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载体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时代性、承载性、导向性等特点,我们在探讨其载体创新途径中应该注重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寻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创新途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1.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其当前的实际需求,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现代化电子通信设备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愈发重要。加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完全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这些资源中有优秀也有比较低俗的信息,教师或是学生自己不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不良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影响。2.顺应当前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同时越加注重对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进行载体上的创新才能顺应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脱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积极创设,以促进师生之间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对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3.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飞速发展的社会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在高校开展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断有新鲜事物和新鲜元素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载体难以完全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这些新鲜事物和元素的出现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开发新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法要求其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变,对其载体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学业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的具体探讨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建设。高校日常管理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载体,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载体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们在进行高校日常管理载体优化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热情,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职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统一;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为现代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反省之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将日常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课程载体对实现高校学生这一目的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业课程载体对高校学生的传道解惑功能,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说明: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掘专业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属性,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辩论会、演讲赛等形式的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提高。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载体的创新建设。良好文化氛围载体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通过对校园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实现文化氛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载体的作用。高校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隐性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顺应时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实际需求,重新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创新追求。进行文化氛围载体创新建设时,学校需要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增强图书馆、展览馆等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实现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适当学会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起到了直接的组织作用。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应该符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原有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对当前或是未来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科研调查、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参观红色文化圣地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提升。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载体的创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应用最能体现当下高校特点的传播媒介,以此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及时性的明显特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其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加。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隐秘性,在校园范围内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社区,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都能及时了解认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的坚实保障。我们以高校全面发展大局为出发点,顺应时展需求,以便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作用于学生、社会的有利价值。
参考文献: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
[2]张俊洁.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78-0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它有利于思想教育走向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扎实推进,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管理体系,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由代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代表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行政院长和辅导员,以及代表基层班级管理的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共同组成,统称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平时积极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如有发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与学院辅导员老师或心理中心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辅导员或心理中心老师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对于超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的学生,学校将指导其前往专科医院进行鉴定和治疗,并通知家长配合。我校某学院的一名学生经心理委员反映异常,心理老师对其做了专业的咨询与干预,成功渡过了心理危机。
(二)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和思想状况,我校每年新生入校以来,采用专业测评软件对全校大一新生进行集中的集体施测,掌握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按照专业标准对高分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并分类进行干预,分为一般关注和重点关注。一般关注是由于遇到重大生活事件造成的心理失调,经过调节,可自行恢复的学生,只在心理中心和学院辅导员的范围内知情。重点关注存在严重性格缺陷、患有精神病史或自杀未遂经历的、社会支持系统脆弱的学生,需要学院随时关注并将其纳入心理预警库,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做好个体和团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真诚、认真的接待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并做好咨询记录,切实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针对各个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开设系列的专题讲座或团体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如大学生的交友问题、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考试压力和择业心理问题等,通过趣味、灵活的形式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一)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和学生预警管理办法,防患未然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正是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自我感觉良好,独立性和依赖织,常感觉到理想和现实脱节,经常出现自我矛盾和不稳定的状态,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危机。通过正确处理各类危机事件,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危机策略,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学工部心理中心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突况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讨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监控整个干预过程,总结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经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
(二)对学院辅导员和相关心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
各高校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在人员结构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合或交叉。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每学期对各学院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技巧和团体心理辅导等。
(三)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提高其心理自我调试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的主要渠道。学生入校后就有机会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拿我校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校学生中,有近8339人修过或正在修这门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实现了普及心理知识的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
