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

高校双创教育

时间:2023-06-25 16:2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双创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双创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平台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4]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第2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专业门类已经达到了40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2013年)》指出,要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可见,提升职业胜任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中,以工程硕士规模最大。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教育行为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学校教育行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创”教育除了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外,还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产生影响。从“双创”教育的本质看,其目的并非直指创业,而是针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实际就业贡献极其微弱。在上述背景下,探讨“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关系,确立“双创”教育不同维度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为高校借助“双创”教育平台提高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回顾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1][2]自我效能感采用的是Bandura的定义,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业胜任力采用的是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冰山模型,即人员个体素质包括冰山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冰山以下部分”的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4]关于“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职业胜任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研究中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梳理如下。

1.“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

“双创”教育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模拟实训等教育环节,这些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进而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促进作用。“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5],“双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的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6]。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双创”教育对大学生部分就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从“双创”教育视角对职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

关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的关系,现有研究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有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Bandura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会确立较高的目标。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系数为0.256。[7]通过研究发现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与大学生成功就业呈正相关[8],Fugate通过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会受到自我效能方面的影响[9],Lorraine Dacre Pool和Pamela Qualter通过研究认为情感自我效能感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0]。

3.“双创”教育与自我效能感

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来开展,参加“双创”教育活动的大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创业知识、技能以及实训环节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更加有信心。虽然现有文献没有“双创”教育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教育学习高度相关[11];各类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探讨不乏可陈,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如自我效能感在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在工作绩效方面,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包容型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14],自我效能感在辱虐管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辱虐管理对周边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基于此,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是值得验证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可以归纳出,“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双创”教育的开展对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研究范畴的自我效能感在就业能力和工作绩效方面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前述相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但由于以往研究并未同时关注“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此加以验证。

本研究认为“双创”教育和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三种:(1)“双创”教育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双创”教育效果越好,职业胜任力评价越高;(2)自我效能感显著地正向预测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职业胜任力越强;(3)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即“双创”教育通过自我效能感发挥其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

1.初始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双创”教育量表的编制以已有研究中关于“双创”教育的梳理为基础,并参考朱红和张优良对创业教育类型的界定[16],同时将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结合,以认知―行为―反馈为依据,将“双创”教育初步划分为认知性“双创”教育(认知)、模拟性“双创”教育(行为)、实践性“双创”教育(行为)、反馈性“双创”教育(反馈)四个维度,共包含15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共包含10个题项;职业胜任力量表参考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将职业胜任能力划分为技能、知识、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七个维度,并根据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特点对题项进行调整,共包含24个题项。研究利用Likert 5点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所有题项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按照“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5分评价。

2.正式量表确立与信效度检

由于自我效能感量表(GSE)在实践应用中已经非常成熟,因此该量表不需要进行信效度检验。而“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虽然也在实际研究中得到过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对于“双创”教育和职业胜任力量表的个别题项做了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在量表正式使用前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测量,并试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最终的保留题项和主要维度。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双创”教育、职业胜任力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26和0.914,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同时,进行取样足够度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表明,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924,Bartlett检验值Sig.均为0.000

2.样本选取

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混合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6所高校的工科专业学位二年级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地区。问卷一部分采用纸质问卷,一部分采用问卷星平台,共计发放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0份,有效问卷率为93.9%。

在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680人,占55.7%,女生610人,占54.3%;“985工程”高校405人,占33.2%,“211工程”高校392人,占32.1%,普通高校423人,占34.7%。

3.模型构建与拟合度检验

由于验证性因素(CFA)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估观察标识是否能按研究设计对潜变量进行测量,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作用,故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首先,根据H1假设构建“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1;根据H2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正向影响模型,即模型2;根据H3假设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模型3。

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一般来说,CFI值大于0.9,SRMR值小于0.05可以认为假设模型与研究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本研究构建的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CFI的值均大于0.9,SRMR的值均小于0.05,这说明两个构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模型构建效度较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以“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为变量的结构模型(模型1)结果显示,“双创”教育中四个潜变量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63、0.321、0.683和0.425(p

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2)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系数为0.385(P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结构模型(模型3)结果显示,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路较凳为0.683(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试图验证“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探寻影响机制。为此,研究首先界定高校“双创”教育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其次实证分析“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和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双创”教育由认知性、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四个维度构成。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方差贡献度最大,为23.82%,说明在实践性活动是“双创”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是模拟性、反馈性和认知性“双创”教育,方差解释度分别为19.66%、17.66%和10.00%,这说明较之其他几个维度,认知性教育对“双创”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具有正向影响。在四个因素中,实践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683;反馈性“双创”教育的影响超过了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425,这说明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模拟性“双创”教育的影响系数为0.321;认知性“双创”教育的影响最小,系数为0.263。四种“双创”教育方式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反馈性、模拟性和实践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这验证了爱德加・戴尔有关学习效果的理论,即学习效果在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传统方式下,只能保留30%,这解释了认知性“双创”教育直接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可以保留50%;而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这种学习可以保留90%,这部分解释了其他三个维度“双创”教育直接影响较为显著的原因。

