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与科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就是以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能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也须同时担任着教学和科研两大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突出表现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若按照年龄把高校教师划分为三个阶段,以35岁以前的教师为是青年教师,35~48岁之间的为中年教师,而48岁以上的为老年教师。以该研究学校为例,具体教学和科研情况可看图1和图2,从表中不难看出,青年教师的教学存在严重不足,而老年教师在教学上虽然远远胜于青年教师,但在科研方面却落后于青年教师。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该文叙述了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而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老年教师的科研,在该文中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1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1.1 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优势
如今的高校都在扩招每年都要进一大批年轻教师加入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具有的共性就是:高学历,更有甚者为海外归来学者等;掌握着现代化的科技前沿知识和专业研究方向;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等优势;他们的合作意识强,也最易接受事物新观念等。这些优势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时在科研方面有着极大的好处,他们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全身的精力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纵使在科研方面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1.2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欠缺
虽然青年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但比起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青年教师刚进入高校不久,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从学生时代进入教师时代的转变。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青年教师的教龄不够长,他们往往存在着教学业务不熟,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教学水平的偏低,教学方法的不得当等问题。对于老年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体力的不足,精力有限、知识内容的陈旧和退化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现代化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导致他们在科研方面略逊于青年教师。
2 如何提升高校青年的教学和老年教师的科研
2.1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校应建立相关体制,着力体制的规范和落实,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要能够体现出科学化、全面性、多层次、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批改等力度的监督,采取领导听课评教、教师教学评学、观摩教学等措施[1],并逐步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监督和教学反思,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中、学生反映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反思;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事项,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动态化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拓展老教师科研知识面
针对老年教师在现代化前沿科技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对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拓宽他们的科研知识面[3]。一般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途径来加强对老教师科研知识的拓展。如科研让老教师去发达城市了解和领会科技前沿,扩宽他们的视野;也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本校座谈讲学,使老教师们对科研精神和科研动态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老教师的继续学习、继续科研的继续教育工作[4]。通过科学纪录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播放有关最新科技前沿方面的知识,培养老教师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科研欲望,培养他们多动手脑的良好习惯。
2.3 发扬青老年教师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科研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和科研关系的认识
1.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1.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2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2.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
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2.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2.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健全师资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关键词:科学研究 高校教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一、以教学工作为载体,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1.教学工作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核心,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突破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教学过程能激发教师对科研的思索与研究。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己探索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过程。从教学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作以客观地评价,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作以规划和分析,更能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这些环节都可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学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方向。
3.教学能培养和推动教师走向科研,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只有在不断创新、吸纳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而这种创新和吸纳过程就是教师从教学走向科研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先把握好教学关,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内容,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做到边科研边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型的全能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科研过程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提高教师素养及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2.科研成果能够扩展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时,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就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被补充进来。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课题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3.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对于不同专业来说,实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科实验、实践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经验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校和学院资金的投入,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同时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好的场所,很多教师都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科研的基地。
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它们都是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都贯穿了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教学和科研都可以很好地统一于同一主体中,那就是高校教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补的角色,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一般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的这一活动主体中相互结合渗透、相辅相成,已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清明.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5
[2]陈红.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带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5-46
[3]刘献君.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闭[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
[4]董文明,吴荣书,林奇,龚加顺,高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5-7
关键词:教学科研平台;高校实验室;运行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53-02
一、前言
高校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这三方面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建设与资源整合。以往简单将实验室组合在一起服务于教学以及实验的开展已经不能支撑现在高校三大服务的需求。如今急切需求的是能够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体系的支持平台,靠教学出人才,以科研出成果,综合服务于社会;形成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发展,人才培育弥补科研需求的良性互动新局面。高校实验室建设一般源于新的专业学科建立或扩充形成的配套建设需求,因此有天然的服务教学的属性;但随着科研任务的强化,具体科研项目需求建立的特色实验室比重h来越高,服务科研任务的属性逐步清晰。因此,本文着重从服务科研任务入手,探讨教学科研型实验服务平台的一般机制与问题,给出一般解决方案。
二、科研支持平台建设
(一)科研支持平台建设的迫切性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也已成为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现在高校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教师的科研热情很高,科研活动与能力大增。随之而来的是科研项目的全面开展,科研设备的使用、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也密集展开。这些基础工作对各项研究都是必不可少,但是耗时耗力。对于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团队来说,可以分工合作,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从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团队支持,也很难共享其他团队的技术,单打独斗显然影响研究的开展。更关键的是,一些研究的设备、软件的使用研究者并不掌握,研究场景的搭建靠个人也有难度。为了研究的开展,教师大量时间是在找合作者,或重复学习设备软件使用,处理类似的数据,大大影响研究的进度和热情。建立起一个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能大大节省了教师的精力、提高研究的效率,为广大教师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科研支持平台的结构性
