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互联网营销案例分析

移动互联网营销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25 16:2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移动互联网营销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移动互联网营销案例分析

第1篇

以2016年除夕夜为例,全国网民手上和心里最热的一个词就是“抢红包”。

据了解,2016年春节,除夕当日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数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是2015年春节除夕当日10.1亿个的近8倍;QQ红包的参与人数3.08亿人。收发总量22.34亿个。除夕夜全球QQ用户共“刷”1894亿次,参与QQ红包活动用户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支付宝红包总参与3245亿次,共有近80万人集齐五福红包。三四线城市参与支付宝红包的用户占比64%。

由此可见,互联网红包从一种简单游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现象级产品,以及巨大的商业平台——生态雏形已经显现。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之《红包经济:开启“移动场景”新时代》即将应声出版,解读“红包经济”背后的秘密。

以下是《红包经济:开启“移动场景”新时代》目录抢先看:

第1章红包大战:大佬们的游戏

1.微信红包“珍珠港偷袭”春节大战支付宝

2.失落的阿里:支付宝的红包反击

3.微博:在阿里与腾讯大佬大战中的“闷声发大财”

4.“红包大战”后社群平台崛起:电商格局十多年来首度发生裂变

5.谁是春节红包大战赢家?

第2章红包经济:支付的剧烈革新

1.红包背后:移动支付的“掠夺”

【案例】苏宁推“易付宝”红包

2.红包背后:折射银行的差距被拉大

3.红包退场:支付应用场景才是主角

第3章红包玩法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红包互动:红包的玩法以及威力

2.QQ、百度钱包、微博也来“凑热闹”

【案例】QQ春节红包:微信的同门弟兄不容小觑

【案例】“百度钱包”:参战红包大战聚焦电影票市场

【案例】微博“让红包飞”:社交老将“宝刀不老”

3.2016年:互联网红包进入2.0时代

4.疯抢红包背后心理学

5.红包为什么如此红?

6.红包流行下的“变味”

7.从微信红包看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转变

第4章红包+营销:羊毛出在羊身上

1.红包营销的本质

2.红包+电商:赤土之下:巨头之间的刀刃战

3.红包+交通:红包补贴策略催生“互联网出行”巨头崛起

【案例】滴滴打车:红包催化成的移动交通平台

4.红包+众筹:红包:众筹的最佳搭档

【案例】微金所:红包缔造的P2P金融平台

【案例】老总微信筹学费,互联网思维上中欧

【案例】“串店”微信玩众筹3小时募来50万

第5章红包+行业:“红包经济”的融会贯通

1.红包+餐饮业:红包新玩法餐厅不要太火爆

【案例】美团外卖:红包打造国内互联网外卖市场大佬

【案例】百度糯米:红包发送,O2O全领域战略计划

【案例】饿了么:聪明的红包营销

【案例】微信红包:“九锅一堂”:提一个有效意见发一个

2.红包+房地产业:线上吸粉线下增访营销利器

【案例】保利:跨界合作滴滴留住春节客户脚步

【案例】旭辉:渠道汇聚,微信群的点滴力量

【案例】绿城:微信公众号:投2万红包换5万粉,成本均价0.4元/人

【案例】腾讯房产:10亿红包发送买房兼顾赚钱

【案例】搜房红包:改写传统房产电商时代

3.红包+广告业:广告业的“红包气质”

【案例】支付宝:红包搭台,“互动式广告”崛起

【案例】滴滴红包:打车兼顾打广告

【案例】脉脉“红包广告”:脱颖而出,高性价比

4.红包+娱乐业:多年未曾谋面的“孪生兄弟”

【案例】同城旅游:将娱乐营销和红包营销串联

5.红包+电商业:如何“草船借箭”

6.红包策划:红包营销案例分析及营销红包的制定

【案例】2015年春节新浪微博“让红包飞”招商案例

【案例】良品铺子:“千万抢红包”案例

第6章红包的法律界限

1.红包诈骗

2.红包赌博

3.红包贿赂

4.红包个人所得税

5.新颁布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详情及影响

6.“红包”引发的其他若干法律问题

第7章:红包经济:微商的红包营销

1.微信营销的行业分析

2.何为微商?

