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时间:2023-06-25 16:2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析化学的基本过程

第1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 绿色化 重要性 原理 方法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追求绿色化,而分析化学的绿色化旨在化学分析过程及技术设计过程中进行绿色化学原理的应用,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分析化学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因而是未来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下文分别就分析化学绿色化的重要性、原理、特点及其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化学绿色化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一直都是分析化学研究人员环境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分析化学作为环境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本身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液液萃取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中,有许多诸如二氯甲烷、氯仿及四氯化碳等等都具有极强的毒性,不仅会对环境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再如某些氯代烃甚至会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这些明显都违背了环境保护的宗旨。有毒溶剂的使用不仅危害了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大大增加了样品测试的成本,有些溶剂的废液处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分析化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的中心学科之一,不少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工作人员都在从事着同环境样品相关的分析化验工作内容,以便于为环境科研、管理及其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如今对于许多领域而言,环保活动及进步同分析化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分析化学相关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识别环境中污染物化及其代谢物的迁移过程或者所发生的形态变化,然后才能采取相应地措施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地控制。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是大气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学科。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和发展绿色分析化学技术,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有污染的溶剂或其他有机化学试剂。作为绿色化学的一个主要构成方面,绿色分析化学已经成为分析化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分析化学绿色化原理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绿色分析化学的研究多数是围绕着催化剂、化学反应、原料、溶剂及其产品绿色化等方面而开展的。因而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可通过新型化工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中运用原子经济反应、无毒性原料、催化剂以及溶剂等实现化工的绿色生产过程,并通过所获得的新型绿色产品为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有利影响。

绿色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核心问题如下:一是确保所选择的起始原料及其试剂的绿色化;二是确保所选择的溶剂、反应条件及其催化剂的绿色化;三是确保所设计产品、目标分子及其化学品的绿色化和安全化。如今,绿色分析化学已经兴起,其要求进行化学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前提或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确保分析过程本身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这即为绿色分析化学的最主要特征。除此之外,绿色分析化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还表现在其过程分析中,通常来说,环境分析主要是出现了环境问题之后进行毒物的监测及其分类的过程,而分析化学则是将分析重点放在了化学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的使用实现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监测的实时性,这样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即可实现对痕量有害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并从源头上实现对污染物阻止的目的。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若因温度、压力、原料剂量、时间改变进而导致污染物的形成,传感器会及时地将整个过程的参数进行调整,这样就可通过整个过程中参数的改变而实现对污染物产生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极其纯度。因此,绿色分析化学可以对污染物进行防治和即时控制。

三、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方法

通常而言,分析方法是通过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分析的速度及其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等等的多项指标来进行评价。对于分析化学的绿色化而言,除去上述指标之外,还需将其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作为首要指标进行考虑。

为了实现整个分析过程中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实现,必须将重点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取消环境污染物的使用及其产生,可考虑如下方面:1)整个分析系统的微型化,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试剂及其载体的流耗量,实现污染的降低,还更加经济。2)对于不得不使用大量样品进行分析的系统而言,可借助于数理统计及化学计量学等理论,尽可能实现对采样点数目优化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分析过程中测量的次数及其相关试剂的使用量,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物使用的目的。3)通过试剂固定化等技术实现非消耗性及微消耗性等试剂的重复使用,这样即可大幅度减少有害试剂的使用量及其有害物产生。4)通过无毒无害试剂的使用,例如,超临界流体的开发,尤其可以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溶剂,其不仅具有常规流体都具有的良好的溶解性,同时还拥有气体所具有的相当高的传质速度,因此,借助于这种无毒无害的试剂即可实现原有毒性有机化合物的替代。5)将某些无试剂新型分析化学技术,诸如超声、微波等技术等应用到分析化学的过程当中去,例如超声萃取法、微波萃取及其消解等方法;6)有些待分析样品组成相当复杂,因而测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干扰的出现,此时可以借助于仪器掩蔽法来实现对原有化学掩蔽法的替代,例如,可通过借助于导数以及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结合零交技术及其等吸收点法,即可在完全无任何化学试剂条件下实现对干扰的消除;7)若很难完全取代有毒试剂时,应尽量采用微型化或者使用具有较小毒性的试剂对由原有的大毒性试剂进行替代,例如,将有机相的测定方法改变为水相测定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小分析过程中自身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事实证明,分析化学绿色化最基本的要求及其特征已经在如今的一些分析方法中体现了出来,例如固相萃取技术、高压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微型液-液萃取技术、免疫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金属分析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自动索格利特萃取技术、微萃取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真空蒸馏技术及其表面声波测定技术等等,此类方法都是在测量、监测及其识别过程中,对过程中所用试剂及其所产生的产物进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物的释放,因而没有造成不良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应尽可能采用此类绿色分析化学方法进行分析。如今,分析化学正朝着综合性边缘学科方向发展,随着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及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分子束及计算机等的不断发展,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及其方法支撑,如激光技术已经用于了光谱分析中,并形成了多达数十种方法,有些相当快,可实现瞬态分析。

