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会审计类专业

财会审计类专业

时间:2023-06-25 16:2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会审计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会审计类专业

第1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限制,信息系统审计覆盖面尚不全面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全部开展了GCR(一般控制)和ACR(应用控制)的全方位信息系统审计。但我国还未能全面开展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基本处于一般控制的摸索阶段。

2.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我国国内的审计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欠缺,质量上更是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金融界审计队伍中,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严重缺乏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3.缺乏有效的通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通用的审计软件具有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各种功能,并且在计算机环境中,通过数据接口与被审计信息系统连接,同时将审计工作程序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审计。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刚起步不久,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几乎不存在。此外,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大多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所需系统的电子资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策略

1.信息系统审计制度与准则制定方面根据国际趋同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国际标准框架下具有各行特色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因而,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应把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COB信息系统作为核心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顺应国际准则趋同化要求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监审机制和制度。同时借鉴巴塞尔协议、BS7799、COSO等其他国际标准和原则,进而确立适合各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具体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2.信息系统审计管理方面第一,建立全方位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切实落实《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安全防范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的监管,将信息系统安全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将信息系统审计作为评价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技术角色划分,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根据各商业银行自己的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及信息系统审计资源,划分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角色,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层次。

3.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需要一支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队伍。由于财经类专业人员缺少计算机审计所要求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制约金融信息系统审计的“瓶颈”。建议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是吸收计算机专业人员,把他们培养成审计人员;二是对现有审计人员开展信息系统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成信息系统审计师;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推行信息系统审计师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内审人员学习和钻研计算机知识,考取国家计算机资格等级证书。

4.信息系统审计软件研发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并开发适合各自信息化平台、运行环境以及不同审计内容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建立信息系统审计体系,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深度、扩大审计覆盖,促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的集成化、多元化和网络化发展。在软件的研制方面,还要考虑审计作业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除了要符合审计原理、规程外,也要考虑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习惯,由审计和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功能需求较妥。

作者:方祺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第2篇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审计可以预防医院投资决策的失误

投资决策是医院重大的经济活动,在大型设备的购置,基建投资方面,内部审计必不可少。审计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投资计划书及时出具审计意见。在如何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创造最佳效益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盲目投资,减少决策失误。就医院经济合同而言,合同类型复杂,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内部审计应根据对方资质及有关证件,依据法规及市场行情资料先行认证,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预测,提出建设性意见,防范医院投资决策所造成的失误,把好医院经济第一关。

2、内部审计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

医院的会计核算要遵守《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依照财经法规办事,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标准。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查清各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纪律。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3、 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需要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医院业务收入额、业务支出额、业务收支结余额等经济指标和业务量指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财务分析,找出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向医院领导提出改进医院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二、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部门,其任务是检查和评价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内部审计对其所检查的活动要提出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其基础是具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就很难开展。目前有些医院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却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有些医院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究其原因:首先是领导干部对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置的,没有具体工作目标,甚至于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职能和作用认识的错位,使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成为一件不能实现的事情。

2、人员的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即当前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懂审计、财务知识,更掌握经济学其它方面的知识如市场学、管理学、金融学以及工程技术等等。但目前医院的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及经验,但对审计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安于现状,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这种情况,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3、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

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中,除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做出规定,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三、措施及建议

1、加强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头脑,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要从行政型向服务型转轨,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努力克服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尽快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需要。

2、与医院领导达成共识,争取院领导重视作为审计人员,应该定期与院领导进行沟通,争取他们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要使内部审计实现其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领导重视是前提,健全独立的审计机构是保证。应建立健全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专职审计人员,提供专门的审计经费,使内审部门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内部审计一方面要有所作为,作出成绩,让领导和职工感受到内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做好内审工作打好基础,也为提高内审的权威性创造条件。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审计人才 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能力素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行业发展迅猛。2014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报备业务收入589亿元,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在旺盛的人才市场需求背后,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供给不足与审计类毕业生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情况并存。而许多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审计人才的重任,如何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的审计人才、如何改革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国关于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多见,现有研究文献大部分都是围绕课程设置、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曾晓虹(2011)认为,目前审计人才培养过多地看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于学生在实践与技能训练方面通常被忽视或简单化,要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张竹林(2006)指出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会计学知识为主,越来越不能适应审计市场出现的多元化需求。审计教学内容应多元化;李闻一(2008)总结归纳我国CPA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较少的实习机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生联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建议。虽然这些内容的研究对推动审计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只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审计人才培养与审计行业需求的结合、与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合、与审计行业人才培养战略的结合。此外,如果缺乏来自学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那么研究结论则不够系统与全面。

