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

时间:2023-06-25 16: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自主探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自主探究

第1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6.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7.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第2篇

一、提倡课前预习,创建和谐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目的至关重要。在预习中,教师先要指导学生看,使学生初步了解要学的内容。二要指导学生想。让学生通过思考,初步掌握内容。三要指导学生记预习笔记。一种是记在书上,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进行批注;另一种是记在笔记本上,就是边读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通过课前预习研读,可以促进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解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参与

明确目标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还要精心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活跃气氛。如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举办故事会、演讲赛、歌曲比赛、参加社团活动、做小导游、参加小记者站等,丰富课外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主体参与意识。

三、鼓励大胆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学生去想、去试,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必先教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四、开展自主讨论。倡导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和支配学习过程的活动。讨论交流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探究教学的实质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由于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知能力的不足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这时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和补充,形成新的认识。这样既能进一步证实已有结论的正确性,又对新问题做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重难点。学生就是在这种独立觉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理解,进行了自主读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注重激励评价。优化师生关系

“多一把尺子,多一个人才。”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注视学生,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学生。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可持续性,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同时使学生逐渐培养出自信,赏识自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对立统一体,教师应主动关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毫无保留地撒向每个学生。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事实证明,师生感情越深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积极性就越高。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让他们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以轻松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第3篇

摘要:探讨语文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落实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直至解决。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培养了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创造能力;让学生探究;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9-01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难释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看法。

1.转变角色,让学生自探自悟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形象性、生动性是它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氛围。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观潮》-文中的潮来时两次唱歌的意义时,既不是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作者的小伙伴,当同作者一道,乘上海轮在海港中目睹到繁荣、繁华的景象时,感受如何?于是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争相发言,有说骄傲的,有说高兴的,有说自豪的……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进人角色,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为这四句诗描写的是一幅洋溢欢悦、欣喜和畅快的《春喜图》,他们仿佛看到了春花烂漫,缀满枝头,彩蝶飞舞的情景;仿佛听到了黄莺婉转的歌声……;有的说“寻”字正突出了诗人主动迎候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温馨和甜蜜在诗人笔下描摹得极为细腻真切。

2.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因此,不搞一言堂、一刀切,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知灼见。如《捞铁牛》一文介绍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八只笨重的铁牛。小结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想出比怀丙和尚更好的办法来捞铁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极了。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河道,污染环境。如果我来指挥只需两船泥沙,四只大船我先准备好两只同样大小的木船,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铁牛,再让两只船分别靠在前面两只船的两旁,水手将泥沙铲到空船上,而不铲到黄河里,原先空船正好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来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后返回来,又靠在这两只船的两边,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再将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而不是铲到黄河里去,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黄河。”这种教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将会有所闪现。

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笔者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沉默一会儿后,一生举手质疑:“听说诸葛亮的计谋高明?”这一问题看似浅湿,但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说明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于是笔者适时引导,在筹划备箭时,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1)诸葛亮之所以比周瑜高明,是因为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认为箭只能“造”出来;而诸葛亮则是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诸葛亮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比周瑜高明。(2)一个“借”字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也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知天文地理,知识非常渊博,难怪周瑜自叹:既生亮、何生瑜?……

3.营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翅,又经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3.1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激发学生去实现,去创造,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为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4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构建

约翰・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活动,其核心任务不完全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而课堂教学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全面而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学生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其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的发展意识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创建一个有激发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与探究中,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潜力,获得发展的成功体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或“主渠道”。只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成为终身爱好学习的求索者。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的构建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立足于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或主导因素),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确立课堂教学的功能目标、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程序、实施发展性的效果评价。

1.确立课堂教学的功能目标

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的目的是通过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学会自我调节学习,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学生对他人、社会及环境的高度责任感,造就终身爱好学习和全面、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2.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除了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优化课堂生态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与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迎接与应对学习的挑战。

如何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呢?最有效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各种方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及自主学习的情感、动机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课堂氛围的情绪安全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课堂学习的归属感、自我调控与自我接纳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的自由。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可为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提供借鉴:

2.1 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熟悉的学习场所。约翰・杜威:“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早已熟悉的家庭活动的延续。”课堂生活亦应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周围的老师与同学是生活于身边的人,老师与学生一样有所知也有所不知,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有对也有错,因此,老师若能勇于放弃权威,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积极探究,不断进取,便可为学生卸去过重的心理负担与学业负担,并富有成效地激励学生去应对学习的挑战。

2.2 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的学习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尽可能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编排好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信息和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指向教学目标,并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3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公布考试分数与名次往往会给他们的自信和动机造成负面影响。为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教师不妨给予学生所需要的或渴望的额外的帮助(包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尤其是心理上的理解与支持),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学习成效的反馈;同时指导学生设立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检查、督促学生为实现已定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而努力,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获取学习成功的体验;另外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个体的努力和理解),而不是放在学习结果上(成绩,尤其是用来比较的成绩)。

2.4 使学生感到自已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因此,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教师若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确认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价值,并给每一个学生树立信念:“人人都能成功,也必将成功”,便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课堂教学中,若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便能加快社会化、提高合作化技能以及增强同伴间的了解和联系,并能在合作中增强责任感,获得一种积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5 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履行职责的能力。许多学生都渴望责任感、自治和独立,想拥有参与、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力以及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实际上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高中生的确具备规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亦具备掌握课堂学习进度、制定课堂程序和课堂纪律规范的能力。若教师尊重学生,并与学生分享课堂控制的权力,就能成功地培养出更加负责任、自治和独立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方针和规范,在多方面(如教学、方法、程序、评价及课堂纪律等)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对其做出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在展开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进行反省,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从而使学生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根据已有经验、探索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为追求对其具有意义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环境中,并为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检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自己所取得的学习成效而自豪。根据这一学习的本质过程,笔者构建如图1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3.1 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入问题情境。

这一步骤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本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点,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即探究学习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情境,引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同时给学生显示本节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

3.2 设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将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自己设定课堂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新颖的、难度适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他们的创造性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或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自行设计的学习程序中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参考与指导,而不应代替学生设计选择。

3.3 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选定学习方式后,自主学习的学生可利用课堂环境所能提供的学习工具、实验用具或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学习进程由其个人自行掌握,教师可为其顺利展开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而选择合作学习的学生,小组内可进行分工协作,各自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然后在课堂允许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共同达成设定的学习目标。教师亦可为选择合作学习的学生提供合作或帮助。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充当组织者,探究的助手,更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按照学习进程开展探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3.4 展示学习成果,学习交流评价。

在每节课结束前或单元学习结束前,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这些展示与交流,可以是对新学概念、原理或规律等的理解,可以是探究学习的结论,亦可以是探究学习的心得体会,或探究学习遇到的困难及未能解决的间题。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获取各种信息,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建构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可以在对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获得反思的机会,学会选择,学会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接受挑战的信心,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造性。

3.5 补偿性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上述步骤的交流,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间题,也可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新内容,有时还会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些问题产生顿悟。总之,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补偿性学习,发展高层次思维,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将补偿性学习指向课堂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本。

4.实施发展性的效果评价

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持发展性的评价观,在评价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效中贯彻民主性、多元性、公平性与公正性的评价原则。下面是关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一些主要的评价指标:

4.1 课堂教学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课堂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应只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而应注重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如下几方面的情况:

4.1.1 课堂教学环境的情绪安全性与学习激发性;

4.1.2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

4.1.3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4.1.4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情况;

4.1.5 学生发展的全体性与全面性;

4.1.6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4.2 教师教学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应只注重教师是否传授了教学要求的基本知识、技能,是否落实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应侧重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作用的评价:

4.2.1 为课堂教学营造安全、融洽的学习气氛的情况;

4.2.2 协调课堂人际关系的能力;

4.2.3 驾驭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4.2.4 教学反思能力;

4.2.5 教师专业的素养及其提高情况。

4.3 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

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不应只看是否掌握了新课内容,测验成绩是否合格,而应从以下各方面进行评价:

4.2.1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2.2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设立及实现情况;

4.2.3 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等学习特征及其发展;

4.2.4 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能力;

4.2.5 对自己或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

4.2.6 个人与社会的责任感及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沈湘秦译).自主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一、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应当教学中培养,做到潜移默化,加以指导。如: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巅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习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其主要的过程是合作交流。只有让学生去体验,才能学会交流。我的做法是: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学生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待问题才会主动去释疑。