四、结论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分析化学是解决未来环境保护及其资源短缺问题其中的一个根本出路。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支持绿色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新分析方法及其技术设计手段中应用绿色分析化学原理。分析化学绿色化的发展逐渐朝着微型化和仪器化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应当了解的是我国如今的分析化学仪器制造科研力量仍相对较弱,因此必须以战略眼光对待绿色分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教育,结合我国国情,注重分析化学绿色化的研究,积极探索绿色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分析检测中。

参考文献

[1]杨艳杰. 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实践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102.

[2]刘红妮, 陈曼.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进展[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7, 13(1): 44-49.

[3]杨本勇, 陈启石, 杨德红. 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 科技信息, 2010, (6): 115-116.

[4]张秀兰. 高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1, 39(9): 179-180.

[5]白玲, 李铭芳, 吴东平, 等. 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绿色化的改革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7): 10683-10684.

第2篇

[关键词]药学;药理化学;分析化学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药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药物分析技术,药学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开发、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能够间接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保障水平。

一、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化学概念

所谓药物化学主要是将化学分子原理应用于药物研发,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二)分析化学概念

所谓分析化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中相关药物成分、不同结构含量等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物质指标进行化学分析,其属于物质化学分析的一门科学,除此之外,有关于物质成分测量所用仪器也包含在内,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分析化学中对药物成分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应用天平和所要测量的物质及试剂,将其用玻璃器皿盛放,将所测量的物质成分计量指标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两者相互对应分析,以此得出结论。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仪器分析,这种方法在满足上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微量分析及形态、结构分析等。

二、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作用

(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早在19世纪,物理化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于30年代和40年代蓬勃发展。物理化学概念被提出后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磺胺类药物,投放于临床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及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投放应用的10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发技术逐渐完善。于19世纪40年代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抗菌药物的药性、活性及药物机理等,将其与药物成分及结构等相关内容相互融合,用于新药的研制,就此不同种类药物越来越多。于19世纪末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对于新药的研制不再仅依靠药物活性机理及其成分结构方面入手,新药的不断研制也是物理化学逐渐认识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大部分种类药物在机体中出现的生化效应,能够明确不同类药物应用于人体其活性及产生的药效,就此于19世纪末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病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入手,分析患病原因,实现新类型药物研发,对症下药治疗。于20世纪分析化学理念被提出。分析化学除了分析方法以外,其能够用于新药研制主要依赖于分析仪器,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现了三大重要学科领域,即材料学、环境学和生命学科,这三大学科通过与仪器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完善了分析化学,促进其发展进步。从当今环境来看,仪器分析方法又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相互联系到一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将分析化学中测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纳,最终录入电脑,实现信息传输及智能分析。目前,信息化仪器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传感器的发现及图谱快速检索和实验室自动化等。

(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是不同的。物理化学更偏向于药物活性、机理及药性和机构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早期药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后续的新类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0世纪内的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于药物成分、剂量的测量及化学实验反应研究,其属于实验方法的一种,并且在仪器分析发展进程中,挖掘了与药学有关的不同学科,为药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促进药学研究。当前,仪器分析法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具有测量分析数据准确可靠、操作迅速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仪器设备购置昂贵并且对仪器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繁琐,这些都是局限性。从大方面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丰富及发展对于我国药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药物运作机制的研究和不同药物成分实验研究,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新药物,将其用于临床治疗。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不同新技术,为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巧峰,王全军,刘雪英.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07-508.

[2]杜利月.高职高专药物化学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54-55.

[3]彭婷婷,安芸,董晓辉.高职高专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10-3011.

第3篇

一、中职分析化学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学科不断进行交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成果不断融入分析化学,各学科的测量方法与技术也日渐成为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以及科研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目前分析化学界普遍认为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化学化工人才职业培训分析化学教学中长待创新教学是很有必要的。[2]

但是现在中职化工类院校采用的教材是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的,这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分析化学知识是零散的有差异的,不能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中的职业分析化学,老师往往很难把握教学的度量,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主动性很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按规定程序和严格的量化要求,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想象力被抑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中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对于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能够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知识体系之间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关系。通过引进常见的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奇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需要探索学习的渴望。当学生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一个大型聚会上,桌上有很多美味的海鲜和可口的饮料,而狂欢之后为什么很多人突然腹泻、呕吐不止。试分析这些人腹泻的原因”。这些很平常的情景的设置,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存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职化学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取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基础化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给与学生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的本质与精髓。学生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这一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实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乙酸 和乙醇

