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时间:2023-06-25 16: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综合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巴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54-01

在我国古代,巴蜀艺术、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宋元时期是巴蜀古代戏曲音乐最为繁盛的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巴蜀的说唱艺术、戏剧声腔也得到了崭新的发展,民间歌舞、音乐极具当地特色,民国时期,四川音乐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为使四川当地的音乐、舞蹈特色得到发展和传承,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除了学习《大纲》中的内容以外,应当结合四川当地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们在学习音乐舞蹈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具有四川特色的音乐舞蹈发扬光大。通过引入巴蜀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了解音乐所想表达的情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1]。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兴趣

在中小学艺术教育过程中,巧妙引入巴蜀文化艺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舞蹈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动力和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巴蜀文化艺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尤其是在进行舞蹈、音乐教学时,舞蹈律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听觉、视觉得到有效刺激。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音乐舞蹈综合素质,通过在课堂上融合舞蹈律动,能够使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音乐教学不再枯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二、舞蹈律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身体会不自觉地会跟着音乐一起有节奏地律动,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舞蹈、音乐教学的时候,能够通过舞蹈律动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音乐。同时,通过引入巴蜀艺术,使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3]。

三、巴蜀艺术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情感理解

在四川中小学艺术教学中,通过引入音乐、舞蹈等特色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弘扬、传承四川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深化四川本地学习对音乐课程的改革,有效提升音乐、舞蹈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在舞蹈、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入巴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相关音乐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感,使学生通过音乐传递的方法感受到舞蹈和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過聆听、讲解等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了解到相关巴蜀艺术文化历史,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其中,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配合舞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运用相关律动,感受巴蜀艺术的魅力,起到特色教育的目的[4]。

四、巴蜀艺术能够培养学生舞蹈和音乐的创造力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学理念主要是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该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在音乐、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巴蜀音乐、舞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模仿,进而进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根据音乐中表现出来的声音,用舞蹈的形式模仿各种动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传播巴蜀艺术,使学生了解巴蜀艺术的历史和特点,在传承巴蜀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舞蹈的创造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巴蜀文化艺术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舞台[5]。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 区域音乐文化 保护与传承

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中产生的所有音乐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演唱(奏)风格等;而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与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音乐的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流变、传播等。它意在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语境中进行考量,使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我国疆域广袤、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做出阐释,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民族文化的基础领地,而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是传播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使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和传承遭受极大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含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及综合性乐种等)的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个性。如此,便成就了其涵括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存在着向西方探求所谓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倾向,忽视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同时,对西方理念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误解,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势必影响到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小学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建立民族音乐认同感的基础领地。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导入,让区域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呈现,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无疑可以使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和延续。这是日渐淡化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推进过程,也是对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逐步认知过程,更是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而,区域音乐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首先,学校应该明确义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方面的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理念提升至重建民族文化的高度,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客观、冷静,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通过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方能跨越障碍、冲破壁垒,让区域音乐文化借力于中小学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改进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模式,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既定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师层面――开拓教学视野、提升职业素养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样态、审美旨趣、情感寄托等,它以自身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对于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所散发的璀璨光芒,感受和领略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独特魅力,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感,在精神层面实现与民族音乐律动的内在对接。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身体力行地到民间采集音乐素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区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强化民族审美意识,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升,自觉探究和补充所缺失的那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可通过进修、培训、民间采风、参加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适时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唱的模式,而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历史流变、传播概况、演唱方法、风格特点等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相互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音乐素材,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教师也可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大课堂中,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艺人、观摩演出、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植根的土壤与环境中,切身感受乡音乡情,体悟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教材的编订与课程的实施――利用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蓝本和主要依据。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原则。据此,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或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色设置,都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编写和修订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体现民族精神、凸显区域特色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优秀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纳入到音乐教材的编订之中。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教育专家、音乐教师、文艺骨干开发课程、编订教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富含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义务教育明确介入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领地。近年来,苏教版音乐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在教材编订和课程设计中,积极纳入“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选择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昆曲、古琴艺术、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适合中小学生听赏、学唱、演奏的代表性唱段或曲目,编入教材,设计传习。广大音乐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音乐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教习音乐表演技能的任务。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等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中小学生大多就读于本地,在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熟识度。学校可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某一极具区域特色的乐种融入课堂教学,并开发针对这一特色课程的系列教材。从文化普及、技艺传承两方面入手,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认知和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坚定保护和传承的决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平台定期举办区域音乐专题讲座、民族民间音乐展播等活动;通过艺术长廊、宣传展板设置音乐专栏,普及音乐知识、展示演出剧照及民族乐器照片等,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之中。其次,课外资源也是强大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视野,通过组建合唱团、民乐队等校园音乐团体,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发挥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而达到反哺社会,营造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局面。亦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社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演、传授技艺等形式,使中小学生直接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区域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蕴含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亦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它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俗传统,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融之于血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依赖于这种情感,华夏儿女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囿于这种情感,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尊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冷静求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虚心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艺术实践、校内外合作等多维互动方式,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订及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只有这样,区域音乐文化方能搭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舟而乘风破浪,得到切实的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刘欢,张雅静.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衡水基层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4(17).

