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德育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品德 教育 爱国 诚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94-01
问题的形成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健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在这时形成,也是接受力,可塑性最佳时期,厚德载物,德乃载物之车,车愈大愈能载物,学生要立学必先立志,立志必先立身,立身必先修德。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具有远大的志向抱负,才会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从而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持久的毅力,奋勇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为一生奠定厚重的道德基础,因此显得尤为必要重要。但由于社会,民众高度关注高考,上级部门看重学校的升学率,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的成败,以高考成绩奖励老师的得与失,家长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于是乎,老师只好拚命逼学生拼命学习,千方百计提高成绩,绞尽脑汁增加分数,竭尽全力考入大学名校。学生在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品德修养,道德建设。这真是“舍本求末”,误国误己。后果堪忧。
问题的后果
人一旦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便失去了行为准则与做人的基本规则,如无舵之船,随波逐流,放任自流,禁不住各种腐朽思想及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的诱惑。船顺风时尚可,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放弃学业。怕苦怕累,唯我独尊,种种恶行,令人发指。
现象一:一女生上初中时,每次考试第一,获得过无数掌声与鲜花。升入高中依然非常优秀,但有一次考成第二,这女孩竟无法承受跳楼自杀了。
现象二:高考一结束,书被撕得粉碎纸片乱飞,然后聚众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偷盗。
现象三:回到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思报恩于父母,反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不听父母忠告,反嫌唠叨,大发脾气。使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生活艰难,父母辛劳。反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父母只能忍气吞声,还得“保障供给”。
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是先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书?还是先教书把学生送入大学完成任务才与人?高考落榜的学生又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呢?显然,品德修养与学做真人才是第一位的。如何培养呢?
问题的解决
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意义等问题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关系以及人的一生的全过程,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已有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理论进行自我武装,自我教育磨练,从而开发人类自身的心智资源,换起人的理性与良知,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提升全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推动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道德修养以提升人的价值意义,满足人对于终极关怀的需求,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平凡的人能够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激励人们事业学业上的成功,成为各方面的精英。这就需本人时时警惕激励自己,时时磨练善待自己,使人的思想,精神得到过滤,净化与升华,使人的心灵更加纯洁,高远,生命更加充实有活力。所以,作为“传道”者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施以适当的外力,创造条件,洗涤灵魂,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修身养性。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切实加强道德实践,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学生必须做到保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时时处处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诚于心,守信于人”的优秀品质,“仁者爱人,扶危济困”的仁爱之心。要求学生从生活小节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当中遵守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遵守基本的做人守则和基本的公共道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守住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第二,以古今中外传统的,经典的,优秀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著、故事、人物为素材,大力宣讲,帮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学习屈原,林则徐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岳飞“笑餐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忠肝义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民族大义;贝多芬,张海迪身残志愈坚的顽强毅力,拼博精神。革命先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还有今年在高考途中,江西宜春两名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不顾高考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感动中国的事迹;以及各级部门树立的“道德摸范”们的典型事迹;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应大力加强和高度重视,注重宣传,正面引导。学校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评价。分清真善美,学会做真人。用 正能量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处事的习惯。学校要大力表彰奖励品质优秀的学生,树立典型;对他们“特招”或“保送”。
第四,多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实践,劳动锻炼,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堪大任。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之艰辛,父母之不易,家庭之温暖,社会之关爱。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粒粒皆辛苦”。 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热爱人民,孝敬父母。
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需广大教师做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劳动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韩俞《师说》
关键词:新形势;中学生;德育建设;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存在一个模仿别人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各种各样感官发展较快,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形成自主判断能力,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德育建设有促进作用,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尽职尽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德育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重分数轻素质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现代教育有多种教育方式,以下几种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专制教育,很多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过于苛刻、专制,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不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受到压迫,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溺爱教育,现代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一切,父母将他们看做掌上明珠,过度的关怀导致孩子的能力欠缺,一些孩子从小享受,不知道奉献,从而形成自私心理;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较少,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忽略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极为不利。
(三)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价值观、是非观就是次要的。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中无需注重这些问题,这种教育观念造成德育教育误区,最终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当中,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得以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首要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德育建设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为此,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选择,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不正确的思维加以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父母相处融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家长的期望是家庭环境构成的一部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负效应。所以,家长必须在对子女的期望值上加以控制,根据子女的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期望值,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采用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日常言谈中,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稳定性及聪慧性等各种优秀品质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爱人,学会付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爱集体、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把孩子的权力还给他们,让他们适当做做家务,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又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劳动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劳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样他们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应该交于他们做,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会关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这对他们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家长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尊重和理解,子女犯错误时,不应该采用棍棒解决,应该给他们多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认可,不要一味用成绩衡量对错,衡量子女的能力,应该多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人格成长和健全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会子女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这对促进子女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的发展主要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两个教育无法取代的内容。现代教学中,学生主要表现为自觉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从而为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陈博 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侯淑芳.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商情,2013(32):279.