(四)每学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面对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片面性和抵触情绪,高校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每年通过“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期间,在校内通过喷绘板报宣传,举办现场心理测试或者心理图片展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载体中,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帮助同学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协会每学期可定期出版并发放心理杂志,充分利用心理网站或将一些心理知识直接发至心理委员或心理协会成员的飞信群、QQ群,并在群里定期发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讨论心理困扰的解决方法等,真正做好“预防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四、结合科研项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学生工作专题研究,是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党的十精神的过程中,学生工作部门应研究当代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动和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近年来,我校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不断摸索学生工作的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通过调查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90后”。他们生长在一个意气风发,民主富强,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代,在心理、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时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征。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良好,但在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对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紫手环”不抱怨团体成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自我接纳,适当的人际行为训练和积极、乐观的个性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个人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强迫意念和行为,降低人际焦虑,避免精神病性的发生,达到悦纳自己,停止抱怨,活在当下的良好身心状态。
(二)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对财经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为财经类院校,在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基础之上,进一步展开财经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同90后大学生一样,财经类大学生的主题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方面。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说明财经类大学生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高,可能在学习生活上不够弹性化,太刻板,神经容易紧张,在社交场合过于拘谨担心,对周围环境敏感,情绪易于爆发等;其次,在男女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从SCL-90来看,女生比男生更易表现出抑郁、焦虑和恐怖。
针对女大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情绪问题,我们专门开展女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等形式,帮助女大学生正确理解情绪对于个体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检查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主导情绪特点,并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情绪管理,构建愉悦心情。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W管理中的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保障教学管理的“向”
教育价值观是决定大学管理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教学管理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保障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1.2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
面对普遍存在思想开放活跃、个性鲜明独立、积极乐观却又敏感脆弱等特点的新时代大学生,要想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单靠传统的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的“质”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追求合作价值的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从而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提升教学管理品质。
1.4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宽教学管理的“道”
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中去,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获得一手教学信息,为教学管理的改进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拓宽教学管理渠道。
2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存在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不足
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大都本着按照规章制度做事,而忽略了学生群体对于教学管理的需求。教学管理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时候是自上而下的通知,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没有足够的重视,鲜有自下而上的反馈,由此导致了学生对于教学管理的抵触情绪,许多活动不好推进。
2.2教学管理中的引导作用缺失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主要侧重教师教学的管理,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极为欠缺。就所学专业而言,学生除了课堂上面对教师有限的时间外,没有机会和时间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特别是对于新入校的低年级同学而言,在引导作用缺失的前提下,会显得更加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以至于升入高年级后发现专业基础不牢固,专业兴趣缺失,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科研能力而言,如果教学管理者不能够搭起学生与专业教师间的桥梁,大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进行科研探索,而专业教师也不知道该对谁指导,从而造成低年级学生没有科研概念、缺失科研兴趣,高年级学生没有科研技巧、科研能力较低的后果。
2.3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对接不畅
教学实践是由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课以及专业相关实习构成的,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专业实操技巧,从而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来产生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是由公益活动、党团活动构成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其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来积极为社会做贡献。这两类实践分别建立实践基地,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实行,两者各行其是,对接不畅。对学生而言,两者两者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够相互作用,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而且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4教学管理中创新意识淡薄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依靠教学管理制度的强制性来推动各项工作进行的模式。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和老师需要被动接受一些工作和管理,学生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不自主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2.5与学生工作管理者沟通欠缺
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分工过于明确的现象。负责教学管理的人员只负责自身的教务管理工作,负责学生管理的人员只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日常了解极少,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没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方式来渗透教学管理的内容,使得教学管理方法生硬,教学管理模式死板,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而学生管理人员又普遍存在对于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不了解,对选课、重修等制度、流程不熟悉的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及时、没有针对性,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
3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途径
3.1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当前教学管理模式传统、死板、强制性突出等缺陷,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将“自上而下”为主的模式转换为“双向互通”的模式。定期召开教学管理工作师生见面会,及时让大学生获取教学管理及决策的相关信息,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反馈的问题,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群体,积极了解学生所求、所需,将教学管理规范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鼓励主动学习、自觉遵守、表现优异的学生,将教学管理规范化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团指导、科研意向、实习实践等方面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好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和表彰,增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2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学术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教育管理引导作用缺失的问题,应加强学术管理。在强化学术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度革新,设立导学机制。
(1)以班为单位设立科研小组制度。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为每个小组配备科研能力强、科研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担任科研导师,在课上及课余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课业学习、科研实践、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加以指导和统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积极发展。
(2)以专业为单位设立实践小组制度。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成立实践团队,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负责为每个团队联系专业技术高、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不同时期的指导,由高年级带低年级,完成团队任务。在团队任务完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
有效的导学机制的设立,不仅可以实现目标精确化,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可以实现“近身教育”,明确学生学习方向和目标,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教学管理内容创新
3.3.1建立“1V3”模式评价体系
“1V3”模式评价体系即1个学生对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教师3位教师的互评体系。在3方面教师给予学生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同样给3位教师评价,以便双方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砥砺,实现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体现。
3.3.2保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互通
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应及时沟通,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堂出勤、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情况等信息应及时告知学生管理部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某一时期内心理波动或者思想波动较大的同学予以关注,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管理部门也应将学生的重大变化、心理素质、日常表现等情况及时告知教学管理部门,以便任课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更深入地帮助学生解决课业、科研、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应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使双方及时获取对等信息,了解学生状况,从而及时发现、分析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3.3.3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开展