生成有芳香味的乙酸乙酯 这一实验中,让学生掌握低级酸和低级醇生成低级脂这一本质。只有低级酸和低级醇生成低级脂才能生成具有芳香味的低级脂(不超过六碳),而且只一酯化反应是在加热的情况下且反应不完全的可逆反应。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低级酸和低级醇以及低级脂的有关知识。

3.在化学实验教育中渗透进创新教育

实验是分析化学获取知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式,一切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方法。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有力手段。在教学中进行银镜反应的时候,常用的材料是乙醛和硝酸银溶液,这一反应证明了乙醛的官能团醛基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够将银离子从硝酸银溶液中还原出来。老师可以提出其他醛类能否将银离子从硝酸银溶液中还原出来、以其他具有强还原性的物质能否进行银镜反应?银镜反应在工业中有哪些用途?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掌握银镜反应的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实验过程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更系统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

4.改革目前的应试考试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教学成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职分析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自我总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综合能力才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但是目前的考试制度是一张试卷定分数,仅仅体现出学生的考试能力,其他能力体现不出来,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应试考试制度。

4.1在实验考核中,应该包含各个方面的考核,才能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程度。应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制度上有了创新,才能为实践中的创新提供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中,各种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得到推广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近几年在技工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学校也正在积极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笔者在自己所讲授的石油化工专业的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对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写成此文,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从而让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的能力。显而易见,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实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分析化学教学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一部分是实验,在教学时是分开进行的;同时,为了保证内容的基本同步,往往采取的是并行教学。分析化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容,要想较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两方面条件:一个是较强的理性认知能力,一个是较好的化学基础。

那么,学生是否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呢?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是中级班,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基本上都在16岁左右。这些学生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学习状况都不是太好,尽管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已经进行了一年的普通化学的学习,但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短,多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未达到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二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情况是感性认知能力强于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还比较差。

鉴于以上情况,在中级班按传统教学模式教授分析化学时,理论部分的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原因很明显,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化学基础不好,无论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如何精彩,大多数学生恐怕也很难理解和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上课听不懂,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自然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应地,理论部分没有学好,上实验课时学生们往往只能依葫芦画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从而让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的能力。为此笔者也做过一些小调查,大多数学生反映分析化学理论课太枯燥乏味了,听不懂自然就不想听,但同时学生却对实验课比较感兴趣。

2.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那么,对分析化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学、做”一体化,即在理论的教学中穿插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直观的学习,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让感性认知能力来弥补理性认知能力的不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沿着实践的阶梯逐步前行,并且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完成从初学者到熟练者再到专家的成长过程。

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教学若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即可以通过实验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学生基础比较差以及理性认知能力不足的缺陷,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部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改善理论部分的教学效果;理论部分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反过来也会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实行一体化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是分析化学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教学模式,那么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也显然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要成功开展一体化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探究。

1.教材的编写

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还处在探究阶段,没有专门的一体化教学教材。要成功开展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首先应该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笔者认为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方式编写。笔者在编写《分析化学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时,摈弃了传统的章节模式,参照其他专业学科模块方式,把分析化学分成若干个模块,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等,根据需要每个模块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模块。笔者认为这样的编写模式更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第5篇

论文摘要:为了使学生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并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引言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称为分析科学(Analytical Science)。该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包括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定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容量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化学分析部分的理论和方法是分析化学的基础。仪器分析包括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分子发光法);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伏安法与极谱法);色谱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等。分析化学既有严密、系统的理论,同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各类分析仪器的测量原理,并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并与实验课程相配合,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重视理论教学

1.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分析化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电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主要脉络,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举一反三,将抽象化知识尽量简单化。如波谱分析部分学生反映抽象、难理解,但这部分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讲授时要慢讲,并结合有机化学的结构式多举实例,多用一些图谱解析实例给大家讲解,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则要善于归纳总结。例如:整个分析化学包括两大主要内容: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现列举如下:

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配位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沉淀滴淀法

重量分析

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

光谱分析IR

UV

NMR

质谱

色谱分析TLC

GC

HPLC

这样分析化学的主要脉络就理清了,掌握这个脉络,有利于学生记忆。

2.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联系。如:化学分析部分及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充分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在分析化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理解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发现反应过程中各种平衡状态,各成分的浓度变化。

3.培养自学能力。以往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既乏味又不生动,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时间长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清基本原理的同时,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内容的论文。比如,在讲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因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很难了解它们用处的真正意义。但在教学同时,让学生写出相关论文,如“HPLC在……方面的应用”等,这样学生既能练习查阅文献,又能了解此种方法的应用的重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教学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生可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验证,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实验水平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

