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

时间:2023-06-25 16: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市场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市场发展

第1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崛起和发展,呈现出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分类齐全、科技化趋向日趋明显等特点。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着一些非法经营活动,必须通过加强法规建设来解决文化市场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文化市场悄然兴起,一个个文化分市场便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先是文化娱乐市场以各种娱乐形式进人人们的生活;尔后,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也开始注重市场操作;随后,戏剧、戏曲、音乐、舞蹈演出也拿起了市场的指挥棒,全国范围内各种商业性演出层出不穷;特别令人目不暇接的是音像制品和商业美术品铺天盖地的蔓延,等等,各文化分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国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进入新世纪,我国文化市场的建设更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文化市场建设纳入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并给予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我国文化市场的特点、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做一探讨。

一、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迅速崛起和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它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调动了全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经营者、竞争者跻身其中,开拓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新途径。特别是新兴的文化娱乐活动进入市场以后,改变了过去那种单调、贫乏、落后的生活方式,为健康、科学、文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目前,文化市场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一)文化市场经营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市场竞争要求有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多元的经营投资主体。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为推动文化市场建设,国家在文化经济政策、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文化市场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例如,电影市场中的电影制作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全民所有制的各大电影制片厂的投资、地方独立制片人的投资、中外合作投资等;电影院的改建、扩建的投资,也由原来的自我投资变成社会联合投资或吸收外资投资(但不能超过49%)等;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业投资也可以多方参与,本国人、外国人、独资、合资均可;营业性演出活动中所有制资格限制的取消,也意味着演出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等等。以广东为例,文化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原来由政府独家投资的模式,出现了政府、企业、私人、外商多方投资的新格局,如音像制品租赁业几乎全为个体经营;图书销售市场已经形成以“新华”系为主导,社会其他资金(包括其他国有资金、私有资金等)介入竞争的多元化、多层面格局。这些,都向我们昭示国家、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已呈并存态势,文化市场呈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二)文化市场分类齐全

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后形成了文化娱乐市场、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影视音像市场、文化交流经纪市场、文化经营服务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文物工艺美术市场、文化教育市场等九大分市场。这九个分市场基本囊括了我国全部的进入市场交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结构框架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上依然存在,而且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使其结构多元化更趋明显。例如,除了前面讲到的九个分市场外,又兴起了国人注目的网络文化市场。网络文化以迅捷的方式给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的青年朋友。还有,原来比较弱势的礼仪文化市场、花卉文化市场也异军突起,令人刮目相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婚丧嫁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庆典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种种社会需求滋养了各大礼仪文化公司,致使坐落在全国各地的礼仪公司生意兴隆火爆。与此相对应,各种大、中型花卉市场,各式各样的鲜花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眼前,花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朋友。可见,文化市场的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门类齐全。

(三)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市场的科技化趋向日趋明显

现在,文化产品无论是在生产和制作方面,还是在销售与流通方面都出现了科技化势头,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例如,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与制作,注意采取了高科技的手法与技巧,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镜头与场面的拍摄,大多采用电脑合成或电脑制作,其效果是单靠演员演出难以达到的。电子图书的出版,特别是文化娱乐市场中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化产品,更是高新技术的产物。消费者只要一打开网页,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各地各行业的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多彩的游戏软件也令人心旷神怡。此外,文化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也出现了科技化的趋势。例如,传统的电影发行是通过胶片的移动传递来实现的,这种方式不仅销售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盗版。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数字院线制则能避免这一问题。它是通过网上数码来获得放映影片的内容,从而直接在电影院上映。这种院线制,不仅发行、放映快速、便捷,而且使盗版者无缝隙可钻,这就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又保护了知识产权,从而推动了电影市场的良性运转。可以说,我国文化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育、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跨越,特别是高科技的渗透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文化市场的科技化趋向日趋明显。

二、制约我国文化市场发展的瓶颈:法制问题

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文化产业体制的基本支柱。文化市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它又是正在建立的市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文化市场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问题并不在于市场本身,而是在于缺乏规范化管理。文化市场的非法经营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两方面。真正要绝缘,管理办法只能是法制化,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随着中国加入WTO,加强法规建设以克服文化市场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更是迫在眉睫。总的来说,当前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化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立法工作亟待加强

文化市场的管理法规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项目还没有法规文件来规范。近年来,文化市场概念发展很快,新兴的项目不断出现,文化市场概念的外延在急速扩大。如:文化部于1996年了加强对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把射击、钓鱼、电脑游戏等新的娱乐项目纳入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范畴,但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这些项目的正式规范性文件。对繁荣文化市场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经纪人的管理,目前也没有正式的法规来规范。此外,还有的项目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等等。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难度。第二,缺乏有力而合理的法规条文,现有的法规条文与世贸规则有较大的差距。第三,政策界限难以把握,有的法规文件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政策规定,由于其内容不够具体,致使执法把握尺度不准,操作性不强。以娱乐市场的游戏机和游艺机为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现行法规并不明确,这既给操作单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更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

(二)执法混乱,在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兵把守的弊端

当前的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导致了市场上执法的混乱现象。如娱乐市场、图书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等分别由政府几个部门分开管理,人为地割裂了统一的市场,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掣肘,妨碍了政府执法的力度和管理职能的实施。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

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建设虽然比其他法制建设滞后,但中央和地方还是制定了不少法规,现在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中央和各省市三令五申禁止音像制品的非法制作和发行,但是.充斥文化市场的非法书刊、音像制品大都是国家出版社及地区期刊社发行的。究其原因,一是知法犯法,出于某些利益驱动,主管人员、执法人员明知故犯;二是以权代法,某些地方单位的文化活动越过文化管理部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而该部门既不经中央部门审批,又不尊重地方文化部门就擅自审批同意,这种权大于法的情况还大量存在;三是执法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私心重,怕得罪人,害怕树敌和遭受打击报复,因此不能做到执法必严;四是极个别执法人员、管理人员贪赃枉法,经不起金钱诱惑囿于人情,置法规于不顾,造成了文化市场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接加入WTO挑战的需要,也是净化社会环境,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必须从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方面入手,努力从源头上遏制非法经营活动,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化市场。

(一)政府要对整个文化市场实行统一规范和宏观管理,加快文化市场的立法步伐,逐步完善文化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加快文化立法是实施文化市场法制化管理的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文化立法步伐。政府行政部门要健全各类文化市场的管理规定,逐步完善立法与执法工作。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门类多、覆盖面广、易变性强等),期望在一个法规中包含所有文化市场中的经营项目是不现实的,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对于各种新兴的文化娱乐市场的项目管理,可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入手,待实施后逐步积累经验,进而提升到法规层次。尤其要对原有的法规条文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凡与世贸规则有抵触的,要认真修改或重新制定,有些甚至要废除。要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建立在可靠的法制基础上。

(二)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强化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应根据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和执法机构的建设。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必须把好进人关,对执法人员的挑选应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要注重吸收文化领域中各方面的代表加入文化市场执法队,适当增加参与文化市场执法的机构编制,要对执法人员实行上岗前的系统的法律培训,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执法实绩的考核制度,对做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或者不廉洁分子要及时、果断地将他们从执法队伍中清除出去,以保证文化执法队伍的质量。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合作,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严格管理,从各个方面堵塞漏洞,对违法者的制裁不能以罚代法。要依法打击非法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权盗版活动和其他非法活动,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要坚决反对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禁止在文化经营上通过行政垄断形成地区封锁和不公平竞争,以保证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

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是互为推动的关系。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文化市场的具体定位需要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定位、旅游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的主流趋向。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进人流通和消费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文化市场是由文化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促成的,文化需求的大众化和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分化导致了当代文化大市场的生成。文化市场的生成,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以及大众传媒、科技产品的全民共享现实,对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着深远地影响。

