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5 16:2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第1篇

民族音乐是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将民族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普及并加大其影响力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句话说的就是民族音乐在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好民族音乐,将民族音乐带入中学课堂,一方面可以普及爱国主义社会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整体素质。本文将首先从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中的地位和在初中音乐中的地位开始分析,结合它的发展现状,融入新课标对于音乐教学的要求,最后对民族音乐进行总结反思议,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和意见明确落实到实践中。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目前,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民族音乐教学依旧存在较大问题。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浩如烟海,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首先得认清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反思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谬误,将民族音乐带进中学课堂。首先要以激励式的方式鼓励学生去学习民族音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结合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重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式,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感受,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且加以巩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度,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各要素的完美结合有效发展。比如,教师在教授江苏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川江船夫号子》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使用PPT展示关于川江船夫摆渡过江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情景为画面配合适的音乐,等到学生有了思考然后讨论的过程有自己的看法之后,再让学生完整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此时学生会感受到听到的乐曲和自己理解的情境十分相似从而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教师再为学生介绍这首曲子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音乐要素对于曲子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话语引导和情景启示,使学生有一种多维式的体验,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极为重要,教学目标设置的难度适中,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并且适当地和其它许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在点点滴滴之间。在此,仍是以江苏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丝路驼铃》为例来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展示介绍新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讲解新疆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事业,另一方面则可以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轻松氛围。民族音乐是塑造青少年人格、提高素质和修养的主要方式,更是传播弘扬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和文化,而民族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强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者:康东珍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启悟中学

第2篇

【关键词】优化 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21-01

“四种关系、五种优化”是我校程显栋校长提出的教学先进理念中,其中第一个优化就是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第一关,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线。教师应依据各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内涵

优化教学目标是有深刻内涵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所谓“科学”,就是要符合教材、参透教材,重点要突出,特点要鲜明,难点要攻克,并有一定的亮点;“多元”则是鼓励教材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可局限于本科教材的内容,也不可拘泥于参考书初设的目标,宜旁征博引,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并采用更多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和“明确”则是体现在教学目标设置的细节上,目标共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质效?针对不同的学生,又应该有怎样的调整?这些都应在实施教学之前有具体、明确的设置;最后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可测”性,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也是为教学质效服务的,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收获和感受如何?教学质效又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设置要经得起课后的检验和考查。

二、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按照以下三点要求: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③教学要求必须是明确的。为了制定好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老师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备课标、备教材,还要认真备学生。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的。音乐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面:①情感态度价值观;②过程和方法;③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潜心研究教材内容,仔细研究学生现状,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目标的几个实例

本人在八年多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惑,也积极思考着解决的方法。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本人关于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的思考。

实例一:在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歌曲《采茶舞曲》和《龙船调》。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感受《采茶舞曲》、《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本人认为这个目标设置的不太合理。这两首歌曲都是中国地方民歌,分别是用江浙方言和湖北方言演唱的。这两种方言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歌曲演唱中也是妙趣横生的。但是教学目标中却让学生从头到尾当哑巴――只是感受和演哑剧而已。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大胆优化教学目标为:通过欣赏两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江南音乐风格及方言特色,并尝试学唱(片段)和表演。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方言非常好奇也很乐于学唱歌曲。在我的范唱和引导下,学生跟我互动表演,课堂非常活跃。于是这成为本人比较成功的一节研讨课。

在这个案例中,遵循了“科学、多元、具体、明确、可测”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优化。其一,行为主体是学生,让他们参与更多的活动,不再让他们当“哑巴”;其二,行为动词是具体的,他们说了、唱了、也演了,不仅从中体验到音乐风格,更感觉到快乐;其三,教学要求是明确的,学生学会歌曲中的几句方言和几句歌词,能与教师互动表演。

