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口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点及难点 化难为简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光学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作用在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物理现象的归纳能力进行训练,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凸透镜成像的学习是初二物理光学部分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著名的难点。让学生正确理解这项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对以后初中学生的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凸透镜成像的学习的成功也有利于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物理不同于数学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这类理科科目,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做太多的物理实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和记录但是确没有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种现象值得教师认真的思考找出原因才能解决困难。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概念很多,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焦距与物距、像距,实像与虚像,放大与缩小,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这类概念极容易让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理解困难。其次我们从教学的对象上来看,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在从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学生很容易对具体的事务产生巨大的兴趣,但是一旦让他们对具体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往往就会变的束手无策,这反映了他们分析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然而物理的学习尤其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更需要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最后从教师的教学策略上来看,很多物理老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都是仅仅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在讲台下自己通过观看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往往只会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内容通过死记硬背来理解,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文主要内容在与帮助物理老师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让学生理解规律,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 对实验精心设计,加强师生互动
探究法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探究法也是物理教学非常合适的方法。以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么课为例,教师最头疼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正确的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自我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开始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全盘考虑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整个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提问的情境应该发生在课堂的什么时候?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具体实验装置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对实验用的器材进行探究?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记住哪些数据?最后如何启发学生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相对比较复杂,可以得到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能够明显看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学生需要从这些复杂的数据中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分析是初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没有遇到过得,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物理教师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分析,以初中学生的水平很难能够分析出正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例如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贴图法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演示。上课前,物理教师可以先画好凸透镜,主光轴,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这样就可以放大实验器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整个实验的发生过程。
实验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整个实验中去,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感。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拿着蜡烛从远到近靠近凸透镜,让自己去观察光柱的变化,可以让很多人去参加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实验,如果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物理老师演示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一步分析,从而学生进一步可以总结出规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所做的课件进一步的了解其中的规律变化。同时还可以物理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提问。例如物体在光屏上扩大了没有?什么时候已经看不到影像了?等一系列的问题去加强学生的理解。
二、 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加强知识联系
初中学生在上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的时候可能对凸透镜没有直观的印象,如果让学生上来就拿凸透镜进行实验和找规律,学生只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下手,所以在上课之前要给学生就以前的知识进行温习,加强知识的联系。
八年级的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课之前学生学习的是光的传播这一课,让学生回顾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要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到的小孔成像。在学小孔成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通过让学生联系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之间进行比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可以推定成像的性质,这与小孔成像现象相同。两者的共同点是: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还有为了进一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学习,还要对平面镜的成像进行复习。但是这里不是对平面镜成像的单纯复习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虚像的概念,区别认识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为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准备必要的知识点。
其次可以在上课之前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凸透镜有着直观的印象,怎么使用它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为物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留下充裕的时间。
三、 利用口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初中学生中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饿帮助,他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的动力,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各种工具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其中口诀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好用的工具,他可以帮助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长久的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口诀一: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口诀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
在口诀是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一项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准确有效把握透镜成像规律,延长对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长久记忆及培养创新能力。最后这两句口诀部是唯一的口诀,物理老师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内自己编写自己口诀因为老师自己才会对自己的学生有更深的了解。
总之,物理教师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作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正确把握整个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不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课当作一个完全孤立的课程,要与前后课程相互联系。同时还需要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所涉及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分开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理解这样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也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去提问、去自己设计实验。教师的总体要求在与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帮助学生去克服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志江.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例谈[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Z1) .
[2] 刘职.关于物理教学难点的形成及突破的探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3] 李树红,王凤云.谈“旋转磁场”教学难点的突破[J]. 现代技能开发,1999,(10).
[4] 赵.强化物理实验 落实探究学习[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8).
