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5 16:2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68-03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它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同时,它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搞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以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1]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高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采用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 系统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和手段等,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我们知道,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活动,教学的基础是方法,教学的目标是理解与建构。而系统教学法就是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中的每个阶段均为学习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学模式。[2,3]

2. 系统教学法的特点

将系统教学法运用于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严格按照时间序列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环节或阶段,这八个环节或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于每个阶段或过程,学习者做出的八种心理过程是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其学习结果的反馈,实际上是从其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满足其愿望的过程。从整体上考察,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连续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本质。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教师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从事具体教学时,应该把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并在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为学习者安排特定的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在每个阶段都能进行高效的学习。

(2)完善学习者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欣赏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知识系统化,并在今后自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己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

(3)注意音乐知识的随堂记忆。教师对于每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统筹全局,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随堂记忆、消化、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

(4)允许学生免交作业。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想尽一切办法促使他们在课内全部完成音乐欣赏教材中的习题;同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免交作业,但要指导他们对课堂作业互相检查,彼此判阅和修正;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做音乐欣赏课外习题。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越做越好。

(5)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单元过关。在每个音乐欣赏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测验,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杜绝问题积压成堆。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整体、兼顾全局的情况下,对各种教学客体分层,并对各音乐欣赏知识点利用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理解的变式,适当变换讲解形式,使他们完全吃透、消化相应的知识模块。

(6)明确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在整个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并把它清晰、有效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7)强调音乐欣赏知识的意义接受。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正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所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古今中外的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接受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但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而且避免他们走很多弯路。但是,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通常是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接受。因为通过有意义的接受,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有效发展其智力,进而培养全面能力。

二、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习者学习从本质上看,既是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即有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基于此认识,笔者把高校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音乐欣赏课;问题;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听觉系统的敏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然而,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在此,我提出几点解决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音乐鉴赏课的认识不足

音乐的魅力,无穷无尽,它是物体有规律震动所产生的美妙音符。它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它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音乐中感受情绪、抒感。而音乐鉴赏是人类个体对音乐作品的主观感知与理解,对于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听者会有不同的感触。而在小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音乐鉴赏的意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而是把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标准化,然后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也去理解,从而失去了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2.音乐鉴赏课单调无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背景下,尽管音乐鉴赏课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接着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然后教师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教师讲解“标准的答案”。这样的音乐鉴赏课不仅无聊,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3.音乐鉴赏课没有因材施教

音乐鉴赏是人类个体的主观感受,教师有时候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而进行标准化的教学。其实,每个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喜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动感的流行音乐,有的学生喜欢传统的古典音乐。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要求,一名好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电子琴等基本的乐器,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如,教师要听记音乐作品节奏、旋律,听辩作品的片段进行欣赏,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教材、分析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这体现了新课改标准的教学思路。例如,在教授小学生音乐鉴赏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的音乐曲目,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音乐作品,而不是那些世界名曲。只有这样的音乐作品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会被学生所接受。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方面的途径展示课堂内容。例如,在让小学生欣赏《龟兔赛跑》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给学生讲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个故事的场景,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观看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的小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就更加能感受这个故事的画面感。然后再结合视频,把《龟兔赛跑》的音乐放给学生听,通过歌曲的感知和对歌词的理解,使小学生通过声、像和语言的感知欣赏这个音乐作品,并且在这首作品中懂得做人应该要有志气,不要骄傲的人生道理。

3.对不同学生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才艺,孩子可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筝、钢琴、笛子等乐器,所以音乐素养比较高;有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音乐艺术的培养,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较为低级的阶段。对于音乐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讲出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特点和音乐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对于那些音乐素质修养较低的学生,教师仅仅需要让学生知道作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即可。例如,在欣赏《天鹅湖》这首音乐作品时,就可以让音乐素养高的学生谈一谈作品的风格,并分辨这首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学音乐欣赏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唱片应用于教育开始,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奇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欣赏视听资料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教师用如何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有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可能。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传统教材及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e教育大潮已不可逆转。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是积极的。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迅速,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正在普及。信息技术开始实现以往因技术限制难以完成的教育理念,它将对现有的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一次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的教育改革悄然兴起。

一、在音乐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性

音乐欣赏课程是学科牵涉面很广、知识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课的讲授方式,往往牵涉到多种学科内容(如各类音乐表现方式、乐器和人声的分类、东西方音乐史、各类音乐体裁等等),但因课时的限制而无法深入讲解。因此,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经常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非凡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以前对音乐作品接触较少,欣赏作品时的茫然感更甚。再则,现阶段的音乐欣赏授课过于陈旧,相当多的院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依然延用古老、传统的教学模式摘要: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一只粉笔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几盘磁带或CD,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交流的课堂里枯燥呆板的旋律带不起激情的涟漪。

