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一、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生态监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综合性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2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
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
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一般来讲,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代表性指标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敏感性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2.3综合性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
2.4可行性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
2.5简易化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
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2.6可比性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2.7灵活性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2.8经济性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2.9阶段性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2.10协调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C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和安徽省实际,下列指标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农田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三、结语
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展和对环境监测的新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满足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的要求,我们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开展了一些生态监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吴忠勇.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4.
[2]王洪庆,陶战.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3]张增祥,彭旭龙.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动态监测的空间信息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4]刘晓强,申田,连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
「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定义
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径
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耗散结构理论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
(2)食物链与食物网
(3)有毒物质的富集
(4)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4.能源与人类社会
(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
(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
(3)能源策略
(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l、生产力概念
(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
(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义
(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环境条件
关键词: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前言: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其主要作用是衡量土壤的健康程度,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对于土壤的健康评价有着重要作用。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的健康程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也使土壤生态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直是生态学中重点讨论的理论问题之一[1]。在生态学研究中,对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土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另一种解释是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其中土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的具体解释是抵抗力和恢复力,指土壤在经受多种因素干扰后,依旧能够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能力和受到干扰并引起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 土壤系统稳定性研究内容
2.1 干扰因素类型
在进行土壤系统稳定性研究时,首先要分析其的干扰类型,以干扰为依据,将土壤系统的稳定性充分显现出来。不同的干扰方式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效果不同,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要对干扰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干扰因素对于土壤系统的不同影响效果。
干扰因素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分类的标准一般是形势、强度、频率等,干扰因素具有一定的破坏力,能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事件。常见的干扰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扰动、胁迫和干扰。
扰动主要包括瞬时扰动和持久性扰动两种类型,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时间上有一定差异。胁迫则是分为致死性伤害和非致死性伤害,其影响效果分别表现为个体生物死亡和生物量减少。干扰则具有破坏、组分改变、干涉、抑制等作用。在实验中经常会用热、干湿交替、重金属等胁迫方式作为干扰类型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2.2 土壤参数与过程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重要场所[2]。土壤生态系统的生命因素主要有微生物和土壤动物[3]。由于土壤生态系统与地面上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时,要注重区别其与其他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特征。
土壤生态系统过程主要分为生物与物理化学两方面。生物过程主要是将土壤生物的群落结构、活性和功能等作为内容的表征。物理化学过程则是将土壤的孔隙结构、透水性等作为内容的表征。由于土壤的生态过程十分容易受到土壤生物的影响,因此很多关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都是从土壤生物的角度进行的。其中通常测定的参数主要包含土壤生长速率、氮素矿化速率等。
3 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外部因素
3.1 土壤污染
现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化学原料的使用,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土壤经受过重金属污染后,会出现明显的生物量降低,微生物种类减少等现象。但是相对于实验室的人工污染试验,这种经过外部因素污染的土壤更具有研究意义。
3.2 植被
植被与土壤具有直接关系,两者之间有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流,一般的植扰,是对土壤的积极性干扰。植被对于土壤的修复有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土壤中的化学组成有着不同影响,其中的碳氮量更是土壤生物群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碳氮比相对较低时,土壤生物群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当碳氮比较高时则情况相反。
3.3 其他干扰因素
人为干扰和环境胁迫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对一般的干扰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是大量的使用化肥会使土壤生物群落受到严重的影响,且这些生物群落对于环境胁迫,如人工降雨等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差。
4 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机制
4.1 土壤物理化学环境
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环境是生物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土壤质地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有些土壤由于质地原因,可以吸附更多的有机质,能够激发生物活性,达到稳定生物群落的效果。而在土壤中添加有机物,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一些物理化学因素,例如: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团聚体结构等,对于生物群落德组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其稳定性的影响情况暂时并没有相关数据。
4.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重点研究课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很少会将土壤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够满足于仅仅对地表生物的研究,因此,分子技术驱动的土壤微生物研究就此展开。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多次测试了不同土壤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而最终结果并没有证明土壤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机制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数量庞大,并没有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对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干扰因素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贺纪正.土壤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思考[J].生物多样性,2013,4(21):411-420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多样性功能评价;湿地保护;衡水湖湿地
Bio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ZHANG Xue-zhi
(Hengshui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of HebEi Province,Hengshui 053000,China)
Abstract: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Plain,is a bio-intensive wetlan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an intersection area for the different migratory birds,and the best habitat in North China Plain for many rare and precious bird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he wetland biopersity,this study conducted a 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n species persities and ecosystem persities in the wetland.According to the wetland biopersity criteria,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biopersity is at a general level.Bio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wetland w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wet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biopersity;p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wetland protection;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1 衡水湖湿地属性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衡水湖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体沼泽化湿地、盐沼湿地、河流湿地和渠道湿地等。其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是湿地的主体,类型与面积占据主要地位。其他类型湿地居次要地位。此外,还有少量人工湿地如沟渠、养鱼池等。各种类型湿地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任一类型湿地的退化都将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2-4]。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处,这里有植物370种,鸟类286种,鱼类26种,昆虫194种,两栖爬行类17种,哺乳类17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保护珍稀动植物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许多物种虽然未被列入国内外各种动植物保护名录,但其或为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间接)为这些珍稀鸟类提供食物,共同构成适宜的鸟类生境。所以保护这些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珍稀鸟类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湿地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以利于我们子孙后代对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意义[5]。
1.2 湿地保护类型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从生态系统特征上看属于以华北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平原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3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3个基本层次。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或者在一个种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个种群中出现很多。在同一个种群之内也有基因多样性,在一个种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具有基因突变。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9]。
作为水陆相兼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独特生境使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物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所有湿地生物种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2]。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践,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二级、三级亚指标,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13],见表1。
人类威胁程度分值
对资源保护部构成威胁5保护区与未开发生境毗邻5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一定的威胁3保护区周边尚有未开发生境3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较大的威胁1保护区被已开发的区域环绕1
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结果,对照以上赋值逐项打分,将所得分数累加即得到该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值。计算公式为:
R=∑3i=1Ai+∑3j=1Bj(1)
式中:R-湿地生物多样性总分值;A-物种多样性分值;i-物种多样性评价项目数;B-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值;j-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
根据R值的高低,将湿地生物多样性划分为5级,见表8。转贴于 3 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评价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内陆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14]。丰富的生物资源是衡水湖的支柱。这里有绿藻、蓝绿藻和硅藻等在内的20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达到了4 000个/L,浮游动物174种、平均密度达到了4 000个/L;这里有芦苇等挺水植物,藕、睡莲属等漂浮有叶植物,眼子菜属、黑藻属等深水植物;这里有两栖纲、爬行纲、哺乳纲野生动物共30多种。所以,衡水湖被称作“物种基因库”。
根据调查结果,衡水湖湿地有维管植物366种,鸟类286种,分别占河北省物种总数的42.2%和57.2%。维管束植物有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鸟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7种,有黑鹳、东方白鹤、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为:
物种多度:A1=A11+A12=7.5+10=17.5
物种丰度:A2=A21+A22=10+7.5=17.5
物种稀有性:A3=A31+A32=2+4=6
则物种多样性为:
A=∑3i=1Ai=17.5+17.5+6=41
衡水湖湿地大多数植物属于世界广布种;在调查的鸟类中,广布种占总数的23.1%,古北种占种数的68.9%,东洋种占8.0%。衡水湖为沼泽芦苇香蒲生态系统,在华北属常见生境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简单、类型单一。衡水湖受人类影响因素较多,对湿地内水体、生物等资源影响较大;湿地周围为村镇和农田,没有未被开发的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结果如下。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区分布:
B1=B11+B12=4+4=8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类型:
B2=B21+B22=2+6=8
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威胁评分:
B3=B31+B32=1+1=2
则生态系统多样性为:
B=∑3i=1Bi=8+8+2=18
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为:
R=∑3i=1Ai+∑3j=1Bj=41+18=59
按照湿地生物多样性评分标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物种多样性为41分,生物系统多样性为18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15]。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衡水湖湿地物种多样性占优势,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占劣势,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因素较大。
4 结论
利用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资料,对衡水湖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物种多度、物种丰度和物种稀有性进行分析,计算出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地区分布、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类型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分析,计算出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标。按照湿地生物多样性评分标准,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服务的基础和源泉。生物多样性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人类历史上大约有3 000种植物被用作食物,估计有75 000种植物可作食用。人类就是依赖这些植物得以繁衍。生物技术是以现有生物多样性为物质基础的工作,在解决粮食短缺、人类健康、维护生物物种和环境等诸多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于贵瑞.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YU Gui-rui.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arbon Cycle and Carbon Deposition [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3.(in Chinese))
[2]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OUYANG Zhi-yun,WANG Ru-song,ZHAO Jing-zhu.The Fun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Value Evaluation [J].1999,10 (5):635-640.(in Chinese))
[3] 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原理与方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122-125.(ZHANG Xue-zhi.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nenes & Technoiogy,2010,8(1):122-125.(in Chinese))
[4] 马克平,钱迎倩.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器研究进展[J].应用于环境生物学报,1998,4(1):95-99.(MA Ke-ping,QIAN Ying-qian.Biopersity Protection Machine Research Progress [J].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ical Environment,1990,4 (1):95-99.(in Chinese))
[5] 黄富祥,王跃思.试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难及现实出路[J].生物多样性,2001,9(4):399-406.(HUANG Fu-xiang,WANG Yue-si.Try to Biop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Practical Way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J].Journal of Biopersity,2001,9(4):399-406.(in Chinese))
[6] GB/T 1452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S].(GB/T 14529-93,The Types and levels Principle of Nature Reserve [S].(in Chinese))
[7] 鞠美婷,王艳霞,孟伟庆,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JU MEI-ting,WANG Yan-xia,MENG Wei-qing,et al.Protect and Evaluation on Wetland Ecosystem [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in Chinese))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生态系统 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98-02
1 引言
中小企业成为我国促进发展、繁荣市场的生力军,技术与机制创新的主体,成为社会就业安置的主渠道,支撑国民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战略的指导 。有些中小企业认为,战略管理和实施是大企业的事,自己的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用不着或用不了战略管理。事实上,不论什么类型的企业,什么规模的企业,不论它是否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战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国内众多企业“大鳄”的缝隙中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出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 商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所保有的核心能力也越来越难以持久。在这样的环境下,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论又将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企业如何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James.F.Moore(1993)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并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提出,企业是处在商业生态系统环境中的一员,这个系统包括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商业生态系统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应当相互合作,每个成员不仅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战略而且也要形成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成员企业不仅要赢得自己企业的竞争更要使自己所处商业生态系统赢得与其他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英特尔、微软、沃尔玛、IBM、思科等公司很难被超越,究其原因是这些公司采用了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以自身为核心成功地构建起了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任何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在一个或多个商业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行组织的、甚至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偶然形成的(Moore,1993)。
然而商业生态系统的存在却有着必然性: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特别是IT技术使得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已经无法仅通过个体的努力与竞争来获得长期的发展,它们在自然与不自然中都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资金、信息、能量的互换,这些互换使得这些经济组织与个体无法避免地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情形必须建立起一种可以在整个系统内共享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方式的结果是:整个系统内的组织成员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这意味着,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具有超越传统竞争方式的资源整合实力(范保群,,2006)。
3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企业在所属商业生态系统内,企业与包括供应商、生产者、竞争对手、中间商、终端消费者、其他相关行业和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及社会组织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特征的不同,致使企业的行为特征、运行规律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企业应当根据所隶属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与要求来制定其既满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竞争要求又满足自身要求的竞争战略。具体来说,中小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目标商业生态系统的选择策略
中小企业在加入或建立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必须对自身及生态系统有准确的分析与定位。在选择目标商业生态系统时,必须考虑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与目标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也要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的要求。从企业角度来看,要加入的商业生态系统必须对企业有价值,有助于企业成长,这决定了企业是否要加入这一商业生态系统(张金萍,2005);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来看,企业目前所具有优势的领域是否是目标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劣势领域,企业的加入是否能改变系统的这种状况,是否有助于系统的协同进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商业生态系统结构、运行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企业选定商业生态系统时不可能一步到位,初期企业必须通过参与多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在实际运行中确定最适于企业发展且最能对目标商业生态系统起到补充作用的商业生态系统。当企业融入某个商业生态系统后,要跟上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速度、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脱离这个系统的发展速度、与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格格不入,就有可能被系统淘汰。
3.2商业生态系统中竞争角色选择
根据马可・扬西蒂和罗伊・莱温(2005),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可分三类:骨干型企业;主宰型企业;缝隙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企业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定角色,以求得企业自身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在这里本文不强调制定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最根本的原因或其目标是要成为系统的核心或系统的领导者,因为当身处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企业在制定自身战略的时候过于强调自己的目标是成为系统的核心或系统的领导者,这必然会导致激烈的资源竞争再次在系统内部发生,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通常属于缝隙型企业,应当采取缝隙型企业的战略。缝隙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通常是中小企业,它们占据了生态系统的大部分空间并构成了主体。缝隙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以高度专业化的态势专注于狭窄的细分市场,尽管其对系统存在天然的依赖,但却承担了整个系统大部分的价值创造和创新职能。但作为缝隙型企业一般来讲都不具备有与大企业相抗衡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在资金上的馈乏以及在人才储备上处于劣势,无法与大企业面对面的竞争,因而缝隙型企业应在所处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竞争战略以求自身及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3.3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竞争战略选择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周期,通常有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小企业应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处于商业生态系统诞生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往往不具备特有的竞争优势(如核心技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要采取集中化竞争战略。采取集中化竞争战略,争取在某些小的细分市场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或成本优势。市场细分程度越高,大公司的控制成本也越高,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就越多。中小企业应选择某一细分目标市场集中资源,对某个产品或产品线实现差异化,同样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使现有产品或产品线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于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进入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生态系统已经形成,并且规模迅速扩大。整个生态系统处于高增长、高利润的发展阶段。对于此类中小企业来说,不仅要面对生态系统内部的竞争对手,而且要面对系统新进入者的竞争威胁,集中化竞争战略继续成为其首选的战略。因为此时商业生态系统内的产品供不应求,迫使中小企业占用大量的现金流以扩大经营规模,短缺的现金使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也随之降低,并且受逐利动机的驱使众多该生态系统外的中小企业试图进入生态系统内,这也造成生态系统中原有企业不得不集中于某一个生产环节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刚进入该生命周期阶段的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不具备强大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顾客关系的中小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提供生态系统内具有差异化特质的产品或服务以迅速占领市场。
当进入商业生态系统进入成熟期的后,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稳定,生态系统内的成员企业流动减少,整个系统的总体产量保持稳定,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转呈现一种最佳状态。随着商业生态系统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此时已具备较为充足的营运资金,企业组织的形式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提高,商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随着整个系统进入了成熟期其自身也逐步进入了企业成熟的成熟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停止上升趋于稳定,这时,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中小企业此时若想取得竞争优势,应考虑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加企业现金流,为下一轮的增长储备力量;同时进一步考虑,应积极配合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骨干型企业与主宰型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促进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新一轮的成长。
当商业生态系统的骨干型企业与主宰型企业发现了与原来产品不同的新利润增长点,它们纷纷撤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时该商业生态系统便开始进入衰退期。在其它区域诞生的商业生态系统有着更强大的竞争优势;骨干型企业与主宰型企业从成熟期发展过来,已经变得非常成熟,商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由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成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商业生态系统内企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企业逐渐会把资源转向该商业生态系统之外的其它领域,这就减少了商业生态系统内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具有严密的合作性,一个企业稍有动向,就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造成商业生态系统的急速崩溃。然而商业生态系统的衰退常常具有较长的缓冲期,在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可寻的利润点。集中化竞争战略可作为这一时期中小企业的战略。这一方面降低因为市场的萎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获取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市场利润。
4 结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需要适合自己的战略管理。随着进入了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时代,企业个体间的竞争模式已难已适应现在的竞争环境,特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需要积极地融入到适合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竞争战略,以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ames.F.Moore.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 .