第三,自我效能感在“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用。研究发现,“双创”教育的四个维度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模拟性、实践性、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在模拟性、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用依次为0.065、0.094和0.088。自我效能感在认知性“双创”教育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认知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由于它对职业胜任力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实现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从“双创”教育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重视“双创”教育对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开展“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还比较低,因此各高校应主动调整思路,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创”教育的普适价值影响,即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具体的工作思路中,应首先将“双创”教育纳入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必修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活动服务,进而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活动为就业服务。

其次,高校应着力发挥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的“双创”教育大都停留在认知性教育层面,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然而本研究显示,认知和模拟层面的“p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较之实践性和反馈性“双创”教育要小得多。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17]另外,由于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和校外人员的有效激励,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建尚处于半民间状态,完全凭着教师和校外人员的热情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规范性。鉴于此,高校应调动和挖掘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性“双创”教育活动的平台,同时应高度重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中的正向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术和企业导师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高校应重视自我效能感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教育与职业胜任力之间的中介效应,并通过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其职业胜任力的提高。Bandura(2001)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中提到,人们关于自己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18]因此可以通过对上述四种信息源加以强化来促进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水平。尤其对于认知层面的“双创”教育而言,因为自我效能感在其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作用中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而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积极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

影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仅为揭示当前如火如荼的“双创”教育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影响机理,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没有对可能影响“双创”教育、自我效能感与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的其他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加以探讨,将在后续研究中持续深入地对现有研究假设和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为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100-107.

[3]周必或,池仁勇.大学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4]DC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5]周曼,等.“双创”教育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基于江西五所高校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9):89-95.

[6]张鹤.高校“双创”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7]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49.

[8]王运敏,魏改然.人际信任、自尊、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86-89.

[9]Fugate M.,Kinicki A.J.& 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10]LD Pool,P Qualter.Improv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Through a Teaching Intervention or University Students[J].Learn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22(3):306-312.

[11]周必或,池仁勇.大W生创业学习影响创业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80-85.

[1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13]孙杨,张向葵.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6):806-812,818.

[14]方阳春.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基于员工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4(5):152-160.

[15]颜爱民,裴聪.辱虐管理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3(2):213-218.

[16]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6):100-107.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举措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是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并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频频出现的这一关键词,旨在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1 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都是我国创新的主要阵地,并在国家的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管是基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社会活动创新,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创新、个人成长创新,大创新环境下的小创新,组织创新环境下的个体创新等都需知识乃至大数据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双创教育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与信息的平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有力保障

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还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还有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加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了为双创教育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基础。同时,为了不断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双创教育相关文献的采购力度,根据R到ㄉ韬脱生的动态需求,弹性补充文献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双创教育文献资源。

2.2专业的服务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配有专业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岗位,这些工作人员既可以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又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让学生在图书馆就可以获取完整的双创教育信息,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

2.3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陆续都修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新馆,这为图书馆向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服务奠定了环境基础。首先,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图书馆能提供开展双创教育的各种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基地。再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服务,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数据库服务平台。

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已经被赋予了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文化”和“大学精神”两种文化正在融合成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3.1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双创教育服务平台需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优化和整合。一是打造双创教育资源平服务台。图书馆通过自身的优势,结合双创教育师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双创教育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搜集双创相关的精品项目、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建设为双创教育服务的特色资源库。二是建设双创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除了收集整理科技和学术研究信息,还要扩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如政策信息、经济指数、市场行情、管理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业申报程序和具体流程等。建设好这些平台,再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如邮箱、QQ、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等移动互联网载体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体验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便捷、个性化、人性化的创业信息服务。

3.2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服务主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载体,如入馆教育,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意识;文献检索课,教会学生快捷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双创教育讲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读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系部和职能部门合作开展SYB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向读者传授创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校做案例分享,通过身边人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业热情,和学生一起分析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起找解决办法,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创业实例,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

3.3提供双创教育空间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这种探索精神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基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和设备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3D打印服务,以及购买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最大可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培育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叶洪信.万众创新创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图书与情报,2015(1)

[2]兰孝慈.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学刊,2005(4)

[3]褚芹芹.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情报探索,2014(7)

[4]程春兰.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情报探索,2016(5)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互联网+”不仅带了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也导致了创新创业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现代物流、支付等信息经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部分)年均增长超过30%,与整体外贸形成鲜明对比。商务部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跨境电商企业平台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20万家,给持续低迷的外贸市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自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后,“互联网+”时代下“双创”开始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然而,“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开拓新思路,紧密跟踪国家“双创”最新动态,总结国内外一流大学经验,在新一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改革中凸显跨境电子商务和创新创业特色。

1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1.1人才培养定位知识型和应用型,不能满足“双创”需求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人才培养定位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人才缺口很大,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贸易知识,又精通国外法律和英语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要标志是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双创”教育引领着未来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改革。定位于知识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已经不能满足“双创”需求。

1.2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传统贸易,跨境电商模块有待加强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跨境电商在全球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业态,跨境电商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传统贸易方式。虽然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跨境电商相关内容,但主要是介绍一些电商平台的运用,如速卖通、亚马逊、eBay等。总体来看,跨境电商模块还比较弱,一方面有些很重要的课开设比较少,如网络支付安全、网页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组织与管理等;另一方面,原有课程教学过程如何融入跨境电商相关内容也有待加强,比如国际市场营销需要多增加网络营销,适应国际贸易模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1.3同质化教育占主导地位,个性化“双创”教育缺乏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同质化”,就像一条标准线下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国外经验表明,个性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根本依托。与同质化教育不同,个性化教育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挖掘并发展个性潜能,从而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构建高校国际贸易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4师资结构改善难度较大,“双创”人才培养缺乏保障