关键词:物理教学;“活”起来;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15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比较容易地把精力投入其中,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而这无疑会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一个人的成长。那么,使用新教材后如何让物理课“活”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来精心设计教法。
一、上好物理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学第一课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往往被一些教师忽略,认为不重要,其实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方法。初中物理主要研究力、热、光、电四大部分,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物理这四部分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物理实验或从网上搜索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使学生感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去年笔者到山东省桓台县参加山东省物理课件评选时,看到商河实验中学刘卫星老师的课件《走进神奇》(沪科版)制作得非常好,画面优美,内容从天空到大地,从宏观到微观,从古代到现代,从沙漠到大海,从力到热到光到电,让学生充满好奇,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如果学生能看到这么多有趣的现象,学生就会被深深地吸引,就会对物理这门课充满期待。
二、适宜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导入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入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习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笔者让六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比赛,要求是看谁能把放在朝上的漏斗里的乒乓球吹的最远,最后发现无论是谁都无法把乒乓球吹出去,这是为什么呢?利用这个悬念,笔者慢慢地引入了新课。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兴趣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照书做,照书抄结论,甚至有的教师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更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物理课堂缺乏热情、信心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活动起来,甚至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研究电流的磁效应时,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将漆包线按一个方向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然后给制好的电磁铁通上电,观察能否吸引大头针,看看我们自制的电磁铁是否成功。再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来探究电磁铁的NS极,也可以探究影响电磁铁NS极的因素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不断探索,终于结出累累硕果。笔者的学生在连续两届的“山东省初中生创新实验大赛”中均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他们改进的实验分别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和“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
五、课堂中要善于总结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80%-85%的学生认为在中学所有学科中,物理最难学;有50%-60%的学生的物理成绩是各学科中最低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难记,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提其精华,以简替繁,善于总结规律。例如,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为使学生容易记住调节方法,笔者总结了以下小口诀:“水平台上放天平,游码放在标尺零,调节螺母针指中,托盘天平就平衡”。再如其他一些小口诀: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虚像正,放大缩小要分清”。在三孔插座接入电路中时,让学生记了如下一个口诀:“左零右火上帝(地)”,学生在哈哈一笑中便记住了,效果很好。通过简练、悦耳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兴趣
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物理教师必须探索如何开好物理课外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展课外活动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
诺贝尔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得好:“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的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周围常见的生活用品进行小制作。例如学生自制土电话、测力计、小孔成像、潜望镜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竞赛
辅导、举办竞赛并不排斥差生,并不违背素质教育,搞好了是一种促进。我们举办了实验操作、自制仪器等竞赛,还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知识竞赛。通过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得以巩固,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3. 实地考察和参观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念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试图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角度,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理念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是我国各个学科教学当中都必须注意的重要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条件。我国的新课标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主体,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实践证明,过去以“教师为本”为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无法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其在学习物理这门相对较难学的课程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
二、方法的铺垫: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高中物理在高中课程中属于“相对内容多、难度大”的学科,。许多学生缺乏学好物理的信心。因此,要想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因为只有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有奏效的可能。