在保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互通的基础上,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就可以实现结合开展,无缝对接。学生管理部门在进行社会实践安排时,可与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将社会实践团队和专业实践团队融为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同一团队,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予以学生技术指导,辅导员予以学生思想指导,使学生尽快融入实践环境。在完成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双重任务的同时实现专业技术培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双赢。
参考文献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不佳的原因
(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带来的片面观点的影响
造成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应试教育不仅仅在中小学盛行,在高校里同样如此。学校、家长、甚至学生个人重视的都是核心课程学习,社会各个层面往往首先看的就是学生的专业功底,专业功底直接影响就业,而就业率往往又是评估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再好,专业功底差一点,照样不能拿奖助学金,照样不能入党,成绩把剑,即使思想品行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评奖助学金。家长、学生、社会只看期末的成绩通知单,而对于期末评语的关注度往往不是很在意。这些片面的看法给德育工作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
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学生入学成绩的期初、期末成绩开始,到学生最后毕业的整个班级的一次性就业率。这些往往有一个详尽的考核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职称评定,奖金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非是以“两课”(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基准扩展进行,理论上的道理虽然讲了许多,但是,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代同步。这些课程虽然一般被列入必修科目,可又一般是考察科目,而不是考试科目。学生很难真正用心学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从电视广告到甚至到卫生用品,“洋”字的信誉就是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就有结论:“中国就是不如外国”;社会上也常有“重视海归派”一说。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海外一些思潮也传入中国。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赌、黄、暴力等现象。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几乎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认识过于空洞与肤浅,没有与学生的真正成才结合起来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除了一股脑的把相关课程原班讲授外,就没有其他安排。没有把思政这方面内容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甚至职业生涯辅导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过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关注、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向
(一)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我们应认为,新时期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教育”。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全面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二)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
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在这个体系建立中,要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这一层次中,要注意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工作能动性。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理念与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科学管理、严谨教学。
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除继续发挥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升。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体验式”和“体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构造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以个体体验、体悟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体悟的基础上,确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四)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强化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大力开展隐性教育,采取各种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等,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此可以开展与组织各类演讲赛、辩论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及各种庆典活动等,重视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变为主动受教育,彻底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味的状况。
(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顺进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工作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以讲,在某一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途径上不仅相似,而且有些地方是相通的。
(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考核与反馈机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苗桂芬(1965―),河北献县人,沧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近年来发生的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高校学生自杀等事件,都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本文作者提出自己的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弘扬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以其对大学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努力做到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高雅,体现高校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既有利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又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园宣传舆论环境以其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表现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功能。
二、加强网络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大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接触有利于学习的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有争议的话题组织讨论,比如“网瘾”“网恋”等,通过他们的辩论与思考,使他们正确认识应当如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律教育能力,自觉地抵触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筛选有用的信息,为大学生利用网络打下基础。
三、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切入点,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心理是思想的先导,因为心理失衡而引起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行为上表现为怀疑他人、在网络上虚假信息等。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疏导,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与个别学生谈心,交换意见,分析其心理问题所在,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咨询讲座,建立心理咨询QQ群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情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健康成长。
四、增强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开展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组织地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审判现场,让案例事实说话,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更有说服力。
(2)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净化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彻底抵制社会不良文化、行为的浸入。其次家长也要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多与辅导员沟通。最后学校要与学校辖区的司法机关定期联系,加强校内的司法教育宣传,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优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环境。
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知识群体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多元的知识结构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同时,也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系统的高教管理理论,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要不断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要及时地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同学感受到学校及辅导员的真切关怀与温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透过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因势利导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部署,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引领作用,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指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完善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关键。目前部分老师还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只许学生“听话”,不许学生“说话”,难以达到“入心”、“入脑”、“入行动”的效果。高校应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红色社团、研究会等,使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共同的精神自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积极采取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组织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新的形势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创设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要大力强化课外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渠道,通过情景感化、环境熏陶、行为实践等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深入研究“90后”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深入指导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搞好班集体、宿舍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个别心理疏导,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认真解决学生具体困难,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帮助中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活化;概述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当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提出。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阐述,是2004 年李焕明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研究
