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方向

研究性学习方向

时间:2023-06-25 16: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学习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性学习方向

第1篇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以及优势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落实了真正的教育理念,事实证明,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的学习性,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从而有效杜绝高分低能现象。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并且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特有的优势,也是物理教学必然的趋势。第一,高中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规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第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为学生感受新知识、概念、规律的探索以及发现过程,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三,物理实验教学时间充裕,这样保障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所以,学生在实践性很强的物理教学课堂中,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自身的各项技能和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想把不知道的问题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充分了解物理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基本性质。

2注重实验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非常多研究性的实验,比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研究材料的保温性》等等。让学生通过做这些实验,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让他们认识到如何研究物理现象。高中物理课在落实研究性学习方法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征,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楞次定律》的课堂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从而引出此次课应将的内容。①闭合电路是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②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③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④假如知道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以及磁场方向,请判断导体的运动趋势?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已学知识得到答案,但是第四个问题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或是判断不清楚。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无确定导体中电流是否是感应电流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求电流方向就用右手定则,求导体方向就用左手定则。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用磁体的插入、拔出使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变化,并提出“什么决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此外,学生必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①电流的方向和螺线管的绕法到底又怎样的关系?②磁体N极插、拔闭合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变化?③闭合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能量从何而来?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就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依照自己的观察结果,绘制出相应的示意图。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实验操作,而教师仅起辅导的作用。此外,教师必须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在肯定做得优秀的同时指出做得不好的问题的所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乌音嘎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一中学)

第2篇

北京教育学院 赵玉如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的课程设置表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研究性学习每周平均3课时,高中三年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从去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评价、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实施范围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科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它侧重于学生对于分科知识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综合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方面,学科课程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在态度方面,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态度中的认知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评价目标、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评价目标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态度、多种基本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每一方面变化的水平作为其主要的评价目标。它更注重学生个体在上述方面是否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即更强调的是自我之间的纵向的比较。而学科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全体学生在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它侧重的是学生整体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即更强调不同学生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定量评价,更强调定性评价,且定量评价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而学科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定量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的教师、其他学生以及被评价者等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而且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课题小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中,结题的权重仅为0.3,而过程的权重为0.5,开题的权重为0.2。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班级只是它们的辅助形式,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是班级的辅助形式。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观察法等,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小组和个人来选择和决定,而学科课程更强调讲授法,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决定。

5.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范围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它可以在校内,如教室(但这不是主要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在校外的各个场所,如在街道,学生们可以在行人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等。

6.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如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某一研究方法的指导、结题的指导等。教师的指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往往根据小组或个人提出的不同问题而给予个别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一种系统的指导,而是简要的指导,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原则。有时也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如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运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这一方法的使用。而学科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系统的(即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系统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统一的(面向全班学生,至少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而且主要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几位老师共同来对课题进行指导,而学科课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负责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二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从前面对学科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科课程只是强调了人的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另外一些被学科课程所忽略的,且又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强调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Maker教授把问题划分为5种类型。

类型1——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类型2——问题已为师生所知,但问题的解法及其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而且答案只有一个。类型3——师生都知道这一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类型4——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类型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从多方面来确定。

从Maker教授的5种问题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往往只需要运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108÷9=?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问题。它属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解决这一问题依靠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除法知识就能够解决。而第三类的一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第四类问题开始,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教师所了解的范围。实际上,它开始体现了一种开放性,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到第五类问题,就更加开放了,连问题都不确定了。然而,问题大多是一种真正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很难只用某一门学科知识就把问题解决。从第一类问题到第五类问题,我们发现:无论在问题的确定,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以及结论上,都在由确定方向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由静态的课堂走向学生动态的生活。确切地说,书本上的知识更需靠学科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而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们解决。书本知识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既需要学科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不能划等号。它们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战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的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的权力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第一,它要求全员参加;第二,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