高校科研工作有层次性,教学科研支持平台应该是整个层次的一部分。这里将科研工作的层次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前段工作目的是科研氛围的营造、研究热情的激发、学科互动交流等。可以通过论坛、各科研中心的开放讨论,以及科研的奖励政策,来促进前段工作的完成。中段工作的目的在于促使教师申报项目,并能成功申请。对教师情况的梳理,逐个动员与指导,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后段工作目的在于协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取得科学成果。可以通过购置研究设备、资料,提供场地及经费等给予大力支持,但现在高校科研工作也有了新情况,那就是项目及人员大大增加,实验室硬件资源逐渐紧张。如何在这种局面下进一步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智力支持可能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其优势有:
1.智力资源不会枯竭,能弥补硬件总是跟不上实际需求的问题。
2.智力资源可塑性强,能弥补硬件资源只能用于较少的几类研究的问题。
3.智力资源扩展性强,硬件资源往往与人员和项目增加成反比,而智力资源成正比。
4.智力资源空间延展性好,硬件资源一般固定不能移动,而智力资源不在一个地方也可以完成同样的支持服务。因此,将硬件资源整合,加上智力资源的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研支持平台正是适应当前高校科研的新需求。
科研支持平台是整合了实验室硬件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一个整体,更注重的是智力上的支持与服务,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广义上说是全过程多方位的支持,狭义上的科研支持平台则指后段的各项措施,这也是当前教师开展科研时比较迫切希望得到的支持,这里也主要指狭义上的科研支持平台建设。
从科研结构完整性上说,除上述三个阶段外,还有一个成果转化阶段,这正好是社会服务任务的一部分,可另作考虑。
三、科研支持平台运行与管理
(一)科研支持平台的双重服务性
科研支持平台不仅服务于科研活动,也对教学与实践起到促进作用。平台运行过程中可以吸纳博士硕士进平台进行实践,学习设备使用,参与实验设计与实施,进行数据统计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起到强化科研能力的作用。
(二)科研支持平台的使用与管理
科研支持平台的建设可以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从提供程序编制、数据处理等基础工作上升到设备使用、方案设计参与式帮助,再过渡到人才队伍培训、项目合作推广这类战略性支持上。管理制度上应该隶属于二级学院,有条件的可以依托在实验中心。因为以往实验室建设途径的局限性,大部分实验中心主要职能是服务教学,还没有科研服务能力,所以从强化服务科研的职能入手,扩大科研支持能力。在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后,可视情况成立领导小组,聘任组长等人事安排。甚至独立出来,成为大型支持基地,建立单独的人事、设备与项目管理制度。另外,原则上二级学院所属的科研院所及实验设备可供科研支持平台使用。为了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应注意使用规范:
1.平台硬件资源实行预申请制度,以便审核科研内容,调配实验设备资源。
2.个人责任制,使用硬件资源必须由课题主持人申请并直接负责,遵守平台有关设备使用、赔偿、安全等规章制度。
3.可签订科研内容保密协议,为课题组或个人提供智力支持的人员不能泄露科研项目的数据、研究方法、方案等内容。
4.条件许可情况下,可聘请相关专家教授进平台进行学术指导,对平台建设中各项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审核和监督等。
5.公开平台可使用的设备及服务。
(三)科研支持平台与科研人员的关系
科研支持平台应该是以实验中心为依托服务机构,不属于具体课题组或个人。课题组或个人可以寻求科研支持平台的支持,可分几个层面。第一层面仅是借用科研支持平台的场地、仪器设备等,双方是相互独立的;第二层面则是希望科研支持平台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如操作平台仪器设备、提供实验方案、实验落实、数据处理等,双方是相互依靠的关系;第三层面则可申请平台协助项目团队的组建、人员队伍的培训、研究环境的搭建等全面参与合作。
同时,科研平台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建立相关研究项目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展研究活动,主动进行资源的整合。
四、科研支持平台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一)科研支持平台提高软实力的问题
科研工作关键在发展和提高软实力,智力资源是一个学院软实力的表征,而智力资源是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能力。所以要保持平台的效率和效果,必需为支持平台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及交流学习的可能。
智力支持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的加入,可以适时进行一些人事制度安排,让博士、硕士学生加入进平台学习工作,设立正、副高级职称岗位,甚至平台技术人员允许带研究生等。
(二)科研支持平台经费问题
科研支持平台发展,初期不需要额外的经费支持,但在项目需求增加后,可由校院适当补贴。如果独立运行则可考虑平台的有偿使用,另一方面可以独立承担科研任务,但要处理好平台开放与科研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得二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原,李鑫,杜兴号.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
[2]张菊芳,沈秀,杨殷伟.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
[3]王小逸,白广梅,客慧明,等.创新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
[4]薛素铎,张红光,安琳,等.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培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5]曾尊祥.5个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参观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
[6]叶汉侠,阚先宏,徐幼娜.建立ISO9001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
[7]林海旦,樊冰,俞丹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
[8]刘丽琴,陈永清.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
关键词:科研;教学;平衡关系;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甚至矛盾激化的态势,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体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互动平衡发展的理论分析
教学和科研很早就被确定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他指出大学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中心,应加强学术研究,逐渐发展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性和研究型人才。自此有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似乎从未中断过。
国外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正相关关系。认为高校教师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互相补充和促进,两个方面都能取得优异成绩。第二,负相关关系。从事教学会对科研带来负面影响,从事科研工作也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不存在任何关联。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事业,从事它们之间的一种不会影响另一种[1]。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不同领域的两项活动。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面向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人类业已取得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科研主要是指人们应用已经取得的知识及所具备的条件,去探求未知,发现、论证并创造新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从理论上说,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一)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有专家认为,现在部分新兴学科知识的“半衰期”已经降至五年,即大学毕业五年后,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有一半即将过时[2]。因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仅仅依赖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很难实现。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及时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主动跟踪它们,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较好地把握知识体系,从而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不断地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并且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力”。
2.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教学相比,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是一个探索学术发展前沿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有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将这一宝贵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带动学生参加研究项目,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并且激励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不搞科学研究,不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不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组织研究性的课堂教学?[4]
3.科学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切实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谋求今后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前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教育转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4.科学研究有助于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科研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主要渠道。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认清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从而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识传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现代大学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学和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系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和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研究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谙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教师科研活动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加深对科研的理解,能使教师增强探索能力。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本身就具有教学相长的作用。基于课程的系统讲授,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多维思考又能反过来促进教师产生启发和灵感,从而在客观上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可以使科研领域更加广阔,并且培养新的研究领域。#p#分页标题#e#
(三)科研和教学互动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割,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教学与科研两者都是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都是对知识的一种传播和交流,只不过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传播,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成功的教学与成功的科研所需要的能力是统一的,优秀的教师与成功的研究者存在一些共同的特质与能力,如高度的责任感、喜欢钻研、有耐心、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大学教师的地位注定其必须身兼两职: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大学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学和科研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都有失偏颇。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才能相得益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关系的现状