1.理论依据之一:人本论思想的研究。众多学者论述,人本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因而是彻底的“人本论”。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理论依据应当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而不是学者们所提的“的人本论”。
2.理论依据之二:回归生活世界观的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离开生活世界这一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将变为虚无。
3.理论依据之三: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经典作家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应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新来源。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生活化。虽然学者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但已经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联系。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的研究
胡凯针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势,而这两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从教条式、封闭式、单向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发挥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二是在教育行政、教育政策上呈现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的趋势。
四、关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钟平艳、周丽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中,主要提出了三点现存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理论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多注重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的现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本质。
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义的研究
杨治华、钱军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民族的创新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是大学生现实生存环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一种正确的教育主体观,在平等的主体交互作用中,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他们在结合了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情况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的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的现状。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一是从教学主体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经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回归趋势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和论证,但是都没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但是观点具有一定的笼统性,不容易掌握,缺少全面具体的措施。
七、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理论,被众多学者们视为国外将学校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开始。英国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良好公民,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独具特色。德国在道德教育生活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道德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的高校建设、大学生自身发展凸显新特点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不应当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更应当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创新策略;新媒体环境
随着近些年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无可置疑的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之中,这一点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新媒体时代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不但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的挑战,成为了现阶段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动力。鉴于此,为了加深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就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虽然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加丰富的内容等等。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难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概括来说,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自行获取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新媒体的规范化程度还不够高,且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所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开来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而高校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这些负面的信息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教育中的积极影响,规避新媒体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状况却可以发现,虽然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较为熟练的应用新媒体工具,但是,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却普遍较低,而且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工具有效的应用到教育工作中的能力也有所欠缺,还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科学有效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给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表达愿望更强,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的更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单向灌输教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模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首先,要注意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的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互动的加强,各种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形态都充分体现了互动的特征。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加教材”是最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单一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了。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优势来有针对性的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其次,要注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必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媒介素养为基础。而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一方面可以在本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通过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方式,来定期组织开展媒介素养培训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流自己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
最后,要注意借助新媒体工具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通信媒体和网络媒体,建立QQ群、微信群、开通微博、建立主题网站等方式来更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通过适时新媒体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取舍,从而有效的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队伍 建设 对策
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从教育过程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等管理活动环节所决定,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现实,迫切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
一、新时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尚缺乏整体性的科学规划
近年来,各高校比较重视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选拔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走上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他们的优势在于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层次较高,思维敏锐,富于开拓精神,且对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情况有着切身体验。这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统一。但另一方面,中青年学术骨干走上中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明晰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在理论政策水平、宏观控制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存在欠缺,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明显缺乏。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作战能力与承载任务不相协调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个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政治敏锐性不强,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一些高校领导脱离群众,作风浮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存在着和形式主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整体来看,思想政治徽育管理专职队伍人心不稳,后继乏人乏人;从专业化程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从培训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教育培训质量有特提高。干部的教育培训虽然己形成制度,比较规范,但培训的质量即培训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正面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缺乏学历和专业知识和进一步提高和更新的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其应对新情况、处理新问题的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学校人、财、物的组织和使用,决策参考的提供以及领导层方针政策的施行等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能,势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进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效能低下的问题。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发展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从制度建设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着制度机制建设的不相适应性。这种不应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度建设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高校在制度建设的力度及其发展水上是有差距的,制度建设具有不平衡性。第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所谓相对滞后性,指的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制度,有着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方面以至不能完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任务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的制度建设还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与时俱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致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又有群体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制度机制缺陷因素,又有模式因素等。认识论要求我们,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有效地解决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本质上进行成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型学科,其学科地位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加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
