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

时间:2023-06-25 16:2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德育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德育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小学生;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24-01

未来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生活(生存)于未来社会的中国人,还必须具备:①良好的文明习惯;②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群、勇于开拓进取的个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对社会、环境,即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在上述几个方面打好基础实施“着眼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在德育的总体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着重解决: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在教育中,要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行为习惯、劳动及心理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

1.在实施上述教育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德育不能以削弱智育为代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德育的实效表现应该是促进而不是脱离这一过程。学科教学中除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

1.2 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就没有有效的教育。而教育活动的系列化和制度化是建立教育阵地、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坚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有的可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也可按一 定的教育内容和目的单独组织;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安排;可走出去,也可请进来。

1.3 建设好校园环境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教育性和知识性原则,做到绿化、美化、净化。体现教育性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和班风,是宽松和谐的、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要认真搞好班集体建设、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集体的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认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的人。德育过程既要重视个体的社 会化,又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互依存的。人具有社会性,人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个性 化要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个性发展又是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离开个性化的社会化也是无生命力的。现在,许 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结果。

2.在学校德育中加强个性发展教育的思路

2.1 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现代社会人才的内涵是多元化、多层次、多规格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成百上千 的各个方面的专家,而且也需要成千上万的各类技术人员。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生理发育 、环境影响等不同,在思维、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门门功课优秀是不现实的。要转变老实、听话就是 好学生的观念,教育者要重新认识那些创造型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创造热情和个性的发展。

2.2 要突破僵化模式,倡导个性化教育。教育对象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等不同,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德育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增强针对性 和实效性。在规定德育目标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不同特点,体现出层次和个性。在教育方法上,教育者要把学生作 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搞训斥式、灌输式、保姆式教育,提倡暗示性教育 ,重在引导和点化。教育者要创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正确控制自我,实现自我 的正常发展。

2.3 要注重性格塑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性格决定人生。良好的性格是成才的基础,成功的保证。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其 社会倾向,可以说完全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结果。有资料表明,在学生中,性格与心理品质问题多于 道德问题;即使是道德问题,也往往是由于性格和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令人忧虑的是,许多教育者并未意识到 这个问题,他们往往用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这必然加剧学生的心理矛盾。

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完成人自身彻底解放的根本需要,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夏瑞庆 2003-5-1 安徽大学出版社

第3篇

一、教师用师生双方“互动”的沟通方式,去实现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精辟的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古人对“德”的重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德育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淡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直在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学校的各项制度、评比活动一直在告诫学生“这样做才是一个好学生”。然而,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学生明知故犯,“日常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自己的行为却背道而驰;还有的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校内一套、校外一套。我们辛辛苦苦的教育,收获的不是学生的诚实与正直,而是他们的“虚伪”和“狡猾”。是什么导致学生在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脱节呢?

很简单,我们的教师还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相互了解的桥梁――有效的沟通。即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素养熏陶。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上下工夫,才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将德育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互动”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融洽的相互接纳的环境,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善于理解别人,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愉悦的沟通。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书本知识变为易于学生接受的人生知识,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德育功效。

二、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沟通方式,抓住细节去实现德育教育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为基础。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基础上。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味的训斥、责备,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可以说,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教师自己。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利用日常班级出现的小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一个班级地面有纸,班主任马上拾起来;黑板没擦,老师就自己擦;抹布脏了,老师亲自洗……有一次,班级的值日生迟到了,班主任并没有批评值日生,相反拿起拖把和他一起拖地,班级的劳动委员见此情况也过来帮忙,聪明的班主任,就这件小事确立了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班级出现了问题,是谁的责任?”讨论的结果是:“地上有纸是我的责任”,“黑板没擦是我的责任”,讨论中学生增强了责任感。后来,同学们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主动维护班级形象。细小的行动让学生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从小事抓起。

三、教师用情感沟通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教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才能加深师生的感情,教师只有把整个身心用到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怀上,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才能为你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学记》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教师用宽容与平等的沟通方式,去适应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智特点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们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孩子一时的过失, 连上会原谅的 。”作为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些尊重和宽容,为什么不善待学生一时犯下的错误,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呢?为什么不能倾听一下学生的看法呢。

