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68-02
一、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经典阅读现状究竟如何?为了对这一情况有一个较准确的了解,笔者查阅了与此相关的书籍文献,了解了一些研究者所做的调查结果,选取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写在下面。与此同时,笔者自己也进行了与经典阅读相关的调查,其调查结果与其他调查结果相呼应,从中我们可以对今大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有一个大略但却具有代表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接下来分析原因和对策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1.阅读兴趣低。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所做的调查中,选择喜欢读并且去读的仅为5%;在对南通三高校所做调查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上网,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平均每学期的阅读数量也不是很多,在对图书馆的使用上,一部分同学也不是很充分。在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一项中,选择少于一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2%,选择1至2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1%,选择2小时以上的为8%,还有5%的选择“几乎不阅读”;实际上,大学生每天的业余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而阅读时间并不算多。“在平均每学期读书数量”一项中,1至2本占样本总数37%,选择3至5本占样本总数17%,选择0本的占样本总数9%。在“是否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觉时”选择经常和较多的共占样本总数的12%,选择较少和没有的占了88%;在“一学期花了多少钱买书一项中,选择“不买和少于100元的”共占样本总数的44%;在会“不会参加”与经典阅读相关的社团一项中,明确表示不会参加的占样本总数的39%,选择“不清楚”的占样本总数的20%。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阅读兴趣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2.阅读倾向娱乐化。在笔者做的调查中,“你读书的目”一项中,选择“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共占30%,其比重是很高的,而选择“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的为19%,在“下列图书喜欢哪一种”一项中,选择纯文字的经典原著的46%,选择导读文本的为54%,实际上,导读文本是代替不了经典原著的,只有当我们亲自与原著接触时,我们才可能理解原著的精神,从中发掘出其思想和精神内涵,在“现刊阅览室中,主要阅读那类杂志”一项中,选择“传记类”占样本总数的65%,选择“时尚娱乐类”占样本总数的52%,选择“明星类”的占样本总数的40%,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和“各大学学报”的占样本总数的27%;在笔者所做的访谈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除去那部分没有阅读习惯或很少阅读的同学,即使愿意读书的同学,也往往选择书名有趣,插图精美,内容较少,读起来轻松的书籍。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经典阅读现状中存在较严重的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忽视经典原著的情况。
3.阅读功利化倾向严重。在笔者所查阅的与经典阅读现状相关的文章中,许多研究者均将这一点作为重点去分析,因此,笔者在撰写此文时,也特别将这一点详细分析。所谓功利化阅读,即仅以能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如升学和就业等作为读书的目的。一本书假如能为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就会花时间去读,如若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则往往不去问津。下面结合具体调查结果来谈谈这一问题。在“平时读书种类”一项中,选择“计算机类”和“外语类”共占样本总数的52%;在“你认为经典阅读现状不佳主要原因”一项中,选择“功利主义盛行”的占样本总数的39%;在“是否会参加与经典阅读有关的社团”一项中,明确表示不会的多于会参加的人数。这些都表明如今一部分大学生功利化阅读倾向严重。
4.网络化阅读倾向明显。传统的手不释卷已不是人们唯一的阅读状态,网络化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是否经常采用网络阅读”一项中,选择“经常”和“较多”的占样本总数的59%;在“上网时间和阅读时间哪个更多时”,选择“上网多的”占样本总数的41%。网络化阅读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浅阅读,浅阅读与深阅读相比,我们提倡经典阅读也即是提倡深阅读,深阅读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而浅阅读则不然,如果长期进行浅阅读,则会降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造成我们思维能力的退化,这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在笔者的调查中,“平时看书时浏览居多还是精读多”一项中,选择“浏览”居多的占样本总数的62%。在笔者访谈中,很多同学也是承认这一点的。由此可见,网络化阅读及其引起的浅阅读并不是个例。
二、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大众文化对青年的侵袭。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冲击力,海啸般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欲望的满足和寻找新的欲望之间疲于奔命并乐此不疲。网吧,歌舞厅,台球社,酒吧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大众文化的代表,这些东西满足了人们的感性愉悦。当代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影响颇深,甚至可以认为是在大众文化的“浸泡”中长大的,他们喜欢动漫,电子游戏等新鲜刺激的事物,而对经典著作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无论是其自身还是所处环境都没有为经典阅读提供太多的空间。这造成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没有追求,拜金拜物,娱乐自上,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经典名著在其精神生活中占不上重要位置的重要原因,是经典阅读状况不佳的深层原因。