就旅游城市而言,文化市场是城市旅游者的重要消费领域,它作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上的主要展示方向。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对于城六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深远地影响。

一、旅游城市与文化市场间的结构关系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市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外在空间,它能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物质和制度支持,其内在的创新机制是文化市场活力的发展源泉。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能综合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和物质繁荣程度的市场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表现,又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城市旅游和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

旅游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基础。旅游城市能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其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的人才资源和供人们进行文化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等资源条件。此外,城市发达的经济可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并决定着文化市场的生产规模及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城市的各种经济制度、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可为文化市场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制度基础。

同时,旅游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物质平台。文化本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市场的发展规模。旅游城市由于具有空间聚集效应与历史积淀的旅游传统,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闲暇时间和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人,这些是决定文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所受的教育水平及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层次和档次,这些都是具体文化产品生产的指导因素。

(二)文化市场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前进

文化市场的发展是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对文化的投资能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对文化的开发还能够吸引工商业,提高房地产价格。因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文化服务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不但有利于增加本行业的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标示着文化产品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它直接服务于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和发展。它在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的协调与进步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发达的文化市场还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的特色及影响将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当文化与高科技集合时,它能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文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达的文化市场是城市投资、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也能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

(三)文化市场能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按行业层次分可分为文化娱乐业、文化收藏业及民俗古迹观赏业等三个基本的层次,它们与旅游业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市场的发展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富有文化意味的观赏要素,同时也能为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继承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既能给旅游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历史观赏元素,又能根据旅游时尚的变化进行调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对于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旅游者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消费形式,它不仅能带给旅游者以愉快的消费经历,还能通过文化实物的流动来传递旅游城市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这又能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主要难题

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既要考虑文化本身的特质,又要在市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运作,还使其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面临许多矛盾和难题。

(一)文化的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的交易场所,文化市场的特征直接根源在于文化产品的特征。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化产品是文化活动物化的结果,它代表一种外在的使用价值。两者的冲突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文化的市场化和文化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市场化要求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律运作机制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文化的非市场化要求国家对价值高而市场消费性低的文化创作进行扶持管理,比如对纯艺术的支持、高雅文化的非赢利性传播、公共文化产品的规划建设等,都需要国家职能部门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和促进。旅游城市对此类文化的扶持管理往往能推动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并促进它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旅游的带动下,以前很少有人感兴趣的苗绣成了苗族青年争相学习的热门手艺。

(二)文化价值的非消费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的商品会在使用中出现价值的折损,而文化作品一般不会因为人的使用而降低其内在的价值,相反,它常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使自己变得更为珍贵。文化作品的消费是需要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人们享用它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努力,这意味者只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享用文化作品。由此可见,文化作品在本质上是非消费性的。但文化产品却必须具有可消费性才能成其为一个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必须既能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能使其符合旅游消费的需要。于是,部分旅游城市采取了文化的本真发展和文化展示的“舞台真实”并存的思路,以试图化解上述矛盾。

(三)文化价值的无形性和文化产品的计量性之间的矛盾

在广义上,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统称。由于文化创造本身的精神性和时间的积淀,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无形的,它无法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其稀缺程度和价值补偿的一般原则来对其进行粗糙的评价。但作为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可计量、能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价,只有这样它才能进人市场,获得交易资格。显然,两者的矛盾将给文化的市场化过程带来阻碍。尤其是旅游城市的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由于无法对文物古迹进行定价,它的市场化面临更多的市场阻碍和行政阻碍,以至很多地方在文物古迹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无”价或低价的观念,导致破坏性和浪费性地使用这些文化资源。

(四)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宏观协调存在困难

旅游城市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旅游观赏的功能。各城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出多门,经营者运作成本高。按照相关规定,除新闻出版、广电、文化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之外,“工商、公安、税务、邮政、交通、铁路、海关、口岸、边防等有关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对文化市场负起管理责任,支持和主动协同新闻出版、广电、文化等主管部门做好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此外,城管、防疫(音像经营点也得作卫生证)、绿化、环保、街道、居委会等部门也都部分负有文化市场的管理责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市场的三个行业层次都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各城市的文化市场长期处在多头领导之下,管理部门多而杂乱。在理论上,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有利于部门协调。但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约束机制的缺乏,各部门间利益又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常常造成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旅游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管理

在宏观上,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应主要解决其总体的发展定位,通过科学合理地定位促进城市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繁荣。

(一)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对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市场的基础资源以及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当前现状所进行的分析和描述工作,这是城市文化市场发展定位的直接依据。它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应该包括表1所涵括的构成因素。

如表1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主要分析所在旅游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旅游发展水平,这是与城市文化市场定位紧密相关的外部决定因素。城市文化市场的资源现状主要分析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的属性,及其与旅游业的特征关联。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则主要分析所在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制度支持体系。

(二)旅游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

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是对所在城市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以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为基础来进行定位分析。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定位既要考虑所在区域的具体因素,还须融合旅游城市本身在文化市场方面的已有特点,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判定。

城市文化市场建设的定位主要指对所在城市文化市场发展趋向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确定,它包括对城市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发展重点、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地域分异等若干要素的确立。文化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立足于三个基本的定位范畴,即: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和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1.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

城市的总体发展定位主要考虑文化市场与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主导产业等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是文化市场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一。(见表2)

2.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向,目的是寻找两者的契合之处,使文化市场的发展定位在根本上符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互补型产业,发展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应针对旅游市场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特殊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必须有重点,有先后。主导客源是旅游城市中客源人数最多、购买力也最强的客源群体,因此重点开发和首先开发的旅游文化产品应针对旅游城市的主导客源,充分考虑主导客源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等个性因素来设计相应的文化产品。

3.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

城市文化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审美趋向、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制度规范的变化态势等趋势的描述判断,它决定了文化市场的行业层次,同时也是对具体的文化企业进行规划的基础。而且,这些内容能够反应出城市文化市场领域的主流的行业竞争方式,行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外在的市场规范,并通过与其融合来获得自己的发展。

(三)旅游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与文化市场定位的关系处理

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对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主导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两种基本的关系,即:竞争与互补。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在特定的时期是有限而特定的。城市对自己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要投人各种资源,如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投资、贷款、税收、创汇奖励等),安排专项资金,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并调动相关部门予以配合。但是资源配置此消彼长,主导产业的资源投人增加,那么投人文化产业的资源相应就会减少。同时,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人才的竞争,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城市在积聚人才的时候既要考虑主导产业的需求,又要考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互补包括基础性互补和优势互补两个基本类型。基础性互补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导产业则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势互补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要能直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可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市场的范畴,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文化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反之,文化市场的发展要将当地的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古迹旅游、文化观赏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包括进去。

主导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竞争和互补交错,因此旅游城市的文化市场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文化产业和城市主导产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与发展”这一重要主题,并强调将文化问题列为未来10年中全球发展的首要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市场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以交易为焦点看待文化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得出的概念,而近年来出现频率颇高的文化产业是从产业经济学、以生产为焦点看待文化作为生产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化市场更多的是聚焦在文化流通环节。

1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流与人们文化需求增加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兴起文化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文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板块。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媒体代替下,对文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很大,改变很大,音像、手机、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人们精神文化的索取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日新月异,文化市场将更加繁荣。这就给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文化市场管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维持功能。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首要功能,即文化管理人员通过其行政行为,在社会中建立起合理的、能够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生活规范以及道德标准,作为人民的生活准则。以维持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维持全社会和谐的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文化市场中人人都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文化市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起和谐、互助、互爱的新型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市场法制观念,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为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做出努力。具体而言,文化市场管理的维持功能是管理文化市场,积极研究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文化市场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美术市场、文艺培训市场等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管理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管理;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工作。