1.课前写预习实验报告。写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就已初步了解所要上课的内容了,待老师讲完后再动手做就事半功倍了,而且,很快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课上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就豁然开朗了。

2.课堂上老师提间,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是很古老的方法,但效果还是得到肯定。有时有的学生还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虽写了预习报告未必认真思考,若课堂提问的话,学生在预习时就会认真去考虑实验所涉及的内容,这样促使学生去复习课本知识和主动查阅资料,这样既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化学中波谱解析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只空讲原理学生很难接受,若让学生自己结合有机合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化合物,然后利用分析化学中波谱学知识,让学生亲自对自己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测谱,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碳谱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波谱学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的能力,同时也真正懂得分析化学对于药学专业人员的重要性。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讲授:

在认真提炼基础性内容的同时,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人扩充性知识,使学生了解新方法,为实验教学及今后的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问题教学:

老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实验中去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启发式教学:

联想式启发、对比式启发、由浅人深启发、总结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演示教学:

针对难度较大或精细程度较高的实验,由老师演示,然后由同学操作,老师在旁边亲自指导,便于学生准确掌握。

参观式教学:

在定量化学分析授课期间,组织学生下厂实习,了解企业的情况,增加学习的兴趣。

2.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由于具有文字、图表、动画、声音,可以刺激学生感观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进度。

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不需要板书,速度快,使部分学生的思维速度跟不上,整体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表现非常活跃,对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往往表现欠佳,如采用经典方法进行板书、讲解则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公式推导,计算举例应用板书、讲解也能获得良好的收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巨大的承载力,制作丰富、详实、动感的教学内容课件,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教学内容来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打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和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区域环境,2009年学校能源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本专业针对陕北地区煤炭、化工、制造、建设施工等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查分析安全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专业特色为施工安全、工业安全和矿上安全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所开设的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灵魂[1]。根据我校自身学科领域优势和各行业的安全事故特点出发,针对性的开设化学相关的课程。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使用条件严格且涉及学科多(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学时少;大班教学;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2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整合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物理学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2.1.1分析化学内容整合。分析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有化学分析的问题时,能够通过有代表性的采样、正确地制备试样和分解试样、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方法进行测定、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测试结果[4]。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我们有目的地选取了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是关于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涉及固、液、气态以及生物试样采取和制备,强化四部分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固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误差与数据处理是“量”和准确度的一把标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把误差和偏差的计算应用到采样和滴定分析的计算中。四大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点内容,内容所占的篇幅偏多。这部分内容和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及电化学中的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即节省了时间又扩大知识的范围。

2.1.2物理化学内容整合。物理化学是理论性强的化学,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学科[5-7]。针对安全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作为讲授的重点。结果证明,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随堂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设置8课时的随堂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

2.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上采取大班授课,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选、优化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拘泥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8,9]。

2.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我们坚持在教学是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二维色彩图片、三维立体图形、动画等效果等诸因素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调动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比较晦涩需要演算的计算过程用采取板书教学,让同学能够有时间思考理解,二者取长补短。

2.2.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知识框架,从教学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提问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师生相互对话,既调节课堂气氛,又检查了教学成果。

2.2.3强化训练、抓好习题课环节。由于分析与物理化学概念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思考题、习题和课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做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基础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对某一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环节可以对教学中疏漏的知识点作补充。抓好习题课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最后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强化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只以卷面分数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权重为3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7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通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随堂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总分(百分制)=考勤成绩(25%)+课堂表现(25%)+考勤成绩比例%+实验成绩比例%。同时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包括主观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还有主观题型如简单题。既能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真正达到通过考试来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模块 教学方法 中职药剂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1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得不够紧密,降低了基础课的“附加量”,基础课缺少方向性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中职药剂专业的《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教学有一些思考与尝试。

1 课程模块的整合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得不够紧密,降低了基础课的“附加量”,基础课缺少方向性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中职药剂专业的《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教学有一些思考与尝试。

2 课程模块的整合

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样的化学基础课不同,《分析化学》是一门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药学专业中,《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专业基础课,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国家的药品质全标准,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的生产、使用及贮存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它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尽管两课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但联系多于区别,在目前的教学中,往往是把《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作为两门单独课程,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分析化学》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药物分析》衔接不紧凑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内容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而与《药物分析》中的知识点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药物分析》时,不能应用相应的有效的分析化学的方法。这样,《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就失去了作为学习《药物分析》的基础课程的目的。

2.2 知识点过散、过深,中职药学专业学生较难适应

现有的《分析化学》教材中,知识点过散、知识含量过大、过深,对于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药学中职生来说学起来很吃力,较难适应。