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授课时要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中教学的初始阶段,对学生明确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要求的不同,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需对学生强调,只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努力,一定能学好物理。其次,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易渐难,通过实际学习的成果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值得强调的是,当课程难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学习信心往往容易出现动摇。此时,教师应该放缓教学进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某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解。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的阶段。
三、方法的革新:充分利用各类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方法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1、多媒体教学方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等各方面都将产生良好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课教学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2)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3)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物理课教学只应起辅助作用,不应超出辅助的地位。例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片,通过“视觉情景”对物理学中比较抽象和无法“视觉”的知识提供“可视”画面,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讲授“光的波粒二像性”,“氢原子的轨道量子化、能量量子化”等抽象和不可见的内容时,我采用“势觉情景”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口诀法。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顽固的思维定势或反复多次出现的错误,运用口诀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学生开始学习“加速度”时,为避免初中所学习的“平衡力”思维定势的干扰,可以采用口诀:“加速度真神秘,有它没有平衡力;水平方向有了它,左右两力不等了;竖直方向有了它,上下两力不等了;加速减速有正负,牢记这点不会错。”。
3、问题情景法。在课堂教学时,使用“问题情景”法导入新课程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当中,其次让学生觉得物理教学的生活性和兴趣性,从而从心理上降低了对于学习物理的恐惧感觉。再次,情景问题法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通过设置了以下问题情景:“有人在海边游泳时突然发生意外,向海岸上的救生员呼救,请同学们为救生员设计一条最短时间的路径。以此”来将学生迅速的引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来。
4、情感激励法。从开发学生的潜能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应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场”和“情感场”的碰撞,方能使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喜悦、快乐的心情,和积极、热情的情绪,对学生采用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始终觉得每日的物理学习都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情感场”的改变,以来刺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讲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时自身声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肢体语言的变化来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化学能力 培养兴趣 师生和谐 文本对话 观察实验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是: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实验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的先导、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和享受,才会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和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堂上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魔棒点灯”“ 澄清石灰水变牛奶”“水火相容”“烧不坏的手帕”“捉鬼”等,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如“怎样除去水壶中的水垢”“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在炭火旁放一壶水能防止中毒吗”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因地制宜。农村初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各种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找到更多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替代品,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家庭小实验。教师要因地制宜,让学生多做些实验。如在“过滤”实验中需要的小卵石和沙子、简易得出铁生锈的原因、自制其他酸碱指示剂等等。学生都可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得出结论。
(三)自编口诀。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量多、难记、易忘记的元素符号、基本理论和概念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编口诀帮助记忆。例如化合价口诀:“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通常氧为负二价,铜有正一、正二价,铁有正二和正三,硫有二、四、六价、可变价,不可怕,具体判断和为零,单质为零价”;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口诀:“硝酸盐尽皆溶,硫酸盐除铅钡,碳酸盐溶钾钠铵,盐酸盐除氯化银”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二、建立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为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公平、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但要做到这一点,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反思、研究,以不断地完善自我,使教学工作更富创造性,从而真正体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魅力与作用。
三、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这一环节,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知识能力。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用品,懂得人的生存、发育、成长过程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们并没自觉地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样学习化学?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训练。学习新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用粗读方式了解新课内容。如在学习“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学生动手完成该实验之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并快速记忆该实验的步骤或方法,最终得出一个概要式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拓展学生知识,教师还可在稀有气体用途、温室效应、水的净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新型合成材料等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用选读或速读式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方法