②管制功能。文化市场管理的对象是文化市场中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具有双重性,既有自我性,又有社会性。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开展活动,因此具有自我性,同时,他们又要和社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因此又具有社会性。而他们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之间必然会有所矛盾和冲突,从而造成个人之间、个人—社会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冲突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则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以公正的态度,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采取必要的行政行为做适当的管制,使矛盾与冲突趋于缓和。具体而言,各级文化局的管制功能主要有: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建立文化经营单位市场行为档案,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具体执行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理决定。

③裁判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执、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充当裁判者的角色,来判断谁是谁非,能够充当这个角色的职能是第三者,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裁判有争议的事件。这种裁判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未予以撤销之前,当事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所以,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各级文化局就承担了裁判的角色。

④发展功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文化局,负有管理文化市场的重任,也应该有相应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效地履行其行政职责。在实施行政行为、管理文化市场的实际活动中,文化局能够把握住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也能够发现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能够检验文化管理机关的应变能力、行政决策的正误和行政行为的优劣,还能够发现工作体制和工作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工作方法上的优劣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如何,从而调整工作体制、完善行政决策,改善行政行为和工作方法、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促进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自身的基本和完善,最终促进文化市场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功能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成立文化艺术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调研工作,参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音像市场的宣传教育,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开展培训,提高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等。

2文化市场管理的方法

文化市场管理方法系是指一定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或个人,为了完成文化行政任务而在开展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或手段。文化市场管理方法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行政经验,它被认为是达成文化市场管理目标的途径,是文化市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对于顺利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职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方法渐趋复杂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文化行政部门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这种方法既可以贯穿中国传统体制的精神,又最能代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这种被称之为传统的政治行为和方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方法。比如包括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指令方法以及、行为激励方法、参与管理方法等,而且对文化市场来说,它是市场经济比较充分作用的领域,上述的行政指令和参与管理方法并不适用,而且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背,但是这仍然是现在存在的方法。

②法制方法。法制方法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和司法、仲裁工作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在这里是依照国家权力机关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具有管理规范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文化市场管理的行为和手段。其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和建立各种法规制度,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区文化局而言,主要的法制方法运用是依照上级部门颁布的与文化管理有关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并实施。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整个国家管理的日趋法制化,法制手段会在文化市场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③经济(市场)方法。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不同经济杠杆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行政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通过协调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优化经济结构和文化市场内部结构,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同时引导消费,达到供求平衡和市场的良性循环。

文化市场的活跃和壮大,在为人民群众带来精神食粮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现在已经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文化市场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但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起步较晚,培育度不高,区域市场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经营成分多元化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各省市在文化市场的实际管理中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差别。因此,进一步研究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和方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第4篇

一、文化市场管理的作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流与人们文化需求增加而形成的。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兴起文化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文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板块。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媒体代替下,对文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很大,改变很大,音像、手机、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人们精神文化的索取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日新月异,文化市场将更加繁荣。这就给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文化市场管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持作能

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首要功能,即文化管理人员通过其行政行为,在社会中建立起合理的、能够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生活规范以及道德标准,作为人民的生活准则。以维持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维持全社会和谐的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文化市场中人人都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文化市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起和谐、互助、互爱的新型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市场法制观念,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为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做出努力。具体而言,文化市场管理的维持功能是管理文化市场,积极研究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文化市场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美术市场、文艺培训市场等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管理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管理;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工作。

(二)管制作能

文化市场管理的对象是文化市场中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具有双重性,既有自我性,又有社会性。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开展活动,因此具有自我性,同时,他们又要和社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因此又具有社会性。而他们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之间必然会有所矛盾和冲突,从而造成个人之间、个人―社会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冲突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则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以公正的态度,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采取必要的行政行为做适当的管制,使矛盾与冲突趋于缓和。具体而言,各级文化局的管制功能主要有: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建立文化经营单位市场行为档案,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具体执行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理决定。

(三)裁判作能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执、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充当裁判者的角色,来判断谁是谁非,能够充当这个角色的职能是第三者,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裁判有争议的事件。这种裁判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未予以撤销之前,当事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所以,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各级文化局就承担了裁判的角色。

(四)发展作能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文化局,负有管理文化市场的重任,也应该有相应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效地履行其行政职责。在实施行政行为、管理文化市场的实际活动中,文化局能够把握住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也能够发现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能够检验文化管理机关的应变能力、行政决策的正误和行政行为的优劣,还能够发现工作体制和工作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工作方法上的优劣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如何,从而调整工作体制、完善行政决策,改善行政行为和工作方法、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促进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自身的基本和完善,最终促进文化市场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功能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成立文化艺术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调研工作,参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音像市场的宣传教育,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开展培训,提高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等。

二、如何管理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管理方法系是指一定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或个人,为了完成文化行政任务而在开展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或手段。文化市场管理方法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行政经验,它被认为是达成文化市场管理目标的途径,是文化市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对于顺利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职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方法渐趋复杂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行政管理

行政方法是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文化行政部门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这种方法既可以贯穿中国传统体制的精神,又最能代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这种被称之为传统的政治行为和方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方法。比如包括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指令方法以及、行为激励方法、参与管理方法等,而且对文化市场来说,它是市场经济比较充分作用的领域,上述的行政指令和参与管理方法并不适用,而且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背,但是这仍然是现在存在的方法。

(二)法制管理

法制方法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和司法、仲裁工作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在这里是依照国家权力机关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具有管理规范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文化市场管理的行为和手段。其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和建立各种法规制度,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区文化局而言,主要的法制方法运用是依照上级部门颁布的与文化管理有关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并实施。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整个国家管理的日趋法制化,法制手段会在文化市场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经济(市场)管理

第5篇

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过程中的问题

1.庞大的文化市场与有限的综合执法队伍之间的矛盾。各地的文化市场覆盖范围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面对庞大的市场,众多的从业人员,广泛的分布区域,有限的文化市场执法人员难以全力应付,文化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常常是解决了这一个,又出现了另一个。如果遭遇紧急任务,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更是要日夜坚守在工作岗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下来,许多人都疲惫不堪,正常的管理工作很难取得进展。2.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而大众的法律意识又比较淡薄的问题。当前,文化市场的法律环境有着较多的不利,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法律文件缺失,在文化市场飞速发展的当下,法律法规的缺失给正常的执法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今天政府部门都在提倡简政放权,而相关的法规文件又没能及时,这就给执法部门对相关场所的管理造成不便。同时,大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不懂法而又过于强调自身的权利,即使懂法,又不想受到法律的约束。3.文化市场执法过程中执法不到位的问题。近些年来,政府为有序的管理文化市场不断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但因为执法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执法手段,法规规定的对违规行为的明确处罚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再加上文化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经营者不受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管理,对于下达的管理文件置之不理,有的人软磨硬泡,甚至扬言报复,可见当前文化市场执法过程中执法不到位的问题非常严重。4.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文化执法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想要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处理好违法情况,执法人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还要熟知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是基于新科技、新理论的大量应用为前提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仿真技术的大量推广,许多图书刊物用肉眼很难辨别真伪。而当下的执法人员,所学的专业领域又是多种多样,但真正掌握有关文化市场法律等知识的人员非常少,对新时期的文化市场执法方法掌握不到位,为执法人员举办的法律培训、专业培训少之又少,执法人员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工作难度不言而喻。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过程中对策

