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25 16:2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家想要在国际环境中很好的发展就需要许多的英语人才,因此各大高校的英语教学成为了培养英语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的英语教学虽然发展的非常的快速,随着快速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的弊端,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之下,英语教学改革变得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下,我国和不同的国家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变成了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必须能够做到将英语灵活运用于日常的沟通中。但是,我国高校如今采用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本文想要通过了解高校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探索出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达到促进高校英语教学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教学模式非常老旧。高校英语虽然是一门必修课,但是并没有受到教师及学生的真正关注。现今,多数高校英语课是常规教学,一个班的人数比较多,一般在五十人左右,更甚者也有超过六十个人的。甚至有的高校将英语设为公选课,把数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班上课。这样一来老师面对几十个人的大班也只能将课文里的短语、词组、语法、写作技巧等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由于学校以及招聘单位对四、六级证书的硬性要求,还有学校对成绩排名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多半是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在这样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成绩并不理想。

1.2英语教材单一。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依赖于教材,然而,高校的教材的运用却是非常单一的。现今我国高校并没有自己专门的外语教材,多数是使用的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或者外教社的《大学英语》。这两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势存在,但在使用中也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大学英语》语法、词汇、阅读以及句式句型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学习这些内容的时间用的比较多,这样就会严重压缩学生的实际运用表达能力和英语听力的学习训练时间;《新视野大学英语》与时俱进,内容丰富,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还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但是事实上学生自制力较差,上机学习经常不能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这两种教材的课文有各种文体的文章,虽然注重了文章的欣赏性以及其难度,但是没有注意到英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能力。

1.3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一直以来高校英语教学都是以老师为教学中心,主要学习语法、翻译知识,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决定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模式既不适合语言学习,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导致了教学偏离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失去其主体地位以及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错误模式,这必然会大大降低了语言学习的效果。

二、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不足提出的对策

2.1真正认识学和教的关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辩证法来说,“教”与“学”就像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又统一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带动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接收者,将知识硬塞给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自主思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们学习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必要的,但是不是主要的,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最终的目的就是会运用于实际;掌握一门外语,就是指获得了一种语言工具以及学会了使用这种工具的本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作用,并真正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世界的有关专家都认为,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最好最合适的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所以,达到目的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个人认为,确定教学方法要以教学法原则、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公共英语的培养目标为根据,结合本校教学设备等实际、教学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阶段化教学,权衡各种教学方法,选用一种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并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的教学方法。语言学科的工具性是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平日里各种训练才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的。以了解语言学观点为根据,语言的学习是不断地结合新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获得语言能力就学会把语言知识转换成实际的应用的过程,想要做到这样的结合和转换,就要开展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来加强训练才能够实现。而这个实践活动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活动,才可以真正的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积极性。

2.3优化教学手段,营造英语氛围。只依靠书本、粉笔、黑板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已经远远不能到达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教师也不再单单的依靠书本来讲解,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丰富课堂开拓眼界。这样的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也可以帮助老师与跟多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以及专家进行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多媒体教学将是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它对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有很大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今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日益强烈,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只有结合实际,改变旧的方法,积极创新,弃陈推新。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常春.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3(01).

[2]吴兰.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12(08).

[3]潘小燕,蔡晓琳.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1(05).

[4]邵常春.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3(02).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以母语作为第一语言,以外语(主要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相互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地交流。

二、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1.沉浸型双语教学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使用外语授课,学生则利用外语(主要为英语)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2.过渡型双语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课程中,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模式。

3.维持型双语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教学,其中以外语为主,母语为辅。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实施双语教学中存的主要问题

1.对双语教学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即仅强调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在教学中,仅用母语来强化英语,常采用一遍汉语、一遍英语的同语重复教学方式;另外,有些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只是多教会学生一些英语单词和专业术语,通过翻译方法将英文文献译成汉语或汉语课本译为英语,将双语课教学等同于专业课翻译或英语阅读课,在很大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2.双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双语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与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目前,同时具备这双重能力的教师比较匮乏。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双语师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

3.双语教学教材缺乏

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是一个艰难而棘手的问题。目前,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中,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没有任何外语教材,想找到一本合适满意的外语教材对于学校来说成为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缺乏国外原版教材和自编双语教材是当前我国大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4.学生修业水平达不到双语学习要求

作为双语教学授课对象的学生其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际教学效果,参加双语学习的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及较好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听说能力。然而,目前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写等英语功底不够扎实,教师需要反复讲解、耐心解释才能使学生勉强听懂或一知半解,教学进度慢,教学负担重,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教学方法单调,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双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多样性的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

四、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1.正确定位双语教学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英语与学科的双向渗透,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在双语实际教学中应以专业知识讲授为核心,避免将双语专业课当作英语语言课程来讲授,应开展内容丰富、交际形式多样、师生关系融洽的双语教学,并且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利用课间、日常等机会为学生创造较为完善的双语学习环境。

2.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语教师素质

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重点。为解决师资问题,可以采用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师业务技能的强化培训。普遍认同且可行的途径有以下几种: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邀请外籍教师或英语专业的优秀教师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英语培训;每年分期、分批地选派学科英语基础好的教师到国内外的院校进行英语培训;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聘请外籍教师和其他高校的一流双语教师承担双语教学工作,等等。