(一)教学和科研失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首先是作为学术组织、教育机构而存在的,它的首要职能是教学。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在于以教学方式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的[3]。教学是大学职能中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的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中,教学在资源配置上常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倾心科研,而不愿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在教学和科研的两两相较中,常使教学处于为保证教学正常秩序而应付的状态,而当科研工作面临某一关键时刻时,甚至暂时放弃教学工作,发生突然调课、缺课,难保正常教学秩序。
(二)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相关系数小,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作用不明显
为更深刻地了解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浙江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100位专任教师2009年度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得分和科研绩效进行了全面的相关分析。
被调查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按学期进行的,由于各教师在每个学期可能带几门课程,存在几个教学评估分,因此先对单个学期的评估成绩进行算术平均合并处理,再将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数据进行平均,获得该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数值。科研绩效数据以校科技处审核以后的科研得分为依据。
利用SPSS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两者的Pearson 相关系数。
各个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显著,甚至出现负值,从整体上说明目前教师的科研绩效与其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的科研绩效与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仔细观察表1可以发现,各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基础课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地,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强调专业理论性、前瞻性和实际应用性,没有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扎实研究作基础,教师就不可能对自己所教内容加以展开,也不可能深入浅出,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更会影响教学效果。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蕴涵着科研,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才能胜任。
三、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剖析
(一)评价体系的失衡是教学和科研失衡的根源
教学质量以及科研实力是当前评价高校及教师业绩的两大指标,然而两者却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通常情况下,教学工作“质”的衡量比起科研工作“量”的评判更难、更复杂,因而,科研实力被认为是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教师职称评审中最有份量的标准。社会对高校进行评价时,科学研究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以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为例,他用“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假设评价高校,所得结果看起来是高校分类,其实是高校科研能力的排名,完全没有考虑教学质量[5]。以科研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大学能逃避评价的导向。因此,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为适应高校竞争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对科研成果刻意追求,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感以及外部对这种成就感的认同程度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成就感和外部认同程度,大多数教师的注意力自然会向科研倾斜。
(二)大扩招背景下,教师承受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决定教学与科研平衡的最终力量。高校的声誉和前途要求重科研,教师提高学术水平要求重科研,由于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政策的双重导向,每一位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花很大的精力投入科研,并且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大众化教育的主体,在大扩招的背景下,师资等教学资源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教师的授课负担愈益加重。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常常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几乎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教师疲于应付,未能体味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个人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常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尤其在教学与科研的难度日益增大的今天,要同时在教学与科研上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导致了两者的相互冲突和排斥。
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协调发展的建议#p#分页标题#e#
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特点,两者存在辩证的统一关系。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是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应该协调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统一到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宗旨服务。
对于我国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对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消除教学与科研冲突给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教学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教学工作应列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认真探讨并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促使科研协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在科研与教学上的激励政策一视同仁,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教师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施其长,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不复存在,学校科研不仅不会降低水平,更宽松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来保持总体上的注意力动态平衡,使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良性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态势,达到教学科研双优的目标。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建立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要求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要减轻教学负担,为教师腾出用于科研的时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各高效扩招导致生师比上升,教师课时太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要同时搞科研和教学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少教师授课时数,贯彻少讲精讲原则。大学教学应该讲框架、讲结构,讲前沿、讲争议,讲要点、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减少授课时数是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为教师腾出科研时间、提高学术水平的要求[6]。
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同时肩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大教师,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辨证关系,坚持对学生负责和学术进步的一致性,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两者良性循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友,于建朝,胡宝民.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现状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0(2):155-160.
[2]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 (9) : 14-15.
[3]赵俊学,李小明,崔雅茹.理顺关系 合理安排 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64-69.
[4]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 42-44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探索与研究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面临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业高校更是普遍存在无法培养更多质量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业创新人才也是因为教学资源问题。高校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而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 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曾芳芳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适合农业发展需要,激发更多大学生、研究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积极投身国家农业的建设中,而农业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农业高校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编入教材,转化为教师的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这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而且还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数量,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
[3] 梁忠怀,魏林.试论制约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4).
关键词 试验室 防护措施 理工科 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YU Xiaof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er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particularity security laboratory-based discours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proposed should respect the system and funds to give protection to charge to play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erformance in the role.
