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25 16:2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制度

第1篇

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信息化需要,加快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确保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为学校招生、学籍管理、资助监管、实习就业等业务提供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工作信息,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是逐步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档案,在学校招生、学籍管理、资助监管、实习就业等业务领域实现学生信息采集、审核、上报、存储、统计等管理环节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学生资助”和“顶岗实习”制度的需要,是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学籍管理、国家助学金资助监管、学生实习与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将信息系统应用纳入当地职业教育工作规划,认真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确保信息系统建设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认真做好各类信息的采集、审核、上报等管理工作,确保学生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推动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我部将根据学校招生、学籍管理、资助监管、实习就业等业务需要分别提出相关信息的填报与管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按照相应的时限、方式和要求,利用信息系统组织学生信息的填报,认真做好相应信息的采集、审核、上报、存储、统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工作。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和“逐级审核责任制”,相关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填报和审核工作,学校要根据当地招生部门核定的学生录取名单,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的5个工作日内将学生基础学籍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并根据学生学籍变化情况及时动态更新系统内的相关信息。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对学校报送的学籍信息予以审核。在各类信息填报和审核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信息迟报、误报和漏报,保证所填报学生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若出现拒不填报、弄虚作假或因审核不严出现上报信息不实等情况,要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信息系统应用工作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

为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我部建立了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财务司、科学技术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协同工作的工作机制,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成立由本地区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小组,落实人员、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各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学生信息的填报和更新;学生的基础学籍信息以及招生、实习、就业等信息由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职成教处统一审核、汇总和上报教育部,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学生资助信息的采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各有关方面要积极配合,加强沟通,共同做好工作。各地和职业学校要建立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形成相对稳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技术团队;重视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参加我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并组织好本地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信息系统应用工作的开展。

四、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行信息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协助本单位的领导对各级系统的保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学校及以上单位应根据各级系统所处理的信息等级和重要性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上级部门应依照有关法规和标准定期对下级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信息系统中的所有账户采用实名制登记备案且均须设置密码,系统专职人员对自己的账户和密码要严格保密,不得借用给他人。根据信息安全规定,确定使用人员的存取、使用权限。各级用户单位的招生信息管理、学籍信息管理、资助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管理等相关人员的使用权限应明晰,分级应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中等职业学校等相关机构和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信息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将信息系统中各类信息和处理结果向无关机构和人员提供;不得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与业务无关的操作,不得利用信息系统进行非法和不正当活动;不得作出不利于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行为。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7-02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可称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本世纪初得到迅速发展。其招生对象一般是初中毕业生,或者是具有与初中生同等学历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教育,这其中也包括高中后的职业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学校的增多,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如果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不到位,这在人才就业市场是没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加快普及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而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对学生们进行基础教育的时候,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要求地对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教育。这就要求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必须进行新的改革与发展,使中职院校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一、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足

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也却来越高,现形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也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是教学方式的不足,现在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化课为基础来展开的。这样学生都是基本在学习了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之后,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主次没有分清,造成了文化课程没学好,专业的知识技术也没掌握牢固,两边都没有较好的收获。其次,学籍管理方法过于陈腐,在中等职业学校采取的学籍管理制度一般都是沿用了跟普通中学一样的学籍管理方法,也就是学生需要在学校完成了所有要学习的课程之后,取得毕业后才能开始就业。最后,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老师授课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跟普通的高中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能仅仅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会使得课程越来越枯燥。

二、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教育管理的新举措

1.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做到有主次之分,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对待文化课与技能课之间谁更加重要是无法相比较的。可是,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升学率的高低,而是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如果清楚地知道“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于不同的技术学校、不同的老师,对这两种课程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一种观念是认为,文化课程比技能课重要。觉得文化课是都需要通过认真学习才能学好的。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文化课程的期望过高。而另一种观念则是认为作为中职的学生,只需学好技能,对文化课程甚至不屑一顾,觉得可有可无,认为就算学了之后在社会上也用不到,所以非常轻视文化课,一个星期仅仅只安排几节文化课。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不能忽略文化课程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由于很多理论上的知识是根据文化课程的知识演变而来,想要学生在技能上运用熟练,就必须掌握好其原理与特性。有了这一认识,我们就必须对现行的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要先对课程的安排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满足学生在技能课上的学习需求。在学好技能课的同时不能对文化课放松,但要求也不用像对高中学生那么高,因为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文化课的素养,而不是以文化课为主的教育体系。

