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

语文学习的重点

时间:2023-06-25 16:2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学习的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学习的重点

第1篇

一、采取分层评价模式,科学制定门槛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日渐显现,对全体学生采取同一种要求的评价显然是不适合的。语文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并深入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分层评价模式更科学恰当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进行分析。

1.科学开展学生分层。运用分层模式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其基础性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观察所得,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语文学习情感、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不同的层级,以便接下来的分层目标制定和分层目标考核。

2.科学制定目标体系。针对每一个层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广大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进行分层设置,重点是针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群体量身定做目标,保证学生的能力基础和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基本一致,防止要求过高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目标过低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3.对应开展教学考核。在分层模式教学中,教学考核评价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分层目标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内容,在考核评价的容量难度方面体现差异性。教学考核要保证学困生群体在难度与数量方面都有所降低,为保证优秀生群体充满学习激情,教师要采取AB卷形式进行分层教学评价,B卷专门为学困生群体设置,其考核要求与教学目标中的基础性要求相一致,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受到与此相对应的难度考核,从而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其目标体系内和最近发展区域内的学习成效。

二、采取综合评价模式,着眼整体水平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试卷的分数这一单方面因素,还要将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学习情感等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立体地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成效,更科学地评价学生。

1.兼顾学生基础知识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考点的知识巩固,还要逐步回顾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发展水平,如普通话发音、一千五常用字准确书写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要在新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回顾,并将其考核纳入日常语文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过关的形式对学生严格要求,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2.兼顾学生发展能力评价。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如学生的思维探究水平、协作互动能力等,这些方面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和大力培养的语文综合素养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等级评价方式,以优良、一般等不同的等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3.兼顾学生学习情感评价。积极的学习情感是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促进力,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要将情感投入程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学生具备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必将更投入,积极性更高,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评语评定,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从动态层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有助于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优化,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三、采取激励评价模式,增强积极情感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成功、满足、自豪、兴奋等积极情感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诸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知识点掌握效果和评定学生能力发展、情感状态等方面之外,还要以此为杠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强化语文学习积极情感。

1.积极寻找语文进步之处。在运用激励性评价模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着力点与重点放在中后位置学生层面,尤其是学困生群体,要善于寻找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之处,加以表扬。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所能接受的表扬较少,大多数时候处于较为自卑封闭的状态,有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内心将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充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会更高。

2.积极寻找态度转变之处。对于班级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动态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更加投入的转变要历历在目。有些中后位置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没有出现明显进步,但是其学习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和征兆。教师在一时无法发掘出其语文学习的明显进步背景下,可以以其学习态度的进步转变作为表扬的引子,采取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2篇

2007年3月24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杂志社主办的“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江苏省教研室的徐志伟,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的主编诸荣会、副主编朱念以及南京市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而轻松,大家畅所欲言,不仅为“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的发展出谋划策,更提出了要形成有江苏特色的“苏派”教学,让它在中国的语文教育流派中独树一帜的建议。

本次会议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杂志社、主编诸荣会主持。他说,一份好的刊物应当肩负起推动课改、传承母语文化的重任,他希望“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能建设成为语文学科的名师之家、青年教师之家和优秀学子的成长平台。他说:“研究中心不仅是提升刊物品位的方法,更是推进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希望‘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能在提升读者的人格素质和精神境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一些工作。”

来自省教研室、同时也是苏教版教材编委的朱芒芒老师谈到了新课程,他说:“2002年和2005年,江苏的初中和高中分别采用了新教材,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为老师们解决困难。”他建议,研究中心应当从现在做起,逐步发展壮大,举办诸如优秀老师沙龙和小型论坛等活动。严华银主任则认为,集中了江苏省语文教育界精英的“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应当为刊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是优秀作者的基地,更要为一线老师提供前沿理论的引领。而刊物则应更加注重语文性、人文性,多在“新”字上做文章,使其更有“厚度”。

来自江苏教育学院附中的邱兼顾老师则提出要形成有江苏特色的“苏派”教学,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认为“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智囊团”,还应当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和解答,从而形成江苏特有的理论和教学流派。随后,与会的余一鸣、王雷、冯渊等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彩的分析。

会议的最后,诸荣会主编对大家给予新语文学习杂志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他说,“新语文学习研究中心”的打造将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将《新语文学习》建设成全国核心期刊,打造出“苏派”杂志品牌,为江苏的语文教育乃至中国的母语教学尽到绵薄之力!