(一)对仪器装置、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观察。对物质及其变化,不仅要认识其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还要认识其在变化中的种种现象;同时,还要了解实现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及使用的各种仪器或装置,因需要观察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只有通过全面观察,才能形成较完整的感性认识。
(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不易发现或易消失现象。例如“实验3-1”电解水实验,首先是观察水在通电时的现象:电极表面有气泡产生,气泡逸出水面汇聚在玻璃管上端;第二是观察产物在体积上的差异;第三要对产物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和综合概括,得出实验结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三)教育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始有终的观察习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有较大的独立性,因此探究方案的设计要合理,既要目的明确,又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估计和设想。实验的步骤设置要简明,试剂的用量、条件掌握要严格,在内容的安排中要留有观察时间,观察及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及时汇总、分类、比较、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和习惯。
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习惯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思考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 为此,教师应注意如下三个环节:给学生留下问题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培养学生“掩卷而思”习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先思后问”习惯。如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性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三者的异同点;学完酸、碱、盐通性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氯化钠有哪些方法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不断提高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能力,逐步意识到只有不断质疑,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无疑之处见疑,提高推理和判断能力。
一、口诀情景法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中较为顽固的思维定势或反复多次出现的错误,运用口诀情景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列举几例:
【口诀1】学生开始学习“加速度”时,在解答和分析问题中往往受到初中“平衡力”思维定势的干扰,为此,我在教学中编了八句口诀:“加速度真神秘,有它没有平衡力;水平方向有了它,左右两力不等了;竖直方向有了它,上下两力不等了;加速减速有正负,牢记这点不会错。”较好地排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口诀2】学生在用作图法画“透镜成像”的光路图时,特别是对“逆问题”(已知物像和主轴,用作图法确定透镜凸凹、光心和焦点)重复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大,对此,我在教学中编了如下的口诀:“过光心不弯折,连接物像就可得;过焦点平行射,先作平行光线就明确;平行入射过焦点,要找焦点连像点。”――“凸透镜有虚有实且为大虚;凹透镜只虚不实且为小虚。”(对主轴来讲:物像同侧为虚像,物像异侧为实像。)
二、问题情景法
用“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在学习光的折射定律时,我首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有人在海边游泳时突然发生意外,向海岸上的救生员呼救,请同学们为救生员设计一条最短时间的路径。”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的讨论,有的提出:“最短的路径应是直线。”有的反驳说:“沿直线救人,在岸上跑的时间虽短但在海上游泳的时间将增加,因此沿直线救人所用的时间不一定最短。”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数学所学过的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得出了“沿折射定律光线所传播的路径救人,所用的时间最短”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学生惊讶不止!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光真聪明!”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几何光学”部分记忆最深,其原因是对“沿光路所用的时间最短”的印象深刻所激发的学习兴趣。
用“问题情景”编制试题――在学完“磁场”部分后,我们在期中考试试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新情景”的物理试题:有一种新的“热电材料”问世,当这种材料的上下两面存在温度差时,在它的两侧将产生电势差。我校物理兴趣小组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开发了一种新式“磁疗保健眼镜”产品。该产品的构造和原理如下:将“热电材料”做成眼镜的鼻梁托架,材料的两侧与眼镜的圆形金属框连接成闭合回路,当“托架”的一面与人皮肤接触另一面与空气接触时,就会在这两面产生温度差,“托架”的两侧面就会产生电压,从而在眼镜的金属框回路中形成电流,该电流在眼睛周围产生磁场,在一定的磁通量的范围内对眼睛起到磁疗保健作用。由于受季节和地区的影响,为保证磁通量不超过人眼承受的安全范围,必须产生系列产品。当温度差增加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A.眼镜的金属框可采用电阻率小的金属材料
B.眼镜的金属框可采用电阻率大的金属材料
C.增大眼镜金属框的面积
D.增大“热电材料”的厚度
通过对考试试卷分析,我们发现凡是“背公式、记题型”的学生得分率较低,而平时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得分率较高。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并要有“问题”的哲学观: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一方面问题越多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问题越少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三、视觉情景法
多媒体视觉情景――利用多媒体(如PPT软件)制作动画片,通过“视觉情景”对物理学中比较抽象和无法“视觉”的知识提供“可视”画面,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讲授“光的波粒二像性”,“氢原子的轨道量子化、能量量子化”等抽象和不可见的内容时,我采用“势觉情景”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物视觉情景――通过物理实验、图片演示、实物模拟等手段,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情景渲染,通过“真实的情景”强化视觉效果,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如光的干涉(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和衍射(圆孔衍射、圆板衍射、单缝衍射);特别是在讲授“光的色散”时,通过“图像情景”教学提供的视觉信息,使学生平时难以接受的“频率、折射率和光速之间的关系”,在一次教学中就得到较好的解决。通过多次的测试,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遗忘率较其他内容低得多。