老师宽容了学生,也许就拥有了奇迹。当然,这里的“宽容”不是“纵容”。

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善待学生的缺点或者是错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完美无瑕的钻石。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当众点名指责,可以说事不说人,有时表扬好的可以兼收批评的效果,例如,对准时上学的学生表扬,实际上也是对迟到者批评。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是给学生立下几条规矩:“不许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不如从前。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后,我们发现,学生有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让我怎样,我偏不这样做。让学生讨论制定校规、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明确认识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比老师指定出校规、班规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效果要好得多者就是德育教育中的民主意识。

第4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第5篇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domin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hree stages of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se three stages a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levels and requirements should be refl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long the direction of "activities-experience-understanding-internalization" to achieve the leap of the acceptance of moral ethics to experience, discovery, and construction. So,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by experiencing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through the fulfill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of the moral integration in college.

关键词: 德育;道德教育;一体化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59-01

0引言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诸育构成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统称。德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德育就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规格、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等方面则体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要求。笔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其本质在于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因此,道德教育应沿着“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基本路向,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1小学阶段:通过情感教育接受道德,培育好孩子

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情感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也是情感品质和能力形成的时期,特别是社会性情感,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有着本来的基础和源泉。如道德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日常生活人与人交往中得到的体验,理智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儿童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美感的基础和源泉就是秩序感和杜威所说的“艺术的本能”。但是,这些基础是很薄弱的,一点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摧毁他们,这些源泉也不是常流常新的,一些杂物就可以污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帮助学生宣泄不良的情感体验。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创设道德情感教育情境,开设专项活动课程及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促使其在情感领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导致新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原有不健康情感的消除,从而培育出好孩子。

2中学阶段:通过体验教育领悟道德,培养好公民

道德教育中的体验,对于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社会取向转变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统一。②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的核心由提高道德理性转变为培养道德情感。③体验有助于道德教育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通过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之中,并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生活境遇作出具体导引,让体验者感受到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以实现学生道德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大学阶段:通过践履内化构建道德,锤炼好角色

践履即美德论。其主要涵义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他能否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诚心实意地去进行践履(不是简单地去模仿某一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品德提高的动力,是品德评价的依据。社会实践对人品德的形成、修养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善良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因素,引导学生建构美好的精神世界,促成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对正义与光明的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行――知――行”使学生从“学校人”过渡为“社会人”。“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灌输特定的德育内容而被模塑成为符合某种特定德育目标的“学校角色”。而“社会人”则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和目标的“社会角色”。 “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遗憾的是,在德育的现实运作中,“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社会人”的德育目标存在着脱节和裂变。“学校人”的德育目标和衡量尺度是“好学生”,而“社会人”的德育目和衡量标准则是“好公民”,这两者本来也应是统一的。但是,在德育实践中,很长一段间只注重“好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好公民”教育,而事实却又往往证明,“好学生”不一定是“好公民”。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事”,到大学阶段的德育要“教之以理”,青少年道德品格的教育要形成体系,体现一体化,要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规范中养成,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中培养。

参考文献:

[1]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教育探索,2005,(1).

[2]廖传忠.论德育教育的和谐衔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德育教育;渗透

德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小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个人美好品质的形成。在当今中国,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作用。从而在方方面面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德育教育很有必要渗透其中。

1 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1.1有助于美好品质的形成

个人美好品质的形成来源于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归结于为他个人所受的教育。在当今社会,美好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个人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中小学生,正是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刚形成的初期,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美好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质很大一方面来源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有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够塑造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品德高尚的人,美好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1.2综合素质的养成

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应该是个人的魅力和品质。做人的根本是会做人,所谓会做人就是拥有一种良好的品质,让社会信任你,让人们喜爱你。在现代社会中,从来不缺乏技术高超的人才,但是却极度缺乏一些品格高尚的人才。很多公司在面试的时候,往往会考察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水平,并且把它当做一个人的能力之一。中小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家长的教育,另一方面来源于学校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出现的问题