Key words laboratory; protective measur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校本身是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备场所,试验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安全为保障和前提,试验室的安全是高校安全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试验室非常复杂、多样化。
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所涉及的试验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性(如表1所示):(1)验证性试验:将现有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土力学试验、路基路面工程试验验证性实验,单独计算学分,作为必修考试课,课堂上完成,引起师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2)设计性试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中的集料试验和普通混凝土试验作为设计型开放实验,单独计算学分,作为选修考查课,自主选择,课余时间完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3)综合性试验:由承担该项目的人员挑选学生,课余时间直接参与土木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所、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社会服务,或将其试样保留供学生实验用,单独计算学分,作为选修考查课,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亟待提高,各类安全制度亟需完善,排出安全隐患,确保安全事故防护及应急措施有效运行。
1 试验室安全事故分类
按安全事故的性质分类。①②(1)物理性安全事故如电器设备、高压高温高能装置、放射性电磁辐射、璃器具引起的安全事故。(2)化学性安全事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防护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3)生物性安全事故致病菌感染、致病微生物侵入体内。(4)其它安全事故主要是一些意外事故。
2 试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
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追究其原因就是两方面的: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2.1 客观原因
(1)陈旧设备、老化的线路更新不及时,试验室结构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性,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果将极其不堪设想。③④(2)乱设防护门窗、放火、逃生等安全通道不畅通。(3)有些试验室用房紧张,有些试验操作间、办公室和值班室没有完全分开,有些需要分开存放放的物品没有分开或没有完全分开存放,存在安全隐患。(4)试验室的安全操作距离、防护距离不达标,或者是治理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标准要求。(5)再者是用于安全防护、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不能及时到位,应急动力供给系统缺乏,也会造成设备损坏。
2.2 主观原因
(1)学生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不强,在高校的运转过程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试验安全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安全观念的加强和安全意识的强化。(2)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高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的问题,随着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对外开放、对学生开放人员复杂,相应制度不落实,给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3 试验室特征
(1)试验主体特殊。高校理工科试验室与生产单位试验室不同,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学生较多。操作实验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经历不同,对安全认识程度也不同。(2)试验涉及面广。可以说高校的实验包罗万象,给安全防护带来一定困难。(3)试验室种类多复杂。试验室种类多,实验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分散而又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4)试验室使用频率高。(5)试验室使用大量危险物品。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4 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既然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存在诸多特殊性,也就使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那么安全防护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1 物理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1)用电防护措施:①科学设计,精心安装,定期检查。②电气设备要遵循装置的性能、安全要求,安装地线科学操作使用;专业人员予以维修,定期检查设备的绝缘情况。③不能湿手接触电气设备,发热设备附近不能防止易燃易爆物质。④要配备相应的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和事故采取急救措施。(2)机械设备防护措施。
4.2 化学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事先了解所使用化学物质的特性以及分析中间产物特性,特别是易燃、易爆及中毒的危险性。
(1)对于危险物质要贮藏在阴凉处,与火源、热源隔开,分类贮藏;毒物及剧毒物需贮存于专门的药品柜内,实行领用制度(用多少就领多少,操作室不存放),双人双重专人管理;(2)对于有毒物质标识明晰;使用剧毒物质时,须保证分析室通风正常;有中毒危险的则要准备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类防护用具。
4.3 生物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对于生物试验室主要做好致病菌感染及致病微生物的侵入防护,试验室要按生物安全级别,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非生物试验室人员不准随意进入实验区,试验室教师和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5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安全工作经费保障
5.1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1)成立以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员,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⑤(2)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进行日常安全检查与考核,将安全考核纳入综合目标考核。(3)做到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整治。
5.2 安全工作经费保障
将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安全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安全教育培训、高危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
6 试验室的作用与功能
6.1 试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⑥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起着一般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应用技术发展经常领先甚至孕育着科学的发现,从而使新的应用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适应这一变化,技术人员出现了明显的分工,有的侧重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侧重开发与应用的人才已成为独立的人才群体。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正是这类人才。理工科专业科研、教学都离不开试验室,试验室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满足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6.2 试验室是教师的科研基地
高校使出成果的重要单位,理工科专业要出成果其科研过程是离不开试验室的。因此说试验室是从事理工科专业研究教师的主要基地,至关重要。
7 结语
试验室的安全防护尤其是是高校理工科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了解试验室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并采取较好的防护措施对保障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健康,发挥教学、科研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对试验室的安全防护高度重视,彻底杜绝安全隐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经费保障,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注释
① 刘铁民.注册安全工程师教程――专业技术知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5.
② 崔政斌,张连顺.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③ 潘雄飞,赖天华.浅谈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石油教育,2006(6):62-64.
④ 黄伟华.刍论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班),2007.29(1):53-54.
⑤ 徐静年.论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35-37.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二者存在的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两个方面。现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实“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举步维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高校教师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考核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一个国家的未来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今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制度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几乎所有大学教师都将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个大学的科研任务都很重,老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就必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期刊的层次、学术著作的质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成为一个大学排名高低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就目前的情况,各高校的管理者都更注重科研指标。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就是以科研为指标,各高校如今都在努力争取向更高层次发展或转型,这就势必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为了建成“一流大学”或成功将大学转型,各个大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将科研成果列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样的办学理念、评价模式本身就导致教师只能采取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做法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成果是显性的,在科研的物质奖励激励下,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的研究,而不易量化和评价的教学活动被边缘化。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奖励、升职等均直接和科研成果挂钩,教学业绩对职称、收入等影响几乎无足轻重,这就迫使大学教师只能重视科研而无视教学。而且科研成果属于个人,用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似乎更加客观。教学的评价较为主观和复杂,因此教学工作很难得到适当的评定,而且教学成果多属集体成果,除非是教学领域里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国家级教学奖的获得者,可是获得这种奖励是何等难,因此,教学产出也就没有科研产出更直接更快捷。此外,精心培养学生并非短时间就能使学生成才,那么对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和产出就无法给出适当的评判,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研究上不肯花过多的精力。只有极少数教师倾心于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个人行为,学校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奖励甚少,这导致教师直接轻视教学。现下高校的发展或转型更是将更多的科研压力加在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在科研上,而几乎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顾及教学。教师对教学越来越敷衍,不愿花心思琢磨教学,更何谈教学与科研结合。
3.相关举措
首先,教师应当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教学和科研是目的、性质不同的两种活动,虽然它们矛盾重重,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更好地把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促进教学。同时,教学活动有助于发现新的科研方向和问题,只有摆正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科研相统一”的结果。其次,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改变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笔者建议职称的评定不能只看发表的文章和主持的项目而几乎忽略教学业绩,职称评定上可以有科研型教授也允许有教学型教授,并且岗位的聘任、工作的考核等应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这样可以激励教师在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优势。还要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在奖励上完全实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对待,高校管理者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政策上应该倾向教学工作人员,使得老师能安心教书育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方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最后,真正解决高校里教学和科研的矛盾,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科研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若能结合所处高校的类型和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确定科研方向和选题,则能够使科研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快产出科研成果,而且在教学中能发现新的问题科研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同时,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师发展活动的培训,帮助教师们了解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只有教学科研两手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国家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晓明 褚小婧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波.浅谈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失衡现象[J].科技信息,2014,(07):88.