1、探究自己的疑问。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让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2、探究伙伴的疑问。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实践,形成互动机制,训练竞争意识,促进团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建立合作规范,培养合作技能,培养尊重他人意见的情感。

3、探究教师与文体的疑问。教师在与学生、文体对话基础,将有一些预设,即有针对性,对于重点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探究教师的预设中将更快更准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将思维引向纵深,培养了自身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为今后的探究实践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对学习的自主、探究学习及时地评价

第6篇

一、寻找知识的出发点,建立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

问题一:已知■=2,■=3,■与■的夹角为120°,求■+■。这个问题并不难,由于有了足够的训练,同学们很快利用■+■=■求解。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而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

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基于学生会算、想算的事实,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2,■=3,■与■的夹角为

120°,能否作出向量■+■?同学们很快就利用限量的几何意义构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继续追问:还可以怎样求■+■和■-■甚至是■+t■(t∈R)。这样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分析可以找到一种更直观的几何解法,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

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探索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当然,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去凑几种解法,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使我们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就上题进行研究。问题二:已知■=2,■=3,■与■的夹角为120°,■+t■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t∈R)

由于有了“问题一”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仍然会用计算:

■+t■=■形成一个关于t的二次函数:f(t)=9t2-6t+4,即可求解。有的同学会想它的几何意义:■+t■如何确定?令■=■,■=■,则■+■是以OA,O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而

t■可以转化到以A为始点与OB平行的■,则■+t■=■+■=■,若■+t■最小,则OA′最短,由于O为定点,A′在直线AA′上运动,故可以转化为O到直线AA′的距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依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联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解题更富有灵活性。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三、夯实知识的交汇点,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会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有了前面对向量几何意义的应用及题目条件的改变,就会促使学生去思索

“几何意义是什么?”“如何构建几何图形?”

通过同学们的模仿和自主探究得出与问题二同样的几何模型,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研究,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向量的几何意义。在数学学习中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解题的欲望。

四、关注知识的发散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抓到一个题根就等于抓到了这个题系,解完一道题目后,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真正领悟到数学的思想和知识的结构,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和潜能,自主参与到数学的研究中。有的同学就提出来能不能改变条件,问题四:已知■=2,■=3,■与■的夹角为120°,■+t■最小时,t=____(■)。表面看来十分简单的变式,却能引出十分丰富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课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运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这种数形结合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研究事物必须要提出具体化的问题,即确定好课题十分重要;掌握一定的素材后,就要善于分析进行抽象概括。人脑对事物规律的概括,总是逐步完成的。

第7篇

【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2-01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课题)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己研究问题,培养一种探索的科学态度,使自己获得一种探索的体验。事实上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能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

有了和谐的环境,它能使人身心愉悦、自觉的为达到某个目标而努力,作为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发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带来“嘲笑、讽刺”甚至“挖苦”的话,那必将会给他们造成恐惧的心理,最终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不愿去探究。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前提。所以,在备每一课时,我们对创设环境的导语、故事、手势、举例、图示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评价要多鼓励,会批评,杜绝嘲笑、讽刺、挖苦等;这样有利于宽松的环境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情境。

二、给予开放的学习材料与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得有一定的载体,而开放性学习材料,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当然,开放性学习材料有许多,在小学数学中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而让学生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往往能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发挥各自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并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都乐于参与,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就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宗旨。如在教学整数混合运算后,教同学们算24点,这是一道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对于同学们来说,关键是弄懂运算顺序,并根据其来确定运算符号,更要考虑多种情况,确实是够让学生“探究”一番的。同学们积极性很高,都积极的投入到探究当中,主动地参与了学习。

当然,如果只有开放的学习材料,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一定的组织形式,即开放的学习环境,那也只是徒劳。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下,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是探究式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它能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在自主探索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作为教师,如果设计好合作讨论交流的内容和问题,掌握好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不断提高了其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这样设计了开放的合作探讨交流: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存在着什么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把发现的问题小组交流,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第二次合作:“你们能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这个新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由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次推导并验证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探究式学习中注重体验实践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是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又往往忽视的一个方面。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了单方面的活动。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老师转,成了课堂的主流,这种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如在《长方形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操作,亲身体验,对长方形的周长进行测量,让学生观察比较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把过程结果记录下来,在进行比较总结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宽)×2。