2.3 实验课比例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技能

滴定分析操作和部分仪器分析操作在《分析化学》实验中都进行了相应安排,但是在《药物分析》中对某一类药物含量测定时,只是通过教材上的计算题进行书面计算,而缺少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操作。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不符合中职生培养的方向。

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针对中职生的化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进行了两门课程的整合,以“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为原则,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之间的“桥梁”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保留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再选择一些简单的、典型的、学生较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分析,既能体现分析基础,又能体现应用,激发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精心设计实验,加大考核力度。

首先是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然后增加与药物分析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简单的、典型的、学生较熟悉的药物进行实例分析和测定,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分析方法有效地应用在药物检验中,不但促进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进而可以起到提高实用技能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药物分析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劳动部门所举行的技能考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合后的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加深理论的理解,在操作中巩固实用技能,达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改变传统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任务,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多采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法,确实,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采用先讲授理论知识,再利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尽可能直接面对实验器材,进行实地场景教学,这样使得教材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化,学生易于理解,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很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氧化还原滴定法时,先从“双氧水的测定”这个实验入手,结合之前所讲滴定分析的相关知识来完成实验。然后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比较与以前所学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进入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的学习。

3.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在讲授《药物分析》各论部分,多从生活中列举学生常用和熟悉的药物,如药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在讲授青霉素的杂质检查时,联系生活中到医院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先做皮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青霉素的过敏原。如用化学方法区别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直接用实物分别进行鉴别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两者现象上的差别。如在实验完成的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两个同学一组,一位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另外的同学作为考评员对实验同学进行打分评价,实验完成后,再对其实验过程的优点、不足之处进行点评反馈,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在完成实验时需注意。

适宜的情境多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学习情境的意义,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提高和升华。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对老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将课改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鲍群.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34.

第8篇

分析化学是医药院校药学、药物制剂、检验、生物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设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结构的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拥有扎实的分析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学习后续专业医学课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学生人数多、课时大幅度压缩、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更新的复杂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和获取更多信息并且掌握好、运用好这门学科知识是每一位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在新形势下,随着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现就我院的分析化学教学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一、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时数缩减,教学任务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分析化学的课时及教学内容不断缩减,不同专业分析化学课时不同,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安排78课时,检验专业安排73课时,生物技术专业安排81课时,卫生检验专业安排138课时,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2.教学内容落后分析化学内容教材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等内容,且存在严重的学科痕迹。各章节内容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满足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材缺乏应用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各专业需要来精简内容。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教学依旧沿用传统形式的板书和PPT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分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味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践操作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分析化学教师,医学知识匮乏分析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很难将分析化学的教学贯穿于医学各专业教育体系中,教学效果不理想。5.相关考评制度不科学分析化学课程的综合成绩构成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仅为考试学习,导致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完善各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的措施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所需应用到的常用分析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优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靠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例如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要详细讲解,而滴定分析中的酸碱、配位滴定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应详细讲解,而氧化还原、沉淀滴定应用较少,只讲典型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法选择只讲方法原理和结果计算;色谱法中,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重点讲授,在光学分析法中,紫外―可见光谱法为重点讲授;适当减少电化学部分的内容等。分析化学强调“量”,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增加与后续课程相关或与工作关系联系密切的内容。同时可将分析数据处理贯穿到实际生活中,贯穿到各章中。药学药物制剂专业需要讲红外光谱法,检验专业可不讲,生物技术专业需讲解电泳分析法,其它专业可通过讲座的形式补充。另外,专业不同,同一教学内容,侧重也有很大的区别,紫外―可见光谱法,有些专业重在定量分析,有些专业既要定量也要求定性分析,甚至有结构分析。2.加强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利补充,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遵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规律,删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并循序渐进的增设一些技能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拟定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合适分析方法,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Na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水的硬度测定,TLC法分离混合染料展开剂的选择,HPLC法在复方阿司匹林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等。同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实验项目。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分析化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很多理论看不到摸不清,且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提高教学效果,应采用各式各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类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化教学法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第一,用生动的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分析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入口,激发学生相互讨论如何检测三聚氰胺来引入色谱法这一章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这事件中的成分是如何分析。以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水和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法引出红外吸收光谱法这一章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红外吸收光谱法可以推出物质的结构,并与此同时设置悬念在测定样品红外吸收光谱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第二,用贴近生活的类比加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类比可使问题深入浅出。比如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可用打靶作类比,准确度是接近靶心的程度,精密度是多次射击后集中的程度。塔板理论的原理可用跑步比赛作类比。能级的能量区别可用楼层楼梯作类比。这样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第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示较为抽象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气相色谱法时,以flash仿真动画的形式讲解整个仪器的工作流程;讲述红外吸收光谱法振动形式采用动画、实物结构更加生动直观地将几种振动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消化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在线答疑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分析化学知识的能力。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实验《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索显色条件、测定条件对吸光度的影响,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比尔定律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真正使学生在“教中学、做中学”掌握相关理论和实验技能。4.逐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已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积极探索出勤、课堂提问、课后练习、课后复习小结、课程小论文、实验操作、实验考试和期末笔试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出勤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到课情况;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课后练习主要是对本次课的知识消化情况;课后复习小结主要是对本章知识梳理及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实验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课程的实验操作分数;课程小论文主要是老师给出题目范围或学生自拟相关题目;期末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理论。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5.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利用各种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可到医院、研究所、其它高等院校等参观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同时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作专题讲座,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尽管医药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但显而易见分析化学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分析化学在医药院校各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讨,并采取各方面的对策措施,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水平的人才。加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推动分析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14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course,thearticleexplainshowtoselect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contentof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course.Atthesametime,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environmentalscienceandthestudents'situation,theteachingreformoftheclassroomteachingisdiscus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science;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teaching