3.选编高质量的双语教材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应采用各类学科的英语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纯正、内容丰富、可读性和实用性强等众多优点而成为双语教学最好的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国内外公认的优秀原版教材。在注重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同时,可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针对中国高校的教学实际,从不同的原版教材中节选相关章节,组合成教材在国内出版,以适应现阶段高校双语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完全解决问题,还应注重组织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

4.营建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

学校可采取多种措施,营建浓郁的外语学习环境,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途径。可利用学校外语发射台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组织学生收听外语广播、收看外语影视节目;组织外语朗诵会、演讲比赛、外语文艺演出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开放电子阅览室,购买和引进外语学习软件,训练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外语交流和表达能力。

5.不断探索双语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式,营造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互动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自由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个人用外语撰写专题论文或案例报告。学生通过发挥其主动能动性,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语言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强化与提高,从而实现专业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双语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各高校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经过长期锲而不舍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培育出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双语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庄德林,孙超平.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7-182.

[2]肖曼君.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141-143.

第3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73-02

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在棒垒球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速度、力量、谋略的锻炼,同时棒垒球本身属于一项兼具美感和速度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欣赏价值。然而由于棒垒球兴起和发展集中在国外,在功利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棒垒球运动在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棒垒球现在多为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棒垒球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因为棒垒球教学水平有限,教学创新不足。对此,必须加强棒垒球教学的创新,以综合性地提升棒垒球的教学质量。

一、高校棒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棒垒球教学水平低下。我国棒垒球运动的整体教学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棒垒球教学缺乏氛围,不少高校虽然开设了棒垒球运动的选修课,但学生对棒垒球运动的熟悉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参与度,在我国高校里,棒垒球运动仍属于小众运动。棒垒球教学缺乏浓厚的教学氛围,这直接影响着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质量,更遑论教学创新。其次,我国棒垒球运动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缺乏专业素养较强的棒垒球专职教师,不少体育教师并非棒垒球专业出身,对于棒垒球运动的了解,也基本靠网络或者比赛直播,单纯性深入地学习棒垒球运动的体育教师仍比较少。这直接影响了棒垒球运动的整体教学质量。此外,棒垒球专业,棒垒球职业化教学工作等在我国开展较晚,社会对这个专业并不认可,这直接影响了棒垒球专业的专职教师的毕业率和就学率。最后,棒垒球运动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棒垒球作为选修课在高校体育课程中逐步开展起来,但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得棒垒球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棒垒球的教学水平。

(二)棒垒球教学材料单一。在棒垒球教学工作中,科学的教材,完善的教材都是提升棒垒球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但现阶段的棒垒球教学,并没有科学的教材体系,也缺乏完善的正规教材,这直接影响了棒垒球的教学质量。虽然不少高校在开展棒垒球的教学工作中,拥有自身的教材,但教材比较单一,教材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实践意义也不大。现阶段很多关于棒垒球类的教材理论内容较多,多为概念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缺乏一定的指导性,也缺乏相应的科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对于这类型的教材利用率较低,使得教材成为“狗尾续貂”,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此外,在棒垒球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是高校体育教师崇尚自行编写教材,通过编订教材来实现教学的针对性,通过编订教材来提升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性,但纵观这些自行修订或者编写的棒垒球教材,基本多为技巧或者实践之谈,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根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深入地了解这项运动,并深爱这项运动。学生所接受的棒垒球技巧基本为教师所授,或者由教师所引导,教师对于这项运动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棒垒球技巧的理解和深入,自然难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棒垒球教学设备落后。棒垒球运动是一项集技巧性、时尚感、运动性等于一体的运动,在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棒垒球运动的实际需求来供给完善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质量。但在当前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学校对于教学设备的投入较少,学校自身的教学设备又比较落伍,甚至不少高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棒垒球教学器材及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棒垒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制约着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棒垒球运动的流行和推广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但学校在开设这项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将其定性为选修课。为了达到体育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不少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棒垒球训练场地,而是在开课的过程中,占用足球场,甚至是地板较硬的篮球场。这种体育设备的缺失,容易影响棒垒球的教学质量,同时还容易给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从而降低教学水平。可见,“捉襟见肘”的棒垒球设备及训练装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工作。

二、对策分析

针对棒垒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

(一)构建科学的教师团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在招聘棒垒球教师的过程中,应适当提高门槛,做好甄别和筛选工作。虽然我国的棒垒球专业发展基础薄弱,但毕竟还是存在较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择棒垒球教师的过程中,应优先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教师。其次,不断提升棒垒球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体育部门应加强对棒垒球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培养棒垒球运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定期组织棒垒球教师去其他学校参观与学习,适当聘请棒垒球专职俱乐部的专职教练来学校授课,既要注重棒垒球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更应该注重其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审核。再次,学校应成立体育研讨会,将棒垒球运动摆在重要的位置,强化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确保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能够及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地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师团队,以确保不同体育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密切性,避免体育课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特别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应提前召开教师座谈会,平衡不同科目之间的学生人数,以保障棒垒球运动的学习人数。此外,作为棒垒球运动的教师,不仅应注重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还应在课堂内外加强棒垒球运动的宣传和推广。作为棒垒球教师应利用个人的平台、利用课堂的平台,向身边的人、向广大学生推广训练和学习棒垒球运动的优势和好处,以提升棒垒球运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广大学生对棒垒球运动的认知程度。