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审计人才需求调研

我国急需一大批审计专业人才,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向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小型事务所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本文以高职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中小型事务所作为研究重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挑选了曾经与高职院校建立过实习联系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共计30家中小型事务所进行审计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除了事务所地点有所变动没有收回问卷外,共回收了问卷26家。问卷围绕录用高职审计类专业学生的意愿、接收人数、从业理念、知识、能力素质等用人才需求,还包括对录用学生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内容。根据调查反馈的问卷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情况如下:

1.会计师事务所接收审计类实习学生的情况统计。

表1、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会接收审计类的实习或毕业生到所里工作,而且在年末与年初审计旺季时期,需求量会更大。

表3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时,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吃苦耐劳、能力素质、团队协作、专业知识。学历与毕业学校并不是事务所太过看重的因素。

3.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从业理念方面需求的统计。

表4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业理念方面,最看重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从业人员审慎的风险意识。

4.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要求方面的统计。

表5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注重的是财会税审知识、法律知识,其次是计算机统计、经济金融、管理知识。

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方面要求的统计。

表6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方面,最为看重的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6.会计事务所考查考核制度方面的调查。

表7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类专业学生的工作质量还是比较注重的,大部分的事务所会对习的学生进行录用前的面试考查,进入事务所后有相应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需求,但在后续与学校就学生的工作情况取得联系沟通方面还比较缺乏。

(二)中小型会计事务所对高职审计类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26家中小型事务所对审计人才需求调查的综合汇总分析显示,事务所更为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由查错防弊型向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方向转变。一位工作敬业、拥有丰富专业知识、良好能力素质,同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积极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在现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更受用人单位青睐。此外,中注协的《关于规范与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中强调了中小型事务所在审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中小事务所要规范发展,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要打造执业质量严格、服务水平精专、社会公信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小事务所群体。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小事务所发展之核心要素的审计人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传统的高职院校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点

(一)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5+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五个学期,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基本上按“三段式”的模式安排,即首先是基础课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是专业课的学习。课程学习以专业理论为主,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课程内容较少。传统的培养审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汁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传统审计人才的培养理念滞后,许多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各类证书展开的。为了学生的应试而教学,忽视了人才在从业理念、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实现社会对复合型高技能与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全照搬本科院校教学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理论比重大,忽视了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难以综合运用,更谈不上拥用综合的应用能力。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教学探索与尝试,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增加了审计实务实践课程,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按现行审计实务要求及时更新。

3.教学方法与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老师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审计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概念多,流程复杂,繁多的执业细则让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时间一长,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此外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师生的互动交流变得缺乏,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审计专业实务性强,教师实务经验不足。审计专业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务性也很强。作为主讲老师,不但要将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以便易于学生的理解,还要运用自己丰富的实务经验给学生解析相关的审计流程、审计技巧,剖析具体的审计案例。因此从客观上就要求审计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审计实务经验。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虽然拥用高学历高学位,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审计实务实践方面经验的确有所欠缺。没有切身体会审计案例的审计过程,自然实务实践的教学效果会不尽人意。

5.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审计专业人才考核标准不科学。传统模式多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命题以考背功为主,实务应用测试少。考试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所授知识记忆程度,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综合审计实务的应用能力。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建立以考查学生实务能力为主,提高审计的质量与速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系列标准为主的考核机制,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高职审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解决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适应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也着手作出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问题。例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是学校根据事务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事务所工作的培养模式,因为是订单培养,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共同组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强,事务所在人员招聘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本相对减少。这种模式虽然对学校专业建设有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只是针对某一对口单位,学生在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是狭窄而单一,局限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还有“工学交替式”。它是一种产学合作的模式,由学校与事务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订单式”就是学生在事务所实践与学校的学习活动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学生即是事务所的员工,也是在校的学生,事务所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该种培养模式的事务所要有一定的规模,用人需求量大,才能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此外,事务所的审计岗位对人员有一定技术技能要求,而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胜任程度。所以在其适应岗位要求之前,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事务。学生能力提不到提升。因此,“工学交替”模式的局限性增加了院校操作的难度。

