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别。
(一)观察法
由于流行病学是人群中进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实际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对象发生的条件,因此,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过观察而正确、详细地记载疾病或健康状态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点。为了正确的描述分布,必须有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准确的病例(或因子)数字以及人口数字。
通过描述流行病学获得的资料也可对病因提出线索或假说,或对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找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所提出的假说。主要有两种:①从疾病(结果)开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从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所以又叫回顾性(retrospective)研究。②从有无可疑原因(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结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队列(或群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从时间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时还需要广泛使用多种其他有关的技术与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数量上有超过临床所需。比如伤寒病,临床培养出伤寒杆菌即可以诊断,流行病学有时还需要知道其噬菌体型或其他特征;临床只需要从病人中分离细菌,流行病学还要检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细菌。流行病学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检验,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时间内做大量标本检验。所以,流行病学研究需要设备良好的许多种实验为其服务。
(二)实验法
流行病学中所用的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医学基础学科的实验不同,主要在人群现场进行。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的主要的、最大的实验室。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又可分为: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人群现场试验(community field trial)。后一类实验中对病因进行干预的又叫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译作防治实验研究)。当被观察对象不能随机化分组时,叫作半实验或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卫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与服务的评价研究等。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27-02
自1981年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2008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人,全球因艾滋病死亡人数200万人;目前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7400人[1], 2007卫生部公布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约为70万人,2007年新发HIV感染者5万人,因AIDS死亡2万人。调查显示,1个HIV/AIDS造成的社会总的损失达12万元[2],以我国现有HIV/AIDS人群70万人计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这表明,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一个人类所需要面对重要的问题。
虽然抗病毒治疗的进展让艾滋病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病,但艾滋病仍无法治愈。除了疗效、副作用、治疗标准等问题外,抗病毒治疗还存在患者依从性、治疗可及性、健康公平性等行为和社会问题。疫苗也许是解决艾滋病危机的惟一方法,但疫苗研究的不断失败,让人们在近期内看不到太阳的曝光。
艾滋病不仅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行为病和”“社会病”[3]。危险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针对性的行为改变项目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无歧视倡导、宣传教育、政策改变、部门合作、资源分配等社会干预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了支持条件。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上歧视、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给艾滋病的防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涉及艾滋病研究的学科很多,虽然都为艾滋病的防控作了贡献,但又各有局限。要有效应对艾滋病,需要深入理解“行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探究艾滋病、HIV、行为、社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可以借鉴社会流行病学的视角。
1 社会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 是基于病原-宿主-环境理论,运用生态流行病学、多水平流行病学、系统分析等理论框架的特殊视角,探究疾病的社会因素。
2 社会流行病学是研究健康状况的社会分布和社会决定因素。是用生态、多水平、系统的视角研究健康问题,使多学科交叉与合作成为必然。社会流行病学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等。同时社会流行病学也为其它学科的争论或全作提供了平台。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为解决艾滋病控制的难题提供了机会。
实践证明,改变社会条件和行为能控制HIV传播。要有效控制艾滋病,不仅要认识HIV的生物学特征,也要理解其社会特征。社会因素(如歧视、社会规范、法律道德体系、支持社会等)不仅影响自我认知(如身份认同)和个体行为(如无保护的、共用针具吸毒等),还影响人际互动(如接触人数、频率、结构等),进而影响HIV传播。
3 艾滋病研究中的社会流行病学视角:1988年WHO强调艾滋病研究忽略“社会因素”和“行为”,控制艾滋病不仅需要医学手段,还需要社会措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也呼吁关注艾滋病传播风险和脆弱性的社会因素,指出只有解决歧视和不公平等社会问题,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新老问题的同时存在,为艾滋病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营造环境,提供支持,改变行为成为艾滋病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3.1 联系变化观: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由不同水平,相互联系,动态变化的因素交织成的关系网。艾滋病研究的挑战在于社会环境总在变化,人的行为虽较稳定,但也变化,何时及如何变化不可预知。社会流行病学不是研究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要充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需要用联系变化的视角探寻各水平因素间互动的本质。探索疾病的决定因素固然重要,但非决定因素与决定因素间的联系可能增加我们找寻决定因素的困难。真正的决定因素也许不只一个,而可能是通过一定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一组因素。即往的决定因素,现在也许仅是次要因素,甚至不起作用。不同时期的因素可能相互影响,产生复杂效应。因此有必要用联系变化的视角看待同样变化的艾滋病问题。
艾滋病通过人际接触传播,一个人的感染风险取决于与之接触人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结局。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干预的效果要一定程度上由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决定。社会流行病学的联系观对弄清“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在艾滋病控制中的作用很有帮助。社会网络分析以人际关系为研究对象,描绘社会网络结构及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探讨“行为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病原传播、信息交流、资源获取、服务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艾滋病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已用于描述HIV传播的网络特征,预测HIV传播模式,验证理论假设和提高防治干预效果。
社会流行病学用历史观或生命过程视角了解社会暴露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目前,针对动态过程的方法主要限于研究“累积风险”和“潜伏期”。“路径模式”是一种沿历史轨迹探索原因链的方法。社会流行病学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学研究动态变化的规律,如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动态概率系统的计算机建模、社会互动的经济学模式和机器学习等。目前上述动态观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应用于艾滋病研究。
3.2 促进实践观:改变社会条件或因素,促进公众健康是社会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社会学科在保持传统评判精神的同时,也在反思如何提高说服能力,通过影响决策改变社会。这一发展趋势,无形中促进了社会流行病学维持和促进人群健康任务的实现。
预防新感染是逆转艾滋病疫情的关键。在有效疫苗研制成功之前,预防新感染只能靠社会和行为干预措施。因此,艾滋病研究的任务之一是找到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预防新感染的发生。
干预研究主要用于指导公共卫生决策,虽然还存在方法学、伦理学等问题,但在政策倡导、资源分配、行动落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基于干预研究的发现,很多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如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被提出,并在艾滋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流行病学的促进实践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干预研究,探索影响干预措施落实和推广的因素,保证和促进干预效果。
3.3 多水平系统观:社会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正视复杂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系统。要进行多水平的系统分析,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适宜的分析水平和各水平拟分析的因素。其次针对各水平的因素及其可能的联系和效应提出研究假设。之后围绕研究问题收集、整合不同水平的数据,如个体数据(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等)。最后选择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分层回归模型或多水平分析模型在社会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较多,主要针对聚类数据分析不同水平(通常为两个)因素产生的效应。边际模式纳入不同模式的自变量,研究人群中不同类别的平均效应。效应分解方法通过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中,探索暴露与结局的中间机制。再精密的数学模式,也很难清楚解释复杂系统。要用多水平系统观帮助我们看清问题,整合不同水平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选择。此外,社会流行病学还可通过试验或类试验探索不同水平的关键原因,指导行动干预。多水平系统研究观面临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及结果解释等困难,针对艾滋病的研究甚少,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截止2007年底,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估计达70万人,约50万感染者尚未被发现,已发现感染者中随访管理难度大,存在进一步传播的危险。不安全和共用针具吸毒成为我国HIV流行的主要因素,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加上疫情的多样性,歧视的普遍存在,部门的协调困难,防控资源的缺乏,我国防制艾滋病的任务艰巨[4]。
随着看待问题的角度转变,多学科的发展与合作,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实践经验的积累,终有一天我们能彻底战胜艾滋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流行病学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成熟,在艾滋病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在我国,社会流行病学还处于引入期,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但因缺乏理论指导,深度和广度不够[5]。虽然面临许多挑战,社会流行病学仍有希望。社会流行病学也许并非解决艾滋病问题的最佳视角,但至少为看清问题提供了可能。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抗病毒药只能延缓寿命,不能根治,加强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让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促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就犹如接种威力巨大,成效显著的社会疫苗,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疾病发生,而且能够提高公民健康素养,这是让大众走上健康的必由之路,但这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桂英,李杰等 中国艾滋病防治信息,2010,9(196):10-12
[2]杨红梅,吴尊友.艾滋病流行对中国社会及经济的影响[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8(6):254-255
[3]Moatti JP, Souteyrand Y.HIV/AIDS social and behavioural research:past advance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future. Social disease Med,2000,50(11):1519-1532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35-04
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已渐成体系,但仍存在一些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如何构建并完善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及其重要性