2.改变陈腐的学籍管理的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了解到,中职教育并不等同于普通的高中教育,所以普通高中的学籍管理制度,并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本质就是能为社会培养懂得专业技术的人才。所以,在学生有能力有技术能在社会上工作时,可以尽早地工作,学校可以保存学生的学籍,以及确定可以为学生保存的年限。保存学籍的年限也不应过长,最多三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双向的选择,也可让进入社会发现不足的同学回来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主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片面地认为中职教育就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是与经济发展与就业率有很大的关系的。正因为这种原因,我们不能把职业教育作为简单的技能的培训,而是要在以技能为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但是,以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所以我们需要尽快地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与结构。而这一点,对于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老师在上课时并不能简单地对课程进行讲解,而是应该能将几门知识综合起来讲解,融会贯通。

4.加强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很多长时间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会发现一个普遍的共同点,很多在实际工作当中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的专业职业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几年都无法掌握。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而在有实践的机会时,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其重要性。然而是,学生实践经验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可供实践的设备不足。所以,职业技术学习应该确立与本校专业相配合的技能实践基地。可以采取与对口企业互助互利的方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而企业的员工如果需要技能培养,也可以来学校学习。不管通过哪种方法的运用,中职院校都需要学校进行深入的教学指导,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培养。保证学生能有熟练的操作经验。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对中职院校的期望和要求的增加,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改革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需要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归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去,并且扩大现有的职业教育规模,并且能在专业课程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促进。在中职教育改革方面,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并确立具体的目标。按整体的规划要求,一步步按要求实施,更要完善教育的体制以及教育机制和具体的改革措施,能使中职教育在教育的质量上、规模上以及结构上适应当今社会经济需要。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Z].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55号文件.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EB/OL].[2012-03-26].

第3篇

关键词 弹性学制 学分制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了全日制普通学校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这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计划体制为主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统一时间入学、统一时间上课、统一时间接受考试,统一时间取得毕业文凭等等。其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模式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仅注重了社会需求而不顾学生个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的可行性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素质的标准更高了。二是人才的规格多样化了。三是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灵活。

(二)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在不断放宽,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生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创业,已逐渐取代了统招统分,学生在入学和就业上的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日益增强,在学什么和怎样学方面希望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随着学生就业和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岗位就业、自主创业、入学深造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多种选择,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三)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界限鲜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局面被逐渐打破,构建人才立交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已渐成潮流。

上述几方面的变化,无疑为职业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最大的现实可行性,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学分制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推行弹性学制势在必行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行学分制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方法,自上而下不断推进学分制的实施。1994年国家教委在《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中首次提出试行学分制的设想,并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不含中师)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重申了试行学分制的意见。至此,可以说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宏观政策环境已初步形成。

(二)学分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新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职业教育要适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学分制的弹性选课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三、弹性学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基础设施不充足,难以适应弹性学制教学的要求

弹性学制需要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应开设更多的选修课课程,而中等职业的教学基础设施相对紧张,开设的选修课的数量因此受到限制。

(二)弹性学制与现有学籍管理之间的漏洞淡化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培养目标。实行弹性学制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这其中的一个首要内容是学费以学分还是以学年来计算和交纳。

(三)弹性学制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导致弹性学制的操作困难加大。首先,传统教学管理系统是在学年制基础上设置的,运作过程适应了学年制的要求,在弹性学制全面推广的情况下,整体性的系统改造不可避免。其次,教学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对学生的考核,目前的考核制度基本上是在期末确定几门课程作为考试课程,其中大部分是必修课程,由学校教导处考试中心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地点,这种考核制度对于学年制比较适用,因为在学年制条件下,学生的年级界限清晰,不会出现考试时间的冲突,然而对于实施或参加弹性学制试点的学生来说,问题就出现了。

四、实行学分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弹性学制是学分制改革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对于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目前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弹性学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外先进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手段,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目前开设选修课的教师资源可以满足,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

(二)根据弹性学制特点,建立新型的学籍管理模式。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规定,若不相应改革传统的职业学校学籍制度,就无法使学分制顺利运行。修订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必须考虑三个基本原则:1.激励性原则;2.个性发展原则;3.实践性原则。