2.1忽视了英语德育教育

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以应试为主,是为了学生们能升学,能找个好的工作,从而荒废了德育教育。对于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而言,有用性似乎占了教育很大的比重。也是因为平时对德育教育的缺失,才导致各种大学生道德败坏事件,比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做得不成功,并且我们的教育没有重视这一块内容。

2.2英语德育教育方法出现问题

德育教育不是嘴上念念而已,更加需要方法。中小学生对于一切未知事物都好奇,也积极。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更加应该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政治教育这种方法是明显不够的,学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同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也正是由于德育教育方法上的失败,导致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出现很大的问题。

2.3英语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听家长的话,但是一定会很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话老师做的事情,学生都记在了心里。事实上,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性格以及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优秀的老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偶像的情结,并且积极向他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德育教育。然而,现阶段,很多英语老师的人格魅力是缺失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其他方面很难给孩子们带来启发。

3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3.1从课本出发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拥有美好的品质,这任务学生和老师来讲都非常艰巨。从课本出发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课文中,李梅和韩雷雷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互帮互助,老师就可以以课文为蓝本,教导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也要互帮互助,从而让整个集体更加有爱。再比如学习family tree的时候,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家庭情况,更加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加热爱家庭,更加孝顺父母。

3.2树立良好的个人榜样

老师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事实上,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性格以及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会模仿老师,并且把老师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在当今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重视榜样的作用,一方面,老师应当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拥有良好的师德,在个人品质方面起带头模范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些模范典型,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应当表扬,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

3.3从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英语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课堂,同时,在英语课堂外,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当进行有效地渗透。比如布置一些大家友好协作的英语课堂外任务,一起做一个presentation,一起完成一个teamwork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的合作和互助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外活动,并且多多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养成各种美好的品质,才能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3.4培养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小学生正是习惯的养成期。这段时间的个人习惯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当从细节去培养一个学生。比如平时认真读书,要会收拾书桌,要有礼貌等等。这些小细节对于一个人美好品质的养成都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督促作用,同时也有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光明新区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效性现状

1.实践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大多以自我的感觉为中心,重视自我的愉悦,但是现在很多实践活动缺乏新意,大多还是以植树、帮助老人、体验环卫工为主,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们,已经无法提起对这些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实践活动是要学生参与的,教育是要学生主动接受的。如今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实践活动却缺乏新意,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在第一步上就失败了,那么德育的实效性就更无从谈起。只有实践活动注重内容,与时俱进,才能贴近如今中小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这样社会实践才能达到目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凸显出来。

2.德育目标的政治性

目前,大多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过多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却往往忽略最贴近学生生活。由于政治性目标,实践活动的组织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注重功利追逐政绩的情况,使得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内容空洞。在实践活动中忽视德育的实质和效果,忽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没有对中小学生的文明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现在学生的德育内容教育,多强调党政的光辉、宣扬我国革命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对于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社会公德教育、信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用的德育内容却涉及甚少,这并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活动内容勇于创新

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新媒体的使用,迎合当前中小学生了解信息途径多元化、差异化的现状,开发新的实践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中小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引导他们去主动发现自己可以参与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自己提议自己想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由之前的组织方变成学生行动的保护后盾,这是一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实效性有效方法。能够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重视社会实践和相关德育教育目标的结合,通过新颖形式与德育目标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愿意主动的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注重体验式的教育,把口头的被动说教转化为亲身的主动式感受,学生自然能从活动中体会到应该体会的品德教育。主动体验德育的实效性比被动接受德育的实效性更高。

2.德育目标注重实际

目标是行动的灯塔,目标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行动的质量与效果。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体系,放下高高在上的政治性,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在社会实践的德育目标制定中,要秉承德育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参与意识。以中小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为重,帮助他们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其整体素养才能得到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政府、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努力,而学生是根本,将目标放在学生身上,德育的目标真正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统一。