当然,在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探究走向社会

第8篇

一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忌地尽情、合理地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境,播放的影片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制造不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书本。

二 让学生观察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哪个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回忆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使手和大脑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好,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他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

四 让学生完整的叙述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通过他们的说,来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五 让学生亲身体验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找出一册中所有成语。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自主性、积极性。

六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并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是被洪水淹死了,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合庄稼生长,但过了几年,由于雨水稀释了被海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9篇

一、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决不能包办代替,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1、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在课文总结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作声,只有少数几个大胆的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我没有去批评那几位同学,相反我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我对其中的一个学生说:"小明,你刚才说得不错,你能给大家再说一说吗?"他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响亮地把自己的见解说了出来。同学们在他的带领下越说越起劲,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2、体验成功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时,我提出和学生展开朗读课文的比赛,一名平时学习不怎么好,性格较内向的男生在自己座位上很认真地准备着,我立即抓住这个契机,让他与我进行比赛。为了增强他的信心,为了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朗读课文时故意加快了语速,结果他不负所望,读得有模有样,全班同学都向他表示祝贺,他兴奋得满脸通红,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这时候,我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激励这位学生的进步。这样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由于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健康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古人也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文中出现的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出示画图来,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完全由学生自己从"不会"到"会",自己理解后把图画出来,这样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自然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学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小组合作性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教学《林海》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试着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2)四人小组讨论时,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所画出的句子并提出问题,然后从中筛选1~2个大家感兴趣或不太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认真填写好以下讨论记录表:

组员 主持人 记录员

讨论内容 时间

发言摘要及小组意见:

第10篇

关键词:兴趣;自主探究;实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04-001

兴趣是相对于人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因素而言的“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它对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主动l生和积极性起着重大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来都被重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总结几年来从事教学的经验,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县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联系了学生熟悉的物体――苹果导入问学生:生活中吃的食物有哪些?

生:梨、桃子、面包、生日蛋糕……

师:你们喜欢吃这些食物吗?

生:喜欢。

师:如果把一个苹果分给四个人来吃,该如何分才公平?

生:每个人分的大小一样。

师:很好,我们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那么如何分才能分出这个物体的1/5、1/3、2/6呢?

生:(1)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5份,取其中的一份叫做1/5。

(2)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3份,取其中的一份叫做1/3。

(3)把一个物体分成大小一样的6份,取其中的二份叫做2/6。

师:这个大小一样在数学上就叫作平均分,所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叫做它的1/4。

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明白学习就是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让学生通过实验促使他们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感受身边的科学,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在家烧过开水,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为什么会往外溢呢?

(1)壶里的水开了,水的体积变大了,热气把水从壶里挤出来了。

(2)壶里的水开了,水的重量增加了,水壶里水放不下了,于是就溢出来了等等。

面对学生依靠生活经验做出的猜测、假想,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再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假设,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水烧开后往外溢呢?经过讨论,又设计出了“烧杯里的水在受热受冷的条件下有何变化”的实验。“怎样使烧杯中的水受冷受热呢?”学生很快地提出:可以放进热水里,用酒精灯加热;放进冰箱降温。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关注学生的进度,随时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成功。当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继续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液体:香油、醋、酱油等。让他们继续研究,使他们感到实验非常贴近生活,为他们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设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儿童会自主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学习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我提出“小白兔和小灰兔各做了什么事?”问题提出后,学生稍加思考,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小白兔不要老山羊送的白菜,他要了一包菜籽,自己种菜,结果有了吃不完的白菜;小灰兔把老山羊送的白菜拉回家,天天不干活,饿了吃老山羊送的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菜。至此,作为传统的教学,问题解决了,但此时,我又进一步设疑:“小白兔有了菜籽,就一定有吃不完的菜吗?”问题一出,教室里面一片沉寂,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自己种的就会有吃不完的菜;有的说菜籽不好可能一棵白菜也没有;有的说就算菜籽好,如果不好好的管理也不会有白菜。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三派,每派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正确答案是“小白兔不一定有吃不完的菜。”有了菜籽,只有好好的管理:定时的浇水、施肥、除草,才会有白菜吃。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让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那就更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开展活动。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进而激发起强烈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第11篇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外在的物理环境。即教室的布局、设施等,让学生能感到温馨、身心舒适;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还应善于组织、协调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文字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美,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其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感的,语文教师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动情处,会将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3、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根据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有的课文可以只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有的则可以将文本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就教学手段来讲,有的可以不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只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的则可利用多媒体手段,用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不再程式化,方式、方法根据学习内容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

