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研究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变得与试管一样重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对化学家而言,试管是他们最为重要的工具,另外通过小棒和小球,他们就可以搭建出一些化学反应的分子结构。但是当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对化学研究人员而言计算机开始逐步变得与试管同样重要。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边文生表示,化学反应是一个微观过程,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可能只需要几微秒,传统上用实验手段描述出反应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几乎不可能实现,而此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使计算机成了描述一些化学反应的重要工具。
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说,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研究的开创性在于,他们让经典物理学与迥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学在化学研究中“并肩作战”。以前,化学家必须二选其一。依靠用塑料棒和杆创建模型的经典物理学方法的优势在于计算简单且能为大分子建模,但其无法模拟化学反应。而如果化学家选择使用量子物理学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但巨大的计算量使得其只能应付小分子。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设计出多尺度模型,让传统的化学实验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在由这三位科学家研发出的多尺度模型的辅助下,化学家们就可以让计算机做“做帮手”来揭示化学过程。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现在,对化学家来说,计算机是同试管一样重要的工具,计算机对真实生命的模拟已为化学领域大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通过模拟,化学家能更快获得比传统实验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
事实上,也正是三位科学家上个世纪7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让计算机模拟揭示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成为可能。此后,经过长期努力,科学家们建立了更加准确和普遍适用的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结合的多尺度计算模型。
边文生表示,卡普拉斯、莱维特和瓦谢尔所发明的多尺度模型的意义在于其具有普遍性,可用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化学过程,从生命分子到工业化学过程等,都可以应用到他们研究的模型。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夏斌表示,如今无论是在化学领域,还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都已被予以应用,其已经成为了很多研究人员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如今,蛋白质、核酸、碳氢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最新研究与开发的药物设计等相关研究,几乎都离不开三位获奖者通过计算机模拟出的化学分子模型。”边文生说。
人造生命取名为“辛西娅”(Synthia),这个美丽动听的名字,短时间内给公众带来的不仅是惊喜,还有争议和恐慌。有人将这一创举誉为“生命科学领域决定性的时刻”,文特尔本人也宣称其改变了生命的定义,甚至有人预测他将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媒体中广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说,并不准确。文特尔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化学试剂合成了人工染色体,并在另一微生物中显示出生物功能。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密码,却不是生命的唯一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特尔只不过创造了部分生命。这项研究成果最为直接的意义,是人造的支原体可以利用化学合成的染色体生存繁殖,并导致山羊的乳腺炎。“首次创造生命”之说言之过甚。
事实上,文特尔本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目“首次合成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更为客观、严谨。《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其实并不是首次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科学的定义应该是“生命再创造”或“篡改生命”。因为“辛西娅”除了染色组是人工合成外,生命体的其他组分均是来自于已有生命形式。但是无论如何,这项耗资4000万美元的科技成果,毕竟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一大进步。英国《经济学人》将此成果与上个世纪原子弹的诞生相提并论,其意图显然着眼于科技成果对人类的伤害以及对自然界的破坏。
合成生物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早在本世纪初,它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然而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源于“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的新闻事件。
借助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文特尔仅仅使用四瓶化学试剂就合成了人工生命“辛西娅”,一时间给人以合成生物学便是“造物术”的感觉。科学家认为,合成生物学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原件组装生物系统,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有人就此评论,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可以像组装电路一样组装生命,从此将代替自然扮演“上帝”的角色。
“像组装电路一样组装生命”,只是合成生物学研究思路的形象比喻。合成生物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现代生物科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电子工程的研究思路。但是,实际上细胞内部基因的表达调控、代谢网络如同蜘蛛网一样繁杂精细,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基因的表达远不像电路板上晶体管开关那样简单,细胞代谢网络的复杂程度也非电路板可比。正因如此,即便在生命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特尔将已经精简的“最小基因组”移植到掏空遗传物质的支原体体内,实验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这也正是人类基因组破译十年后,其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医疗的原因。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人工生命的诞生,标志着合成生物学已经可以简单地改造生命,人类从读取基因序列跃升至编码基因的阶段。但合成生物学远没有发展到可以任意创造生命的程度。合成生物学的进一步应用还有赖于系统生物学的长足发展。“任意创造生命”既不是目前合成生物学发展程度所能企及的,也不是发展该学科的最终意义。科学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改造的生命体为人类服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就可以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长链DNA切割成有功能的基因片段,并把它在模式菌株中表达。如今,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可以高效地表达异源蛋白,并开始产业化应用。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利用动物细胞生产疫苗抗体,利用转基因动物充当生物乳腺反应器。本世纪初,“细胞工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正是“细胞工厂”理念的延伸。合成生物学可以通过构建“人工细胞”的方法,解决诸如能源、材料、环保等社会问题。这也正是美国资源部倾资支持文特尔研究人工生命的真正用意。
英文名称: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550
国内刊号:62-1038/P
