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专业的知识

建筑专业的知识

时间:2023-06-25 16:2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专业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专业的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第2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高职;应用英语;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44-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征,即与职业岗位(群)有密切联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科英语专业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等人才”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不应该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饼干”,而是应紧紧围绕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就业导向重新开发。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在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建筑业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会愈加激烈。要在激烈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人才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行业实施课程改革,构建核心课程,是满足建筑业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应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压缩,其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突出特色、服务行业、提高应用能力是应用英语专业的改革方向。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行业。大量的工程承包企业涌向国际建筑市场,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国力,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问题,兴高采烈地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不但经济利益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形象。究其原因,除融资等因素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和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每一家中国承包商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大型综合承包商需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谋划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小型专业承包商也必然要在国际化的承包链条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在现实中,多数中国建筑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还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经营国外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人才,这是许多国际承包企业多年来的共识。企业中土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多,但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的管理型复合人才少。人才缺乏一直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大承包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具备作为一位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所应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2003年,我院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并实施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将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整合,旨在培养“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建筑业对外发展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核心课程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主要是为了防止课程内容的支离破碎和将不同科目简单相加的零碎学习,保证课程体系的紧凑性而提出的,其他科目都要与核心相关并服从核心的要求。因此,所谓核心课程包括“一般与必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能够在社会中有效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共同概念、技能和态度。应用英语专业应实施建筑行业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建筑业一线施工和管理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需的建筑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涉外建筑业务活动中能熟练应用英语知识从事建筑服务和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能在涉外建筑工程翻译、涉外建筑项目施工与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涉外工程项目秘书、涉外工程项目招投标等职业岗位就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影响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课程,同时通过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使学生学好若干门具有看家本领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所在,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置疑。对于改革中的应用英语专业,其核心课程要能够充分地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为此,我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建筑行业背景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由公共课程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知识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组成的核心课程。

公共课程模块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基本发展能力,即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和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该模块核心课程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计算机应用、CAD基础、建设法规、建筑概论、FIDIC合同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社会交往、与人沟通、承担责任、社会参与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英语知识模块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因为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英语知识模块中的多数课程为专业平台课程,核心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建筑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等,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建筑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建筑工程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建筑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而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核心课程包括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具备现场施工的基本能力和国际工程招投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训模块是该专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课程包括英语综合实训、识图与构造综合实训、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测量实训、模拟招投标、顶岗实习等。旨在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展变更的时候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四大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相互贯通,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既重视英语知识,又重视建筑专业知识,更强调实践能力,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创新与特色

核心课程的构建满足了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涉外建筑企业需要“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提升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制定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是机遇,更是挑战。建筑业要真正发展壮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去”是必经之路。建筑业在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物资设备的出口,促进了劳务输出,提高了我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仍然处在低端领域,主要优势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劳动力供应。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其他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丧失了这个优势。因此,建筑业在国际承包中能否走远走好,做大做强,关键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的构建改革了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以行业为背景开设专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和高职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有新的突破,既充分考虑了工作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深度与难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等问题。

核心课程的构建兼顾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明确了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其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一般要求为“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涉外工程翻译能力”;较高要求为“有从事国际工程招投标、涉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核心课程重视学生的生存能力,更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核心课程的构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核心课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突出了实用性与应用性。理论课程有特色,《建筑英语》、《FIDIC合同》、《工程索赔》等课程有别于英语类专业的传统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实践课程有创新,英语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针对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体现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凸显了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使其有别于其他专业。但核心课程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课程标准、考核与评价标准、资源开发等都是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笑歌.回归学科本质 突出专业特色――第三届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教论坛纪实[N].中华读书报,2009-06-07.

[2]郭擎.我国建筑总承包企业国际竞争力探讨[J].当代经济,2008(3上).

[3]欧阳光华.课程理念与大学素质教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之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4]商林.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提高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

[5]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第3篇

1.教学结果远远重于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于学生,留有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课后时间去完成。老师只看重的是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数量,却没有重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的质量。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很多时候不能合理的安排作业时间,往往作业前期进展较慢,后期到了要交图稿的时间,学生只能匆忙的应付了事,只是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数量,却没有很重视自己的作业质量,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过程效果不好。老师过于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的话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跟自觉性。

2.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随着工作的越来越繁琐,建筑专业问题分析越来越细化,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如今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建筑工作中员工间的交流、团队合作、集体创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建筑师未来投身工作中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所以,过于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各高校更应该注重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于专业的沟通和协作,在建筑设计方案中相互探讨,学习。以提高不同程度的专业水平。

3.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的缺陷

通常高校学生考试成绩靠两部分来评定。即平时课堂作业完成成绩和期末考试试卷成绩。老师只是评定一些卷面分数的结果却无法确定学生建筑水平的情况。这种成绩评定体系正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根源所在。学生只是在快交作业图稿的时候通宵赶稿、只是在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临时复习考试范围以获得期末的较高分数来应付老师。这对于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存在一定负面效果。