预防医学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学课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其中流行病学包括现场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管理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等分支学科;统计学又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医用综合评价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内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医学科学(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口腔、法医和其他各医学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数据处理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利用流行病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在目前新兴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发展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也是其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及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国内外知名高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选择国际上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领先的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所名校,同时抽取国内知名的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通过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网页上公布的研究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了解各院校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异和特点。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1.课程设置。国内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主要由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构成。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指定了医学统计学和(或)医学科研方法为必修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则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若干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习,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外医学研究生的预防医学方法学必修课程主要为生物统计和流行病学,多数专业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学课程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预防医学课程。其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①开设课程数量多:如耶鲁大学仅公卫学院就为医学研究生开设了41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自由选课。而中国各大学院校平均开设课程门数仅为12.5门,提示我们研究生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匮乏。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层次安排不同的课程: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每学年可在4个学期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流行病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流行病学、心血管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42门课程,涵盖了30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分成5个水平,并赋予不同的学分。③课程内容丰富,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美国研究生教学的内容非常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如埃默里大学开设的现代非参数回归方法、公共卫生数据的空间分析、贝叶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学课程,这在国内医学院校中还很少见。④各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选择无明显专业限制:美国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统计作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了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并与流行病学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公共学院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⑤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一直走在医学课程设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专业采取“双途径”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选择遗传统计和生物统计两种培养途径之一。
2.课程实施。国内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院校开设的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是列入非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课程非常少,平均仅5门课程。大多数研究生对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不了解,仅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选课,导致开设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较少被非预防医学研究生所选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法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者们也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知识体系的条理清楚、系统性强,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视了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很难在课堂上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国外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形式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加以指导。美国医学院校多采用小组讨论、专题报告、PBL教学等授课方法,并且非常重视讨论课的开设,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基础课程讨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3。在讨论课中,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课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关主题的作业或论文。此外,美国各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如华盛顿大学的生物统计学有一半的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开课,让学生用实际的数据去验证相关统计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教材方面,国内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多采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而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导师们更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创新性的专著,找出问题拿到课堂讨论。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课程管理。国外高校课程管理比国内严格,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信息公开化程度更大。学校提供课程资源网站,公开授课的教师名单及其讲授的课程内容、时间、整个课程计划和考核要求。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课程信息公开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有很大的距离,往往仅限于开课的信息或基本教学内容。②对教学质量监控更严格。在美国,学院的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和所有听课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各学院的教学评估系统基本相似,对教师的评估分为4级,即优、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下学期可能会被取消授课资格。③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考核成绩是根据到课率、课堂或课外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定,而不会只凭期末成绩定优劣。而国内课程考核虽然也多数采用依据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确定,但是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
三、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
与国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①课程数量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比较缺乏。②学时数偏低,课程学期分布较集中,多设置在第一学年。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授课时很难将其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都讲深讲透。③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部分课程深度不够,内容与本科生课程重复,如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课程内容存在相互简单重叠,但在某些知识领域又存在教学真空。④教授形式单一,多采用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及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开展得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是应用型学科,就研究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备有关的科研思维和策略,以及从实际工作出发自行设计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而现行的课程体系较难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综合评价等方法学课程规定为医学研究生修满学分所必须的限定选修课。同时研究生课程必须打破统一的模式,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学位类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和弹性化的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同时增加跨学科课程以供选择,开阔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培养质量。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培养更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再次,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参与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SPSS、SAS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是将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相连的课程,应该进行机房授课或学生自带电脑上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此外,应对不同专业研究生应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实践教学内容,如对临床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整理和分析临床科研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应用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新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将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相结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如举办前沿性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等,以增进学术交流、活跃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学业表现的量化评价不应停留在仅靠课程考试的低层次上,而应该由课程学分、科研成就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组成,而后者根据学生在讨论课、实践课和学术报告等的表现评分,以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研究生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强化预防医学教育,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继续强化预防医学方法学课程的教学地位,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龙,袁慧,姚应水,等.L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2):168-170.
[3]张凯,李恬,马军,等.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病案,2011,12(8):52-53.
[4]李亚敏,陈俊国.国外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6-127.
[5]张国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3):53.
[6]牟素华,胡启托,覃思.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中流行病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湖北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6(4):65-67.
[7]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8-69.