邮发代号:54-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和教研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教研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认为教研耽误了教学的时间。在调研中,有中学化学教师坦诚自己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设计练习、批改作业或试卷、监考、参加各种比赛等任务过于繁重,加上当前社会经济压力较大,自己无心主动参加教研。这反映出许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需要加以引导。
2.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
有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表示自己也想进行教研,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更不知道可以教研什么,教研能力薄弱。小到一个学校,没有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引领,教师们教研能力都差不多,谁也指导不了谁,谁也引领不了谁。大到一个县区或地市,教育局下属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数量较少,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指导。
3.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
针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在国内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的问题,我们与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的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并撰写教研论文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教师较少,能够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不少的中学化学教师把课余的时间用于编写教辅材料而没有用于总结、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转化成论文或著作。
二、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
基于调研和访谈的结果,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促进我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教研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通过扎根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案例,让中学化学教师相信教研对于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中学化学教师们看到教研在教师成长中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他们愿意参与研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
2.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没有研究的平台和缺乏专业的引领。我们有责任建立教研平台并凝聚专家名师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专业上的引领。平台和团队的力量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3.让中学化学教师研有所获
中学化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以后,要让他们感到研有所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内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理解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他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升华。外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论文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著作得到了出版,他们的知名度得到了扩大,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同行的认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成长为了一方名师。
三、搭建化学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国内高校或教研机构成立化学教育研究所的并不少见,但是国内目前的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更多的是立足于高校或教研机构自身的人员开展化学学科的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并形成一批成果,以扩大高校或教研机构的影响。作为专门专业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我们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服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宗旨。我们认为,除了自己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甚至引领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结集出版。近年来,我们成立了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期望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助推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团结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各地市教研员、福建省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以及有深入研究的高级教师,聘请专家名师作为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同时,广纳人才,通过中学化学教师自主报名、研究所审核的方式,吸收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成员。特邀研究员、兼职成员以及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研室教师构成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同时,这个研究团队是常年开放申请的,随时接纳有志于化学教育研究的同行加入。
2.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
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以后,我们要求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要对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兼职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技能、教学管理、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指导。研究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向研究所名师学习。并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年会的形式加强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和兼职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和交流。
3.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
除了研究所兼职成员要成长需要指导和帮助以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们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指导全省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培训中通过示范、辐射和反思,特邀研究员自身也得到进一步成长。
4.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
由于各地市教研员均为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因此各市县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时候,都会积极主动地与研究所联系,由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共同来策划、组织和完成一些教研活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研究所都会邀请一部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或兼职成员参与,既是交流和示范,更是学习和反思。