第3篇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开拓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指导中,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往往会首先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由于惯性思维方式的局限,当前仍有不少老师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优先看成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并在情感上产生了偏差,在点评学生的好坏时会潜意识地把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向的潜质或优势。但是,单纯地考虑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容易会让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失去价值,在不经意之中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分歧,有些时候还会造成一些恶性链接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端正心态,在指导学生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时,要尝试打破潜意识中的教师分数观,摆脱一味地强调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应用。在活动实施的时候,多留心去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差异,例如部分同学是喜欢总结语法规律的,部分同学是偏向于研究作文的框架和模式的等。通过适当记录和统计,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方向或发展潜能,然后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去选择研究性课程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兴趣中摸索自身的优势,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2.注意归纳和活用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规律

学校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面十分宽广,知识点是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如果想更清晰、有效地确立英语教学的框架,那么就应该把教学专业知识内容细分,根据不同的类型去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基本模块,在正式授课时灵活运用。同时,因为如今信息时代更新速度快,学生的接触面广,因此,传统的教学形式可能会受到新名词或新资料的冲击。部分时候还会出现学生比教师更优先地知道某些新起信息。对此,教师更应该及时吸收和归纳相关基本规律,多从不同角度去接受学生给予的点评和提议,并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手段,从而改善英语教学的灵活性。

二、如何进行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

1.课前自主分析教材,建立课程框架全面化

教师在学校中的英语教学会凭借不同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整体兴趣趋势等,在课前有选择性地调节英语教学的课程框架,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态,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少数同学去带动班级整体氛围,以共同合作的形式组合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

2.尊敬研究对象,人性化指引

学生作为教师的研究对象,需要获得教师客观地尊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考试分数等固定方向,还要融合人性化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理性把握好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衡量,认真参考教学评价,多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乐趣中体验和培育出良好的学习兴趣,怎样可以明确地把教学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提升能力。

3.丰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英语学习的其中一种形式,但是研究性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相对于其他学习形态,研究性学习的亮点之一就是能让教师带领学生自发到课外去开展。同时,英语研究性学习还能让学生打破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误区,让学生主动尝试针对某一个话题或目的去进行研究。例如,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考试的部分常考单词、词语、句式或作文模版等,组织学生兴趣去研究学习以单词“which”的语法、句式等课程研究。在确定了研究目的以后,适当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合理指引学生以“which”为研究目标进行全面的搜索和整理,然后共同归纳其规律。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元化地带动学生,丰富他们的眼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4.加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互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时,互动模式很容易带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且也能潜意识中指引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想要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中广阔的人脉,相互帮助:

(1)教师与教师的互相协作;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

(3)学生和学生的集

体帮助。通过研究性学习中多方向的互助,带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三、总结

第4篇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色以及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年龄心理特征和自身发展需求等方面,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中学生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看,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日益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日渐成熟,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以为其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倡导的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合作、对话、探究等教学理念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还强调研究性学习要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和语言环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开展贴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树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应树立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能力。此外,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提升了自身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

3.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使高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如下:

(1)张开想象的翅膀,与文本对话,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文的作者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都和学生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做到知其人、论其世。这样通过与作家、作品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的再造想象和自身的理解能力,对文本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文本、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已有的语文知识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

(2)语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进行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贵在创新,而语文和创造都离不开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放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创新能力。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积累的语文知识,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以及文中的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解读,在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产生共鸣、同悟人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使学生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①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的见解撰写成文。高中学生有能力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最好有一定文采。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和表达论述能力,以提高其探究学习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②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拓展研究方向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方向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拓展研究方法,在布置专题作业时,要对每一个专题做详细说明,比如对专题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和需要查找的资料等做出初步的解题释疑,以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目标明确,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及撰写论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③语文知识梳理规律化。梳理复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并记忆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也不乏语文学习的研究性。如学生在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知识时,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是语文诗词阅读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词的基本分类及其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找出其中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便举一反三、对语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效率。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杨旭单位:贵州省绥阳中学语文组

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 学习问题 策略 高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必然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高中英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高中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并吸纳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科学、社会、历史、地理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主辅的关系,师生之间将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英语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论文总结(或多媒体课件、网页等)结题答辩——成果展示等五个阶段。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指的是英语教师在学生确定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根据其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适当指导。在学生进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选好课题无疑是有利于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 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则在选题过程之中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还是由指导教师选定研究方向,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的整个过程,其间需要做收集具体资料——处理相关信息——反思问题并提问等环节的工作。这是一个从发散到归纳的过程,做好这一起始阶段的指导工作对于整个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是极其重要的。