第3篇

1 偏离语文学科特性,背离语文学习规律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不能“依样画葫芦”,胡拼乱凑。语文教学往往依托于一定的文本,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例子,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就应该把握好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学生对具体文本的情感,使之对文本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具有声音的、色彩的、生命的、情意的、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世界,感悟语文魅力之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着眼于学科特性,切实把握学习文本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在联系,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一个快捷而科学的平台。

2 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缺少学生独立思考

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随着大屏幕画面的不断切换,声、形、音、像不断呈现,课堂气氛也随之变得“热烈”起来,于是乎,评课的人便找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主动”这样的口实。如教学《哪吒闹海》时,“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作恶多端”这一句,只是《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非这篇课文所要学习的重点。而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热闹起来,刻意播放了长达10分钟的《哪吒闹海》的动画片,这就不免破坏了全篇课文的学习。“闹海”场面尽管是课文表现的重点内容,但单单靠动画片来演绎,肯定是失当的。学习语文,光有形象的画面是不够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吸纳语言,发展语文素养。这种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无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不少教师喜欢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以为这就能够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好助长了这种现象的不断孳生。事实上,表面的热闹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主体性就得到发挥。语文学习,同样应该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单单以“形象化的媒体呈现”,代替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代替学生的“口诵心维”。

3 超越教学辅助地位,形成越俎代庖现象

一次市级汇报课上,有一位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人教版第四册),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可操作性很强的课件。不巧的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电脑出现死机现象。而恰恰最精彩的课件就在这个时候要派上用场。这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动画效果,表现的是狐狸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全过程,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画面配上狐狸和乌鸦对话的教学环节;后面还有一处课件设计,表现的是乌鸦第二次得到肉,狐狸又得意洋洋地想来骗肉,然后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象。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处设计还是可取的。但是电脑坏了,这是事先所没有想到的。这位教师就停在那儿,等待电脑教师查找病因,可不知不觉中,下课了,这位教师只好手足无措地宣布下课。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服务地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语文。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这种现代化手段,甚至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运用,就无法上好理想中的语文课,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要走出这个迷途,教师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迷信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功能,本末倒置。

4 媒体应用充塞课堂,自主学习空间缺失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什么样的条件,留下多少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不能借“现代教学手段”之名,行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人”身份之实。倘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占用了,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要也罢。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课件的设计、网络信息的选择,都应从具体的学习内容出发,充分考虑语文学习的特性,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 程序设计缺乏变化,教学操作僵化呆板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视频教学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基本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模式设计,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而全面改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树立的教学理念

1.坚持以学生语文学习素养为导向,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联动。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要坚持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来选择语文教学内容以及设计语文教学形式,使得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尤其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及语文学习能力,使得小学语文知识教学转变成为语文能力教学。2.坚持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导向,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语文知识框架。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好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尤其是掌握常用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简单语文阅读、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提升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起牢固的语文知识框架。3.坚持以学生语文实践操作为导向,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实践性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文方法以及语文技巧的灵活准确运用是检验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还应该增强语文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次数,使得学生将掌握语文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过程中去,促使小学语文重心从“教学”为主到以“实践”为主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