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提倡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经典阅读不是如某些大众文化一样,只是生活中的点缀,而是我们内心最真挚最纯粹的需要,是与大众文化中庸俗的部分相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目的功利化对经典阅读产生影响。今天的教育领域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学成了职业训练所,对有助于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的经典阅读重视和投入并不是很够,而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具”,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成了鸡肋。为了是自己制造的“工具”有一个好的销量和口碑,学校则对学生考取各种证书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等采取默许或支持的态度,这是一部分人将大量时间用于考取外语等证书却忽视了经典阅读所应有的地位的一个重要但却往往较少为人提及的一个因素。我们一直在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面前,即使想读也没有时间,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学校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直接导致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方面重视不够,没有为创造良好的经典阅读氛围提供资金和制度支持,如笔者的调查,“在使用图书馆时,发现的问题”一项中,选择“书少书旧”的占样本总数的59%,这是学校在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时投入不足的很明显的例子,实际上,这是学校教育目的功利化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3.大学生自身对经典阅读重视不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若是真正意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在改变此现状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建树的。我们先看看一些项目的调查结果:在“当代社会提倡经典阅读有意义吗”一项中,选择“没有”和“较小”的占样本总数的28%;前面说到《周易》的阅读状况不是很好;在“没读过《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的原因”一项中,选择“太厚”和“没兴趣”的占样本总数的61.5%;结合笔者对身边同学所做的访谈和观察,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对经典阅读态度不端正,重视不够,认为经典阅读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态度决定一切,这是造成经典阅读现状不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对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大学生不管说所多少都是徒劳,在与同学进行交流时,笔者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忙于考研考证时间本来很紧,不愿意去读;有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无暇顾及其他。总之,没有阅读习惯,没有这种内在的约束力,任何说教和规劝都显得多余。
三、改善阅读现状的对策
首先,国家应将经典阅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制定合理的路线图,提高对全民阅读的资金投入,制度投入,政策投入;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对经典阅读的宣传力度,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全民阅读委员会以指导人们阅读经典,编写适合各类人群的经典阅读指导手册;加大对全国出版机构的监督力度,督促其生产即经典又符合市场要求的图书,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经典著作的需求,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坚决抵制庸俗文化,净化当前的文化氛围,从而使经典阅读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有健康积极的发展氛围。
同时,要加大利于经典阅读的社会环境建设。有研究表明,从小养成阅读兴趣是终身阅读的重要条件,这也提醒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少年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保证中小学生有足够的经典书籍和阅读时间,建立促进小学生阅读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营造经典阅读文化氛围。
最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充分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将经典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不为外界环境影响,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放弃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将经典阅读上升到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认识高度,以实际行动将经典阅读的意义落到实处。合理规划自己的业余时间,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应杜绝不必要的上网和消遣娱乐等时间,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读书社团,结交一些同样喜欢阅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经典阅读体会。总之,我们应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经典阅读看成是充实自己的重要途径。坚决不做大众文化的牺牲者,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郭建敏.堪忧的阅读现状――对学生远离名著的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
[2]陈建华.关于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2(2).
[3]潘洪建,等.学生阅读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9(10).
[4]孙妃.众文化潮流下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调查――以浙中某高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5).