实例二:在第十五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中,第一课时的教材内容是歌曲《走进》,其教学目标原是:能够比较准确的用轻声演唱《走进》,并尽可能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本人认为这个教学目标也制定的不太合理。这是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结构为:引子+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结束句。歌曲的引子和前半部分均为散板,节奏自由、多切分音,且旋律极为高亢、宽广,具有高原山歌的特色,难度非常大;而后半部分则截然不同,旋律优美、情绪明朗、节奏感强、带舞蹈性,难度并不大;最后结束句与引子及前半部分相呼应,又是自由高亢,更有一个最高音的延长,难度极大。如此复杂的歌曲,就算音乐教师也未必能唱的好,更何况是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呢?而且,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载歌载舞,而在教学目标中却未体现歌曲的舞蹈性。因此,我把教学目标优化为:欣赏歌曲《走进》,学唱歌曲的后半部分,并体验藏族踢踏舞。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基本只能唱出歌曲后半部分,感觉不到压力也比较有兴趣。在我的示范和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藏族踢踏舞的一种基本舞步(教材中有这个课后作业,而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这个作业),这种舞步节奏感强,与歌曲的后半部分非常契合,学生在《走进》的音乐中载歌载舞,课堂非常活跃。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材 主题单元内容

进入21世纪,上海开始全面进入了二期课改时期。在二期课改中,初中音乐教材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了音乐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轨迹,也展现出了音乐教育对提升个人素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注重音乐表现力培养、强调音乐实践创造,新教材的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有利于他们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加强。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中将单元式的人文主题结构代替了以往教材的课时结构。这种“主题单元”式的编写模式强化了音乐的审美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音乐的人文内涵。但如何运用音乐教材这一新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课程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素养,更能促使其获得自主发展空间、提升自身能力,已成为了每一位音乐教师所需思考的问题。一成不变的教学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与个性发展,还会使教学变得刻板、无趣。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感到,强化“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思考、实践新教材的运用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其音乐潜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认识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教学内容不同安排的必要性又是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教材的编写模式,即“主题单元”模式进行了解与认知。

一、对主题单元编写模式的认知

二期课改下的音乐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课程。它在继承一期音乐课程的基础上更强调课程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正如二期课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给予学生应有的学习选择权,为他们提供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学习内容,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为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里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①作为音乐课程理念的物化载体,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以审美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了一期教材的编写方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主题单元式的编写框架就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以单元为组织单位。用一个人文主题作为单元标题,并将此作为一单元教材内容的主线。所有单元中的内容都为扣准该主题而组合在一起。这种独立单元主题式的组织结构,丰富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理性与感性的有效认识,较好的帮助了他们相关审美经验的积累。

同时,纵观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内容,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以六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为例,教材第一单元是以讴歌社会,国家为主的主题,第二单元则是反映学生校园生活主题,第三单元是外国音乐作品风采主题,第四单元是中国民族音乐主题,第五单元则是音乐与姊妹艺术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中的主题安排不仅体现出了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的联系,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有了连续性与系统性。

笔者认为:对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与重组,是当前教学中一个重要步骤。我们需要打破以往依靠课时结构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从而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愉快的投身音乐实践活动中,提升音乐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选择与重做之必要性

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不再以知识技能作为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将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每一主题单元中,教材内容按照听、唱、奏、动实践活动方式,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组建在一起,从而使音乐教材内容即具备音乐活动特性,又增强了人文内涵,显得丰富而广泛。二期课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面对各具特性的学生,仅仅依靠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挥教材本身的教学功效。针对学生特点,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所处理是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可选内容的出现,更说明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设计,在增强教学创新性与灵活性之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对待教材中的内容,首先,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拥有的特色,将同主题下的不同音乐作品进行选择性教学。例如有些学校在器乐教学上还未具备充沛的硬件条件,但可以在欣赏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有些学校具有合唱特色,教师则可以在教授歌曲时多加入一些多声部的训练,让学生在歌唱中不仅增强实践体验,也从中获悉歌曲演唱特色的由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此外,音乐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学校艺术节活动,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更为整体化,多角度的实施音乐教学。以我校舞蹈主题艺术节为例。教师将教材中的舞蹈活动与舞蹈创作放入艺术节中,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力。而在课堂中,则通过欣赏、讨论等活动环节增强对舞蹈的本体认知,提高对舞蹈美的鉴赏能力,进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最后艺术节的综合汇演中,同学们充满热情的舞蹈不仅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的喜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的融合。由此可见,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给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教学弹性,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才能更好的强化其音乐审美体验。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效率。以六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教材为例。该单元以“亚洲风采”为主题,通过欣赏朝鲜、印度、日本等不同地区的亚洲音乐,演唱印尼民歌,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亚洲各地音乐文化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教学实践,笔者展示出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与表2)