四、构建宝塔式三元融合、能力递升的高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宝塔式高职院校审计人才体系构建

在分析与总结各种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应呈宝塔型,宝塔由三大元素构建而成:职业理念塑造、知识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三大元素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因材施教,三大元素内容在各年级占比有所不同。

(二)构建体系的三元素

1.理念的塑造。职业理念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内容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和风险意识等五个重要的方面。职业理念教育始终贯穿着整个审计人才培养过程。

(1)职业道德。审计人才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审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维护公众的利益是审计行业的宗旨。因此,培养审计人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首要任务。

(2)职业进取。随着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业务综合性越来越强,审计人才没有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努力学习,精通审计业务,掌握与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业务素质是难以提高的。因此培养审计人才的职业进取心,充分地挖掘其自身潜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才能打造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3)管理风格。管理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工作态度,做人处事,固然未必有唯一标准。然而不同的管理风格。会影响审计团队在审计项目的完成效果。沿用Robert R.Black和Jane S.Mouton与审计相关的五种典型管理风格中,只有团队型管理风格,才能让让每一位成员都自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团队型管理风格的特点是,在关心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的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方式,协调与激励团队士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型管理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不同项目、方式与手段进行训练。

(4)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了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培养审计人才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审计人才的眼光更具前瞻性,把握全局,最大地实现全局的整体利益,特别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因此战略思维的培养也是审视、提升与发挥审计团队能力的过程。

(5)风险意识。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由于在审计取证与判断方面的失误,导致发现重大错报漏报问题或是不存的重大舞弊差错的财务报表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可能造成的责任风险。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是审计专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理念,也是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2.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核心知识,包括了财会税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计算机与统计知识,核心知识是宝塔的支柱;二是拓展知识,包括了经济金融知识、管理经营知识、其他相关知识等等。拓展知识是宝塔的墙身,强而有力的支柱加上宽厚的墙身,使得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变得扎实而稳固。

(1)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审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是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柱。核心知识分成两个层次,即职业基础知识与进阶知识(表8与表9)。

(2)拓展知识。拓展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审计人才在多方面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了解与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

3.能力素质的打造与提升。能力素质的培养分为两部分:显性的技术能力和隐能力培养。技术能力是保证审计开展专业工作的可见能力,可通过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培养;而隐性的行为能力,主要有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等,强调让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隐性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审计人才培养的过程。

(1)显性的技术能力。显性的技术能力分为基准与进阶技术能力两层次。

(2)隐能力。隐能力虽然不像显性技术能力易于识别,但它是审计人才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内容。隐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学习、沟通、团队协作与创新。

①学习能力。审计人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让其在审计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供保障。在未来,能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往往是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每位学生的资质与基础不同,积极性与努力程度也不同,作为老师需要因材施教,通过组织不同类型审计案例分析,让学生组成各小组研讨与交流,然后让其系统地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审计实务中各类问题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②沟通能力。良好的审计沟通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达成和谐交流平台的基础,也是建立融洽的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从模拟审计项目不同审计阶段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事项、内容、沟通过程、时间安排等细节着手。

③团队协作能力。审计组团体协作,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审计项目总体质量负责。审计组长依据具体审计项目实际方案进行合理的组员分工。每位组员的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效率才能提高。审计的过程中,组员之间充分沟通与交流、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审计工作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可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分小组模拟审计过程分工配合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等。

④创新能力。创新是对不合适时展传统旧事物的否定,是扬弃与继承的有机结合。创新能力是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成果的能力,因此审计人才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层面越广,积累的实务经验越丰富,创新机会与可能性越大。创新能力引导审计人才关注关键性的审计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以及理财观念的转变,从而不断将改进与创新注入审计文化中。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于探索与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多维的创新意识。

五、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宝塔式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念、知识、能力三大要素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占比各有不同。低年级,以职业理念教育为主,注重强化职业理念的塑造;而在中年级着重构建学生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体系;到高年级则强调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宝塔式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具体的实践内容:

(一)更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

审计工作不但要求审计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传统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对人才职业理念的教育与培养。审计人才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审计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与信誉显得至关重要。在帮助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着重职业道德、职业进取、管理风格、战略思维与风险意识五个重要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开展各类与之相关训练与社会活动实践。例如“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不但让学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创建仿真审计工作环境

结合高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按宝塔式三大元素相对应的课程在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比重的设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例如核心知识对应课程的安排为先学习基准知识再学习进阶知识。学习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创建模拟仿真审计工作环境,实行按照审计工作的流程分阶段多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思考。学习过程不但让学生了解审计各工作阶段流程,而且要对审计工作的每一环节对应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操作细则、注意事项都熟练掌握并主动积极参与。

(三)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知识理论的灌输,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资料、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现场教学法。组织学生到事务所学习,在审计现场请审计专员为学生讲解审计工作各阶段流程与注意事项,学生亲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底稿的填制等工作过程,有疑惑可及时提问,现场解决。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此外还有案例教学法,选择国内外经典的审计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对虚增主营收入、成本、人为操纵利润等常见企业舞弊手法与手段通过案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职业判断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案例分析教学可分组进行,每小组每位成员都模拟负责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途径。在教c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老师利用各网络教学平台,博客、微信、QQ等方式方便随时与学生开展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四)师资的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从宝塔模式职业理念、知识构建、能力培养的三方面着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程度,分别配置不同梯队的师资队伍,因材施教。授课教师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会计师事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进校园授课,让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发展密切结合;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多到事务所实践与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理念与技术。

(五)灵活的人才考核标准

改革高职院校考核制度普遍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在综合能力素质的考核中,除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以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学习的实践性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建立综合测评体系,从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三方面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包括项目考核、过程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考核等。综合测评小组除校内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六)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建立与完善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保障。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依据审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共同构建审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由社会同行、学校督导、在校学生多渠道对课程教学质量不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价;建立毕业生档案,邀请毕业生参加座谈会,了解现阶段企业人才的需求与他们在不同审计工作岗位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就对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对共同反映的问题及时改进,根据评价意见就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全面提高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产学研联盟之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高职院要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探索、实践与企业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将企业的理念与文化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以下方面:

1.学校与多家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多网点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在当年年末的11月份至第二年的6月份,该时间段是事务所用人旺季,既解决了事务所用人难题,又解决了学生综合实习问题,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

2.“筑巢引凤”式。首先是“筑巢”,即学校以优惠的条件提供场所,吸引事务所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然后“引凤”即事务所进驻学校、以校为据点直接进行经营。事务所提供运营所需的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模式,接受学生进行实践性审计项目的训练,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考核合格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留任事务所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此外该种方式还可以提供教师参与事务所项目实践的机会,学校教师与事务所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科研方面的研究,实现产学研联盟。

建立产学研联盟,让高职院校与审计行业进而深入互动,以高职院校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建立长效双向实践机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为高职审计人才综合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支撑。

第4篇

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弱化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和目标都是相悖离的。在分析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传统审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的实际情况,提出为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关键词:

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审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作者:林进添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4]苏文兵,周齐武,丹蒙•弗莱明,等.审计伦理测量及中美大学会计专业学生审计伦理水平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6):37-44.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硬件配置;人员管理;优化

Discussion on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of computer laboratory

Wei Guose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som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hich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institutions’ computer laboratory may confront. This article brought forward the elements that optimized the laboratory by modifying the hardware configuration and the personal management use those elements to perfect the laboratory system. Achieve the goal that made the quality optimized in serving the tuition and the experiments.

Key words: computer laboratory; hardware configuration; personal management; optimize

在高等院校不断发展的今天,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与招生人数使得中国高等院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便是一个极为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而在以财会金融类专业为主要教学方向的高校为例,计算机实验室的配置与管理就通常面临着诸多问题,常见的问题有:实验室网络枢纽在大批量集中使用计算机登录时会出现负载过重而导致整个系统陷入瘫痪的情况,实验室因人员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管理缺失与混乱。另外,对于实验室利用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以及教学冲突等现象,如果在前两个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会加剧前两个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对于现今的高等院校,局域网乃至广域网已成为财会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培育此类人才的机构,其实验室肩负着其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内课外作业以及毕业设计的重要任务。如何构建最优化的实验室,同时管理好所构建的实验室,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正是大多数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1 计算机实验室的配置优化