[5]张晓燕.大学生经典阅读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
[6]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关键词]诵读经典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60-01
一、目的意义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然而,今天的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因此,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逐渐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氛围,农村孩子接触古今经典辞赋很少。通过强化诵读经典来弥补这方面不足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的有效探索
多年持之以恒的诵读实践,我们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诵读经典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环境展经典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环境的重要性。营造儒雅书香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古代先贤对话。在学校走廊墙壁、教室悬挂、张贴古典名句,学校橱窗、板报定期更换经典名作,上下课铃声为古诗词歌曲,校园广播经典之声索绕于耳,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沐浴,受到耳濡目染、潜移转化的影响。
(二)落实课时诵经典
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在诵读经典的方法上,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1)表演背。恰当的体态和语气能促进学生对经典的记忆、理解,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高诵读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背诵的速度,而且记得牢。(2)据意背。这是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根据内容分为言志、抒情、写景、叙事诗等。这样背诵,学生不但分类清楚,而且背得多。(3)创设情境背。可以利用不同手段,创设各种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背诵。如是配上一首轻松活泼的音乐,或是哀婉低沉的曲子,或是配一幅大自然的画面等,创设不同的情境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以此来促进背诵。(4)多种形式综合背。多种形式综合背,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经常采用接龙背、轮换背、问答背、师生背;比赛的形式,如男女组赛、小组赛、两人赛等。灵活而且富有变化的背诵,极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持之以恒,天天诵读。每天晨读时间,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经典,在诵读中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3.发动家长积极配合,保证学生假期每天诵读经典。 本着辐射家长的原则,寒暑假学生即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开学后进行经典诵读考核。
(三)学科教学渗经典
学科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四)实践活动促经典
组织经典诵读手抄报、黑板报评比、书法比赛,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全体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儒雅书香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时刻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三、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的实践,经典诵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深厚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诵读经典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经典的兴趣。每天课间休息、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饶有兴趣的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成拍手歌、接龙游戏,使得经典诵读活动遍及校园。学生已经养成每天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学生语言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学生们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习作和诵读水平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级写作、诵读大赛等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2012年以来,十多名同学在省、市、区语言类大赛中获奖。
国学经典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体现出了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学经典都体现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在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国学经典;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
国务院在2014年曾经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务必要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予以合理、科学的设置,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全程贯穿人文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这充分体现出了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视,也充分体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华、思想精华,体现出了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学经典都体现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中华民族音乐审美意识,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就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古语有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古人很早就将内心情感用嗓音来予以表达,这样会显得更加深刻、更加直接。国学经典中的很多古诗词歌曲的歌词精辟、妙句横出,或忧而不伤、婉转迂回,或直抒胸臆、咏史叹世,显出了一种带有“自娱性”的气定神闲、旷达超脱,也体现出了“含蓄蕴籍”“中正平和”的音乐审美趣味。音乐若和谐,那么能够起到抚慰人心、安定人心的作用,进而还能够促进社会、个人的和谐。由音和,到心和,再到人和、政和,等等,这就是国学经典给音乐审美带来的魅力所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精神文化极度缺乏的时代进入到了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是随着选秀类电视节目充满荧屏之后,开启了全民娱乐的时代。但是,过度的娱乐化却导致社会大众逐步丧失了反思文化、批判文化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恶俗现象、低俗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反智主义”,还是“文化丑角”,都是通过快餐式的精神来满足某些人倦怠无聊、日益浮躁的不良心态。与此同时,娱乐时代的商业性指向也将文化的诗性指向掩埋。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将会出现持续降低的现象。就高职院校来看,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审美取向娱乐化、低俗化的特点,为此,将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广大高职学生演唱、品读国学经典作品,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艺术趣味、文化人格,进而实现修身养性,而且能够增强广大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中如何融入国学经典
(一)注重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结合
目前,国人基本已经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国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作用。而民族音乐的国学素养较为丰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这对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多开展校园活动
高职院校应该将国学经典纳入到校园活动中,走出课堂,融入校园,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感受国学经典和音乐结合所带来的美。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押着古诗词的韵脚,踏着婉约的节拍,和着古琴音韵,怀揣着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多支参赛团队为广大师生上演了一场国学传统文化的精神盛宴。在诵读大赛中,有朗朗上口的传统美学读物《论语》,有满怀抱负的《将进酒》,也有壮阔柔和的《水调歌头》……每首朗诵都精彩绝伦,每支团队都意气风发,演绎出了唐风宋雨的古典风雅和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化成了一场见证我院“国学热”的视听盛宴。
(三)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
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国学经典知识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难以在高职院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所以,高职院校应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三、结语
“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国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都无不提倡要利用音乐作为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的特点。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是必然的趋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计先.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55-256,258.