1.构建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构建的队伍既要数量适当、又要个人素质高,既要政治水平高,又要业务能力强。必须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执法队伍,精通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首先要做好人员保障。依据所辖范围、市场规模,适当的扩大执法人员队伍。并且将水平高、有责任感的工作人员引入到执法队伍当中,迅速的改善当前文化市场执法力量薄弱的状况。其次要实现素质提升,通过执法行为管理、工作能效考核、执法能力评估等,锻炼出一支高水平的执法队伍,改善执法素质,提高执法管理质量。2.要不断加快文化立法程序,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增强文化法规建设,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社会主义法规体系的重要一环。新时期文化产业在国家全方位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市场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进步。而当今的社会实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也急需文化立法的迅速完善。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有许多的文化立法项目要开展,即使已出台的法规文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有关的条例文书也需要继续扩充。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不断建设好文化市场的法律体系,增强依法治国的水平,使得文化法制系统的构建成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3.多部门联合执法,增强执法力度。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是非常复杂的,牵连到方方面面,当前的执法部门力量过于单薄,只是依靠自身实现文化执法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想要实现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就需要实现多部门的联合执法。首先,构建起与文化审批单位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将执法机构的相关检查意见当作文化经营者能否年检合格的重要条件。其次,构建执法联动机制,增强文化执法与其他多个部门的工作联系。对于某些较为复杂、困难的工作实际,文化执法单位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创建通畅的信息交流路径,增强执法力度,实现与执法有关的信息的分享,增强对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范围,以取得足够的警示效果。4.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执法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文化市场非常之活跃,且紧跟时展步伐,各类新技术、新手段都能在文化市场中发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出版物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全新的文化项目持续涌现,传播速度更是飞快。但文化市场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却没能跟上。因此,需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使得各级文化市场执法人员能够不断得到成长,利用集中学习及个人自学,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多角度地学习,使得文化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规文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不断提升依法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水平。

三、结语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管理部门,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及时转变执法理念,不断增强工作水平,培养出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个人形象佳的执法队伍,通过创建完善的文化法律文件,实现多部门联合执法以增强执法力度,开展专业培训以不断提升执法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才能实现对当下飞速发展的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才能在新时期有力保障文化市场的运行秩序,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辉.简谈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演变[J].现代企业文化,2016(24).

[2]隋春蕾.浅谈对基层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3).

[3]高文洁.文化市场依法管理以及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途径探寻[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4).

作者:王莹 单位:汶上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第6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文化市场

一、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概述

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手段,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较为深入的音乐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育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从知识上,学生能够对既有的音乐乐理和音乐历史、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从创作上,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学习,掌握音乐审美最基本的要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基础,从而使其具备优秀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优质上乘的作品。文化市场的内涵,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其意义在于将音乐作品广泛推广出去,形成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使大众能够从中体会到美,体会到情感的满足。文化市场对于音乐教育的效果也会做出切实的回应,使音乐教育不断革新变化,而基于音乐教育所诞生的音乐作品也会引领文化市场的潮流趋向,使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更富多样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是教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人才。音乐属于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大众品味和审美,都有显著作用。音乐作品对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杰出的音乐形式,往往能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不容小觑,有时甚至能够持续几代人。有时,音乐作品也能够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在由文字和音符构成的组合当中,传播特定时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音乐作品能够准确反映一个社会文化市场的流行趋势,以及大众审美在这一文化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当中处于上游位置,其能够引领创作者进行各种类型的创作,使音乐作品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大众审美和社会文化市场的繁荣服务。

(二)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文化市场是音乐作品最终的流向。音乐作品对文化市场具有引领作品,反之,文化市场也会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文化市场可以给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提供反馈,这种反馈就像是一个信号,传达出文化市场的一些微小变化,其中内容却不容忽视,事关大众审美趋势的变化,或者是音乐市场的某些变革,这些都会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进而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文化市场会对音乐教育的形式产生影响。音乐是无国界的,如果长期拘泥于一种音乐形式,那么音乐的多样性就会受到影响,音乐创作的灵感也会枯竭,音乐文化市场的多样性也会遭受打击。因此,作为音乐创作的源头,音乐教育应当着力吸取不同文化的养分,使音乐创作的多样性被放大,这样就能够为文化市场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以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三、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场需求要充分实现文化市场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对接,必须首先对文化市场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找到二者之间的共融共通之处,使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实施有效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对当下的文化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重点对大众的音乐喜好,以及音乐的发展和流行趋势进行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贴合文化市场前沿的资料,为音乐创作指明方向,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对现有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文化创作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越边界、稳定输出,这样才能保持教育和文化市场的双和谐,因此,要充分了解现有文化市场关于音乐创作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和制度约束,依循相关规则进行创作,推行教育,才能确保市场和音乐教育间的联通渠道被贯通,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强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音乐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吸引大量的群众参与进来,借此,就可以观察群众对于音乐的偏好,搜集相关的信息,方便对音乐教育及时进行调整。

(二)改善并转换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充分对接与融合,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发展理念与共识。音乐教育一般都是向学生教授音乐的一些常识,这些常识是关于音乐的乐理知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底蕴与审美,这些内容在学校里以课本和讲义的形式存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不容易改变。但是,文化市场就不同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和风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也可以是经济发展和审美提升,亦或是市场资本的结构变化,这些都会对文化市场形成影响。也就是说,文化市场是一个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事物,而音乐教育形成的系统和框架却相对固定,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很难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多数时候,音乐教育的发展都会落后于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嗅觉是自发地,而音乐教育体系的进化有时却是被动的。所以,要实现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无缝对接,就必须及时对音乐教育进行审视,结合现有文化市场,研究其是否与当下的文化市场相适应,并对音乐教育及时进行变革,以使用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多加审视,常变常新,才能推动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保持步调一致,无缝对接。

(三)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符合大众需求和审美的音乐作品美,因此,米音乐教育不能够脱离音乐创作,音乐创作不能够脱离文化市场。在音乐教学当中,在考虑到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当下的音乐文化市场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当前的事才和潮流。基于这样的考量,在音乐教育当中,首先,应当关注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水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有思想有见解的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学生,使自己成为沟通学生和文化市场的桥梁,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外界文化市场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校准自己,建校偏差,在学习中能够更为迅速地掌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学成之后能够更快地投入到实践当中,为当下的文化市场和文艺创作贡献力量。由此来看,基于这些优质师资力量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十分有意义的。其次是可以在校园当中举办一些音乐活动竞赛,竞赛能够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和激情,通过竞技比赛,学生能够更快地从音乐文化市场上搜集信息,武装自己,使自己在专业领域提升更快,从而在竞赛当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有关乐理和文化市场相关的知识,二者合二为一,就能够有效推动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之间的有机结合。第三,音乐创作讲究文化和灵感。因此,学校可以推动举办一些学生思想交流活动,使音乐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心心得,以及对当下文化市场的看法,使其能够在这样的交流当中碰撞火花,获得与文化市场之间对接的更多通道和灵感。

(四)高校应增强与文化机构的联系增进学校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之间连接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也可以设法强化院校和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文化机构一般对于文化市场的动向都比较敏感,尤其是对于文化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评估,这样,它们就掌握了很多学校不具备的关于音乐文化市场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对于引导学校实施正确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能够使学校基于正确的现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但当下的音乐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于目前的文化市场进行最佳的联合和对接。此外,文化机构一般都会涉及都文化政策的制定和解读。和这些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可以使院校掌握新的市场动向,把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准确解读,使学生能够基于这样的环境更快掌握音乐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向,进而能够和文化市场实现最好的对接。其次,文化机构本身就是从事文化研究领域的,其所具备的文化气息对于音乐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化和创作都是彼此相通的,能够准确掌握社会各界对于文化的解读,就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文化背后的历史遵循,掌握文化和艺术的创作发展规律,对于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内容就能够有更加准确的把握,这样,学校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更加十足的把握推行更为科学的。更加符合文化是茶馆发展趋势的措施,推动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的接轨。