师资队伍是国际贸易“双创”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师资熟谙传统贸易模式和知识,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互联网+”和“双创”时代,这些老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和提高。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科班出身的老师往往是纸上谈兵,能够真正讲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寥寥无几,严重影响“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以及各个省市启动“双一流”建设以后,高校更是把资源集中于引进高端人才,师资结构改善难度进一步加大,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阻碍因素。

2“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2.1加快应用型向“双创”人才培养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新一轮改革要加快应用型向“双创”人才培养转变,培养具有专业背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业潜质的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侧重于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学习,如国际贸易术语、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结算等。新形势下,加快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以及寻找市场需求的创业素质迫在眉睫,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题体系、授课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实现根本性转变,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2.2重构“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制定和实施“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载体,主要体现在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潜质的一系列新型课程。结合跨境电商特点,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跨境电商模块,并注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增加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将“双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点滴之中,发挥启蒙作用。根据“双创”教育特点,课程设置采取循序渐进原则。大学一年级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大学二、三年级主要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应用为目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赛事,积累“双创”经验。大学四年级制定个性化教育课程以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为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

2.3建立“双创”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就要建立与此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别于同质化教育考核体系,“双创”人才培养考核体系要引入多种评价方式,侧重考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力争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合理评价。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特点,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在考核内容上,从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建立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补充和完善“双创”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

2.4打造校企共融“双创型”师资队伍

“双创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创新创业的教育观、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传统的教师培训和挂职锻炼固然可以推进“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由于高校评职称和绩效考核主要依据科研成果,总体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通过“培养+聘用”打造校企共融“双创型”师资队伍是符合实际的选择。按照产学互补、科创互哺、专兼融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规模及实际教学和培训需要,在配备专职教师的同时,通过“讲座教授”“客座教授”“课程特聘教师”等引智模式聘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校外师资既承担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又可以针对本校老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和交流,进而提高“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2.5整合社会资源投身“双创”人才培养

“双创”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资源,需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通过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社会创业教育机构等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精英”教育,打破自身能力的硬约束,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内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比如我校与阿里集团签约,成为首批“百城千校,百万英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育项目的南京高校之一,在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项目选拔、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孵化服务。在国家和本省的政产学研平台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将“双创”人才培养纳入政产学研平台总体框架。抓住“互联网+”时代办公场地灵活性特点,基于互利共赢模式,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具有开展业务与教学双重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基地。

3结语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贸易模式,也为创新创业插上了翅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高等院校要加快“互联网+”时代下国际贸易“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在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师资结构、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金梅.“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6):72-75.

[2]姜慧,殷慧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3]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7-49.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策略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和重点环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强弱。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创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只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双创”教育体系,才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双创”激情,才能实现高校人才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理论意义之外,高校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引领的“双创”教育策略,还有着典型的现实意义。首先,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各类社会实践和教学资源逐步向高校集中,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现实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这可以幫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并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目标性[1]。其次,对于高校而言,坚持实践教学在“双创”教育中的引领地位,不只可以在实践教学开展中不断发现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问题,并以此倒逼改革的实现;还可以在毕业生素质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保证自己的办学水准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双创”背景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的普遍不足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在我国,实践教学理念的提出时间不长,一切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受到理论、思维、资金、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目标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定位也不够明确。此外,实践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脱节、孤立等现象也普遍存在,这种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自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效果不佳[2]。

(二)实践基地服务能力不高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积极开辟了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落后以及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很多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随意性和限制性,而实践基地的服务能力也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以实践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形式大于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投入教学工作,他们根本就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努力通过校外招聘、企业家挂职等方式引进实践教学人才,但是这与教学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实践内容

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当中,高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考量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年级、能力和专业不同,多层次、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控制好实践教学节奏,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环节的合理安排与规划,逐步过渡到一些实践场所开展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开展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遵从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运用实践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科学检验教学成果,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当前高校“双创”实践教育中的紧迫感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为此,高校应以此为入手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责任制度,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判,切实发现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改正,由此既可提升实践教学成果,又可以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校内,应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比如,开设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又如,可以以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为契机,培养校园良好的“双创”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情感共鸣。在校外,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大力培育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流沟通,以此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6篇

关键词:“专业-创业”培养模式;全通道沟通;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85

1引言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实施主体面向全体师生。早在1987年,英国政府便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EHE),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春虎,2010)。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紧密相连,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曾水英,2009),以培养创业技能为目标(刘兴强,2015),为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培养,而且需要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徐红罡(2005)总结中外旅游发展历程与特点,认为旅游教育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职业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过程。高静(2011)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认为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互为补充的显型课程模块和隐型课程模块,显型课程模块由创业精神模块、创业知识模块和创业能力模块3个子模块构成;隐型课程主要是为了配合和补充显型课程。王春雷(2013)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创业显性课程的“产品―项目―产业”三位一体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经历了从“素养观”到“行为观”的演进与发展,“素养观”强调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未来个体的成长性发展蓄积潜能。“行为观”强调自觉行为的体现,是高校“双创”教育四个转变之一,即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转变;理性认识向自觉行为的转变;专业教育向专业、创业“双业”混合型教育模式转变;少数创业向全体创业的转变。旅游教育发展中,如何把“双创”教育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如何协调发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探讨思考自有必要。