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相对较少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幻灯、VCD、DVD、电脑、校园网络、宽带网、视频等现代化视听工具组成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能够使音乐欣赏课程通过综合性大学校园网,创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大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启迪学生去想象音乐和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喜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必要性,现实性,我们熟悉到摘要:

第一,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它的实施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实施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优化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促进音乐欣赏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扩大对音乐欣赏知识的传输量,增大音乐欣赏教学容量和密度,可用声、光、形、色多种信号使这一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得以再现。

第二,多媒体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征,可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充分开发大脑的熟悉功能,发展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必要性更加凸现出来。发展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学是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现代化、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育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不抓紧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把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方法,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计算机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把握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能力才算是拿到21世纪的免签证,“控制和把握网络的人,将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网络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网络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音乐教师假如没有学会在网络海洋中冲浪,那么他们将会很快被信息的海洋所沉没。

第三,信息时代的知识结构不再是单纯的线性联接,而是呈综合网状性。未来的教育将是,无“网”而不胜。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也如此,随着青年学生的品位和对音乐欣赏文化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他们决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老套的、陈旧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和手段,他们期望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参和而获得健康、积极的审美心理,塑造个性。因此,他们需要多种音乐欣赏和其它学科交叉而获得的知识,听音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欣赏文化现象了,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文化有重新的熟悉,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参和到音乐欣赏实践中。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功能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课件运用动态展示,情景创设,启发剖析等手段,并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集成,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字幕的工整美观、声像结合的融洽、构图布局的和谐等,充分体现交互性。它还可以非凡设置音乐欣赏知识,帮助一部分学生把握音乐基础知识,使其增加欣赏音乐作品的深度,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摘要:

1、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容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课件在应用时形象逼真,临场感强,使得传统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得以简化,也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完美,更动听。它可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化的音乐语言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课时,每个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想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还要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假如制作了相关课件,这个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外形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2、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但是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世界各个闻名音乐家、闻名的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还可以聆听欣赏或下载各种各样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使得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上流行的MP3音乐是一种经过压缩的音频作品,音源丰富,来源广泛,既可以从共享免费资源网络上下载,也可以从世界各大网站或专业音乐教育网络上有偿获取最新资讯,学生可根据需要下载或在线欣赏,扩展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另外,校区分散是很多高校合并办学后所面临的一大现实,而利用网络平台,增加了音乐欣赏的渠道,不仅能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而且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自学音乐欣赏课程,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方便,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性强

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系统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媒体网络实现学生和学生的交互,可以达到协同学习和共同探索的目的。而学生和老师的交互则表现在由教师在网上亲自辅导,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体现出一种教学的极大灵活性。

4、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1)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模式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角色,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导航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和指挥学生学习,协调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教学活动的主动参和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水平、喜好以及自学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通过自己的熟悉将所学的信息重新编排,变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音乐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音乐欣赏观点。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明显优于教师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学,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①。

2)多媒体音乐欣赏课教学能完善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具主要是传统乐器和模拟音像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设备,复杂的机械在操作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进程。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经常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某一部分反复聆听分析,而传统音像设备只有常用选曲功能,教师不能进行现场改编,同时寻找播放起速度慢,定点不精确。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电脑上随意设置播放方式,作品的播放可以从作品的任意一拍和任意时间段开始,使作品的每一个音乐元素能细腻、逼真地表现,提高效果。

三、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原则

1、辅原则

多媒体课间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这样才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音乐课堂的授课效果。课件制作应制作得简洁美观,操作简单可行,内容选择得当,点到为止,电脑多用于解决一些语言无法说清的新问题即可。不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美术欣赏课,课件制作的画面不宜过于繁多,实际操作不宜过于复杂,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心灵心得。

2、视听统一原则

课件制作中采用声画结合和动画演示的方式一定要遵循视听统一原则,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音乐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通过调动欣赏者的感受来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扼杀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音乐一切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②。

3、适当信息原则

适度信息原则是指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目前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矫枉过正了。因为在短时间内接收超量信息,会使学生大脑处于停滞状态,结果是变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不但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要适度,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和此同时,一定要注重把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想象和思索,还可以让他们去交流,让他们去提问③。

总之,音乐欣赏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综合素质,无论是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还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的创新教学模式,都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精神为前提,都应做到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功能为宗旨。要达到和实现这样的目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更多人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摘要:

①参见吴芸、王红主著《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索——〈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学和教》,载于《电化教育探究》,2002年第3期,第52页。

第4篇

关键词:把握心理;引导欣赏;提高素质;备课;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入21世纪,在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大潮中,音乐欣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往往忽视了音乐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乐教师走入了录音、录像观摩课、单纯的听音乐的误区,给中学的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被我们列为重中之重,音乐欣赏课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的优势,发挥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

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天性里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但是对于音乐来说,除了从小受到过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欣赏还只是停留在听、学唱的阶段上,他们觉得好听,就会去喜欢,主观上并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选择性。