颜色视觉情景――通过板书的“颜色、层次”。不同的颜色能刺激人的视觉,不同颜色的对比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一是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板书的“颜色要素”来突出重点;二是在板书时充分考虑到“层次要素”,通过“层次要素”揭示知识的和谐和有序,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冲动。实践证明,板书的“颜色要素”和“层次要素”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四、情感情景法
从开发学生的潜能来看,教学过程应存在两种“场”,一是“知识场”,二是“情感场”,只有当这两种“场”产生“共振”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为此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喜悦、快乐的心情,积极、热情的情绪,对学生采用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对思想开小差的学生采用“情景吸引法”(无声或有声,无形或有形)。通过动态调节“情感场”,使“两场”产生“干涉和衍射”,达到“波动场”的能量合理分配,而不是均匀分配。
二是周期性营造“情感场”。自然规律都是周期性变化的,周期性才表现出丰富多彩性,音乐讲究旋律的变化,书画讲究虚实结合,曲直和谐,没有变化(定数)就没有审美体验,更谈不上审美冲动。因此,在教学中的“情感场”一定要有“变数”,如“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形体语言”的“动与静”,“情绪语言”的“高与低”,“表情语言”的“爱与恨”等。
五、实践情景法
教学中通过讲练结合、讨论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叫“参与情景训练法”。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五官,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的具体作法:一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二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进行研究性实践(理论分析或实验验证),四是形成论文。
一、运用语言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选词造句讲究语言艺术,同时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物理术语,以确切表达物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语言严谨,合乎逻辑。
教师的教学语言欠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教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问题容易讲清,学生容易领会。
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1.自然美。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
2.形象美。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口语化。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物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精心筛选带有普遍性、反映重难点、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来组织和调控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新知,在争辩中闪现创新,在解疑中提升能力,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阐述观点、内化能力、融洽感情、活跃主体的目的。
例如学习“摩擦力”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个难点,设计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问题情境:“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回答最多的是“因为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思考,主动探索。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使“静”变“动”、“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直观”。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观察到实验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速度,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好奇心,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一、利用简化记忆法,抓重点,化
繁为简,加深知识记忆
在化学教材中,许多概念与操作等需牢记,如果学生对其只是死记硬背,那么就会事倍功半,遗忘速度快.如果由化学概念中提取一些重要信息或关键词而展开简化记忆,不但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便于长久记忆.
例如,在记忆 “催化剂概念”时,教师可教会学生简化记忆: 一改变与两不变; 在记忆“溶解度的概念”时,则是: 三定一态;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可根据它们的特点简略概括进行记忆: 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化合反应为“多变一” ,而置换反应则是“一单替一单, 成分相交替”;浓硫酸稀释的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搅拌;过滤操作要领的记忆: 一贴、二低、三靠.这样,通过简化记忆法,既抓住知识重点,又将烦琐知识简单化,从而帮助学生记忆.
二、利用规律记忆法,掌握规律,
以点带面,提高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中,尽管知识烦琐,但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与归纳,通过对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知识的记忆,则能够推测出更多的相似知识点,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例如,通过记忆盐酸与碳酸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则不难写出盐酸与碳酸钾或碳酸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还能够写出碳酸钾、碳酸钙、碳酸钠与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样,学生可以从规律中学会总结与归纳,学会触类旁通,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记忆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理解记忆法与借助现象法,联
系生活现象,加深知识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记住知识,则需懂得知识.因而,理解是进行知识记忆的前提,只有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才能够牢固记忆,然后灵活使用.
在化学教材中,有不少的基本概念,有的学生往往通过背诵来学习与记忆,误认为背会则可学会,这是化学概念学习中的弊端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点加以剖析,指导学生理解记忆.
其次,借助现象法.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少实际生活与自然现象,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象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记忆,那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氧气的物理性质的记忆,在学生掌握空气成分中有氧气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示:通常而言,我们看不到空气的颜色,也闻不到其气味(污染的空气除外).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与记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继续提示:在水中,人与许多以肺呼吸的动物难以长时间潜匿, 而以腮呼吸的动物则能够生存其中.这样,学生可记住氧气的另一物理特性:氧气微溶于水.
四、利用口诀记忆法,将零散知识
系统化,省力又省时
口诀记忆法也是化学知识记忆的常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将那些零散、乏味而又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口诀编制,使其朗朗上口,增强听觉、视觉的感官体验,从而加深记忆,省力又省时.