5.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以上介绍了四种常规的做法,在这些培训或教研活动过程中,研究所着力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成果生成和成果转化意识,指导中学化学教师申报省市县各种级别的教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并向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以争取发表。对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研究所鼓励、支持他们将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形成专著公开出版。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探索:同课二次异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
实验教学形式
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辅以电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无机及分析实验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包括洗涤、烘干、加热、称量(分析天平和托盘天平)等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酸碱滴定管等的使用。有些基本操作要求较高,操作细则较多。为了使学生从开始就掌握规范的操作,除了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外,教师还要强调关键操作部分,每一次课重点抓一项基本操作。下课后把电教录像上传学生班级QQ群的共享里,班级所有同学随时可以下载观看学习。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QQ留言的方式答疑,这样的答疑方式不仅快速且方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减少无机实验中定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尽量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实验项目。例如“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水果中抗坏血酸(VC)含量的测定”、“补钙制剂钙含量的测定”和“胃舒平药品中Al2O3和MgO含量的测定”等实验均与生命科学相关。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将来从事生物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向学生介绍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来了解生物化学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例如科学家的“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近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6],这些发现都是用化学的实验方法解决生物学科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在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考试方式
实验课虽然是考查课,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基础化学的实验技能,实验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包括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占60%,实验操作考试(一般以最后一个实验作为操作考试实验)占20%,实验基础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占20%。最后的成绩三项总和,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给出成绩,成绩不及格的留级重修。
结论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用性强,操作技术要求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操作实践,才能真正的掌握其要领。一个学期要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
该课题的选题和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该课题的研究对语文学科改革,特别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指导意义。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以及农村隔代教育和留守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七至九年级学生预言表达能力较弱、缺少表达欲望、不善于表达的现状。课题选取以新闻为平台的训练模式,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课题组经过实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条立足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听说互动,重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题有效地运用了新闻这个平台,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求各阶段语言表达训练的方法,不断优化设计,总结经验,使得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之中,浓厚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促进了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在一些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提高学生语言表的能力的策略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课题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精心设计出七~九年级语言表达训练序列、实施步骤,使得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发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总之,专家鉴定组对我校“以新闻为平台,提高农村七至九年级语言表达能力探索研究”课题研究给予充分肯定,研究目标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过程规范,研究成果显着。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希望课题进一步总结、提炼成果,为广大教师所掌握、运用;继续深入研究,力求在语言表达训练整体建构、语言表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专家鉴定意见(二)
某某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课题,历经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鉴定组成员通过查阅文字材料和观看光盘视频,提出以下鉴定意见:
第一、选题具有较高的价值。微型化学实验是近二十多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国际化学教育界公认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新举措。它由于独具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有关它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课题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化学探究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快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微型化学实验可以在一程度上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验资源短缺的不足,增加化学实验探究的数量,提高实验效果。
第二、课题成果具有创造性。课题组以周怀宁教授设计的高分子微型塑料仪器为基本器材,辅之一些简单、易得的物品作替代仪器组成实验盒,不但丰富了器材、降低成本,而且使用方便,便于组织开展课内外的化学探究活动。同时,也能打破化学实验及器材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第三、课题研究思路正确,方法恰当。课题以案例开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微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新理念为指导,开展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其思路是正确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参与面大。研究方法适当,论证严谨,材料丰富,结果可信度高。值得指出的是,课题组请来了知名教授到学校进行指导,少走了弯路,提高了研究效率。