(二)结合理论教材,不断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实践,紧密结合时代潮流,不断提升棒垒球运动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依据国家编委出版的专业的棒垒球教材,充分利用和把握教材中的规范动作、技巧动作的教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自身对于棒垒球运动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结合当下最流行最标准的棒垒球运动比赛,来修订教材,使得棒垒球教材具备一定的科学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棒垒球教材编订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见,确保棒垒球运动教材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此外,在棒垒球教学创新中,棒垒球教师不仅仅要采用文本式的教学方式,还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小组探讨式教学、视频资料教学、观摩点评教学等,来实现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于棒垒球运动的兴趣。特别是一些观摩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棒垒球运动,让学生参观和观摩棒垒球专业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规范动作、竞技技巧、竞技组合,能够有效地提升棒垒球运动的教学创新水平。当然在“互联网+”时代,大屏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多媒体基本成为司空见惯的东西,教师还可以将教材植入到这些流行的产物中,以此来吸引广大学生。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训练棒垒球运动的视频放在网上,邀请专业人员来点评,教师可以点评,结合视频,进行线上或者课堂上的指导,从而使得学生快速地掌握动作要领。可见,棒垒球运动的教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教材,更体现在于多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性教材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来选择,来运用这些时尚受欢迎的教材。

(三)通过组织比赛植入游戏来创新教学环节。棒垒球运动是一项参与度很强的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仍采用“一对多”的教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即便是通过视频教学、观摩性教学,仍然很难提升学生对棒垒球运动的兴趣,也难以检验学生棒垒球的学习水平。鉴于此,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植入游戏的方式,这种教学创新主要针对棒垒球基本运动的重复性训练,一些基本动作在不断的重复中,很容易降低学生对该动作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将这些重要的需要反复练习的动作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也不会引起学生对训练的方案。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性的比赛,通过正规的比赛来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谈及比赛,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参与感会大大提升。在正规的比赛中,通过与竞争对手的角逐,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在荣誉感的推动下,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如教师可以向学校体育部门申请,组织院际比赛、校际比赛,甚至还可以报名参与到省际比赛,乃至更大舞台的比赛中,以赛代练。

(四)不断更新棒垒球运动教学设备及器材。针对当前棒垒球运动教学设备及器材严重不符合当前教学需求,严重落伍的局面,为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还应该不断更新棒垒球运动的教学设备及教学器材。首先,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来构建合理的棒垒球场馆,确保棒垒球运动的开展“有地可施”。其次,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棒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及时采购和补充一些新型的教学器材,有效提升该器材的使用效率。最后,学校还应寻求与棒垒球运动的相关厂商合作,通过赞助的形式来优化教学器材。

第4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体育项目;教育理念

田径运动可以说是各项体育运动进行的基础,田径运动对于学生的健身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也是无法取代的。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渐渐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田径运动具有健身的本质功能,对于身体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锻炼价值。在田径运动中的一些基本运动项目,如:走、跑、跳等,都对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非常有效,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方法。经常进行田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长时间的身体锻炼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是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田径教学以及田径运动,使其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健身功能和教育价值。

二、高校田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对体育项目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提高。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部分娱乐健身课程的影响,使得选修田径项目的学生人数少,

往往影响了教师对田径运动有效的教学。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改变田径教学的这种局面。目前在高校田径体育教学中表现出这样几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还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还在采用以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田径教学中缺乏对田径运动的本质功能的认识,忽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次,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教学的灵活性,而且也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无法将田径运动的趣味性挖掘出来。

三、提高高校田径体育教学的策略

1.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田径运动的认识

受其他娱乐性的健身课程的影响,田径教育一直备受学生冷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田径运动的认识,并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田径运动,实现田径运动的教学价值和健身功能。例如,组织一些娱乐性的田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和趣味性,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2.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在田径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田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转变田径教学的思路,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将以往的运动项目加以拓展,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适当地为学生增加田径运动的娱乐性,体现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例如:在田径教学中增加一些体育游戏,可以适当地放宽游戏要求,使田径运动更具趣味性。

虽然在高校田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但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地寻找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通过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思维的转变,必将改善田径体育教学的现状,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实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希斌.高校田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第5篇

关键词:篮球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前言

高校篮球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且是独特的一项科目,篮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参与篮球体育训练和学习的学生主体大多是以男生居多。篮球自身的对抗性、持续性、体力的支撑等等都要求它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区别于一般文化课程的辅导和传授。近年来,篮球以强身健体、竞技比赛的角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也有相当部分的年轻人以休闲娱乐来培养自身素质、结交朋友。不论出于哪种什么性质的教授或学习,篮球运动都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体育训练。但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当中,篮球的传授与教学在现阶段明显存在误区和不当之处,本文就凸显几个已经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问题简单的罗列,并提出较为新颖的拙见以供读者了解。

2.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经趋向成熟,处于运动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高中学业紧张并未让青年学子进行篮球锻炼的充足时间。换句话说,除了极个别的篮球爱好者有专业篮球的基础外,大部分高校学生并没有实战基础。因此,在开设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篮球往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男多女少,教学以比赛娱乐为主的现象。