[2]杨艳,王芳蓉.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276.
关键词:高中;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1.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
想要更好的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有些具体的原则必须要去遵循。总的来说,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化德育功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的教学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处于16岁至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一些问题的,并且特别渴望体会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当前的高中学生,他们更喜欢在学习的过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单纯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要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从而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式,让他们靠自身的思维方式去领会所学的内容,从而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预期的目标[1]。
1.2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进行理解,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足够的尊重,尊重高中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切入点,例如从高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出发,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中,从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处于16岁至1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当的教育方法非常容易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方案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开展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接受和理解[2]。
2.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2.1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对于深化高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用恰当并且合理的方式在高中的校园文化中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比较叛逆,如果爱国主义思想在高中校园过度的进行宣扬,可能会使得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一点一点的建立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活动,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配合,通过一些实例内容来对高中学生进行触动。这种方式会比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效的多[3]。其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以及日常生活压力很容易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让高中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教会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卫生进行保护,也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4]。
2.2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目前来看,高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又被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影响的阶段。这也造就了高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还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的压力以及生活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在这种时候,老师还在用严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那么就非常容易使得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失去对于自身未来的希望。另外,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本身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中男学生喜欢去网吧打游戏,用吸烟喝酒来显示自己的独特,高中女学生喜欢穿前卫的衣服,喜欢化妆戴首饰,谈恋爱。这是高中学生普遍的特点,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他们这种展示自己个性和特征的方式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并且无法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对未来的追求。针对高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高中校园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组织课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课外集体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正面的,教会他们认知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热情,那么就会相应的弱化那些肤浅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重新放在学习上。这才是高中校园深化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5]。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对于学校教育新的要求,深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各个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校园文化德育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德育功能的具体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也使得高中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燕.关于高中和谐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德育功能实现的思考——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1,(30):21-21,29.
[2]熊媛媛.关于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7):32-32.
[3]缪明浩.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718-718.
[4]叶良英.从道德逻辑预设的冲突中分析高中德育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4,(10):151-152.
关键词:中学 班主任 德育教育 策略
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复杂,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影响,这给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中学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考验。中学德育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应该使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学班主任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全面推进中学德育教育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中学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是学校办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其重要性具体来说,从如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德育教育是中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中学人才培养基本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一个学生智商很高,但品质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身上的创造力今后有可能演化成对社会的巨破坏力。因此,教育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必须将德育教育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汽车,中学德育教育是树立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之举。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渐摆脱童年时段走向独立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方向。 班主任是中学生生活 、学习方面主要的 、最直接的领导者和引导者,以正确的 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此外,中学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学德育教育承载着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的艰巨任务。因此,对中学德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使中学生成为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
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结合笔者本人班主任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
德育理念应该站在新的高度,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德育教育。本人在班主任实践中体会到,加强德育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的体验。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学生是德育主体,德育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并通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配合,促进德育教育的贯彻,达到教育的效果。
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一方面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组织他们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学生心理生理需要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指导功能,更多的依靠学生自己,重视养成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使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我们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
(二)营造适合德育教育开展的环境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除了转变德育理念以外,也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课堂和学校内部环境,营造适合德育教育的氛围,如通过班干部的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进行。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总是受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小环境,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学校要特别重视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三)丰富德育教育开展的方法和内容