二教学成果提升的实践探索

1.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训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普通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准确强化的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学生要在实践中去更真切的了解建筑专业,以便更好的学习。从而,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专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期间,老师就本地的商业建筑为例为学生讲解知识,课后布置相关的专业作业,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课后对本地商业建筑进行真实调查,考量以完成作业。在完成之后学生要对于本次的考察进行汇报交流,相互学习。同时,由于学生不能够合理的安排作业时间,老师应该加快作业交稿周期的节奏。让学生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思考、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的完成任务。

2.强化学生的专业认识

老师布置课题,学生通过自主对本地的商业建筑进行调研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和自己本专业的了解。学生在调研商业建筑的过程中掌握了最真实的数据,通过对本地商业建筑的实地考察,建筑周围的商业环境,自然地理位置和附近居民的走访调查,之后对于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考量、设计,从而去完成建筑课题。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对课题的不了解,到课题的各个方面数据的掌握和建筑的分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在整个建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3.强化学生的表达和对专业的责任感

学生通过分组进行调研、汇报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并且在学生展现自己课题成果的时候激发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调研课题是对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巩固实践的过程,但是只调研设计完成了课题,这仅仅是完成了老师的作业,学生集体协作共同展示课题结果是一个相互学习认可的过程,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富有激情,这个过程已经使学生热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同时,强化学生调研中的表达能力,这是未来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基本沟通,建筑师通过倾听业主对于建筑的要求跟期望,从而去完成这项建筑设计。这会很好的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责任感,这是任何教学课堂都达不到的效果。

4.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团队合作、互相学习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老师在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只是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却无法认识到自己专业中的不足,老师要开展互相讨论的课堂,在课堂上大家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讲解,讨论调研课题过程的心得跟经验,老师可以当场评定成绩并且指出不足。这样学生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吸取了别人的专业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而且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竞争性,达到专业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初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整合

面对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环境艺术教学越来越走向系统化、实践化、规范化,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性质分析,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综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产生为社会带来的是无限的价值。但由于学科建立的比较晚,而且又隶属于建筑设计专业范畴中的一部分,至今还归为艺术学门下,对于这样的一门专业,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着自己学校偏向性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无法统一,专业下的课程教材几乎没有。要想完善和培养出新一代艺术学科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合理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坚实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拓宽学生就业面,达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一体化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所在。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对建筑设计初学者掌握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思维基础训练的启蒙教育。但是,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艺术专业,在专业的方向性与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对于两个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按照两个专业各自的特征与需求而制订。如何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新一代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力量,是从事建筑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建筑初步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改革。

一、加强建筑初步课程体系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中分为三个发展平台、两大阶段系统,在以建筑为始终的基础学习中,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模块:基础理论和理念、程序和方法、理论扩展和实践、创新思维方法解析、手绘表达训练。但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本应学习五年的知识量被压缩为四年学完,这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既然已经制订,我们就得尽可能在这样的期限内培养出五年培养效果的学生,并且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制订出合乎我国国情、适合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方案。由此一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构成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重点,应具有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可设置为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及建筑设计的所有理论知识。理论部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基础理论和理念模块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建筑初步的基础理论和学习理念,探讨建筑设计的特点、本质和审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

第二阶段,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程序和专业技能。程序和方法模块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建筑设计程序步骤及设计方法,为接下来的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扩展知识部分,是针对国内外的著名建筑进行赏析,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作足准备。

第四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性思维的能力,并且在课程训练中掌握构思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提高综合的方案能力。在此阶段还要加强实习实践的训练,增加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初步课程内容优化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直应用的建筑学的建筑初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完全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其中忽略了建筑艺术形态中的一些构成理论和空间形式,以及在艺术范畴内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意性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在设计基础的训练部分,也忽略了针对艺术生审美培养的鉴赏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些内容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建筑初步课程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此对于建筑初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包括建筑原设计理论部分和设计基础训练两部分。而我们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培养特性,把建筑初步课程内容设置为:建筑设计理论、国内外建筑赏析和设计基础训练三部分。

1.建筑设计理论部分包括:建筑概论,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空间的形式与秩序,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的阶段步骤。这样的内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符合自身专业的课程属性和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2.国内外建筑赏析部分:包括国内外建筑发展概况和世界建筑赏析两部分。这一部分的增加是为了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建筑的特征以及了解著名的建筑大师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为学生带来知识面的拓宽,充分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特有的培养方式和对于学生意识的引导和开发。

3.设计基础训练部分包括:建筑表现基本技能,建筑综合表达训练,建筑空间组合训练,建筑设计基本步骤训练,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此部分的设置是在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之后进行的基本技能与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空间意识以及创意性的思维能力。