2“双创”能力伴随培养模式演进而不断提高

实现“双创”教育的四个转变,需先行转变培养模式。根据已有研究,结合智慧旅游时代的特征,综合比较旅游培养模式四种类型(表1)。“专业-创业”型是“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特殊阶段,创业是主动就业,是职业选择的高级形式。无论何种培养模式,都必须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

摩、交流)“校-企”线型单通道开放(实习基地之间联系少,资源不共享)“校-企-政-师-生”交叉网络式全通道开放,网络节点资源共享(教师、学生、学校、实习基地等)双创

能力低高分析表1,不同模式下的学生素养、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平台及具体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学生“双创”能力等都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例,职业教育模式下,信息传递以师徒间交流为主,此模式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快,但由于缺乏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都相对较弱。

专业教育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学生活动空间受限于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意识,但实践能力弱,学生缺乏行业了解,对职业选择与定位比较模糊,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读创业”非常少,毕业后创业经历时间长。

当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发展到“专业-职业”并重阶段时,“双师型”教师的参与、实践平台的融合与嵌入,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行业特征、企业管理模式、岗位基本技能都有了解。但由于实践认知不连续,且信息获取通道较少(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对实习基地外的企业或岗位了解甚少,对政府政策、行业动态主动接触少,自我解决创业难点能力弱。相比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模式,“专业-职业”模式培养的学生“双创”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尤其是校内嵌入式平台,校企合作班的开设,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甚至真实创业情景)得到充分锻炼。

“专业-创业”模式优势在于信息传递的全通道,实现“校-企-政-师-生”等节点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此模式,师生借助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连续性专业认知,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方位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信息等,师生的“双创”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双能型”教师的参与、旅游行业资源平台的融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此模式需要建立旅游院校联盟、旅游企业联盟(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区域旅游专业群,技术领域需要旅游线下线上相结合。

3“专业-创业”模式实现节点间开放式交互

“专业-创业”混合型,具有信息资源网络式、全通道开放特征(图1),实现网络节点资源共享,节点上不同主体角色定位、职能分工存在不同。

3.1学校中心节点

高等学校建立网络平台,鼓励师生开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与学习,整合教师资源,加快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开放、展示。院校要处理好教研、科研关系,加大教学研究。学校对内实现专业化教学与实践,对外加强与政府、旅游企业、行业机构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平台(实体和虚拟),构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培养教师,引进人才,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政府以互联网为手段开展行业培训、政策公开、教育引导等工作。旅游从业者(包括旅游教育工作者)借助旅游公共教育平台,进行岗前、在职培训,通过信息查询方法,了解学习当前旅游业的最新法律法规,与政府专家(旅游管理者)进行网上沟通互动。学生获取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主动选择并接受旅游专业教育。学校以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设置为依据,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及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施和人才培养方案。

3.3企业、行业中心节点

旅游企业与高等旅游院校、旅游行政机构、其他旅游培训机构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依此对员工进行远程培训及在线专家(政府、高校)交流等,实现互惠互赢。与学校建立校企共建班,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基地和平台。通过构建旅行社联盟、饭店业联盟、旅游高校联盟和第三方网络教育平台,完成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任务,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标准,满足高校旅游教育研究人员信息查询需求。

3.4教师、学生中心节点

全通道信息共享教育模式中,通道是开放的,但不同通道的信息量却不完全等量。学生专业知识汲取与“双创”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教师-学生”通道中,教师是学生信息获取主要传播者,加强教师“双创”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教师需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智慧旅游时代的行业动态,响应学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完成课程教学改革(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教育),指导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挥本科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优势。

4思考与讨论

我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对接,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无论是理论完善还是实践运用,需要思考与探讨以下几点。

(1)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是旅游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必然需求。

(2)不同培养层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方式应有区别。

(3)鼓励学生抓住旅游业“二次创业”机遇(面向智慧旅游),提倡“在读创业”或“创业式就业”。满足行业发展新型人才需求,熟悉旅游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游)特点,低成本、快速度、高价值融入行业人才队伍中。

(4)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双创”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有机融合到“双创”教育中。

(5)充分利用旅游校企联盟、旅游院校联盟、旅游专业群等形式实现大容量、多通道、快速度共享旅游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虎.英国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5859.

[2]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3]刘兴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13.

[4]徐红罡,张朝枝.中外旅游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2730.

第7篇

关键词:“双创”;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刺激下,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愈来愈严峻。国家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建立健全以及逐步完善就业环境的时候,开始着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此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而公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实践形式,已经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我国诸多省份与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涌现出了规模庞大的非盈利组织与带有公益性质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机制。所以,本文重点对“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支撑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现状

(一)利益方接受公益创业的程度偏低

根据调研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高校,因当地市场经济的起步时间较早,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故率先成立了一批大学生公益创业培训基地。[1]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广大内地高校却依然处于公益创业的萌芽阶段,特别是受“志愿服务”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使得很多河南高校大学生对应用商业形式运作公益组织的模式缺乏科学认知与直观感受,从而大大限制了河南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活跃度。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薄弱