例如,(1)制氧气: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2)氢气还原氧化铜:试管被夹向下倾,实验开始先通氢,空气排尽再点灯,冷至室温再停氢.先点灯,会爆炸,先停氢,会氧化.由黑变红即变化,云长脸上笑哈哈.(3)化学计算: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五、利用综合记忆法,加强感官体
验,强化学生知识记忆
一、应对策略
(1)认清学科特点,学习得法
初中化学这门学科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被认为是理科,但却需要大量记忆。记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第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学习和考察中占有重要位置。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化学与数学、物理既有相通之处,同时又有它独具的特性。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遵循它的规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2)把握知识分布,理清思路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注意老师所提及到的重难点,日常练习中多分析题目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对于综合试卷中多次出现的知识点和题型,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习惯的养成,每一位同学都会发现,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体现,这让学生分析问题时,思路清晰,知识可以轻松的融会贯通。
(3)分析命题方向,事半功倍
说到中考命题,我们要知道中考是选拔性质的考试,但分流率并不高。而且中考也是社会热点,必须考虑社会影响。这样就决定了中考命题人的命题方向:重在基础。拉开差距的题目所占分值并不多。当然不排除偶尔个别题目偏难的情况。初中化学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对中考化学学科的命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管中考试题形式如何变化,考察的知识点多年以来并没有大的改变。
二、应对方法
(1)重日常
注重平时学习的效率,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要考前拼命三郎,考后稀松平常。学习和巩固要常态化,毕竟中考不是只考察某一学科。注重双基知识,突出重点。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不能留有明显的知识、技能缺陷和漏洞,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认为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课本上的内容太简单了,因此在对课本基础知识还没有能真正搞懂吃透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偏题、难题,实际上这是得不偿失的。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勤记忆
在强调“双基”的同时突出重点。其中,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花力气通过记忆、强化训练等方法来熟练掌握好常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只有这样才能为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记忆方法如下:
归纳记忆:例如酸、碱、盐,可以对这三类化合物分别归纳出各自的通性,知其一,而推众多。
比较记忆:对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通过比较可分清异同,防止干扰,掌握实质。例如物质种类划分,微观粒子区分,都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
口诀记忆:对一些需要记忆又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可编成通俗、生动的口诀,提高记忆兴趣和效果。如把过滤实验操作概括成“一贴、二低、三靠”,六个字包括了整个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还有常见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等都可以编成口诀。
(3)多练习
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练习要有目的性,不要单纯为解题而练,更不能搞题海战术。课后的练习是为课堂中所讲知识服务的,练前应回忆课堂的知识要点。分析某一习题时,要考虑清楚:用该课的哪些知识要点,哪些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哪些是与旧知识一起综合运用等,明确习题所要考察巩固的知识点,坚决不做“糊涂题”。练习后还要想一想,哪些知识尚未应用于练习中,但还需要掌握。通过练习,把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实现真正的学会学懂。特别要强调的是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4)好心态
一、掌握初高中学习内容差别,强调学好高中地理注意点
在新高一开学第一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翻看教材目录,浏览教材内容,告知高中地理必修、选修的主要学习内容。接下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高中地理教材的前言,观看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小视频。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觉得高中地理学什么?怎么学能够学好?当然,这种讨论往往只是浅表的,但确是极为必要且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展示讨论后的认识,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高中地理学习内容的特点、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等。着重强调初中地理多研究是什么,而高中地理则侧重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可结合教材举例介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地球的运动”内容准备地球仪、留意思考太阳对人类的主要影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哪些特点等。提前介入可以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明晰高中地理的特点,为顺利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高效学习
地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常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分别给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建议。
如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教学时,笔者常建议学生通过口诀去知晓太阳的基本特点:太阳是个气体球、组成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能量释放电磁波(可补充电磁波相关知识,包括物体温度和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等)、能量来源核聚变(可补充核裂变、核衰变相关知识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等。通过联想、编口诀等方法不仅仅会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更可以使得地理内容变枯燥为有趣,增加学生对地理学科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再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内容时很多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理解比较模糊,笔者会建议学生以课桌为黄道面,将地球仪在课桌一侧进行转动,看课桌和地球仪之间相交的状况;在理解太阳高度时教师以拳头代表太阳,在日出、正午和日落时拳头的位置则表示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在理解地转偏向力时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台风的卫星云图。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来理解相对抽象的内容不仅仅更为便捷,学生们会更加充分的感受到地理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也会成为他们乐意学习地理的动力之源。
