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渗透的概念

德育渗透的概念

时间:2023-06-25 16:2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渗透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渗透的概念

第1篇

一、德育与教材相结合,实现自然渗透

1.结合知识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以课程知识为主体,进而实施德育。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教材中也会引入一些德育素材,如《庄子?天下》:“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该内容的大致意思是:一根木条,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那么该木条会无限地分割下去。通过引入该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有限之中有无限的辩证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通过结合教材内容,不仅能够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教材中来,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实现热爱祖国的德育。

2.结合教学内容

数学课与德育课有着明显区别,我们只能通过教学内容中的渗透点来实现德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需要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进而找时机渗透德育。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我介绍我国仅用世界7%的耕地就能够养活世界21%的人,

通过该内容来实施国情教育。通过实际案例,能够让学生对百分数知识获得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对祖国产生崇拜感,学生也纷纷表示要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

二、挖掘数学辩证因素实施启蒙

1.在感知过程中渗透德育

学生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数、式、形、题中提出实践内容,创设学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实践创设相应的概念。例如,在“有趣的测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乌鸦喝水”的PPT,为学生创设情境,之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来分析PPT中石头的体积。通过学生自主动手研究,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入“有趣的测量”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让学生了解了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学生能够在具体感知中领悟到“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孤立、主观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动态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保证数学教学的动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客观物体的运动变化理念,进而树立事物发展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逐渐形成客观、科学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渗透“运动变化”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思维模式。

3.在知识观察中渗透德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诸多的知识概念,例如,加减乘除、正比例反比例等。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也相互矛盾;既相互独立,也相互依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来渗透德育。例如,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矛盾,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三、数学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第2篇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德育素材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

二、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利用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由于偏科,对学习数学兴趣不大,有些学生则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视数学学习为畏途。针对这些情况,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与实现科教兴国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和前途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努力上进。

例如,在讲解两圆的公切线时,遇到一道要求学生求能支撑两个一定尺寸的钢管的v型架的v型角的问题。我就跟学生说这是工厂里简单的设计问题,将来同学门工作时可能会碰到。现在你们正是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再过几年,你们就是祖国的建设者,现在学的知识将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要打好基础,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又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可以介绍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可利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圆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可利用残缺不全的图形工件,提出问题:怎样把这块工件补全?从而对学生提炼数学模型的能力进行训练。此外,教师应注意让教学内容“活”、“动”起来。采用数形结合,图形变换,一题多解等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也“活”起来,“动”起来。

知识小结拓展教师应注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阐释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对应统一观点及运动变化观点形成知识网络,并进行引申拓展、串联变换,举一反三。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可以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结合数学科本身的严谨性特点,结合数学的形式、内涵进行美育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案例引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61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现代信息技术能将课本中死板的知识,转换为受学生欢迎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更感性的接受知识。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挖掘并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知识,也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吸引学生,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的图片和注释。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我国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但很多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只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将这些课外拓展的内容忽略掉了。新课改后的课本中之所以要增加图文量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些概念的深厚底蕴,还有前人是如何提出了这一概念并逐步研究得出结论的。

如在讲面积计算时,有一段内容为早在两千多年,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搜一些我国最早计算土地面积所使用的方法,让同学们尝试用古代的方法计算书桌的面积,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同时让同学们比较当时的人们使用的计算方法与我们现在所用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便会得出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使了人们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方法也会更加先进。

通过这一案例,不仅学生掌握了计算面积的方法,也使学生们感受到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促使他们好好学习,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而这种渗透的过程,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让信息技术成为我们教学的好伙伴,通过科技的力量,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自然不牵强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古板的课本而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灵活性,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易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够吸引学生。现代教学中,要求老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能够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授课,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多媒体的灵活性使它日渐成为课堂中的宠儿,如,在讲小学数学中比较有难度的相遇问题时,无论老师怎么费尽口舌,学生都很难理解究竟二者是如何相遇的,相遇时二者所走的的路程和时间又是如何,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向学生授课,那么这些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呈现出来。

如屏幕中,有一条笔直的公路,公路的两端有一辆汽车,在老师可以的操控下,两端的汽车开始缓缓相对前行,在两车相遇时停住,两车所行驶的路程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屏幕中还有一个记录两车行驶时间的钟表,表示在相遇问题中两车行驶所用时间是相同的。两辆车行驶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由于两辆车速度不同导致行驶的路程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很直观的获知在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相遇这些概念。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物体的承载中建立的。这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几何问题时学生难以接受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直观易懂的作用。比如,在讲三角形问题时,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问题上,很多学生都把它当做一个概念记住,并没有对其有更深入的探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够透彻。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自行车是如何支住在地面上的。同学们会回答因为有支架,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行车支架的特点,因为支架与地面和车身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稳定的支在地面上。这样同学们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现象的理解便加深了。在这时,老师可以继续在屏幕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的现象,并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原理。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数学原理的掌握能力,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更生动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德育渗透