三、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采用PowerPoint演示课程内容,配合大量的示例图片,使学生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尤其对于艺术专业来说,更加具有表现力,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另外,在建筑初步这样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建筑与设计的学生们,我们应该改变一开始就大篇的理论和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在开始的第一堂课,可以先以引导的方式开始课程,寻求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不感觉到有压力和抵触,并且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讲授当中,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归纳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而且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建筑初步课程的实践训练

现代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优秀生,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却都备受打击,其原因就是只有理论的学习,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到了工作单位无法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针对这个问题,各个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实习实践课程的存在,但是相对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还是相差很远。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我们以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作为改革的样本,在其中加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乎在学时上各占50%。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可以马上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尤其是建筑初步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环境中存在的实体建筑,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材料、技术、工艺,并结合建筑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讲解与分析,学生会更加直观和立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课程的改革与优化都应该为课程的内容与模式建立符合专业性质的新方向,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并且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角的现代教育观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

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打破了传统建筑专业的教育方式。建筑专业教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当中,教师要善于多媒体课件,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操作与制作,才能充分体现出动画效果、图像效果、声音效果及文字效果,达到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推动建筑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2.建筑教育内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应用

建筑教学着重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应用,而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建筑知识,学生一味的接受知识。当代的建筑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为:(1)教学内容逐渐减少却越来越精,注重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2)教材的难度逐渐增加,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3)社会实践于教育内容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财务解决能力和水平。因此,在实际的建筑专业的授课当中,必须积极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视频或图片,课上给学生播放,并引导其畅所欲言,之后进行总结,自然而言的将图片和视频和教材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3.建筑教学目标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以及应用

我们都知道,建筑教学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不仅包括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包括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了达到建筑教学的目标,需灵活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我们也知道,时代在变迁,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师不能一味的抓住以往的教育方式不放,而是应当在原来的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创造出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套学习方法。在建筑专业教学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是教学创新的体现。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案例,并且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接着学生将案例中的问题写下来。紧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小组之间畅所欲言很快能全面分析案例并获得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客观的指出小组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优点。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其相互交换意见,打破了传统建筑专业课堂的沉闷,同时提升了建筑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建筑专业人才。

4.建筑教学组织架构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应用

到目前为止,建筑教学目标得到了改革,建筑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架构的变化。传统的建筑专业教学的课堂往往限制时间,40或者50分钟一节课,而学生必须在教室中听课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并且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进步。例如,在实际的建筑专业的教学当中,课堂上教室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授课,指引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自主探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室作为辅导的角色从旁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图片、视频、甚至是音乐,不仅是调动学生视觉上或者听觉的兴趣,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和小组合作探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晚上的课余时间,远程联系学生,给予学生布置建筑专业相关的作业,并且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难易程度。

5.建筑专业实训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应用

建筑专业当中,实训属于重要的内容,因而得到重视。从目前情况看,虚拟仿真技术常应用于建筑专业学生的实训当中。由于模拟实训室能够向学生提供较为逼真的实训,因而受到广大建筑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例如,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诸多模拟实训室,均是建筑专业实训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产物,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建筑专业学生的实训水平,还能推动建筑专业教学的改新。

6.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 建筑;消防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75-02

0 引言

《建筑消防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它是在建筑给水排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消防的基本理论、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等知识。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化,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建筑物的装修材料也趋于多样化,用电负荷和火灾负荷也不断增大,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变化面前,消防工作也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火灾爆发的原因及后果的严重除了人为因素外,大多与消防、防排烟的设计缺陷或缺失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做好建筑的防火减灾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相当学校注意以上问题,本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开设了《建筑消防工程》,并加强了对课程的重视。由于本课程是建筑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技术甚至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交叉课程之一,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工程性不够突出等不足的现象。

2 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如何更好地解决在《建筑消防工程》教学容易导致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课程教学实践的探讨,结合各高校的教学经验,对《建筑消防工程》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明确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建筑消防工程》是建筑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技术甚至安全工程等专业的必修专业交叉课程之一[2]。不同专业设置《建筑消防工程》课程目的不一样。

例如,消防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消防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管理和管理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消防技术标准审核、监督管理和组织指挥等方面机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消防监督、队伍管理和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的基本能力。

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之一是从事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包活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水喷雾灭火系统等灭火系统的设计。在给水排水专业开设《建筑消防工程》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一方面对消防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全面熟练掌握消防、防排烟的设计。因此,通过课程学习,使给水排水的学生了解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烟气及其危害,灭火剂及其应用等消防基本知识外,主要掌握灭火器的配置,掌握建筑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消防工程设计能力。

由此可见,《建筑消防工程》在给排水专业的开设,应侧重于学生工程实际设计能力的加强和提高。

2.2 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注意交叉学科,合理分配课时

《建筑消防工程》课时量有限,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到给排水、建筑学、结构、暖通空调、电气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门类,教学内容多。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进行学时分配,突出教学重点,是教学的关健。因此,课程讲授时应注重结合给水排水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侧重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给水排水专业相关的消防基础知识和消防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及基本的设计参数。