德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随时代的发展做调整和创新,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大多停留在书本、课堂和口头上,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在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班主任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荣誉感,如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有目的地设计模拟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的场景,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主体验、现身说法等情景教学,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老师还可进行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德育教育的熏陶,让德育教学才能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体现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中学班主任在德育的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班主任的行为方法影响到各种德育活动的展开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中学班主任应该从树立理念、营造氛围、优化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孝. 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尝试[J]. 科技资讯 2005年26期
[2] 牛世俊. 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J]. 学周刊 2011年20期
1.开展xxxx市xxxx年高中班会课活动方案设计评选活动和xxxx年高中班会课赛课活动。(具体要求见《关于举办xxxx市xxxx年高中班会课活动方案设计评选活动暨xxxx年高中班会课赛课活动的通知》)
2.举办“xxxx市中学生礼仪形象辩论赛”活动。
3.开展9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
4.组织“马小跳校园剧比赛”活动。
二、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对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按照市教育局“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思路,重点是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2.修改、完善《班主任工作手册》,以更好地指导班主任工作,完善班主任的评价体系。
三、德育科研
继续做好《xxxx市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研究工作:3月,指导各子课题组完成《课程标准》,争取完成《xxxx市中学德育活动课课程标准》。4月,开始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及实施,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观摩、交流活动,下半年集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整理和总结工作,争取在今年基本完成课程建设工作。
四、德育研究成果评选及交流推广
1.举办 “xxxx市2005年中学德育研究成果交流会”。
2.编辑《xxxx市德育优秀案例集》。
[关键词]“性善论”;中学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77-02
中国“性善论”包含着仁、义、礼、智的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当代中学德育教育奠定了稳定的根基,在构建中学生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如何让中学生形成自我德育意识却是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反思的一个问题。
一、“性善论”思想的基本内核
“性善论”思想的基本内核是性善。人只有性善,才能向善、为善。性善是向善、为善之源。人只有向善、为善,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社会性。
(一)向善、为善的理论根源
“性善论”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的“性善论”是由孔子的思想发展来的。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其中,“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骂信好学,守无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人性论”思想,提炼并突出了人与生俱来性善的秉性。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说明,孟子承认人性中存在着先天的“善端”,“性善”为人的本性,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更可贵的是,孟子在主张人之本质根植于善的同时,还强调了教育在个体后天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向善的根基上,通过必要的道德教育才能激发其内心主观行善的心理情感。可见,人性“四德”的思想,为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的理论基础。
(二)向善、为善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性善是人的天性,那么向善、为善应是它的目的,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论证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向善和 为善的主观意愿与社会行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普遍道德准则虽然源于人善良的本性,但必须在生活中践行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界的影响而逐步消失。“内圣外王”思想主张的最大价值所在就在于能从为善中拓展为端的结果,保持人向善的本性,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要保持这样的本性,又全然依赖于求真、向善与粹美的道德教育,这才是锤炼人格的必经之路。所以,人在内求外修的同时,不要忘教育的重要性。人只有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真、善、美真正的价值所在。
二、“性善论”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孟子“性善论”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人的本性和行为结果的论述,对今天的中学德育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良心本体论”,都着重论述良心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其外在德行的根源,是万善的本源。但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还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善性”的扩充和培养。中国当代德育教育受“性善论”的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性善论”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确立的影响
“性善论”认为道德行为是对人性的提高和完善,是人性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的德育教育目标应是“学为圣贤”。“性善论”依据人自身固有的性善特征对人的教育提出要求。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确立亦是把握道德发生的可能性,通过人的内在自觉和外在修养,把可能的善性转化为现实的善性。如我国《中学生守则》第一条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二条中“遵守社会公德”,第三条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第七条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第八条中“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第九条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第四条“勤劳俭朴、孝敬父母”,第五条“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这些规定与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论”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为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举止的统一,倡导人们按照“理想人格”以“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要求自己。“性善论”对道德主体的人本关怀预示着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必须尊重并满足人精神生活包括道德生活在内的需求,提升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中学道德教育只有侧重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善良愿望,充分发挥良心的道德调节功能,将被动的教育形式转化为主动性、自觉性的个体活动,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性善论”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影响
中学德育教育功能旨在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这一阶段关系密切。而孟子的“性善论”的道德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和阐述。“性善论”提出的“人性的向善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的“四端”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能何”、“以先觉后”等思想命题,从教和学两方面探究人善之本性, 是中学道德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其人生追求和目标。学生本着善之端,在学校教育中使自身素质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人生价值。
“性善论”不仅提倡性善是人之本,还强调后天的教育。设想,倘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会不到学生内在“不思而虑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的善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体会不到自我向善的意愿和为善的能力,或者教师在教化过程中,只体会到学生内在具有“不思而虑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的善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仅体会到自我向善的意愿和为善的能力,也许德育教育的目标就不能真正得以实现。正是 “四德”与“五常”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道德意识和伦理精神。扩充“性善”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学生在德化中成才,社会在德化中和谐。如果没有德育教育的保障,学校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社会就没有人的精神家园。中学德育教育本着“人性善”的基本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中学德育教育必须立足“德教”,倡导“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学德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三)“性善论”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还为人类道德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提供了借鉴。然而,如何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性善论”认为德育教育的具体模式和途径应是知行的辩证统一。
当代中学德育教育如何通过具体的德育模式将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呢?“内求外修”是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实质要求,提高自我道德教育意识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德育教育的立体化模式。这种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包括:第一,德育队伍的全员化。具体包括学生自省、教师引领、父母身教、学校主抓、社会监督。第二,德育内容规范化。如《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第三,德育方法多样化。第四,德育活动系列化。第五,德育评价科学化。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质是突出学生个体在行动中彰显自我的主体性,重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学会独立思考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强调德育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断丰富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树立高尚道德的理想典范。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之网络科技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给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中学德育教育建设任重而道远。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对今天的中学德育教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6).