1.利用语文游戏来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来。为了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尝试使用语文游戏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性强、趣味性高、知识性明显的语文游戏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来理解与掌握,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1]。比如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为四人一组的游戏小组,其中两人来进行一人比划一人猜的猜字游戏,第三人将猜出的字写在黑板上,第四人利用写出的字词来造句或者是解释字词的含义,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2.巧用语文教学视频来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途径。视频教学法是依托于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而实施的一种视觉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电影、图片、动画片等教学形式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舌尖上的中国》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观看中掌握一些具体的词汇以及表达方式,甚至是可以利用音频来进行学生的听写或是发音模仿,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下融入到语文教学情境中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3.采用语文对话、写作、朗读等语文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及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还应该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来组织如语文朗读、写作、对话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立足于语文实践来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写作自己的生活日记、围绕“我的理想”进行讨论式学习,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进而全面优化学生的语文素质。4.做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融合,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时,还可以考虑与音乐、绘画、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其他学科逻辑下进行语文学习与拓展,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2]。比如教师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语文文章之后,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进行绘画创作,将语文情感、画面转变成为图画,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思维习惯,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并以自身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导向来进行自主化、主动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从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模式转变成为能力型的语文实践教学模式,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全面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综合质量。

作者:王美红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徐屯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是对语文课堂整体综合的评价,是回答语文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的评价。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任何评价。因此必须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使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语文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语文课堂,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首先看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应当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的主人,应当看课堂里的学生是否全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应当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现成的问题并不全盘接受,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合作交流、相互质疑、辩论补充,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并在亲自参与中获得提高。学生全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语文学习乃至做人的自信心。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教师行为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否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围绕着教师行为应当思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是否真正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否梳理清楚,抓住关键,处理得当;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恰当、有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否自如、熟练,能否恰当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否引导、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教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中关注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着不同的发展。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否做到和谐统一。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要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否已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语文课堂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真正是开放的课堂,能否体现课堂内外、学科之间、学校内外的融合和沟通。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特色。语文教师应当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自身特点组织学生教学,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提倡和鼓励有个性的教学。

二、语文学习中的评价

语文学习中的评价,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体系,它是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具体的评价行为。其实,只要有语文学习就会有语文学习中的评价,具体的语文学习行为,必然伴随着具体的、即时的语文学习评价。这种评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语文学习评价参与者的角度看,语文学习中的评价有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有语文学习参与者之间对他人语文学习的评价,也有学习者对自我语文学习的评价。

第二、语文学习中的评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用肢体语言表达看法和结论,老师或学生用眼神、手势和其他动作把自己的意见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再如用提问的方式,把自己的评价意见婉转地表达出来。

第三、语文学习中的评价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而生,贯串于语文学习活动的始终。比如语文学习的交流,其中就含有评价,交流什么,怎么交流,都基于一定的语文评价基础。

三、语文考试问题

语文评价改革不回避语文考试。语文考试是一种特殊的语文评价,一般被归为结果性评价,一直是定量评价学生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考试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考试被赋予了更多功能,考试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因此,在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时候,肯定要还语文考试原来的面目。当然,语文考试仍然是需要的,因为它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要改革语文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过去的语文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陈旧,因此必须改革。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语文考试的形式和安排语文考试的内容,比如设计开放的题目和开放的答案,在考试中强化探究精神,不考死记硬背的内容。

不以语文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语文考试之所以有问题,主要因为有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得好与学得好甚至是好孩子都挂了钩。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有多种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发展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评价。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 学习策略 阅读 作文

一、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

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和学习策略的结构问题是关于学习策略实质的两个主要理论问题: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因此也就意见纷纷、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在调控与外显方法的结合。国内学者刘电芝(1997)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方法、程序、步骤等。这种观点因为既阐明了学习策略可操作的外显特征。又揭示了其作为思维过程的内隐属性,因而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更深入、全面,因此,目前,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采用这种观点。

在关于学习策略结构的讨论方面,主要的观点包括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及多因素说三种。其中,二因素说的代表有:Rigney(1978)的独立策略与包溶策略;Danserear(1985)的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Oembo(1994)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三因素说的代表有:Nisbet和Sucksmith(1956)的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Mayer(1987)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学习策略的结构的研究方面,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观点也就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如果将学习策略的结构搞得过于繁琐,显然不利于操作:若过于简单,又难以体现学习策略的实质。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适应现状