2.1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21世纪大力提倡健康第一位,人们研究各种养生手段的时候,作息规律,适当运动这一联合国提出的口号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但是,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大多以完成学分任务或者是出于校方之间的篮球比赛而进行篮球的专业教学[1]。目前由于教师配备上多以年轻且是男性教师为主,他们秉承的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竞技训练的模式,大都和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探讨,并未强调这一思想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师范动作,学生只要会模仿即可,课堂上会产生沉闷的现象丧失了篮球本身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为学生强身健体的功效。这些现象是与当前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是相背道而驰的,可以看出的一点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整体素质都是不容乐观的。

2.2教学模式过于保守

文化课教师往往持有的是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这也在体育教学中深有感染,篮球教师往往把专业技能传授,而且在传授过程中,教学模式往往是先讲述基础知识然后开展单一动作的讲解和练习。但是其中可以看出的是,由于各大高校体育设备投入不足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篮球教师往往只是与大部分学生进行基本技术的沟通[2],并没有加入篮球文化、运动价值、篮球战术风格以及团结精神、互助友好品格的升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学习篮球技能的积极性,不能开阔其学习视野,同时,只注重技能培训的单一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好狠斗勇的脾性,不能完成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心智的初衷。

2.3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首先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标的考核对象,在现有高校篮球体育课的考核中,大都是整齐划一的考核标准体系。在诸多高校篮球体育课程中,教师会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对学生的篮球专业技能评价。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化”和特殊化的表现,每个学生能力有强有弱,身体素质也并非都处于同一水平。教学的开展和考核是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的判断标准,正确具体的考核评价能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锻炼能力的提高。而单一的考核评价以技能的达标和成绩的高低为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脱离了体育教学的精神。

3.对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对于上述存在的影响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的凸显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应当采取积极地态度,在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意志。

3.1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以往篮球教学大都采取教师教,学生进行大致模仿的程序,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进行技能切磋的心理需求和篮球本身具有竞技性的特点。在篮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中安排技能差异的组员进行互动,这样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达到使小组成员进行相互交流技能、沟通情感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一定周期的各种形式的比赛[3],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篮球运动的魅力和学习的欲望。这样在实践实战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向心力,培养他们的素质。

3.2注重身心塑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技能训练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不能再按照往常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方式,现代篮球运动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既学会篮球运动技能的美妙之处,又进行了强身健体、活跃身心、增强自信的意识。不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应当强调学以致用、塑造身心的基础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技能才能得到合理的提升,也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中,教与学、技能与素质双丰收的理念统一。

4.结语

高校篮球教学的完善措施不仅仅简单的几个步骤,需要课堂教学的实践演练和教师生的大力配合,在宣传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理念上,我们应该对篮球训练的地位加以凸显。这样技能提高大众对篮球价值的认同感,也能够形成健康的认知。(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文国强.浅析高校篮球普修课的教学方法[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7):35-38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38-02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应接受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成为人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急需探索的课题。因此,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本文研究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资料和改革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出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以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学生入校水平不同,专业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高等院校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水平好的学生不想听课,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缺乏的知识,就不想要学习新东西;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电子教案采用的仅仅是课本的电子化,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上课操作演示时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我们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实践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实践课规定明确的主题或任务驱动,造成学生在实践课上打游戏,看视频或上网聊天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三)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课程),有的是平时成绩+大作业+课程设计(实践课)。表面上看,这样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兼顾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考核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有很多课程,只是用最后的统一笔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测试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多,需要动脑思考的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更少,造成了现在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智力;重猜题、轻思考”的不良现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完全采用笔试的考试方式,就仅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有些是上交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有些是一份电子作品,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仅凭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或一份电子作品给予准确评价。

三、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问题的可行对策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和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不同,就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采用分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些大学生入校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零起点”的学生即在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的人群,对于这些学生要采用“零起点教学”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起。这样可避免这部分学生因起点低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他们在入校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因而就要对他们采取“高起点”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更多、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专业性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其内容和侧重点都要有所不同,例如,设计类的学生需加强对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而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应学习有关CAI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

(二)增加上机课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增加上机课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应多于课堂听讲的时间,以彻底解决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较慢的问题。上机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安排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要对理论课进行延伸和重要补充。

上机课是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老师在旁辅导的课程,因此上机课的效率高低,就要看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的安排是否严密。特别是现在高校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布置一样的实践操作内容,就有可能造成低水平学生“吃不下”和高水平“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每节课的安排都要设计紧凑,做到有的放矢、层次清晰明确,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些枯燥的理论和编程知识,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软件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对完善的案例,展示给同学们,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有用的技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给大家讲解案例中使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避免了现代教学知识点多,实效性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弊端。知识点讲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与案例类似的任务去完成,将知识点贯穿于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交后,老师应对大家的任务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和有创造性的作品提出表扬并向大家进行展示,对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完善考核方式

首先,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动手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每周各安排两节的方式,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实验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每次实验课都要安排明确的实验内容,制定明确的目标,且每次实验课都应根据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做实验的快慢来当堂考核打分,借此来激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理论课要采取师生互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一般先由教师讲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请学生上台给同学做上机示范,学生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比例的10%。除了这些之外,课程作业应安排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任务,采用抽查和上台做报告的方式考核,给学生一个展示技能和自我的平台,作业占总成绩比例的10%。这样一来,期末考试的成绩就只占总成绩的50%。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文化基础和人才素质的教育,也是对实践技术基础的教育,更是为高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然会面对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教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和辛勤的付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9).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3]冯志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9).