1、初步构建了大德育体系,形成了教育合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参照中小学和其他本科院校来开展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但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各学校已初步构建了大德育体系。由于德育工作一直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高等专科学校历来都对德育工作很重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各种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教育督导的评估内容中,作为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指标。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来指导德育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为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高等专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独具一格,能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较好地整合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德育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为进一步构建大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问题在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班级,各种文件、方案、规定等都把德育工作放在非常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仍以教学为中心,而把德育工作摆在次要的位置。在目前各类评估检查活动较多的情况下,学校倾注了过多的精力来忙于应付各种检查、活动,德育工作又变成了“不要”。其具体表现为:
(1)学习不够,认识模糊。长期以来,政治学习都是德育工作的法宝。近年来,由于受新思潮的影响,很多学校已基本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认为这是搞形式、喊口号。但学习是基础,提高是认识根本。“皮之不存在,毛将焉附?”在德育工作中,政治学习是一种必要的形式,如丢弃了形式,内容将从何谈起,又怎么去谈认识上的提高呢?德育工作绝非是几个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事情,它需要全员参与。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任课教师的德育知识相当缺乏,对于如何规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的缺失。有的教师对上级部门所颁发的纲领性文件、通知、意见等不闻不问,束之高阁,甚至当成废纸处理掉。这种认识上的模糊,致使德育工作的成效一直不高。
(2)机构不健全,工作不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运行,首先需要健全有力的组织机构做保障。而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却不一致,形式上的文件太多,空洞的计划、方案不少,但具体工作的落实很不够。目前,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在墙上也挂着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其成员与职责也相当明确,但真正运行起来却很不到位,这些表面文章完全是用于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领导很少过问,即使过问,也是象征、性地了解一下。每当学生的品德出现了问题,主要责任还是由一线管理者来负。
(3)校园文化的建设滞后,德育氛围缺乏物质支撑。现在的高等专科学校大多是在近几年由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职高等中等层次的学校升格而来的。虽然学校在升格过程中使校舍、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有所发展,硬件条件也基本达标,但用于德育方面的建设却相当稀少,相关物质、精神、制度层面的建设更少,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呈现出严重滞后的局面。不少学校还在使用升格前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等进行管理。调查发现,不少学校的宣传橱窗、德育专栏、公布栏、校内墙报、黑板报等宣传德育的设施相当少,学校的育人氛围缺乏物质支撑。笔者在与几所高等专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共同问题:他们除了大型活动外,平常很少有升旗仪式,更没有用于德育宣传的专门场所,学校走廊、教室墙壁等处都没有张贴板报,而根本看不到“守则”、“规范”或德育挂图等必要的德育设备设施。
(4)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德育评价简单。多数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过分强调课堂教学,而根本没有将德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也没有注意在课外和学生多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思想状态、行为习惯等关心不够。这样,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疏于管理,甚至不加管理。此外,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相当简单,要求也不够严格,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而当学校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他们多是敷衍了事,随便在评价表上打勾、评分,没有真正发挥教师对学生实施品德评价的功能。
(二)高等专科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针对高等专科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问题,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现状,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1、明确德育目标、构建立体德育模式。高等专科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性建设人才的责任。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一技之长外,还必须敬业爱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每个人明确新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目标。此外,还要努力构建一个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立体德育体系,并结合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和生源实际的德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目标定位上,要强调养成性、基础性、时代性;在德育内容上,要强调丰富多样;在德育过程中,要强调全程化、自主化;在德育评价中,应强调主体性,等等,只有通过这种立体德育程式的构建与实践,才能提高高等专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净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基本建设,如德育活动室、团队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德育氛围。要全面规划,充分利用走廊等公共场所悬挂或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并增设阅读橱窗、宣传栏、公布栏等,这样,通过净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此外,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学生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升华。只有师生的目标一致、追求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并成为学生成长的支柱。当然,学校的管理还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且科学、合理的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同样,互相影响、互相传递的行为文化也可以反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风貌,如言行举止优雅,行为习惯良好等。因此,学校必须把制度建设、养成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比较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中学生更为严重,且其发病率也远远高于中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与中学生有明显的反差。其一是学习压力的反差:中学生的负担重,虽然高校扩招,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当缺乏,因此仍要花较多的精力投入到高考备战中;而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却明显地降低,很多人都赞成中国的大学易读难考,即严进宽出的观点,所以不少大学生都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管理上的反差:中学是精细化管理、或者说是“保姆式”的管理;而高校则是粗放管理。在中学的精细管理下,受学习、管理约束的中学生,大都将原有的心理问题潜隐下来,心理问题无法外显。而到了高校后,他们的学习、思想都全部趋于松弛,甚至完全崩溃,所有的心理问题就外显出来了,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也诱发了出来。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普遍。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和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4、发挥德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德育评价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优劣作出的判断,其结果往往影响到评价对象的奖惩和就业。二者结合得越紧密,激励、导向功能就发挥得越好。