(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刚刚结束基础教育,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懒,觉得前途无望。

(四)做好宣传工作转变教育观念。职业学校多年沿用传统的学年制进行管理,已习以为常,实行学分制目前还是新事物。要使学分制能顺利实行,必须让全校师生所认识,并得到认同。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弹性学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地发展。但真正实施弹性学制,还需做许多探讨,如怎样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制定适应弹性学制的培养计划;弹性学制下教学过程管理机制、考核管理方法、学生管理模式等均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霞:《弹性学制真正具备了弹性吗我国实施弹性学制的困境与所需条件》载《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1期。

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0号)文件精神要求,引导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现就在我省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行学分制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满足不同学习者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

有利于满足行业、企业订单式用人需要,实现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沟通。有利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促进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和个性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加强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需要和劳动就业的联系。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已经在一些职业学校试行了学分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实行学分制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学分制进行工作。

二、建立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训练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职业学校计算学分应以课程(含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数为主要依据,以16至18个课时为1个学分。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以32至36个课时为1个学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现行的三学年制专业实行学分制后的总学分一般不少于170学分,五年制或“三加二”学制专业总学分一般不少于270学分。

(二)推行学分制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职业学校要改革课程结构,设置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合理确定它们的比例。必修课是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限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深化、拓宽与专业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比例应在总课时的15至20%,学生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不少于10%。

(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分。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允许学习者对文化课进行多次选择。文化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多获得一些专业课的学分来补偿文化课缺失的学分。

数学、外语等部分学科可以实行分层次教学和走班制。

(四)优化专业课程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根据职业类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各地、各职业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开发与行业、企业用人要求结合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专业课程。要将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实践课程的权重,提高独立设置实践课程的学分。

(五)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在专业大类下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限选课程;跟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形式多样的任选课程。鼓励学习者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和参加社会培训与认证考试,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允许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六)探索建立选课制和选师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进选课制和选师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活动、实践素材,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选择课程或培训项目。鼓励学习者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任课教师,以引导和激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满足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需要。学校应向学生公布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及相应学分,以供学生选择。

三、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一)积极推进区域内学分互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制定各类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指导校际间签订学分互认协议,进行相近课程的学分互认,并将学分互认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探索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和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建立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信息库,逐步推进区域间的学分互认,形成全省职业学校学分互认体系。

(二)对于从高中阶段其它类型学校转入的学习者和具有其它层次学历或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在出具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相应学分。学习者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有效培训证书,可折合成相应学分。学习者获得的表彰和奖励,可承认一定的学分。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奖励,应酌情承认或奖励一定学分。学校应允许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历和成绩,或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免修相应课程,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学分。

(三)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促进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开办夜校或周末学校,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四、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一)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根据我省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学分承认、学制弹性、转专业、转学校、结业毕业等方面的自,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各职业学校应加强规范化管理,形成自我拘束、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采用适应学分制需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和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监测和指导,职业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评价的方法,加强对学习者实践技能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职业学校一般应采用学期(学年)课程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份量和成效,成绩合格者应取得相应学分。学生所修课程经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三)改进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职业学校应制定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习者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核,增加德育环节的学分,探索建立与智育学分并重的德育学分体系。学生修满本专业要求的学分,并通过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后,准予毕业,学校应向其颁发毕业证书。学生在学习一个专业的同时或之后,经学校批准,也可以选修另一个专业的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可获双专业毕业证书。对于跨学校选择课程的学生,其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学校取得的学分原则上不低于总学分的60%。

(四)完善收费办法。实行学分制后,各校可以按学分向学生收取学费,即按国家规定的专业学年收费标准,计算出修完学业所需要的收费数额,然后与专业总学分进行换算,计算出每一学分的收费标准,据此计算向学生收费。但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学费总额。

(五)使用优秀教学管理软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27号)要求,按照推行学分制的需要,组织专家对有关教学管理软件进行测试和评议,优先选用优秀软件,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五、加强对推行学分制的组织领导

(一)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是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总结经验,认真组织对职业教育管理干部、职业学校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专题培训,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