从表面看来,这两组教案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都是运用了教材中欣赏、歌唱、音乐知识等环节中的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自身感受来获得审美体验。但两者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第一课时为例,表1中的第一课时是以欣赏朝鲜民歌《阿里郎》为主。因此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聆听、学唱歌曲《阿里郎》,了解朝鲜音乐的长短节奏,认识朝鲜民族乐器长鼓与伽琴,感受不同版本阿里郎的共同特点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朝鲜音乐的特点,加深对朝鲜音乐文化的理解。而表2中的第一课时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朝鲜与印度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亚洲地区音乐风格。两者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点,各有特色。前者通过对一个地区音乐文化的深度感受,让学生多角度的丰富审美经验,进而增强对亚洲音乐的感受。而后者则是通过感受多个地区音乐文化来激发学生对亚洲音乐的兴趣,丰富体验。

这种教学内容的重组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一般而言,音乐教师都会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学工作。每个班级的音乐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当面对音乐感觉较为敏锐,且对音乐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群体时,我们可以通过加深音乐的认知程度、拓宽音乐学习范围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表1 就适合这类情况。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深、拓宽,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在感性体验音乐美同时,也能通过理性思考,初步学会一些探究地区音乐特色的基本方法,即从乐曲风格、伴奏乐器、不同版本的音乐比较探索出地区音乐,乃至于文化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而更为综合的认识音乐背后的人文特点。而当面对一些音乐学习兴趣不是很高,音乐能力一般的学生群体时,我们则可以运用表2中的教学方案,通过介绍丰富的音乐作品类型,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感官体验,从直接感觉中渐渐获得审美愉悦,调动其自身的音乐潜能达到审美状态,激发起对音乐学习的欲望,进而提高音乐实践活动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教学环境后,需要运用“用教材教”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能更好的实现了“一切为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对主题单元下教材内容选择与重组后所产生的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能感受到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与重组对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我们再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之时,也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积极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挖掘单元主题的审美价值。教材中的每个单元是一个拥有人文主题的单元。在此单元主题下,教师可以用分主题来贯穿分课时。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欧洲风情为主题。教师在安排课时之时,可以设定“炫彩多变的欧洲音乐”、“美丽热情的歌声”、“高贵典雅之声”几个主题。从不同的音乐风格来确定主题,从而让学生在聆听、实践、思考、探究中,不仅可以享受音乐的美,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也可以发现并掌握欧洲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从而感受出音乐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欧洲音乐文化。这种分主题的确定能较好的把握音乐的人文主题,也有利于教材选择与重组的逻辑性与规范性。

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重组必须以音乐内容为核心。二期课改下的音乐教材拥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也增强了人文内涵与实践活动环节,如配乐诗朗诵、古诗朗诵、情景创编等等,这些都为丰富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教师在选择、重组、丰富教学内容之时也应该明确音乐是课程的核心。在备课之际,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把握音乐教材中的特性,在自身观念中建立起以音乐为核心的想法,努力让学生多方位接触音乐,了解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同时又不失音乐课程本身之核心地位。这一点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在把握主题、建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处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音乐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需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深度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音乐能力,才能更好的整合教材,用好教材,真正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与文化功能。

注释:

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38

参考文献:

〔1〕谢乙祥 《对人教版音乐教材主题单元式编写方式的几点认识》.《音乐园地》;2010年第3期.