[2]Macro lansiti, Roy.Levine 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 2004.
[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1.
[4]加里・哈梅尔C.K.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昆仑出版社,1998.4.
[5]James.F.Moore.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出版社,1999-01.
[6]吴玲,贺红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5.6.
[7]张金萍,周游.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J].管理世界,2005.6.
[8]梁海红.从商业生态环境谈企业发展新战略[J].上海商业,2005.1.
[9]桂萍,高维义.企业生态系统时代的竞争战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
1.1空间地理边界
空间地理边界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地理边界,另一种是管理的地理边界。自然的地理边界是根据监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如平原、丘陵、海湾、河口等。管理的地理边界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各级管辖区域,分为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市界、区(县)界等。空间管理边界应采用最新的地图来确定。
1.2空间生态边界
空间生态边界是适应生态系统监测需要的,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区系划分,如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等。由于生态系统经常会重叠,生态系统的范围往往难以精确划定,因而空间生态边界不必精确划定。
1.3动力空间边界
对于流体类环境介质(如大气、河流、海洋)的监测,有时需要划定动力空间边界。动力空间边界是根据流体动力特征划分,如海洋中的沿岸流区、上升流区、扩散型海区、沉降型海区等。在污染物排放扩散监测中,采用动力方法确定空间边界是有必要的,这涉及到结合污染源强和动力模型模拟水质或空气质量,预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1.4项目空间边界
项目空间边界是指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在工程项目环境监测中,需要依据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环境监测的空间边界。在工程项目监测技术规程中,会有相关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项目,仍需要根据预测的影响范围,结合实际监测获得的结果,优化监测边界。
1.5时间期限
环境监测一般是重复性的,但任何环境监测项目都有时间期限。环境监测时间一般根据出资或任务下达者的要求,结合监测本身的技术要求确定。一般常规监测任务以年为基本时间单位,长期监测计划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建设项目的环境跟踪监测时间主要为工程建设期间。环境污损事件的监测一般持续到污染基本消除或环境基本恢复之后。
2监测参数设计
对于一般监测污染物质的项目,监测参数比较明确。而对于环境质量类监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监测),监测参数的确定非常复杂,在此主要讨论这类复杂型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设计。这类监测项目监测参数的设计一般遵循“识别环境问题-分析受害资源-选择环境要素-确定监测项目-确定监测参数”的流程。这里实际上包含监测要素和参数两个层次。在设计中要注意,在一些监测项目中,监测参数不需要以同样的频率测量[1]。
2.1环境问题和受害资源分析
2.1.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面临的、政府与公众关心的,且与人类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6-7]。环境监测要针对环境问题,获得充分的、可防御的信息。管理者在决策中,一般需要环境监测者提供以下信息:①目前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预期这些问题会造成的后果;②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③解决这些问题的把握;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资源和经费;⑤其他的建议。(1)环境问题的一般形式环境问题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要回答什么位置出现了环境问题,与位置关联的特有环境空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未来演变趋势如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时空角度归类环境问题(表1)。(2)常见的环境问题常见的环境问题有:①环境污染(介质上有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物有化学物质、生物、噪声、电磁波等);②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丧失等);③突发环境事件(化学品泄漏、溢油等);④人类健康(水、空气、食物供应和安全等);⑤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⑥资源枯竭(过度开发、不可持续开发、增长的资源利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出现或被发现、认识。
2.1.2环境中的受害资源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环境问题发生后存在受损者,即受害资源[1-3]。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环境问题作用的受害资源可能不止一个,同理,一个受害资源可能遭受多个环境问题的损害。环境中的典型受害资源一般有:人体健康、经济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生物多样性、空间资源。(1)人体健康。人体健康是首要关注的受害资源,对于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主要是污染问题。通过食用受污染的产品或接触受污染的环境介质,人体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2)经济生物。经济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价值所在,污染损害、栖息的破坏、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生物资源造成损害。(3)珍稀或濒危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往往是生态系统中关注的焦点,对生态环境的退化较敏感,是环境监测关注的“热点”。(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预示着生态系统在退化,污染损害、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5)空间资源。很多行业生产都需要空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于农业上的土地、水域等空间,对生态环境有要求。环境问题对空间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可利用的空间资源缩减或丧失,如围填导致水域丧失、建设导致耕地丧失等;第二是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减少,如环境质量恶化导致养殖用水域资源缩减。
2.2环境要素、监测项目和监测参数
环境要素即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如海水、大气、沉积物、生物等。监测项目是样本单元中按性质分类的现象或实体,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如温度、溶解氧、浮游动物。监测参数是由采样样本确定的、某变量总体的函数,如溶解氧的含量、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种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从监测参数的学科角度分类,监测参数可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地理参数、社会学参数等。(1)物理参数:描述环境介质物理状态的参数,例如温度、流速、流向、气压、风速、风向、放射性等。(2)化学参数:环境介质或污染物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3)生物参数:生物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状况参数,如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种类、生物密度等。(4)地理参数:描述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的参数,如海岸线、河流等。(5)社会学参数: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参数,如人口、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量等。从监测参数在监测系统中的作用考虑,环境监测参数可分成3大类:(1)优先监测参数:代表环境“热点”的特征参数,重点监测对象。(2)辅监测参数:对于评估环境问题起辅的参数,如盐度、水温。(3)可选择的监测参数:按地点、主导功能区和测定意义选用,如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化合物等。
2.3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原则
在对环境系统了解有限的情况下,设计者可能会希望监测的参数越多越好。然而,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被发现,新的环境科学认识会不断被提出,并且实际的监测资源限制也不允许监测所有的参数,因而需要从众多参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选择监测参数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监测参数必须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且对变化反映灵敏。监测参数状态的变化,必须清楚地反映出受害资源的变化。两者的联系程度,要取决于对系统的了解深度和对监测过程了解的广度。(2)监测参数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之间能给出因果关系,能描述反应的特定性和可靠性。(3)监测参数具有可靠的分辨能力,采样的代表性(信噪比)较好。好的监测参数能用最少的采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高度变异的参数或未知统计分布的参数往往妨碍从监测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不适合作为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4)监测参数应尽可能测量方便、成本较低。监测资源总是有限的,选择的监测参数过多往往导致监测方案无力执行或不得不降低采样密度。
2.4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方法
有限的监测资源应该分配到那些最重要,而且能对整个环境状况起关键作用的参数上。在筛选监测参数时,可采用专业判断、因果链分析等方法。(1)专业判断法。专业判断主要是基于长期积累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和设计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做出监测参数的选择。对于选择的监测参数,还应从逻辑分析其合理性。(2)因果链分析法。用因果链分析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该方法用于监测参数的筛选有实用价值[7]。
3结语
电子商务正使商业的内含,从单一的企业扩展到产业。形成“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这样的企业一产业复合体的新结构。但大多数商家的构架设想,只是希望把自己变为一个大企业,相当于只定位于其中的大平台,而无法聚焦“富生态”,因而不得电子商务的要领。
银行、运营商、餐饮及零售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正纷纷涉足电商行业,或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技术上已准备好了;但最不肯定的是,在电子上成为电子商务后,他们在商务上是否能成为电子商务。常见的问题是。技术变化了,商务还是老一套,并没有与技术变化相应的转型,旧瓶与新酒不匹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验证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可以看他们在构想战略时。是否把生态性这个商务上的转型变化,考虑在内。
就电子商务引发的商业本身的变革来说。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关键是生态化。下面就围绕富生态规划来探讨这个问题。
富生态:行业电商战略上最大的漏算
市场是商业性的,而不是公共性的。然而生态化,会使市场具有公共性。生态性的含义,是以市场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这在以往实体商务中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它构成商务创新的关键。
传统企业不理解富生态,就很难真正理解大平台与小前端的关系。设计出来的所谓电子商务。只不过是市场、企业层面的东西,而非生态、网络层面的东西。
大平台和富生态,表面看很相似,都是在为小前端提供服务,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太平台是指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商业性;而富生态是指网络,提供的服务是公共性的,需要通过分享来构建。