三、做好^程控制,强化个体关注,确保班级整体得到提升
很多时候,因高中学习内容较多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层级与初中相比提高较多,此时部分学生若在地理学科方面发展不理想则特别容易产生放弃思想。尤其在高一这个起始年级,教师绝不可对学生轻言放弃。因高一地理要学习整个高中最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需要立体几何、物理学科等相关知识的支撑,尤其是女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空间感对“地球的运动”理解较为困难,很多学生也因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关注较少,学气运动、水循环和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时较为痛苦。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反应及学业发展状况,及时跟进。帮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的必要措施,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相信学生一定愿意转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Ⅱ多为人文地理,包含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人地关系等内容,部分学生在学习完必修Ⅰ后可能会觉得高中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少。人文地理中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分析角度等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思考问题的思路,这些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若教师忽视了学习人文和自然地理内容的方法指导,很多学生可能会在人文地理部分投入出现偏差。
一、注重实验教学,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定义、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的。实验现象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实验过程能让学生有参与科学研究的体验,所以多数初中学生都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安排。实验活动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下开展;可以使用实验室配备的仪器,也可以自备自制实验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样的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强化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压强时,首先出示一幅单杠的图片和一幅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然后再拿出一个装有重物的背包让一个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原则。
三、应用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事实证明,教师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教师本人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用人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语言中运用比喻,往往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热现象学习中,学生经常将温度“升高或降低”说成“增大或减小”,将“吸热或放热”说成“加热或减热”,似乎意思差不多,但这是不正确的。对此,可举例:张三是胖人,李四是瘦子,胖跟粗差不多,瘦与细差不多,能将张三说成粗人,将李四说成细人吗?这种有趣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有助于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较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物理知识中有一些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的内容,可在阶段学习小结之后,收集或自编一些容易理解的物理口诀,提供给学生,以帮助他们轻松地进行理解记忆。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可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而力和运动的关系可总结为“动者无力匀动,静者无力永静;衡力等于无力,动静参照而定;动态变化必受力,受力未必是动因”。当然,这些帮助记忆的口诀都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
五、掌握作业难度,训练学生思维
一、明确特点,总结规律,巧妙记忆
1.口诀记忆法
把要记忆的知识整理加工,形成口诀。如,地壳中元素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氧(养)硅(闺)铝(女)铁(贴)。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记忆:钾钙钠(那)镁(美)铝(女),锌铁锡铅氢,铜(冯)汞(巩)银(赢)铂金。以上可以看出,口诀具有容量大,易记忆,难遗忘的特点,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2.分类记忆法
把要记忆的知识点按一定的规律或特点进行分类记忆。如,初中化学中黑色物质有:炭粉、铁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有颜色的溶液有:含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含亚铁离子的溶液为浅绿色,含铁离子的溶液为棕黄色。分类记忆,被记忆的知识不易混淆。
3.浓缩记忆法
从记忆的材料中概括出关键的词,可使记忆简单明了。如,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可浓缩成“通点移停”,即实验前先通一会儿CO,再点酒精灯;实验结束后,先移走酒精灯,继续通入CO致试管冷却。或者把实验过程形象概述成“CO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实践证明,有所简化,才能有所强化。浓缩记忆不失为一种记忆好方法。
二、多种方法帮助理解概念实质
基本概念是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是知识的精髓。初学者往往能记住概念的内容,但运用时却易出现错误,这是因为没有完全理解概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其中常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就是在对概念记忆的基础上逐字推敲,找出其中关键性的词和字,真正弄清它们的含义。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准确把握“参加化学反应”的意义,告诉学生: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所以对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进行剖析,可以抓住概念的本质,既有利于记忆又利于理解和运用。
2.比较法