[4]丁爱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

第7篇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有语言学家曾说过,能听懂语言是学会语言的前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能听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非常重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1 高校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自身基础较差

从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不管是语音、语调,还是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听辨能力方面提高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就很难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语素之间细微的差别和语音中的变化掌握不够。比如连续、省略、同化、重音的因素没有很好地把握。二是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达标,影响了自身在听力方面的辨析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句,否则就会影响听力的质量,给听力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高校在读大学生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要达到5500个,从教学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疏的词汇,如果学生遇到这些生疏词汇的时候停下来思考,就会影响到他对这段语音所表达意思的理解。三是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也影响到学生听力的提高。在英语中,语法是英语这门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我们研究和学习语法,就是为了掌握英语中一系列类似的语法现象,但是,往往语法是比较枯燥的,有些语法知识还比较复杂,因此有些学生没有好好地掌握,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因此在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这门语言的载体,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就不能够采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听力内容,更不能将一些内容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准确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来并不是很难的语段,学生也能够从字面上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学生的理解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不能真正理解语段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不能领会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如:Jane:Is Mark a good cook?

Kate:He’s English.

这样的对话,从表面上不难理解,但是,有很多学生听了以后感觉很迷糊,认为Kate答非所问。实际上,英国人通常都是“bad cooks”,所以,Kate已经回答了John的问题,Kate所表达的意思是:Mark is a bad cook.因此,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下西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英美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听力中,过分的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听力的过程实际上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他们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加工,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感到非常的紧张,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听力教学的一种恐惧心理,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两个学生在听力的水平上是相当的,但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两个学生之间的成绩相比会有比较大的悬殊。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地引导,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2 改善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

根据以上对目前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我们的调查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促使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1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基础知识包括英语的语音、语法知识、基本词汇的掌握情况,并且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主要的措施如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辨别音素第一关,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语音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国际音标中48个因素的细微差别,熟练掌握语音中的变化,比如连读、失去爆破、省音、重音等,让学生能够熟悉一些语调规律。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语法学习,巩固语法知识。实际上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法知识,但是,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三是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切实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四六级考试所要求的标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听力教学积累一定量的常用词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构词规律,鼓励学生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听力水平。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所听内容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也可以做记录,善于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让他们能够主动地预测听力的内容。学生在听材料前先浏览给出的题目,依据题目对听力的内容进行预测。比如给出的一道题的选项是:A.In the park B.In the hospital C.At school D. In the supermarket,我们就可以预测这是判断场景的题目,在听的时候把场景的词汇作为重点。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的听力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收音机、网络等进行广泛的听力训练。这就让学生在训练听力技巧的同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第8篇

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校是室内设计人才最重要的培养机构,室内设计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的高低。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专业素质较弱、实践经验缺乏、设计作品缺少创意等等。这些原因都将严重影响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

1、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室内设计的本质内涵,因此,部分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维来进行室内设计教学。在进行室内设计课程安排的时候,很多老师还以美术课的基础作为室内设计的学科基础来训练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传统思维的制约,很多室内设计新技术、新知识都无法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1.2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设计实践不够重视,对老师参与实际设计业务并不支持,怕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安排。相当部分高校教师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设计实践经验,所以只能依照陈旧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里面的内容进行设计教学,而没有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多学生也过度依赖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并没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大学期间未参与过一次室内设计项目的学生仍为数不少。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学生又过度依赖教师课堂讲解,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3学生设计理论知识缺乏

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设计理论知识,不了解设计发展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已经过去,了不了解都一样,获得实际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的确设计实践非常重要,但设计理论是基础,基础没打好,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则很难走远。

1.4学生对建筑设计知识缺乏了解

室内设计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的,而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系统了解建筑的发展历史、结构、空间语汇和建筑内环境设计等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室内设计的相关概念。然而,目前大多高校在安排室内设计课程的时候往往避开建筑相关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建筑史》类课程都没有安排进入课程表中。如果单纯的进行室内设计教育,而忽略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教学就不够全面了。

1.5缺乏教学创新

社会不断变化,室内设计师必须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而目前除了一些专业设计院校外,还有相当部分高校仍以传统的观念来指导设计教学,而没有真正将创新设计的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模式固化都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抄袭他人作品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室内设计需要向别人借鉴,但是,是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将其物化为自己的设计。

2 、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目前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学科发展,设计类学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细化。目前的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虽然都一样需要有美学功底,但其实已经有明显的差异。高校不能继续沿用旧的美术教学思维来教设计。室内设计课程编排从基础课开始就应该有所侧重。比如由原来的色彩和素描,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再发展到设计观察记录。学生由原来单纯训练造型和色彩感,到懂得如何运用造型和色彩,再发展到懂得观察、分析和记录室内空间造型色彩,这些都为接下来的设计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2注重设计理论学习

经常在高校教师和专业设计师口中听到南北方美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差异,他们普遍认为北方的专业美术院校理论基础扎实,南方艺术院校则更注重实践经验的培养。笔者认为,实践经验非常重要,但当设计师成长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他原有的理论基础就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没有理论支持的室内设计显得单薄,没有概念。纵观国外设计院校,普遍注重设计理论教育,除必修《现代设计史》、《室内设计史》和《建筑史》外,《艺术史》和《服装史》等理论知识也常出现在学生的选修课表当中。