第7篇

1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界定

1.1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分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按照市场流通对象维度划分,可分为3大类:①文化产品市场——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业形式的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市场结构和重要基础,包括图书出版市场、演出娱乐市场、广播影视市场、电子音像市场、文化会展市场、文化艺术品市场、动漫市场、网络游戏市场等。②文化要素市场——是指各类文化要素的交易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以要素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是市场结构转换的过程,即从产品市场为主体转变为以要素市场为主体,当非物质形态的要素市场(如资本、金融、技术、产权等)发展成为市场的主要内容时,也就标志着市场发展进入了现代市场体系阶段。③文化服务市场——是指作为其他产业厂商和消费者的中介,为其交易提供文化附加值的市场,主要指的是文化中介市场、文化流通市场与文化行业组织等。此外,按照市场交易空间维度,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可划分为地方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等;按照竞争程度划分,可分为完全竞争文化市场、完全垄断文化市场、垄断竞争文化市场、寡头垄断文化市场等;按照市场交易时间维度,可分为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等。1.2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特征第一,统一性。统一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市场一体化,指的是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市场整合,特征是在一体化区域内不同地方的文化市场主体行为受到统一供求关系调节[1]。我国文化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垄断与地方行政割据现象,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就是市场由分割走向统一的过程,推动公平的文化市场环境营造。第二,开放性。开放就是把自身的经济发展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开放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文化子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第三,竞争性。竞争是相对垄断而言的,垄断性市场的存在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市场机制失灵。当前我国文化市场通过行政力量实现市场垄断,造成了很多要素流动壁垒,应逐步打破部门与行业壁垒,为文化发展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第四,有序性。主要指市场交易和竞争具有良好秩序,包括市场主体机会与权利的对等、价格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等,具体体现为统一的文化市场规则、健全的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强有力的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流通方式和渠道以及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2]。

2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

2.1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我国传统文化市场管理是基于行政性“行业分层”的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机构是按照行业分类方式设立的,条块分割(地方和行业一纵一横)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成为制约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体制。传统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局限在于: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形成行政性行业垄断,造成限制文化产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壁垒以及文化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低效率;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功能定位未理顺,行政部门多头管理、职责分工不清晰,极易出现职能交叉和管理缺位等现象。如那些挂着来自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甚至是科技部等的“集聚区”“示范区”“实验区”牌子,却缺少原创能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多头管理很好的例子[3]。事实上,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已从2004年开始了改革,《行政许可法》以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意见》的出台,虽然以“统一综合执法”为名的部门合并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文化市场执法体制,但此举对我国原有分行业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将文化市场体系建立的基础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竞争,是对文化市场管理资源进行整合迈出的重要一步。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建,意味着我国大文化部制的进一步完善,但传统基于文化事业的“竖井式”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消除,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如何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明确政府大文化管理的职能等。2.2分行业指导,推动重点文化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由门类众多的子市场构成的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产业各个行业之间在生产方式、传播途径、交易环境等方面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相应地不同文化产品市场在政策需求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了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以及动漫游戏等5大类文化产品市场。因此,要根据“一业一策”的原则,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分业指导,逐步完善符合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政策需求的措施,并推动重点文化产品市场发展。如我国图书出版物市场和电子音像制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导向性以及推动性比较明显,2011年国务院修改了2部行政法规,原新闻出版总署修订了3部部门规章,都意在更大范围地开放出版物发行市场。当前,出版物市场需要重点扶持的是渠道方面,网络书店“超限战”造成的实体书店困境引起了业界的恐慌,在扶持实体书店建设和发展、争取使实体书店享受到税收相关优惠等方面存在政策需求。再如,从中央到各地方,种类繁多而且过于宽松的财政支持政策降低了动漫产品生产者对高质量作品的追求动力,助长了厂商对消费者需求的漠视[3],按分钟补贴的制度造就了一批投机者和山寨者。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政策运作的可操作性,建立可靠的项目评估审核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动漫分级制度,确立动漫制作相关标准,加强内容把关和知识产权保护。2.3建立健全文化产权交易制度文化要素市场是文化生产、流通与消费所必需的产权、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交易的场所和资源的集合平台,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主体板块。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由知识产权形成的版权资产,可以说,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是构建文化要素市场的核心所在。2012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快培育产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制定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统一规则,规范交易主体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制度和重大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审查制度,建立文化产权认定和评估机制,创造文化产权保护和规范交易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2.4规范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行业组织是指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文化中介组织是在文化市场中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4]。随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文化管理部门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所具有的专业性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交易费用和机会成本,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管理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很不发达:一方面,行业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性,行政依附性强,在经济社会事务协调与管理中缺乏自主性与活力;自上而下的组建方式不合理,职能定位不清。另一方面,2004年9月我国首部经纪人行业管理的行政法规《文化经纪人管理办法》颁布,解决了部分文化经纪人运作不规范的问题,但此法规颁布时间已久,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现代文化经纪人的要求,而且对经纪人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划分等也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用来规范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使得中介机构在规范运作上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文化市场上出现中介机构公信力不足,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出现。

3制度创新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3.1创新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文化市场管理制度的创新体现在传统文化市场管理制度需要从行政性“行业分层管理”走向面向统一大市场的综合性大部制管理模式,从市场整体上进行管理和引导,而转变政府职能将成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了,各自的职责明确了,现代的、健康的文化市场体系就有望建立起来[5]。关于政府管制与市场的关系,丹尼尔F史普博认为,除去政府管制力量对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公共产品),市场失灵(主要有3大类:进入壁垒、外部性与内部性)是政府管制介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6]。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这3大类文化市场失灵,衡量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的效率边界以及政府与市场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功能定位,将政府管制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此外,也要着眼于政府与社会新型关系的重构,因市场失灵未必需要政府直接介入,而间接介入便是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文化事务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行业组织与社会组织,以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管理的有效性与经济性。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大文化管理的职能。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组建,新一轮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已逐步深化。由于文化管理职能涉及精神文明建设与意识形态管理,目前各种不同属性的政府管理职能尚未实现有效分化,文化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还相互交织,职能现状的有效厘清是进行有效职能整合与改革的基本前提[7],因此,在合理界定与明确政府部门职能的基础上,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也至关重要。3.2建立中介和行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是文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文化市场管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着力建设和改造行业组织,制定宏观管理政策,引导与规范行业发展,如出台发展文化市场行业协会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明确行业组织的地位、职能、功能和作用,规范行业组织自下而上的组建方式,实现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职能分离,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把属于行业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技术资质审查方面的社会职能放权给行业组织,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并依照有关法规和章程,发挥行业组织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界定各种文化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权利、义务、责任、服务内容、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等,引导经纪、、鉴定、推介、咨询和拍卖等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以及法律咨询等方面的规范化运作,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社会公信力的监督和管理。3.3完善文化产品现代流通体制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是文化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者领域转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现代流通体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对于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流通体系建设相对薄弱,正处于从粗放型的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的转型期[8],流通体制改革处于初级阶段,按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管理模式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造成了文化市场流通的体制和壁垒。如建立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就是行政权力干预文化资源再配置,造成的是区域范围内文化市场流通的寡头垄断,不利于无障碍流通的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纲要》指出:“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因此,有必要制定文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专门性指导意见,政府以全国文化市场一体化视角作出统一的制度安排,鼓励连锁、特许连锁、院线制等各种方式推进跨地区发展连锁业态的文化市场流通体系,探索面向消费者的文化电子商务模式,建立新型配送制度,构建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交易平台,完善文化行业流通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等。3.4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是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我国市场监管的手段仍然主要是行政手段,文化市场监管效能较低,要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要求,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一方面,要注重依法管理,完备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是以《著作权法》为龙头,辅之以《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及相关部门规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层次低以及立法滞后。如早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正式列为要抓紧研究制定的一部重要文化法律《文化产业振兴法》迄今仍停留在研究论证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急需一部专门法以对文化产业振兴体制、文化产业振兴的基本制度、基本振兴事项和振兴措施等共性问题作出制度安排。此外,要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把好资质、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等准入关。另一方面,建立以立法和执法相结合的,以扫黄打非、打击盗版为主体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施统一执法,继续推动文化管理部门大部门整合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最终实现市场监管职能的“三局合一”。