关键词:流行病学教学;PBL教学法;应用效果
1.前言
流行病学是尤为重要的一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作为方法学的一种,流行病学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因其所具备的抽象性与复杂性,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及理解,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便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有厌学情绪的出现。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及质量,已经逐渐的成为流行病学教学中有待于尽快解决的一大课题。而PBL教学法则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其突出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深入研究了PBL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级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04名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将304名学生划分成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的学生在性别比、年龄以及上学年学习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两组具备可比性。
2.2方法
2.2.1传统教学组
对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板书、课件和多媒体等,以此开展课堂讲解,并且讲解知识点。
2.2.2 PBL教学组
课前准备:以6人至8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教师在充分了解及熟悉教材基本内容、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来对具备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予以选择和收集,借助于提炼加工知识内容,以最为基本的问题方式,将其事先布置且清晰简洁的向学生列出,所设置的问题要最大限度的彰显出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及启发性,还应当涵盖综合性的一些思考题,以此培养及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深度学习的能力。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注意以书面的形式将所需讲解的教学内容分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标的且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和听课。
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小组结合问题分别通过网络、查阅文献以及自学教材等诸多途径得到相关信息,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逐渐的得到问题的答案。
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利用较短的时间来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概念进行概括性的讲述,然后组织学生集中讨论问题。各个学生小组以小组长为代表进行发言,来对本小组的见解予以阐述,而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适时适当的提示、点拨和引导,积极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结合针对个别的问题指定性的进行发言。
归纳总结:教师综合性的总结课堂讨论结果,明确的指出讨论过程中所发现的缺陷以及所得出的优点,并且详细的、系统性的讲解重点内容。举例而言,在学生将各个研究方法学习完之后,教师总结性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病因研究中这些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并且理解各个方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以P
3.结果
以开放式试题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主要的考试内容为综合分析应用题型,成绩划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B级、C级、D级。85分至100分为A级,70分至84分为B级,60分至69分为C级,低于60分为D级。PBL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之间的成绩差异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BL教学组比传统教学组的成绩优良率明显要高,P
4.讨论
PBL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重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切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通过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实践可知,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前提下,有机的结合PBL教学法,能够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强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教师高超的引导技术与巧妙的提问,可以从根本上将学生的思维启发出来,大大的促进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拓展,进而使学生逐渐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时,学与教的信息可以及时的得以反馈,同时还能够随时的进行调节控制,更好的与教学的需要相适应,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学教学实践充分的证实,PBL教学法是切实可行且效率突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从培养新时期医学人才的角度来看,PBL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的需求更加切合。随着教学的不断积累以及逐步深入,此类课堂改革应当大力的推行开来。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及学生自学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的展现了双向知识流动性的过程,因此,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有着有着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当予以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伟,龙珑. PBL及CBL在肿瘤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13,02(3):55-56.
【关键词】 循证医学; 梅毒;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临床流行病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更为突出是患了性病的人,他的心理状态怎么样?什么样的人容易患性病?给我们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
1梅毒防治中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1.1社会因素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根据流行病学调研分析,三间分布(人间、空间、时间)在梅毒临床中的意义很大,高危人群中如歌舞厅女招待、者发病率就高。临床实践中各种性病相互作用,性病和艾滋病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人际关系中工作状态、朋友交往、上网网恋、娱乐休闲和非法黄色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等精神卫生问题值得思考。婚姻家庭、失业失意、职业因素等在性病患者中比例高,服务性行业中小姐发病多,商人发病多。地域分布以经济发达地区多、城镇多,流动人口中低文化者发病多等等。
1.2心理因素
性病患者的心理负担重、失诊率高、治愈率低。由于性病患者多是由于与异性中感染性病,一旦患病不仅产生生理痛苦,而且也将对其心理带来重大打击。尤其是女性患者,必须要考虑个人名誉损失可能带来的家庭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性是神秘的,谈性是黄色的。社会对性病病人的看法,周边对性病病人的看法,家庭和病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朋友交往、工作单位对病人的看法造成了心理因素的形成。很多病人认为性病是脏病,是见不得人的下流病,是违背传统道德的,故谈性色变,谈性可耻。
在门诊最常见性病病人看病匿名,有的病人在门诊门口转了几次才敢进门。许多患者在就诊时极怕遇到熟人,就诊时如坐针毡。有的这里治几天,那里打几针,不完成治疗,不能坚持疗程。有的怕医生不保密,有的怕上报会追访,有的怕被工作单位发现会处理。故许多患者不找大医院就诊,更不到自己合同医院就诊,大多数患者的心理是找专科医院就诊,而公办的又往往是传染病院。为避开追访,许多人只好按照小广告找村野游医或到小医院就诊。因为这种心理作怪,许多人不到忍受不了的时候就不去医院;而治疗中一旦见效,马上就走,殊不知性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根除性治疗。
由于缺乏性病防治知识正面宣传,受非法宣传品的影响,受虚假广告和游医的欺骗,患者付出了高昂的医药费,且被误诊和误治。有的正规医院医生对性病解释不当,如梅毒的血清固定问题,AIDS、CA、HSV等尚无生物学治愈方法,客观造成患者长期处于患病和带毒状态,对医治失去信任,悲观失望。
另一类病人是恐梅症。国际上1957年Macpaine氏就有报道,患者怀疑自己得性病,怀疑自己未治愈,怀疑医生技术低,怀疑化验单不准确。有的害怕性病的人,别人家的凳子不敢坐,与医生不敢握手,对家庭成员中用具、衣物过分小心。
在社会高阅历者中更有虚拟症状,应引起诊治医生高度重视,有的患者叙述自己在什么地方、经某教授诊治过,化了几千、几万元钱,什么地方好与坏。鉴于上述,主诊医生要慎重处置,必要时要核查化验结果(如梅毒血清),必需向患者做耐心的解释。
2梅毒防治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2.1重视临床流行病学对诊断性病的作用
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与健康相关的状态、事件的分布和决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问题的学科。
流行病学的两个重要架设前提是:疾病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有原因的;疾病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有规律的。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和探索健康问题的规律是什么,它用疾病发病的频率、疾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和什么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研究的基本问题。搞清楚这样三个基本问题,将使我们明白疾病的严重情况,同时对防控某种疾病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是有利于防治策略的制订。
2.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三间分布”
由于梅毒属社会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WHO认为,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城市化扩大,西方生活方式是发展中国家性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流行病学调研中,应注意分析人间、空间、时间的分布在梅毒流行中的作用,得出的结论对防治工作,对防治策略的制订都颇具意义。
2.2.1人间诸如性别差异、年龄分布、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经济收入、婚姻构成、传染来源、发病情况等等。
2.2.2空间诸如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大变化,由封闭转向开放,市场经济大发展,社会人口大流动。该地区性病发病及、吸毒贩毒、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综合治理和梅毒流行情况,沿海开放城市和内地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情况,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家庭,民俗习惯,文化结构等等。哪一种空间易传播?
