超越学情,妄图制造语文学科教育“神话”。不难看出,在诸如上述案例中要求学生去设计心目中最美的桥,本身已经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分强调了学科的人文性,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超越学科教学底线,学生再努力也没法达到。

研究性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组织、引导和管理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走进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实质上停留在探究性学习上。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为:

1.以问题为圆点、合理组织教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探究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质疑,自主创新、乐于创新。

2.以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完成理解和发现的过程。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独立的探究、衡量、比较、鉴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独特的见解,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

3.拓展延伸,构建立体化、生活化的语文。给予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任务。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面向全体学生和关照个别差异相结合。师生、生生要学会倾听、合作与交流。探究性的阅读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且也是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同桌讨论、4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分组对抗等,展开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共同探究。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所有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师生关系应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互换,做好学生语文学习的顾问、引导者、参与者,甚至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中的兄长、朋友或学生中的一员。

那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一、变“教本”为“学本”,由“自学”而“治学”。

1.挖掘教材,正向梳理、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善假于单元教学,组织语文专题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探究性学习 学习能力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过去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思维更开阔的人才,因而它更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的灌输知识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上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从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构建、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1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J・J・Schw ab)倡导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要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

2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构建和实施

2.1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模式、“遇到问题――收集资料――论证探究”模式及综合模式。

2.2 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复探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学习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2.2.1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作到“六个让”:地理教学仪器让学生操作;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思路让学生探索;学习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每一节课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受到充分的锻炼。

2.2.2 建立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是个体自主的探究,自主的建构的过程,还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构建过程,这也是学生的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前提下,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

2.2.3 优化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不断优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把握好三个阶段:

2.2.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①从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采用对比方法,注意新旧知识联系;②从学生生活实例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有利于形成思维和括动的展开;③从案例链接社会实际创设情景,鲜活的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④从教材、图表分析创设问题情景;⑤改变已知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已有知识的“空白点”(其他人目前还没有想到的)、“缺点”、“交叉点”、“重点”、“难点”、“不同点”,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问题,或诱发动机,修订探究选题。

2.2.3.2 实践体验阶段。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教师给以充分的鼓励、支持和适当的方法指引,如“水的运动的探究性学习研究”,学生搜集了与此相关的资料:“全球水的危机”、“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由此归结出水循环运动规律,并从人们应用水循环原理的成功范例得出解决新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方案:2004年10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大减96%,30座控制性水库容量锐减5亿立方米,广东旱情加剧,粤将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应对干旱,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资源。

2.2.3.3 表达交流阶段。将学习收获归纳整理形成书面和口头材料向全班发表,通过交流、研讨,与他人共享成果。比如学生通过“水的运动探究性学习”,然后进行交流,不仅更加明确了水循环规律,也明确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2.4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要把握好“时间”和“程度”两个尺度。在时间上有短期探究学习和长期探究学习;在程度上,有部分探究学习和完全探究学习。比如,在高一级第一学期里就可探究以下课题:“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证据”,“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画出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链”,“我们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等等,就是先从与之相关的若干小课题探究再到较大的探究课题。从短期到长期,从部分到完全,从小问题到大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教师由指导过渡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3 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评价要贯穿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4 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完成从学到用过度最高水平的地理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地理新教材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特点,培养学生自学、思考、探求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在学习中探究,又在探究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澄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黄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探究 必要性 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从教与学主体看,英语教学中师生都需要探究性学习。英语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生活的体现,绝不是要把学生训练成会听说读写的“机器人”,而是要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使其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意识的完整的人。从教学目标看,探究性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并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将会带来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接受性学习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使接受性学习和授受式 教学得以改造。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按其组织形式和探究内容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

1.根据组织形式分类。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1)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切磋,共同寻找信息,分析问题,解决疑点、难点,这一类探究学习最为常见。(2)个人独立的探究学习:这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查找信息、思考问题、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适宜在高年级使用。(3)个人研究与全班或小组讨论相结合:这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最适宜在课堂上使用,因此这一类探究性学习使用也较多。