【关键词】经典;阅读;教育
一、重塑文学经典阅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
(一)重温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说:“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再如老舍在《养花》中写到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花的习性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我从这里体会到:要读许多书才能学到很多,同时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理。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丰富的文化知识。
(2)文学经阅读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大都也只读一些简易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对原著他们普遍表示一知半解,尤其有诗、词、赋或与历史有关的部分内容,学生的一贯做法就是一跳而过,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有限,自然看不懂、理解不了。即使是现代、近代的文本,若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也难以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名著《背影》,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中所抒发的父子深情,他们大多没有离家思亲之情,只能模糊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懵懵懂懂,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才会出现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老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农民,随意翻越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此外,经典阅读要求读者要有充裕的时间去品味、揣摩,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超时空的精神交流。但是,别说是学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社会上能拥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并有闲瑕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读者又能有多少。
(二)影响文学经典阅读的因素
(1)应试教育给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热衷于讲授经典,而学生只有被动地听,家长更没能力指导子女阅读。做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热情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结果是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对经典产生半点阅读兴趣。
(2)家长对文学经典的态度直接左右着学生。许多家长都把眼睛盯在学业成绩上盯在考分上,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放在专业功课上而不愿让他们去啃这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这主要是由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经典作品虽然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与品位,可是它却不能像做习题练习那样,保证孩子能得高分,能学得一身好本领,考进名牌大学或进入知名企业。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目的,常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权衡一下利弊,家长不让孩子阅读经典也在情理之中。
(3)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没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无法顾及经典阅读。即便他们想阅读,也没有闲瑕的时间,因为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作业及家长的“加餐”所占满。许多学生连睡觉时间都尚且不足,还能谈阅读?即使挤点时间阅读,也因经典的文化内蕴厚重难以让尚无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很快地进入阅读角色,造成许多学生一见经典头就晕,宁愿阅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无需费心思考、轻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经典阅读。这种现象在中学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上“读图”时代与商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目的、方式、审美也随着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追求个性化到类型化;由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到沉溺于视听享受与追求时尚;由追求精神境界到热衷于娱乐消遣。学生喜欢阅读的是影视、体育、时装读物,文学作品也仅限于言情、武侠、侦探科幻小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或现当代名家名作的人少之又少。
二、经典阅读的指南
(一)阅读文学经典要追根究底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深思,才能知晓经典中的深刻含义。就如孔子《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许多版本都把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然而重复学习是很枯燥的,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加以探究就会发现:时,适时地;习,不是温习、复习,引申为实践、应用最托。孔子的本义应为“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如果能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则如古人所言“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学者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一种古典学习理念――知行合一。
(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要利用相关工具书
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如王国轩《论语译注》、《中庸大学译注》、杨白俊《春秋左传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等不失为较为可靠的入门读物。如欲进一步,可阅读古注如宋朱熹的《四书集注》;魏王弼《老子注》等。同时也不妨在购买几部常用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康熙字典》或王力的《古汉语字典》等。
(三)明确文学经典阅读的目的
第一要帮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把学生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中学生看的大多是教辅类书籍,绝少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再加上文理分科早,理科生在高二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等课程,这更造成他们人文知识方面的空白。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大钱,讨个好媳妇!”并且,现下的应试教育也使中学生的阅读目标锁定在获得理想分数或能够升学;或仅限于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或表扬。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它的特征是被动的,功利性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正确评价这种观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将他们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第二把学生从痛苦阅读中拯救出来,把文学经典阅读大众化,现代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呢?答案惊人:太难懂,写作背景不清影响理解。真正的问题应当是,教育失败,得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读一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一下作者写作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再重新审视文学作品,重新唤起阅读热情。
总之经典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不能立竿见影。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等教育资源筛选、补充、整合,构建学生阅读平台,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学;经典;传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22-01