2.2.3时间诸如感染时间、发病时间、感染后的治疗情况、死亡情况等等。
2.3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本文南方以广东、北方以新疆为例,检索了两地在20世纪90年代梅毒流行情况,分析梅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部分情况。
2.3.1广东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学情况
(1)梅毒的发病情况:广东省21个市79个县的性病防治及医疗机构上报1987~2001年累计报告梅毒55213例,年增长从1987年0.08/10万~2001年14.10/10万,年平均增长率70.41%。1987~1993年梅毒发病每年平均
[关键词]流行病学实验教学 PBL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48-02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从而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并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该方法是由美国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先后在全世界200余所医科院校推广应用,在《爱丁堡宣言》中也提出在医学院校推广PBL教学法[1]。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逻辑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方法学,随着它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研究方法与思维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而流行病学抽象的基本概念、深奥的原理,导致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因难学而兴趣不高。因此,如何引导促进学生学好流行病学,是实验教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流行病学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学生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起来,为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良好的前提。
1.研究对象
选择华北理工大学2012级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两个班共98人,其中一班50人为实验组,二班48人为对照组,两个班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后入学,随机分班,且入学后第一学年医学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个班学生在上流行病学课程前的基础一致,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授课的实习内容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与病因推断3个教学内容。
对照班:按照传统方法授课,即教师在每次实验课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详细描述课程内容后,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班:以PBL教学模式的五步法(即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归纳总结)进行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为主。在新的实验课数周前,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选择典型的讨论案例,设计问题,然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自学预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课堂上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见解,讨论发言,再由教师归纳总评,对学生独特的建树或观点予以重点推介,最后用典型案例来讨论正确观点,融会贯通。
3.结果
3.1 学生座谈意见反馈
选取实验班学生召开座谈会,对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43人(86%)对PBL教学法表示满意,不满意者4人(8%),认为与传统教学法效果相同者3人(6%)。学生普遍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教师观摩后评价
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观摩,大多数教师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预习阶段锤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师生间信息的双向互动沟通,让学生充分参与,活跃了课题气氛,认为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于流行病学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4.讨论
4.1 PBL医学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我们已经极为广泛地应用了PBL教学法,将核心设定为医学学生,将基础设定为医学问题,教师发挥辅导作用,以具体病例或医学专题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经典PBL教学法和非经典PBL教学法是PBL教学法的两种方式, 前者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将一名教师配备给每个小组来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2]。现阶段,如果医学高校的主要任务为学科教学,那么其就很少采用该种教学方式,大部分采用后者,该种教学方式的基础为学科,按班级进行,将小组讨论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教师参与,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及理论进行传授,将有效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积极准确地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
4.2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应用于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PBL教学有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基础课中引入临床问题,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也使得学习目的更明确。
4.2.2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并灵活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掌握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
4.2.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2.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及知识,而且要能够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堂讨论,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
4.3 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我们仅在部分班级的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了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4.3.1 部分学生已习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生对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表现为不适应,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结合实际合理运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4.3.2 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耗时多但学习效果不理想,在课堂讨论中感到压力较大
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多加引导和辅导,使其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和电子知识资源,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能力。
4.3.3 建立科学量化的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的全面夯实,整个教学环环相扣,才能很好的体现相互PBL的优势。对于刚刚进入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本身的知识水平还不够,加之学生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要探讨如何对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更科学的量化,以便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4],进一步探索制订更为完善、灵活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
5.结论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病理实验教学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变为自主学习者,其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在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能够做到教学相长,这将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Kwan CY probi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01,5:1-9.
[2] 宋丽萍,江世伟,谭盛葵,等.基于问题学习法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6):568-570.
[3] 赵秀荣,毛淑芳,张凤英.案例式PBL教学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8-99.
[4] 杨铮,倪进东.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158-159.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民办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分析,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对民办私立托幼园所的传染病管理及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民办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并对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及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疫情历时7天,共出现9例手足口病例,罹患率为9.38,大、中、小三个班均有发病。临床症状以口腔疱疹、手足疱疹为主,一名患儿有发热症状,无重症患者。结论:此起疫情系由肠道病毒CVA16感染引起,同园儿童间相互密切接触造成传染。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预防与控制;民办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7―0024―03
手足口病(HFMD)作为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传染病,由多种类型的人肠道病毒所造成,其中,主要的就是柯萨奇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发热、口腔疼痛和疱疹(手、足、口和皮肤)为主要特征。
1调查与措施
1.1采取的方法:选取疾控中心发放的调查研究表,保证所有被研究患者将此表进行填写即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然后将现场的调查表统一收齐并汇总,汇总内容包括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诊断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进行描述、分析,最后进行统计学检验。
1.2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首发两例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该园的厕坑涂抹标本及相邻同等规模幼儿园厕坑涂抹标本,采集后立即送顺义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
2结果
2.1幼儿园基本情况北小营该幼儿园位于北小营镇永利小区对面,全园用二层楼,园内卫生状况良好,共分大、中、小、3个班,小班、中班位于一楼,大班位于二楼。园内设有卫生间,洗手间各自独立,每日消毒。园内共有教师5人,儿童数96人。园内无食堂,不提供早、午餐。
2.2发病情况:此次该幼儿园从6月4日―6月12日共有9名儿童患病,分别为大班2人、中班5人、小班2人,患病率达到9.38%,所有患儿都已经到医院接受治疗。收治的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疱疹,5―10天后消退,无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愈后良好。(表1)
[关键词]医学期刊;队列研究;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2-03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及纵向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这里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或行为(如吸烟等)[2]。观察的结局主要是与暴露因子可能有关的结局。队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相对明确,受一些偏倚的影响小,是观察性研究方法中验证病因能力最强的研究方法[3],其证据等级仅次于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我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也陆续开展了一些队列研究[4]。如果这些研究未能正确使用该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验证病因假设,还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论文,发现其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旨在引起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视,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1队列研究文献的检索
以“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4~2015年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共1874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研究性文献后,获得研究性文献929篇(表1)。
2 载文量及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根据李康等[5]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和Cochrane推荐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评判,评判结果在文献评价表中登记并复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队列研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约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仅占13.0%(表2)。