(二)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推行学分制的原则意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制定与推行学分制相配套的政策与措施,督促检查各地学分制推行情况。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推行学分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本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制定本地区大类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推进区域内学分互认,改革对职业学校的综合评价的标准与办法,督促检查各职业学校学分制推行情况。省、市职教教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展学分制研究、宣传和专题培训工作,并做好推行学分制的指导和服务。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职业学校推广学分制的学习和宣传,使更多的学校和教师理解和接受学分制,使更多的企业、学生及家长认可和支持学分制,以利于学分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三)实行学分制的学校要制定本校推行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实施学分制的工作机制,完善与学分制配套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总结实行学分制的经验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职业学校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分制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的作用。要注意实行学分制给学校和学生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要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搞好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开发和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确保学分制试点工作稳步进行。

第5篇

学分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然而,现行学分制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修课的学分注重专业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完全涵盖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二是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仍然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体系之外。

将学分制与素质教育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素质教育学分化,可以实现素质教育评价与学校整体评价的有机兼容,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素质教育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常州技师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制度。所谓“过程学分”,就是把一体化模式教学的课程,以课题为考核记分单元,以模块统计评定单位,学生在每完成一个课题的学习任务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所谓“替代学分”,就是当学生的限选课程(或模块)未取得规定的学分时,可以用参加素质教育活动所获取的学分来替代,当然这种替代是有一定条件和要求的。而学生只要达到毕业总学分,就可以毕业。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有效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困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课题设置五原则

常州技师学院自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在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调整的同时,保证选修课的覆盖面和学生的选课需求,将素质教育课题设置分为“人文社科类”“科学工程类”“文娱体育类”和“其他类”四大块。围绕这四大块,全院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素质教育课题,并申请实施。为了保证素质教育课题的质量,学院要求教师在开发素质教育课题时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素质教育课题的内容必须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

3.课题选择与内容设置应具有实用性,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4.采取各种方式提升教学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和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5.除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外,一般每个课题的总课时在10~50个学时范围内。

素质教育学分坚持“质”“量”统一

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模式的学分计算,一般以学期为单位时间,以该课程(或课题)在学分制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时数及课程权重为主要依据。必修课和限选课一般以15~25个课时折为1学分,素质教育内容一般以30~40课时折为1学分。在此范围内,权重的大小主要依据素质教育课题的内容,譬如知识和技能含量较高的课题(即科学工程类),其权重就可较一般文娱、体育类的高些。

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是教学结果管理和学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对所选素质教育课程、成绩评定等做出明确规定。应包括所有选修课学分和各类奖励学分,为避免素质教育对必修课和限选课的教学造成冲击,素质教育学分只能替代限选课程(或课题)的学分,而不能替代必修课程(或课题)的学分,且替代的总额是有限度的,一般不超过毕业学分的10%。

第6篇

一、退学原因分析

(一)学习困难,不适应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环境。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及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对比规定学分数少于一定学分,分别给予相应的学业警告,对超出一定学分的给予留级或退学处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其整体素质相比于同年龄的高中生要相对逊色一些。在专业学习中,主要出现这几方面的问题:(1)无升学压力,未养成自主学习习惯;(2)薄弱的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困难;(3)对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大多学生住校学习,家长不在身边;学校采用粗放式管理,班主任更多是放手学生管理。需要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自主学习。然而,这一阶段,我们学生的进校年龄大多在15岁,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心智并不成熟。信息时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的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再加上校内一些不良风气,相互传染,相互影响。逐渐产生不想学习,无法融入学校生活。

(二)因病退学。因病退学是常见的退学的原因之一,卫生类学校女生数量占比大,其中主要的生理疾病为女性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而造成学生退学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感情脆弱、不合群,单亲离异家庭学生自卑、怯懦、孤僻,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交流等不良性格,直接导致学生入学后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甚至产生了一些极端行为,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只有选择休学或退学,最终无法完成学业。

(三)违纪性退学。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类学校管理放松。出现违反校纪校规上网、玩手机、谈恋爱等,经常出现夜不归宿、旷课、不回家不回校等现象,家长劝说,学校教育,任然无法正常在校正常学习的,按照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只有勒令退学或自动退学。