“少、慢、差、费”是多年来人们对中学语文教与学效果的共识,曹庸夫的调查表明,64%的中学生经常为语文学习困难而苦恼,调查还发现,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不能较好地进行抽象概括、背景知识存在缺陷、缺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等,而这些困难又使中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有些中学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养成,这也造成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在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问题,以怎样复习为例,近八成的学生选择老师要求复习时再复习或考试时突击复习,做笔记、提要是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但有62.55%的学生从不做笔记、提要等。对于课外阅读,38.9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另外仅有19%的学生选择学生生活作品或文学名著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整个初中阶段,都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阅读和作文——语文学习策略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

经过实证研究,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策略应多集中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这些策略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并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一:初中语文阅读中要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则是先看编辑说明和日录,再浏览具体内容。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二:从阅读条件的角度提出在阅读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以便在阅读中思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卷入阅读,还要给学生平等融洽的气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中释放激情、自由发挥。有些研究者从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层面——认知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认为精加工提问策略是能够提高阅读成绩的有效策略,而且这种提问井不拘泥于白问,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部分。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呢? 作文策略一:作文“三段”思维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即作文的第一步是仔细地审查、分析、研究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意义和要求,并确立土题:第二步则是根据主题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策略,广泛展开联想,多途径表现主题,井注意评价联想内容是否切题;最后一个阶段是作文的反思思维策略,在该阶段中,学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检验、评价、修改作文。作文策略二:针对作文修改提出了一个“二步评改法’,他认为学生评改作文能促进白土学习,而初读、圈划一细读、补划、旁批一复读、总评是修改作文的有效策略。西方学者在探索写作的自我调控策略方面成效显著,Flower和Hayes(1980)曾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写作的认知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写作由作者的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三种主要成分构成,其中,写作过程作为重点又被分解为三个基本成分:计划(也作构思)、转译(也作转换)和修改(也作检查),这三个基本成分紧密相联,井需要认知监控来调节。以该模型为依据,研究者实证研究了自我调控如何影响写作过程,发现了一些对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起作用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策略。作文是语文学科中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的一个环节,亟待以有效的作文策略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学科教育,1997,(l).

[2]赵恒泰.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6).

第7篇

语文学习活动;内涵;价值;设计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46-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普高课标》)中有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义教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②这里的“实践”也就是“活动”的代名词。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③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谓的“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是语文科所要培养的一种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主要就是通过语文活动,更具体地说是靠语文科教的活动和语文科学的活动相互运作共生而成的。那么,基于教学实施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考虑,教材编写者就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更便捷地服务于师生。

搜查诸版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鲁人版对学习活动的重视。但什么是语文学习活动?它与其他活动有何区别以及设置意义?如何设计?这都值得深思。基于此,下面笔者将基于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重新审视语文学习活动的特征内涵及其价值,并就教材中的相关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语文学习活动”内涵及其价值

我们常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若想更好地完善与推进语文教学,首先应从活动说起。“学习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④所有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实践,使学习更有系统,更有计划性。

那么,何为语文学习活动?有学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动态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过程。”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获取言语经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系列自主行为过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习活动并非等同于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泛指人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包括“学习语文”、“关于语文的学习”和“透过语文学习”⑥三个方面,但所有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发生语文学习。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就能学会听说读写。”⑦换言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但这些“语文活动”并不一定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变化。所以,只有作为“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听、说、读、写、思”才是“语文学习活动”。例如,《义教课标》中有“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⑧与“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⑨的论述,然而这里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建设活动”并不就是“语文学习活动”,只能说是“语文活动”。即使是“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⑩中的“办刊”也不是“语文学习活动”,而只能说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语文活动”。

此外,“语文学习活动”也不同于“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语文学习活动”以听、说、读、写为目标和内容,始终将言语经验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语文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学方法”在于言语经验,只是学习或教授“语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对语文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语文学习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组成的结构系统,然后依靠这些语文活动作用于学习主体,促进其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之我见

在诸多版本中,鲁人版教材无疑是突出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视,其在每单元结束后单独设置学习活动栏目,以此来总结和深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对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探索,无疑也是值得其他版本教材编写者审视和借鉴的。

那么,鲁人版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具体是怎样的,是否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有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实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些问题理应被我们关照、审视并给以反思。