3.微商行业风云测析

4.微商的创业方向

5.微商的红包营销手法

【案例】“下蛋公鸡”的红包推广模式

【案例】vivi:一个90后美女微商的“逆袭”

第2篇

【关键词】智能手机市场 营销策略分析 小米手机?

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营销环境SWOT分析

(一)S优势分析

(1)成本价格优势。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低的原材料价格使国产手机比国外手机有更低的制造销售成本,构成了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在1500D2000元价格区间内,国际品牌涉足较少,但利润颇丰,成为国产智能手机盈利的新热点,其价格优势在扩大市场占有率过程中具备较大的降价空间。

(2)渠道优势。目前,运营商迫切渴望向高附加值的3G服务转变,这就需要深解本土文化的手机厂商提供支持。运营商对本土品牌的厚待,自然而然构成了国产手机的渠道优势。此外,国产品牌已经在国内组建了较为完整的销售网络,网络营销模式也日渐火热,国内厂商纷纷与电商企业合作,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而外国品牌厂商一般采用全国总制,利润被部分挤占,经销渠道的推动力减弱,对市场响应速度迟缓。

(二)W劣势分析

(1)核心竞争力薄弱。国产手机厂商用于手机技术研发方面的费用较少,研发的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设计技术等外层方面,核心技术缺失使国产厂商无法及时掌控产品创新和演变的趋势,受制于外国厂商技术专利的限制,核心竞争力薄弱。

(2)质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国产手机企业的生产车间对手机质量把关不够严格,导致其返修率居高不下,虽外观与国外品牌差别不大,但在通话质量、硬件质量等方面却无法与外国品牌抗衡,厂商仓促推出产品,不重视产品质量,对于品牌的塑造带来负面影响

(三)O机遇分析

市场潜力巨大,换机来临。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多为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中等收入且收入稳定的人群,他们对新生事物参与度高,且对新兴技术有浓厚兴趣,手机已成为主要上网信息工具,近半数的受访者同时使用2部手机,更有14%的用户同时拥有3部以上手机,伴随3G网络的逐渐覆盖和三大运营商的强势宣传,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度大幅提升,可见,未来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旺盛的市场需求将会提升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

(四)T威胁分析

(1)潜在竞争者繁多。诸如苹果、三星等外国品牌主打高端手机市场,使得HTC等品牌在高端市场业绩不佳,有意进入中低端市场,加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些互联网企业如360等也开始进军手机市场,加之三大网络运营商以定制机形式进入手机市场,各种山寨机的层出不穷,使得中国手机市场的利润不断摊薄,国产手机厂商的发展道路似乎并不平坦。

二、小米智能手机营销策略案例分析

(一)产品策略

小米手机提倡以超高性价比的产品推向市场,高配置低价格是小米手机的制胜法宝之一。小米手机有自己独特的硬件、操作系统、云服务,CPS为通讯录、电话和短信。双核处理器、大屏幕、信号好和大容量电池这四个价值主张集中体现了小米手机发烧友核心需求的回应。

(二)定价策略

小米手机将产品价格定在了其他厂商同类产品短期内无法企及的超低价格,且没有降价空间,也不会考虑降价销售,雷军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对自己产品足够的信心和市场分析,并没有在定价上给自己留有余地,而这样的决策正是区别其他厂商的大胆尝试,也是小米手机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低价销售的背后是其低成本运营的有力支撑,小米手机采用网络直销模式,不需要考虑仓储、分货、运输、安保等环节,物流成本非常低。

(三)营销渠道策略

小米手机采取的是以网络为基础进行B2C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这与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发烧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购物,小米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等社交网络与发烧友持续沟通,对于产品性能的不断完善有很大帮助,并利用社交网络、虚拟社区等工具传递广告资讯,有效的控制了营销成本,利用在线制造稀缺,以“饥饿营销”策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这样有利于控制产量和了解市场需求,以免造成产品积压,加大库存成本。除此之外,小米手机也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与中国联通合作,在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平台推出小米定制机。小米手机的营销渠道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四)促销策略