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文章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的策略。
一、国学概念之界定
什么是国学,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清朝末期,西方思想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很多有识之士预见到西方文化对中国价值体系的影响,呼吁大家学习经典,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一般认为,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从广义上来看,包括中国的历史、思想、哲学、政治乃至书画、音乐、医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国学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国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藏,是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 想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不断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而培养人文素质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国学,诵读国学经典。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国学融入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有效培养,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在青少年阶段,学生的个性还没有成熟,记忆力也处在发展的最好时期,可塑性是最大的。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国学教育,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或生活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文化,无疑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可塑性强,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的策略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语文与国学同源共流,语文教师要转变认识,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做国学的传播者。通过有效的诵读、研习、践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完善国学教育环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引导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国学教育正式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制定一定的鼓励和倾斜政策,为国学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学校充分重视国学教育的开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国学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启蒙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家长要重视国学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明白国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国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完善孩子的理想人格。
(2)丰富国学教育教学方式。第一,用寓言故事增强学生的好奇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寓言故事的方式把国学经典展现给学生,这既能改变以前死板僵硬的课堂气氛,又能增加学生的好奇感,使同学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次,通过模拟强化感悟。让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形式,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形象具体,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再次,通过环境营造氛围。在校园里,可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国学文艺汇演、作品展览,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在历史故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上课期间,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课本内容,又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国学。比如,《母亲的恩情》这一课,讲述年老的母亲担心诗人外出时间过久而衣服破损,于是就着微弱的烛光连夜为诗人缝补衣服,反映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想中国经典文化中表达母子情深的故事。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道理和缘由的。中国有许多经典著作传承着民族精神,弘扬着优秀文化。教师可以试着慢慢让学生从简单的《三字经》学起,并经常组织感悟分享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四、结束语
“国学热”的出现,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国学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习国学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读书的重要性英语作文一
With th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standard, a growing number of e-books have been available for the readers. Therefore, some people hold the idea that e-books will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 former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the latter, such as more convenient and less expensive.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读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因此,有些人认为电子书在未来会取代传统书籍,因为前者比后者更有优势,如更方便和更便宜。
However,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e-books will not and cannot replace traditional books. Firs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ooks, we cannot get the same pleasure from reading e-books in that e-books are easier to make our eyes to be tired and dry when reading. Second, with concern about copyright, there are many books are not available in digital form, especially classics. In other words, the resource of e-books is quite limited and cannot satisfy the readers. Third, there is a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books that e-books do not have—as a gift and a collection. I suppose that those who love reading would be willing to keep a printed form even though he has read the electronic form of it.
然而,我认为电子书不会、也不能取代传统书籍。首先,与传统书籍相比,从电子书中我们不能获得同样的乐趣,因为电子书阅读的时候更容易使我们的眼睛累,干燥。第二,因为版权问题,有许多书是没有电子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著作。换句话说,电子书的资源是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读者。第三,传统书籍有一个电子书没有的功能——作为礼物或拿来收集。我想那些爱阅读的人会愿意保存着纸质版的书,尽管他已经阅读过电子版的了。
In a word, traditional books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in our reading.