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化学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首先学习的化学专业基础课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两大部分内容整合形成。它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该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史启祯主编。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主篇和副篇,主篇的内容是基础,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副篇的内容供教师选用和学生选读。主篇共有19章,第1章到第12章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第13章到第17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第18、19章分别介绍氢和核化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旧版相比,新版引入了学科的前沿知识,选取的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新版也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别具特色的是,教材中的习题作业全部用英语表达,并且最后还给出了一些英文词汇的解释[1]。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

该课程是对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而不是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所以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需要像化学专业的学生那么深入,要求讲授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出发,在主篇内容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第1章到第12章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上。

三、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会贯通到教学进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使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足够的吸引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而言,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是环境学科以及无机、分析领域的发展。例如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讲授中,介绍了废弃干电池是环境杀手,台湾成功大学研发以硫酸亚铁溶解废电池,再萃取成为磁性纳米吸附剂,反而成为污染防治的助手。第19章《核化学简介》讲授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学科组研制出一种可净化放射性铯污染的新型纳米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吸附材料与废水的简便、快速分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2,3]。

(二)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讲授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演示这一抽象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似乎看得见原子轨道的形状和取向,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但也不能一味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摒弃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到许多基本定律和公式,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层层深入地推导,通过板书、语言、动作和表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这比用多媒体教学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定律和公式的关键之处。例如,在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平衡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师被“固定”在電脑前面,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哪怕是逐步地呈现公式,学生也不容易掌握。而在传统的黑板上,教师科学、严谨地一步步推导,加上富有逻辑性的推理语言、板书的停顿、近距离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使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紧跟教学的节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条定律或公式,更是一种思考方法。

因此,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它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甚至多媒体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是主流模式,教多问少。教师即便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学生被动地回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教师只问不答,在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解決问题的时机,学生的能力也就无法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代表性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和功时,教师提问:热和功属于状态函数吗?不少学生联想温度和压强,马上回答是!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状态函数的特性,讨论热、功与状态函数的性质比较,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热和功不属于状态函数。

2.利用学生固有知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同样是在讨论热和功基本概念,教师提问:热和功是系统的能量吗?学生很有把握地说是。教师明确指出,并非如此。这时教师可以逐步地追问:系统的状态没有改变,有没有热和功?-系统从同样的始态到同样的终态,热和功一样?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热和功这两个基本概念。

3.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教师提问:水和氨分子的键角大小比较?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VSEPR理论计算水和氨分子的分子理想模型,继而通过电子对排斥力顺序判断分子的立体结构及键角大小,最后顺利地导出答案:水分子的键角小于氨分子的键角。

4.利用提出的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自发过程时,教师提出假设:热可以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创设如下的问题: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再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从始态到终态,系统和环境有什么变化?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5.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化学课程来说,课堂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演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同时应用几种创新问题情境的方法,如提出假设并且利用学生的不同看法来提出问题。这类方法很多,教师只要用心,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到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时机?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给学生解决;给学生的提问要回答,切忌只问不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5]。

(四)在教学中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每个章节的关键点和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在教学中也会强调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各章节知识点的联系相对不够重视,也较少融入到教学中。如何突出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借鉴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说明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出各章节关键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6],例如图1反映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目前,我们正在录制慕课视频。接下来,我们将会尝试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总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前行,摸索总结经验,提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改进教学质量。

作者;许妙琼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邱锐.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制备出可净化核污染新型纳米材料[N].第四版.中国科学报,2014,3(6). 