在小米手机的产品推广方面,前期预热时间足够长,获得足够高的关注度,这是基于苹果的典型营销套路,也是基于雷军在业内的光环效应。产品会自然是小米促销策略的重头戏之一,不仅是雷军的演讲形式,逻辑思维上也有着明显的乔布斯风格。在小米手机正式版尚未之前,先预售工程纪念版,将产品只销售给之前就已经关注小米手机的发烧友们,客户精准度非常高,这一规则让更多的人对小米手机充满好奇心。正式机发售之前,网上关于小米销售的各种真假消息纷纷爆出,使得小米论坛和小米手机的关注度迅速上升。米粉们对于小米手机的购买欲望不断增强,线上购买限量发售更是吊足胃口,这一促销策略和苹果酷似,效果也是相当理想。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营销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以小米手机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我国手机市场现状,寻找国产手机企业最佳的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小妹.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4.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移动服务 移动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55-02

近年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环境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底,我国移动通信服务用户规模突破12亿,其中手机网民已高达5.2亿,手机已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 移动服务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服务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移动社交、手机游戏、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移动阅读等移动服务都通过我们手中的手机实现,其中移动阅读以其贴身性、便捷性、多样化、互动性等特点展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从目前移动阅读的市场调研结果来看,电子阅读用户的增长速度、阅读花费、阅读时长都在不断增加,呈上涨趋势;而移动阅读已成为绝大多数电子阅读消费最常用的阅读方式,而91%的电子阅读用户使用手机进行阅读行为。

1.1 国外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

国外图书馆基于手机的服务应用开始于2000年左右,芬兰、日本、英国、韩国等过先后推出了基于短信和无线网络的服务。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开发出基于i-mode手机的书目查询系统为在校学生提供书目查询和短信通知服务。荷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使用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ket系统,提供SMS短信服务和WAP及其他接入技术服务。韩国西江大学2001年推出用手机可以查阅图书馆资料的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迅速侵占了手机市场,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移动阅读的主要工具。2010年开始,国外图书馆将移动服务的重点转移到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和手机网站用户体验优化上面。2011年,第三次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代表介绍了各自在移动服务方面的最新进展,大都集中在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用户体验优化上。

1.2 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

我国图书馆也积极探讨移动服务,利用已有的短彩信平台、WAP网站、应用程序、电子书阅读器等多种移动服务形式,积极推进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建设。上海图书馆于2005年启动了手机图书馆服务,是国内手机服务的最早实践者;随后苏州图书馆和厦门市图书馆也相继开通了手机短信和WAP服务。2008年开始,国图、上图和首图的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通过阅读器下载数字资源,实现了随身的移动阅读;WAP服务,登录WAP网站即可在线阅读图书、报纸,浏览图片,聆听讲座,欣赏视频等。近期,APP应用的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内容兼顾学术和娱乐休闲的数字阅读客户端。

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在移动阅读服务方面也不断拓展形式,丰富阅读资源。主要形式有,利用WAP网站推出在线阅读服务;拓展短彩信、APP应用、手持阅读器形式的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资源方面从图书、期刊、报纸拓展到图片、音视频资源。但是在移动阅读内容方面大同小异,未能真正解决用户移动阅读的需求,绝大数图书馆移动服务借助吵醒、书生、方正等数据库提供商的现有产品进行定制,资源基本基于数据库内容,没有进行本馆特色资源的更新。

2 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

我国图书馆移动服务主要通过为读者提供馆藏和资源检索、在线讲座、移动咨询和移动阅读等服务,向读者展示本馆的图书、期刊、图片、音视频资源。实现这些服务的主要手段有短彩信服务,手机门户网站,APP应用,手持阅读器外借和移动阅读平台等。

2.1 短彩信服务

短彩信服务开始的时间比较早,目前的短彩信平台比较成熟,国内较多图书馆依托移动、联通和电信的短彩信平台,为读者提供免费的短信服务。目前读者服务短信包括图书的借阅信息和催还,图书续借,预约到达通知,读者卡挂失,发表意见和建议等,读者开通短信服务后即可免费享受这些服务;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图书馆网站订阅手机短信订阅服务,图书馆将定期向读者推送订阅的信息,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经典诵读手机短信订阅服务。手机短信订阅服务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手段,满足了读者更广泛的需求。