4、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引导二年级学生,认同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上课后,老师对学生说,课前我查阅到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想介绍给大家,可资料中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这就影响了我的介绍,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吧!有的学生说,拼读字上的拼音。老师将资料投影到大屏幕上,结果,字上未注音。有的同学说,猜读。但发现好几个字不认识,未能猜读。有的同学说问字典老师,可有的同学说,我们只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只知道字母,不了解字义。在讨论基础上,老师提出了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其生活意义,因而认同目标,产生了内在动机。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教师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给了学生,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激发起了求知欲,同时还对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能力进行培养。

2、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提高选择方法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发现学习良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其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因而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科学性。指符合思维规律。二是目的性。指学习方法指向一定目标,是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手段。三是程序性。指学习方法具有科学而有效的步骤。四是实践性。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在不同的条件有效地重复使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五是功效性。指正确的学习方法必然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六是独立性。指学习方法能个体化,被每个学习者个体独立地使用。

3、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未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如有的课,可先让学生自读,自读后交流收获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解决这些疑难。当然,学生并非天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意识,提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

4、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传统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学生不会有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很难实现自主学习。

因而,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还需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如过去所有教学内容都由教师组织学,可变化为有些可由学生组织学,如低年级读生字词,小学生完全可以领读、检查读。有些内容的学习,可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三、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业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第12篇

设疑除了运用一般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之外,更多的是运用五个“W”以及其他疑问词来提出特殊疑问句。

众所周知,五个“W”是指“What” , “When”, “Where”, “Who”, “Why”五个单词中的首字母,与其他单词相比这些词并无特别之处,但就其在训练学生探究思维中所起的作用而言,不可小觑。

1. 训练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我在讲解现在进行时态用法时,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语言情境,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疑问词进行提问。如下面的句子:

Lucy is doing the homework.

① ②

情境1:如果根据划线部分①去创设情境的话,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探究“人”,“谁在做作业?”做成的句子是:Who is doing the homework?

情境2:如果根据划线部分②去创设情境的话,学生就会利用时态用法去探究Lucy在做什么,则句子为:What is Lucy doing?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信息,激发他们创设情境的探究意识,可以提示他们巧用五个“W”进行反复操练,因而由一个主题句引发出由where、why、when、what和who开头的五个句子,所学知识得到反复运用。

2. 训练阅读能力

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利用五个“W”创设的情境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以及评价性问题等等。这样既有表层性的问题,也有拓展性的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活化课文内容,深挖语言情境,探究学习方法,在学习能力上逐步提高。

例如,在学习Learning English Student Book 6 Lesson 42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 Who thinks cars are really cool?

(2) Why does Chelsea want to be a car designer?

(3) When does Chelsea plan to go to a university in California?

(4) When you grow up, do you want to be a car designer too?

(5) What can you do if you want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其中1为记忆性问题,2和3为理解性问题,4为应用性问题,5为评价性问题。在学生寻找答案的同时我鼓励学生自主设疑,互相提问,合作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自主设疑,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将课文知识得以升华。提问思考解答自主设疑合作探究,学生在这个锻炼过程中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3.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引导者(guider)和资源提供者(resource producer)以及学生的合作伙伴(partner),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编导课堂材料,设计更多的课堂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五个 “W”在口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张开了嘴巴。

例如,初学值日报告时,教师可以利用五个“W”创设问题: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o is not here? Why is he or she not here? Where is he or she? 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中回答问题,教师再提示学生按逻辑顺序把句子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Report on duty”。学生认识到运用英语表达并不是件难事,学习热情随之高涨,之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再增加另外一些问题,运用 “Which”,“Whose”,“how”等疑问词进行提问并训练其他的表达项目,学生在训练中循序渐进,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提升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知识与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须巧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探究、体验、运用英语语言,享受学习英语语言的快乐,使他们在运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主动提升。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