总之,这一研究课题价值较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成果显着,具有推广价值。本人同意该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开发案例,并对其它学校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专家鉴定意见(三)
一、课题的立项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提倡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该课题融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内容上,提出了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体的“533”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实现了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实施方案具体可行、便于操作。
3、改革实验的方法得当,阶段步骤清晰明确,措施得力。
4、组织领导队伍健全。从学校、教研组、教师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和研究网络,立足于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科研局面已经形成。
三、成效显着
1、课题研究以“五课型”模式为主体,构建起了“533”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体系。
2、确定了“五课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3、提高了师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在全国组织的各类作文竞赛中连年获奖,成绩优异。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国际科联组织了数十个学科的国际学术机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例如: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9年制订了“化学与环境”研究计划,开展了空气、水、土壤、生物和食品中化学品测定分析等六个专题的研究。
1991年和199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洲化学大会和IUPAC会议上,环境化学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第一次授予三位环境化学家Crutzen,Rowland和Molina,他们首先提出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Crutzen于1970年提出了NOx理论,Rowland和Molina于1974年提出了CFCs理论,这几位化学家的实验室模拟结果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验证。从发现平流层中氧化氮可以被紫外辐射分解而破坏全球范围的臭氧层开始,追踪对流层大气中十分稳定的CFCs类化学物质扩散进入平流层的同样归宿,阐明了影响臭氧层厚度的化学机理,使人类可以对耗损臭氧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这些理论的研究成果因1985年南极“臭氧洞”的发现而引起全世界的“震动”,从而导致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这充分表明环境化学家的工作已经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环境化学已经开始走向全面发展。
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自70年代起,在典型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和环境背景值调查,污染源普查,围绕工业“三废”污染,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环境污染物的表征、迁移转化规律,生物效应以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完成了一批攻关课题和重大基金项目等国家任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有毒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水体颗粒物和环境工程技术、大气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对流层臭氧化学、区域酸雨的形成和控制、天然有机物环境地球化学、有毒有机物结构效应关系、废水无害化和资源化原理与途径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等项目的支持,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从政府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与环境保护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多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队伍[2,3]。
在酸雨测量技术、形成机制、物理化学特征、高空云雨化学、大气酸性污染物来源和沉降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天然源研究、区域酸沉降模式和酸雨成因、能源与环境协调规划、酸雨区域综合防治和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从8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订出《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环境污染分析方法》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等,选取了200多种分析方法,近百种无机和有机物,所用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多年来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和有关实验室广泛应用。对监测分析方法的统一与标准化,在提高分析监测水平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2~1995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资助了重大基金项目“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某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在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水生天然有机物的起源、表征、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与模型以及卤代烃生成潜力等。在新农药单甲脒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以及有机锡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首次发现城市水源中的硝基多环芳烃的存在,对多氯联苯等的光解规律和产物毒性提出了新的机理和解释。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作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O3的测量技术、中国光化学烟雾特征、室内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空气质量模式、汽车尾气高效净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大气微量组分源排放、大气氧化能力、大气光化学模拟和模式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
在天然水质变化与水污染控制原理、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去除与生物降解和高级化学氧化、水质净化的高效生物和絮凝反应器、废水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但是,从国际发展趋势和目前水平来衡量,就总体而论,我国环境化学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技术上,还是研究思路上大多缺乏独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在分支学科和研究的内容上发展也不平衡,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环境化学过程研究中对化学污染物的外观表征研究得较多,而在复合污染的界面反应过程动力学,污染机制及其效应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从分子水平上对污染物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虽然建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常规分析测试方法,但对于环境样品的形态、结构与中间产物、同族体等的分离与测定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污染物的现场测试、实时测定等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方法和仪器。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跨世纪的环境化学任重道远。