目前河南省出台的有关公益组织方面的文件与政策,并未体现出大学生这一主力群体,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没有进行定位。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常常遭遇“天花板”现象,即政府没有安排专项的服务大学生公益创业窗口或项目,高校也未对公益创业进行合理定位。所以,当前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依然处于真空的监管地带,还未建立相应的引导措施,对其公益性与商业性缺乏足够的平衡,极其容易使其“偏离目标”。因此,强化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力度,是现阶段河南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所需资源缺乏

公益创业属于创业活动的一个分支,其依然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无论多么优秀的公益产品,一旦缺乏资金投入,也无法打入市场,更不能带来任何社会效益。[2]而大学生由于受创业经验、社会经验与自身身份的限制,因而所积累的公益创业所需资源相对较少,尤其是筹资渠道少之又少,这就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挥与实现。

二、“双创”背景下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公益创业认识不足。公益创业活动不但能够促使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得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进而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产生背景、主要特征、相关概念、突出性质、重要功能等诸多内容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甚至对公益创业的浅层概念还不甚了解,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创业活动范围以及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缺乏公益创业毅力。大学生因接受过长期教育,促使其一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心,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为国家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经济发展等发挥价值,尤其是在公益创业初期,大多抱有高涨的激情。但实践表明,占据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的奋斗中缺乏长期坚持的毅力。

(二)客观因素

政策支持不足。大学生通常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其大多数拥有较强的同情心与怜悯心,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大学生还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知识,头脑与思维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解决社会问题与创造能力,且能够产生一系列优良的公益创业想法,但由于河南省在实践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缺乏相应支持,促使其在从事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困难重重。诸如,虽然河南省工商局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但归根到底这些政策都属于原则性规定,加之诸多政策都设置了相应的限制性条件,使得其操作性大大降低。

法律支持不足。河南省各大高校目前还未构建大学生信用体系,相应的公益创业组织准入机制、规范化经营等法律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大学生实施的公益创业活动很难得到金融结构的贷款,也很难得到各投资机构的注意与青睐,直接造成相当多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化为了空中楼阁与海市蜃楼[3]。

三、“双创”背景下构建河南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思考

(一)发展一体化的公益教育体系

公益创业教育是指对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所必备的知识、精神、能力、实践技能以及思想意识的系统化教育,工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引导性的教育,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包括研究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公益创业教育已历经近20年的发展路程,包括哈弗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一系列顶尖院校,都已开设有公益创业课程,其中哈弗商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了首批公益创业博士生;国内的公益创业教育则开始于上世纪末,虽然目前仍处于公益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但部分地区的高校也取得了些许经验,如湖南大学开创的融合“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一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等。[4]国内外这些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经验对河南省高校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所以,努力发展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的一体化公益教育体系,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撑机制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二)搭建支持性的创业孵化平台

与创立商业企业相比,公益创业的艰难程度并不低,甚至对相关创业者的意志力、知识、能力与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河南省政府、社会与高校有责任对立志于公益创业领域的大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最大程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公益创业文化氛围不足的问题,尽可能的孵化出更优更多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组织,以此消除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的畏难情绪。比如,可以借鉴哈弗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创设的“SE Lab”(公益企业创业实验室),以及其安排的问题研究、组织调研、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课程计划;参考国内其他高校已成立的创业孵化中心,学习其创业场地的选择、软硬件设备的配备、小额资助方案、创业能力培养等服务模式。另外,由于对公益创业初始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资金方面的需求通常是最为迫切的,因而创建公益创业基金可以说是搭建公益孵化平台的核心工程,具体可从两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通过努力经营公益组织取得相应收入;另一方面是拓展社会捐赠渠道,帮助大学生积累初期的公益创业资金。

(三)强化导向性的创业规划能力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失败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活动并未做出一个全面的长期规划。面对当前就业压力愈演愈烈的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在无法就业的境况下选择的创业,不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与资源准备,而且创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大,大大扩大了创业风险。从本质上讲,创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对未来创业生涯的计划与预期,河南省各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5]具体实施策略可从新生入学着手,即认真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意愿、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并以此为着力点有效引导有潜力的大学生探索符合其自身特质的创业方向,培育其创业生涯的规划能力,使其明确自己的公益创业目标,并能自主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且会灵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拓展自己的公益创业空间。同时,河南省高校应建立创业规划能力教育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的公益创业动力,帮助其克服创业的盲目性,提高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创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观念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引导等,尤其要靠高校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等。只有进一步优化机制才能够真正推动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创业观念的科学转变,并将之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以,河南省要以此为根基,充分抓住“双创”背景下的良好发展机遇,借助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强劲发展势头,帮助大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双创”活动对经济社会的重要驱动,推动河南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权.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调查[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3).

[2]高纬俭,梅文娟.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制度比较研究――基于特别隐私权的理论视角 [J].天中学刊,2015(01).