2.2 WAP手机门户网站

目前图书馆WAP门户网站还未完全普及,拥有WAP网站的图书馆多为一线城市的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手机门户是综合展示服务和资源的门户,为终端读者提供包括读者服务、检索服务、新闻通告、新书预告、移动咨询、移动阅读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项目。国家图书馆的WAP网站还提供有在线阅读、在线讲座、在线展览及特色资源检索等特色服务。

2.3 APP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苹果商店和Android市场的APP应用数量也在大幅增加,各种各样的APP应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少的方便和乐趣,APP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图书馆于2010年建成了适用于IOS和Android终端的读者服务应用程序,成为国内第一个尝试该服务的图书馆,随后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也陆续推出自己的掌上图书馆应用程序。图书馆的APP应用不仅限于掌上图书馆这类提供查询和咨询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将自己的特色馆藏或者特色资源做成特色的趣味的APP提供给读者。

2.4 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

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是随着电子书kindle及平板的出现,图书馆为了吸引读者和进行电子资源的推广而推出的一项特色服务。图书馆可以在手持阅读器内装载一些本馆特有的特色馆藏资源和APP应用程序,外借给读者,进而加强本馆特色资源和APP应用的推广。

2.5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微信是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的综合性社交产品,截至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已突破6亿,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应用软件。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公众平台也越来越被关注。通过读者关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图书馆可以向关注用户推送信息和咨询,用户也可以和图书馆进行简单的交互,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更多的融入读者,便捷传播图书馆信息和提供服务,促进读者在社交网络环境里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人大图书馆均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

3 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方向

3.1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是一个即面向读者又面向图书馆的平台,是对图书馆现有移动阅读服务的有机整合,面向读者提供阅读服务,面向图书馆为图书馆提供移动数字资源的统一管理平台。移动服务平台将现有的数据厂商的数据以及移动服务接口进行整合和集成,形成通用的数据标准接口和服务,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移动服务推送给读者,大大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平台正处于建设阶段,在建的有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等。

3.2 深度挖掘馆藏,丰富资源类型和展现形式

资源是服务的基础,只有加强资源建设,增加移动服务资源的储备,才能提高移动服务水平。图书馆移动服务多样性的根本依旧是馆藏资源,只有深度挖掘本馆的馆藏资源,丰富资源底蕴,同时注重服务资源类型的拓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才能让移动服务走的更远。

3.3 个性化的读者移动服务

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理想目标就是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的图书馆服务。任何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图书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络以及手持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使用量在这几年时间内已经超过了电脑,成为了人们主流信息的获取工具。由于手持移动设备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单人单用,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某个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使用习惯,从而为其提供更加细致、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移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短信订阅服务、APP应用、移动门户网站等都可能基于用户的习惯甚至当时的情景提供服务。此外,移动图书馆APP软件的个性化搜索服务将会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互动交流功能。读者都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推荐、转发分享。针对图书馆的文献,在大屏幕手持设备上可以进行批注、划线、画圈等任意操作。而配套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也能对自有资源进行上传管理,支持多种类型资源,可直接,具有丰富的权限管理,使图书馆资源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访问、阅读和检索。

3.4 积极跟踪业界技术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

纵观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新近崛起的云计算也可与图书馆移动服务结合起来,在云计算模型下,读者只需要一台能够接入网络的移动设备,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即可享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所有的运算都在服务器端完成。读者使用移动设备通访问云端存储器自行检索资源,当出现设备更新或发生故障数据丢失时,由于云端存储的存在,其所有个性化服务都不受影响。

所以,图书馆应积极跟踪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方向,加强科研向应用的转化,构建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个性化,从而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新需求,不断完善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贵玉.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3(3):36-40.

[2] 曾维.浅谈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以贵州省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掌上贵图”为例[J].科技风,2013(2):196.

[3] 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3(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