他们喜爱的往往是现今的流行音乐。象周杰伦、蔡依琳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音乐。举例来说:我曾经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就很喜欢这些流行音乐,很多人都自己买了随身听,MP3整天带在身上听。当我问他们喜欢怎样的音乐课的时候,80%以上的学生要求音乐课就要欣赏流行歌曲。这些都是由中学生的特定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要引导学生更多的欣赏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一)从语言上激发学生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用一些有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他们的心理,运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热情。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

(二)用情感来带动学生思想。“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学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实践之中,在音乐中去加强情感体验的深度,用心灵去感受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融入到音乐中去,全面的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带动学生真情的进发,从而到达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深切的体验歌曲作者所表现的在中华民族家破国危时的悲愤心情,把握歌曲凄婉、悲壮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乐曲,从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作用。

(三)逐步引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课间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一些优秀的曲目,在学校内多举办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如艺术歌曲比赛、小型音乐会,举办各种音乐兴趣小组等等,逐步的引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音乐。

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

提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教师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导。“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审美素质的修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欣赏课重要培养的一种素质,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修养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学底蕴,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增加自身文学修养,

(2)身正为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3)注重美学修养。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领会作品的音乐语言、音乐效果、旋律如何、节奏特点、声部的组合情况、乐曲的发展情况等等。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音乐美学和音乐史方面。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使授课过程才能更加吸引学生。

(三)学会熟练的使用各种多媒体设施,从而更好的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保证。例如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电脑来做一个课件,有音有画,可以将曲目表现得更加活灵活现。有些条件差的地方,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认真备课,采用灵活多样

的教学方式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备课更加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编织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教学过程,将音乐欣赏课上的有声有色,时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并找出其重点和难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制确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案设计。”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乐曲感情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理论知识。

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意找出正确的授课难点和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教具。“在欣赏前的提示、设疑一定要明确、恰当,以便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铺平道路。”教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不能松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后语,要连贯,不能给人以突兀 的中断感。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要自然,否则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

(二)上课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能上成录音、录像观摩课,如果每堂课都变成按部就班的音像制品的放映式接受课,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不是很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都把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简单的录音、录像观摩课,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就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要把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观摩法、熟悉主题法、律动法、直观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调整乐谱顺序法、谈论法、启发联想法、启发想象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上成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将讲述法――讲述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观摩法――观看《梁祝》的剧照、图片;熟悉主题法――边讲故事边播放《梁祝》主题;律动法――在欣赏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随乐曲舞蹈;直观法――将乐曲的曲式结构、主题旋律列出,供学生参考,谈论法――由学生参与谈论乐曲的思想感情;启发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古代时,梁祝相交的真实情景相结合。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鉴,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势所趋,音乐教学的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个潮流。“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方法,可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深化学生的欣赏层次。”冒继光先生在他的论文中谈到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述音乐、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从历史的视角理解音乐。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文学、美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乐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欣赏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19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的英勇故事,同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给学生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文学、美术、音乐等多角度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促进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单纯的以教、授为目标,要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来。

中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设计中,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乐曲《游击队歌》的欣赏教学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曲目准备自编自演的音乐剧或者音乐小品。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5篇

提升;数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1―0069―01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把音乐作为艺术学习领域的一部分,确定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学习,必须修够相应的学分。但长期以来,音乐课仅仅被看作是一门可以被占用,可以用于缓解学习生活紧张情绪、调剂学生身心的副课,其规范性往往被忽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提高音乐教学效益,保证美育效果,真正实现育人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挖掘美育素材,重视美感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加以概括和提炼。课堂设计要始终贯穿美感训练,要有意识地强调审美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音乐教学既要注重学生音乐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用音乐语言和形式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如,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联系作品创作背景、韵律节奏、情感思想、形式风格等让学生感受领悟作品内涵,增加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训练,实现美育目的。

二、加强音乐欣赏,营造审美氛围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最直接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欣赏评价音乐作品,学会把握歌(乐)曲的美学特征,这是高中音乐课教学设计目标必备的内容。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提供音乐欣赏必备的知识和有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欣赏都应尽量用音响视频或者表情形体语言来承载,可安排单曲分章节欣赏、多曲对比欣赏,也可安排同一作品的变调变奏欣赏;还可以边欣赏边点评,以引导学生把握不同作品和同一作品不同处理方法的审美特质,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只能是零散的、单纯的和肤浅的,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兴奋情绪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课堂效益会很低。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这些有形资源,还要准备好范唱表演、解说点拨等无形资源,以充分全面的准备增加音乐课信息量,增强音乐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轮换上台表演或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增强学生的整体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欣赏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拓展数字化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1.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音乐教学课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播放CD、LD、VCD等音响资料,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授课时穿插音乐家的故事等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