首先,要增设多种评价内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学生。”因此,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设立奖励,如“三好”、“十佳”、“优秀”、“全能”等,从而拓宽奖励面,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其次,注重评价过程。在评价中,教师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因此,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对他们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以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和实效性,从而提高评价的导向功能。
最后,要构建德育评价网络,使学校、社区、家庭、学生都融入到德育评价中,从而构建一个立体的评价网络。在德育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掌握评价的方法,以提高效度和信度。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之一。而高等专科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高等专科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特点,正视德育的现状,并寻找对策,创新德育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德育实效,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基础性建设人才。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新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和方式,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索,并寻求策略,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效性困境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鸥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②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新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和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办法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新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新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碰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新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
在教育教学活动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宗旨与核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将能力与分数共同提高,而在此过程中道德教育不能落后。而德育教育如何很好的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那么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就能够在立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中发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在中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1.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相对比而言,中学生管理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的时期,如果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将学生的这种特点充分考虑在内,单纯实行机械化的班级管理,将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实际中了解到,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主要呈现这么几项特。首先,德育教育形式化。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已经成长到该阶段,道德已经发展成型。因而教师的德育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只要上级领导审核通过后,就将德育教育抛掷脑后。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单一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中学阶段属于改革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响应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中学多门学科与新课程改革相互衔接。但是德育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实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在德育教育中难以表现出应有的兴趣。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难以促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于德育教育中。最后,缺乏完整的德育体系。中学生班级管理中德德育教育通常分散在不同的阶段,而实施德育教育也仅仅针对的是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德育教育评估体系。因此也就造成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不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单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此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个性,进而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相互统一。在过去,中学生班级管理并没有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作为中心,这对学生个性发展与良好的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此教育教学背景与新课程改实行的过程中,加强班级管理的时候,就需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顺应教育的发展。并且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还会同时影响学生的行为。而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因此,在中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相互结合。
3.加强中学生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对于中学生班级管理,将德育教育参差于其中,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
3.1加强沟通,构建德育教育桥梁
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关心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与学生就日常生活方面进行沟通。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方面获得成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还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这样就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出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保证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就会更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将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向教师诉说。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在沟通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进而实现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当然,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采用德育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3.2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要想在德育教育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应当在教育中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少教师在总结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厌学的情况。教师在班级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学困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利用思想方面的教育来协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教师可以在该类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促使其能够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德育教育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差异促使学生成长中表现出与众不同。针对该类学生,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借用团队活动,促使其个性能够在活动中获得释放。当然,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需要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实现言传身教。
4.结语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方法;探讨