[3]董斌,吕仁庆,曹作刚.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29-33. 

[4]杨影洲.无机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2):113-114. 

第10篇

作者:魏芳弟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医药卫生事业中,药品鉴定、新药研制、体内药物分析、病因调查、临床检验等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因此,分析化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临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分析化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不讲究方法和技巧,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影响教学质量。作者就如何提高分析化学理论课进行了探讨。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做好这一重要环节,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精选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讲课的可听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选择了孙毓庆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书中突出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反映分析学科的新进展,书中例题与应用紧扣药物的分析,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1]。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五个方面。我是一名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非师范类教师,化学、分析化学领域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而对教育学的了解甚少。为了尽快地适应、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我认真上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每一课,广泛阅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专著,使自己首先在心理上了解、热爱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由于面临的是医学院校的学生,我还学习了有关临床元素分析、临床化验和药学领域的知识,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为了使自己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我经常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监控和因材施教能力。总之,在一年的教学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具备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三、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备课不仅是备教材,也是备学生,更是备方法。对教材的准备一般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对重点、难点内容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备学生则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从而找到最适合于特定学生的特定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因材施教”。备方法,实际上就是要选择或设计一种最适宜于特定教学内容和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2]。

2课堂教学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其实,有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在每次讲授新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一种潜在的不自觉的“对抗”心态,即对于教师一再强调的重要内容持一种漠然笑之的态度,也许他们认为一切不过是教师的教学策略而已。所以,我更愿意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达到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分析化学涉及的分析方法很多,包括化学分析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应用范围,但内容太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于是,在讲授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之前,我会问学生某一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激发、引导他们的思维,一般来说学生都会从已经知道的方法中选择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之后,我一一分析他们提出的方法的不可行性,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的方法,使得教与学成为互动的过程。同时,针对分析化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在编写教案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排,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学习,以掌握知识的关联性与综合应用。例如,对于临床药学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四谱”(紫外-可见、红外、核磁共振、质谱)的知识,并能应用“四谱”进行药物的定性鉴别。但“四谱”记忆的内容太多、很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讲解“四谱”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集中几节课,通过例题、练习的方式,将“四谱”的应用方法、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为了实现教学的现代化,我在教学中还适当的应用了英文和多媒体教学[3]。

3课后调查总结

许多大学生教师不重视课后调查总结,与学生缺少交流与沟通。为改变这一不良状态,教师应当主动敞开心扉,主动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展示自己,主动地了解教学情况。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使教学在轻松、民主、合作、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是双向的,通过交流,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当然,交流并不一定完全是口头的,批改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等,也是一种交流。总之,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一举一动发现教学的问题,随时调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1.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内容有重复,滴定分析法篇幅过多,且四大滴定方法分别进行介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是在无机化学之后开设的,两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复,集中表现在对溶液平衡理论的介绍。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仍以四大滴定为主,重点介绍了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四大反应的平衡理论及滴定分析法原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在原理和操作上具有很多共性,仅是化学反应类型不同,分别进行介绍,不仅会造成重复,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它们的共性[2]。

(2)样品采集及预处理内容偏少。分析过程一般可分为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测定、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五个环节,试样的采集与预处理是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两个环节,也是最困难和最复杂的两个步骤,它们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随着分析科学的快速发展,分析方法逐步迈向自动化与智能化,试样的采集与预处理在分析过程中也变得越发重要。这部分内容偏少不仅会导致学生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缺失,不利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会影响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3]。

(3)仪器分析教学课时偏少,很多新的仪器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仪器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虽然化学分析在分析化学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才代表了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目前我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在教学时间上仍是各占一半,选用的分析化学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对最新的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较少。同时,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分析化学实验主要以化学分析实验为主,仪器分析实验开设较少。

(4)“量”的概念未受到足够重视。“量”不仅关系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更关系到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向学生们灌输了“量”的概念,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落到实处。比如,计算结果及数据记录对有效数字的保留较随意;实验时对测量仪器的选择不够合理;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除上述问题外,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知识较为陈旧,新理论新方法偏少;无机分析的内容较多,有机分析和生物大分子分析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4]。

1.2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多以讲授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教师往往只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负责实验课程的教学。这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不连贯,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更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3)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课外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强化,但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搜取习题答案或其他“捷径”蒙混过关,非但起不到训练的作用,而且会助长抄袭之风。平时出勤、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甚至全部的考核内容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程度。