作者:钟东平 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第8篇

摘要:公民道德教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研究和探索推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目前学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利用校本课程建设道德教育阵地、发挥德育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和落实家校共建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一些探讨,以期能对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继续广泛、深入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方法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中小学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广大中小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德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道德教育阵地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取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将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课、《政治》课或者《思想品德》课之中,依赖课堂开展理论教育,同时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会等常规德育阵地进行教育。课堂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甚至演变成单纯的试卷评估,而不能与常规德育阵地较好地形成合力,以致影响了教育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学校已经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写方面探索出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大多数仍然属于教学研究范围,德育类校本课程和教材较少,其实充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阵地,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地方风土人情和民族、社会习俗各异,其中处处渗透着道德教育的文化因素,是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对道德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公民道德规范与地方特色传统习俗、民族礼仪和社会风俗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且适合学生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德育校本课程和教材,并将其作为新的道德教育阵地。

二、切实发挥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开展活动有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形成了共识,现在各地中小学除常规德育阵地之外,基本上都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典型事件(例如好人好事或支援灾区)开展道德教育,但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以及社会实践往往重视不够,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所期望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唤起对道德的追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体验、判断和选择,促进思想道德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形成健康的道德规范理念并以之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将“校外社会实践”作为重点内容,说明了国家希望通过改革引导学生投入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去,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外社会实践不能是走过场或简单地去工厂、企业看一看,如果是这样那仅仅是理解了“实践”的字面含义。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更应注重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按照公民道德的具体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参与社会公益奉献的观念,并把国家、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一贯的自觉行为,以此作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活动的效能,切实促进公民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找准家校共建工作的德育落脚点

家庭和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与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只有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巩固教育成果,促进中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遗憾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唯分数论社会背景下,家长、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地方出现了仅靠德育处或政教处单独推动工作的“一条腿走路”现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家校共建对于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沟通、交流和探讨,可以让家长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高度。学习成绩在特定阶段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有重要影响,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则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更广泛地包括了融洽家庭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和传统美德的延续等重要内容。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研究优势,将深厚积淀的教育经验转换为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与途径,办好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找准家校共建工作的德育落脚点,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层次与效果。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极其需要正确的道德方向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在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进行探索,既要发挥传统教育方式的长处,又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更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让公民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用青少年乐于接受且卓有实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整体提升他们思想品德素质,通过他们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时代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公民道德基础。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网络环境 道德教育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世界需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 我校系农村乡镇学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农村中小学生上网的实际和认识特点、心理需求出发,确定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采用调查研究、行为研究等研究方法,达到了“掌握上网技能,遵守网络道德,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如期目标,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我校现象分析

        我们从一些表象,透显出了我校德育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逐步加强。全校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文明上网优良率逐年上升,2011年上学期仅45.5%,而2011年下学期上升至91.6%。学生基本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爱国、守法、无害”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这两年中,我校无一人因沉溺网络而逃课、辍学,无一人因沉溺网络、约会网友而私自出逃。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们一改过去仅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变成了书本、社会生活、互联网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越来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适应时展的需要。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接触的知识更加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不知不觉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突出。2010年,我校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与以前相比,在全县排名由第5名提高至第3名。

        4.师生关系明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前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经常遭到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训斥,逆反心理强烈,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接受,老师视其为“问题学生”,师生矛盾重重。通过开展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学生配合老师网上查询资料的要求,不敢面谈的话,不敢坦露的心声,都能通过网络交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和谐,教学相长。

        5.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路子不断扩宽。在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镇党委、政府组织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我镇境内的经营性网吧,为学生文明上网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用网络环境开展德育工作,是适应时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二、措施与策略

        我们组织全校1000名七年级至高三段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实施统计分析策略,具体如下: 

        1.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网络,做好学生上网的教育工作。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网络对中小学生更是充满了诱惑。在我校,信息技术课、网页制作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利用网络的正面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防止了学生忽视正常学习、沉溺于网吧、陷入网络陷阱的负面影响。

        2.以共青团为载体,积

极建设班级网站、校园网站(wcntzx.com)德育专题。在校园网上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共青团为阵地分别建设共青团主页,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站点里“德育动态”、“德育论坛”、“班级管理”、“主题班会”、“心理课堂” 等专栏既让学生丰富知识、净化心灵,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 

        3.在网络中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网络拓宽现实的空间。学校网站开通了心理咨询栏目,有专任心理辅导老师陈玉镯负责,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在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容易沟通。

        4.召开网络德育教育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利用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开展“告别陋习,文明上网”的签名活动,展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育人环境。