[3]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第8篇

关键词:众创空间;双创;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积极对外寻求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以工作系统化建设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各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所处地理环境、校企之间诉求不同等因素的限制,毕业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程度还不够,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双创时代”,创新发展已成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高职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的策源地。因此,深入分析研究“众创空间”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众创空间的平台作用,有助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历来重视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学结合、项目驱动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由于受到教学观念、地理环境和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等的限制,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能满足毕业后就业或是创业的需求。

1.校内方面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出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愿,以及对专业的片面了解而盲目的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导致许多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被动的进行专业学习,由于缺乏主动性在完成课程任务(设计作品)方面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教师花大精力去推动教学任务的实施,其教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既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设计专业各门课程制定教学计划的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教学具有导向、依据和测度作用。但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脱节,部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还以学科体系为标准,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设计实践环节中的种种不足导致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目标,更无法满足企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担负着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也在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多数教师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自身就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或是创业经验,因此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力不从心。

有些高职院校为扩大招生数量盲目进行专业建设,对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投入的不重视,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专业定位和课程建设的落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僵化,双师型师资力量、实验实训硬件条件的不足等等原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专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效果。

许多高职院校出于学生安全和便于管理的考虑,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过于死板和严苛,不考虑专业特点而实施一刀切式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许多专业教学活动被限制在教室内完成,但是学校自身教学硬件条件的又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学生缺少到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环境参观考察的机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创意和作品只存在于脑海里、电脑里和理论上,不能通过设计作品的现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又何来的设计实践经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更不知从何谈起。

因此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由于专业技能和素质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又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和经验,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2.企业方面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试图通过校企之间优势资源的共享,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从而达到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目的。但是由于校企之间在管理制度和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寥寥,甚至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协议到期后不愿再与学校继续合作。

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进而在学生中发掘出适合本企业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学校教学和管理机制及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学生进入到企业后,还需要企业对学生本应在学习内完成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进行培训,而部分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后就另谋他就,致使企业利益受损,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接收高职的实习生。

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合作的企业对实习生的需求有着数量少、素质要求高、需求时间不确定等特点,通常会依据企业发展情况临时确定是否需要实习学生,但是由于校方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僵化和不变通,使得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学校不放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情况,有违校企合作的初衷,也破坏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随着行业的发展及经济、社会形式的变化,企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若是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不能有所突破,校企合作将变成一纸协议,而毫无实质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双创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无法完全到达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效果的,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内涵建设的创新思考。

二、众创空间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创客”来源于英文的“Maker”,是指以热衷于社会产品创意开发、设计、制造的人形成的群体。国外的Hackspace、Fab lab、Tech Shop、Makerspace 等各种形式的创意空间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并对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客们进行创意设计、创新工作的物理空间就是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就由许多创客空间构成,供微型创新企业或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高便利、全要素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平台。当前众多众创空间均以“互联网+”为平台,从而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创业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更为便利直接的帮助与服务。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1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众创空间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5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国科发火 [2015]297 号),明确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发展原则、服务内容、基本条件等。

众创空间属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空间,通过讲座、路演、网上交流等形式为创客提供全方位创业指导,除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创新创业培训辅导、融资对接、活动沙龙、财务法务顾问等。

创新创业者在可以在众创空间里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和服务于相关行业的教育机构相比,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具有开放性、免费性、全民性等特性,教学方法灵活多元,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还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都是新常态下我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欠缺之处。

目前包含高职院校在内的众多高校以众创空间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依托,如北京创客空间就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各众创空间也积极进军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众创空间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优势互补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是理论知识,所谓的实践也大多是模拟,而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是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众创空间,可以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三、众创空间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作用

鉴于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众创空间的资源,对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设计实践为主,从而达到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在设计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的不同,很难真正做到以企业真实项目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高职院系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的设计项目多数是以教师虚拟题目为主,课程作品的验收也是由教师完成,很难完全达到企业及一线实际工作要求的标准。可以从众创空间所提供的众多设计服务需求中,依据课程教学需要,随时寻找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安排的设计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与设计方案投标,由设计项目者检验学生设计作品,从而达到以真实设计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设计任务进行创意设计,但是由于学校缺少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物的必要资源和硬件条件,所以很多优秀设计创意只能以效果图的形式完成。而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可以将学生的创意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实物,并通过众创空间对外,吸引有兴趣的投资者,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教学方式Q定了教学活动的局限性,致使高校师生大部分时间被局限在校园之内,因此缺少对社会、技术、经济及行业发展变化的了解,也很难获得对口企业的需求信息。通过众创空间的平台作用,能够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寻找到合适企业尤其是学校所在地的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真正做到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与,满足专业教学资源的需求,有效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通过众创空间的平台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当前最新的技术、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接触到更多的创新创业思想,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尤其是通过学生创意设计项目的实现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积累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众创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训平台,其资讯的爆发、资源的丰富、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多元,是对当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尤其是双创人才培养方面,以众创空间为平台和依托,结合学校和众创空间的资源,建立以学校教学为主,以众创空间平台为辅的双创人才培养的模式,能有效达到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也将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出席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15-09-11.

[2]王占仁,刘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A].思想理论教育,2016(2).