根据专业要求,给水排水学生应熟练掌握各类消防设计。学时分配计划如下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建筑消防工程》内容包括火灾基础、建筑火灾被动防护、建筑火灾主动防护等部分。由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中,已经掌握消火栓灭火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时分配中,已经适当减少该内容的教学课时,约2学时,用于深入学习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加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建筑防烟设计、排烟设计的课时量,约6学时,用于深入掌握如何进行设计;其它内容用少量课时作相关的了解。

2.3 及时更新规范、熟悉规范,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联系,提高设计能力

近年来,消防工程的理论研究、设计计算、新型设计材料的研制、施工工艺和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应知识、工艺方法、规范标准更新快,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更新为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已更新为2005年版,此外,还有《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等也相应进行了更新。教材的更新速度有时跟不上,因此,任课教师应及时学习新规范、条文,及时更新课程新知识。熟悉应对新规范中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到的强制性规范的变更情况。

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5.0.2“仅在走道设置单排喷头的闭式系统,其作用面积应按最大疏散距离所对应的走道面积确定”,已由强制性条文改为非强制条文。因此,在课程讲授时,如果遇到相关设计内容应及时进行说明。

2.4 多元化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教学已经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引导法等多种方案有机结合的方式,根据相应高层案例介绍相应的工程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新案例进行讨论式探讨,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不能照单全收,要运用多种思维,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建筑防排烟设计计算可如此进行:①首先选用建筑防排烟的设计计算案例,带领学生观察经典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按规范的要求进行防排烟分区的划分;②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学习划分,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在讨论中熟悉规范及设计计算特点;③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一方面,使学生复习已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区别中学习和掌握新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课后布置经过合理设计的具有连贯性的设计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堂知识并通过图书资料的查询才能解决,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资料查阅能力。

2.5 突出鲜明的专业工程性,重视素质的培养

国内兴办给水排水专业的学校各式各样,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即从事于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工作,其执业身份的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一方面不断提高个人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专业的工程性教学,从工程的角度去侧重教学。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由于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人数多、火灾危险性大,因此,消防工程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其设计深度、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比低层建筑有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精心的设计、施工与有效的管理,各专业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其运行的安全。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中,特别是在工程实例的选题和分析中,注意从工程方面出发,结合建筑、结构等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内容配合学习,让理论设计更加结合实际工程。

3 结语

总之,消防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待于探索,我们应该根据《建筑消防工程》的课程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时对课程教学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拓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远平,李增华.消防工程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8.

[2]吴杲,周义德等.建环专业《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09).

[3]张焱,徐志胜.消防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04).

[4]高月芬,荆有印,魏兵.建环专业认识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

第7篇

【关键字】:建筑学;教学方向;实战

Abstract: Architecture is a research buildings and their environment across engineering and unique arts and humanities disciplines,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close ties with the community. Architecture of gener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poor,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work in the short term, less competitive.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general university teaching should face combat, in order to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target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Architecture; teaching direction; combat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建筑专业人才对我国建筑业的整体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专业建筑人才的基地,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不少国外建筑机构大量入驻国内,建筑专业人才的竞争也日趋国际化、激烈化,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向应如何发展也成为相关领域内研究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育理论研究

国外一些国家的建筑教育起步较早,公元前1世纪罗马工程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即在其《建筑十书》中对包括建筑教育、建筑历史和建筑材料、公共、城市、家庭家住、内部装饰等一系列的建筑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完备的论述,并在本书的第一卷中着重强调了建筑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提出建筑师不仅应长于绘图技巧,还应通晓历史、哲学、几何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到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建筑师L.B.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论建筑》中提出数学和制图为建筑教育中必备的科目,学习者对建筑设计的鉴赏力和想象力应通过阅读、听讲、习作来获得;此后,逐渐开设建筑学院通过师生相传的授徒方式培养专业的建筑人才。

11世纪,法国克隆尼(Cluny)修道院即设有建筑专业学校,16世纪中期,法国人P. 德洛尔姆先后著有《建筑工程学》和《建筑学理论》作为建筑专业的教材;18世纪末,德国柏林艺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建筑课程,标志着德国建筑教育的起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将魏玛(Weimar)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为公立包豪斯大学(Staatliches Bauhaus),其是世界上第一所为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建筑教育发展于18世纪中末期美国独立战争前后,其建筑师多来自于欧洲,美国早期的建筑教育多师承德国,较为偏重艺术,到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现代派不少建筑师移居美国,使其建筑教育开始转向包豪斯发展;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建筑知识,同时开始聘请国外建筑师在高校造家学科中任教,之后逐渐开办了专业的建筑学校,并由本国建筑师担任教师,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开始传入日本。