2.创新数字化教学方式,拓宽音乐教学课堂时空。一方面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数字化手段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如,把上课的录音录像回放给学生,学生就能以自身为参照,清晰对比,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形体姿势反复练习,巩固加强良好的歌唱表演状态和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也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回放,通过回放点评,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手把手教、一对一辅导,课堂时间浪费很大。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实现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内容的逐人反复点拨辅导,也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音乐教育;学生兴趣;感官结合;实践活动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指欣赏者通过感知、体验以及理解音乐作品,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及其美的享受为主要目的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不但是构成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素质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音乐独特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其他学习科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欣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充分了解音乐这一艺术载体,在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等综合音乐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

那么,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教好《音乐欣赏》这门课程,从而切实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呢?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日常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个人认为,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音乐作品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逐渐产生积极欣赏、主动探究的强烈欲望,也才会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对这一音乐篇章更好的鉴赏与理解。

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中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想切实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效率,必须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兴趣入手,如此方能促使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活动当中。

例如,受到“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当代中职学生大都非常热衷于流行歌曲,对于民族音乐往往持有较强的排斥甚至是抵制心理。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若是一味的忽视学生的这一主观心理特点,不但实现不了预期中民族音乐作品欣赏的良好教学效果,

反而还很容易激发中职学生强烈而执拗的逆反心理,可谓得不偿失。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民族音乐欣赏内容中寻找当前的流行音乐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导入民族音乐中的流行文化,进而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教学目的。

我个人在日常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方说,在教学蒙古族民歌《牧歌》这首经典音乐曲目之前,我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蒙古流行音乐――《吉祥三宝》。这首音乐曲目音韵优美、朗朗上口,不但很好地反映了蒙古草原的吉祥文化,同时还通过歌词向聆听者传达了浓浓的祝福。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与追捧,成为蒙古族流行音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我在课堂上播放这一音乐曲目的举措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与肯定,大家都跟着音乐哼唱起来。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状态下,向他们导入《牧歌》这一音乐曲目说:“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吉祥三宝》是蒙古族流行音乐的优秀代表,可是,蒙古音乐作品除了拥有流行音乐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经典、比较能体现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牧歌》就充分反映蒙古人民放牧时的预约状态以及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真挚热爱……”

如此一来,不但实现了新课的顺利导入,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作品的欣赏兴趣以及探究欲望,从而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对音乐作品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让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音乐欣赏教育的本质在于欣赏者从音乐作品的旋律或者歌词中领悟到某些深刻的涵义或者积极情感因素,从而促使自身的道德情操或者精神层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升华。

但是,受年龄因素的制约与限制,中职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或者感受能力稍显欠缺,因此,若是单纯依靠聆听音乐的方式对某些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鉴赏,不但无法使他们实现对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有时还很容易使其产生一种“理解起来太难了”的认识与看法,而这又会极大地制约他们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弊端重重。

考虑到以上问题,我个人认为,中职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辅资源,让学生在观看与聆听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听觉感官与视觉感官的有效结合,相信这样的话,学生会通过色彩缤纷、五彩斑斓的图片或者视频短片更好地感受具体音乐曲目的形态美,如此一来,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他们都可以顺利实现对于音乐欣赏作品的更好的理解与感悟,以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

例如,《祝酒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受

生活环境、知识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中职学生无法对这篇音乐曲目所表达的愉悦基调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一当代经典音乐作品时,我提前在网上搜集到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并在课堂上以短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视频虽然简短,但是,却将当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被粉碎之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群众敲锣打鼓、纷纷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一腔喜悦与激情澎湃的壮志豪情。各单位更是不约而同地预备了一桌桌的美酒开放给广大民众,整个中华大地形成了“八亿神州举金杯”的壮观场面……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

不但切实帮助他们加深了对这首音乐曲目创作背景的深刻认识,而且还促使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对这一作品激情澎湃、荡气回

肠的旋律进行了更好的把握,真正收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

效果。

三、音乐欣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欣赏的本质意义在于欣赏者通过认真聆听、仔细鉴赏等活动收获一种独特的心灵感悟,而只有真正将自己融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之中,经历听觉上的感官冲击以及情感上的体验,

欣赏者才有可能实现这种预期中的良好效果。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音乐教师引导与启发学生多多参与到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当中就分外重要了。

例如,在学习、欣赏《白毛女》这一中国音乐作品时,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于这一音乐作品的认识、做到科学正确的鉴赏,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表演。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表演的过程中切实加深了对三个角色的理解,通过切身的表演活动明白了喜儿与杨白劳的悲愤与无奈,黄世仁的阴险、狡诈等性格特点,而这对于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在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欣赏作品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陶冶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独特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之一,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这一先进理念。因此,作为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欣赏》这门课程的意义及其作用,并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唯有如此,方能带给学生真正的艺术享受,从而为其自身音乐综合素质的逐渐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华.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1(7).