2.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知识探究、课题研究类或项目(活动)设计两种类型。

三、高中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设计。笔者在实施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并结合新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五维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论、文化意识)而精心设计了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并掌握所学的英语句型、词汇以及对朋友这一话题的一般用语。②能力目标:掌握本课中的新单词、句型,学会用英语进行关于“朋友”这一话题的交流。要求语言自然、贴切。英语的听说能力有所提高,掌握阅读的语言技巧。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朋友的价值。然后,把对课文的单纯理解与学生平时的交友经验相结合,得出怎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的,然后再深化到人品的探讨。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①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 s Book 1A Unit l 。②本课内容:关于朋友类型的介绍和相关语言点的学习,对朋友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教辅材料:有关朋友的信息资料、相关照片、图片、磁带、录音机、多媒体。

(3)教学步骤。①热身活动。播放英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把学生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就“朋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②切入正题,探讨分析。

A.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课文中的图片,让学生听录音并回答相关问题:

a. Who’s the man and what’s he?

b. What actually happens to him?

c. What are the basic survival skills he has learned?

d. What’s his unusual friendship?

e. What does he get from such experience?

B.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时遇到的语言困难提出来进行小组讨论,当学生不能自己解抉时,教师予以必要的帮助。

C.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以下四种朋友的类型,让学生讨论自己最欣赏的朋友类型,并提出他们的理由,以及怎样才能交到自己所喜爱的朋友。

2.案例评价。该课案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体验性”与“探究性”等主要特征。教学设计遵循了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性”、“真实性”等原则。教学目标明确,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等任务目标方面,通过各种任务活动,让学生学习有关描述朋友的词汇,同时,让学生在讨论“朋友”这一话题中深切体验朋友的价值以及作为一个好朋友的品质。就教学过程来看,通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导入“朋友”这一非常亲切、熟悉的话题,引发学生对“朋友”的品质与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与讨论。就教学策略和手段来看,采用“任务型学习”、“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多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与讨论中学习基本语言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第12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变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笔者感觉在探究性学习中有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通过“生物实验”。由于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发掘生物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以在实验教学方面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生物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生物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生物学是 “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无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生物学,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光确实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喜欢生活在黑暗处。通过试验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实验的基本操作。

2.生物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物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生物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例如“试管婴儿”的实现,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过程。生物学中的生物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生物及其生命运动的再认识,但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学实验是一致的。学生若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会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生物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利用自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资料好信息,作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生物学实验对提出的预测进行证实,这样,生物学实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好初步学会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生物学实验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

统的实验教学并不提倡学生对实验现象质疑,也不提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过去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实验,只需模仿,不需研究。现在,我们可以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不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书上的教学实验不是每一个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常常需要教师在课前作些改进。若将这些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改进教学实验,去研究教学实验。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存在着实验材料菠菜易受地域、季节等因素限制,实验步骤繁琐,实现现象不明显等问题,就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进行改进和研究。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中学生物学科的实验从学生认知角度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加以验证,验证实验结果是否能呈现原理所描述的现象,目的是验证并巩固习得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相比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验证性实验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易于教师讲授等方面具备优势。其不足在于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师讲授的科学知识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没有基于学生原有经验,没有引发学生的高层次探究思考,没有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但是考虑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学生探究能力有限等实际因素,教材的部分实验流程设计的编写仍然是让学生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

以生物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应该尽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其探究性的本来面貌。为此,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求其中可转化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可以让学生探究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所需温度条件(室温、体温、隔水加热、酒精灯直接加热)对反应速度和颜色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探究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是否可以相互替代,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否选择性地将教材中的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课的教学实录来探讨这一问题。

教师:如果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淀粉检验出来?

学生:可以用碘液。

教师:是否可以直接把碘液滴到叶子上进行检验?觉得可以的同学亲自试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不行,叶片是绿色的,会遮盖蓝色的现象。而且叶子表面的结构也会阻碍碘液的渗透。

教师:那怎么办呢?

学生:可以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和破坏叶表面的结构。

教师:如果想办法去除掉叶片中的叶绿素,排除了色素对实验的干扰,将碘液滴在去除掉叶绿素的叶片上,出现蓝色现象。是否就说明了绿叶可以在光下制造淀粉?(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