总之,在阅读方面,传统书籍会一直成为最重要的形式。
读书的重要性英语作文二
people often say that gold and silver are 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in the world. but i don't think so. in my opinion, to read books is more valuable than anything else.the old saying“to open a book is always helpful”clearly shows us how good it is to read a book.
books are our friends. they introduce us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they lead us down the road to success.books are our teachers. they teach us truth, scienc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besides they increase our knowledge, enlarge our experience, strengthen our character and do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we can not do without them.we have to learn as long as we live. but our life is limited, and the knowledge is boundless. there are many things which are very necessary to learn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which should be avoided. books tell us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evil. and only books can tell the good from the bad.
therefore to read more books is the best policy for our young students。
读书的重要性英语作文三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people can get a lot benefits from reading classics.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good way for reader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can learn the society characters by reading classic literature novels about history o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taste in that most of classics has a very beautiful or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arts, which gives readers more enjoyment and interest.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从阅读经典中可以获益匪浅。另一方面,阅读经典也是让读者开阔视野、多方面增加知识的好方式。例如,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文学经典小说来了解社会人物。另一方面,阅读经典还为他们提供增强审美观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经典都有着美丽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这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享受和兴趣。
However, nowaday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are unwilling to or cannot spend their times in reading classic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and I would like to state two of them. For one thing, people are distracted by other things increasingly, which can give their more joy and fun and have no requirement in thinking, such as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no use of reading classics because these classics are outdated and useless to our society and lives.
然而,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或不能花时间去阅读经典。对于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这里我只想列出两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被由其他的东西分散了注意力,它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乐趣也不用思考,如各种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阅读经典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经典著作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过时了而且也没有用。
一、明确诵读中华经典的意义
国学启蒙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瑰宝,凝聚先人智慧,蕴涵民族美德,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国学启蒙经典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思想品质,如: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成长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如果能将中华经典文学与诵读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让他们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中成长,提高道德素养。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轨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我国现今正处在多元文化侵蚀的危机中。西方文化凭借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从行为上指引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同时也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校园中的一些小角落改造成学生学习经典、感悟经典的宣传园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让学生发挥才能,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经典国学,在班级环境的感染中提高道德修养。
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词通过绘画和剪贴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粘贴在教室的经典展览栏里。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图书柜里存放一些经典的书籍,如:《弟子规》《三字经》《诗经》等中华经典图书。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粘贴一些名人名言、书画以及学生的手抄报,使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氛围里成长,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渗透到德育教育中。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
为了使学生真正地从经典的国学诵读中获得思想和行为的提高,我校开展了“诵经典 我成长”活动,周一至周五晨诵时,由教师选择内容,如古诗、《弟子规》《三字经》等,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诵读的方式加强德育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后,学校内开展了“《三字经》讲故事比赛”及“经典诵读伴我成长”主题演讲,举行了古诗文默写比赛及经典文化手抄报、优秀经典书画展览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同学们了解了经典国学,走进了传统文化,获得了思想上的共鸣。
四、在活动中巧妙进行德育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或祖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很多孩子出现蛮横无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讲信用、不懂得谦让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正面引导孩子。而经典诵读正是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教育形式和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
我校以《三字经》为内容,进行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比如通过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孩子明白母亲为了孩子的成才,不惜几次搬家,让孩子有读书成才的好环境,从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孩子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明白很多的生活道理。把这样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了一个个小故事当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即使是我们的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诸如“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充分表明了当今大学生心态的骤变。我们的传统优良美德在被人忽视,传统道德摇摇欲坠。社会呼唤国学,人大校长纪宝成也曾说过:“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国人道德水平,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学说及对其研究的学问。“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在大学校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改善大学生彷徨迷茫的“纠结”状态,慰藉浮躁心理与枯燥心灵,增强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净化心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 “和为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大学生最为薄弱的。
大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利用自身优势,激发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读书习惯,倡导大学生“退而结网”、“宁静致远”,把读书特别是诵读国学经典摆在突出位置,变成一种生活必需的精神大餐。大学生应坚持读典诵经,读古代的诗歌,读古代优秀的散文,能体会到它里面渗透的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
(二)提升品位,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