[2]温玉华.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教育,2013(8).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欣赏;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现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遍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因为通过音乐,大学生了解美、发现美、体验美,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校对于欣赏教学的研究日益深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创设出比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随着“视听结合形式”的成熟而明显提高。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教育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了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全新的意义。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音乐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及表现的技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赏析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方式如下图所示。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比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向学生边展示一些黄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边讲解黄河悠久的历史,当看到黄河壶口飞流直下、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绪情感体验。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到船夫们同急流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学生仿佛也置身于滚滚洪流之中,怎能不为黄河的精神而自豪,不为惊心动魄的音乐而感动。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加强记忆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既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的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并且计算机多媒体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更具有实际意义,更能体现其优越性。科学实验纷繁多样。微观的、宏观的、活动的范围很广。传统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较多,学生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的试验,往往没有这种试验环境。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此类实验,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节省了自然资源。

三、多媒体技术如何跟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跟高职院校结合的过程也就是备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备课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水平的过程,也是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备课过程。备课的技巧有以下内容:

1.选教材。教师要合理选择教材、确定欣赏曲目。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艺术性易于理解与接受的中外著名曲目,作为欣赏课教学内容。

2.精通作品。教师要熟悉作品,对音乐作品内容、音乐形象、表现手段及知识技能等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的,找出重点难点,思考解决方案,研究教学程序(教学步骤) 。

3.备课与学生。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衔接性,避免造成知识结构断层。了解原有知识技能和他们的兴趣、学习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要清楚每一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形成系统性。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根据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达到预期目的。

4.多媒体设计。①要根据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画面设计、编排、剪接等;②对音乐理论、概念知识部分进行配音解说;③明确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多媒体特效处理、导入图片等。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以达到整个教学过程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

总结

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索,去追求。总之,笔者认为,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令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全面地迎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逐步提高其对高雅音乐的欣赏水平,把美妙的音乐带入到脑海中,去体会音乐给人们无尽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3]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高宝玲.学习者特征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电化教育

1998.

第8篇

2004年,山东省又作为首批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四省份之一,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那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高中音乐教师又该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内涵和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教育理念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起来显得有些吃力,总感觉自身的知识面显得不够宽泛,几乎普遍缺乏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知识理论学习,提高综合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须身子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信息技术)的综合,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学科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就会出现问题。

二、切实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思想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新角色。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艺。音乐课堂教学不是培养音乐尖子为主要目的,不是以学生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全体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喜爱。音乐教师要抛开偏见与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展示音乐才能的均等机会。作为音乐教师应发现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特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提倡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构建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堂教学、喜爱生活、喜爱艺术。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欣赏课,我就头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呢?我曾经作过调查,大多数学生这样说:我们的音乐课老是听“老歌老曲”,听那些我们一点也不懂的曲子,还有1 2 3 4 5 6 7,什么刀来咪,我不懂,烦死人了。当然,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这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成了纯粹的听歌(曲)课!――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音乐课堂上我们还有一些老师采用的是教导式的讲授法,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征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鉴赏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三、 积极学习新理念,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于是,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体验、讨论和积极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如上《第六(悲怆)交响曲》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他的作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有着很不平常的人生经历,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曲子是被世人称为作者的绝笔之作),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亦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情况作简单介绍,顺理成章完成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通。音乐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语文功底、数学概念,运用自然现象、运动方式,借助美术的色彩、戏剧的唱腔、影视的画面等等,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第9篇

(南京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3)

摘 要: 音乐课程的创作模块是音乐新课程教学中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创作模块的教学怎样进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是目前音乐教学模块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创作模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

Performanc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Creation

LI Xiao-hui

一、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对创作模块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创作突显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创作模块教学的核心就是创作,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对创作模块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1、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可以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

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实际上,这也是“体验”和“探究”的两个过程。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是这样描述“体验”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对“探究”的描述则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体验和探究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体验了才能去激发探究和创作的欲望。

2、从创作表现角度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创作表现的角度来聆听作品,能培养创造意识,从聆听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创作者,这样的学习具有创造学习的意义。

在教学中,从作曲家、演奏家、多媒体音像创作编辑工作者的角度来欣赏音乐作品,带着创作任务来聆听作品,使学生从聆听者转换为创作者来鉴赏作品,这样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是聆听作品的思维目的质的变化。

通过欣赏和自己创作任务相似的经典作品来学习创作,通过欣赏与模仿,从经典作品中获得启发、顿悟,由此作品(被欣赏的作品)转化迁移到彼作品(自己将要的创作音乐),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

培养学生时刻从创造角度,带着任务进行音乐欣赏能“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意识是创造模块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创造意识是创造者的重要思维方式:听某曲、看某景、思某事时,不断揣度创作问题,艺术家可能一下子产生灵感(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怕是鉴赏教学,教师和学生只要具有创造意识,就有可能从艺术鉴赏过程中引发创造意念,引发艺术作品创作意念的产生,从而引发新作品的创作。时时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培养创造意识。