        事实证明,只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实际,从农村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出发,构建起“正面引导,先入为主,疏导与矫治并重”的农村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就能实现“掌握上网技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文明上网,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化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0,7。

第10篇

结合近年来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调研情况、德育工作实践经验和思考,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议案内容如下:

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研:中小学生自身情况分析。中小学生不论从生理上还是到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激动,思想上容易偏激,不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同时,由于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程度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

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分析。汽车区学生以一汽厂区子弟为主,家长多数是产业工人,也包括新区划入的农村子弟,他们生活在车城小社会当中,家庭环境较为优越,家庭教育却相对薄弱。家长成才观扭曲,“重智轻德”,对学校、老师和学生期望值过高,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不能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结合孩子实际规划其未来发展,结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5+2=0”的现象。同时,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过多溺爱,养成任性、自私、劳动观念差等不良习惯,缺乏锻炼,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责任感。另外,一汽建厂50多年,居住环境整体优于市区,邻里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往来,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沟通交流能力差。

社会因素调研情况。当前不良社会现象、风气以及不健康思潮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已为全社会所重视。现实社会中呈显出的不良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的普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发未成年人智力、娱乐身心的同时,也在传播不良信息,使一些未成年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手机的普及,一些不健康的短信也蔓延在未成年人当中。另外,区域内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寥寥无几,而网吧、台球厅、游戏厅、按摩等娱乐休闲场所比比皆是,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学校周围。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状况分析。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中小学校积极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努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但个别学校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占据重要位置,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待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教育的偏差。另外,开发区新区的中小学校城乡教育环境差别较大,城乡学校德育队伍年龄和业务能力差距明显,尤其是农村德育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再有,教师师德建设需要加强,个别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上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不理解和尊重学生,甚至歧视和厌恶学习差、有缺陷不足的学生。

加强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汽车区中小学生2万余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汽车区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未来几年或十几年,他们是汽车区建设的生力军,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未来开发区竞争力所在,是开发区发展的希望所在。结合当前我区实际,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加强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家长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二要加强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三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不能一些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四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发挥学校在德育功能建设上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调整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教育能力和广大教师教学与德育整合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德育教育实践研究,开展各类形式的德育活动,探索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四是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和谐社会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就社会而言,各界都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观念,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关心、支持和配合学校、家庭开展教育工作,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发展先进文化,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11篇

文章分析了基于“管育并重”的中职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同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发展,并阐述了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德育模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管育并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时期,中职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下学习成长。因此,中职学校要在“管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下建立起德育模式,对学生开展关于管理、教育和德育的工作[1]。

一、基于“管育并重”的中职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的区别

“管育并重”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和教育。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制度管理和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德育教育的模式。在过去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使用的是传统的德育模式,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尽管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和传统的德育模式都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但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与传统的德育模式相比,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的方式不同

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的,没有将德育运用到与学生有关的实际生活当中,而是让学生觉得学习德育和走程序一样,学完之后即使已经理解了德育的内涵,也不会觉得和自己的生活有太大关系。这是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则是对中职学校的所有人员进行德育理念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对教职工德育理念的培养。比如,可以在学校教职工会议上对教职工进行德育教育,并让在校教职工进行相互监督,使其以身作则,做好学生学习德育的榜样;在校园、班级文化宣传栏上张贴德育内容,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德育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德育贯穿在整个课堂细节当中。通过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关于德育方面的认知,相对于传统德育教育的开展来说,更容易让学生去接受。

(二)教学内容的不同

中职学校之所以开展德育教育,就是为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德育之后能够将当中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德育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然而,在过去的传统德育教育中,课堂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根据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解说时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而且课本的例子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太容易能够接受。因此,在过去,学生对德育教材的内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能够通过德育考试,不得不进行死记硬背,这完全违背了德育教育的初衷。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则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延伸到了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前文提到对两者开展方式的对比发现,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的德育教育内容还体现在了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对德育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校园生活来进行学习。通过校园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在学习德育时也更容易接受教材里面的内容,学生在校外对德育内容进行实际运用也更是水到渠成。