(一)教材中语文学习活动设置情况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单元后设“学习活动”,主要是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方面进行设置,其中“文本品读”部分主要就本单元必学篇目进行设置相关问题供师生交流讨论,问题数量一般在3~6个(每单元文章设置一般是2~3篇),关于自读篇目的问题,一般标注米字形号以作说明。《普高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11在“梳理・积累”部分,主要是基于对本单元必修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子进行识记、整理和归纳,明确背诵的内容等。此部分题目数量设置一般在4~6个,不但可以使学习的重点内容明晰化,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积累与整合的能力,还能够优化学习方式。《普高课标》中也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12最后是“写作平台”的设置,《普高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13高中学生应“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4这在必修课程部分有相关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等等。这些无疑彰显了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写作的重视和考量。

基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大体了解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设置。《普高课标》有言:“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15从“文本品读、梳理・积累、写作平台”三个方面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基本可以涵盖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追求,同时也是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有效深化和渗透。

(二)学习活动实施现状及改进意见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设置与具体设计突出了课标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和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情况并不理想。据笔者观察,大部分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在留有余力、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偶尔涉及“学习活动”中的项目,更甚者几乎就是直接忽视“学习活动”的安排。为什么会有此现状,值得我们审视与反思。

首先,学习活动中“文本品读”安排是否完美?整合式的学习活动设置是否恰当?“文本品读”中多数题目都是根据本单元必学篇目来进行设计的,但在课文已经学完之后,学生是否还有兴趣来进行相关文本、句段的鉴赏?教师是否还有耐心再鉴赏已结束的教学内容?这种设置安排的延后性无疑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文境现场的感受性。笔者认为,可以把“文本品读”中的相关题目分置到前边必学篇目的课后,然后再以审美鉴赏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段的重视,还能够深化他们在具体文境中的感受与鉴赏。

其次,“梳理・积累”中题目设置是否明确、具体?题目设置一般是要求整理所学篇目中的重点字词、相关文化常识以及说明此单元的背诵内容等,但在题干表述方面却值得细究与商榷。如请从某某文章中“找出几个与现代汉语句式不同的句子,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请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摘录到笔记本上”等等。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表述一是不明确和不具体,二是有可能造成学生积累不全,易养成偷懒散漫的习惯,也就达不到预效。

第三,“写作平台”中的任务安排是否易操作。在这一部分中,有些题目的设置也出现了类似于“文本品读”部分中的问题,写作完全可以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加深学生的感受与体会,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和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此外,这一部分在任务量的设置方面有些大,一方面可能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性,但同时也会给师生带来无所适从和难以选择的困惑。就学生现有的时间和精力来说,不可能每个题目都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师生共同考量的问题。

最后,如何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那么有了活动就一定有教育吗?有学习活动的设置,自然也就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就“文本品读”来说可以让问题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陶冶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梳理・积累”部分来说,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查收与点评,一方面起到督促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时地查看学生积累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完善。在写作方面,平时可以穿插着进行小习作,如缩写、改写、仿写等,这些完全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实现,至于单独的写作训练,则要根据课时、课程安排,挑选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写作,后续进行相关点评与写作指导。

总而言之,从语文学科内部的角度看语文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是为了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和更好的实施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文学习活动直接是这个大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学习,感受到活动的魅力和成效,无疑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开展,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还需要我们师生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从而达到最初的预效。

注释:

①⑨11121314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36,2,3,9,3,2.

②⑧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4,1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79.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41.

⑤厉复东.活动化教材“语文学习活动”浅说[J].现代语文,2010(6).