国学对构建大学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增添国学色彩,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使作为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更加人文化、博雅化,大学校园文化会因此更具有文化底蕴、书香气息与人文关怀。针对当今大学生视野更加宽广,接受教育渠道更加多样,思想发生裂变,时尚、个性、前卫已成为大学生的新追求,文化世俗性、肤浅性、商业性等倾向已渗透到校园的现状,高校应搞好校园规划与建设,规划“国学区”,设置“古风”情境,增添国学文化景观,搭建国学教育的平台,加强渗透氛围中的国学隐性教育,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被国学潜移默化,“博学与文,约之以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专业知识与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又是以其人文素养为基础,受人文素质的制约。只有人文素质提高了,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国学教育进入大学,必然能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培养出符合传统美德典范的、人文气息浓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气质形塑皆佳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责任感
大学承担着文化知识整合与发展的重大任务,大学生肩负民族振兴、国家复兴的历史责任。通过国学教育,在学习和鉴赏经典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转化为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会计学院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认知情况
为了深人入认识和把握当前会计学院大学生国学教育现状,会计学院对部分大学生国学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如下特点:
一是大部分大学生对国学有一定认识,但对其概念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国学的涵义,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国学的具体内涵认识不清,阅读量也较少,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只读过《弟子规》。二是对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表示阅读国学经典, 是应学校、老师或家长要求,认为国学经典类书籍难懂,费解,而且专业学习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即未认识到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二)学院开展情况
从2010年初开始,会计学院就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普及国学教育活动,两年来,国学普及教育已经在全院形成一定规模,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影像、网络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从学生被动的学习,到学生自己去讲、去学习,已经形成会计学院学生工作的一项特色内容。
一是开办学生自己的国学课堂。每周二的下午,会计学院有一个特殊的课堂――学生国学大讲堂,在这个课堂上,每个班级的同学会轮流推荐学生作关于国学的讲座。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国学。
二是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在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旗帜的引领下,会计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通过“观看影像、演讲会、‘学习心得’交流会、辩论会、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在全院青年学生中普及国学教育活动。除了特色活动,每天的早自习或课余时间,会计学院的同学们还会进行《论语》、《弟子规》等的诵读。为了积极响应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开展普及国学教育活动的号召,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中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方针政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于2012年举办了以“学国学经典,传礼仪之风”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华礼仪文化大赛。
三是创新国学教育模式。在国学教育普及上,会计学院的老师们不断创新,为了体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注重青年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化学习,教育青年学生理性、科学、文明地使用绿色网络,学习红色文化,倡导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在本人博客及QQ空间日志上撰写学习国学的启示、感悟、心得等文章,以网络为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会计学院开展国学活动正是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使学生成为‘讲儒雅、有诚信、懂专业、勤工作、爱生活’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为行业领域树立榜样,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会计学院应有的贡献。
三、“三位一体”构建国学教育新模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国学教育的学习效果,目前会计学院己初步形成学生讲、教师讲、专家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学生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国学。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文体活动,如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名作、经典格言的诵读活动等,在欣赏感悟经典文献与历代名篇诗文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思想素质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讲
国学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创新,要想使国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开拓出新的局面。只有结合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才能实现大学国学教育水平持续提高。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 大量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等切身体验途径,激发和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并改变他们的道德认知,形成主动自觉的道德养成。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图像、声音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有时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使文化经典焕发青春活力。
(三)专家讲
国学教育除了国学课程外,还可以结合校内外资源,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经典专题导读和讲座,在对学生解读经典的过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加强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通过专家讲解让广大学生实现感悟和领会。专家讲解的优势在于他们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演讲经验。他们激情睿智的话语、幽默诙谐的风格以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信手拈来的案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道德教育;国学经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国学热也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同时也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些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和道德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尽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既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其次,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其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例如:教师可以在晨会班会上进行系统教育,让传统美德在21 世纪发扬光大。在数学课上,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达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呢,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明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天马》一文,天马又称“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冶铸技术的结晶,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作。作为中华旅游的图形标志,它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代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走向世界。在学习本课时,教师不仅要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通过学习引导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象征意义,还要学习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R。
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及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在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中,我安排了一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展开了阅读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典故。这些典故在内容安排上,体裁多样,内涵丰富。文本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文本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知晓了叙事性的散文描写,也深刻的理解了说理性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了精神,也收获了知识,能更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再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吟诵起来音韵铿锵,旋律婉转,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往往以雄伟、粗犷、奇特等感性形象给人精神力量。这些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繁富的意境,承传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赞歌。
4. 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和积累各种丰富的文化材料,制作工艺品,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演课本剧等等,这都是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可搜集、摘抄、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教师可指导学生举行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和身边的文化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要把它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这样才能永久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1.