3、在创作模块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模仿是学习的必然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创作某一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欣赏与分析,其教学目的很明确,为了创作而分析聆听作品。此时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但是有时对号入座式的听赏并不能真正形成创造能力。还需要迁移与变迁的创造过程。单纯的模仿创新含量较少,但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经典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当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出经典作品时,艺术技能也就有了提高,音乐表现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

其次,迁移是指迁移变迁的过程。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素材积累多了,也就能融会贯通地进行创作表现了。

再者,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欣赏者和评价者。聆听分析评价作品非常重要。欣赏与评价对于创作很重要,通过鉴赏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艺术和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是形成音乐感觉的最好途径。成为高级的鉴赏者和评价者是艺术鉴赏学习的高层次,对于创造者来说,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将会对创造产生很好作用。

然后模仿与借鉴。模仿――学师或他人的表现方式;借鉴――将大师或他人使用的某种方法带入自己的作品,优化自己的作品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出现新意,成为“新”的作品。

最后进行创造表现。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学习该作品的优点、开拓思路、借鉴方法,围绕自己的创作任务,构思自己作品的创作表现手法,最终形成全新的作品。

二、将理论知识课、技能训练与欣赏课创作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进行真正意义的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在完整的创造过程中培养创造表现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2.通过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培养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上述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模块教学中,艺术感受、艺术感悟与技能技巧训练、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内省与外放融和为互动循环的整体是形成创造教学的最佳途径。例如:为了体验重复与变奏在音乐作品中的表情作用,可以将欣赏教学与表现创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如音色、音量、乐句、段落与重复变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深入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情感表现与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作品基本情绪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的有设计的,采用某些音乐方式对现成作品进行模仿或改编。具体做法,如:

1、将某乐段的音量加以变化――在播放该乐曲时逐渐加强音乐的音量,在多次反复播放(此时的演奏是由学生即兴随着音乐进行“和”奏)该乐段的过程中依次加入班级自制打击乐器和人声,以增加作品气势、形成音乐的;

2、在特定作品的某段音乐的再现部插入学生的声乐伴唱、节奏乐器或音高乐器的演奏(旋律和声由学生即兴配制,由学生来演奏唱),以强化作品的抒情情绪;

3、根据学生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原曲某些部位加以切割与重组,拼贴成具有新意的作品。

将作品创作与技能技巧表现结合,才能使创作思维与创作表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真正落在实处。

三、增强创造表现模块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

将创造表现过程适当游戏化、戏剧化、多样化、通俗化、流行化、浅显化、实用实效化,以降低学生对创作表现的心理畏惧感,形成创造表现能力形成的良好环境。

1、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挑战“不可能”, 对优秀创作给予积极评价。同时要细致观察其他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理解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困难与失误,并给予积极有效的现场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2、创作表现时给予一定压力可以使学生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给任务、增加压力有时并不能对创作表现产生正面效用。实际情况是,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未能充分寻找借鉴与参考的资料、未经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未经练习,仓促行事,创作出来的作品出现低级化低下化的倾向。究其原因是创作时间不足。音乐课每周一课时,40―45分钟,时间紧迫分秒必争,用于创作表现的时间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只有5分钟,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创作表现,创作表现能力不可能提高,作品始终为半成品。结果创作流于表面,作品的艺术性不强,反倒让学生降低了创作表现的热情、降低了成功感的体验。同时这种不具备美感,缺少智慧灵气和艺术性的作品在创作现场,将产生负面效应,削弱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给于创作表现以足够的思考斟酌推敲提高的时间十分重要。

具体解决的办法:

(1)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预习(收集资料、小组构思并初步演练使作品初步成型);

(2)增加作品欣赏、知识探究、构思创作、演练作品的时间,两节课连上;

(3)将创作任务留在课后适当时间完成。

国外某些学校学生作业的完成有相对松散的范例,如加拿大的某些中学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甚至整个学业期间任何时间段来完成他们的艺术作品创作。我校试行的方法是:教师事先提出创作表现的任务,请学生提前准备,课中分组构思、讨论方案、适当演练、教师加以指导、课前、课上以及课后完成均可。同时教师提出一定的时间限制。

3、强调创新性,鼓励多样性,扩大创作表现的可能性

在强调创新性的基础上,鼓励创作的多样性,诸如:命题创作、作曲、器乐合奏、器乐即兴表现、即兴合唱、戏剧表演、自拍DV、音乐活动记录、比赛现场、纪录片、论文、多媒体艺术作品(课件)、体态律动、舞蹈伴奏音乐等。同时,设计方案与构想也可以纳入创作表现的范畴。