2.3补充建筑设计知识

室内设计依托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在高校室内设计教学课程中融入建筑知识,对提升学生的室内设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课程中融入《建筑史》、《建筑制图》、《建筑学》和《经典建筑鉴赏》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学习建筑学知识和分析经典建筑来掌握建筑语汇的运用,以更好的与室内设计融汇结合。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纸上谈兵,教师和学生都只会停留在理论阶段,况且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设计教材更加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这就需要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在教学任务之余,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获取实践经验,再结合理论知识,将其以实例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其次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期进行专业实践,结合课堂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高校还可以多建立一些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引进实际设计项目,邀请企业设计师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作,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能在和企业设计师交流过程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2.5灌输整合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社会,学科边界也在逐年模糊化,单纯的一门学科如今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实现了很多的不可能。它除了与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环境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等学科有关以外,现在还与很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交汇,比如说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媒体设计学科、产品设计学科和纯艺术学科等等。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除了学习本学科知识外,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多接触其他学科门类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实际或者虚拟的设计项目对学生所学各门类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已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6培养创新设计意识

深圳市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的王永才先生曾经对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素质模型做了定义,他认为评价一名的工业设计师是否合格,可以从人体的五个部分“手、口、眼、脑、心”来表征,而且随着设计师的职业阶段发展,这五项素质都会有所侧重,从初级模式到中级模式,再到高级模式,设计师每个阶段的成长,“脑”的素质比重都在增加,当到达大师级模式时,“脑”素质将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五项素质中的“脑”指设计思维层面的素质,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排在首位。笔者认为王永才先生这个工业设计师职业素质模型同样适用于室内设计师,也就是说,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室内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接触的课程离不开四大类:技能类、知识类、经验类和方法类。技能类课程是室内设计师的基本职业要求,但只是掌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类课程则可以理解为理论类知识,如第五点建议灌输整合设计理念中提到的各学科门类,都是一个全面的设计师所必需的。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经验类课程也必不可少,在校期间的实题训练,课余和寒暑假的实习实践,都是获取设计经验的有效途径。而方法类课程则是教会你如何整合技能、知识和经验三类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创新源于如何灵活有效的整合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掌握的经验。注重设计方法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3 、总结

高校是室内设计人才最重要的培养机构,室内设计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的高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转变陈旧教学观念、注重设计理论知识培养、适度补充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灌输整体设计理念和培养创新设计意识等方面来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已适应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赫鹤,许平.现代室内设计的空间与造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第9篇

一、声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重视技术培养,忽视理论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合格、优秀技能的声乐教师是高校进行声乐教学的核心目标,而被培养的这些声乐人才也就承担着未来的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重担。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的声乐学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强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即使说理论知识是整个声乐教学中最为枯燥、无趣的部分,但是理论知识是整个声乐教学的基石,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指导一些歌唱的技巧,更突出表现为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了解。薄弱的基础知识只会造成学生对优秀作品的一种误读,或者是无法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等,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歌唱过程没有情感,表达不了作品的真正意义。

2.将歌唱与声乐混为一谈。对于很多人来说,唱歌就是声乐,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二者概念上的区别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打击了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有一点需要认识到:那就是声乐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唱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歌唱只是其一部分内容,声乐还包括了曲艺说唱以及戏曲唱腔。相比之下,歌唱的概念就比较的狭窄。歌唱只是构成声乐的组成部分。我们通常说到的一些经常被提及的演唱歌剧、民歌、艺术类的歌曲就是唱歌的主要内容。

3.教学方法落后。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发展也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即使现在高校的开课专业以及招生人数正在不断地扩增,但是在大部分的音乐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中,一对一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流。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大部分只能通过老师那里得到,这就导致获取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与此同时,声乐教师也慢慢的转变为一种只会教学的机器。这些漏洞都与现如今的教育要求相背离,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在我们的印象中,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只是依靠自己的耳朵听到的不同声音去分辨学生不同的音色,再根据自己听到的去找出学生演唱中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声乐教师要能够根据具备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这就给声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声乐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更新、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4.师生素质低下。教师与学生都是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跑培养学生的技能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心、主动性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音乐学校在进行声乐的教学时,多多少少都无法避免“重唱轻教”这一核心问题。即使声乐教学的规范性一直被大家所提及。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的学习能力进行提高仍然是教师面临的难题。部分的声乐教师只注重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讲解演唱歌曲中所包含的时代背景、具体的文化特色、歌曲的特有风格等,造成知识的匮乏。

二、具体的应对策略

1.教材的选择跟上时代。在选择具体的声乐教学教材时,要注重教材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作用。合理利用声乐教学的教材非常有意义,但就目前而言,现在的声乐教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就比如所学曲目的难度无法使学生理解,无法适应,学生所学声种与选择的曲目不相适应等。所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声乐曲的选集。曲目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学习程度相匹配,最起码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之后还要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不断联系逐渐提升自己的演唱功底,也使自己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选用的教材要能够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就是要将曲谱教材、文献教材、声响教材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准。