第4篇

一、对比式“沉潜”――通过生活体验

寻找音乐的模仿性

艺术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提供了艺术家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从而使其在提炼和升华后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欣赏者,是否也能从“生活体验”出发来欣赏和聆听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美洲乐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由巴西作曲家维拉・罗勃斯创作的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就是一首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整首作品从火车启动到途中行驶,最后到达终点,好似带领听众做了一次巴西乡间旅游。②于是,笔者从生活中的音响体验出发展开了教学。

案例1:管弦乐曲《凯皮拉的小火车》教学片段

(一)情景导入:让学生听辨一段火车从启动、加速到靠站的自然音响,并用图形符号或自己的嗓音加以模仿。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以下的图形符号。

图1:

(二)新课教学:首先完整聆听一遍《凯皮拉的小火车》,整体感受乐曲欢乐的情绪和模仿农场工人凯皮拉乘车上班的场景。其次,唱一唱农场工人上班路上哼唱的悠扬曲调(主旋律),通过分段聆听引导学生寻找音乐家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用什么乐器来模仿自然音响的,音乐音响与自然音响又有什么不同。(音乐音响更富有情感,更具有一种欢乐美)最后总结如下:

表1:

音乐结构 引子 主题呈示 尾声

音乐内容 火车启动 途中行驶

(行进1―临时停靠―行进2) 到达终点

主奏乐器 巴西体鸣乐器 小提琴组、管弦乐、巴西体鸣乐器、长笛 管乐组、巴西体鸣乐器

主旋律的出现 行进1:第一次呈现(小提琴组)

行进2:第二次高八度呈现(长笛)

之后,再次完整聆听乐曲,对乐曲进行深入的体验,让学生随音响进行模仿(用动作模仿火车启动,哼唱主旋律等),从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总结音乐特色:

图2: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实践,笔者发现,从生活音响导入音乐音响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对音乐音响的体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见图3)。其中,聆听并不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唯一途径,“与其说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是‘听’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唱’出来、‘奏’出来的,是‘表现’和‘创作’出来的。”③在这一课例中,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形谱”的方式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因为图形谱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可以把音高、节奏、旋律走向等要素标示出来。另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法国作曲家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做出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

图3:

二、体验式“沉潜”――通过体态律动

感受音乐的文化性

体态律动学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建的。体态律动又称“和乐动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通过训练使学生耳聪目明,反应敏捷。④ 教材中的探戈舞曲《化装舞会》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作品,被誉为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其中,坚定自信、铿锵有力的探戈节奏,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摆动起来。于是,笔者抓住了这首作品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其中的韵律感,让动作成为音乐的“化身”。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设计如下:

案例2:探戈舞曲《化装舞会》之“体态律动”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1:“甩头踏步”

这种“甩头踏步”的体态律动法是为A段的主题a设计的。其中,第一小节是四个带顿音的八分音符,用左右交换踏步的声势来模仿,并注意稍强的力度和较短的时值。第二小节第一个八分休止符用双手击掌,紧接着两个半拍是一个甩头的动作。甩头的动作需要干脆、利落。最后,用一个上升的弧线手势来表示旋律中半音的上行。

图谱1:

旋律

节奏

踏步

甩头

击掌

手势

除了设计具体的动作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在有限的课堂空间范围内可行性的空间行走形式。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种方式:1.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行走;2.以小组为单位行走;3.两排相反方向直线行走。

图4:

片段2:“蹲起跳跃”

由于B段主题a的旋律是一个连断结合的音型,并且有一定的高低起伏,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种“蹲起跳跃”的体态律动。第一小节前四个音是先下行后上行的波浪式的行进,蹲起的动作可以很好地与其配合。第一小节第三拍达到了乐句的高音处,学生刚好做完一个蹲起,身体处于最高的直立状态。后面三个是下行的八分音符,短促而轻巧,用向前跳跃的动作来加以配合。

图谱2:

旋律

节奏

蹲起

跳跃

以上两个“体态律动”的设计虽然看似简单、童趣,但在学生们律动的过程中,他们正不知不觉地浸润在探戈音乐文化的世界中。首先,通过这两个“体态律动”,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乐曲中探戈音乐的典型节奏。而且这种感受是极为深刻的,是一种身心完全投入的感知,在课外他们会随口就哼唱出来。其次,片段1中的“甩头”动作,本身就是探戈舞蹈的一个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在律动练习中,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完成这一快速的动作,并且对这个动作有较为强烈的印象。在这一动作的铺垫下,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揭示这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接着,继续深入下去,让学生细细体会到探戈的热情是深沉内敛的,并且蕴含着一种沉思似的、伤感的文化特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探戈文化内涵。