1 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渗透性原则

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1.3系统性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1.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1.5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 数学教学的德育方法

2.1利用人格魅力,发挥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仪态仪表,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

例: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其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2挖掘德育素材,创造德育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如“小数的故事”、“圆周长的故事”、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

通过这些素材的挖掘,情境的创造,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了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此外,借助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借助数学知识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3研究数学课堂教法,渗透德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例:平面几何教学时,在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讨论比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们认识了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弄清了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4开展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生动的大课堂。

例1:学习了“数据整理”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2:学了“复杂统计”后,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学生用一个表格把每月家庭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和父母每月的收入进行比较,然后谈自身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美育讨论、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实例的活

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小结

总之,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然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时,不仅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还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6篇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第7篇

1 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德育渗透亮点

1.1 联系我国数学家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数学教材里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教材,使之变为学生可接受的东西,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进而培养爱国意识。如向学生介绍陈景润、杨乐、华罗庚等人在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介绍刘徽及祖冲之研究计算出的圆周率近似值早于欧洲1 100余年的动人事迹等。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意识。

1.2 利用教材中的数据、图片、材料渗透德育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数据图片,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 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内容。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 000个工人;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 000人。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会到物质文明的进步。

2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2.1 通过情境创设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例如,在对称图形一课学习中,笔者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纸片,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纸片剪一个对称图形,看谁做得最快, 而且得到的图形最漂亮。每个学生都都非常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作品。当笔者宣布比赛结果时,获奖的学生异常高兴。通过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2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的教育

根据数学各部分知识的紧密联系启发学生懂得“运动变化”的观点。例如,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性质与判定的互逆”等内容,渗透“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靠自身的感悟去体会“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不断前进”这一哲学观点。

2.3 联系生活,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这样引入课题: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地面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通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引出课题,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爱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这样联系生活实际,选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声音,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4 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讲解数学的概念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而又准确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也要有条有理,推理更要步步有根据。时时事事给学生做严谨认真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最大可能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德育渗透应注意两点

当然,在数学中融入德育,要能做到真正的“有机渗透”。如果只一味地强求德育,而忽视数学学科本身的实质和学生的实际,那就喧宾夺主、得不偿失了。要达到的目的是德育与智育并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数学课堂德育渗透要适可而止。德育渗透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逐渐传递给教育对象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顺利进行,在教学中就要防止牵强附会和形式主义,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政治课,这样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2)数学课堂德育渗透要量力而行。教育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逐渐提升,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

第8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一、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很多低年级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白白地浪费了在拼音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在一次教研基地活动当中我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令我大为震惊。如:这位教师在教“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 老师口头编儿歌:小“ü”, 小“ü”有礼貌,见了“j”“q”“x”,脱帽敬个礼。小“ü”这么有礼貌,我相信咱们小朋友也能像小“ü”学习,见面后互相打招呼问好。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

现在许多孩子对钱没有概念,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父母不给自己买心爱的东西就哭闹。在学习《自选商场》一文时,我让孩子跟随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让他们把认识的商品名字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再让他们看一看父母一天的工资能买哪些物品,额外的支出是不是超出负荷,并及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的同时,懂得不能随心所欲,要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

四、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习作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在修改习作时,不仅要改掉学生组词、造句、语法上的错误,还要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看来,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离开了德育的语文教学,更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文教学的圆满达标。

第9篇

一、体育渗透的特征

“渗透”一词在词典中有双重含义:一是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缝隙中透过;二是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另一种事物中。德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渗透具备以下特征:

1.统一性。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不是体育的唯一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明确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与德育密切联系。可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德育教育。

2.学科性。

体育课中的德育渗透绝不能忽视其自身学科的特征。体育课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决定了体育课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各种运动训练方法和体育游戏为主要的身体练习。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些也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征。

3.潜在性。

指教师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利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两大载体让学生领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德育的存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渐进性。

德育渗透是一种以景入情、动情知理、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个目标中对应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安排有计划、有层次的德育渗透内容,做到切合实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二、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体育课德育渗透的结合点

(1)结合教材特点渗透。体育教材的内涵包括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学校体育包括田径、体操、武术、球类和体育游戏等各项内容。体育教材本身的内容都能够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作密切考虑,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班级具体情况安排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完成任务时活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2)结合典型随时渗透。体育课中学生活动状态多变,情感、个性往往随时展现,教师不仅要为开发学生禀赋和潜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抓住典型加以鼓励和表扬,有效地渗透创新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渗透。“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对事物积极、热情、敢于自我表现的思想,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