[2]聂兆君,刘红恩,姜瑛.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办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4-25.
[3]李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23-26.
[4]王璟,李顺,王建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2012(08):3-4.
[5]张丽,何云峰,马瑞燕.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微探.高等农业教育,2014,8(08):47-50.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现状 途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发展机遇,如何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在科研管理改革中寻找科研发展的途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缺点,面临越来越激烈的高校竞争,表现出力不从心,往往是或重视科研丢了教学,或重视教学荒废了科研。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对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进行理性思考,找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道路。
1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明
地方高校往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有人认为地方高校从事科研活动会冲淡教学这个中心还有人认为地方高校不要和重点大学在科研上攀比,造成师资力量的分散,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翻版。这些思想阻碍了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增加了地方高校发展的难度。因此,要想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明确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中的作用。
1.2 地方高校在科研管理中走人了重“论文”、轻“实践”的歧路
科学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而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实力不足,在基础性研究上没有优势,而在应用性研究以及和地方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地方高校往往也采用重点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重视论文的发表而轻视应用性研究,这就导致了优势不能发挥,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走入歧途。
1.3 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
地方高校本身科研能力较弱,如果科研管理引导不到位就会造成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会造成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流于形式。因此,科研管理必须能够起到引领科研工作的目的。
2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存在诸多问题,究竟应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般说,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但不同的高校侧重点不同。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而地方高校,则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定位自身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重点考虑如下几点:
2.1 地方高校也要从事科研
地方高校不能放弃科研,是因为:首先,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教育是创新性很强的教育,如果教师不能在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科研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2.2 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
科研工作围绕教学展开不会削弱科研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作为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来讲,教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任务,因此,科研围绕教学展开有利于大学责任的实现。另外,实践也屡次证明,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2.3 科研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展开
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教师通过涉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提高自身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研究型高水平人才。
3 提高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端正思想,加强对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导
地方高校从事科研工作,首先必须抛弃“科研无用论”和“科研万能论”,真正地从理性上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防止对教学工作轻视,对科研工作盲目崇拜的思想。其次,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影响。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的发展目标也不一样,有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走科研的道路,这时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如果学校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树立教学研究也是科研工作的意识。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或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提倡教学人员从事该项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科研工作,将一切科研工作理解成创新,将所有的创新看成是科研,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和“科研”谁是中心的问题,让广大地方高校的教师明白,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也是科研工作,而科研则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这样就化解了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矛盾。
3.2 挖掘科研管理的潜力,提高管理效能
就高等教育而言,教学、科研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者的素质,科研管理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科研资源的开发和成果的优劣,所以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扮演好科研管理的“组织者”。要组织好科研资源必须要做到对本校教师科研信息了如指掌,建立一套动态的科研信息资源库,对各学科,各部门每个教师的科研论文撰写、科技创新进展、成果转化情况做到紧密跟踪,这样才能从中发现一些与地方发展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成长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发展势头良好的群体或个人,及时组织和支持一些结合自身实际,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利用课题立项和组织项目的机会,注意组织和引导单干的研究者形成学术群体,形成相对集中的学术梯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水平。
3.3 调整科研管理体系
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首先,要减少传统垂直管理组织体制的中间层次,使基层的业务人员具有充分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自主地进行横向协调,自由共享知识和信息。其次,科研管理机构要引导应用科研机构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第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组织体制也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第四,实行课题制管理,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组成,课题负责人以固定人员为主,流动人员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
3.4 突出地方高校的科研特色
摘要:针对我国地方高校科研反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激励机制、加强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提升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功能等措施,以期为提高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反哺教学;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06-02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许多地方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无疑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如何通过相关改进措施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地方高校快速稳定发展,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部分高校提出“科研反哺教学”的工作理念,目的在于用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地方高校来说,本科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学校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特别是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投入的加大,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师的科研素养也得到明显提升。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地方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反哺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表现在(1)师资引进过分看重高学历、高职称,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现场教学能力不足,教学中无法理论结合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2)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偏差。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职称晋升、考核评优,将大量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中,而把课堂教学放在次要位置,不愿在教学环节中投入精力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使得教学工作明显处于教师工作中的弱势地位[2]。(3)缺乏科研反哺教学激励机制。大多数的地方高校缺乏一套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共同遵守的科研反哺教学奖惩机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和运行机制,这对切实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不利导向缺少体系支撑。
2.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工作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机制不完善。大多数的地方高校缺少对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2)高校教师对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够。由于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的缺陷,高校缺少相关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激励政策,部分教师不愿花时间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造成知识资源的浪费。(3)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科研成果介绍相关的科研动态和心得体会,没有以编写教材、开设选修课或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有体系的讲解,这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兴趣的影响是不够的。