在传统经济中,商业服务由企业做。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由市场提供公共品是不可能的,但这个“不可能”成立是有前提的,要求整个经济必须是商业机械系统。然而,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传统商务本质上是商业机械系统,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机械系统中,商业性与公共性是分离的;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商业性与公共性是融合的。作为生态系统的商业。可以实现由市场供给公共的社会服务,以生物性保证市场的公共性。这是外行难以体会的电子商务的内在改变。
各行各业初入电子商务,往往把电子商务想得很简单,一是把电子商务理解窄化为电子,以为就是技术上从非信息手段转向信息手段,就是把传统商务搬到网上;二是把商务窄化为流通,只从做买卖一个角度理解电子商务。他们在战略上最大的漏算,就是没有考虑向电子商务的转变实际上将意味着从自己以往习惯的商业机械系统。向自己不习惯的商业生态系统转变。而商业生态系统,并不是在报纸上初看到这个词时。头脑中反映的“合作”那么简单。
各行各业与电商生态战略理念不兼容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运营商、餐饮及零售服务业等各行各业进入电子商务最大的不适应,就是从战略上和整体架构上不适应商业性和公共性这双重属性的生态式结合。这种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不会设计电子商务的平台框架、选择战略不当等操作层问题,但实质问题却在根儿上,在于不能从商业性质改变上理解电子商务做事的初衷是什么。
运营商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前段时间对免费的不理解上。这一行的专家几乎众口一词,说免费不符合经济规律。
这些专家的大部分,恐怕连商业模式意义上的免费(必须分层为公共与商业两层)与新华字典中的免费(不分层)有什么区别都搞不清楚。但即使他们搞懂了这种区别,也不一定理解。因为他们对公私融合的“富生态”毫无察觉和感觉。如果让他们来设计运营商进入电子商务的战略和路径,肯定会缺失“富生态”这一关键部分,从而面目全非。
在没有“富生态”感觉的人眼中,经济系统是一个公共与私人利益对立的地方。运营商及其代言人最大的纠结在于,以为作为国有企业,企业性质存在公共性与商业性的矛盾。他们希望国资委最好把企业分为两半,一半是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企业;一半是唯利是图的商业企业。如果有可能,他们巴不得逃离企业的公共属性,奔向自由的商业彼岸(其实这已不是出资人心态。而是经理人心态了)。殊不知,这只是商业机械系统下形成的洞穴之见。
按这种传统思维,免费无论于公于私都不成立:于公,免费如果成立,等于认为电子商务天然具有某种公共性(至少是公益性),这不符合经济人理性和常识;于私,这一定是互联网人的阴谋诡计,是不正当竞争。以国企经理人的“小人”之心,难以度民营互联网的“君子”之腹。他们不能理解民企搞电子商务,会自发产生公共和公益的“觉悟”,不是像他们那样对公共事物避之犹有不及,反而通过富生态主动去靠近公共性,乃至整个电子商务结构发生向公盏性的变化。他们需要补的课,就是要理解如何让公益比不公益更赚钱。
餐饮及零售服务业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对电子商务降价的不理解上。他们挖空心思通过让政府对电子商务收税、甚至VIE索命,防范电子商务亲近民生,怕公众享受电子商务让利的好处。这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对公共利益的敌视。带着这种对公益的仇视,他们一旦进入电子商务,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会找不到电子商务规律,从而东南西北乱窜瞎碰,无法从窜货、打价格战等危机中摆脱出来。
银行业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对社会网络等中介创新的不理解上。从近日《银联封杀第三方支付行动受挫》的报道中可以看到,银联去年12月19日内部的“银联业管委【2012】17号文件”,表现出银联面对电子商务的金融中介创新,表现出强烈的趋近自身高业利益,疏远社会公共利益的倾向。而从各大银行普遍不理会银联扼杀民营企业的垄断行为,又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强大。耐人寻味的是。银行这次“背叛”银联。投市场经济的票,不是为民营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公益倾向感动,而恰是因为这种公益性带来了比银联更大的商业利益———银联里外里丟脸。
理解趋公益性,是理解电子商务人趋向生态性,进而电子商务形成新基因、新结构的钥匙。根据我常年观察,电子商务趋向公共生态,应该与从业者的个人道德无关,也不是在学雷锋做好事。搞电子商务的民营业主,无非是“小混混”(马云自嘲语)。不是因为“小混混”觉悟高而趋公益性,而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或无形的脚,连推带踹,把他们引上了与反对分享的商业机械系统相反的路,也就是以分享为本质特征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路。那些不这么做的电子商务人都哪里去了?我这十五年见多了,都变成商业尸体了。各行各业与电子商务联姻,如果不高度重视这一点,就离成为我见过的无数的商业尸体不远了。
分享型经济:生态型商业破解“搭便车”难题
上边说过,“小混混”们并不想学雷锋做好事,是什么力量逼他非这么做,不这么做就赚不到钱、甚至活不下去呢?这与斯密说的利他从而自利的市场机制不是一回事,而是另一种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机制的特点是“自利的市场+利他的社区”形成混合机制。这种商业新机制恰恰与“电子”这种生产力的特性有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实际应读成生态商务。生态就是市场+社区。在商业机械系统中,自利与利他是拉郎配(想想国企的处境就可以知道);商业生态系统中。自利与利他成了天仙配——这是国资委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新体制。体制变了,关于电子商务的所有战略设计、平台设计、架构设计。都要推倒重来。因为机械的商业与生态的商业。正好是正负号的关系。
形成现有各行各业的商务(与电子“商务”相反的那个“商务”)的体制基础,来自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与生产关系(人与人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基础是排他性投入主导生产;生产关系基础是对应的非分享型利益关系主导分配。然而,形成电子商务的体制基础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非排他性投入主导了生产,接着是分享主导了利益分配。这使商业体制的重心,发生了从买向租的变化。
以租为重心的经济,称为分享型经济。说起分享型经济,搞IT的人应该不陌生。2013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提出的主题就是“分享型经济”(Sharing Economy)。云计算的收费模式是按使用收费,就是分享型经济的典型收费模式。例如Saas是指软件免费而使用收费(这不同于电信专家曲解的免费在新华字典上的词义)。
租与买。对应到产权上,是利用与归属的区别。租对应的是利用。即财产的使用权(占有权);买对应的是归属,即财产的支配权。电信专家不理解免费,理论上的原因在于混淆了产权内部二者的区别。
实体商务的生产力特征,在于主要靠排他性投入;电子商务的生产力特征,在于主要靠非排他性投入,二者是相反的。它导致了赚钱的根本路数发生了变化。排他性投入,租和买所得是一样的,一旦把归属权变为分享,就会带来搭便车的难题。投入得不到回报;而非排他性投人。租和买所得完全不同,一旦把归属权变为分享,就会轻松解决搭便车的投入难题,通过利用权上的租金(即按使用收费),可以完全收回搭便车造成的损失。因此学雷锋做好事,居然可以赚得比自私自利还多。这就是民企追逐公益的内在产权马区动力。
举例来说。在实体商务中,商店房产是排他的,租与买的区别只在自用还是他用,反正只能一家用,因此租和买的收益差不多,靠区分它们赚不了多少钱。但在电子商务中,网店是非排他性的,可以通过COPY,像孙悟空吹汗毛一样无穷复制。这样一来,租和买就完全不一样的。买和租一体化时只能自用自收一次;把买的部分(例如阿里的平台)分享,通过上千万次的租(对平台的使用)来回收,却可以无穷获得租金。
最典型的翻身例子就是苹果,它在租与买一体化时,差一点破产;将租与买分离后(将归属权上的苹果商店免费,而通过APP收回使用权收益的30%),一举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可见“小混混”们完全用不着提高任何觉悟,纯为发财就会产生分享资产的动机,让外人看起来像是做公益似的;而且更关键的是,这里解决了搭便车的难题:苹果公司绝不会因为开发者搭了苹果商店的“便车”。而有什么损失。因为在买的权利上让人搭了便车,在租的权利上别人会把利益送回来。而这对于实体商务,这套方法完全不适用,主要差别就在于实体投入不可复制。要想搞电子商务,先得把资产类型调整过来。否则都是瞎耽误功夫。
电子商务的电子,真正强在这里。以往当技术工具,实在是糟蹋了它。把它用进产权的神髓中,才发挥出效力来。这就好比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用炮兵的思维用炮一样:以往步兵用炮,只是当工具提高战斗力,但没有改变战斗方式;拿破仑胜在用炮兵的方式改进了步兵的方式,而不是用步兵的方式用炮。才真正使大炮发挥了威力。否则就会出现用大炮打蚊子,还打不过苍蝇拍的现象。现在各行各业用不好电子商务,大多属于使惯了苍蝇拍,觉得大炮不好用。
善于用租的原理,而不是买的原理赚钱,这可以说是生态型商业的秘密。直接透点了这一点的,是Eilene Zimmerman,在《租还是拥有?新的分享型经济对使用所有权进行估值》(Rent or own?The newsharing economy values acces over ownership)中,准确地指出了利用(Rent)与归属(own)的区分在分享中的关键作用。富生态,文章实际就做在这个门道上:将产权切成两半,在归属(支配权)这一半上,对投入做分享处理,带来形式上免费提供公共品这样一种错觉;在利用(使用权)这一半上,按使用收费(即Rent),从而使搭便车变得有利可图。反复租,就成了“公益”。电信专家为什么会认为免费不符合经济规律昵?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前一半,没观察后一半。没明白这是一场“Rent or own”的游戏。比较之下,搭便车之所以会让投入者吃亏,并进而使商业与公益矛盾,就是因为没有切分Rent和own。
商业生态系统的构造
从原理上说,正是由于有了富生态,使整个商业系统发生了质变,从机械系统变成生物系统。商业机械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从战略到架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
扬西蒂和莱维恩的《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一书非常到位。到位的标志,就在于作者抓住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商业生态系统与商业机械系统的对比中,从生物生态系统角度谈商业生态系统。而一般人谈商业生态系统,只是谈合作,而没有谈出合作的生态特色来。
对各行各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商业生态系统规划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不在细节上,而在思路上。它对于搞清富生态设计的所以然,很有参考价值。
1、生态设计的原则
扬西蒂和莱维恩在与生物生态系统的类比中,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原则,有许多是人们没想到的。一是强健性,即着眼于更强健的生命力,强调核心物种(相当于龙头企业)的强健性(鲁棒性);二是创造性,即着眼于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这是针对小前端说的,但不是强调小前端的赢利;三是异质性,即着眼于求异。而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公平或平等(因为认为它们是市场的特征,但不是生物的特征)。
2、生态设计的要点
第一,核心物种的使命在于通过分享资产,简化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例如支付宝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保障。分享资产与分享产品不同,它不是分配,而是生产,意图在于共同创造价值。
一般规划电子商务,入门后都会注意到分享,但常常忽略了简化复杂性这个特殊性所在。生态系统与机械系统的区别,是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的区别。降低复杂系统的复杂度,与降低一个非常复杂的简单系统的复杂度,有本质区别。后者一般通过建立分层的金字塔解决,但生物体化简主要是靠智慧。对应到商业生态系统来说,要靠大数据来化简。
第二。要保持生态多样性,以增强生态整体的稳定性。要围绕“企业多样性的增加”和“产品及技术多样性的增加”两个指标来构造富生态。对此,核心物种(大平台)与利基(小前端)之间的界面(API)非常重要。可以说,应用接口的丰富程度,就是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规划API,就是在规划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逐渐吸引了一些企业以及银行还有一些软件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集聚,它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来越生态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前进,电子商务产业不断壮大,各个主体都紧紧地围绕着核心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的发展给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便利,它们利用网络进行相互关联并相互促进,产业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它们也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以及具有生态化的生态部落,它们的集聚增强了它们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过程中,这种集群化的现象是产业链的日益成熟的标志,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是一个共赢局面。这个生态系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化发展。