2教学内容改革

2.1减少重复,调整篇幅

减少不同课程教学内容间的重复,将四大滴定放在一起讲,压缩滴定分析法篇幅。通过协调分析化学课程与其他化学基础课程间的关系,压缩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可有效减少学科间的重复现象。由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已对溶液四大平衡进行了介绍,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可精讲滴定分析内容,将四大滴定放在一起讲授,既能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对比性,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2增加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中通过各种实例详细深刻地介绍各类型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如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离子等的测定,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测定,化妆品中汞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快速熟悉分析测定前样品采集与预处理方面的各项操作步骤,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而且由于贴近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2.3增加仪器分析教学课时,引入仪器分析新方法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不仅要精讲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及相应分析仪器的构造,还应增加更多新兴、热门的仪器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和前沿性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分析仪器带来的高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稳定性以及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5]。

2.4增加“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量”的概念

“质量管理与控制”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量”的特色,通过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树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严密的思维方式及科学的专业理念[6]。质量是使测试得到的数据满足所要求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是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证,就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更谈不上从得到的数据中分析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因此,深入理解质量的作用对于做好分析测试工作是十分必要且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实际案例,不仅能丰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其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应结合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引入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根据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教学方法改革

3.1以“讲”促“学”,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同时,把自己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取向,合理安排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在集中精力讲授分析化学课程重难点后,可组织拟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制作PPT,讲授其他需要了解或熟悉的内容,并给与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助于提高其资料查阅、论文写作、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有意从事分析化学相关行业及继续深造的学生,可就分析化学相关的热门话题或前沿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及电子数据库查阅资料,制作专题幻灯片并进行展示,为其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可适当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相结合,将生活中的热点现象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增强分析化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引入到自己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做到教学相长,培养优秀科研人才[7]。

3.2善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争取教学资源利用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通过PPT、视频资料及Flas等多角度呈现教学要点,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仅能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在化学分析部分,教师可通过板书的方式对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描述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仪器分析部分,多媒体技术能形象生动地体现大型仪器的组成、基本结构及操作说明等,通过实物照片展示、Flas演示及操作步骤视频演示等,使学生深入理解大型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同时,教师应用多谋体教学时要善于穿插动画、恰当剪辑,这样既可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8]。

3.3注重课程训练,强化知识体系

大学教育相较于中学教育更强调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这也导致大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牢固。分析化学作为大学化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桥梁和过渡作用,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可加深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有针对性地精选习题让学生在课堂末或下次课前短时间内完成.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改进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真实程度,更重要的是全面评价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成绩评定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选择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9]。针对老式成绩评定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应加强对平时环节的考核,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并通过考勤、作业、课堂提问、课堂随机测试、PPT展示等进行考核;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加期中考试环节等。

4结语

第12篇

一、分析化学实验网络考试的构想

根据传统考试的不足,结合社会网络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构想分析化学实验网络考试。在网络平台上创建分析化学实验考试系统,其中包括虚拟的分析实验室(通过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及虚拟实验软件,从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相关实验设计与测试)、虚拟实验仪器(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相应的硬件和专用软件,形成既有普通仪器的基本功能,又有一般仪器所没有的特殊功能的高档低价的新型仪器)、虚拟实验(利用鼠标的点击、拖动、将微机上虚拟的各种仪器,按实验要求、过程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同时在这个系统上完成整个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考试题库(其中包括学生所学实验而提炼出来自动组成的考试试题)、评分系统。当学生通过相应的Web页面登录进入管理系统或分析化学实验考试系统时,打开界面考试题库选择题目后通过虚拟实验及虚拟仪器进行考试。考试完成后学生即可看到成绩和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改正和提高。

二、分析化学实验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

1.实验考试系统组织形式考试系统采用WWW网站形式,进入分析化学实验考试系统。教师和学生可分别通过相应的Web页面登录进入管理系统或实验考试系统。2.试题库建立考试系统建立在试题库之上,试题库涵盖分析化学的操作和理论。操作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操作要领、实验设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技能技巧等相关的题目。理论包括基本概念、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仪器使用方法等。题目内容注重实际操作和使用技巧,内容来源于分析化学实验课本或者是实验的引申,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经验积累,学生使用的成套考试试题随机产生,加入智能化的干预条件,使每套试题难度相当,内容各异。

三、化学实验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特点

(1)具备虚拟的分析实验室、虚拟仪器、虚拟实验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显示,完全适用于化学实验考试(其中操作和理论考试)。(2)采用实验网络考试使得考试形式多样化。如考试时间可统一也可不统一,考试地点可集中也可分散等。(3)只要学校条件允许可支持大规模的考试,一个或多个班级同时进行。(4)易于操作和使用。教师和考生只要具备使用Web浏览器的常识,就能够熟练使用该平台。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猛烈势头下,进行网络考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操作基础且简单以及仪器设备也较少易于建立网络考试系统。对于构建节约型和开放型实验考试系统以及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黄宝美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