三、创新式“沉潜”――通过即兴创编

体验音乐的多样性

奥尔夫曾对“即兴创作”有过这样的论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为这些乐器设计音乐的方式,是从在乐器上演奏本身产生的。在这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即兴艺术,起很大的作用。”⑤ 因此,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自己创作音乐无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受到学生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音乐课内让学生进行原创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过,创作不一定需要原创,也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改编,尤其是选取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比较熟悉的曲目,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多样性。在教材中,《红河谷》是一首在北美洲广为流传的民歌。该曲旋律优美流畅、结构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学会。于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笔者采用了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进行口风琴合奏教学的形式。具体如下:

案例3:口风琴合奏《红河谷》课堂实录

(一)小组合作练习及展示

1.小组合作练习、老师按小组进行指导。

2.各小组展示:

第一组:加装饰音(颤音)

(1)表演形式:第一遍用“哼鸣”哼唱(加碰铃),第二遍为口风琴齐奏(主旋律,加颤音、口风琴)。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二组:速度对比,有前奏、间奏、尾声

(1)表演形式:口风琴齐奏(单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中速;第二遍快速,加入三角铁)。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三组:加指挥,变化音区(高八度)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加入指挥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力度弱;第二遍二声部,主旋律高八度演奏,力度强)。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四组:运用多声织体(旋律+伴奏),合作联奏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三遍(第一遍合作联奏;第二遍单声部齐奏;第三遍加伴奏声部)。

(2)其他组评价、打分。

第五组:对节奏进行创编,加入“刮奏”

(1)表演形式:口风琴合奏(二声部),演奏两遍(第一遍单声部;第二遍加铃鼓,加入变节奏的二声部)。

(2)其他组评价、打分。

3.老师演奏:演奏G大调的《红河谷》,学生感受调式的变化。

(二)全班口风琴合奏《红河谷》

1.全班合奏,讨论演奏形式。

2.全班展示,其中关于学生评价需要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表2:

表演的整体效果(很完整、很流畅或比较完整等)

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好、一般、较差)

音乐要素的表现

旋律:是否流畅、优美

速度:稳定或不稳定,快、慢是否有对比

节奏: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具体描述其变化和产生的效果)

力度:是否有变化或对比

织体:单一或丰富,单声织体或多声织体

音色:单调或丰富(打击乐器、人声)

表演的设计(有新意的地方或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足的地方)

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见图5)、小组展示(见图6)、全体合奏,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被不断地挖掘出来:有的小组改变了节奏,使原来抒情的旋律,变得活泼、幽默;有的小组加入了伴奏,使乐曲的织体更加丰富;有的加入了人声和打击乐器,使乐曲的音色更加多彩……在课堂的最后,笔者又让学生重新用单一的人声演唱了《红河谷》,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哪种表演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有了创作和展示的体验,学生真正可以试着从创作者的角度来体悟作品并感受异国音乐风情。

图5:

图6:

四、结 语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而且这些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美洲音乐为例,其中就包含着古巴的哈巴涅拉,巴西的桑巴,阿根廷的探戈,墨西哥的马里亚奇等多种音乐文化类别。对于教育而言,音乐教育在本质上也应该是体现多元文化的,初中音乐教材内容“美洲音乐”单元中所涉及的作品只是沧海一粟。因此,如何从有限的音乐作品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通过参与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欣赏美洲音乐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欣赏音乐的方法千变万化,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本真,探寻音乐文化。

注 释:

①参阅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②参阅吴斌、曹理《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