作者:黄先蓉 郝婷 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第8篇

一、文化发展政策与市场的实际有效对接

文化发展政策不是越多越好。政策过多而缺乏条理性容易模糊文化发展政策目标,导致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已出台56项,涵盖演艺、动漫、游戏等各行业以及投融资、税收等各领域,然而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在文化发展政策上应更多地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简政放权,由中央出台框架性的支持政策以把握文化发展的宏观方向,北京则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出台符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政策,保证文化发展道路,也避免同质化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如果政策目标不明确,执行过程越严密,结果与目标往往差距越远,对政策的误解也会对文化企业产生误导。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要以有效对接市场为前提,保证政策支持目标单一、清楚,服务于建设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使北京处于文化贸易的结点和市场中心,方能实现和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在文化发展政策内容上,应关注市场诉求,减少以财政补贴为主的简单的拨款措施,采用多渠道支持政策。政策着力于企业发展,同时关注企业所在环境,关注企业与当地政府、人民的依存状况,协调文化企业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满足文化企业对交通、房屋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保护文化企业、机构、个人形成的聚集群落,保护其艺术上的生态关系。财政补贴不是唯一的资金支持途径,应利用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通过提供担保、利用政府财政帮助企业还本付息等方式,分担文化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文化企业尤其是轻资产文化企业取得贷款支持提供保障;完善行业协会、基金建设,充分发挥其融资与资金调配功能,实现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按需分配;建立融资平台,强化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建立文化发展资金的长效支持机制和反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为支持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优惠;鼓励银行放宽贷款条件,优先为文化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鼓励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参与上市,推动股权融资。文化发展政策不代表特惠政策。文化发展政策保证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发展,作为文化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其运营应依照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模式,逐渐摆脱过度依赖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不应由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给予其持久的或特殊的优惠政策。应依据文化企业的发展阶段逐步从制定专门、专项政策向鼓励引导文化企业自主发展的方向过渡,避免文化企业成为“长胡子的婴儿”。

二、吸引中央、地方优质文化企业

尽量避免“任务”式的文化发展指令与指标,抛开单纯的行政干预方式,更多地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参与到文化市场当中,通过文化市场的供求调节,采用招投标等方式,切实依据政府需要和企业质量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北京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主要由中央在京文化企业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构成。应利用“超市民”待遇留住文化央企,不仅将中央在京文化企业全面纳入市级相关各类奖励扶持政策范围,使其享有与北京市属文化企业相同的优惠,还应给予文化央企更多政策优惠,深挖财税优惠政策使用潜力,以税收返还等形式,鼓励场馆经营方向中央在京文化企业提供演出场地,避免其外流带来的文化市场供给短缺。同时,资助北京市属文化企业与中央在京文化企业的合作及共建项目,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实施“文化之都”计划,引进外省市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北京的剧场资源,让各省市文化精华常留北京,完善国内市场机制,进一步吸引国际文化公司入驻北京。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中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有文化企业与政府财政相剥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灵活性,推动改制国有企业与非营利机构、民营文化企业合作,以项目公司、协议合作、文化团体、文化企业集团等形式将民营资本引入国有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项目,激发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明确文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同层次,削减仅能勉强维持生存的文化企业,整合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鼓励支持自主盈利文化企业的发展,盘活文化市场流动性。

三、北京独特的消费需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其建设文化市场的真正比较优势在于北京拥有的巨大文化消费潜力,这是北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实现自己价值定位的重要基础。要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资源的汇入,而非以现有文化资源圈定文化市场。利用票价补贴、惠民卡等惠民政策吸引和培育潜在消费市场,同时将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吸收旅游市场的广大旅游消费者成为文化消费者,形成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的良性循环和互补,为北京文化市场创造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培育消费市场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文化消费市场的保护,以北京独有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留住文化消费者。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要关注文化市场需求,防止对于文化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带来的文化发展失焦,避免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反成为文化市场繁荣的包袱。建设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平衡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成本,利用经济外溢效应有效开展对外文化贸易。

四、培养创新型经管人才

我国高校在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当中发挥了部分作用,但与英国高校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记。要改善文化产品与服务相关的创作人才、演艺人才和营销人才“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结构,继续加强创作人才特别是外向型、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主阵地,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校文化贸易专业人才联动机制。积极鼓励、扶持高校开设文化贸易专业,聚焦专业课程,形成特色化的课程体系,牢牢把握经济学核心,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风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奠定厚实的专业发展基础;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打造开放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并利用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为推动文化贸易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平台,加大实践课程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以包括企业实习等在内的综合形式,实现校园教育和行业实践的无缝对接。以应用型为目标,以国际化的视野,努力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力求打造熟悉文化贸易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李小牧李嘉珊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演出市场;前景;展望

十三亿人口、四亿台电视、五亿部手机这都是些激动人心的数据。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就意味着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数量的“粉丝”这无论对明星本人来说,还是对明星背后的商家以及相关产业链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各厂商竞相争夺的目标之一。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复杂多样,想把它认识得很透彻并非易事,我对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皮毛中的皮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音乐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蓬勃发展,而想打造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并非易事。不管怎样,随着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各方面的加强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将面临一个明亮且崭新的未来。

一、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又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中国的文化演出行业就是其中兴起的行业之一。其中音乐文化演出行业作为中国文化演出行业的一种,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音乐文化演出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演出行业也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我国的演出市场环境更加开放,与国际演出市场同步接轨。演出节目分量的提高。政府对文化艺术市场的大力支持等等。另一方面,这种转型过程还并没有完成,部分国有艺术院团,在自身计划体制和市场需求的夹缝中生存。文化演出还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户的格局,而一些高雅艺术门类比如交响乐、歌剧等优秀的民族艺术以及地方艺术比如地方戏曲等却面临着曲高和寡。除了圈内人没有太多观众而失去演出前景的危险。一方面,市场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随着文化演出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大型文化演出公司正在探索着开辟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面对他们成熟的演出市场产业化运营模式,我们要迎接演出艺术市场挑战演出行业产业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音乐文化演出市场在中国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①票价过高是人民群众共享音乐文化演出的绊脚石。据调查,我国目前的演出票价在消费水平上高出发达国家10倍以上。很多老百姓已经好多年没有进剧场看过演出了。②演出不结合市场只结合奖项是对资源的浪费,现在无论哪场演出的剧目和演出生产的成本与演出的收入很难平衡以至于各个演出剧团,把剧目策划和创作重点转向以获奖比赛为目的。获奖的剧目能得到国家的补助进行修改。这笔钱可以用来中和演出的投入。这样下去,只能是的好的越好,差的越差。③院团缺乏合适演出场所导致演出成本过高。在文艺演出的生产过程中,剧场、排练场是其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院团没有大型的排练厅,他们不得不租用其他的排练场地。这就提高了其演出成本。部分剧场演出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文艺演出的发展。

尽管现阶段我国演出市场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真理越辩越明,十三亿的中国人将会为我们提供最广大的文艺演出市场,我们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阶段。推动中国文化演出产业站起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责无旁贷。

2.音乐文化市场的复制品――音像品市场的现状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在文化娱乐产品上消费花钱。按照目前的中国人口状况,如果以平均每人拥有2张光盘计算的话,那么中国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就占了全球产量的百分之二十。这无疑是个非常可观的市场。而且据调查显示,音乐及相关产品的欣赏者以20到30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比较高,而且收入也较高。对各大商家来说,中国市场仿佛只被发现了冰山一角,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2006年,大约有35000种音像制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中音乐产品约9500种。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国际四大唱片公司都纷纷进驻中国,并积极招兵买马,将艺人纳入旗下。同时,相关的音乐杂志占百分之二。不少国际杂志也与中国国内的音像杂志社合作,出版中文版。音乐文化市场中有音像制品这么大的传播。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将畅通无阻。