无论是控制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是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环境化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环境监测,大气复合污染的化学机制、污染评价与防止对策,水体中复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质污染机制研究,有毒化学品生态效应及危险性评价,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诸多领域,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分支学科都面临着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于 1997 年创刊,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安徽医科大学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医学学术期刊,是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和我国各主要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刊登内容: 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预防与控制、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及临床各科多发病的防治经验和研究成果; 环境医学、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先天性缺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与疾病控制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学,消毒、杀虫和灭鼠,卫生统计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科研论著,实践经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有指导意义的述 评,专题讲座,以及反映国内外相关学科重要进展的综述。
投稿指南
一、在线投稿内容:
本杂志是以反映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主要刊登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缺乏病、环境医学、工业卫生、学校卫生、计划生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统计等内容。
二、在线投稿要求:
1.投稿人提交的作品应具有正式出版物的发表水平,不含法律禁止出版、传播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没有多字、错别字等错误,排版规范。
2.投稿人提交的作品不得有剽窃、抄袭行为,一经发现,所有不良后果概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3.投稿人提交的作品不得同时投到其它的杂志社。
4.投稿人应经常登录本杂志网站,关注稿件的状态,以便尽量缩短发表周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 应用
任务型教学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自己站起来走路”。
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任务目标的设计应具有目标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水平差异和环境差异创设多层次的目标: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教学中,我从教材特点、师生角色、学生心理特点和任务环境的角度设计活动,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目标。我还给任务加上一件五彩缤纷的外衣――活动形式,使呈现给学生的任务增加点趣味性。比如对话形式的任务设计为网络聊天,独白形式的任务设计成讲故事,还有竞猜、头脑风暴、拼板、辩论、讨论、角色扮演、海报或广告设计、故事续尾、调查访问、记者招待会、新闻采访等。
二、任务型教学加强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信息化时代是合作的时代,单靠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多人或者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这是时展的趋势。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合作意识,将一个班集体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一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小组分配上,除遵循学生意愿外,还应该主意学生学习层次的高低搭配,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及协调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突出学生情感体验
任何课堂活动只有结合个性化学习,才真正具有教育的价值。“任务型”活动也如此。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开放性(open-ending)给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在开放性活动中,允许学生选择材料和方式,使用“必选”(compulsory)+“自选”(optiona1)训练。即有些是每人必须完成-而有些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任意选择。完成任务也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有大量的不同的可接受的回答或结果。同时小组活动的宽松环境使不同学习风格的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有些学生擅长的不是传统的通过听觉获取信息,他们需要和他人交流才能理解内容,或喜欢靠实践活动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任务型”活动的方式可以使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四、鼓励学生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型教学外,还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实现研究成果的共享,同时鼓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在每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留出一个课时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大课堂。由小组内学生推选一位代表,到讲台上对该组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以及心得进行讲述,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则可对该组的研究成果提问或者给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好的成果,补充成果中的不足部分。对于学生的优秀成果,教师也可将其作品推荐给相关刊物,以此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五、在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贯彻任务型教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小组的分配。在任务型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应该能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互补,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有清楚地了解,然后再有根据地划分小组。在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找到自己的位置。
2.认清教师的角色。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主角,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但是在研究性的学习背景下,教师只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角色有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的的帮助,而不是其他。
总之,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8:126.
关键词:环境化学;研究成果;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X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011-02
环境化学是人类科学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支,但是它始终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相互联系、涉及,所以在发展环境化学中一定要在以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下进行,才能得到良好的纵向的发展。从环境化学物质、化学品、化学污染物的研究发展来看,并在生态毒理研究的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且支持了化学物质活性以及毒性的预测工作。目前国际环境化学研究领域已经对化学品的“源”以及释放表征、迁移归宿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化学品的安全评测也已经从单一化学物质发展到复杂化学物质,并且开始有进入生态系统的研究。