3.科研平台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在教学环节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许多科研平台没有面向本科教学开放,认为这会增加管理和维修上的负担,直接导致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使用率低下,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缺乏有效的科研平台管理制度。要想构建面向教学的开放式科研平台,必须具有健全的管理模式,涉及经费和实验资源的配置、实验队伍的优化、管理制度的规范等。但许多地方高校并没有制定明确合理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也没有完善的保障服务体系。(3)专职实验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高校实验人员是定岗定编的,单纯依靠专业的实验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专任教师的力量,而如何调动专任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成为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科研反哺教学”的改进措施
1.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地方高校要彻底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和办学倾向,要将教学提高到一个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强化教学的重要性和规范化管理,细化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引入奖惩机制,从学校层面形成一种从上到下重视教学的政策导向和良好氛围。在师资引进过程中,学校也不能单一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应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e极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同时,学校要不断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着力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加强教学工作和教学成果在职称晋升、课时酬金、先进评选等方面的权重和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此外,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科研反哺教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鼓励具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承担本科理论教学任务和实验实训指导,利用他们的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加强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这是丰富课堂授课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管理机制,制订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案,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科研成果引入的考评和检查,积极引导教师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进行有序转化。同时,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与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业务考核等挂钩,促进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并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此外,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选择研究领域中理论先进、实践意义重大的科研成果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理论和发展动态;或者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介绍自身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讲解最新学术观点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地方高校教师还可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建设中,编写的教材能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提高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功能。首先,地方高校应从学校层面整体规划,积极鼓励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相关仪器设备拓展本科实践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其学术视野和知识体系。其次,地方高校应将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科研平台的统一规划管理,建立符合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体系,充分将科研平台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平台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努力加强科研平台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学校要对实验教师的待遇、考核、进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实验人员开展专业进修,提高工资水平和待遇,以保障实验队伍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科研反哺教学是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与科研应相互统一,共同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工作有待加强,科研平台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4:77-79.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97-04
国内外高校办学实践一再证明,科研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科研水平是一所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品位的生长点,是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的集中反映,也是推进学校本科评估、加强及扩大招生、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条件。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来讲,科研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立足现实,可以说,加大科研力度是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必由之路和紧迫任务。
一、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科研的作用
1.科研对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办学指导思想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一所民办高校,只有确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才有可能把学校办好,办出高水平、高质量和高声誉。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需要深入进行调研,比较研究,找准学校的合理定位,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通过对自身的研究,提炼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规范办学体制与机制,形成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才能为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科研工作不仅可以通过回顾、总结、归纳和凝练办学经验,探索形成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可以推动全校教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把教育教学理念变为自觉的行动,为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做出贡献。先进的办学理念都是教育管理领域科研的产物,一个院校管理领域研究成果越丰富,其办学理念就越先进。
2.科研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科研是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的牵引力。民办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形式创新都是科研的重要内容。
科研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力。当前民办高校正面临教育教学模式全面变革,目的是培养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理论指导,在科研中努力探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的教学模式加速转变,不断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科研能为教学模式的思路和决策提供咨询。思路决定出路,教学模式变革需要有理论先导,需要借助于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科研为先导推进教学模式变革,是高校办学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论证,将各种改革措施意见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整理和归纳论证,才能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减少决策失误,推进教改的深化和稳步发展。科研能为教学模式变革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依赖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科研的进步,依赖科研成果的不断累积。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可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指导,破解难题。
3.科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作用。高校育人的基本方向就是把求知欲强、富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成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者,而科研就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
科研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渠道。传统的育人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要形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影响了优秀人才的思维潜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以科研为突破口,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开展研究性学习。2008年以来,教育部一再倡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强调教师学生一同进行课题研究。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大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求知兴趣、激发求知求新的热情,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互动,变讲授为主为协调自学为主,使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单纯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依靠自己的大胆思索,独立地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成为创新性国家的优秀建设者。科研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这一活动离开了科研的指导,就形同虚设,无功而返。只有坚持以科研为主导,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的统一,师生带上现实的问题,投入实践实训教学之中,研究性学习,才能促使大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封闭性思维走开向放性思维,在广袤的经济社会领域里找到学与用的最佳结合点,孕育出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4.科研对提升办学层次的支撑作用。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考虑这所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就是要具有不断提高办学层次的能力。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办学层次的提升,必须以雄厚的科研实力、高层次科研成果作为铺垫。不管是开展专业硕士、博士教育,还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学校已经沉淀积累了一大批本学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只有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民办高校的优势学科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方向、构建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积淀学术成就,培育精品课程,打造特色专业,为成功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说,科研是高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形成学校丰厚学术成就、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知名品牌的重要途径。