德育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例如:有些需要在地上做的练习,学生怕脏,不愿做,教师应先做示范带动完成动作。这样,就会改变学生心理状态,这种渗透的“氛围”结合最佳“时机”就会产生积极效应。

3.掌握好德育渗透的“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又要抑扬有节、调度有方。例如:在韵律体操和舞蹈教材内容中应具体安排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里安排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具体内容。

三、实践应用

1.任务讲解。

每次上体育课时,教师应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对目的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或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或需要加强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等,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

2.区别对待。

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安排不同的难度和标准来加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超越,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3.严格执教,积极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更能懂得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更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要采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向团结、进取、向上的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学风。

4.表扬鼓励和奖励。

第10篇

关键词:关心;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88-02

德育管理,重在德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心灵健康的人。为此,笔者在德育管理领域内引进了关心理论。关心,才是一个教育者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的态度。

一、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1.关心的含义

要对关心型德育管理进行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关心这一概念。何谓关心?

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作者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而且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必须具有如下的条件才能构成关心关系:(1)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关心者即W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而动机移位则是指关心者感受到了被关心者的需要,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要帮助他的愿望。(2)X承认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被关心者即X显示了接受(接受他人的关心)、确认(显示接受了关心)、反馈(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所认知)的心理状态。只有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关心的关系才能得以完成。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关心,诺丁斯认为应该“把关心作为线索,贯穿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在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关心时,必须注意关心的“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

2.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含义

在明了何谓关心之后,笔者尝试这样来界定关心型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以关心为指导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关心并反馈给教育者,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效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原则

1.关心主导原则

这是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核心原则,它必须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目前德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党代政、德育与行政管理互相脱节、教育的不一致、信息反馈不灵、管理方式单一封闭、管理上重形式轻效果等缺点都是管理过程中缺乏关心导致的。

2.多层次原则

关心也是有层次的。诺丁斯认为关心应该由近及远,首先是关心自我,然后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到最后才应该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根据此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在实施关心型德育管理时也应该有层次,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崇高的理想。可以遵循多层次原则,首先做到爱自己,而后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德育情操,做到爱他人,爱环境,爱学习。

3.互动原则

关心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1)W关怀X;(2)X承认W关怀X。这就要求关怀的双方必须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放到关心型德育管理中来,就需要领导层面互通有无,需要领导者和学生及时沟通。

4.连续性原则

关心是个连续的过程,教育中的关心必须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保持连续性,包括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

三、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

1.榜样

诺丁斯认为榜样是实现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学家和学校管理者不能以讥讽和威胁的手段迫使教师去关心他们的学生”,只能通过“向学生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怎样去关心”。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德育管理。

在德育组织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目标、组建机构、组建队伍、制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补充学科教育的不足、通过家校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哪一个环节,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榜样。而当我们成为榜样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必须是以关心者的姿态出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这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反应”。

2.对话

所谓对话,参与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必须充分地占有信息。因此,它可以让对话者双方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关系。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德育目标,就必须了解学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对话是最好的途径;我们要制定制度,就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同样需要对话来实现这种沟通;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对话仍然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进行课外活动渗透德育管理,还需要对话来协助;家校合作,同样是由对话来沟通学校家长的关系。“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3.实践

“关心的实践活动应该有助于变革学校并且最终变革我们的社会”。如果时间囿于现行的学校结构,那这种实践就失去了它的关心意义。

我们在进行德育管理时,无一不是实践。但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的关心主旨,让我们的行为充满关心,否则,实践就会扭曲。假如我们制定目标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水平,那这种实践就不是关心;假如我们通过学科来渗透时,通过考试打分这种形式,很有可能让本来蕴含着关心的课程变成了竞争,从而失去了关心的本来含义。总之,实践活动应该在新的理念下进行。

4.认可

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当学生做出关心行为时,教育者还必须鼓励他发扬光大,这就是认可他的做法。但是假如学生做出了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时,教育者是不是还能够体现出关心呢?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对话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这才是我们关心的开始。教育者应该传递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不赞成你的做法,但是我肯定你的动机,这是另外一种认可。学生从这种认可中能够感受到关心:他知道我的本质是好的,我只是这次的行为不合适,我还能够改正。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种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并不是在德育管理的某个过程中单独的出现,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之中,在某一个环节中可能会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胡守.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第11篇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渗透方式

数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大量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养成优秀的道德品|。所以,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中,还需对学生进行一定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

1.忽视德育工作的作用

道德教育工作依旧没有受到部分教师的重视。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由思想品德教师负责,或是在语文课堂当中进行,部分教师也可能选择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讲求客观,两者之间并无联系。换言之,德育工作同数学教学工作之间存在距离,无法融合为一体。