中国分类号:G6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人士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普遍提高。初中德育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响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然而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是对初中德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一、 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存在问题
(1)初中学校普遍设有德育教育课程,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局限于德育考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关于德育教育的体会。(2)初中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不能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教育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学校上级领导注重德育工作任务的传达而非开展,造成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教育。
2、 原因分析
首先,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德育教育体会,是因为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局限于德育考试,而不是注重德育教育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德育教育要求学生体会德育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外化到自己的行为,发扬自己的道德品格。而现在的德育教育知行脱节,老师仅仅注重抽象的说教,再加上学校的正面教育还受到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可想而知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是怎样不堪一击。其次,学校的德育教育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是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知识时代的到来更是让学校重视学生智力的教育,学校的知识竞赛往往比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更广泛。
二、 初中德育教育与管理工作思考
1、 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氛围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首先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影响。学校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号召学生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精神。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加强了学校德育教育建设。其次,为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学校校风建设,积极倡导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发扬道德精神,发现道德模范,进行道德建设。最后,学校要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班级建设,形成良好班风。学校积极组织班主任,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班级建设,开展班级德育工作。进行班级德育评比,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实处。
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德育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崇尚的道德品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更是要从生活中感受德育教育从而在落实到行为上,真正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中学生,这就要求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把德育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述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遇到的德育问题,利用这些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拉近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道德力量。比如,我们班上总有几个同学乐于回答老师问题,课下也耐心帮助同学解答问题。虽然是在学校中帮助同学的小事,但是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有利于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3、 创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式
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灵活多变的德育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获得放松,也能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方式之下真正体会德育教育,并且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学生是学习德育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内容要符合学生需求,德育方式要利于学生接受。例如在德育内容方面,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科学创新活动,竞争与合作,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等都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映,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班上有同学沉迷于网络,但是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之下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同学分享自己沉迷网络之后醒悟的过程,从而对其他同学形成借鉴。班上也有一些同学非常喜欢动物,喜欢旅游,我们就举办了以“关爱自然,关注生命”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德育方式方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各种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交流,倡导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利用课堂德育课程平台,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个人道德演讲,等等。
4、 拓展德育主体,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是指把社会、学校、家庭联合为一个整体,使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仅应该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应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积极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并给予赞扬。对于学生的不良嗜好、不正确思想,学校和家长应共同进行引导教育,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改正。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阶段,叛逆心理滋生,追求自由,意气用事。比如,我们班有学生父母离异,所以非常叛逆,脾气暴躁。作为班主任,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反映学生情况,并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学生关心。其次,学校也应重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带给学生的思想冲击,做好积极的正面引导。学校要时刻关注社会时势发展,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例如针对当前社会人心冷漠,骗术高超,学校不仅应该倡导学生发扬风格,也应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看清事实本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将学校、家长、社会联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这使学生最终形成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有了可靠保障。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学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能够为家庭培养有责任心的子女。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成为其未来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姚进.浅谈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下),2012,(12):178.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农村中学 因地制宜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基础建设、环境建设、师生身心与能力的发展、心性与精神修养的积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凸显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而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也会创出自己的特色,收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象湖中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1.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要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优美的人文和自然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虽然象湖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校园的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历任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力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和维护,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经过多届师生的参与规划和建设,如今校园内有11颗参天大树,有4个美丽的花圃;有2道150米跑道,在跑道圈内,修建了标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在跑道的外圈,还有跳高、跳远、铅球、单杠、双杠等场地和设施,这一系列体育设施至少可以保证200名学生每天开展1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宣传栏、科普栏、评比栏、团队栏、学习栏、报刊栏、榜样栏、廉政栏、价格栏等设施宣传校园文化,以书法、绘画、摄影、图片等形式开展安全、救生、禁毒、礼仪、健身、励志等宣传教育,极富感染力,收效明显。