2、管理权威因素:高校管理权威的模糊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自信心不足。
首先,由于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管理和后勤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一切政策和制度(如晋职晋级、评先表模、收入分配等)都向教师群体倾斜,高校虽然也通行“科层制”,但其专职管理人员不像国家公务员那样在国家机关中处于“主人翁”的主体地位,而是在高校中处于“二等公民”地位。其次,绝大多数高校工作人员,分别在行政职务和业务职称这两条平行的道路上发展,两者相对独立,相互影响有限。
3、队伍专业化的因素
第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任职资格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当作学校的富余者,认为只有那些教不了书的人才去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二是在高校只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管理队伍,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发展;三是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及学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的学术队伍绝大多数是兼职的,专职的很少,特别缺少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都有所建树的、复合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人员。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任职资格制度缺失;二是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内部机构设置与党政机构类似,其管理运作也是按照政府管理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重叠、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人浮于事。
4、培训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千部业务培训不够,工作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存在重使用、轻培养、“放电多,充电少”的倾向。其客观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具有的事务性特点决定的;二是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事务的管理过泛过细所造成的;三是高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工作没有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所带来的工作无序和忙乱所造成的。但从主观方面看,一是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二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制度不健全。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优化构建的基本途径
在借鉴其他高校成功教育经验基础上,研讨新形势下高校将如何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从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内容、途径和评估等方面力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全国及所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组织和人事部门要积极支持、主动配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将中央和地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全面纳入干部人事制度和可供执行的相关政策,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工作。
2、加强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和理论指导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揭示新规律,更深入地研究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创新点,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具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力度。国家和各省(市)要在加强现有学位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和博士点的数量和布点。加强对硕士、博士点的建设和管理,严格考核和评估,促进其提高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支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力争多出精品,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
3、按照专兼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兼职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作用,尤其是优秀党员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作用,着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近年来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采取“过程管理-阶段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实行班主任制,在高年级实行班导师制。本着工作需要和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应在学生班级配备兼职组织员,以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引导、培养、教育和考察,保证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较大幅度提高学生党员比例。实践证明,实施班主任、班导师和兼职组织员制度较好地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建立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形成合理队伍结构,保证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建立队伍资格准入制度,优化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是搞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专门的资格考试和考查制度,认定职业资格,强化专业技能,进行学科化管理。第一,确定严格的准入条件。根据不同类别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分别确定相应的准入条件,实行凭证上岗。对不具备资格或不符合从业条件者,一律不准进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避免不讲专业与职业要求,什么人都可以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泛职业和泛专业的倾向。第二、坚持标准,公开选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选聘,要在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岗位数量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通过选拔、引进、外聘等渠道,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等方式,经过笔试、面试和综合考核等过程,坚持条件,严把标准,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把“入口”关,逐步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质量。严禁随意降低要求,更不能通过非正常程序,将不合格的人员安排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沈萍.辅导员与班主任相互协作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两大核心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科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职业素养教育时,没有将二者相融合。使当前的高校学生出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发展
各大高校一直担负着输送各行业优秀人才的重担。在校期间,高校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思想影响,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职业素养则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精神,更好的为社会所接受。
1.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缩短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做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从长远上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得到统一和提升。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宗旨,凸显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能够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1教育过程中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对二者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相辅相成,在内在的培养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与认知的影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内在的改造和提高。因此在课程之间,可以应用创新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编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职业素养的课程,如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
2.3引进行业文化元素
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思想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要求的“职业人”,并解决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宣讲中领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在校园中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脱节。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所从事行业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对该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2.4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监督和评价。建立起规范的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规范。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竞争的机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评价和聘用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学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准。
2.5建设专业性的师资团队
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形式。需要高校对师资进行建设和创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从教师身上学到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与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融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接受二者的影响和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保证。综上所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是提高学生竞争力,构建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19-20.