第9篇

关键词:非师范生 “双创”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23-02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公布2017届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形势,要综合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日益激增,绝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正向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方向发展,非师范专业数目和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宣传力度有限,整个社会较为认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对非师范生的认同度普遍不高。通常认为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专业院校,毕业生自然应当从事教育相关行业,认为非师范生的培养并非高师院校所长。所以非师范生就业时自然而然被边缘化,很多教育行业之外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青睐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

(二)学校因素

师范院校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中,受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所限制,设置的非师范专业通常开设时间较短,在师资力量、体系培养、实习基地以及配套资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和就业等环节无法得到有机结合。另外,在学生培养环节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造成学生专业技能不突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学生个体因素

非师范毕业生本人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大多]有从自身个性特点及职业特点考虑,就业心态不够稳定,自我定位认识模糊,就业期望值高但自信心差,认为自身在教育领域逊色于师范生,在非教育领域又不占据竞争优势,没有形成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容易在激烈残酷的就业形势中迷失自我。

二、非师范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非师范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两个层面。

(一)科技创新方面

时展需要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可以促使人们的想法变成现实,从而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高校具有科技创新得天独厚的资源平台,扩大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向广大学生开放参与的力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浓厚的“双创”校园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有助于直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可以为非师范生的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势,提升非师范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思维开拓和行为方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创新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钻研精神,在接触科学、拓展视野、发散思维中专业知识得到牢固掌握,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锻炼,促使非师范生活跃、创新、敏锐、勇敢等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二)自主创业方面

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群体,非师范生大多大胆活跃,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注重“双创”能力培养的就业教育在非师范生职业规划、择业创业以及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创业政策是增强创业信心和增加创业机会的关键因素,国家和各级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了就业工作的首位,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融资渠道、税收优惠和场地安排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扶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通过自主创业,能有效地拓宽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有可能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非师范生“双创”能力现状分析

(一)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薄弱

在氛围浓厚的教师特色教育环境影响下,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培养和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的定位、选择和途径都相对固定,再加上传统就业观念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影响深厚,学生及家长更加偏爱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学而优则仕”、考取“金饭碗”等这种求职愿景根植于大多学生心中,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甚至被忽视,这无疑是束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瓶颈。

(二)“双创”的指导针对性不强

“双创”教育大多采取普遍性教育,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不能得到有效进行,学生个性化指导存在困难。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对创新创业的基础性知识指导非常有效,但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差异化教育,不能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创业指导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真正的创业实践培养,创业的领域、形式与内容等多样化但并不局限于简单复制和盲目跟风,部分创业项目偏离社会实际需求,无法真正投入到社会市场运作。

(三)“双创”的实践环节缺失

高师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投身实践去检验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被忽略。目前高校没有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较多实践和实训仅拘泥于形式,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来培养的非师范生反而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见习机会捉襟见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缺乏创造激情和创新意识,自身个性发展也得到抑制,无法真正有效认识自身特点而扬长避短地选择最具优势的方向发展。

(四)心理抗压能力有待加强

“95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中环境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需要强化提高。有调查显示在就业困难的前提下,非师范生愿意到基层或艰苦岗位工作的承受程度也普遍低于师范生。如何帮助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亦显得十分重要。

四、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培养方案,注重日常教学培养

非师范生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专业对技术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融入创业型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贯穿培养全程,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挖掘学生潜能,拓宽创新创业的训练维度,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设置,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要有机结合,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着力提升非师范生的适应范围和素质能力。教学内容要紧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进行适时的科学调整更新。教学模式要加大技术培养和实践实习,建立合理、适时、先进的多维培养模式,全方位增强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重视师资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高师院校首先要对非师范生的就业工作有充分的J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必须通过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来保证非师范生的就业教育。遴选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专任教师组建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团队尤为重要,要广泛聘请杰出校友、企业精英、创业专家等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人士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咨询导师给予全方位、多维度的创业实战指导,搭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咨询渠道,促使创业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同时,加大和确保科研经费的投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探索和搭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培养体系和平台,通过基地创建、人才引进、经费支持等途径,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成立孵化园地,搭建教学实践平台

部分非师范生对创新创业兴趣浓厚,但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诉求无法得到直接实现。要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教育思想,在校园中营造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浓郁氛围,激发学生的投入热情和践行意识,有效助力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是提升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创业大学生学习正确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校要在宏观上整体调配资源配置,结合校内外各种有利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地,搭建创业教学实践平台,这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创业灵感萌发、发展与成型的力量源泉。

(四)寻求校企合作,实现社会多元联动

及时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要以市场为导向,将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定位在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将产学研相结合,以见习实践、生产实习、技能应用、岗位锻炼等为主要形式,拓宽非师范生的培养渠道,为非师范生提供广阔丰富的实习场所,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青睐、社会认同的优质毕业生。注重融合学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高校、企业、地方等社会各界应实现多元化联动态势,创新并实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同心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和实践平台,有效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加快推进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为社会培养和输入优质的创新型实战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荣.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论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5-97.

第10篇

我校目前的“光电类”专业包括“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电子类师资特别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光电信息类师资严重缺乏,限制了“双创型”教育的发展。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开展“双创型”教育。目前我校的光电专业“双创型”教育教师,多数不具备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实践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这不利于光电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未贯穿创新精神的培养,师资水平严重影响了“双创型”教育的质量。

2光电类专业“双创型”教育的实践平台缺乏

“双创型”教育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教育活动。如果仅仅将“双创型”教育停留在课堂,“双创型”教育的实效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目前我校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场所等,不能为光电类专业学生“双创型”教育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光电类专业“双创型”教育的对策

培养光电类专业高素质“双创型”人才为目标,扭转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明确确立光电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同时加强“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光电类专业高素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1切实端正对“双创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双创型”教育是因日益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而生。“双创型”教育要切实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做到管、教、学三方的认识真正到位。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一直秉承“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培养理念。真正从管、教、学三方面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教育,培养学生可以成为未来的创业者和引领者。