纵观国外建筑教育发展史,其不仅注重技术,同样强调人文艺术在建筑专业中的重要性,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为例,其建筑学院的研究课题包括有城市规划,当代建筑理论、形态分析等设计过程,人类工程学、建筑使用评价等环境与行为,生物学、热工、节能、计算机及建筑生物与气候学关系等建筑与环境和建筑史、建筑经济等多个方面,将更多的人文、环境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将提出的广义建筑学的新建筑观即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也应当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建学专业教学模式

国外的建筑专业教学方式最早多为学院派教学,随着包豪斯影响范围的扩大,其教学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国盛行,至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国家的设计教育还继续遵循着这一教学模式,我国也有部分院校的教学方式为当年的包豪斯教学模式。一些欧美国家及日本则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设计课程选择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课题的题目设计,促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题目进行积极的思考。多数的建筑院校均有自己独立的师资力量和各具特色的工作室,不同的工作室有着独立的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题,参与到教师课题中,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开设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有专业的教授分别注浆城市形态问题研究、城市形态理论、学习与社区等,同时学校还会外聘知名建筑师担任实践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日本的建筑学专业中,包括教师、助教和外聘教师在内的老师数量几乎与学生数量等同,可直接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通常教师和助教对学生进行理论、技术方面的指导,外聘教师则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我国一般性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源自于前苏联,苏联的建筑教育起始于十月革命前,采用的是于包豪斯类似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早期注重工程技术,后来逐渐偏重装饰艺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目前仍多侧重于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工程技术类课程,而较少注重美术和造型的训练,易忽视建筑学的创造性,影响到教学水平,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建筑学人才。同时在教学中更为偏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学生毕业时的成绩也多只以一纸设计图作为评价依据,判定优劣时更注重表现技能,而不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周边环境的调研能力,导致学生过度依赖课本而忽略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国内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欧美国家建筑学专业中,其教育均是依据建筑师执业的需求,以培养职业的建筑师为主要目标。不少欧洲国家建立了本硕连读的体系,学生经过本科学习后可转入更优秀的院校进行研究生学习,在5年内可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将学生分为职业学位和后职业学位,职业学位类学生学习分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为实践阶段,有实际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后职业学位类则招收的为已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开设必修基础课和选修设计课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英国采取的是学生读完本科后工作一年再回校继续学习两年基础理论课程的“3+1+2”教育制,毕业考试合格后,即获得硕士学位;法国、德国的建筑学专业采取的是六年制教育,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后即可获得相当于英美国家的硕士学位。

我国一般性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采取的是五年教育制,学生经五年的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在培养学生时没有层次性,而由于录取时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但实际工作中对学生美术功底的考核并不严格,一些学生可能不具备学习建筑专业的基本素质,这种一包到底的教育制度必然会影响到专业的培养质量。另外,我国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融合,课程中很少有建筑史的教材,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建筑理论知识空洞。

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在校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还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知晓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体会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即可独立完成包括结构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国外建筑学教学有理论方向和实践方向,培养出的建筑人才更具专业性,国内高校毕业生则实践较差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对规范掌握较差,因此,一般性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向应面向实战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走向职业化,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若华.建筑学教育改革方向的实践性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26-28.

[2]苏群,苏胜达.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差异[J].商品与质量,2010,(4):1-3.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模式;艺术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史课程,能够了解外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建筑、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上都不尽相同。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体会,不断思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开设建筑史课程的意义

1.环境艺术设计开设的建筑史与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建筑史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除了使学生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代表性建筑师、建筑学派和建筑物,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世界建筑史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建筑,认识、评价周围的环境。而且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熟悉各时期代表性建筑师、建筑学派和建筑物。另外,一个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设是要求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借鉴中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经验,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它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教学。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建筑史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培养学生对建筑历史的认识和兴趣,为学生日后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参加工程实践等工作都提供有益的知识辅助。在教学上,教师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建筑的一般特征和差异性,并重点讲授比较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的建筑价值观、历史观和掌握基本的历史方法,增强学生的建筑素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点和方法通过一定的课内课外练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方法的体会。

2.笔者经历了几个年级学生建筑史的授课,发现。该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率、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等方面,都比其他选修课程要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考核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本文对于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探讨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该课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建筑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而是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是在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地理等等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产物。对于这些因素与建筑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在讲授建筑史的时候,应当将各种因素加以介绍。

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史将中围建筑与外国建筑史综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分别了解中国和外国的建筑风格流派,还要学会分析两者之问的共性和差别。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史实的考证不需要研究的太过深入,不过在划定一种建筑风格盛行的确切年代上要严谨,在教学中导入一些史实对于理清脉络是相当有益的。