1、电子商务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是由Moore最早提出的,它是一个以组织互动为基础的经济体,他成功地把生态学观点引入到了商业竞争战略之中,为企业发展与市场运作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及新的研究方向。商业生态系统就是相关组织集聚组成的一个动态的、结构化的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是由一系列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和组织机构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组织不仅在地理上超越局限,通过对互联网络平台的利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个网络平台也为他们的竞争和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便利的环境。它们不断围绕核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集聚,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它们之间逐渐实现了优势互补,网络平台也促进了它们之间的资源共享,正是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与联合使其在电子商务的引力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功能,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能极大地促进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流和交换,促进它们的循环,从而在它们共同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且非常复杂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逐渐复杂化,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企业的关键战略途径,促进了企业创新其管理理念。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系统中各成员间相互配合与合作,在发展中促进资源共享,逐渐形成集成化商务模式,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生态系统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的不同特征,因时因地的调整发展战略,从而增强竞争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文/高嗣慧
2、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征
2.1系统更迭速度快
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因此还不够成熟,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电子商务中“试错”和“创新”是其发展的两大准则。随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诞生和发展,以及到其不断壮大直到成熟,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其也会随着一直不断更新与优化。
2.2核心企业的领导地位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围绕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的集群化现象,这种现象也日益明显。生态系统日益扩大,同时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具有支撑性以及寄生性的因素不断涌入,在这种集聚效应下,这些被吸引来的企业和组织都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从而实现价值创造,达到价值共享,以此促进它们之间的共同进步与演化。客户量的增加为其实现巨大的价值奠定了基础,二者成正比增长,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强者变得更强,不仅如此,还会使用户对其产品或服务产生依赖性以及习惯化,从而就固定了、稳定了客户。以上这种局面就会真实有力地增强领导企业在电子商务的竞争力,使其更具有竞争优势。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向电子商务核心的企业靠拢,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聚集的现象,犹如一堵层次分明的围墙,坚不可摧,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的拥有坚固的、绝对的领导地位。
2.3系统边界的模糊性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参与主体与市场的不断扩张,这样就不仅使信息共享成本变低,更是摆脱了地域的限制,正是因为没有了地域的限制,由此产生了很多与交易相关的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因其特性注定与一般的商业生态系统所关注的领域不同,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具有多样性,这也是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其系统的边界不断延展的原因,不断延伸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3、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的第一步就是其初步形成阶段。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最初时期,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运作模式,或者是以增加附加值的方式来吸引其他的合作者。如果实行这种模式有效,就会直接促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由此生存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疆扩土。开拓阶段是最难的,一旦经过了这个阶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会产生并逐渐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经过初期的开拓以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又伴随着系统参与者的不断成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会加快步伐,并迅速增长,这是其扩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参与系统的主体逐渐出现。其演化的第三个阶段,即协调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等问题,因此第三个阶段就要健全和完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规则以及标准,协调系统中多方的利益冲突,促进价值合理分割,从而维护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第四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许会受到其它模式的冲击,这就会直接导致系统演化过程的终止,或者面临被替代的危险,所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会进入革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系统将会改变既有模式,甚至是颠覆原有的模式,从而创新模式以及技术,在此基础上演化成新的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也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的刺激而进入革新阶段。
4、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4.1物种结构
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它不仅拥有B2B的平台1688,B2C平台天猫,C2C平台淘宝,团购平台聚划算等,还拥有强大的支付平台支付宝,推广平台阿里妈妈,物流平台菜鸟,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有阿里软件、淘宝大学等。如此多的公司增强了阿里巴巴的实力以及竞争力,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零售商等,阿里巴巴与其紧密结合相互依靠,通过不断地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4.2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
阿里巴巴于1999年开拓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这是一次偶然,由于他们意外发现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源有限,资金困难,交易机会很少。阿里巴巴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抓住了机会,在网络的辅助下不断整合相关资源,从而创建了B2B交易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给中小企业的营销与贸易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在其初步形成阶段,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就受到了由于互联网危机,以及泡沫破灭带来的巨大威胁,这也给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在初步开拓阶段,阿里巴巴在初期形成的阶段经历了很多大程度、大规模的更新,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试错的磨练,就这样不断改善的基础上,慢慢从诞生到初具规模。
(2)扩展阶段
经过了初步形成的开拓阶段,阿里巴巴成功生存下来,接下来进入了扩展阶段,它以客户需求为最直接的风向标,不断进行更新,在此基础之上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边界也随着扩大。2003年非典时期,阿里巴巴推广了它的C2C平台——淘宝,以免费的形式对抗美国巨头eBay,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淘宝已经取代eBay成为世界电子商务零售巨头。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也为了交易支付的方便,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系统——支付宝,现在支付宝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2007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自己的推广平台——阿里妈妈。2008年,基于B2C的淘宝商城诞生,把企业店铺从淘宝中分离出来,2010年,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
(3)协调发展阶段
随着其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不断丰富,而且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不仅如此,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之间的争夺也日益激烈。这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完全不能再按照生态系统发展初期的生态规则来进行了。在协调发展的阶段,阿里巴巴必须从战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出一些转变,从而变成一个独立的平台。加强系统内部的管理与改进,对各种服务进行规范,从而有效地避免系统内部的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以京东为代表的自营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物流的短板越来越突出,于是,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智能骨干物流网——菜鸟,至此,阿里巴巴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生态圈。
(4)进化革新阶段
虽然如今阿里巴巴公司成长速度很快,但是仍然要做好相关准备来应对未来的挑战与威胁。随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良性进化。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遵守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则,合理竞争并相互合作,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实现共赢为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出现,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在社会、消费者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也逐渐吸引了一些企业以及银行还有一些软件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集聚,它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来越生态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主要是初步形成、扩展、协调发展以及进化革新等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威胁,只有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相互合作、合理竞争、促进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共赢,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嗣慧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06:110-116.