同时,因为利益的驱使,盗版问题也随着中国音像文化市场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一位歌手刚发行了自己的一部专辑,市面上马上就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版本的盗版专辑。这使得歌手、词曲作家、音响制作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每年因为盗版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法律专家的喉舌及大唱片公司高层人物的脑细胞,也浪费了不少报纸的纸浆与电视新闻的一部分时间。但我们应看到盗版问题只是个别现象,音像文化市场的主流还是好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的执法与监督对盗版也起到了打击作用。中国的音像文化市场正在步入正轨,有序前行。

3.音乐文化市场的点装师――经纪人

经纪人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每个艺人与市场接轨的桥梁。他把艺人包装后点缀在音乐文化市场中,让艺人光彩照人,让音乐文化市场多一个装饰者。因为有了经纪人这些艺人才会聚到一起,才会与市场联系在一起,才会为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明天打拼。

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他们整天奔跑于市场之上,每天在为她的艺人介绍演出,现在经济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这群人可能把中国音乐文化市场推向国外。他们是想挣钱生活、享受,但是没有他们是万万不行的。中国文化市场上的艺人会越来越需要他们,舞台上的耀眼明星也会与市场相融。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不断变得强大起来。

4.音乐文化市场的闪光“地”――舞台

为探索新形势下的舞台艺术创作。近日,文化部艺术司在京召开了“舞台艺术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专题研究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剧作家、导演、演员、院团长和理论家,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丰厚积累与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与会者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历史使命,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时代精神,更好的繁荣舞台艺术创作。舞台艺术对每场演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舞台是一场演出的面容,在没出场前观众所看到的就是舞台。一张脸有多重要每个人都知道,所以舞台这张脸对音乐文化市场有多重要我就不用说了。现在,舞台艺术并不完善,各种道具的完善和各种烟雾的排放,各种灯光的设计都很重要,因为舞台这张脸都是用它们来装点。所以,打造设计更完美

的舞台也是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5.音乐文化推广的导火索――传媒

传媒包括很多内容,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音像品是文化市场中的一种传媒,现在电影、电视、广播、杂志、海报、记者都是传媒艺术,传媒艺术是把音乐文化市场做大的重要手段。它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一对多,一个电视台他只要一个广播,几乎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就我国现在来说,传媒手段虽说很多,但我相信传媒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宽,还有就是传媒中的各种语言要不断改进完善,一场演出的宣传能让它一炮走红、让它触动人心,各种传媒手段能更加完善。向网络一样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我相信,我们能把传媒艺术再创辉煌。

二、对音乐市场前景的展望

文艺演出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目前高雅艺术的接受群体远远的少于通俗艺术的接受全体。

1.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共存共荣

目前的通俗艺术的接受群体越来越多。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文化程度限制有关。所以对通俗艺术于高雅艺术的文化演出发展应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制定不同的对策。我相信高雅艺术的本身的艺术价值。高雅艺术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晶,是精神活动的身层境界,也是社会理性的标志。优秀的高雅艺术作品既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融汇了优秀外来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永远让人民群众只停留在通俗的欣赏水平上,通俗音乐虽然很容易被人接受,但更新率也很快。我相信在引导之后我们会接受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审美层次。通过深化改革会增加高雅艺术的活力。建立一种有利于提高高雅艺术自我发展能力的机制。我相信,所有人都相信经典的始终是经典。精华始终不会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共存共荣的一天肯定能来到。

2.音乐市场与科技的同步发展

我们现在的音乐文化市场不仅仅是在局部中发展,甚至不与世界接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它现在正在与世界接轨。我只是用我仅有的一个脑袋来想象。我相信,我们的音乐文化市场将冲出中国,冲出地球,冲出宇宙。月球中将来有一天也会打造出音乐文化市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音乐文化市场将于高科技接轨,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月球实现了飞天梦。我相信,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也会实现飞天梦,并把中国的音乐响彻整个宇宙。

3.娱乐中打造中国音乐文化

都想在娱乐中感受文化,比如说所有人几乎都喜欢旅游。我相信把旅游业与中国音乐文化连接起来,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越走越红,把各个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在各地的旅游景点下打造舞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来旅游的同时可以学到当地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到不同国家的各种名胜古迹处进行演出。比如,在金字塔下、在漓江山水之上。那岂不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文化盛宴。美景与美妙的音乐相联系难道有比这更美的吗?每个人都喜欢玩,在娱乐中打造中国音乐文化市场是一条绚丽的路。娱乐只要与音乐联系起来。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延伸得更远,根会扎的越深。

4.体育上的音乐文化市场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 文化市场 监督管理

文化市场是社会文明的窗口,也是文化管理的晴雨表。农村文化市场的兴起与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依照法律的规定,加强对各种经营活动的检查、监督和管理,既是一项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与现状,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体系。但是,文化市场尚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项目少,管理力度亟待加强,具体表现在:

1、发展不平衡。从文化市场的发展情况看,经济富裕地区先于欠发达地区;从文化经营网点的数量比较,集镇多于乡村,平原多于山区。按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密度诸因素衡量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大致可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有市有场型。即人口集中,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乡镇形成文化市场较快;二是无市无场型。一些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小乡村,既无娱乐场所,又很难形成文化消费群体,造成几十年来看不到一台戏或一场电影;三是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型。这种类别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一些以种植业、养植业为主的农民,长年聚居原地,文化消费需求量大,但文化设施少且无场地;反之,那些有俱乐部、影剧院的村,由于劳务输出多,文化需求少,造成文化娱乐场地利用率不高,难以形成“市”。

2、经营者素质不高。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法制观念淡。所以,不少经营者把经营物质商品的手段或“诀窍”照样搬来经营文化娱乐业。这样,有的经营单位或个人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舞厅出现“三陪”,游戏机房搞有奖,球棋类活动发生变相赌博,更有甚者出售、出租非法出版物。在经营过程中,有些不具备合法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如有的不经核准登记,地下经营,无证经营,有的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合法”的经营资格。

3、监管职能难到位。目前,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侧重在阵地的建设,而对镇乡文化市场的监管力量配置、管理状况尚未纳入镇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体系。虽然,《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第四条已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但镇乡一级政府有些领导对文化市场管理,仍然还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性承担不明确问题,有待市、区政府下发必要的规范性文件加于明确镇乡一级政府属地监管的职责。

4、庙会活动问题多。农村庙会既是农贸交易日,也是传统文化活动日。从近几年的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情况看,节目内容低劣的大棚演出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无证经营书摊和音像摊点历禁不止。这些摊点依仗低廉的价格,吸引大量的农民消费者,兜售非法出版物和违法音像制品,破坏正常的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二、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农村文化市场,是指县(市)以下从事文化娱乐有偿服务的场所。它包含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于城市文化市场的鲜明个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几方面来考察。

1、分散性。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是指文化消费点多面广,经营场所呈网状分布。首先,乡镇的文化经营项目大多是规模小、档次低、设施因陋就简;其次,作为市场客体的演出场所,电影放映遍及乡村、山湾、村头、溪滩都可搭台演戏或放映电影,灵活方便,可以说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文化市场;再次,民间艺人长期分散于广大农村,无固定班子,无固定人员,无固定剧目,临时组团,临场排戏,流动演出。