③郭声健《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第81页。

④引自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第5篇

【关键词】民族 音乐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66-03

2006、2007我国年公布的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2008年初,文化部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11人榜上有名。这些传承人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年事已高,平均年龄达66.7岁。另一项对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可见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时间紧迫感和任务的艰巨性。针对这种情况,广西各级各类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相应措施。近年来,广西的音乐教师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打造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关于如何看待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等人提出三个隐喻。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民族音乐教育亦是如此。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见图1、图2、图3、图4):

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套餐1重点以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划分。

注:广西壮、侗、苗、瑶等不同民族都有属于他们的歌舞乐,套餐2重点以各民族声乐、器乐、欣赏和创作的学习领域划分。

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的不同,套餐3重点以学校层次划分。

注: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套餐4重点以教学设备、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划分。

四种套餐课程设计中既从广西的民族音乐风格、学习领域、学校层次、教学条件方面考虑,同时又要从广西的文化、素质、特色、发展、整体与个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套餐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以学生素质培养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学生素质的形成为终极标准;力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广西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第二,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发展创造空间。第三,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协调同时追求个性发展、满足个性要求、体现个性差异。实践证明,以上四种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套餐的实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阶段。本文试以广西崇左地区天琴音乐文化为例说明。

确定课题:《天琴音乐文化》

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深入广西崇左地区,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及传承推广天琴音乐文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搜集资料: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金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涵着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

总结整理:龙州天琴是壮族三大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壮话称为“鼎叮”,用葫芦制作,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马等部件组成,音域宽,音色清凉、圆润、甜美悦耳。作为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天琴具有独特的骆越文化传统见证价值。在龙州境内,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必定有天琴弹唱表演节目。2007年1月,龙州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与发展天琴艺术注入更多的动力。

交流评价:天琴的表演形式为边弹边唱边打脚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明显、轻盈跳跃的特点。演唱上运用龙州方言的进行歌唱,音乐上具有清新、优雅、又富有神秘色彩。

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一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分类教学。本文试以以下两个课例来对此加以论述。

课例1:《演奏》

用电子键盘打击乐模拟民族打击乐器演奏。

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流行一种古老的音乐――锣鼓乐,它主要是通过击奏各种不同形制的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而产生的一种节奏性音乐;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模拟,如汉族锣鼓乐、瑶族锣鼓乐、苗族锣鼓乐、毛南族锣鼓乐等。

课例2:《演唱》

同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方法。以在音乐教育学课程中开设广西民歌这一课为例。

课前准备:按广西壮、侗、瑶、苗、京等少数民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布置专题任务,学生分别搜集一个民族的民歌资料并备课。

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主讲的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广西某一少数民歌,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年代、特点、流派等,向全班同学作以详细介绍。教学环节的第二步:主讲的学生现场进行演唱两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将该作品所表示的意境、内涵、技巧等,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作以说明。教学环节的第三步: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对主讲的同学进行品评或补充说明。教学环节的第四步:全体同学提出问题,然后由主讲学生和该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教学环节的第五步:由教师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并补充和完善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布置下周作业《广西民歌演唱会》。

(三)运用对比法教学

主要可运用专题比较法、表现手段比较法、体裁比较法、相同题材比较法、风格比较法、时代比较法、结构比较法、相同单元比较法、不同单元比较法等对比法。在运用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准比较因子,贴近学生思维要求。同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例如,我国的大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俗相近,其音乐风格与我国西南地区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越南音乐与广西京族音乐同源;缅甸泰国等地的泼水节风俗与我国云、贵、川的傣族泼水节风俗一样;东南亚民间常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和乐器,如越南的竹筒琴、印尼的昂格隆等,我国西南地区,人们也用竹子做芦笙、口笛等来传情达意。这些对比有利于我们进行跨地域跨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蕴藏着巨大的音乐文化资源。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艺术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如歌圩文化、壮锦艺术、花山壁画、山歌文化及铜鼓艺术,它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用唱歌来表达感情,表现生活的传统。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得二声部或三声部山歌。农历三月三日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据《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的普查统计,共收集了各族不同曲调的民歌达三千多种。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演唱的歌种有壮族的德保“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靖西的“下甲山歌”那坡的“西伦山歌”;田东的“歌”;田阳的“古美山歌”龙州的“金龙山歌”和“霞秀山歌”;马山的“三顿欢”;崇左壮族民歌短衣壮的送客歌,敬酒歌,催眠瑶等民族歌舞。这些歌曲都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并传唱开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民歌博物馆。