(四)其他原因退学。在进校后,可能是由于对职业类学校的管理、后勤服务、专业学习不是太满意,选择了退学复读,考高中。部分家长认为,卫生类就业困难,直接选择出国留学,希望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虽然国家有助学金的补助,奖学金的奖励,但投入四、五年的时间,也不能找到好一点的工作,还不如早点退学去赚钱实在。有学生直言:“读这么多年书,毕业就等于下岗,不如去打工。”

二、减少学生流失的对策及措施

职业类学校学生流失,存在着诸多消极的影响,不仅不利于自身今后的成长发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带来一定的人才和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对校园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要深入研究学生流失原因,减少流失,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为学生。针对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及专业归属感。重视学生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管理。建立提前警告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及时向学生本人发出书面“黄橙红”三色警示,班主任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督促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同时,对于刚进入学校的新生,要求尽快学习掌握学籍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掌握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努力学习,避免闯入警戒线。

(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加强心理教育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成熟,如果这个时候不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就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家庭进行充分的摸底,对家庭关系复杂,单亲、孤儿、贫困生等定期进行谈话、交流,建立心理档案。同时,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宣传活动,公布典型心理障碍案例分析,让学生及时了解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摆脱心理上的束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

第7篇

开展“树师风、强师德”系列活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宣讲“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步完善师德考评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分期、分批培训幼师,安排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跟踪实践实习。健全教师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工作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时提升。坚持偏远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稳定,不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建设教育强县工作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将坚持“科学统筹、优先发展”原则,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突出“整合资源,均衡发展;规模适度,内涵发展;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改革推进,快速发展”战略思路,凝心聚力,鼓劲加油,全面实施建设教育强县工作,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认真落实教育政策保证措施。争取上级支持。确保“三改”危改、新机制等政策性投入和配套资金全面到位。协助县人民政府制订和落实教育债务化解方法,确保年义务教育负债全面化解,高中教育负债全部锁定并纳入政府整体偿债计划逐年化解。

2全力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依照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切实加大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和新城区配套学校建设力度,不时改善办学条件。

3科学统筹高中、幼教快速发展。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做好县一中、县职中中运会承办工作。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继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不时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4扎实推进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全县现代教育技术整体建设。力争年底,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和初中实现100兆以上光纤接入,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实现宽带接入。加快教育信息网建设与应用,努力推进县域内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5不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德育首位。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创立。加快市县级示范性教育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狠抓教学惯例管理,不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深化中考中招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不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 模式创新

一、现行中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综述

1、配套的运行机制尚未健全。

工学结合缺少管理体制、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企业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2、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滞后。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中职学校师资薄弱,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验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3、学生教育管理措施不到位。

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后,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其思想品德教育、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起适应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1)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政府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倾斜,增加地方财政对中职教育的投入,要为中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又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途径,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2)实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结合起来。学校可把三年学制分为两段:第一学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半工半读制,在企业边工作(包括实习)边学习。时间安排上要适应半工半读模式,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第二学期学生按照本人志愿,自主选择某一模块开始专业学习。学习合格后,第三学期到已经联系好的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到学校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合格后,再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依此类推,直到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毕业要求为止。

二是实行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为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企业用工制度的规定,学生两年学习期满,考核合格,先发放相关职业证书,让学生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凡继续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考核合格后在三年学业期满时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可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专业理论课的授课量。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四是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即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入学籍档案,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拿到毕业证书。 转贴于

(3)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要加强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社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校方面重在职业道德结合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用以班为单位进行评定的办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考评;社会方面通过实习由企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定。

(4)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学校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顶岗技能的需要。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前,由于没有能力顶岗,企业不可能允许学生在生产岗位上有太多的实训时间。二是吸引企业的基础。学校实训基地如果具有生产性功能,行业、企业才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学校实训基地如果配备有良好的生产性设备,行业企业才会把员工放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甚至可以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学校为行业企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问题,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深化课程体系创新,加大教学模式转变。

(1)中职教育教材体系创新。在选择与使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紧密结合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特点,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在教学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结合市场与学科的实际,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技能化程度。

(2)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希望及早学成就业、挣钱脱贫。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学校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共同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3、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适应工学结合模式。

(1)申请制度。申请参加“工学结合”实习的学生应由个人提出申请,必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与学校签订协议书,要明确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及企业补助学生经费的使用办法及管理。