2.创新教学方法。高校的声乐教学通常采用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我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声乐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则是利用的典型,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很好地节约资源,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够更好地奠定学生的音乐基础。课堂上进行现场答疑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需要教师能和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进行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能够掌握到演唱的技巧比需要通过教师的实际演唱才能学习到。因此,也就是说进行声乐教学的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的声乐演唱能力,同时教师自己还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在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的促进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只有这些文化知识做基础,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自身具备的基本的实践能力有能更好的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基础能力做保证既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意义,还能让每个学生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4.加强理论教学。近些年来,在声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发声的原理以及诸多的发声器官特点,这就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声乐的演唱技巧不能真正地满足学习的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样不可或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加一些生理课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对于学生而言,对身体机能进行合理的调节,定义声区、解释音区的含义、发声原理和发声器官等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最后要增加相对应的声乐器材,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第10篇

然而,目前普通高校中(以武汉长江工商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不高,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在当前迫切形式之下,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其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应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但是这些不可能自发性地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课前指导。而在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课前指导+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中,导学案就是课前导学中最主要的部分。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导学案更多地是应用于中学范畴,但是对于普通高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导学案也不失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因为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等环节。从导学案的形成方式和内容组成来看,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的准备环节。

一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

自我校创立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和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融入度不高,对于知识多为被动接受、机械记忆,难以真正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即便教师有在课堂活动中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所占比例也不多,因此课堂气氛总体相对沉闷,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与效益也就相对较低。

2教师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处于主角的位置,学生则是“填鸭式”地听,因此无法高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完成知识的构建。此种教师定位已不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

3学生英语基础情况

2013级新生入校之初,我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相关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考成绩、对英语的喜爱程度、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等。调查结果显示:(1)非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以内,理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在80分以下;全校有少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但最低分在30分以下。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之间存在着100分左右的差距。(2)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特别爱好英语,多数表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试并顺利毕业或为求职而学。由此推断出,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英语。(3)在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方面,只有少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安排较多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而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上课所需而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不学,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无法完成。由此看出,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欠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4)在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问题上,在现实面前,学生们都表示,或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为了迎合兴趣爱好和继续深造所需,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不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在课余时间里感觉非常迷茫,缺乏方向性指导。以上所呈现的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和实际问题给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4班级规模情况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增多。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是也经历了此增长过程。在2010级以前,绝大多数教学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但2011级以后,绝大多数教学班级的人数都超过了40人。从2013级开始,学校教务部门将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人数基数定为50人。学校将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加大,也是在对我省其他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调研了之后而进行的教学政策调整。如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教授所说的,“人数超过40人以上的教学人数即为大班”,也就是说目前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都是大班,如果不借助课前引导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是难以进行英语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因此是难以达到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5课时安排情况

在我校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而相应制定),大学英语一个学期的总学时为68个(第一学期为51个),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每个学期都有第一次课的教学介绍课、学期中的期中考试课和学期末的答疑课,除去这些课时之后,能进行正式教学内容安排的学时约为60个(第一学期约为45个),而学生要完成视听说和精读两本教材各10个单元的学习,分配到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将全部的教学环节都计划入课堂,是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6教材情况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为使用多年的老教材,以主题为模式,在难度上缺乏梯度,语法现象较为分散,语言知识没能很好地体现渐次掌握,题材侧重广泛性。在学生看来,此种教材题材陈旧、趣味性低,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教材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基础较差,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此类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并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导学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班级规模大、课时安排少、教材老旧且趣味性低等现实问题,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使命之下,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不能再继续维持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即主体地位,需要做出角色定位的转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课前的准备和指导便是手段之一,而导学案则是促成此事的有用环节。

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在每次课之前根据所教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并根据活动形式所需、学生的人数和英语基础情况甚至专长特点进行班内分组和组内分工。导学案形成文字之后,提前一定的时间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索等方式完成导学案上要求完成的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由教师主讲,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填鸭式”地被动地听,而是主要由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或环节做出反应,甚至通过做report,presentation,role play等方式来呈现他们课前准备的成果,因此呈现的是教学模式。

导学案的使用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部分课堂中已经探索实行了一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让学生自我完成学习内容和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2)通过提前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相关准备,学生逐步改善在课余时间里的迷茫状态。(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让不同基础和性格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融入度,增加他们锻炼和提高英语的机会和程度。(4)通过利用导学案作为课前引导和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他们的准备成果、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知识的构建,增进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挖掘了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等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一年多的经验和成果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并迫切要求改革的形式之下,导学案的使用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是具有重大作用的。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已逐步推广到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课堂。然而,这只是其中手段和步骤之一,我们还需要对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突破,逐步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迈向优质,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 呼和浩特010000

【摘要】少数民族新生英语学习在民族学生上大学后所要面临的最让学生头疼,让老师为难的一件事情。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方面实施了很多解决方法和对策,其中包括: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加强语言使用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信心。

关键词 民族高校新生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在国家民族政策的促进和改革下,近几年民族教育各方面取得飞跃的发展和提升。近几年,来我校的民族学生身上,我们能体会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培养一批批更优秀杰出的人才做了很好的奠定。那么英语教育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一定的基础。之前,来高校民族班的民族学生,大部分没有英语基础,因此学生来到高校之后,直接接触大学英语,让民族学生无法招架,还没开始英语学习之前已经放弃学好英语课的念头,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些问题,我校民族英语教学方面实施了分层教育,起初分层到最后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不小的成就,但这里 还存在着一些小问题。

1.什么是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分层教学的缺点是管理上比较复杂。

怎样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培优补差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1 深入研究学情,做好层次划分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要使优等生学到更多,更上一层,又要激发学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的志趣特征,把学生恰当的分为几个层次。根据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把学生分为:A。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B、有一定基础,能主动学习;C、基础扎实,学习认真等三个层次。