3常见统计学问题
3.1研究对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确切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随访研究的首要问题,因此文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必须准确清楚,根据研究属于总体研究或是抽样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应加以区别[7]。目前我国队列研究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描述中对总体研究或抽样研究未加以明确说明;抽样研究中的描写模棱两可,未说明具体抽样方法。从统计学上讲,总体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而抽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师肥胖率及其对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某高校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师”,排除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为总体研究,其研究对象应是该高校的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如果研究为抽样研究,则其研究对象是该高校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的一个随机样本,研究对象描述中还应具体说明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或分层抽样等,同时写明随机抽样的具体实施方法。
3.2结局事件及其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
随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结局事件,其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记录是否发生了结局事件,还应记录是否存在失访及失访原因(失去联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终止)。分析我国2014~2015年已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章发现,大多数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部分研究对结局事件的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按照队列研究的设计要求,结局事件要有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2型糖尿病结局的判断标准[8-9]:确诊糖尿病,即自我报告医生诊断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未确诊糖尿病,即未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对于随访期发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认为是随访期发生2型糖尿病。
3.3统计分析不充分或错误
3.3.1基线特征描述不全面 队列研究中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方向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基线特征的描述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目前国内的队列研究文献中存在较严重的不按暴露有无分组描述基线特征的现象。此外,如随访过程中存在失访,则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的比较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在查阅的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无失访情况描述,无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比较者达90%以上。
因此,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应首先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线特征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同时也可确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调整的混杂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访,还应比较失访者与随访者的基线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断失访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
3.3.2统计推断方法选择不当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一向是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队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χ2检验、Logistic回归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此三种方法的误用和混用在队列研究文献中较严重,包括误用χ2检验代替Logistic回归、误用Logistic回归代替Cox回归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应用了Cox回归的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与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见这一方法的正确应用近两年内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编辑足够的重视。
队列研究中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正确思路为[10]: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一致,则可以直接应用χ2检验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事件是否有关联,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联强度。相反,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应采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如果数据资料中无时间变量,可采用Logistic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变量;如果有时间变量,则应采用Cox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
3.4其他问题
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存在的其他问题:①应用Logistic回归或Cox回归时,分类变量或等级变量无赋值说明,造成结果解释的混乱。例如,只有在明确“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解释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②误用χ2检验公式:应该使用校正公式时,却应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不能应用χ2检验时,却计算了χ2值。例如,两组率比较时,只有满足总例数n≥40且理论频数T≥5的条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检验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队列研究医学论文作者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基本正确,编辑人员也比较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但是仍有部分论文在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使作者、编辑和审稿者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强化统计学意识
目前,国内医学科研工作者未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大“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强化医学统计学意识,促使其在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中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11]。
4.2加强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工作
医学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其统计分析都是以科学研究设计为基础的。研究设计不科学、有缺陷,即使应用了高级的统计学方法也于事无补。所以,审稿专家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能够做到从研究设计到统计分析,系统地审核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确保论文质量[12]。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稿件应先通过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的审核,然后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审稿,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可靠[13]。因此,医学期刊编委会应增设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业的专家委员,严格审核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不合格的论文坚决不发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和水平。
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对期刊编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培训[14]。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选派编辑人员参加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等措施,以提高编辑人员学习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啸飞.前瞻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吕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陈培战,张作文,等.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贺佳.医学统计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琼,黄渊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国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国华,娄昊.循证中医药队列研究的随访设计[J].山东中医杂志,2016,(1):14-17.
[8]樊森,陈纪春,黄建凤,等.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 29(5):372-376.
[9]李卫东,傅坤发,连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 18(28):3426-3429.
[10]韩梅,陈薇,曹卉娟,等.比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队列研究设计[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视大型队列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储备[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张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统计分析系统在期刊编辑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3,25(5):478.
[13]黄晨,袁平戈,张大志.医学期刊来稿中有关统计学错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68.
攸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攸县 412300
[摘要]目的 分析攸县2005—2014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2005—2014年攸县艾滋病感染状况。结果 攸县自200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止到2014年共发现感染HIV病毒患者208例,感染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20~30、30~40岁以及40~50岁这三个年龄段;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以农民最多,占62.0%,其次是无业人员,占15.4%;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死亡47例,随访HIV感染者25例,纳入抗病毒治疗106例,转出25例,失访5例。结论 攸县艾滋病流行趋势十分严峻,艾滋病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疫情有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
关键词 ]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b)-0011-02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in 2005-2014