教室文化氛围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悬挂规定的国旗和名人画像之外,每个班级的班训标语由学生自己撰写、学校统一制作。学生对自己提出来的口号比较有认同感,自己就会努力去实践,避免了对说教式空洞口号的漠视。班级学习专栏、图书角、黑板报是同学们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个人才艺、开展文明交际的园地。2009年暑期,象湖中学投入近5万元巨资将教学楼、办公楼的内外墙粉刷一新,更换了门窗、桌椅。此后,再也没有学生在桌面上涂黑,爱护和保护美丽的教室、维护美丽的校园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开展校园活动,展示师生风采
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创造性地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以活动为平台,让广大师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活动表现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1 结合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从2004年开始至今,象湖中学结合元旦、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国庆”、“元旦”校园文艺汇演,参与人数多,文化气氛浓厚,发现了一批文艺特长的学生,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道德情操。
2.2 强化学科课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农村特色的校园英语朗诵、合唱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贺卡制作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作业书法比赛等,展示了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的特色和成果。语文科经常配合党和国家的时政大事开展“专题作文比赛”、“专题演讲比赛”,提高写作和演讲水平,同时渗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理、化、生”生活常识竞赛、“政、史、地”常识竞赛等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生活,学会科学思考,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以书法、绘画、摄影、手工作品等杰作,把校园生活和乡村景物绚染得像一个童话世界,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追求、创造和憧憬。
2.3 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除了规定的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之外,每学期1次的登山活动、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第六届学校田径运动会更是学生体能和竞技水平的大展示,有13名学生打破10项学校田径运动纪录。课外体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增强了活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同时也展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人顽强拼搏的意志。
3.挖掘乡土素材,加强德育教育
城市里的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的学生无法方便地享用这些资源。但是 ,农村学校的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素材,这些乡土文化素材是青少年德育活动得天独厚的资源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象湖中学地处漳平市东南部,距校园不远处有福建著名的“奇和洞”,有充满感恩故事的感化溪,《象湖人,家乡事》的出版,象湖人网站的建立,学校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乡土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去考察“奇和洞”,写心得体会;为了增进学校师生对家乡“奇和洞”遗址的了解,2011年11月17日晚,象湖中学邀请了福建博物院范雪春研究员到校给师生作一场关于象湖“奇和洞”的考古、考察报告。范研究员从地理位置、发现经过、考古发掘情况、发现的主要文化遗物、距今年代及反映的生态环境、价值和意义等六个方面向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乡土历史课,让师生知道了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等历史知识,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师生爱乡、爱国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并制作光盘,派学生到漳平参加第三届“金利德”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比赛等系列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又如,利用感化溪名字和易鸿杉见义勇为题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利用《象湖人,家乡事》一书中的象湖人成才例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等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同样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政教处依托广大师生,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不断推进德育创新工作,探索德育系列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德育方式更加吸引学生,追求德育的无痕性,德育工作实效不断提高。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市××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德育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实效
1、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期为了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力量,校长室组建政教处,增派两位同志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同时在原有团委、学生会负责同志的基础上,选派两位同志担任干事,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目前学校有完整的德网育工作网络。
2、培训班主任群体
本学期以来,由于××扩轨的需要,初一年级充实了一批年轻班主任,他们富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欠缺,急需培养锻炼。为此,政教处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召开初一年级班主任会议,对各项班主任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建立××中学班主任青蓝结对制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此外,政教处在期初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组织学习各项条例和制度(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让各位班主任带着规则走上班主任岗位。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市××中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10月19日晚,总校在尚雅楼举行了师德报告会,我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报告,无不深受感动,为之动容。在报告会上,班主任代表黄颖泉、张辉、王丽萍等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无私奉献的一件件鲜活的感人事迹。这次师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为造就一支思想端正、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矗12月份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前,政教处印发了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有关学习材料,会上,全校班主任热烈发言,各自讲述自己的绝招,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互通有无、工作经验的共享共赢。此外,学校校长室还在每月印发班主任工作介绍材料、发送班主任工作信息短信等,使我校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展示团委、学生会风采
团委、学生会在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已经成为落实政教处各项工作计划的生力军,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政教处工作的有效补充。学生会完成了新一届的学生会换届选举,完成每月的校园黑板报的更新,落实学校卫生值周工作的班级顺序,召开了每周值周班级会议,并制定了相关要求、考核表格,操作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级值周考核。组建新一届校园广播台,实现了大课间和中午的正常广播。制定××市××中学校园文明监督岗招聘方案,召开志愿者会议,进行了分组和相关要求的讲解工作,校园文明监督岗志愿者实行试用期制度。向全校发出建设文明卫生校园倡议书。学校团委举办少年团校一期,本学期发展团员142人,宣传各班优秀典型“××之星”共四期。