4、鼓励激发创造欲望,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通过设计奖励、鼓励、展现、表现的多种途径,创造一定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增加学生进行创作表现的积极性。

四、向现代艺术作品学习,利用现代艺术观念进行创作

现代艺术观念有益于学生创作思路的打开,利用现成品拼帖观念进行创作:音乐与视觉艺术的合一、音乐与戏剧电影结合、音乐创作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音乐要素的运用与表现实际上都可以用现代艺术的拼贴观念来理解与运用。例如利用电子合成器(或电子琴)中的音色库、节奏库以及其他功能对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旋律进行多种风格的改编、媒体艺术――音乐视觉化实际上就是拼贴艺术观念的运用。以特定的某种现代绘画作品或某种视觉材料为音乐即兴创作的刺激物为创作媒介,引发音乐的即兴表现(奏唱舞)。

现代流行艺术的主观表现与表现手段多元化(主观性、观念性、流行性、数字艺术性、创作表现的即兴性、娱乐性、简洁性、综合性拼贴性――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雕塑绘画舞蹈戏剧等特点,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传统的专业化的创作表现的技术难度形成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有可能结合和利用自己熟悉的其他能力进行音乐艺术创作与表现。想象力在现代艺术进入创作表现领域后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个性的独特的想象、组织运筹力、构思设计能力对于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和多方面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五、多媒体设备与软件的使用在创造表现模块中具有特殊作用与意义

多媒体设备与软件为音乐美术的创造表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由于软件已经将某些创作表现的形式与手法模式化、程序化、自动化、功能便利化,因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作曲、配器、伴奏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些在创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从而打开一个创作表现的重要平台。具体的方法有:

1、利用打谱软件进行歌曲旋律的创作。可以立刻将自己的构思乐谱化,并马上可以听到效果,这就可以使全体同学对每位学生的创作和教师的示范性展示进行分析讲解,达到听觉视觉结合、乐理与创作表现的教学结合的目的。

2、利用软件的音色库可以将某些音乐的片段进行多样性改编,达到分析对比、反复斟酌、寻找出最佳方案的效果(如对比不同配器效果、对比转调后的效果、变换音区后的效果等等)。这就给创作表现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大大方便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培养音乐感觉很有效果。

3、利用作曲软件,可以将某交响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割解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如利用作曲软件将交响作品的各声部分搭配放奏,听感觉、比效果;还可以将学生和教师的新的创作设想和配器方案填加进去,成为具有创作意味的新作品。

六、重视即兴创作和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经常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基本语汇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重视小作品小片段创作、逐渐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的感受表现能力。重视即兴创作,向少数民族学习,积极培养即兴合唱、即兴鼓乐、即兴舞蹈的能力培养。即兴创作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

1、即兴创作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创作方法

即兴创作是音乐教学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创作表现形式。这种创作表现形式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当某种艺术感觉在某种联想或引发(激发)因素突然降临的时候,即兴发挥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在高中阶段的艺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艺术综合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综合艺术课的创作教学很有意义。

即兴创作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或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突然感受到某种艺术灵感而产生的创作表现冲动,这种冲动在受到教师实时激发和点拨后往往会演变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创作激情甚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创作效果。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往往受到某种刺激物的激发甚至是某种高度强压之下而产生的。当然这种即兴的创作更是长期思索和练习之后的突然爆发――量变质变的现象。在良好的意境中受到某种激发物的刺激也会产生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高度注意教学设计的艺术性与情景性,通过暗示和语言启发,往往也可以激发出创作灵感。

2、以某种重要的创作任务为刺激物也是进行创作表现教学的好方法

第10篇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第11篇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材 社会需求 学校需求 学生需求

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是个较为特殊的教育专业。说其特殊,是因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而有其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及教材体系等。如何使幼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要靠办学、教学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而这些改革与创新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教材来实现,因为教材是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幼师音乐教材建设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更新理念 求实求进

笔者在这里不打算解释教育理念的涵义,只想摆出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应思考的问题:教育发展到21世纪,它还应该怎样发展?教育应怎样面对这个世纪的问责?摆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要给出一个完备的、最终的答案,而只想说明这样一个现实:从世界范围来说,教育已经得到深入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其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勿宁说是社会对教育的“命令”,而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多体现了深刻性、广泛性和长远性,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当然也包括教材建设理念的更新。

我国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幼儿师范教育,只有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能力,而把专业放到次要位置。这个“通用能力”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必备的,如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是融合于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当然也会蕴涵于幼教专业的音乐学习中。音乐教材应该向学生展现这样一种理念:学习音乐是塑造高尚人格、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知识是全面知识建构的重要内容,音乐熏陶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刻的、深远的。有的人认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只需要懂得初步的音乐知识,如会唱些歌曲,会弹奏些曲子,会跳几段舞就足矣,不需要什么音乐理论知识。这种认识起码有两点是与我们的教育理念相悖的,其一,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二,会唱歌曲、会弹奏曲子、会跳舞并不是有音乐知识的表现,更不要说是具有音乐素养了。所以,加强学生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必要性、典型性更好地体现出来,音乐教材内容应发挥出它的不可替代作用。