2.本末倒置

数学教师的根本责任是传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虽然我国要求各科教师重视德育工作,但部分数学教师过于注重德育工作,反而忽视了课程内容。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行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且德育内容与数学教材之间并没有太多联系。如此一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消耗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容易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下降,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发展。

3.数学学科自身问题

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加之许多教师受原有教学方式的长期影响,导致数学成为纯理论性的学科。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能通过频繁的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全方位发展,德育工作的实现也受到较为严重的阻碍。

二、德育渗透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结合数学教材开展德育教育

数学教师应将德育有机地渗透至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可将其独立视为单独的教学环节,更不能为数学教材添加额外的德育素材,将数学课堂转化为思想品德课堂。否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无法完成预设的德育目标。故而,教师开展教学时,应结合数学教材当中的内容以及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此一来,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原有的教学进度,也可以通过德育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以免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注意力开始分散。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小学教材当中含有大量关于数学知识的史料或是插图,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对数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并简要介绍了部分数学家的实际研究成果。如“两千多年前,我国部分劳动人们便能够对土地面积进行计算。”“最早提出小数这一概念,并加以使用的国家便是中国”以及“第一个把圆周率值计算至小数点后7位的人便是我国的祖冲之。”教师结合数学教材当中的史料,告知学生我国对数学研究的贡献,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当中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通过介绍古代数学家的个人事迹,也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挖掘生活素材

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是抽象、客观的自然学科,与生活实际关联度不高。其实,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极为紧密。教师应利用数学以及德育的眼光观察生活,进而发掘并解决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德育问题,从而为自身教学预备素材。如以课程《几个与第几个》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邀请某个学生作为冰糕的卖家,然后邀请多个学生扮演买家。然后提问学生每个买家都处于第几位。此时,教师插入买货的队伍当中,询问学生教师现在处于第几位,并提问学生教师这种行为是否正确。之后,教师可趁此机会教育学生应当遵守纪律,按照顺序购买物品。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令学生掌握“几个”与“第几个”的有关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

结语

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不仅包括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美德。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自身所教授的课程偏向理论知识,所以并不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但这思想明显存在错误。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德育工作渗透至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使学生更为符合我国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149+153.

第12篇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路径

G416

当代各国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对隐性教育的利用并不尽如人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个体意识增强,主流思想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探索隐性教育途径,这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含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被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例如“孟母三迁”。国外教育界更是十分重视隐性渗透教育对学生思想心理和政治倾向的影响。早在1916年,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连带学习”的概念,1970年,N.V.黑渥勒明确提出“隐蔽课程“的概念,和学校被纳入教学计划的正规德育课程相区别。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说“唯一综合地考虑隐性课程的方法就是把它看成道德教育。”这说明隐性课程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到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之无意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性和无意识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隐蔽的方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经验知识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之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丰富多样的形式中,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兴趣爱好、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具有愉悦性及和谐性。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接受、内化而起作用,其效果可能部分在学校期间显示,也可能走向社会后显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显性教育(如“两课”)的作用,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客观必要性。

(一) 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要求

显性教育从内容上讲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忽视实践活动;重视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平等性;重视道德理想教育,忽视文明素养的培养。[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 适应了社会变化的要求

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改进传统德育观念和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渗透德育教育的经验,有效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诘难和误解,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

(三) 适应思想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思想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只有与现实相关的德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在教育方式上容易与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发生心灵碰撞。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有部分开展,但研究和关注得很不够,当今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的教育。[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渗透性和隐蔽性,值得我们借鉴。

(一)优化教学方式,加强队伍建设

1、转变德育观念和方式

没有主体自觉自愿的参与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因人而异的采取教育方式。

2、发挥学科渗透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融于各教学环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隐蔽在学生所关注的无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化在学生关注的具体思想问题中。

3、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是实现德育目标、保证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言行举止必然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养。[4]隐性德育工作要打破仅靠少数德育工作者抓德育的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全社会齐抓共管作的良好机制,使德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境。

(二)开展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环境

1、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参观访问、文艺演出、节日庆典,祭扫烈士陵园等,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内心自觉得到升华。

2、加强环境氛围建设

罗伯特.M.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指出“发展中的人生活在家庭、地理环境、各种事件将决定他所习得的是什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5]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化环境,创造氛围。第一,加强物质环境建设。第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第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三)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德育工作

当今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思想道德教育与之联系的还很不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体,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第一,充分发挥网络和微博的作用。它们生动的图像,鲜活的文字,交流的交互性、时效性可以使教育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枯燥转为有趣。[6]第二,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受到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无疑会有助于思想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7]高校应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书志.高校开设思想政治隐形课程的构想[J].科技与教育,2008,(6).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