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是构建现代教学硬件设施的核心内容之一。实验室作为高校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担负的职责是尤为重要的,所以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实验室系统的配置。

1.1 实验室系统硬件配置的优化

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系统所需要的步骤包括:整体规划、配置硬件、构建网络、加载软件和后期维护。而整个实验室系统的整体规划是决定一个实验室能否胜任它的建设目标的一个前提,因此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笔者所在的院校,建设目标可以是构建信息化的模拟教学平台,进而把信息化引入财会审计以及金融模拟。在确立了建设目标以后,所要做的便是软硬件设备的安置,对于软件的配置将在下一小节予以阐述,而在构建软件系统的同时,对于硬件的选择同样不能忽视。在购置学生机时,除了考虑与软件的兼容性外,为了保证大批量用户能同时稳定地登录模拟教学软件的客户端,对于各个实验室交换机、各汇聚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路由器乃至服务器的规格是必须要谨慎选择的。作为整个网络架构的枢纽,他们是更换频率相对较低的组件,重要性超出了数量庞大的学生用客户端电脑,因此需要选择高性能、高带宽、高容量、高扩展性和高耐用性的组件。由于金融类院校不同于其他以信息或通信为主专业的院校,相关部门如果在构建之初疏于考虑,对于服务器与网络的架设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网络构建不合理,会使后期采用的软件在大批量客户端登录的时候网络不堪重负,从而导致频繁掉线等使教学进程严重受阻甚至使整个教学系统濒临瘫痪的情况。各高校在构建其网络系统时应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因此要以应对大批量集群用户为最基本考量,避免使用单个塔式服务器与低承载性的路由器。对于大量学生机,易维护性是最重要的,集成有便捷的网络控制功能以及同传功能的电脑是现在高校的首选。举例来说,很多高校会选择带有此功能的联想品牌电脑,因为联想的硬盘保护系统功能相对完善,其主板集成的功能以及附带的软件足以应付日常维护的需要。简言之,对于硬件配置,可以通过以加强网络和服务器构建为主,同时兼顾学生机的维护来达到优化的目的。

1.2 实验室系统软件配置的优化

选择合适的软件是必要的,现在各企业也推出了各自的教学模拟软件,此类教学系统是笔者所在高校在软件上的最大投资。通常使用到的软件包括金蝶K3、用友EPR等。在安装软件时,建议分为多个系统,必要时可以采用虚拟机实验环境[1]。避免将所有软件安装在一个系统之中,这种做法可以增加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减少软件冲突,同时合理利用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另外,各学院为了方便教学各自采购相应的教学软件。很多软件刚刚起用网络登录方式,虽然对客户端电脑配置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对网络配置以及服务器配置的要求大大提升。相关内容上文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其次,现在高校实验室电脑都配备了保护卡系统,一来方便大批量安装软件,二来方便了日常维护。这些系统通常集成在电脑之中,以上文提到的联想电脑为例,其功能已能满足日常维护需要,但是对于教学用远程控制软件却没有集中地配备。有些高校对于此类软件采取忽视态度,所以实验室通常都用一些易获取但是稳定程度不高的软件,而且很多都不采用正版软件,这使得软件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所以,出于方便教学的目的,统一采购一款教学用远程控制软件来方便教师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而在选择软件时,优先考虑稳定耐用与功能完善的品牌。

1.3 实验室系统网络配置的优化

在拟定好硬件的选择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按照整体规划进行网络构建。各高校随着规模的扩大,教学建筑的增多,终端数量的加大,网络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合理的规划是网络正常运转的前提。尽管笔者已经就构建网络所必需的硬件配置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但是实验室是校园网络的使用大户,尤其是各种模拟教学软件乃至上机考试软件,都要基于网络,对于网络承载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需要更多的网络资源。为了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进行,在计算机数量庞大的实验室,除了有高性能的硬件支持以外,还要优先为其分配网络资源。通过这种优化,在学生大批量登录进行模拟实验时,可以避免网络拥塞和瘫痪现象的发生。

2 计算机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优化

当一个实验室系统软硬件都完备之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实验室人员的配置和实验室的管理了。