5.科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作用。建设新型校园文化,是发展现代教育的需要,对于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尤其重要。校园文化形塑人才培养的精神环境,是造就具有学科和技术专长、创新能力人才的基础条件。要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建设具有学术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否则,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校园文化作为院校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科学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融合。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主体,是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导向,大学精神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以学术活动为依托的高校人的精神文化,是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锤炼、锻造出来的精神精粹,是校园的灵魂。学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术领域每一个新观点、新思想、新突破,都会引起师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引起校园文化的创新。科研活动是锻造大学精神的主阵地,科研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开拓创新、丰富提升以及发展变革作用。
二、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当前,民办高校普遍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科研工作理念不到位,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成果稀少,科研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和飞地。科研是民办高校的短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民办高校科研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领导认识不到位,科研在民办高校定位不明确。有的民办高校领导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科研对民办高校可有可无,是花瓶,上级检查时摆出来,平时收起来。有个民办高校院长讲,“民办高校的科研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人公开讲:“民办高校定位是应用型高校,不具备搞科研的条件,无法开展科研工作。”这是在宣扬民办高校“科研无用论”,甚至还说“民办高校不能搞学科建设,谁搞学科建设谁就是死路一条”,完全否定了科研对民办高校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则普遍存在片面办学理念,往往把教学型高校理解为单方面搞教学的院校,这种理念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有的人甚至把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等同起来,把教学工作与教师的任务等同起来,单纯强调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2.科研工作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领导科研意识不强,有些民办高校长期没有设立科研处,有的院校把科研处附设在研究所里面,甚至附属于教学督导办;还有些院校竟然把不懂科研工作的党务干部派去主管科研,外行领导内行,闹出一大堆笑话。二级院(部)科研工作无专人管理,一盘散沙,无法形成科研团队,影响了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究其原因,是各级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人事部门对民办高校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不认为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反而理解为对立的关系。
3.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近几年,政府一直在抓民办高校的科研建设,要求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但是,有的民办高校科研仍然没有上轨道,处于徘徊观望状态。上级检查时,制定几条管理制度或应急措施应付,检查一过就束之高阁。没有健全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没有建立有力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致使科研管理水平低下,校园里学术气氛淡薄。根源是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办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科研管理还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学术氛围淡薄。民办高校教师大都很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却不大关注科研及其作用,不能重视知识更新,不思考教学方法变革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许多民办高校学术氛围淡薄,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缺乏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不愿主动开展研究,不是主动或申报课题,往往是用硬指标向下面摊派课题任务,形成了被动科研、消极科研的心理状态。实质在于有些民办高校只把教师当作教书匠,唯一的任务是上课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和工资直接挂钩;没有考虑到教师还应有教改任务、科研任务,有教改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问题的根源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单纯教学观点,有些教学管理人员把教学、科研对立起来,认为抓科研会影响教学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功能。
5.研究机构形同虚设,科研平台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研究机构是重要的科研平台,这一点已是民办高校的共识。近几年,许多民办高校都加大了研究机构的建立和整合,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研究机构的建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调研中,某民办高校领导说,“我校20多个研究机构的作用不尽人意,形同虚设,更别说取得研究成果了。”研究机构的人员都是由二级学院教师兼职,大多是有牌子,无活动。一个学校虽然对外宣称成立好几十个研究机构,但实际各研究所都是无专人、无专项资金、无专项研究任务,只有一个空架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指望研究机构产出多少学术成果,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其原因是缺乏人财物的投入,没有投入,当然就不可能有产出了。
6.科研成果稀少,质量不高。由于有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低下,既缺乏专业团队,也缺乏群众团队。群众性科研活动和专业性科研活动都没有常态化、制度化,仅仅是零星地开展研究活动,依靠个体行为支撑,甚至是自发运行,没有大兵团协同作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毋庸置疑,取得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当困难。原因是科研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到位,科研人员不被重视,缺乏科研积极性。有同志认为,“高层次科研成果稀少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认为是科研工作本身的问题,它其实也是人事工作问题。”必须恰当解决老教授的工资待遇问题、同时重奖其重大科研成果。民办高校取得高层次成果不容易,如果不加大激励力度,成果的数量的质量都受到很大程度影响。此外,民办高校在课题立项及其项目经费资助方面尚存在歧视性政策的影响,课题立项难、完成研究任务更难。上级支持不够、学校扶持不力,科研政策环境不够宽松,教师的科研信心自然不足。深入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是政策导向不明确,民办高校科研的大气候没有形成。
三、民办高校加大科研力度的对策建言
1.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科研意识。高等学校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要深入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和部省教育部门“关于提升民办高校科研能力”的一系列文件,充分认识科研对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重大作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科研先行”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落实现代大学制度,坚决纠正外行领导科研的怪现象。各级领导要思想上重视科研,工作上抓紧科研,行动上带头科研。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动员教师开展教育思想与科研功能的深入研究,通过国内外成功高校的办学案例材料和成功办学经验宣传科研对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促使广大教职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去掉单纯教学观点,强化科研意识、激发科研潜能,增强教师的科研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推动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针对民办高校科研管理薄弱,科研制度建设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应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民办高校也要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对教学、科研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有利于科研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发挥“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作用。德国汉堡大学最早倡导教授治校,主要是突出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美国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继承和发扬了德国的教授治校精神,认定教授队伍是办学的关键,是一所大学教学、科研质量的标志,强调教授委员会应当具有较大的自由、民主治校权利,在教学、科研、专家聘用等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校方非常尊重教授委员会通过的决定。美、日等国家私立高校办学实践告诉人们,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用好专家、教授等教育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和效能。
当前,必须用制度来克服教师的单纯教学观。学校明确规定科研工作量是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教师的科研意识才会增强,校园才会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和学术精神。
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科研考核制度,尤其是将各二级院(部)及其专职教师每年的科研工作量完成情况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收入分配直接挂钩。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和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个人评优等项工作结合起来,且作为重要的依据。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尤其要重奖高层次科研成果。通过有效的制度支持,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激励他们夺取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成果。要注意解决教学科研相结合方面机制转变和创新的问题,推进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探索,寻找教学、科研互相作用及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制定一系列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相互结合问题。总之,民办高校要发展自己,必须创新办学机制、教学机制和科研机制,由过去单纯的教学型办学模式转变为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由过去单纯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推动民办高校向更高层次挺进。