二、建筑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史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以至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笔者经过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思想认识方面:学生在对历史理论课的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学生对开设历史课的意义不够明确。部分学生上课凭主观兴趣、学习专注力不够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认为“不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史就没用”。

2.教学方面:有个别教师只泛泛认识到开设建筑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常单纯地认为建筑史课程只要加大授课内容,学生就可以获得较多的知识,对于知识如何较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具体的问题却缺乏思考,在教学上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学现状的直接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的消化吸收不好。

3.学习的方面:由于建筑史课图片多、内容多,学生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力为建筑的形体、造型所吸引或好奇于其背后的故事,对理论的关注和认识则不足。

三、新的教学模式

1.树立正确的教和学思想观念。首先,开设建筑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整个大学阶段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为教师要明确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述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所在,使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并结合当前社会新建筑、新思想进行讲授,这样可以使该课程更具活力,也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授课时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与投影、照片展示、幻灯片、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讲授那些信息量大的教学内容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更为直观高效,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理解性记忆的图示,则以传统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亲手绘制,更能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3.将建筑史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衔接。

4.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中外建筑史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设计实践领域。建筑史理论教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带动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传统建筑文化,启发学生创新思考现代建筑设计问题的本土解决之路,拓宽和加强了建筑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5.开放、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突破传统教科书局限,补充大量相关研究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针对同学有限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阐明关键,并总结提出有一定学术深度又为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填鸭式”和单纯的理论教学,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 民用建筑, 专业协调, 规范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civil building design features, expounds the architect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the architect can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development.

Key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spec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这几年,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和经济飞速发展, 从而培育了无限商机。国家和企业在基建项目上的大力投资, 使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 大工地0, 这对于设计院来说, 无疑是一个黄金季节。但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随着中国加入WTO, 服务行业也逐步对外开放和解禁。设计院面对的不仅是国有大院和民营小型设计所之间的竞争, 同时还要面对国外设计公司的竞争。本来不大的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面对竞争, 如何把握建筑市场, 如何培养客户, 如何提高设计服务质量, 如何提高设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1 建筑工程设计的建筑师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建筑师, 是工程项目设计的全面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技术问题有处理权, 同时全面协调解决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技术问题。对内协调各专业的技术配合、安排设计进度、出图计划, 对外协调甲方、乙方、施工方等各方面技术的配合。建筑师是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桥梁, 是技术、经营、管理的综合体, 要做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建筑师, 首先要了解民用

建筑设计的特点。

2 民用建筑设计的特点

2. 1 建筑设计市场供过于求, 且供求关系随地域性失衡, 我国现有设计队伍80 余万人, 仅甲级设计院就超过千家, 供大于求造成激烈的竞争, 同时随着业主经营理念的提高, 建筑方案一般采用招投标方式。这些都要求建筑师有前期研究、方案投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后期配合、竣工验收等把握全局全过程的能力。

2. 2 民用建筑设计是以建筑专业为龙头, 各专业协调配合的产物, 方案阶段是艺术创意, 设计阶段是系统工程, 这要求建筑师有较全面的知识, 有很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 有一定的技术威信。

2. 3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业主为了把握机遇往往要求/ 快餐式0 的建筑设计, 造成方案一定, 就限期交图, 限期竣工, 导致设计前期准备不足, 设计周期缩短。这要求建筑师应熟悉业务, 具备一定的经验, 事先对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配套性充分考虑, 对设计中的每一环节实现预控, 做好相关专业配套方案的优化, 确保各专业设计同步进行, 减少返工, 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有贮备对策。

2. 4 民用建筑功能各异, 千差万别, 但其共性是为人服务。当今, 竞争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交往等行为模式, 引发意识形态的变化。竞争要求专业化和个性化, 要求建筑方案有针对性、有特色、有标志性; 竞争中更需要注重健康, 需要社会提供功能完善的康体文娱设施; 竞争需要信息, 需要高科技, 导致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竞争要求建筑师应注重研究人的行为模式, 了解国内外各类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谁先了解, 谁先研究, 谁就有可能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就能为使用者提供适用、美观、健康的设计, 就能拥有市场。

2. 5 建筑是一个最终的产品, 从设计到竣工是一个生产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受国家建设制度、规范、规程的制约, 受投资规模的影响, 因此要求建筑师熟悉项目建设程序, 了解有关消防、节能、环保等各方面的规定, 熟知相关建设经济技术指标和概预算定额, 这样才能做好业主的参谋, 控制好设计的规模。