1、确立相关课题。确立课题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归纳指的是针对有发散而提出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如何做”几个层面,由低到高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是比较、筛选、剔除、提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定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点,进而确立研究课题。指导“确立课题”即指导归纳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确立课题”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的价值性。指导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必须考虑这一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科学性、需要性和创造性。(2) 研究的可行性。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确定了题目并不意味着任何问题都能着手进行研究。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一课题时的可操作性。

2、确定课题小组。(1) 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定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必须立足于课内知识、学生的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和提高能力。(2) 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指导

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中笔者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那么指导教师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于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收集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操作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之后,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一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以下的具体指导工作:

1、研究性学习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英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身受益。

2、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 本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3、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 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几年来的实践中,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研究创新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非常必要又前途无量,是教改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评价体系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以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都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阶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学校因素

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经费等,但是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学,由于经费不足,根本不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即使是有条件的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以高考为中心,灌输式教学仍是主流。老师、学生、家长关心的仍然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在许多人眼中是与高考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内心并不赞成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根本就不了解研究性学习,无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段差异和地域差异,盲目跟随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做法,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性,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甚至某些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在研究性课题的开发上“越俎代庖”,即在课程实施之初,完全由教师来统一指定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师设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现象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和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成为空谈。

二、学生因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进行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受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学生挑选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选题上缺乏目的性和自主性,随大流的居多;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这类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进行。

三、教师因素

能够将研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具备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真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有效贯彻落实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受制于现行的考核机制,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也不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一些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师,由于学校领导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应尽的义务,缺乏物质奖励,在考核教师时也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这些英语教师更热衷于竞赛辅导,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布置了某课题后,放任自流,只做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最终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提高。另一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仍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应付检查了事。研究性学习从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到结题等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

血,如果真的想要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收获,把课题做成精品,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严谨、负责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如果教师能力缺乏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热情不高,即使勉强结题,也不会做出精品,成果经不起推敲。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以致用”的有效表现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无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往往存在随意性,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容的系统性。在进行评价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基本上由几位教师担任评委,一言定乾坤;二是评委在进行评比时,个别人主观好恶严重,认为文科研究性学习无用,重理轻文,评价有失公正;三是评价方法欠科学,有些学校评价研究性学习,仅仅依据成果展示,未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表现。还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但是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事先已知各项评价方案,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为了追求与评价标准相吻合,而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却刻意掩盖了缺点的现象,致使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丧失了评价的有效性,也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表演而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学习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新生事物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目前仍处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清霞.基于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143-144.

第8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研究性学习 现状分析 调查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及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认识到竞争的复杂性和群体性,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过程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不断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要求。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临泉县、界首市和亳州市部分初、高中的体育教师和初、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数据。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卷。学生卷设计了17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及了解情况;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及效果;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顾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及建议等方面。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8份,有效率95% 。体育教师卷设计了18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关注程度、了解情况及运用状况;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顾虑、困难及效果;教师对体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需要改善的方面以及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共发放问卷78份,收回75份,有效率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及运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非常了解”的只有8%,60%的教师只是“有所了解”,近32%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或“不了解”。当问及教师对研究型学习的理解与实践的关注程度时,78%的老师只是“偶尔关注”。59%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只是“有所了解”,29%的学生只是“听说过”。对研究性学习“非常了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说明很多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宣传、执行不是很到位,进而研究性学习在老师中的宣传、执行就很不理想。

在接受调查的师生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很不理想,主要是偶尔运用。关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情况,79%的学生表示老师是“偶尔运用”,“经常运用”不到7%。和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被调查的老师在教学中“偶尔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占78%,但在问及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时,67%的老师表示“非常赞成”,33%的老师持“赞成”态度。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运用情况不佳,但老师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开展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2.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认识情况

关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是否有帮助,被调查老师认为 “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20%和60%,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16%和68%。可见,运用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方面不管在老师中间还是在学生中间是有很高的认同度。关于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对提高团体协作能力的作用,所用的老师均表示有帮助,甚至是有很大帮助;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有很大帮助。但问及学生“小组成员强调其互助合作的精神,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近60%的学生表示一般或不好。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反馈