(2)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前,学校和企业要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立“三导师”制度,即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师傅(企业技术员)形成“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网络,共同管理学生。在工作中,专业课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的生产员工,又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整个管理网络各司其职,每天有记载,每周有考核,每月有评估。

(4)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学生在学校、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3。

第9篇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年的工作即将圆满结束。本学年在学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杨校长和李主任的关心帮助下,在相关部门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以坚定的思想信念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

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积极服从与尊重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主动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具体工作

1、下大力气,虚心学习,利用微信制作宣传片,宣传学校及招生工作,先后制作了20个微信宣传片,取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2、认真写好上报新闻报道,上报学校网站6篇报道,市教育局网站2篇报道,有力的将学校工作宣传出去。

3、和校长、主管校长、李主任深入初中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包括二中、三中、六中、九中、十二中、十四中、十七中、二十中、十家堡中学、三家子中学、郭家店一中、孟家岭中学、孤家子中学等近二十所学校;同时到十家堡集市、市内各中考考点、伊通中考考点的地方进行发招生简章进行招生宣传;既当司机又当摄像人员,做到尽心尽力。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4、做好职教宣传周相关工作。我们招生办全体人员到英雄广场发传单进行招生宣传,按照市教育局职成教科要求,我每天都上报当天活动开展情况的文字材料及活动照片,共五天,最后对宣传周开展情况进行文字总结并上报,及时有效地让市教育局了解和掌握了学校活动开展情况。

5、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千方百计招生,找亲戚、朋友、同学,找生源,宣传介绍学校,同时利用微信等进行招生宣传,每次接受家长和学生咨询,都热情、耐心、全方位地的去解答,细致介绍学校基本设施情况、教学管理情况、学生管理情况、学生住宿情况和专业设置,展示了学校的形象,帮助家长选择适合孩子自身学习发展的专业;打电话给适合上职校的初三学生家长,介绍宣传学校,动员选择职教中心上学升学或学习技能。收到较好效果,在主管校长和李主任关心帮助下终于完成12个招生指标任务。

6、任行政党支部三支部书记,在时间很紧张情况下挤出时间完成党务工作,收缴党费,记录台账等工作。

7、认真做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相关工作,制定方案,拍摄图片,悬挂宣传条幅、微信宣传、活动总结;最终学校获得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先进学校,3人获得活动先进个人。

8、做好迎接省督导分管校长分配的任务,准备迎检的相关文字材料,制定如《校企合作制度》、《校企合作办学办法》、部分专业《学生实习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20余个材料,最终按计划全部完成。

9、学校派出参加“中国四平科技之光”开幕式演出活动,压力非常大,四十多岁的人,从没跳过舞蹈,利用5天时间学会,每天晚上都排练到半夜10多点钟,整个团体不怕苦,不怕累,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完成演出任务。

10、由于学籍管理老师请假,为了不影响学生建籍,在规定时间内把学生数据录入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通过电话和学籍老师学习,加上自己不辞辛苦,刻苦钻研,边做边学,边尝试边思考,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国网封网前完成最后8名学生的数据录入,保证了学生的正常建籍。

11 、和杨峰校长监督检查安装监控情况,多次到学生寝室楼,办公楼、实习车间等地方检查,保证安装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

12、当好学校临时司机,学校专职司机跑不过来时,每次学校办公室找到我让我出车是都能从学校大局出发,欣然接受任务,无论去农大、职大、教育局、财政局、基建办等地方,我都严守交通规则,做到开开心心出发,平平安安返校。

13、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任务,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按时观看“迎五一曁四平工匠颁奖晚会”、“航空飞镖文艺晚会”等,并几次作为安检员进行安检服务。 

14、根据学校领导工作安排,12月14日暂时兼管舍务工作,由于孩子小上学、放学、各种补习班、特长班需要接送,妻子孕期反应强烈,经常呕吐,导致营养跟不上身体虚弱,需要静养多休息,几乎不能做什么家务,家里买菜做饭、洗衣、刷碗、擦地、辅导孩子学习都要由我来做,身心疲惫,但我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坚持,对待这个领导信任而赋予的陌生新工作领域,我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和徐校长及舍务老师学生会成员查寝,检查督促学生起床、打扫卫生;收缴管制刀具,收到甩棍1把,长硬木方等多件物品。夜晚也多次到校查寝看学生归寝情况,虽然心里十分惦记家中已有身孕的妻子和孩子,但仍然坚持到到8点多一切正常时,在归心似箭地往家里赶。