3 建议

3. 1 熟悉建设标准, 合理执行规范

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法规是设计的依据, 是几十年国内外建设经验的总结, 是了解建筑功能类型内在规律的捷径。由于建筑师不可能对各种建筑类型都熟悉, 所以设计中以法规、标准为前提, 设计方案就不会出大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是经验的总结, 起指导作用, 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应绝对化, 因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在不断的修正。中国规范偏重于具体措施, 把技术限制住了, 国外的规范偏重于原则性的规定, 具体措施由设计者自主决定,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技术条件, 选用更先进、更安全的技术措施。规范体现了公共利益, 国家利益, 所以理解规范的实质内容比了解其强制性更重要, 只有了解国家相关建设标准、规范、规定、规程, 才能使设计方案满足规划、环保、节能、技术进步等各项具体的要求, 才能符合国人的使用特点, 才能立得住脚。

3. 2 拓宽知识面

建筑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并通过经常不懈的努力去积累、提高。现在许多大型现代化建筑功能复杂, 专业化强, 涉及专业多, 分工细。只有拓宽知识面, 增加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 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分析现代建筑的构成。

3. 3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建筑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 还应有很好的口才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业主接触过程中只有通过交谈, 才能有沟通、有交流,才能展示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魅力。通过交谈, 才能得知业主的构想、动机以及隐性的需求和评判标准, 只有把握业主的隐性需求, 方案才能出奇制胜。通过交流才能说服业主, 让对方认可你的构想和思路, 最终获得设计任务。清华的大部分教授都有很强的理论, 很好的口才, 他们了解国内外同类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比较其中的优劣, 提出新的构想,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应作为学习的榜样。

3. 4 提高专业协调能力

中标的建筑方案代表业主的需求, 各专业需要在此基础上使设计完善、优化。建筑专业与相关配套专业在设计中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是建筑先行, 各专业跟进, 协调一致, 合作完成的关系。设计中建筑师要考虑全局, 各专业应在总体思想指导下进行, 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向各专业描述整体构思、强调方案重点,明确各专业的设计要求, 根据各专业的设计特点, 合理安排进度,做好专业进度计划配合, 避免个别专业的进度影响全局。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对各类能耗大或者污染重的传统建材的生产应用作了限制,对多种环保节能型和节约能源,资源再利用型的新型建材进行了大力推广,因此,传统建材的绿色化的研究及应用和新型建材的研究、推广及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为建筑材料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国家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新的专业目录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要涵盖传统的两个三级学科专业,即:硅酸盐工程专业和建筑材料工程专业。硅酸盐工程专业偏重于为原材料(如:水泥、玻璃、陶瓷等)的生产、研究培养人才[1]。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方向则偏重于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生产、应用、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主要从事各类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质量检测及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何应对目前及今后建材行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建筑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当前材料正朝着复合型、精密型和功能型发展,材料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建筑材料行业要快速良好发展,急需同时具备坚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拥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非常重视材料学基础课程教学,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保证专业课程的全面性、适应性及先进性。将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基础课,内容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技术及胶凝材料等理论基础课程。从本科教育角度,课程设置首先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为其进行材料专业的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材料科学与其它科学相互交叉所应掌握的知识,或者说是从事相关行业时所应具备的材料学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掌握了先进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的学习能力和研究应用能力。二是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艺课程,内容为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生产应用原理等限定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研究、生产、应用、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专业限选课是建筑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了教材选用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并且经常组织专业任课教师交流学习,对所教授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对相关行业新内容进行补充,以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三是专业内某一个技术方向上的课程定为任选课。任选课是专业课体系中设置最灵活的课程,但不应成为学生心目中”次要”的课程,课程设置要适应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建材行业发展要求。例如,以目前国家建筑节能政策中推广的一些新型的节能材料和技术为主要内容,设立了建筑节能材料及在工程中的应用选修课程。随着建筑技术和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很多相关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发展起来并在工程实际应用广泛。但往往由于课时所限,这些知识在专业限选课中不能全面涉及,针对这样情况,分别开设了混凝土外加剂和高性能混凝土等专业任选课,使学生知识体系对社会的适应性有了提高,增强了社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面,使专业任选课成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亮点。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在注意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返回“注重社会化应用”,重视工程教育[2]。中国也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教育部于2001年、2005年分别在《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见。建筑材料种类多,用途广,而且不同种类建材之间其性能、制备工艺、应用施工差异大,为了让学生更切实的对建材有直观且正确的认识,在培养方案中配合专业课程学习进度,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习实践环节。在实习单位的选择方面,兼顾多样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如:为了让学生对建材种类和市场有所了解,在认识实习环节,除参观相关工厂和工程外,还增加了建筑材料产品市场调研环节。为加深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生产过程的认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陶瓷、玻璃及水泥生产厂家进行实习的同时,也建立了新型化学建材实习基地。为加强学生对建筑材料理论与工程实践知识相结合,建立了混凝土搅拌站、建筑施工现场实习固定实习环节。各类型的实习环节共同保证了学生认识实践过程的系统性,对其将来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有极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建筑材料实验环节,以实验周的形式开展,以适应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等试件制备需要一定养护周期及耐久性能测试需要试验周期的特点。实验模式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模式为辅,使学生从模仿式的被动状态,转入到创新性的主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精心科学设计实验内容,既要与理论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能够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要能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如:建筑结构材料试验周,设置了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流动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三个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试件养护及性能测试过程期间穿插水泥、石膏、建筑砂石、建筑钢材和水泥外加剂等验证性实验。所有实验项目均要求学生掌握对建筑材料性能测试的标准方法及评定标准外,还对其设计能力有要求。如:大流动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并进行配合比设计,实验试拌,混凝土(砂浆)工作性能测试,配合比调整,及后期的力学及耐久性能测试等。这样的实验周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知识的相关性有所体现,较之片段式的课程实验模式效果更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且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科技活动