第8篇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整个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思想向语文学科渗透,促使我们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语文教育俗套。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注入语文新鲜血液,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1.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方向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在新课改中的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新的变化是:在性质上增添了人文性一面,在语文教学任务中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2 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课程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性质,更有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性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要求。

2. 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有待改变的语文学习现状。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程度参差不齐,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课前不预习,不会听课,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阅读写作能力弱,不善于语文学习的积累,文字阅读量少,懒于动笔写作;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初中各年级还有各自的重点问题,起始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八年级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化,学习能力弱。九年级学生,视野不开阔,看问题肤浅,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不能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情况与新课标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2.2 有待建设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又比较浅,不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不大,同时影视漫画等快餐文化充斥学生视野,那么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殊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为了生存和升学的压力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双基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落到实处,对丰富的语文资源熟视无睹,压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实语文学习的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课题。

2.3 有待提高的教师自身的视野、知识和能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对一代新人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这代新人的先锋。现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重,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随着教学时间的累积,开阔视野的理论阅读越来越少,提高文学修养的大部头书籍越来越薄,知识储备缺少源头活水,教学能力走到一定高度就停滞不前,缺少创新的思变活力。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任务不断加重,可是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投入不够。怎样协调好调动教师自身进步的觉悟、学校的帮助督促、社会的扶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多方合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2.4 有待解决的语文学习评价与现实的矛盾。新课标提出“语文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可是现实还是以一张书面考卷的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是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3. 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3.1 因材施教,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首先教师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真诚关怀每一位学生。其次要认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三,踏踏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由成语,警句,古诗,美文到名著阅读,多层次熏陶、积累。在写作方面,由片断练习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小练笔,直至大作文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循序渐进。第四,对学生根据知识、能力的不同分出层次,布置梯度作业。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进步。第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2 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教师应不断启发并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寻找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使学生“理解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以开展以下活动:课前背诗,写名言警句,一分钟演讲,钢笔字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办手抄报,读报活动,课外读物讨论,资料摘抄展示……在这些语文活动中端正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成为现代社会新一代的先锋表率,教师就必须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要更新理念,不断充电,挤时间找机会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启蒙角色,教师要给与学生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就必须自己先拥有。这样学校也应该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和要求,对教师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更需要平等的对话和亲切的人文关怀。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固本求源,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样的教师才是创新型教师,才才会有创新型教育。

3.4 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心理生理特点、学习需要,备课过程中首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教师要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多元的反应,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语文学习的环境。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共同构建、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第9篇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我国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也由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应当不断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活动教学实践与创新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明确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同时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语文特长,发展个性化特征。[1]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维与模式深刻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而言较为传统与落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中心与权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意愿来设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决定了高中时期的师生双方都会面临异常紧张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均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目光与焦点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上。课堂教学工作以机械化的训练与反复的知识讲解为主,没有多余的精力设计与参与学习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阻碍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两大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学习”,二是“活动”。“学习”这一要点将语文学习活动与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区分开来,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活动”这一要点则表明了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是不同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式的学习的。简单来说,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进行的以获取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通过听、说、读、写、思考等各项技能来综合运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过程。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其次,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自己充分调动已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适当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鼓励师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索

(一)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诗句、文言释义等需要学生重点识记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在高强度的学习中十分容易遗忘。常常要经历一个无比枯燥的机械化重复过程,学生难免会在反反复复中失去耐心,学习积极性也可能由此遭受打压。此时,如果教师依旧沿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但成效不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来调节知识记忆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的压力。例如,在重点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你画我猜”的游戏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思维与肢体,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内涵的理解与记忆。在诗句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飞花令”的游戏活动,以某个意象为主题。学生既能够全面回顾所学诗歌、强化记忆,也能够在大量描写同一意象的诗句中对该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内涵产生新的品味,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解。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趣味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主动积累、梳理语文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深化学生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强化语文学习活动成效、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途径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度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适当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构建学生与语文文本及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愿,促进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中具体情境的还原,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感受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认知通过角色体验对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将课文中的情节拓展成一个更广阔的情境,使学生在此情境中自主创造,加强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3]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分别邀请学生扮演廉颇、蔺相如这两位主人公,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融入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学生通过情景演绎探究在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下,故事情节将会走向哪些不同的方向,事件最终会形成什么样不同的结局,在体验中更好地感受主人公的心境,感知其中的大智慧。