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问卷中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主旨:体验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相关学科联系及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这四个方面来体现。根据统计结果来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研究型学习实施的效果更多持一般态度。如对于完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体验程度,63%的老师感觉学生体验到的艰辛和欢乐程度一般;11%的学生感觉很好,35%的学生感觉好,感觉一般和没有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学生分别占46%和8%。关于改变学习方式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学生及老师更多持有一般态度。关于加强相关学科联系方面,87%的学生和78%的老师均表示有时或很少综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及原因

由调查结果可知目前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不理想及实施效果整体表现不佳,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难题,同时老师和学生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也有其自身的一些顾虑。这些共同导致了体育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问及“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困难有哪些”(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根据统计结果来看,老师提及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65%的老师认为自己缺乏有效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指导,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稍显力不从心;二、60%的老师认为是学校缺乏资料、设备等资源,难以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三、50%的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差,难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老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的结果统计中居于前三的分别是:所有的老师都担心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学生学不到东西;86%的老师担心学生“一放就乱”难以管理;71%的老师担心指导成果难以体现。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你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统计结果中位居前三的分别为:84%的学生担心学校搞形式、走过场;73%的学生担心得不到很好的指导;67%的学生担心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达不到研究高度。此外,担心影响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担心查阅文献困难或调研有难度;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等方面都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由此对照教师提及的困难发现师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谋而合,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四、建议

1.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

好的教学模式若想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必须转变参与到教学中各个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它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同时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体育老师的角度来说,实现教学观念的六大转变是关键,即:“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由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由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2]从学生角度来说,应彻底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的束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总之,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实践。

2.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运用过程中,虽说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并建构知识的过程。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实施主要是看体育老师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否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并使研究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等等。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过程中,仍需要体育老师的进行系统的活动设计和适时的引导与启发。可见,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这要求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和自我调控能力、自学和科研能力。此外,熟悉网络,拥有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

3.学校的支持与保障是基础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超越,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校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保障其实施。诸如: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所必须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尤其是进行教学资源系统和操作性强的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探究学习活动所需的便利的上网条件与充足的时间;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顺利地运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 desig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ROL)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ROL.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urpose of ROL i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to guarantee its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olicy support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传播以及应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研究性学习是这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关于研究性学习,其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四个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用思维导图对研究性学习概念进行的归纳和描述,如图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行为主体,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1]从教学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从问题出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尽可能贴近研究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习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进行学习,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它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在方法论意义上表现为主动性特征,在课程论意义上表现为开放性特征,在学习论和教学论意义上表现为亲历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从事探究活动、自我调控探究过程、自我总结探究结果;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兴趣的不同,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不同,检索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不同,对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开放性状态;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研究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这里,笔者侧重归纳了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化这一根本要求,而现实中,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学习者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课外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设计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知识的过程,前者即传统学习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关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较公认的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3]“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1910年创建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始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式。这些经典案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进行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并提高实际能力。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加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应用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趋势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的。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特点的实践在持续地进行着。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才能切实帮助学习者适应当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教学方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三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

第一,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社会需求,即教学内容要适应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条件。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让学习者投入其中,尽管有时这种条件可能是一种情景模拟或是过程的模拟;要尽量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习者解决实践活动以及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用怎样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有赖于对课内课外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最为传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引入诸如多媒体教室平台、电子e黑板等工具,从技术上提供实现讲授、演示、讨论、实践训练的情景环境。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材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在教材编写方法上要不断提高与学习者兴趣的关联度。课程考核方面,必须打破2小时内一张试卷、标准答案的成绩评定方法,因为这种考核方法往往很难全面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特别难以评价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习者通过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外教学环境中实现。功能完善的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网站中大量的专业参考资料、学生研究报告展评、常设的学习交流论坛等能够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方向、激发研究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成分的扩大,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如果教师单兵作战,仅凭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完整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教学。当同专业、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进行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是具体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仍是单兵作战,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时也多是按教师个人的思路进行,比较难有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总体上,高校在满足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鉴于在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组成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展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高校应尽快该制定加强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设经费、绩效评价等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通过教学团队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集体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搜集资料、编撰案例、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必须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显然,这与普通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教授本科课程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