WANG Shuangyan ZHANG Jianro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Youxian County, Hunan 412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from 2005 to 2014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aking reasonabl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To analyze infection status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from 2005 to 2014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sults 20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had been found by 2014 since the first case of AIDS patients was found in 2005, with an upward trend in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Age groups of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 were 20~30, 30~40, and 40~50. Among the 208 AIDS infection cases, most of them were farmers with infection rate 62.0%, followed by the unemployed 15.4%; and with death patients 47 cases, follow-up of HIV infected patients 25 cases, patients with antiviral therapy 106 cases, transferred patients 25 cases, and patients lost to follow-up 5 cases. Conclusion AIDS epidemic tendency is very serious with infection rate on the rise and epidemic situation of AIDS having the trend from high-risk group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Key words]HIV/AIDS;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作者简介]王双燕(1976-),女,湖南攸县人,大专,中级职称,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张建荣(1976.1),女,湖南攸县人,大专,中级职称,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AIDS,是由于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患者出现免疫缺陷最终引发一系列感染、肿瘤等免疫缺陷疾病,严重者将导致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1-3]。自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病毒,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卫生的疾病。目前,虽然通过一系列治疗方法,已经可以将艾滋病从致死性传染疾病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但是,艾滋病依然是人类医学的重大挑战[4,5]。为了预防艾滋病的发生,进行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指导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可有利于降低艾滋病的传播[6,7]。因此,针对攸县2005—2014年的艾滋病疫情相关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调查的相关资料均来自于国家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中攸县地区的病例资料,资料内容包括艾滋病感染人群、年龄、性别、职业、感染途径、发病情况及死亡率等。
1.2 检测方法
由攸县具备艾滋病初筛资格的实验室对可疑病例进行艾滋病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初筛血清进行检查,检查规范按照艾滋病检测相关规范进行。经初筛后需要复查的样本送往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蛋白印迹试验以确诊[8]。
2 结果
2.1 艾滋病感染情况
攸县自200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止到2014年共发现艾滋病感染病例208例,其中死亡47例,随访HIV感染者25例,纳入抗病毒治疗106例,转出25例,失访5例。感染者中最小2岁,为母婴传播,最大82岁,以男男同性传播10例,配偶间相互感染15对。
2.2 艾滋病感染时间分布
自200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感染病例以来,2005年共发现艾滋病感染病例2例,2006年发现感染病例3例,2007年发现感染病例10例,2008年发现感染病例14例,2009年发现感染病例15例,2010年发现感染病例20例,2011年发现感染病例27例,2012年发现感染病例29例,2013年发现感染病例35例,2014年发现感染病例53例。艾滋病的感染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2.3 艾滋病感染人群性别与年龄分布
攸县2005—2014年发现感染艾滋病病例中男性为114例,女性94例,男女比例为1.21:1;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20~30、30~40岁以及40~50岁这三个年龄段,且男女比例均接近于1:1。艾滋病感染人群与年龄分布详见表1。
2.4 艾滋病感染人群职业分布
攸县2005—2014年所发现的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以农民最多,占62.0%,其次是无业人员,占15.4%。不同职业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该次攸县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自2005—2014年该地区的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感染人群中以20~30、30~40岁以及40~50岁这三个年龄段居多,感染人群中以农民所占比例最大。分析认为,造成攸县艾滋病感染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攸县地区高危人群数量较多。2014年该地区相关资料显示:约有暗200人,吸毒500余人,性病患者4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10万余人。这些人均属于艾滋病高危人群,但是这些人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偏低,艾滋病防范意识薄弱,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②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暗未采取安全措施、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男男性行为者存在多个性伴发生性行为、性病患者增多等因素易造成艾滋病的流行。加之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歧视,许多高危行为的人群未接受艾滋病筛查,这些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风险。③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管理难度较大。自2005年起,该县艾滋病感染率逐年上升,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之部分感染者流动性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越来越难以建立全面的艾滋病感染者资料并进行系统管理,导致艾滋病感染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④人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不足。该地区人们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了解不够,尤其是农民对艾滋病的防控知识认识不足。
针对该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问题,拟提出以下解决对策:①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机制。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建议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阻断艾滋病传播为目的,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措施,联合公安、计生、妇联、交通、广电等多部门与卫生部门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艾滋病宣传与防治相关活动。②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防治艾滋病经验,建议由民政局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纳入低保管理并将其低保金由疾控中心直接发放,以便于对患者的管理。县农合办将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治疗的辅助药物纳入新农合管理,县教育局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③提高艾滋病综合干预服务覆盖面和质量。加强对流动人口、暗、男男性行为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推进吸毒人群药物维持治疗的社区门诊建设,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扩大母婴传播途径阻断工作的覆盖面,探索实施艾滋病防治综合管理模式。④加大财政支持,提高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的管理、服务费用支出,确保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
参考文献]
[1]庄勋,仲亚琴,梁燕鲜,等.江苏省吕四港渔民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0):991-995.
[2]王璐.现场流行病学在中国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1717-1720.
[3]梁飞立,何艳英,黄绍标,等.广西横县2007-2011年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4):2631-2632.
[4]唐岸柳,沈守荣.HIV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3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7):2029-2033.
[5]黄鹏翔.青岛市社区吸食新者艾滋病性病相关行为特征及HIV/HCV/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3.
[6]魏微.辽阳市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7]王岚,王璐,丁正伟,等.中国1995-2009年艾滋病哨点监测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0-24.
[关键词] 韶关市;肠道腺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41-03
腹泻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发,其中婴幼儿是腹泻的高危高发人群[1],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道显示,2岁以下的婴幼儿腹泻发病率为1.9次/年[2],发病率仅低于呼吸道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原虫及细菌,其中病毒引起的腹泻病情最严重;腺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的常见病毒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其中腺病毒主要包括肠道腺病毒、非肠道腺病毒,肠道腺病毒更为普遍[3]。国外有报道[4]显示儿童腹泻中约有9%~11%是由于肠道腺病毒造成的,甚至会导致腹泻的暴发。据临床资料显示韶关市由于肠道腺病毒感染而造成的腹泻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缺少对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广东省韶关市腹泻患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广东省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0例腹泻患儿中男129例,女121例。属于城市患儿138例,属于农村患儿112例。年龄介于1~28个月,平均(8.9±1.2)个月。大便次数介于4~6次,平均(5.1±1.2)次。患者的大便性状出现明显的变化,大便常规镜检显示白细胞数目降低,低于15/HP。患儿排除慢性腹泻、便量小于3mL以及发病前有使用过抗病毒或者抗生素药物。收集患者标本5~10mL,于-20℃环境下保存。
1.2 检测方法
选择北京天恩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进行病毒核酸的提取,然后将其溶于北京博润莱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DEPC处理水50μg中。将40μg的PCR产物与琼脂糖凝胶发生电泳反应,然后通过应用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胶回收试剂盒进行切胶回收的操作,然后和PGEM-TEasy载体相互连接,并促使E.coliDH5et感受态细胞发生转化,然后再筛选、克隆培养,质粒DNA则通过质粒小提试剂盒完成提取操作,并进行E.coRl单酶切鉴定,最后将阳性克隆送检。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共检测出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共12例,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为4.80%(12/250)。2010年1~12月共检测出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4例,阳性率为1.60%(4/250),2011年1~12月共检测出腺病毒感染患儿2例,阳性率为0.80%(2/250),2012年1~12月共检测出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6例,阳性率为2.40%(6/250),三年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腺病毒分型
12例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患儿中属于肠道腺病毒41型(Ad41型)的9例,占3.60%(9/250),属于肠道腺病毒40型(Ad40型)的3例,占1.20%(3/250),Ad41型的感染率显著高于Ad40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4.6431,P
2.3 感染与年龄、性别、居住地、季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腹泻患儿的年龄介于1~28个月,平均
(8.9±1.2)个月,其中年龄0.05)。
2.4 临床症状
肠道腺病毒感染造成的腹泻患儿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4例患儿属于轻度发热,2例患儿属于中度发热,有1例患儿属于高热。6例患儿存在呕吐表现,呕吐次数为(2.9±1.1)次/d,腹泻病程平均(5.8±1.5)d,平均腹泻(5.1±1.2)次。
3 讨论
婴幼儿是腹泻的高发人群[5],发病原因多种多样[6]。文献认为[7],腺病毒感染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的主要致病原,而且双重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最多见的感染形式。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对肠道腺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的研究不断增加[8]。其中,任敏等[9]观察肠道腺病毒在四川省成都市腹泻患儿中的感染情况,认为肠腺病毒感染是导致四川省成都市腹泻住院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而且感染者年龄偏小,感染也无明显季节差异。本研究主要对广东省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本次研究显示韶关市三年来收集的腹泻患儿250例中属于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共12例,患病率为4.80%,与苏冬梅等[10]研究的结果相似。患儿主要以肠道腺病毒感染为主,并以肠道腺病毒41型最为广泛,且肠道腺病毒的感染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季节等因素方面无显著的差异。患儿通常会表现出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11],因此需要引起临床医务人员以及患儿家属的重视[12],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及时给予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13]。对于感染肠道腺病毒而所致的腹泻患儿,临床上通常首先需要给予抗病毒治疗[14],然后口服思密达药物,并遵循低乳糖的饮食原则,临床的治疗效果较好,通常在5~7d患儿的疾病即可治愈或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肠道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广东省韶关市患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以肠道腺病毒41型为主,为更好地了解广东省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一步的研究仍需展开。笔者认为加强对婴幼儿的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保锋,曹效红,贺双文.儿童腺病毒感染4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0):963.