近年来,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地建构和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开始尝试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音乐课程资源,传承和宣传本民族音乐。如: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天琴教学、江南路的民族乐队吹奏啵咧(壮族吹管乐器)、南宁第十四中学的独弦琴的特色教学,三江基础学校的侗族大歌和多声部音乐等都是成功的典型范例。通过学习广西不同地区学校的校本资源特色,不仅为学校如何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提供借鉴,也有利于加强各学校之间对民族音乐教学的交流。

合理进行专题拓展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广西的当代民歌、创作剧种、流行歌节、名家讲座和音乐人物等。介绍广西解放以来,创作的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文艺作品和经典剧目。另外包括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民间人物,形成一个具有探究性课题的民族音乐扩展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突破以往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呈现多媒体间的整合交互并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要求。学校音乐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如图5:

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围绕欣赏、演唱、演奏、舞蹈、即兴创作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见图6)。

在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从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教学需要,考虑本地区教育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扬长避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管理课程资源。二是经济实用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注重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目标,讲究“实用、管用、够用”,重视对已有资源的改造和利用,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脱离实际需要的做法。三是共建共享原则。各市、各县、各学校之间要逐步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机制,加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乃至不同地域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打造教师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脑力劳动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理念拓展到教学以外的所有人身上,音乐教师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与学生的“共振”感。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如2010~2011年由广西艺术学院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自治区师资培训项目――小学、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子项目的培训工作,共培训学员245名,均受到学员的好评。根据2012年7~8月广西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最新信息统计,音乐学科的学员参与情况如下:

以上统计信息体现了网络学习平台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的优越性。更新知识结构包括音乐专业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掌握,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区域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音乐教育,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知识层次、更新音乐教师的知识观念。通过网络的形式给教师构建一个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一是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资源总库。建立以连接各校园网站为平台,以资源应用与管理为核心的网络资源总库,包括电子音像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媒体素材、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题库、网络课程、教学工具与软件等内容。二是建立音乐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以音乐学科或音乐学科内的某个模块(或单元)为主题,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搭建一个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平台。提供包含必修和选修在内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多元化的交流协作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学生作品及研究性学习案例等内容。此外,可以建立音乐教师博客网站,用于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成果、信息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2010(1)

[2]覃贤珊.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4)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南宁,2010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阶段学生的信息知识、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子女占学校总学生数的1/3,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明显。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利用学生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愉悦地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含义

所谓“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组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3~4人)在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教学软件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研究、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优化思维品质,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分层式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1.分层次,调查摸底

学期初进行一次基础水平测验,根据学生的测验成绩、接受能力,再结合上一学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A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且学习能力强,自觉性良好,安排在中间座位,定为组长;B层学生有较好的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但学习进取心不够,只求过得去,也安排在中间座位;C层学生基础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理解

接受能力也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安排在边侧座位;D层学生基础、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安排在边侧座位。具置安排如下:D-A-B-C。

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利用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实行动态升降,学生的座位也相应进行调整,务必使他们的学习心态保持良好,以积极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重差异,课堂教学分层

(1)新授课讲授分层。对于新授课的内容,要坚持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由难到易将教学内容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程度,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案例]在《各抒己见》(浙教版八年级上)这一课的学习中,将教学内容分成四个层次:

(1)菜鸟:Web页方式链接BBS站。(2)中鸟:成功注册BBS站账号。(3)老鸟:在BBS站上发表新主题。(4)大虾:阅读主题并进行回复。

A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老鸟、大虾四个等级的“修炼”;B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老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大虾的“修炼”;C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中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老鸟、大虾的“修炼”;D层学生要求以自学方式完成菜鸟的“修炼”,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演示的方式完成中鸟、老鸟的“修炼”,对于大虾等级则不作要求。