[2]纪淑娴,李军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研究[J].现代情报,2012,12:71-74.
[3]刘惠珠,高功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56-57.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2014年第六期
1研究方法
1.1指标权重的确定基于生态系统评价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的特点,我们采用主观结合客观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该方法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等,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6-9]。基于PSR模型建立的生态环境健康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唐山市2004-201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经过数据预处理、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计算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和权重确定,最终给出了唐山市的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分析、预测。(1)数据预处理。在进行综合评价前,需要通过数学变消除原有数据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即通过对所获得的初始数据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预处理。对于成本型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按公式(1)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效益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按公式(2)进行标准化处理。(2)构造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是整个工作的数据基础和依据,采用“1~9”比较标度法进行比较,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1~9标度的含义:“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因素j与因素i重要性之比为。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指标的权重;针对各指标对上一层元素的重要性,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得出aij的值,构建出正互反矩阵A。求出特征向量W作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最大特征值λmax。本文采用Matlab软件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3)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②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2,…,9,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如表2所示。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4)权重确定。经过上述计算步骤,当各指标满足一致性要求通过一致检验时,各指标权重分配见表1。
1.2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计算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综合评价指数是将压力因子P、状态因子S和响应因子R综合在一起,以表征区域环境系统抗压能力、生态环境健康程度改善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一个综合指数,见式(4)。式中:E是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综合评价指数;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X′i表示相对应的第i种指标的归一化值;Wi表示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经计算,唐山市2004-2012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综合评价指数及PSR分项指数见表3。2.5综合评价标准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的划定,大多使用相对评价方法,即将若干个待评事物的评价数量结果进行相互比较,最后对各待评事物的综合评价结果排出优劣次序。综观现有的研究,一般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分为5个等级:良好、较好、一般、较差、极差,以此反映从优到劣的变化。
2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价结果及预测
2.12004-2012年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价分析从PSR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2),2004-2012年唐山市压力因子P出现较大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源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人均水资源量的减少;环境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人口密度大,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社会经济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减少,并且这也间接增加了资源方面的压力;状态因子S也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生态健康状态在逐步好转,投入已见成效;响应因子R稳步提升,表明唐山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式增长,表明虽然评价年内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但是在采取及时的手段后,有效地缓解了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证明唐山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政策是切实、有效的。从2004-2012年的评价结果来看,2004-2009年唐山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在2010年以后才出现相对较好的健康状态。但从PSR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来看,唐山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综合指数处于健康状态的边缘,而且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如不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难免会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继续恶化。唐山市作为河北省的经济中心,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率相应较高,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密度大,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等因素导致唐山市生态系统压力大。唐山市对自然资源消耗较多,相应的系统生态弹性度值相对较低,生态恢复力弱,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因此,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唐山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与唐山市现状较为吻合;同时由于唐山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的几年,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关停了众多排污企业,并于2009年出台一系列的保护规划和限制排污意见。随着各种保护规划的付诸实施,唐山市的生态健康程度正在不断好转。
2.22013-2020年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预测分析以2004-2012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数作为原始数据,构建了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唐山市2013-202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进行预测。灰色模型的发展系数a分别为0.0842、0.0092、0.0342、0.0399,适用于中长期预测[11]。求解结果见表5及图3。在预测年内压力因子P趋势升高明显,主要原因依然是人均水资源量的减少、污染物总排放量的增加、人均绿地面积的减少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响应因子R的上升趋势表明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仍取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投入;状态因子S走势的升高,表明在测水平的投入下,环境质量会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综合指数在预测年内逐年上升,表明唐山市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投入后,生态系统抵抗各方面压力的能力不断增强,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但在保持预测水平的投入的情况下,由图3可以看出,状态因子S的上升趋势比较平缓,说明在预测水平上还需要采取加大环保投资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增强环保意识,才能更为有效地缓解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结语
本文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PSR)建立了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并对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作出评价,给出唐山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2004-2009年唐山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2010年以后转为健康但仍在亚健康状态的边缘波动;对唐山市2013-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唐山市2013-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会逐渐好转,但仍需要采取加大环保投资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形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局面,确保生态系统的安全。另外,由于采用PSR模型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又由于某些资料的不易获得性,可能影响到指标的选择而导致分析结果过于乐观;灰色系统模型基于静态发展的外推预测,尚未考虑各具体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今后有必要对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模型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东卫单位:河北省唐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满分:150分 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
A.不利
B.有利
C.一样
D.不确定
2.植物体一般含水量达 ( )
A.30%~40%
B.40%~50%
C.50%~60%
D.60%~80%
3.土壤真菌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 )
A.菌丝
B.根瘤
C.菌根
D.子实体
4.顶极一格局假说的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候顶极的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气候顶极
5.植物对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方式是 ( )
A.形成CO2的储库
B.光合作用量子效率升高
C.细胞内叶绿体大、数量少
D.气孔导度减小、数目增多
6.粳稻和籼稻属于 ( )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D.以上都不正确
7.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 ( )
A.群集分布
B.均匀分布
C.成丛分布
D.随机分布
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数数量为 ( )
A.大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小于K/2
9.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 ( )
A。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B.它研究内容的广泛和深入
C.它的理论逐渐形成
D.以上全部内容
10.鸟类繁殖季节在春季,促使雌鸟排卵的主要因素是 ( )
A.温度上升
B.食物质量提高
C.光照强度增强
D.日照时间加长
11.旅鼠啃食植物,其数量增长。植物遭破坏后,会引起旅鼠外迁或因饥饿而死亡及遭到捕食。旅鼠的减少,使植物量增多,这为存活的旅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旅鼠的数量又逐渐增长。旅鼠的这种增长现象是 ( )
A.指数增长
B.季节性增长
C.周期增长
D.逻辑斯谛增长
12.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 )
A.生态位
B.群落水平结构
C.群落垂直结构
D.群落外貌
13.在青草一蚱蜢一青蛙一蛇一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理论上至多需青草 ( )
A.500kg
B.1000kg
C.5000kg
D.10000kg
14.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 ( )
A.生态学概念的提出
B.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C.生态学的广泛应用
D.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15.根据地球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划分为 ( )
A.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
B.区域环境和自然环境
C.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16.下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
A.鸟与树
B.青蛙与水稻
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17.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 ( )
A.种群平衡
B.种群爆发
C.种群衰退
D.生态入侵
18.关于生物群落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C.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19.饶基耶尔频度定律表明 ( )
A.属于低级频度的种类通常较多
B.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高
C.频度越高的种的数目越低
D.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少
20.动物对冷环境的适应最直接的方式是 ( )
A.减少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
B.主动地避开低温环境,进行迁移
C.降低体温和各种代谢反应进行冬眠
D.增加脂肪,减少热量的散失和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阴性湿生植物海绵组织发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___ 。
22.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为群落中的常见种类,包括了除优势种外的一个很大范围的植物种,这样的植物种是___ 。
23.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带、浅海带、上涌带、远海带和___ 等部分。海带、裙带莱、紫菜在自然状态下生活在海岸带部分。