3.持续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大学是学术殿堂,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工作,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形成学校的“发展极”,才能达到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远大目标。从民办高校内部来看,学科建设实质是应用型学科建设,是二级、三级学科和微学科建设。这些应用型学科都处在国家经济建设最前沿,最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任何一项创新都能立即服务于社会,推动发展。国内外高校发展历史及其办学经验告诉人们,一个学校的崛起做强,都是从学校“发展极”做起的。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学科机制的创新。学科是靠大量学术成果来支撑的,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突破性的成果来支撑。一句话,学科发展是靠强有力科研来支撑的。要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发展极”,必须抓好应用型学科建设。通过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活动,可以把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型学科上台阶等方面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能大幅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对科研的需求度,使科研植根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深入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是全面加强科研工作的战略任务和根本措施。抓住了应用型学科建设,就抓住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加强科研的大方向。
4.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项目研究讲座、专题研讨会、成果会;定期开展科研评奖、重奖重大科研成果等活动,可以浓厚校园学术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这也就是崇尚科学、敬仰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里生活,对于教师成名成家、报效祖国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培养以及先进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具有引导作用。实践表明,自1816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学术研究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大学校园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发挥愈来愈重大的作用,崇高的学术声望,已经成为一所知名大学的“通行证”,加大科研力度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学校出现的每一项科研成果,涌现的每一位名师,都是对全校师生刻苦专研、好学上进学风的一大激励,对崇尚科学、崇尚创造校风的最好褒奖和弘扬,使得校园文化的学术气氛日益浓烈,使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多彩。可以说,一方面,科研成就能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和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可以为科研创造良好地学术环境,催生浓烈的学术氛围,成为激发师生科研兴趣、科研积极性的强大精神力量,进而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的不断前进。
5.学校应加大科研工作人财物的投入。科研起步时是“赔本买卖”,尤其需要从人财物等多方面投入。在调研中,有民办高校校长就说“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花钱的事”,但真正打开科研工作局面之后是大有好处的,对提高学校校誉、提高办学层次的作用是巨大的。科研工作的保障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投入。为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设立科研基金,主要用于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奖励重大科研成果、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建立仿真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方面。要切实搞好科研平台的建设。研究机构是重要的科研平台,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相当部分研究机构没有发挥相应的科研平台作用。为此,一方面要加大研究机构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进行研究机构的搭建,另一方面必须对这些研究机构进行相应的人财物投入,做到三落实。即组织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研究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必要的研究设备,鼓励大家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多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6.政府对民办高校科研应给予政策倾斜。近年来,政府对民办教育事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扶持,但整体上看,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很不平衡,还有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还需政府大力扶持,政策上向民办高校倾斜。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系列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但有些制度和政策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配套制度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科研课题立项问题基本没有政策障碍,但是,立项的数量和层次不能和公办院校一视同仁;比如,有的省市科研管理部门只批立项,不批资助经费,或者只批立项一般课题,不批立项重大课题。这也需要政府高瞻远瞩、精心谋划、调整政策、强力实施。在这方面,陕西省政府先走一步,2010年出台的文件明确规定,每年政府拿出3亿专项资金资助民办高校,包括其科研工作,这给陕西民办高校科研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地方政府应多渠道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浙江树人大学堪称我国著名民办高校,近几年科研方面取得大量高层次成果,这与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郭东颖.本科院校发展的两翼:教学与科研[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
[2]张武升.论教育变革中教育科研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解飞厚.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 ,(1) .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发展 困境
高校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个人素质与修养,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从高校教师培训体系、评定标准和职业认同感等三方面对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发展快速,招生规模扩大迅猛,大量新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职业中来,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力量。虽然大量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进入到高校学术领域对大学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这些年轻教师多出自非师范院校,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训练和教学能力。尽管高校都为新教师开设岗前培训课程,但内容多为理论课的讲授,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性和针对性,使得非常有意义的岗前培训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相对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老教师的培训更加缺乏途径。高校扩招使得新生人数剧增,老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在制度上高校对于老教师的知识更新缺乏合理安排,学术交流有限,各学院每年只有几个交流名额,使得大部分老师只能停留在备课、教学、科研的循环当中,很不利于教师知识更新,无法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应当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国家教育机构和高校应当为广大高校教师创造多形式的发展渠道。
二、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评定标准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当前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特点给本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群体带来更大的压力。教育部制定此职称评定标准是期望借此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但是“一刀切”的科研标准也随之带来很多问题:促使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忽略教学,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刻意忽略质量,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其后果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非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被遏制了,高校科研水平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滋生了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腐败。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评价教师职业水准的标准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出于各高校评定标准的统一化,几乎国内所有高校都提出要建成一流研究性大学,高校教师发表的专著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与个人的收入和前途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无论是出于个人兴趣还是只为评职称、评岗位,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是毕竟不是每位高校教师都擅长科研,很多教师尽管有参与科研的愿望和热情,但是面临的困难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说专业性质导致科研平台的缺乏,偏远地区高校教师在进修和交流过程中缺少渠道,甚至有些教师享受教学的快乐却对科研毫无兴趣。因此当前的形势是更多的教师只是为科研而科研,已将科研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更多的是对金钱和职称的追逐。教学工作的繁重,不断提高学历水平以应时代需求,再加上科研的压力,使得众多高校教师每日疲于奔命,而根本无力思考个人职业发展。
实际上教学工作向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在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博士文凭,也不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有很强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甘心为教学付出,所带课程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是由于科研达不到标准,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使得这部分教师积极性大大受到挫伤,更不要提职业发展了。因此学校在考察教师时不应只看重学历和学术水平,有些非学术能力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比如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三、当前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乏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业认同是个体内心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定,包括职业热情、职业兴趣和职业满意度等。通俗些讲,职业认同感就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会从心底热爱自己的职业,真心关心自己的学生,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和具有高度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一个学校或学院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非常有帮助。而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因而态度消极,从心底并不愿意全身心投入,这对于一个教学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使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众多,且相互作用。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更是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客观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寻求解决途径,是教师个人乃至高校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丽萍.江苏省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石兴中,李硕豪.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3]李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管理激励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