(三)对学生的影响不同

根据前文对中职学校传统德育模式与新德育模式进行的比较,分析出两者在开展方式与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说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也更全面,更有利于学生将德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实现德育发展。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德育教育,而是笼统地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降低了学生对学习德育的兴趣[2]。因此,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是根据过去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而改进的新型教育模式。针对前文因为传统的德育模式没能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做了很大的改进,尽可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二、基于“管育并重”的德育模式的建立

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建立与小学、中学德育模式的建立有较大的不同,尽管看起来这三种管理模式相似,学生年龄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小学的德育模式可以利用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来进行简单的德育教育。这是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但接受能力比较强,学校可以通过课堂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讲授德育中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中职学校的学生则不同,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比中小学生要成熟,通过一些规范可以让学生养成律己的习惯,而且在主动实践能力上也比中小学生要强,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所以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学校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在学校文化管理宣传栏上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宣传德育教育;在学校各个角落贴上与德育相关的熟语或标语,如楼梯拐角、教室走廊以及宿舍入口处等,让学生可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德育,随时学习德育。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对德育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在德育上的发展。值得的注意的是,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发展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中职学校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做到规范自己德育方面的行为,提高自己学习德育的能力。这也是中职学校“管育并重”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德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还应该创立起对学生德育教育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人文德育环境,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周围有修养的人的带动,学生可以很快就进入到德育学习当中。中职学校要想创立一个良好的德育人文环境,就要求学校所有的教职工都要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德育的榜样。比如,学校可以先对教职工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然后让教职工在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将德育渗透到与学生相关的各个细节当中,如课堂教学活动、课间交流、课间活动等。而且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时,也要将德育渗透到对学生的生活规范当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职学校在管理教育方面的要求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在“管育并重”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最终将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结语

与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对比,中职学校在“管育并重”的基础上建立的德育模式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渗透的德育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过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陈海清 单位:湛江市麻章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措施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一直以来德育教育都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工作难度逐渐增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作为中小学生,由于对社会上的事物缺乏判断力,无法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全面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阶段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因此,班主任必须具有以德服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爱护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班主任通常是由任课教师担任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对班级的日常事务进行相应处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班主任如果不对学生负责和缺乏奉献的精神,是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除了做好这些本职工作之外,更是能够抽出大量时间开展班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情况,并能够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具备的,此外还有专业的德育教育水平。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熟练掌握德育教学的规律,针对不同学生通过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与寻找友谊等。中小学教学阶段,一个和谐的集体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德育教学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德育教学工作来讲,开展班集体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班集体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班级内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学生要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班级活动,全身心投入到德育教学活动中去,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友谊、快乐以及美丽的追求,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除了开展班级活动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班级环境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解决日常班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摆脱传统德育教育思想的束缚

现阶段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以思想灌输为主。近几年来,虽然德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增加了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在的德育教学工作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德育教学的影响。目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德育教学原有的意义,与德育教学的目的性是相互违背的,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所以要对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打破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教学水平。班会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小的奖惩措施到班会中来。如对于积极举手发言并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多次不参加发言或不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学生给予一点小惩罚,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又活跃了班级的氛围,有效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尊重理解学生,并对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多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状况,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付诸行动;并且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相关建议,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在学生的一视同仁方面,要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对于优秀学生不偏爱,对于困难学生不忽视,用心平等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对学生推理、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某种思想、原则的单纯灌输。另外,班主任要明确教师只是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德育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在德育教育教学方面能有效突破,班主任应该掌握学生的发展现状,顺应时展潮流,来营造一种更加友好和谐的集体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五、充分了解学生,因人施教

教师不仅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关于学习、家庭、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及时解决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问题,采取因人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不仅仅是学生的班主任,同时也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比如,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比较忙,对于孩子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少一些,在家里并没有很好地对他们进行监督与管理。班主任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谈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这样的,是因为没有家长的约束,还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陪自己而已。如果是因为缺少管束,可以找学生本人进行谈话,寻找一些适合自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是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可以找家长进行谈话,希望家长能够在工作之外多抽出点时间陪孩子交流。

六、结语

总体上来讲,提高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班主任身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要对自己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避免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周勇.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讨[J].教书育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