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熟悉的级别进行分层,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时要充分参与,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不同层次的成功机会,每次小小的成功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向更高一层迈进,真正达到课堂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2)实践课操练分层。针对课堂练习在设计时也尽量分层次。在作业量上要具有弹性,设计必做题、选做题,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在作业难度上分为基础题、达标题和综合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基础题和达标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

总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完成练习来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在《共享网络资源》(浙教版七年级上)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说一说桌面上“自我介绍.txt”文件的属性;(2)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教师共享资源”文件夹找出来;(3)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查看“网上邻居”/“教师共享资源”中的“老师自我简介

.txt”文件;(4)利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查看“网上邻居”/“音乐图片资料”中音乐、图片文件,并把文件进行分类,保存到自己的电

脑上。

上面四题都侧重方法性的练习。第1、2题,A、B层学生可以快做、少做,允许跳过,直接做有提高、发展性的后两题;同时鼓励C、D层学生试着做难度较大的题,在尝试中获得提高。此外练习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具体细节可由学生自行灵活安排,不论操作程度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抓特点,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A层:引导为主,指导为辅。课堂上由教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鼓励优秀,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全体争当优秀。B层:课堂关注,目标递进。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活动,同时让他们定一个学习目标,引导学习热情,激起上进心,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C层:采取帮辅的办法。参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对知识的梳理、归纳给予及时帮助,查漏补缺;进行个别化辅导,交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操作,帮助树立自信心。D层:重视情感,循循善诱。引入“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唤起学习热情。

4.看过程,测试和评价分层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完一单元后,给学生发放自测练习题。这些练习分成难、中、易三个档次,要求A、B层学生三档题都做,C层学生必须做基本题、提高题,努力做拓展题,D层学生必须做基本题,尽可能做一部分提高题,并将每次的测试结果都做好记录。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有针对性。

此外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练习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纳入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最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

辅导与交流:课堂上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引入竞赛机制。在竞争的氛围中部分学生会就较难的“任务”多次向老师提问,而其他学生多处于“无助”状态,这时组长及时的指导犹如雪中送炭,而组员间的相互帮助既然加强了组内协作又体现了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对各组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鼓励,然后组织组间交流,总结方法经验。在教学中我也常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协作学习的过程,献计献策,参与交流,深化学习结论。教师要充分利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各组进行点评。点评可以从“任务”的完成情况、各组的协作意识以及组员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鼓励为主,指出不足予以改进,并展示优秀作品。在实际课堂中,更多采用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追求完美的品质,旨在画龙点睛。

1.学生互评

在中学生眼中同伴的肯定与认可往往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因此课堂中“互评”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虚心接受同伴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评价与被评价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既锻炼了能力,又

弥补了不足,使自己获得了成功经验,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使本课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

2.小组合作评价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使评价更具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就必须把多个学生的看法综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同伴之间通过交流与合

作实现思路共享,在反思中激发无穷灵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激发再创作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学习参与度调查

在教学过程中以调查表的形式动态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的调查,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情况。

附:【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度调查】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

A.积极思考并参与问题讨论,能独立完成任务并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B.积极思考并参与问题讨论,遇到困难能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努力完成任务;C.喜欢独自思考、探究完成任务,有困难时不愿意和组内同学讨论交流;D.自己不会做,也懒得和同学讨论交流。

四、体会与感受

1.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严密,形式要多样化

在实施分层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一开始都感觉新鲜有趣,能够积极参与,但这种浅层次兴趣很难维持较长时间。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使全体学生学有所获,能够体会成就感,这种深层次的兴趣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以长期维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要多样化,而且各环节要科学设计、严密组织,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互动、互补,有效学习的目的。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平时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自卑、怕出错,通常不会主动参与,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知道每个组员的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在教师、组员的关怀和集体荣誉感驱动下,这些学生便会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3.重视学生间的互动互学,使之各得其所

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学生之间多向、及时的信息交流,创造性地应用互动理论,加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学生互助、讨论的过程中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帮助他人解决疑难,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巩固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获得帮助的时候也获得了再次学习的机会,认知上的错误、缺漏得到及时纠正和补救,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也逐渐消除,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层次的学生各获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