(三)实施横向类比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特点,我们可以得知,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如果教师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并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类比、构建联系,那么就能够在分析与比较中促进学生深入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比较与讨论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表达。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感情与至死不渝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已经学习过的同主题诗歌《氓》进行类比。学生可以思考同样作为描写爱情的诗歌,《孔雀东南飞》与《氓》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两首诗歌中所描绘的男主人公形象有何不同?同是爱情悲剧的背后,两个故事中导致最终悲剧的原因有什么差别?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互相学习、吸收与借鉴,在合作与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在理性的分析与比较中把握两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全面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与共情能力。[4]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多样化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效手段之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多方面引导,离不开学生的全面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主动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结合实际的教学资源与条件,在不断的创新中开发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建设更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概述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包含的内容较广,既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说普通话的习惯、认真观察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等等,还包括学习时的习惯,如:及时复习、提前预习的习惯、学会重点记忆的习惯,敢于提出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特点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具有长期性、自发性、两面性的特点,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尽管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延续成一种习惯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一旦中止就会前功尽弃。例如,在练字时坚持最重要,只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收获,如果中间有间断,那么以前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学习习惯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习惯一旦养成,不用依靠外界干预或自己的意志力,学生便会自觉遵守。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而坏的习惯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反作用。基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以上特点,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直至这种习惯在学生中固定下来,成为学生自觉的潜意识。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影响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对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有重要影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习惯的培养上。小学阶段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对学生的成绩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完成基本的文字识记和知识的积累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长远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的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明确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学习方式还没固定化和模式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点。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前提条件,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能力,在写字时正确的握笔方式和坐姿对学生的书写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得又快又漂亮。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写等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阅读和写作不仅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好的阅读习惯和解题习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阅读题时就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此后在多次的练习中反复强化,最终使学生形成固定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语文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影响。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爱上学习,轻松学习,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自如。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惠及其他学科,尽管有些学科间的差异很大,但是学习方法是相通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小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人甚至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性格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外部环境至关重要。积极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相反,消极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那么生活中也会是一个主次分明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主要手段

(一)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并及时沟通

习惯的培养需要贯性,小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集中在课堂上,还应延伸到家庭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位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一个长期的追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

(二)机智幽默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手段

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时,不应采取强硬的手段,而是应该运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手段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这样既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气氛。

第11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非智力因素;能力培养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在学习应用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生在校期间语文能力的基础水平,决定着书籍阅读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一定影响。而就我国长期的语文教学制度发展,更多的是追求片面上的成绩提高,使得在智力因素发展中起着定向、强化作用的非智力因素被忽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中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一、近年语文高考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更多注重对于学生智力因素的指导,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相关训练。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仍会由于知识运用的欠缺或考试不良习惯的忽视等原因造成失分。我国的多所高校在语文高考前期,通常高二年级下学期就进入到“准高三”时期,过早开始了对高考的应试教学。在此应试教育的训练模式下,学校更多强调语文高考的应试技巧,各种模式的训练泯灭了高中学生对于考试技巧的自我探索及总结能力;高三语文教育中,教学重点由综合能力培养,突然向建立各种答题模式以应对高考偏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加之以大量重复的习题训练,素质教育在此时成为了一纸空文,高中师生更为注重的是高考的成败,种种潮流推动下,使得高中语文教育逐渐淡化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意识。

二.非智力因素内容及在高考语文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育模式中对于学生培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新教育模式的改革重新建立起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训,改变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体制,重新树立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作为辅助引导者,重新着力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水平,使其能过建立起自己应对语文考试独特方法。

1.非智力因素的内容

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学生兴趣、性格、意志等各方面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达到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使学生具备足够能力应对变换的考试内容。

语文学习动机的明确,能够使学生认清现在所做事情的明确目的,建立起自己前进的目标,以产生足够学习进步的动力,有效促进高中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情感是事物产生所引起的人物内在的情绪波动,情感的太调控容易因主观影响造成处理事物的失误.诸多方面非智力因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考语文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中注重非智力意识的变化尤为重要。

2.高考语文中非智力因素作用

(1)改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动机能够使同学能够具有更多主动性。相比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如果老师在教育中灌输给同学:语文就是提升文学素养,完善自我人格发展,以及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工具等思想,那么学生就会熊另一方面建立起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目标方向的确立使得学生主动投入更多热情与时间学习语文知识。