2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或在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称为___ 。
25.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是 ___ 。
26.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___。
27.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___ 和内环境。
28.饶基耶尔将地图上同一生活型的地点联合成线,称为___ 。
29.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___ 。
30.由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过程,使人类生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现象叫___ 。
31.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___ 三类。
32.在山区,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 ___ 。
33.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菌称为___ 。
34.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 ___ 。
35.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干扰竞争和___ 两种类型。
36.次生演替过程中,若破坏后的群落在保护中不断恢复则叫 ___ 。
37.群落内由于环境因子水平分布的差距,形成各种不同的小型的生物组合叫___。
38.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___首先提出来的。
39.按群落的代谢特征,演替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和 ___ 。
40.在一个群落中,如果频度在21%~80%的物种比例增高的话,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说明 ___ 。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玉米是属于长日照的植物。 ( )
42.光照强度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土壤因子的温度、湿度、蒸发、蒸腾等的变化。 ( )
43.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 )
44.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20%。 ( )
4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 )
46.由于生物群落会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产生了特殊的群落环境。( )
47.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驯化生态系统。 ( )
48.草本植物群落形成后,大型动物开始定居繁殖。 ( )
49.群落生活型的相似,反映了群落进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适应途径的一致性。 ( )
50.森林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土壤微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52.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5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D 3.C 4.D 5.A 6.A 7.B 8.C 9.D 10.D
11.C 12.D 13.D 14.D 15.D16.D 17.B 18.A 19.A 20.D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较差
22.伴生种
23.珊瑚礁
24.种群衰落
25.景观生态学
26.环境因子
27.微环境
28.等生活型线
29.海拔高度
30.人体退化
31.世纪演替
32.谷风
33.根瘤菌
34.于燥风
35.利用竞争
36.群落复生
37.小群落
38.坦斯利
39.异养性演替
40.此群落会出现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43.×44.√45. ×
46.√ 47.√48.×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
(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
(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
(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52.(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5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 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五、论述题:20分。
54.(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1生态修复
1.1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周围环境系统的总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物种构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其复杂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性及有序性。
1.2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本身的自动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按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生态修复(Restoration)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修复与恢复是有区别的,更不同于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的提出,就是要调整生态重建思路,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演化为主,进行人为引导,加速自然演替过程,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加速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是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维护和恢复其健康,创建和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对于生态修复,国际上已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撑体系,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已有所研究,并被日本、美国及欧洲所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生态修复概念的国内外发展
Harpe(r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Diamond(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续性的群落,他比较侧重于植被的恢复。Jordan(1995)认为,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先前或历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Cairns(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回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Egan(1996)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TheUSNaturalResourceCouncil,1995)把生态恢复定义为: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较接近于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国际恢复生态学(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1995)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系统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时间等广泛的范围(1995)。
另外,焦居仁(2003)认为,生态修复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修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焦居仁认为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在其界定的定义中,生态恢复仅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关于“生态修复”,日本学者多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外界力量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进(不一定是与原来的相同)。这与欧美学者“生态恢复”的概念的内涵类似。焦居仁(2003)认为,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而加快恢复则被称为生态修复。该概念强调生态修复应该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2生态修复质量评价
2.1生态修复质量评价的进程
美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评价的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更好的评价跟预测,美国的研究者开发了多种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是生态环境评价系统(HES—HabitatEvaluationsSystem)(LarryW.Can-ter,1996)和生态环境评价程序(HEP—HabitatEvalua-tionsProgram),HES主要用于河流地区的洼地森林生境的评价,而HEP则被广泛接受用于区域生态影响的评价(徐鹤,贾纯荣,朱坦,戴树桂,1999)。8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简称:U.S.EPA)提出的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EMAP),从区域和国家尺度评价生态资源状况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长期预测,以后该项目又发展成州域和小流域环境监测和评价(R—EMAP)。Reitti以渗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修复评价法,即生态质量的安全与否与斑块的间距、扩散能力、干扰能力等相关,安全度也是生态评价中应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创了“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的概念框架,该模型是衡量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社会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响应等。随后人们对该模型进行推广,建立了针对不同问题的PSR模型。ThomasM.Quigley等对哥伦比亚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分别用不同的指标评价森林、草地、水域子系统的生态安全(ThomasM.Quigley,2001)。Steven.M.Bartell等采用综合水生系统模型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对有毒化学品给河流、湖泊和水库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StevenM.Bartell,1999)。还有RaPport.D.J、W.GWhitford、ZhanxueZhu、美国环境保护局等提出了针对生态系统健康及其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的评价指标体系(Whitford,W.G,Rapport.D.J,DeSoyza.A.G,1995)。
2.2生态修复质量评价方法
2.2.1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主要应用于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进行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行、列均为生态因子);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等。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建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符号、数字以及其他符号表示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2.2.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对每个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分析,相对于环境质量从好到差分别赋予由高到低的分值,再根据各个因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同,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综合权重和分值,得出生态环境的现状值。用同样的方法,取同样的权重,可预测项目建成后的生态环境预测值。比较现状值和预测值的差别,便可知项目建成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采用的公式为EI=∑=Wi×IiEI=∑(Ea-Eb)×Wi式中:EI—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数值;n—指标个数;Wi—各指标权重值;Ii—各指标的数值;EI—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Ea—开发建设活动后指标i因子的质量指标;Eb—开发建设活动前指标i因子的质量指标。#p#分页标题#e#
2.2.3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生态图法主要用于区域环境修复影响评价;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铁路建设等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中(吴小萍,杨晓宇,冉茂平,2004)。
2.2.4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
生态系统是由多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因子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和评价这样的复杂系统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目前最常见的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赵焕臣等,1986)。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的主要工作程序是:(1)明确问题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目的、对象;进行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内容或因子;进行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明确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2)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对评价系统的初步分析,将评价系统按其组成层次构筑成一个树状层次结构。在层次分析中,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指标层、策略层。(3)标度在进行多因素、多目标的生态环境评价中,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还有很多模糊因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联系程度各异。在层次分析中针对这些特点,对其重要度作出定义。(4)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的导出权重的方法是两两比较的方法。同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5)层次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一权重计算排序计算的实质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此外,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一,因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须考虑层次分析所得的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得到的结果即可认为是可行的。(6)选择评价标准:通过上述5个步骤,确定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及各层间的权重,接着应确定相对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体系。(7)采用指数方法进行评价。其评价模型如下:=(j=1,2,…n)式中:Yj为态修复综合评价,wi为各指标的权重值,xj为各属性值。