2、季节性。乡镇文化市场的供求状况受季节影响很大,时兴时落。农闲时,农民闲暇时间多,文化消费者随之增加,临时性娱乐业经营点亦相应增加,特别是逢年过节,由于外出人员回家,走亲访友频繁,整个市场呈现出喜气洋洋的闹猛景象。农忙时,乡村农活多,劳动时间长,劳动力相对集中,农民无暇顾及文化消费,整个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3、复杂性。农村文化市场是个较为复杂的市场。一是从业人员身份复杂,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以专职或业余兼职的方式经营娱乐业,尤其是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其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较差;二是外来演出团体的演出节目内容复杂,路头戏,无本子,格调不高,给审查节目带来难度;三是非法出版物充当农村文化市场。由于进货渠道不明,鉴定审查相当麻烦复杂。

三、管好农村文化市场的措施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用市场机制引导文化市场繁荣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具体的措施与对策是:

1、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市场协管体系。一是要实行职能部门主管。根据“文化市场实行分部门、分级管理原则”,各乡镇都要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小组,由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抽调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力量,组成班子,各司其职,落实任务,防止管理工作中的交叉重叠、互相扯皮、脱节失控的情况发生,达到通力合作,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要求行业协会协管。根据经营项目的不同,指导和组织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建立行业协会,开展“比学习,比贡献,比服务质量”的竞赛活动,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竞争的政策和激励机制。三是发动社会监管。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和社会奖励基金, 发动群众举报非法文化经营活动。在有文化经营网点的乡村聘请一天至二名素质好、身体健、觉悟高、又不外出的人员担任义务监督管理员,通过这批骨干及时提供和反馈信息,合成整体的社会监督效应。做到市场信息有人报,市场行为有人管,市场秩序有人抓。

2、创新要求高、巡查严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一是管理制度创新。推行“自办责任制”,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均要由相同的办案人员负责到底,严格按制度审批,最后由文体部门把关,进而提高执法工作准确性、统一性、规范性,避免错案的发生。二是管理办法创新。要实行对文化市场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奖惩挂钩。对乡镇所有文化经营单位分成片区,由乡镇干部和宣传文化中心市场管理人员分别负责,使网吧接纳未成人、超时营业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举报和反复上访大大减少。三是管理手段创新。聘请网吧义务监管人员,实行对文化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监控;成立文化市场协会,较好地发挥协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加大对文化市场的巡查力度。市场管理人员要在夜间和节假日不定时开展,对群众举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经营非法音像制品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并记入违规经营档案。

3、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市场执法网络。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与乡镇的管理权限、范围和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格局。一是加强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文化市场管理是长期的、复杂和动态的,要突出日常检查力度,强化突击检查,坚决打击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特别是对于演出市场尤其重要。二是独立执法与齐抓共管相结合。文化管理部门势单力薄,单靠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密切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构建联同和协同机制,加强合作十分必要。只有在部门间大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维护文化市场的环境净化。三是乡镇监管与配合督查相结合。在守土有责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配合上级部门督查,并联合周边乡镇共同管好文化市场,真正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不断提升乡镇监管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第11篇

根据5月3日召开的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文化部指示精神,要求确保在世博期间保证各文化经营场所的安全。歌舞娱乐和网吧等场所是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一旦发生安全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各单位要充分认清当前文化市场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于泰山”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协调和协助安全生产、公安消防等管理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安全管理工作。经研究决定,自2010年5月4日至31日开展全区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安全生产检查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镇(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市场办、稽查队要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开展和加强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检查工作。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

各镇(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文化市场办、稽查队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抓好文化娱乐场所安全生产工作。要立足于主动防范,在日常监管中要把安全检查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各经营单位要二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确保文化市场在平安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二)加强领导,全面开展文化市场安全检查工作

1、要开展一次文化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全面排查网吧、游艺、歌舞娱乐、演出市场等公共文化经营场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安全隐患,坚决堵塞安全死角和漏洞。

2、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重点监控,对在排查中存在突出问题和隐患的重点场所,统一列入重点整改名单,指派专门执法管理人员配合消防等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盯守,直至问题或隐患消除。

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主要是校园周边的音像、书刊店的检查,发现盗版非法音像、书刊一律收缴并查处。

4、加大对网吧、歌舞和游艺娱乐场所违法接纳未成年人的处罚力度。市场办、稽查队要严格执行文化部《关于加大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大处罚力度。要保证举报电话的畅通。

5、各镇(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要加强对本镇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监督,做到守土有责,发现问题及时与市场办、稽查队取得联系。

(三)加强协作、齐抓共管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协调和协助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开展和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要坚决依法取缔无证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对辖区内证照齐全的文化经营单位要进行安全排查和安全生产教育;对无证经营的网吧、电子阅览室、游艺、歌舞娱乐、演出市场等公共文化经营场所,要逐一登记造册,及时书面上报有关部门依法取缔,确保我区文化市场安全稳定。

二、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必须严格履行安全责任,依法经营,确保场所的安全。

(一)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填写《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安全隐患自查自纠记录表》,并于5月12日前报送区文化市场管理科。

1、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场所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做到“责任到人”,一旦发现不安全情况,及时处置。

2、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对场所内的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维护和检查,确保完好有效;对擅自改变经营范围、改变用途的,要报消防部门审核后到文化部门备案;消防疏散通道和标志必须畅通和醒目,在经营场所内,不得使用明火,对场所使用的电器设备应保证用电安全,禁止乱拉乱接电线,发现安全隐患应当立即整改。各场所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使用消防器材的方法,会扑救初起的火灾。

(二)各文化经营场所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经营,严格履行安全生产制度。特别是在营业期间必须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不得关门或反锁门窗营业,歌舞娱乐场所和网吧不得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营业,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保证所提供的食品饮料及消费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资源;中外

一、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产业己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据报道,英国文化产业2007年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一早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已占据总消费额的30%以上。在开放条件下,扩一大文化市场的准人,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人中国市场,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此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的规则仍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幼稚产业和弱小产业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总体实力、科技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是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并进人中国文化市场,推销其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这种冲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既是深刻的,也是现实的。因此,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在必行。

二、国外强势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有哪些影响和冲击呢?

一首先,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文化产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类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力发展的形态。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方式,使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市场化。”阴文化发展一旦产业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独有的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其生产的规模化、商业化、信息化被全世界分享,满足着世界人民的文化消费。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过去,人们经常认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文化资源是无限的,但是在今天,人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认识。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膨胀,它在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引向虚拟空间、虚拟人物的时候,也把它的生产空间拓展到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他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木国的文化产业利润。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支持下,从技术角度讲,它对一国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几乎趋于完美的境界,而对于该国的文化产业落后、经济和技术实力差的文化生产单位来说,对同一素材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几乎成为不可能,因为消费者旱已经认同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品,由此引发了文化资源的有限性和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间,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欧美文化市场对阿拉伯文学的消费为例,欧美文化市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下,对第三世界文化的消费呈增长趋势。在对阿拉伯文化的消费土,有两类作品特别受西方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一类是有争议的作家和遭查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到了西方就大受欢迎,有的甚至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另一类是表现阿拉伯社会的封闭性特征,描绘阿拉伯社会的愚昧落后、野蛮荒诞的风俗和日常生活图景的作品。从这一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背景和需求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角度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控制的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单一性的消费倾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必然贯通,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将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会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将面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将大规模进人中国,文化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降,虽然广大消费者作为直接消费者会从中受益,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新兴产业的中国文化产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的文化市场也面临着被冲击和侵占的可能。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中国本土有12亿人口,海外还有7000多万华人,对作为以传播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华语市场。国外文化资本绝不会放过这一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着地缘优势,但是却有着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劣势。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经济的发展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满足程度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人,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居民文化产品需求和消费水平,进而使文化产品的需求成为带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拉动力。“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成熟的高级阶段。这首先表现在它吸收和利用了先前的物质经济和知识经济一切有益的成果和条件,从而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全面发展;还表现在文化经济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将文化产业当做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经济发展必将实现双赢。

2.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政府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退出竞争性行业,同时避免使用垄断性的保护政策,让企业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要按照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