1 大气、土壤、水源方面的环境化学研究
环境化学对于不同方面的化学研究物质有着不同的深入研究特点,并且物质之间的互相关联使得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十分丰富,目前有着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1.1 大气环境化学
1985年,化学家们提出了平流层臭氧破坏的化学机制,并且其研究成果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进而导致了1897年的《蒙特利尔协议书》的签订。为保护大气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大气环境化学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1995年这几位化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对于平流层和对流层的研究一直成为重点,非均相大气化学反应的研究也受到相当的重视。如今臭氧空洞的形成以及臭氧消耗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大气问题,对于臭氧层问题的研究也在一直深入,通过研究大气中冰晶气溶胶上的非均相反应以及平流层和对流层中气溶胶表面吸附特性与催化作用等非均相表面化学过程寻找调控臭氧的最佳条件。
同时环境化学领域还研究从室内排放出来的有毒有害气体,现今人们生活中由于取暖、燃气、抽烟以及建筑材料慢性挥发出来的有毒有害气体也一直受到国内外环境化学研究的重视。我国燃煤大气污染一直很严重,加之现在城市汽车尾气问题也相当严重,两类污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尚无明确定论,在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气污染治理中是一个值得继续努力研究的
领域。
1.2 土壤环境化学
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各种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的堆积掩埋,大量生活垃圾的掩埋处理,废气污染土壤的再利用等因素,加剧了土壤中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元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残留含量,从而可能引起大规模的食物链污染现象。近年来对于环境化学中的土壤化学污染治理主要研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模式,多种化学组合物在多介质中的化学行为及其模型以及农药等有机物在土壤污染中的作用。同时近年来对于土壤中的各类化学物质、农药等有机物的降解处理工作也得到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根据不同的土质环境下的化学污染物降解工作方法。这些研究对于保护土壤的安全以及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1.3 水环境化学
水环境化学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以化学平衡原理为根本,在水环境化学的反应过程以及反应速率以及相应机制方面做出了深远的研究,对天然水环境化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定量化的研究阶段。在固体-水表面接触的化学研究不论是在实验以及概念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研究与发展,特别是对固体表面与溶剂之间的相互吸附原理以及工程的研究已经很深入细致了。
近年来对于有机物在水中的化学行为研究一直是环境化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定量研究吸附以及化学有机物的降解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结合实际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水体河、湖中有机污染物在污染水体中的动态过程和对特定污染源之间的污染分析以及在水体中的化学状态分析研究,将环境有机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技术配合起来,使有机环境化学研究更加具体完善,并且实际问题的处理解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近年来在与水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大气、土壤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也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在大气中水以云雾的形式存在,在连接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研究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向。
2 生态环境化学方面
环境化学物质的生态效应和健康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人士的特别重视,现今环境化学与生物学中的一些先进理论技术相结合,在研究天然有机物质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作用产物的研究;全球性或是区域性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循环的研究;雌激素对于生物人类、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研究;以预防慢性毒性疾病反应为目的,在何种自然环境中何种化学物质引起慢性毒性、疾病的问题研讨以及传染性、敏感性病毒的传播研究等方面有显著贡献。
生态学、生物学与环境化学在相关领域相结合,并把环境化学带到了更加新颖的研究领域,并且重视在国内外已经发生过的生态以及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合理的推论以及解决办法,通过研究以往环境生态问题的发生原因、演变过程从而预防类似生态问题的再次发生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战略,为环境化学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
3 计算机环境化学方面
环境化学领域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具体上是以数学、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把以往以经验、实验为主的环境化学研究变得更加专业化、理论化、科学化。在以前难以计算的数值求解问题,在今天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使得环境化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4 环境化学污染控制方面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世界各国人民的内心,对于环境化学污染的治理工作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成为对于污染问题根本上的解决。在化学产品的生产制造中要全面考虑化学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报废后的可回收性,逐步淘汰高耗能企业,积极开发新兴清洁能源。
环境化学领域对于被污染的土壤处理修复问题也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在进行土壤化学污染物的吸附、排除工作时,要研究表面活性剂的脱吸、溶解等性能。目前全世界在治理污染水源、气体方面主要强调“生态效率”,对于提高生态效率的方法技术仍然在继续发展研究中。其中对于高效絮凝剂以及絮凝过程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多相光催化氧化法可以视为今后环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发展内容。
目前全球化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产生原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回收利用也将是现今以及未来环境化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5 结语
环境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化学也会朝着更新、更加深入的领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功武,李玲.了解环境化学[J].湖北大学成人
教育学院学报,2005,(4):17.
[2] 熊宇迪,李生才,冯长根.环境化学技术新进展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2):3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3807
国内刊号:11-1923/O6
邮发代号:2-10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昊华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8924
国内刊号:62-1049/TB
邮发代号:54-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