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不能孤立对待,有些概念间有着相似或相关的成分,通过学习比较可找到它们的特征及联系,强化理解,防止混淆。例如,通过学习比较可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是否可以再分等。另外,有些概念还可列表比较,则区别联系更为直观,如溶解度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3.分散法
对概念的理解不能有任何偏颇,要打破“非此莫属”的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分析,分散思维,以求彻底理解。如酸的概念:从物质分类上看,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并能和碱反应生成盐的化合物;从物质组成的结构上看,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从性质上看,它的水溶液一般可使石蕊变红。但反过来,能和碱反应,能电离出H+,能使石蕊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三、注重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声,色”上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我们不妨打破教材的框架,课始先为学生送上一道道美餐,诸如“空杯生牛奶”、“雨落红花绿叶出”、“棍点灯”,再加上一杯“酸酸的果汁”,可谓是色香味俱全了。另外,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除去;我们长期吃方便面、喝饮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为学生介绍,从而将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消除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适当练习,举一反三
适当练习是检查、巩固、发展能力的一种手段。但我们不主张用“题海术”,而是通过适当的练习,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物理实验专项复习时,如何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这是中考备考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实验专项复习,温故知新,探究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综合应用,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理清对难点知识的困惑,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一、优化课堂,提高实验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实验专题复习课是以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主线分析,进行综合复习,从而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的目的。
复习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复习课是毕业班的重头戏,专题复习课是每个教师的必教课型。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讲知识—做练习—讲练习”的模式,或采用背结论的形式来上专题复习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不少教师上实验复习课时,感觉学生基础差、遗忘率高,但因课时紧,所以直接帮学生归纳出很多口诀、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让学生熟记,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总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复习。往往教师讲了很多,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学生不懂的仍然不懂。专题复习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死记一堆物理公式、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而是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在实验专题复习中,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以实验为载体把学生吸引回课堂,帮助他们“把书从厚读薄”、“化整为零”。 借助实验,将科学探究渗透到物理复习中,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在疲劳的复习中通过实验得到放松,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善于分析、归纳,彰显实验专题复习的理性
初中物理实验可以划分为“测算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利用实验仪器对某个物理量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的为“测算性实验”,如测量牛奶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分析归纳出某个物理量的大小影响因素或物理规律的为“探究性实验”,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欧姆定律。测算性实验,应明确实验的原理公式,推导表达式,寻找所需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性实验,应明确研究目的和原理依据,确定正确的研究方法,选择实验器材设计方案。
在物理实验专项复习中,采用设问、重现实验、综合评估的手段,让学生重新经历探究过程,不乏是一剂激发学生总复习的学习兴趣,攻破知识难点的有效手段,彰显实验专题复习的理性,优化实验专题复习课的“强心剂”。
三、重视拓展延伸,发挥实验专题复习的魅力
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就是要将已学过或已获得的一些知识联系到其他问题之中,从而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教材、新理念下的物理专题复习,教师通过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或设计多种实验方案,设计变化的题目等使之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纵横两方面深入系统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例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验,所必须的器材有: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电池组、开关、导线。在复习这个实验时:1. 只要在定值电阻两端再并联一只电压表,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就可以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以达到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以及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目的。2. 若将l中的定值电阻用小灯泡来代替,又可以进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3. 若将电路中的定值电阻用匝数不同的螺线管来代替,又可以进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实验。4. 若得定值电阻用两根串联起来的电阻丝代替(长短粗细相同、电阻率不同),分别在上面粘上火柴棒,又可以进行验证焦耳定律的实验。这样,根据一个实验中所需器材中的某个器材的变换,通过复习一个实验,逐步变化,诱发学生层层思考,以达到巩固多个实验的目的。
以实验为载体展开专题复习,把知识系统地连贯起来,再利用实验带动理论的复习,借助一个实验激发多个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发挥了物理实验的魅力,优化了物理专题复习的教学,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了复习教学的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理性的魅力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