除了课堂及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外,组织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和参与创新的机会。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及实施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方面,绝大多数的专业任课教师都参与进来,从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提炼适于本科生学生参与的课题,保证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成为教与学的一个有机结合点,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这些课题或者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学术思维,或者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种的组织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一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是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从大三上学期专业分方向开始,组织专业任课教师提供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并自愿组成兴趣小组。学生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并独立实施研究工作,教师在科技活动中起指导和协助作用。这是参与教师和学生人数最多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获得的一些思维可以带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可以在课余实践中得到验证,甚至可以指导其动手实践。三是组织校内建筑材料类设计及试验操作技能等竞赛。如:校级混凝土设计大赛,通过竞赛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参与混凝土设计大赛,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打破专业限制,培养学生行业通识能力

建筑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的一个三级学科,传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建筑领域中各专业之间没有相互沟通,没有相互了解,没有相互交流,缺少相互支持与合作。长期以来,在各专业之间逐渐形成了专业的樊篱[2]。建筑材料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领域工作,缺少与工程有关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知识渗透,更重要的是缺少准确地认识和决策的通识能力,使其在工作中由于只掌握建筑材料本身的性能,而忽略其他因素对建筑材料性能及结构安全的影响造成失误甚至工程事故。例如:混凝土是一种能用简单技术制作的复杂体系,其耐久性是危害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涉及混凝土材料本身,但材料所服役的环境和结构受力情况也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建筑材料研究应用人员应当掌握材料本身的性能外,还应该了解材料的服役环境和结构受力特点对材料性能的影响[3]。只有打破专业限制,使建筑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不仅仅限于材料本身,而是获得与建筑材料相关的行业知识,具备准确地认识和决策的通识能力,才能保证整个建筑领域的工程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笔者所在学院不仅在实习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中注重开拓学生获得工程知识的更多的途径,还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聘任等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首先,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房屋建筑学概论、建筑施工、建筑CAD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识图、绘图及施工等知识。在任课教师聘任方面,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聘请了工程经验丰富、在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其他院系(土木学院、热能学院)的教师授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认识,为其通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太窄、太偏,重理论,轻工程应用,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内容过专、过细和过深,知识的重复性多,不利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学时分配、讲解内容上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类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现代建筑中各类建筑电气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职业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在制定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核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制定课程模式的依据,完全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但体现在课程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中。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力培养的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尽以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环节。能力培养的实现靠具体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本专业的能力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与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体育》、《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外语应用能力外文资料,并通过省级的英语等级考试。

(2)具备一定的口语对话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技术;

(2)掌握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

(3)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工程设计能力

掌握建筑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与其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照明》、《电气施工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5.楼宇电气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1)具备电气工程识图,参数计算及整体知识,掌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

(2)具备楼宇变配电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给排水控制系统,楼宇照明控制系统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能力。

与此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供配电》、《建筑弱电系统》、《电梯技术》等。

在进行本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或开发要取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满足一定行业范围内各类企业单位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并且应可持续发展,使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专业高职教育规划的实质是要解决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本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即是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公司,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等合作,走产学研之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向导,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结合,产学研并举,全方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课程改革

1.在建筑电气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懂施工规范,否则影响设计质量。同样施工人员要理解设计意图,否则也不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所以对专业课“建筑供配电”进行整合,教学计划增加了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计划开设《建筑电气设计》课程。

2.整合“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并与专业活动实践相配合,用以提高专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根据实际工程中弱电内容越来越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缺的实际情况,强化弱电内容。

3.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课程,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工作。

4.整合“电梯安装与维护”课程,以实际电梯模型为控制对象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第12篇

建筑装饰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下:

1、建筑装饰专业的全称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建筑公司、装饰公司、建筑及装饰设计单位、房地产或装饰工程监理等单位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监理等工作。

2、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装饰方案图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和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适应建筑装饰初步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图和效果图绘制、建筑装饰施工组织管理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3、专业课程有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建筑美术基础、计算机CAD绘图、装饰造型设计基础、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建筑画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图形处理、电脑效果图绘制、建筑装饰原理与设计、建筑装饰简史、建筑设备、建筑装饰施工与管理、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监理与法规、工程经济与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