我校民族学生分层分班,主要参考学生高考成绩以外,入学后还要进行一次英语水平测试,结合这两次成绩进行分层,基础班,中班以及快班。虽然大致上掌握了学生英语水平,但分班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高考成绩和水平测试并非学生真正英语成绩。有的学生想要好一点的成绩,考试过程中不够诚实,不按照考试制度来完成考试,最终成绩也不能真实体现他本人的英语学习情况。

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却宁可留在基础班和中班,为了期末有更高的成绩和更好的名次。

那如何分层分班更为合理,科学呢? 目前国内外很多学校都在实施分层分班教学,分层分班的方式方法大致相同,那么根据我校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讲,想要更合理科学的分班可参考一下建议:

参考高考英语成绩,不能只参考外语成绩。我国人多地广,各个地方的民族政策不同,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外语课程,把汉语当成外语来教学,最后高考中汉语成绩视为外语成绩,每年分层参考高考成绩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之前分层分班时,经常出现这个情况,学生外语成绩很高(因为是汉语成绩),分到快班后发现,学生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

入学后的水平测试,水分很大。学生对分层分班没有足够的认识,测试时,盲目的只想考到好的成绩,考的完全不是真实英语水平。

开学一周,可设为听课周,给学生提供各个层次的英语课程,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以及开办讲座说明各个层次的教学形式,最终达到的程度,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层次教学。为了避免有些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成绩为了名次和高的分数降低层次来基础班的可能性,开课三周内,任课老师认真观察学生整体和个体的英语成绩,最后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分出各个层测的班级。

2.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教学形式的改变

民族新生来到大学之后,除了周围环境,学校管理模式让学生感觉跟高中完全不一以外还有教学模式。在初高中时,学校的教学目的很明确,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考进好的学校,整个教学模式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老师不停的灌输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养成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当大学课堂上老师分配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时,他们完全不知如何开展,不能独立完成,更不懂团队合作,在学生的意识中,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学习没有团队合作,对于学习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

3.分层教学前提因素基础英语教学不规范

学生不仅没能打好基础,也没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民族地区中学的英语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比较差。虽然部分老师敬业,但很多老师没有规范的英语学习,专业素质不理想,教学理念水平不高,使学生英语水平大打折扣的同时没能树立好的英语学习理念。进入大学后,很多民族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英语基础不扎实,又很难适应大学教学方法,想要跟上学习进度,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十分吃力,收效甚微,失去信心,最终放弃对英语的学习。

4.做好分层教学理应具备的条件

民族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而且一切问题的存在和成因是复杂的,长期的。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清楚他们将要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基础教育的提升和关注,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需要所有教学领域的共同努力。

4.1 加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教育的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是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整体质量的根本保障。民族英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相互了解和提高,只有按部就班的英语教学,教会学生发音,教会学生参加考试,却没能真正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4.2 重视民族学生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

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的同时,给学生输入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过程懂得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在于使用,而并非只为了考试。同时也让改变教学方式,用各种渠道和方式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英语,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4.3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日,通过课堂获得的信息有限。作为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要有主动学习意识。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新生来讲更为重要。因此,"教学"的本意,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也是教师最大的责任和义务。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知道和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加强心理疏导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多时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更快的进入大学学习状态,更不能跟上大学英语教学,所以心理上有很大的负担和障碍,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对学习态和学习信心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树立好英语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何爱晶。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报告2008.(8)

[2] 黎华。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和分析 民族教育研究,2005(2)

第12篇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其中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变化非常大。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有效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于发展,也是高校为企业输出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方面,重视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研究非常关键。本文讲简要分析,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方面的相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措施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案例;教学措施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及人力资源市场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及消费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营销的发展。关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逐渐成为高校发展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高校为了更好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研究。

一、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的运用主要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20世纪初时开始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中,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从起初的不被理解到现在的广泛应用,并在营销学教学中逐渐占据了一定的地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效果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深入研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了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教学案例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几个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

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是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由于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这一问题的影响,直接导致了高校市场营销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专业内容,对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问题无法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水平。其次,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也无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

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问题仍然存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直接成为影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如何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这一教学问题,对于提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必须重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这一问题的发展情况。

(三)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实施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因素之一。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专业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接受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专业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难上加难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成为高校教学重点问题之一。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中,重视案例教学成绩考评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产生的影响也很重要。

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有效建议

(一)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中,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利于改善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够准确、严谨,质量不高的教学问题,并逐渐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其可以更好的接受专业的知识,不断强化自身市场营销的能力。其次,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更加积极的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重视案例的选取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于高校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在高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逐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尝试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多媒体、营销软件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以促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给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应在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给予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重视案例的开发与教学措施的应用,建立专门的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积极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渠道,不断满足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通过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给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这一方式,逐渐提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效率及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其将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也逐渐成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深入研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积极的完善存在的教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之将来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因此,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研究中,深化校企高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措施发展理念,是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及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那英续.浅谈高校市场营销案例教学[J].才智,2015,(7):118-118.

[2]盛济川,陈理飞.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63-64.

[3]巫佳琪.关于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教导刊,2014,(28):181-182.

[4]王少辉.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4):238-238.

[5]杜洁.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界,2014,(33):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