实际上,当教师长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深知科学研究各阶段特点,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学与科研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措施。如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培训;对于教改项目要改变以论文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把教学效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践效果来评价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应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能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觉行动,一般也不计算工作量,这使得研究性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学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导致教师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鉴于此,高校应该把研究性教学相关评价指标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可设立研究性教学专项基金项目,建立教学评价与教改经费的关联等,使研究性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而不是流于形式。随着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学习者将会终身受益,他们将能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

第10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如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

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8-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13YB00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艳(1978―),女,山东平原人,博士,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认识。一种是将其看作一门课程,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来说,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在大学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学习方式。将其视为一种理念则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们从理论上的讨论。

本课题是从教学角度对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采纳的是第二种观点,尝试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融入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

一、经验与知识――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目前,大学的“研究性学习”基本被等同于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让本科生了解和参与科研活动。最早的是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随后是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继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也陆续设立了类似的科研训练项目。[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们的认识。比如刘树仁[2]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李尚卫[3]也直接指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王睿[4]给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依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其实从“研究性学习”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简单的理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甚至可能造成对“研究性学习”的本性的背离。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在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后是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内容。[5]从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面向“经验”,面向现实的生活,从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最终仍然需要形成正确的“知识性”认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知识”,而是拒绝用既有的“知识”去限制学生。除了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研究性学习”起码还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面向经验;二是科学的认知。

所以,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做法确实有所偏颇。因为这极易将学习简化为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对研究过程的了解,而忽略了“面向社会和生活现实”这一点,甚至会降低了对认知的科学性的要求。比如,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便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也没关系。[6]而对于一般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科生来说,他们能参与的“科研”工作,不过是研究资料的梳理,即便形成了某种认识,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恐怕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还是有距离的。

早在2001年学者安桂清[7]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不能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的观点,但是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接受。因为她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的这篇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虽然被引用了92次,但之后被不断重复的却是“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主动学习”。因此,有必要重申“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书本世界,注重体验性,不能用已有的概念和思想限制学生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更不能用单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取代了探索式学习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和实施还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来做个性化的设计,否则便可能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同样是对“研究性学习”的背离。

二、学习与创作――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正式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10多个本科专业。这为戏剧与影视学下属的各专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性”要求的加强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

以前,戏剧与影视学的各本科专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依托不同的学科建立起来的,如文学、新闻与传播学、信息技术等,对专业性并无特别突出的要求,基本同普通文科专业一样,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然而,根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划,培养艺术专门性人才成为影视教育重心,艺术教育面临从“学术型”向“专业型”的转变。[8]这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创作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和个性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个性,压抑他们的创作潜力。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就业去向需要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习惯

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该领域的创作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影视剧、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影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工作。戏剧与影视学的毕业生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和制造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需要比普通观众更有见地,对事物认识更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对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这种工作最忌讳的便是人云亦云和僵硬死板的图解,尤其需要的是正确认识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对社会生活现实有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人才。

三、目标与手段――在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除了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之外,还要适应特定的教学对象。目前,我国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生源并不是第一流的,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其他的同等本科专业。所以,大部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并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稍差一些,但感受力、活动能力比较强。

笔者和辽宁大学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此次教学改革实验,涵盖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等几个专业的学生,涉及了学科通选课、学科核心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几个类型的课程,经过理论上的探讨和实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建立“存疑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将“正确的知识”告诉学生,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任课教师要改变这种“传递式”教学,建立“存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问题,不予解答。一是将有争议的问题和尚无定论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告诉他们此问题无解,同时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要让学生了解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无法形成定论的根源又是什么。二是在某些内容的讲授意设置问题,但不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的方式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打破他们那种“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6]

“情景式”教学是对“情景换位”的学习模式的一种转化。要求教师改变简单的思想观念传输的方式,学会将抽象的问题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可以通过详细、完整地讲授思想观念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让学生对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用模拟的方式,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体会其中的特殊感受,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始终都是具体的人和事,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只有对具体情境具有认识、判断和再创作的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影视艺术工作。