三、存在问题

 由于是两校合并,到职教中心时间短,对学校详细情况、所开设专业、各专业开设课程、升学对口院校、各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待遇等了解还不够透彻。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学校,完成招生工作,以后要积极加强学习,对学校整体全面认识了解,更好地掌握招生的知识和业务,更好的完成招生和其他各项任务。

总之,在今年的工作中,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并取得了相应的工作成果。回想整个招生工作是辛酸的,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打了不知多少个电话,起早贪黑外出招生、进班宣传,但往往收效甚微,可我并不气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努力着,终于有所回报和收获。

第10篇

为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4.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通讯、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发挥效益。

第11篇

1 健全学校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内部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用事业、感情、薪酬留住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完善学校专业科的二级管理机制,在现有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科的职能。就学生工作而言,明确学生科和专业科的职责。

2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动态管理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中科学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它既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是学生自觉约束行为的鞭策。所以必须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来规范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2.1 竞善规章制度:在完善规章制度时不仅要从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且还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要求,结合学校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完善“学生手册”和“学生德育手册”等,使学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教育无小事、管理无死角。

2.2 把握4个环节,强化动态管理机制: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环节,一方面抓好学生干部和督导队培训指导工作,发挥他们在管理上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另一方面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二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利用班会课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牢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三是抓好制度管理中的公平、公正环节,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学生求情、家长说情而失去原则,影响规章制度的执行。四是落实好检查、督促、评比和总结环节,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相关内容及时检查、评比、公布结果,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3 选派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

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中专,专业课程显然是很重要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者,与学生接触多,其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班主任的意见往往能受到学生的特别重视。所以,学校可以考虑优先选派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还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辅导学生,这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一年级尤其如此。大量的统计表明,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和专业课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所以,这可作为推介职校班主任的一条重要途径

4 关爱学生,做好思想心理疏通工作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也是教育的铁心。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维系师生感情的纽带,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教师要以博爱之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注意学生个体的成长差异和潜能发展的差异,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不以固有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学生,而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欣然成长。尤其对后进生的帮救转化工作中更应用关心、诚心、爱心、耐心去赢得学生的信赖,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性格气质以及心理健康情况,真正找到后进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救转化,平时多欣赏与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信心和鼓励等。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是思想意识和品德问题,有的则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不解决,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因此,职业中学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员或心理学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接待日,对心理不够健康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第12篇

摘 要:从构建中高职衔接的高度上理解“3+4”这种模式的开创性意义,发挥学校优势,学校既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又要注意班级微观管理环节,在工作中始终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育人工作,进而开辟一条适合职校生的成才通道。

关键词:创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和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依据《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学校三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优势专业积极与常州工学院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相衔接,经联合申报省教育厅批准,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这种衔接培养模式既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遵循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工艺设计能力培养,为常州市推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进行有效的实践,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一、创新形式

以制度创新为前提,强化保障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为依托,提高优秀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中职3年+本科4年”(以下简称“3+4”)的分段合作培养方式。学生通过中职三年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学习,成绩达到常州工学院的有关规定要求,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进行四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

以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为发展目标,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接技师职业资格(行业执业资格)标准,确立“按照总体设计和分段实施的基本原则,加大中职阶段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比重,加大本科阶段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教学比重”的办学思路,开发本科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主要做法

(1)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融通职业资格制度和学历学位制度。(2)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开放衔接。改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互教、课程互换、学分互认;改革学籍管理和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生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的通道;加强普通初中、高中与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衔接,使毕业年级学生有序分流。(3)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衔接。根据社会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各级职业教育的定位,统筹设计各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方案。(4)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扩大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探索实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层次一般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入普通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通道,完善“知识+技能”的高职考核录取办法。

三、具体成效

(1)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培养方向的偏移而导致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重复。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教学各环节。(2)健全职业学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形成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检测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机制。突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解决中职与高职对接容易错位的现象。(3)弥补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定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任务式和项目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学做结合教学模式。统一协调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建设。(4)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5)打造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术能手、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