2.2.5BP神经网络法
生态环境系统是由大量的系统组分按照非线性方式组合的,因此,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指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提取模型具备非线性函数拟合的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很好地处理多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较好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信息提取所面临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ArtlficiaiNeu司Networks,简称ANN)是20世纪40-50年代产生,80年展起来的模拟人脑生物过程的人工智能技术。它是由大量的、简单的神经元广泛互连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不需要任何先验公式,就能从己有数据中自动地归纳规则,获得这些数据的内在规律,具有自学习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特别适合于因果关系复杂的非确定性推理、判断、识别和分类等问题(甘敬等,2007)。BP(BackPropagation)网络是目前ANN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类型,是一种是由非线性传递函数神经元构成的前馈网络,其权值的调整采用反向传播学习算法,体现了神经网络理论中最为精华的部分(Anderson,TA.,1995)。它是一种包含有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中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
2.2.6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Xp阶的地理数据矩阵。
关键词:鄂伦春;环境决定论;文化生态学;文化唯物论;生态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1674-3520(2014)-04-00183-02
自生态人类学诞生之日起,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它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理论阐释。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日本学者绫部恒雄说:“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生活的人类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要研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文化人类学和主要社会和生态学方面的生态人类学”。[1]我国学者宋蜀华先生认为,“人类对环境的生理与形态的适应,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营养结构域人类体质状况,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以及从不同人类群体的谋生手段出发,探讨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关系,生态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揭示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寻求保护生态平衡的正确方法等等。”[2]也就是说,生态人类学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群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并把人类社会和文化视为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改造的产物。[3] 鄂伦春是我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渔猎民族之一,也是文化模式相对简单的民族之一。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解说鄂伦春文化是许多学者共同热衷的话题。
一 、环境决定论鄂伦春
20世纪60年代,环境塑造文化的观念在生态人类学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也就是说,环境因素不仅决定文化特征,而且也对文化产生作用,环境因素不同于诸如人类社会或人口等其他因素。环境决定论以各种形式表述了有关文化及文化特性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适应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4]人类学是一门以人性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无论如何界定,人类学所说的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和特殊意义上的文化。就其一般性而言,文化是一种现象,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就起特殊性来说,文化是与特定的某个社会或特定的一群人相联系的实体。[5]特定的生态环境是产生特定文化形态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简单民族,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要强于生产工具和技术。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文化形态的外部条件。鄂伦春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特定环境下创造的产物,它与自然有着直接的依附关系。总体而言,鄂伦春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单纯的狩猎民族,它属于生态系统的民族。达斯曼(Dasmann)认为,生态系统民族是指在单一生态系统中,或者至多在两种到三种相邻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的人们。[6]
鄂伦春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1653年鄂伦春逐渐迁移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广大地区。这里90%是恒古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片的森林,不但为多种类野生动物提供了非常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为食草和食肉动物提供了 丰富的食物。有名的动物有马鹿、驼鹿、狍子等各种奇珍异兽。额尔古纳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及其大小支流均在这片广褒的土地上蛇蜓流过,所以鱼类产品也相当丰富。“棒打獐子,瓢滔鱼”。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决定论鄂伦春人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兼采集和捕鱼。这种由环境决定的生计方式同样决定着鄂伦春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鄂伦春的饮食、服饰和居住方式都带有以自然资源为衣食父母的特点。其基本社会组织是游猎公社制,当地人称为“穆昆”。从以上的观点来看,鄂伦春文化的形成是受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二 、文化生态学与鄂伦春
文化生态学是由美国新进化论的代表斯图尔德提出来的。1955年,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的理论》解说了文化生态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该书中,斯图尔德揭示了物理环境、开发环境的文化工具,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等相关特质之间的一般关系。[7]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特征是在逐步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里的环境指的是一种生命的网络。网络是由两个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是特定地域中所有生物的相互作用,而这一相互作用又再与特质相互作用。[8]具体而言,就是“文化中核”和“次级特质”的观点。“文化核”指的是与环境直接有密切关系的物质的集合,而“次级特质”指的是与环境联系不甚紧密的形态。简而言之,文化生态学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9]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环境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鄂伦春的渔猎文化充分体现了文化生态的观点,即环境决定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环境的特点。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定,鄂伦春人最初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狩猎、捕鱼和采集等原始形态。在长期的狩猎、捕鱼生产实践活动中,鄂伦春人总结出大量的有关动、植物生长规律和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例如狩猎,《黑龙江外记》卷6这样记载:“俄伦春俗重鲜食,射生为业。然得一兽即还家,使妇取之,不贪多,亦不以负重自苦”。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正是鄂伦春人在生产实践中得出的文化理念。
三、文化唯物论与鄂伦春
20世纪80年代,马文・哈里斯提出了文化唯物了以解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文化特质都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所有的文化特质都具有生态意义。另外,哈里斯提出了客位与主位的研究法。米尔顿认为:“哈里斯的明确意图是:所要证明的不是某些环境特征是特定文化特征演化的直接原因,而是在环境所施加的物质条件下,所有文化特征都有了生态意义。”也可以说,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是色彩更浓的环境决定论的重新再版。
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可通过鄂伦春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来证明。例如鄂伦春人的“仙人柱”居住方式。它是“一座用几根细木杆支起来的圆锥形仙人柱,孤零零靠在一棵歪脖子树跟前。它像一朵枯萎的松蘑,在山岗中摇摇欲坠,仙人柱里燃着一堆篝火,浓浓的柴烟,一蹿一蹿地缭绕盘旋。”[10]这种仙人柱的房屋,快捷易建,便于拆迁。一般两三个人用十几分钟就可组建而成。其面积大的有8平方米,小的大约有4―6米。鄂伦春人之所以选择这种居住方式,是由他们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以上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都十分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即文化是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观点。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唯物论虽然注意到了环境为文化的互动关系,但是都带有环境决定文化的色彩。
四、生态系统论与鄂伦春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环境决定论、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唯物论的相继衰退,生态系统论却异军崛起,取而代之。生态系统论是生态人类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重视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建立一套动态流程关系。[11]也就是说,在生物圈的某些被划定界限的部分内,全部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通过物质交换结合在一起。在物质交换系统中,人类、其他的生命体及非生命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2] 生态系统论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是拉帕帕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马陵人的仪式和战争的经典研究。回顾鄂伦春人的驯鹿文化,不难发现他们有着浓厚的生态系统论理念。就“鄂伦春”一词的含义而言,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上的人”;二是“使用驯鹿的人”。驯鹿对鄂伦春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驯鹿是他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如同马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一样。就自然生态而言,驯鹿以苔藓、菌类植物、地表植物等为食。对鄂伦春人基础生活来说,驯鹿能载负猎人的货物,能在雪地上行走,能穿越山林,而且还提供经济生活资料(肉可食用,皮可做衣,身上的骨类还可饰品,鹿茸、鹿鞭还可用作中药)。就文化层面而言,驯鹿已是鄂伦春人精神娱乐活动的一部分,许多词汇和故事都与驯鹿有关。总之,驯鹿把鄂伦春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有机地连一起,还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经济基础的支撑下,鄂伦春人民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桦树工艺品等。
生态人类学理论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民族志生态学、群体生态学、历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等多种理论。毫无疑问,这些理论共同一致的地方是环境对文化有着较深的影响,而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环境。生态人类学以一种新的视角开拓了人类学研究文化的一个新领域。虽然其理论存有各种不同的弊端,但它们所贡献的价值却丰富了人类学理论宝库。
另外,鄂伦春是一个生态民族,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具有简单文化特征的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民族文化正处于一种趋同整合的演化过程中。如何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多样文化的地球村里,是人类现在共同关注的焦点。最后以先生的话作结:“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注释:
【1】[日]绫部恒雄.著,周星.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2】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讨与实践【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2页。
【3】任国华,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5期,总第82期。
【4】、【5】、【6】【英】凯米尔顿著,袁同凯 周建新译,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M】,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2、20、39页。
【7】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5页
【8】转引自张曦,生态人类学思想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7卷第2期
【9】转引自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5页
【10】敖长福.著,猎刀【M】,远方出版社,1995年,27页
【1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9页
【12】李霞: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J】,《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何群著,环境与小民族生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王为华著,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