[2]吕姝琦,刘晓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科技风,2015,6(10):235.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70-03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传统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角色定位来促成二者关系的形成。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支配关系。教育者依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及获得的经验,并将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展现给受教育者一个授道者的形象。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由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演变为多向、多渠道获取。教育途径及信息来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灌输式的领导优势削弱,自媒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强化,教育主体之间传统的关系面临解构的危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关系危机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拥有知识的秩序被颠覆,受教育者可能详尽、准确的获得教育信息,而并非教育者在教育次序的优先,进而也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传统的关系秩序面临解构危机。
(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影响,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受到外来观念的侵袭。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这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多种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信息交融过于繁杂,自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差,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往往这种环境容易使受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发生偏离。
(三)信息“分子化”造成滤网功能丧失,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微信、微博、各种论坛可以自由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人,每个账号都是一个传播信息的门户、一个载体。自媒体时代网络等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个人表达意识态度的空间越来越广泛,媒体也呈现出星罗棋布的态势,信息资源也呈现“分子化”的发展趋向,对信息的滤网功能难度越来越大,这种具有隐匿性及互动交流性特点的信息资源就造成了监管领域的盲区。大学生接触信息并获得的知识及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所涉及的范畴,对现行方式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1]。而信息的“分子化”使原有的滤网功能丧失,学校及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管,国家意识形态受到威胁。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一)自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环境的开放性。自媒体时代一改过去信息渠道单一的状态,自媒体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新鲜事物,表达个人思想,传播政治文化的新手段、新媒介、新载体。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象牙塔的塔尖教育中的精英,他们对知识、信息及新鲜事物的接受及运用走到了时代的前列。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表达“话语权”的空间日益增大,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与社会上不良事件及风气斗争,表达着自己的政治、价值观[2]。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自媒体这个途径及手段,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自媒体提供给高校的教育空间,使自媒体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自媒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自媒体时代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个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思想[3]。因为大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受
育者,他们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特殊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在自媒体时代,虚拟世界、虚拟身份赋予大学生更多的勇气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媒体传播到网络,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来实现各种思想的讨论。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自媒体手段可以简化程序、缩短空间,学生们通过微博、微信、qq等加好友、加关注及时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困惑和思考路径,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规避自媒体所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困难,如何发挥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帮扶和促进作用,来抵御各种风险的考验,降低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自媒体时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等多重因素交错,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改革方向,以自媒体手段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终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要素的地位与分工,更是终极目标的体现。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应树立信息社会的发展思维,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实行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传统的媒介为载体,而对于自媒体时代的主流群体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将自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自媒体手段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及时预判这一形势,尽早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广泛的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互动,以互动形式来摸清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传输平台,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及时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信息。如建立微信、qq、微博关注群体及群,开辟校园bbs交流互动平台,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5]”自媒体时代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影响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自媒体时代的目标要求,发挥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目标的要求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高校通过互联网建立“官方微博”,在微博中传播贴近大学生热点主题、广泛的吸引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讨论,使官方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同时又要依托学生党员、团干和社团精英来作为“意见标兵”,发挥他们在自媒体环境下的示范与鼓动作用,并积极开办学生“思想道德诊所”,诊断学生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并给他们开出一剂良方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构建班级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进行全程布控并加以引导,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目标。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途径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沟通在我们自媒体时代有着广泛的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6]。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政策深入实施和突破性进展,在宽带、移动互联网以及3g网络的蔓延之下,台式机、手机、平板等平台建立起的微博、新闻门户网站、新媒体音视频、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形态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数字化、碎片化、分享化、便捷化、多元化、全民化、草根化的网络意见表达随时随地可以实现。新媒体改变了互联网的面貌,正如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新兴的媒介传播形态,