[2] Gonzalez F,Liprandi GG,Ludert J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ic viruses in children with sporadic gastroentefitis in Valencia,Vemeziea[J]. J Med Virol,2011,83:1972-1982.
[3] 柳彩霞,李奇凤,贾娜尔,等,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调查[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60-63.
[4] Robinson CM,Singh G,Henquell C,et putation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pathogen implicated in a respiratory fatality[J]. Viwlogy,2011,409:141-147.
[5] 刚敏.炎琥宁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3):93-94.
[6] Vernacchio L,Vezina RM,Mitchell AA,et al. Diarrhea in America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setting:incidence,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icrobiology[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6,25(1):2-7.
[7] 林谦.婴幼儿肠道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1):851-852.
[8] 陈平,许志良,崔大伟,等.浙江省急性腹泻患儿中肠道病毒检测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09-103.
[9] 任敏,谢晓丽,周更生,等.成都市2006~2008年儿童医院婴幼儿腹泻腺病毒感染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7-38.
[10] 曾玫,陈洁,龚四堂,等.我国五所城市儿童医院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564-570.
[11] Liu EB,Ferreyra L,Fischer SL,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haman adenovirus with a serologieally unique hexon and a recombinant fiber gene[J]. PLoS One,2011,6:e24491.
[12] 李学军,陈茜,任建莎,等.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1-2343.
【关键词】 眼底病 低视力 患病率 高海拔 藏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orbidity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in Tibetan people aged 40 and above in Zeku,Qinghai.Methods 2 229 Tibetans aged 40 and abov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random,the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was used in our surve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epidemiological data existing.Results Two hundred and six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abnormal ocular fundus,and the abnormal rate was 9.20%( 206/2 229 eyes),including 112(54.37%) ey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and 32(15.53%) eyes with optic atrophy.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is higher in high plateau than in normal plateau.Ocular fundus diseases increase with age,whil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exual distinction,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optic atrophy are the main diseases,high altitude,lack of oxygen and vitamin ,chronic light burn may be the reasons lead to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Key words] ocular fundus disease;low vision;prevalence;high altitude;tibetan
眼底病(ocular fundus disease)是重要的致盲因素之一,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眼底病的患病率是眼科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外对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出现的眼部表现有少量报道,国内对高原地区白内障发病情况较为关注,仅有少量对高原地区眼底病流行病学的调查。2004年我科对青海省玛沁县进行了40岁以上人群眼底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欲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眼底病流行病学情况及高原地区眼底病流行病学是否具有可比性,2006年我们对青海省泽库县40岁及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眼底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该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靠同德县,东北与同仁接壤,总面积6494 km2。总人口5.39万,其中非农产业人口占5.8%,以藏族为主。全境东西较狭长,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县境内海拔在2 800~4 971 m,此次调查地点海拔选在3 000 m以上。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润凉,气温日差大,年平均气温-2.4 ℃~2.8 ℃。泽库县辖2个镇、5个乡:泽曲镇、麦秀镇、宁秀乡、和日乡、王家乡、西卜沙乡、多禾茂乡。世居藏族以游牧为主。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40岁及以上世居藏族居民。
2.2 方法
2.2.1 询问病史及检查 询问病史,填表工作邀请受检地区眼科医师配合完成以保证准确性。常规眼科检查:视力、外眼检查、眼前节检查、直接检眼镜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等。由眼科主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负责质量控制。因受检人员多数为文盲,检查前仅获得受检人员接受检查的口头同意。
2.2.2 抽样方法 样本大小根据双盲患病率误差25.00%,调查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来计算。根据青海省玛沁县40岁以上人群盲患病率计算[1],估计泽库县40岁及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盲患病率为3.00%。根据公式n=(∪a/&)2P(1-P)计算,其中n为样本含量,a为样本阳性率的可靠性在95%时的t值(1.96);&为容许误差=0.03×0.25=0.0075;P为估计的盲人患病率,按3.00%推算。计算出样本例数为1 987例。假设本调查的抽样作用系数为1.25,调查受检率为90.0%,所需样本总人数为2 760人。据人口普查泽库县总人口5.39万,世居藏族居民4.92万,其中40岁及以上世居藏民14 861人,占世居藏族人口的30.21%。
2.2.3 检查程序 分预调查及现场检录两阶段。预调查从2006年8~10月,进行相关培训,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和进入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准备。现场检录时间从2006年10~12月,由工作组整体进行。
2.2.4 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远、近视力,<1.0者用插片加小孔镜估计最佳矫正视力。盲与低视力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盲与低视力分级标准进行[2]。眼底病诊断以1986年全国眼底病学组制订的为标准[3,4]。对有疑虑的病例由所有检查医师共同检查后完成诊断。
2.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3 结果
本次实际检查人数为2 229人,男1 209人,女1 020人,年龄40~88岁,男女之比为1∶0.84,各种眼底异常206眼,总患病率为9.20%,低于白内障患病率(51.32%),位居第二。眼底异常以老年黄斑变性(AMD)和视神经萎缩最为多见,AMD 112眼,占54.37%,视神经萎缩32眼,占15.53%。眼底异常导致的盲与低视力133眼,占眼底异常患者的64.56%,眼底异常导致的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较高。视力≥0.1~0.3者29眼,占总致盲眼病的14.08%;视力≥0.05~0.1者37眼,占17.96%;视力<0.05者41眼,占19.90%,眼底异常的盲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性别无关。见表1~3。表1 受检人员各种眼底病的患病率 表2 致盲眼底病与受检者年龄、性别的关系表3 受检人员AMD与视神经萎缩视力分布
4 讨论