3.2确立光电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积极进行了光电类专业“双创型”人才,设立了四个实践周,其目的在于加强实践创新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光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结合。培养光电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创新创业的能力。

3.3加强对光电类专业“双创型”教育的目标导向

双创型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新阶段和新发展,除了在光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中更加侧重隐性知识的传播,对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其核心是爱岗敬业、乐业创业、开创新企业与创造新岗位。同时要真正将“双创型”教育纳入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进行挂钩。特别是要加强以光电学生学会学习与发展作为光电类专业“双创型”教育的目标导向。

3.4加强引进和培育“光电类”专业“双创型”师资的培养

目前,我校“光电类”专业教师知识逐步更新、学历层次整体提升,但是如何打造一支真正具有创业和投资经历,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等的老师太少。因此,引进和培育一批做过真正意义上的“双创型”实践经验教师。他们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好的心得体会,自然能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开展“双创型”教育工作。

3.5完善光电类专业“双创型”教育实践平台

开设光电设计大赛、重庆市物理创新竞赛、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和模拟创业公司等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同时,学院提供“光电创业培训”,根据学生特点,每年选择了部分学生进专家实验室,提供设备与项目经费,进行创新创业训练与培训。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提供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与重庆煌能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平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签定学生实践基地协议,进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结语

第11篇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核心要务,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主动性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是在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战略发展和人才多元培养提供助推力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国家新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才战略工作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视角,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创新与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开展主体为高校,其受益对象为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学习潜力、创新潜力和创业潜力的大学生群体。不断改进和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方法,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成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群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创业教育内涵释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要点在于“育”的实践,包括两个层面:育学生和育环境。一个是育学生,学校高校群体是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影响着创业教育成效的高低水平;高校群体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素养和品格具有非凡意义。二是育环境。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观念疏导、创新指导、创业训导,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用鲜活事迹感召青年学子,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

二、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以“有意义,有成效,有创新,有影响”为导向,把能力的阶段性提升作为内涵建设思路,贯穿与学校思政育人工作之中,把双创意识渗透进教学之中,把双创志向融合进典型引领中,将双创激情融化在优良氛围之中,将能力培养涵括进模拟实训中,着力开展培养意识、增强意志、提升技能、完善素质的四步走战略。

1.宏观角度

第一,建立分阶段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以创业意识教育为核心,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以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中心轴,围绕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对比交流两方面,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和实效。第二,建立分类别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向其他学院辐射;开通“创业类通识课”;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教育服务系统;可以采用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创业网,提供项目启动资助等方式;可以举办各类创业模拟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PRP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中来,培养创新理念和创业的相关知识。第三,建立分层次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校层面:首先,各高校重视,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其次,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其三,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最后,加大场地建设,完善物质配套保障。政府层面:第一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二是建立和加大宣传优惠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第三是为项目提供资金基金的帮助。目标体系是方向,实施体系是基础,保障体系是支撑,这三方面相辅相成,构造出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宏观实施情况,从微观方面总结归纳了对于当下各高校开展的具体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探索路径。

2.微观角度

第一,健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可建议聘请相关行业创业者,开展创业导师的案例教学、实践实习,为大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设置要与不同学科领域相结合;搭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孵化基地,形成校内外众创空间圈层,不断增加创业实操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第三,革新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创业类课程模拟实践应渗透或依托各类科教产业园开展,建立综合的协同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初创创业项目提供风险预测、咨询、孵化等全真实体的指导服务。第四,发挥双创大赛活动载体功能。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类竞赛涵括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并与相关学分换算,分阶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摒除双创大赛仅作为实践能力锻炼的狭窄通道,拓宽活动载体赋予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功能。第五,运用创业教育基地实践平台。高校在校内外建立对应的教育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尝试和练习机会,在实践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平台。第六,重视校园内涵氛围营造。可通过制度内涵、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的培育,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广创新意识和精神,打造创业内涵的生态土壤和环境。

三、创业教育筹划与方向

高校的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开展专业而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总结归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放观念

高校群体借助比邻科教园区域优势,利用各类资源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敢于突破校园内部,以一种开放、合作、包容的心态来实施高校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

2.秉承新常态需求

以群体为中心开展创业教育更应着眼于教育对象的需求,从9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摆脱传统的建设思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

3.恪守育人宗旨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育人宗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坚韧、探索和向上精神,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学校要准确把脉校园内涵发展方向,发挥校园内涵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不断把优良传统内涵引向深入,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体现内涵建设实用性。一是强化养成教育。高校利用专项工作,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创新创业。二是实施渗透教育。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习生活引导相结合,使学校创新创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三是注重典型教育。组织开展精品讲座,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精英的典型事迹,激励在校生。

总言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无固定模式,发挥高校群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加强与改进:一是注重增加创业教育内容“营养化”。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形式,汇总分析大学生创业培训需求,采取人文化的个性培养的方式,推行必修与自主选学创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二是注重提高创业教育形式“典型化”。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创业专题讲座,打造精品讲座,让学生感知创业文化。三是注重实践创业教育方式“多元化”。选拔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拓宽创业思路,增强创业成功的信心。

参考文献:

[2]高文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3]郑强.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

[4]余春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5]李家华.胡欧.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障碍和路径[J].青年探索.2011.1

第12篇

关键词:“双创”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32-02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我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w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 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 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 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 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7] 王玉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2)

[8] 袁媛,何叶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6(2)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