幼师音乐教材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体现出它的时代性。教材内容应反映出音乐发展的新水平,要反映出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在当下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实践意义,体现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应把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一些有益范例借鉴过来,同时也吸收国外的一些音乐教育内容为我所用,使幼师音乐教材内容始终处于一个从人性完善、人类进步、文化传承、世界发展的角度不断更新、完善的状况。

二、主体参与 求善求效

在幼师音乐教材建设中,我们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教材是为学生编写、为学生所用的,在音乐教材设计上是否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行为,是衡量教材接受效果的重要指标。

建构主义理论已逐渐在教育界推行开来,这个理论似乎已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按照这个理论,人们认识到,学习是求知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传递,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实践也说明,学习不纯粹是个人行为,人类可以在集体中更有效地学习,因为这种环境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激励、竞争、互补、互帮的氛围。在激发和诱导学习兴趣的可操作性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通过音乐教材承载的知识、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从而领悟其内涵,受到教育。在幼师音乐教材建设中,我们应看到,幼师专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踏进了音乐海洋,他们在这里初步尝到了在音乐海洋畅游的乐趣。中等专业教育阶段,就要引导他们增强在音乐海洋中遨游的本领,而这种本领的获得,主要靠学生的主动行为。老师用教材指导学生怎样获得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而学生则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去体验音乐。所以,教材在这里起沟通教学的两个主体——老师和学生的作用。

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过去是固定的、一条线式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评估学生被评。如果看到学生在建构知识中也是主动的学习者,如果把老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的领先者和导引者,那么,教学的两个主置是相对的,是可以互换的,即应是“复线”式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教与学作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然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看来,教材建设必需关注学生音乐知识建构的需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权和建议权。

教材内容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材接受程度的评判标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调整教材内容,真正使教材内容搭配合理、难易程度适中、教材进度相对稳固。幼师音乐教材尤其要注意这些问题,因为幼师音乐教育已不属于基础教育,但又不能不考虑幼师专业学生年龄、所受的音乐教育程度的不同,应在教材中体现与实际相适应的要求。

例如,在声乐课中应增加一些经典影视歌曲、当代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的内容,这样既可使他们欣赏到现代音乐的魅力,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使学生能够紧跟音乐发展潮流。在钢琴教材中,可加入一些经典影视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加强边弹边唱、即兴伴奏的培养,还可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纳入到钢琴教材体系中,使学生加深对本土音乐的认识;在舞蹈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技能技巧的教学方式,在教材设计上要逻辑性与创造性兼顾,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欣赏课中增加赏析的分量,因为赏析这种教学方法最容易使歌唱、演奏、舞蹈等创造性活动得以综合运用,可以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可以使教师避免教学中的“七零八散”现象,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使学生不仅是站在欣赏者的位置去鉴赏,而且能站在当事者的位置去分析、表现作品,这就会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加学习兴趣,并能使其在音乐表现力、创作力方面有所提高。

结合教材和学生状况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强调音乐教材的实用性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对实际工作中教材和教学等方面的考察,重新确立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音乐技能课程教材标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编校本教材,力求使音乐技能课教材和教学与实际需求同步发展,努力实现音乐技能与幼儿园工作“零距离”的要求。

三、需求互动 求真求新

一个学校能否存在和发展,要看这个学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面向21世纪的幼师教育,能否立足教育之林,要看是否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在调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等要素上有新突破。如果这些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合力,那么,培育人才的目的就必定能够达到。

我们在教材的选择、编写上不能走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路,而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形成这三者的互动,使教材的选择、编写走上一个良性轨道。

社会需求是教材建设的拉动力。社会需求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的挑选,它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建构必须符合标准。

学生需求是教材建设的推动力。随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增强,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新教学观念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教材的使用应立足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活动的展开重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教材的选择、编写是由下而上的,要不断吸纳、反映学生的要求、建议和意见。

学校需求是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交汇点,它反映着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愿望。所谓学校需求,实际上是学校面对社会责任而表达出的一种主动的职责诉求。学校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实际运用者,使以教材为主的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学校应在教材适用性、新颖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经常性的、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选用先进教材,另一方面组织选编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通用教材的补充,为教材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建设关乎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和确定,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项艰巨、漫长的系统工程。作为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师范教育要跟上时代脚步,就必须重视音乐教材建设的问题,以使幼儿师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使幼儿师范教育更好地完成其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金亚文.新课程新教材与新教学设计[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第12篇

      

        卷首语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珺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瑄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188)托物言志 激励人生情怀--从短文两篇析解当今中学生励志点滴 胡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