高原(high altitude ) 在医学上是指使人体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海拔在3000 m以上的区域。高原病(high altitude disease or mountain sickness)是指人体在高原缺氧等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变化。高原世居者(high altitude natives)是指世代居住在高原并已基本经适应在高原环境生存的人或人群。目前国外对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所发生的急性高原病及相关眼部表现报道较多,但对高原地区眼病的流行病学尤其是高原世居居民的眼底病调查非常少。国内西藏、青海、新疆等眼科医生有少量报道。黄仪平等[5]对西藏昌都不同海拔的638例眼底检查发现眼底改变者占35.85%,赵家良等[6]报道北京顺义眼底改变者占15.10%,具体眼底病患病率未作报道。由此可见高原地区眼底异常高于平原地区。张文芳[1]等对青海省玛沁县世居藏族人群进行的调查中,各种眼底异常占受检人群的9.35%,以AMD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最为多见。本次调查白内障患病率较高(51.32%),各种眼底异常206眼,总患病率为9.20%,以老年黄斑变性(AMD)及视神经萎缩最为多见,AMD 112眼,占54.37%,视神经萎缩32眼,占15.53%,眼底异常的盲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性别无关。由于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本次调查得出的眼底病的患病率可能低于实际患病率。此次调查结果比较接近青海省玛沁县眼底病的调查,可能与两次调查方法的选择与调查地点较为接近有关,但在主要致盲眼病的病种上稍有区别,与其他学者报道不同,由于国内外文献缺乏相关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故无法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眼底病呈增长趋势,对眼底病的研究迫在眉睫。广大高海拔地区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紫外线照射、缺氧、饮食缺乏维生素等原因,致使眼底病(9.20%)成为继白内障(51.35%)之后第二大致盲眼病。从上述原因着手也许能找到合适的预防及降低高原眼底病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文芳,黎晓新,律鹏,等.青海省玛沁县40岁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眼底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9(22):321-323.
2 惠延年.眼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
3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眼底病.中华眼底病杂志,1983,3:封三.
4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眼底病.中华眼底病杂志,1985,1:42.
关键词:公共卫生;循证医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85-01
循证医学是目前医学实践比较主流的方式,它不但对临床的实践以及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药学、公共卫生、临床研究以及医学发展,在医学界成为了流行用语[1]。
1 循证医学核心思想
循证医学实践是指在进行系统的研究后,将个人的相关经验同有的证据相结合。循证医学核心思想就是在对患者作出医疗保健措施的有关决定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证据。经验医学的疗效主要以适度为主,疗效指标的适度是在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的基础上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研究证实,临床终点的疗效以适度疗效为主不具有可靠性。比如,一些有降血压以及降血糖功效的药物,但是对于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并发症的预防方面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放疗有缩小肿瘤的作用,但是在患者生存概率的提升方面不是绝对的。 循证医学中的证不是从患者本身所取得的症状、主诉检查结果以及体征,而是科学的最佳证据,也就是临床合理的文献评估以及研究,同时科学性、重复性以及真实性比较高。医学的本身就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包含客观证据与个人经验,循证医学应该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有据可依,传统医疗实践也要有证据的支撑,要做到有证可循,与传统医学相比较,循证医学的不同在于在证据含义的区别,同时在证据获取方法的途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权威并不是专家的意见与经验,最佳的证据也不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据也在不断的进行修订以及完善。
2 公共卫生的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是通过评价、寻找以及科学所作出的决策,同时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循证基本原则在许多的公共卫生实践中都得到了应用。循证医学在循证实践以及基本思想方面,都来源于临床医学。但是同公共卫生的大部分活动的主要原则以及许多专业实践都有着相似之处。循证医学的主要原则也需要应用到职业病的临床活动中。比如,在诊断职业病以及分析治疗决策时,应该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重视职业的主要危害以及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全面系统的评价相关证据[2]。在暴发SARS疫情的初期,医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传播性,以及扩散所带来的危害。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才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发生非典时,我国按照SARS疫情的准确报告,分析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并且深入研究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制定并且颁发了有关的法规以及决策,这样才能取得抗SARS疫情的胜利。决策制定的主要科学依据是源于医疗卫生的循证与实践活动以及对流行病学的研究,进而按照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在作出循证卫生的有关决策时要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对公共卫生的基本措施、宏观卫生的主要政策、医疗以及卫生的管理进行制定。新世纪卫生管理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高效率工作、最低成本以及良好的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要想实现这一原则,循证决策是必不可少的。对证据进行不断的评估以及探索,将现有的无效措施不断的进行淘汰,预防在医学实践中出现无效的措施,这样能使资源得到节省,有助于卫生服务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3 循证医学方法以及步骤
1970年以来在公共卫生的领域中出现了META分析,主要是采取统计与合并的方式,综合分析以及对比研究目的相同但是有不同研究结果的事项[3-4]。RCT属于前瞻性的一种研究,根据规定好的排除标准以及入选标准,对研究的对象进行相应的选择,随机的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两组在环境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再对实验效应做进一步的观察,采用客观的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实验的结果做出科学系统的评估。主要步骤:将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对有关的证据进行检索以及收集;对文献有关的方法、效果以及结论进行评估;与有关的证据以及因素相结合,对患者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的制定;对前四项步骤的效率以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的完善。
4 结论
发展至今,循证医学倡导找出最有利的证据,用科学的观点,对证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将个人所拥有的专业经验以及技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对有关的价值取向与条件进行全面的考虑,进而对医疗卫生的有关决策作出慎重的决定,这是现今医学在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先进性方面的主要体现。不管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公共卫生中,都要尽量的做到:如果在现今的公共卫生或者是医疗卫生实践中以较高的工作效率、良好的服务质量以及最低成本作为主要的原则,那么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循证决策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文献的检索方式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做出科学的选择以及准确的评估,对医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使眼界得到开阔,使思路得到拓宽;要善于进行观察,并且及时的发现问题,对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的设计,并且做出正确的研究,在求证的过程中要积极;对于生物学的主要统计方式以及流行病学要做深入的研究,通过不同的验证,使研究有效性得以证实,使进而证据科学化,并且在实践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左群, 范金山, 刘辉. 从循证公共卫生看流行病学研究证据生产现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0(20):122-124.
[2] 李幼平, 杨晓妍, 陈耀龙, 等.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决策与管理――挑战与探索[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11):133-13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