2.1 实验室专业人员配置优化

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要进行日常管理,更要参与到科研与教学任务中去,不能把其仅仅作为教辅人员,更要要求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2]。因此实验室需配备专业的人才参与管理与研究,这些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日常维护,更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求知精神[3]。此外,实验室人员还需要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对于工作要认真负责。只有建立起一支完善的队伍,实验室才能高效运作。同时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要明确规章制度,制定相关守则,包括针对实验室上机的守则、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守则以及实验室总章程。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首先要规定需要多少实验员,以避免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现在各高校班级平均人数大概是50人的规模,而学校对于实验室分配通常采用每个实验室50台和每个实验室100台这样两种规模的计算机分配方案,并将之结合起来以应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100台计算机规模的实验室,应当安排每个实验员分管2个实验室;而对于50台规模的实验室,则可以安排每个实验员分管3个实验室。规章制度还要涵盖作息时间、工作内容、注意事项、安全细则、禁止项目以及奖惩条例等内容。这些规章制度是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做到细致入微,因为在人流庞大的实验室,任何小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才能让整个实验室系统井井有条。

2.2 按照规章制度制定日常的考核细则

制定好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后,就要予以贯彻执行,否则规章制度便如同虚设。因此,对实验室管理员的定期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考核的宗旨便是保证实验室管理有序进行,在此宗旨基础上,实验室可以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考核细则。为了保证所有人员的工作井然有序,也为了使考核公平公正,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分工要明确,确保实验员明晰其职责范围。在实际操作上,对于每个管理人员的工作要详细告之,并将各实验员的职责范围向全部门公示。通过这种配置,可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矛盾的产生。同时,通过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管理方式,可以避免人员将浪费精力在与无关的事物上,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与科研工作,提高了效率,减小了管理发生混乱的几率。另外,对于实验室的日常教学,要做到合理编排,这不仅需要实验室人员的努力,更需要教务部门的协作。因为在实验室利用率较高的学校,教务部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是避免发生课程编排混乱现象的前提。实验室对于上机的实验课程要预备实验日志,以做记录。而且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教学,防火防盗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一些灾害疏导工作的执行细则要列入实验室日常的章程。同时为了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完整性,也为了更好地记录实验课程,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安装监控设备。因为有了监控设备,实验室的安全系数也会大大增加。

2.3 重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不仅包括软硬件维护、新软件的安装,同时还包括指导学生实验以及保障实验室秩序。很多主修计算机和网络工程的管理人员对于金融与财会类的软件的熟悉程度较低,如果不加强他们对于此类软件操作的熟练性,则对于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存在极大的影响。所以,对管理人员要定期展开培训,同时督促他们加强自我学习。除此之外,鼓励实验员积极参与教学,这有助于快速拓展他们自身知识面和软件使用的熟练度。

2.4 充分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各种功能

一个高校的实验室所担负的任务不仅包括日常教学,还有科研与模拟实验,如果只是把实验室作为一个上机的机房,那将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实验室系统的建立,给高校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因此对于实验室,不仅要物尽其用,更要调动实验室人员参与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并且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才能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并且对于实验室人员自我学习能力的加强大有裨益。所以,实验室的管理部门可以增加实验课题数量,开展多层次实验项目研究,如有需要,可以配合课题研究等任务进行合理的软硬件改造。为了方便研究工作的展开,适当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管理教师的带领下展开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措施,全面发挥实验室的作用,从而使实验室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实践中心。

2.5 实验教学任务优化

除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学校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实验室得有总体的规划,尤其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4],大纲的制定不仅要与课程的设置相匹配,而且也关系到实验室软件的配置。完善的教学大纲,能保证充分利用实验室以满足教学课程对实践性、创造性的要求。因此,实验室要加强与各个学院教研室、教务处之间的联系[5],加强实验任务规划,完善课程管理系统,保证课程安排合理有序,避免课程冲突。同时对于各个实验室的上机课时做到平均化,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这样,在各部门协调工作下,实验室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3 结束语

就当前金融类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以及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谈了通过优化硬件配置与人员管理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借助这些措施,使实验室系统达到最佳状态,为实践教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振,王亚青.国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其对教学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17-319,346.

[2] 黄.论不断提高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4-17.

[3] 张媛媛.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及维护[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