(二)设计“参与性”课堂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认为上课只需要听就可以了。学习认真一点的,还会做笔记,学习不积极的甚至连纸笔都不带。“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改变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模式,适当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问题,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随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

还可以设置学生“讲习课”。将一些知识性比较强、问题相对简单的授课内容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讲。还可以设置提问环节,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主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对于学生疏漏的问题予以补充,对于其中比较重要但学生又没有讲明白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规定性作业与自主研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练习方式

大学教学,特别是一般的文科类教学,不太重视课后练习,也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一学期只做一次课后作业,而这一次作业通常还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教师并不给予太多指导。学生的实际训练其实是很少的,而缺少指导的一两次练习也基本没有意义。这种“少动手”甚至“不动手”的学习方式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选择;开发

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意义下,承载了数学学科特殊的教育任务,在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使得学习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深刻性、高度抽象且又普遍适用上,因此,学生在接受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时,会本能地思考数学概念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它们将来的发展,研究性的课题常常由此而产生,但是,并非所有因此而产生的问题都适宜用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功能在于能使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分析和深入思考中。不断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并上升为自主使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和数学中一些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那些与学生现有数学基础相近的问题,那些经过学习、思考、试验、争辩之后,能够为学生展开一片数学新天地的问题,才是研究性学习需要的问题,一般来看,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取材于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应注重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也应注意对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机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是很强烈,目标大多也不很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很多学生在选题时一味关注强调题目的研究价值。或者提出的课题超出自己的研究范围难以实施:或者研究方向比较偏,所以可研究性比较小,研究面偏窄:或者就是因惧怕完不成任务,随便选择题目,而没有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就做出选择,导致研究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自然结果也不会乐观,选题应该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相一致,能够应用到以前或现在的学科知识,课题要与自己擅长的部分联系密切,才能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和创新性才能。

课题的选择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和首要的一环,因为课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之一,整个学习活动都要以选择的课题为依托开展学习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个好的课题的呈现和提出,是成功和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比如我们提供学生课题的同时。帮他们分析哪些课题更适合选择,城市的孩子对于超市并不陌生,可以以“超市中的数学”作为研究性课题,既贴近生活,又便于学生收集资料,若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无从下手,开放性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课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最后的研究结果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可能也会呈现多种可能,研究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

经过与多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的教师表示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实际上还是会落实到教学上,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但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必须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基础知识既可以熟练掌握,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勇于思考和发问,提出新的设想和问题,更有动力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超市中的数学”在提出的同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去体会数学的存在不仅仅是数字的呈现,还会联系到统计、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理解、巩固、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应由教师去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开一个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介绍问题的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引出,也可以就学科领域的某些问题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课题的选材方面,课后习题中的思考题可以是一个备选课题的起点和导线,教师可以加入社会热点和历史事实,或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领域作为问题的背景和切入点,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条件下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引导学生尝试作出解答和可能性分析,总之。教师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是引导性的,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再次,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性学习的实践性,这是十分重要而又经常被忽略的一点,中国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的成绩好。但是科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却相对差一些,在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急速增加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这种创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是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涉猎不同方面的知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科之间也有一定的融会贯通性,另外,知识的获取除了间接方式之外,直接经验是最有效而且深刻的学习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中数学为例,高中数学的公式和定理多半是以直接方式呈献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导入的阶段对公式进行阐释和解析,使学生明白学会运用,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完全打破教师课堂主导的地位和授课方式,因为学生可能对公式的存在和推导过程有很大的兴趣,这种一知半解的求知状态,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机械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我们都很清楚的是,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以章节区分的,但是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是积累性的。就像砌墙一样,自下而上的一块砖一块砖摞起来,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研究性学习就像是这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自己对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归纳和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得出结论,在这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目标是一致的,而学生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却是不同的,这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和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当中了,如此,不但是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是学习主体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尝试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看到一个问题的多面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创新。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的补充,它是实施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师生可以自拟其他课题,更提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和开创性意义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和内容一定是可行的,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潜力的材料和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和引导,起着组织者的作用,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