[2]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阅读;经典;益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41-01
一、对提升自身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对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意义,平心而论,现代学生的一个不足,就是缺失阅读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缺乏这种阅读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今天,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积极地参加演讲、辩论,阅读报刊杂志,学会收集资料,交流等等。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专对:指担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目前,国际社会矛盾重重,而任何世界性危机的克服,都不可能由某一个国家及某一种文化来独立承担,只有通过各国及各种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人类和平共处的美好明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这一点而言,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说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三、阅读经典有利于提高灵魂层次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内心平静,更有修为,更有素质。
参考文献: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四、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经典诵读;德育;应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现代的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但是又很逆反,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家庭和学校比较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学校特意以北山中学初二(10)班、初二(15)班和初二(20)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他们之间率先实行经典诵读,以便在学校范围内全面展开。
一、经典诵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尔雅的品质。同样的,在中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古时候的经典隐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立足于我们的社会;其次,在学生中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总之,学习经典诵读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如何开阔视野,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经典诵读在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1.经典诵读的内容要保证原汁原味
我国的传统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覆盖领域广阔,在学校进行经典内容诵读时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德育发展形成的内容。比如,有学者认为《三字经》中孟母三迁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成长不利。其实这种做法大可不必,我们学习经典,让学生经典诵读就是应该尊重经典原文的思想,保证诵读的内容是原汁原味的,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以及学校现实特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2.经典诵读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在经典诵读时一定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愿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学经典的感染和熏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结合经典诵读内容和学生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布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经典诵读内容的感受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班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另外,也可在校园的文化长廊里张贴有关经典诵读内容,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也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全校浓厚的文化德育信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各科学科领域的强化渗透。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语文、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各方面内容。学校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行教育。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篇对学生进行德育。在体育课跳绳等活动项目时可以结合《三字经》或者《弟子规》等让学生边跳边读,进行德育渗透。总之,学校要加强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强化渗透,确保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在班级管理中深化国学经典
班级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依据国学经典,丰富班会内容,在我国的经典中《三字经》《弟子规》中有许多优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它们在“忠、孝、礼、仁、义、智”等方面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道德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些诵读内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把这些必备的道德素质细化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像“凡出言,信为先,过能改,归于无”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信誉教育的典型,教育学生要忠诚待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再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通过这些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明白光有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自己的实际努力等。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仁、义、礼、智、信”等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班级文化。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利用国学经典诵读等其他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在社会实践中升华经典诵读
学校要紧紧围绕通过经典诵读加强德育这个主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此期间选择一天作为“经典诵读日”展开各种民俗活动,诗词歌赋诵读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诵读氛围;另外,经典诵读里面还有许多记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诗篇,比如,勤劳简朴、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来入侵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尊老爱幼、忠孝节义、威武不屈等许多崇高品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财富,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民族情结”,通过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浸润、熏染,养我中华浩然之气,育我民族精神之魂,传承民族精神。总之,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经典诵读活动要以德育德,螺旋上升
纵观我们的传统德育课堂,教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但结果却是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变和进取,而经典诵读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以德育德,使学生的德育呈螺旋上升趋势,并且在活动中重在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把经典诵读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突破口,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让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总之,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继承诵读历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起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坚定信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