(2)兴趣爱好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现今教育模式中,同学都已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一旦使高中同学摒弃掉这种思想,就会是语文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有力。一旦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主动热情,全身心的投入使困难很容易得到解决。

(3)坚定意志力的的建立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脑力精神共同工作,应当在学习过程中保证充沛的精力,让个人意志在此过程中得以有效锻炼。

(4)学生独特性格的引导培养,是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策略改进,使得学生在语文基础的奠实上,形成自我身后的文化底蕴,以言谈举止表现出学生的语文修养。

三.非智力因素培养方法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有着对于自我兴趣追求的倾向,通过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语文兴趣的调动能够在学生学习中,大范围促进其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求,加强其对于语文中普遍真理的学习探究,有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2.合力培育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有着内在促进作用。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正确建立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相比于现代语文教育中学生被迫不得不学习的现状,动机明确后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强力的主观能动性,是自我学习意愿的展现。这在语文学习的核心思想中,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

3.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品质提提高

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习惯的点滴建立能够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的长期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从学习习惯建立到方案的制定,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进行客观评价后做出自我纠正的能力培养。通过各方面能力的自我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形成自我学习观念,并以此自我反省学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磨练出特有的珍贵品质。

4.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是在语文化领域对于更高层的探索,以往教育中学生对于语文的麻木学习使得语文知识的探索长期停滞不前。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能够重新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意境体会水平等诸多环节的综合提高,在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探求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5.对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

高中的语文学习应融入更多新型学习模式,建立起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模式,调动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大大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语文与社会实践的整合,巩固学习内容,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锻炼。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所取得的成就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鼓舞作用,并为走出高中进入高校或社会奠定一定基础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育的改革,应该在提高智力水平的前提下,加大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达到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

第12篇

一、开展心理干预,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与作文教学环节,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学习畏难情绪。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首先,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就是分析语言与文字,掌握好字词句篇方面的内容。并要求班里一些语文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以缓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表扬和鼓励学生,尤其是对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笔者会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以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尤其是成功、满足、兴奋等最为直接的情感。另外,笔者还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建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畏难情绪。

二、引入先进手段,降低学生课堂分析理解难度

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提高生动性和形象性的作用,枯燥的文字描写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演示手段,将文字转变为图像、视频、声音,能够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理解能力具有较大帮助。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补充,让学生直观感知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景观、场景,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效果。如教学《苏州园林》的时候,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不甚了解,笔者以介绍这一景观的视频作为教学补充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图文并茂,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习难度明显降低。

三、给予技巧指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突破效果

学习技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学习技巧性不足,影响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效果较为明显。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对学生进行“五步预习法”的技巧指点,要求学生按照“略读、详读、查阅资料、寻找难点、自主练习”这样的五个步骤,逐层深入地进行预习,并将预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筛选出来,提高了预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学习。在课后,笔者重点介绍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科学地确定复习的间隔、轮次,以及通过形象记忆、关联记忆等方式提高掌握效果等。

四、搭建学习载体,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成效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参与欲望,教师如果还是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笔者针对这一状况,注重为学生搭建合作自主学习的载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习的实效性。首先,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确定一名学习负责人,成员中涵盖从优秀生到学困生等不同层次的学习群体,保证每一个小组都能够均衡发展。其次,笔者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进,不再对学生进行直接地灌输,而是以探究题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遇到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还要进行辨析,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的实际效果。

五、实施分层要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内在动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学习基础、学习技巧以及学习习惯等因素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兼顾到这一点,通过分层要求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兼顾差异,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确定相应的难度体系,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其次,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要兼顾差异,尤其是在组织课堂提问这一互动环节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基础性题目,让学困生也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最后,在考核环节也应当统筹兼顾,原则上可以对中后位置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课内外相结合,构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平台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抓好课堂,更要注重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笔者一方面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了系列活动,如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弥补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不足。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积累写作素材等等。在这样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了巩固,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