4、彰显家校合力
××中学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中的作用。有事与家长多沟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本学期发放《寄宿生家长须知》、《关于参加高中部体育节入场式告家长书》、《防诈骗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运动会安全注意告家长书》、《关于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专项活动告家长书》、《关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告家长书》等。2009年9月8日下午召开全体走读生家长会议,告知五严规定下新的作息规定,蒋校长作了发言。十月份,成立家长委员会,修订《××市××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11月11日学校开办第九期家长学校。年级组长周颖作了初一年级上半学期工作汇报,副校长蒋国生作了题为《高品质服务,育持续发展之才》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工作思路与办学理念。特邀专家作关于《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报告。12月25日,我校开展了以“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在亲情家书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的,孩子们在亲情书信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心愿;家长在书信中,真诚流露出渴望和孩子沟通增进了解的愿望,并对孩子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在交流中,家长代表就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困惑谈了深切感受,以最鲜活的实例激起了在座家长和孩子的共鸣。2010年1月9日我校开展了以“两代人心灵碰撞”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上午,在高中部尚雅楼我校召开会议,校长、40名学生家长代表、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一大批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获得了表彰,部分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获得了荣誉证书。会议结束以后,全体人员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的报告。下午,初二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各班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家长代表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相应的子女发表感言,接着,家长代表谈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子女谈如何实现对家长的期望。到会学生和家长无不激动落泪,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本次活动为纽带,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二、落实一月一事、实现系统育人
本学期政教处认真学习《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学年度一月一事活动计划,然后分月制订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活动细则,每月进行评比表彰,并把每月活动的详细资料台帐整理归档。2009年九月份规则主题教育月80页;十月份爱国主题教育月209页;十一月份奋斗主题教育月132页;十二月亲情主题教育月170页;2010年一月节约主题教育月142页。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新的“五严”形势下,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五严”要求,政教处系统整理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废止了一些重复的、落后的制度,完善修改了一些新的制度,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具体分类为:
班级建设、评比制度:
《××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市××中学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评比条例》、《××中学文明中学生评比条例》、《××中学课程全优生、特优生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条例》、《××中学“十佳文明标兵”、“十佳艺体学生标兵”、“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中学升国旗礼仪规范》等。
学校宿舍管理制度:
《关于寄宿生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市××中学寝室管理制度》(包括××市××中学宿舍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寝室长职责,××中学值日轮流表,寝室物品摆放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内务、卫生、纪律扣分处理意见)、《寄宿生须知》、《寄宿生家长须知》、《××中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中学学生“星级宿舍”评比有关规定》、《××中学新生入校承诺书》、《生活指导老师安全工作规范》、《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生活指导教师一日工作流程》、《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
2、提升环境文化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文化,具体指的是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我校建筑物以欧式建筑为主,本学期随着300米操场和××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又增添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政教处确保了学校环境的洁净和靓丽。开学初划分好卫生清洁区和公共教室包干明细表,实行各班一日三扫制度,一周一大扫制度;加强值周班的检查力度,值周班实施了一日四查制度(早晨、中午、晚会、不定期抽查一次)。响应南通市和××市爱卫会关于开展冬春季灭鼠工作的号召,切实加强冬春季除四害工作,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积极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冬春专项行动,为美化城市卫生环境,优化交通秩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其次,政教处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建设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征集教育箴言,择优张贴,还通过教室美化布置、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政教处努力管理学校学生公寓,为全体寄宿生营造一个家的氛围。“安全为基础,温馨为目标”一直是宿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理念。政教处着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
2、丰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和育人取向之中。首先,政教处始终贯彻××中学的育人取向:基础扎实,习惯优秀,能力见长,发展持续。学校的一台文艺节目或一个文化艺术节,所追求的立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一个科技讲座或一次制作活动,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奠定学生终身热爱科学的精神。其次,政教处继续做大做强校刊《江海人文》,成立了由毛校长率领的10位乐于德育探索的教师参与的《江海人文》工作室,本学期起《江海人文》坚持一月一主题,与学校主题教育月相呼应,同时建设副刊《人文苑》,使《江海人文》成为××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进行润物无声教育的第二课堂。再次,政教处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政教处两位同志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自身言行为标杆,引导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进而让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和阶梯。
四、德育硕果累累、冷静反思不足
1.喜获累累硕果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努力下,德育工作由务虚走向务实,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硕果。学校校刊《江海人文》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刊校报评比中获得“最佳教科研刊一等奖”,主编宋军老师被评为“最佳编辑”;2009年11月获得南通市“我爱我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学校公寓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宿舍”;初二(3)班团支部被评为南通市红旗支部;陈冬霞老师的《香溢校园阅读伴成长》在“南通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会课预赛××赛区方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市第四届“家庭教育日”“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征文活动中,初一(6)施澍芃家长李静《我的信,我的心》荣获一等奖;初二(8)李路遥家长陆袁燕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初三(3)邢睿凌家长杨晶的《家有小女,加油小女》、初三(5)邱雨桐家长徐菊的《要问兴趣哪里来》、初一(5)张悦雯家长张辉的《我为女儿发工资》和初三(2)张雨嘉家长张辉的《寓教于叙谈笑之间巧疏导》获“教子有方故事”征文二等奖;初一(10)倪冰冰家长赵冬梅的《我家有女初成长》荣获三等奖。初一(10)宋喆人家长宋军的《育儿杂谈》和初三(3)蔡雯佳家长徐益红的《家庭教育应注重细节》荣获“家庭教育论文”三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遥居全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