由于打通了和网络新媒体、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通道,使其紧密结合,其在实效性、传播速率效率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无可比拟的优势。除了大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之外,自媒体为大学生与教师、高校及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络途径。各高校应积极利用通过自媒体教研工作动态,征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建立高效、快捷、易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
(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来适应自媒体时代新环境
大学生的媒体素质教育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媒体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要求规格更高,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学界及高校关注的热点及重点问题。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素材与自媒体,如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自媒体相互融合,提升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与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完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媒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接触和使用媒介来培养,公民新闻和公民记者是对全社会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大量繁杂信息的甄别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与社会,2012,(2):154-155.
[2]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5):26-28.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张寒梅.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7):93-94.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在个性以及思想水平上的差异和所处的层次的不同,脱离了实际,无法做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切合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不同的知识以及所觉醒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意识。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途径,大部分高校选择了校园网站这一现代化的方式,但是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没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症结在于脱离了实际,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教条式、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也无法在现实中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依然会存在思想上的困惑以及对社会现象产生的道德疑问,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们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而无用而拒绝排斥对其的学习。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远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而失去了实际意义,从而影响了他们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化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法,其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中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一味灌输道德知识的满堂灌模式依然普遍存在,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没有重视。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而社会道德活动的开展更是十分必要,用丰富多元的道德活动来巩固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领着学生“走马观花”式简单的形式主义现象,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中没有任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讨论及方案设计。形式化、表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并没能成功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学习、社交以及就业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的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无法发挥。
(四)思想政治教育测评随机,缺乏科学性
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也正是这一特点要求务必有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但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优劣,往往是随机的,考评内容陈旧固定、形式僵化。高校常采取突击准备或强化训练。这种评价尚未制度化,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很强。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工作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是无从谈起。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索
(一)加强生命道德教育
生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必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和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教育所要完成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人存在的第一要义是生命的存在,个体的活力与生命力独立于客观世界才能存在积极的和有意义的作为人生活主体的生命活动。一切活动都以生命的存在作为基础。教育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性活动,而我们在此论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有活力的社会活动之一,它旨在推动人社会生命的向前发展。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人的生命紧紧贴合。
(二)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阵地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信息领域已在网络时代构筑了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网络平台的良好利用,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背景下便能实现对学生的“占领”,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据此,我们要在现实需要中加强建设网络队伍,培养懂思想政治教育、懂网络的一支队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加强学生的网络法规重要性认识,促进其法制、责任、政治、自律及安全等意识的增强,让网络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阵地。在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学习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网络作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弘扬主旋律、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目的。
(三)建立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协调机制
首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制度化的保障。这些保障包括相应的地位、任务的规定,主要方针、原则权威性和稳定性的确定,并且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方一通遵守。根据当下时展的趋势,必须将这一问题纳入法制建设。
其次,使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保证专用化。教育部在其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对教育经费做好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巩固成果,稳定来源,促进增长。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工作切实到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的管理更加严格。
参考文献:
[1]曹保印.全球化生存[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