[2] 刘瑞芝.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庞婉芳.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广西基层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探索,2012(5).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健美操 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28-01

健美操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将体操、舞蹈等动作融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通过音乐与动作的密切结合来达到一种增进人体健康,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优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目的。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刚刚开始成长,最适于塑造形体,健美的形体对小学生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小学的健美操教学不仅能够通过锻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使其掌握正确的表现美的力量。目前,很多小学都开设了健美操的教学科目。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化实施逐渐提上了日程。

所谓校本化,就是学校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校为本位,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建立起既能够符合学校发展方向与客观要求,又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宏观要求相一致的富于学校特色的教学。那么,小学的健美操教学有哪些校本化实施策略呢?我们在此讨论一下。

一、增强健美操课程的综合性、特色性及地方性

实施小学健美操的校本化,应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际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校本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打破其传统学科的界限,充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所有的实际条件,将健美操与其他的课程进行交叉,健美操是一种活动性较强的课程,将它与潜在课程相交叉,不仅能够缩短科别的距离,更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从学科的量上减少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突出的、有重点的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

增强健美操课程的特色性,根据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状况,我们应该尽量使健美操课程更具特色性。即体现健美操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其个性化的程度,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定,这还关系到学校编制课程的自主性程度的大小,学校的教育宗旨及其资源状况。我们应该突出健美操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强调基础性,如果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还可以开发发展学生才能的健美操培训训练课程。但是,增强特色性或者个性化,应该掌握一定的度,要科学的审视,不能够将特色性的体现理解为完全的自由化。

同时,还要注意增强健美操教学的地方性,即坚持课程的设置或者教学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相结合,使小学生在获得身体的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增强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一些文化的差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根据国家的通用教材,适应地方风土人情的差异,在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增强的同时,增强其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和热爱。

二、通过良好的互动环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清新的美感和较强的安全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健美操训练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校都开展健美操课程,原因之一在于健美操并不要求有很好的客观条件,健美操的训练需要的仅仅是一块平地,即使是没有任何的体育器械,也能徒手进行训练。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需要教师善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和谐的气氛,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进行健美操的设计,将健美操中融入小学生学习的成语故事,数学知识等内容,将这些通过音乐和动作表现出来,用一人动作演示,其他人猜谜的形式,使课堂更具趣味性,通过猜谜成功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练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健美操是配合音乐节奏进行联系和表演的运动项目,其伴奏音乐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实践证明,第一次接触健美操训练的学生,一般表现出的特点是节奏韵律感比较差,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合着节奏运动,只有在通过十数节课的联系之后,大多数学生才能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进行训练,并能熟练的掌握一两套健美操的完整跳法。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训练健美操的时候,对于音乐具有较强敏感度的学生,练习时节奏感较好,掌握得也比其他学生要快一些。

根据学生们的这些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调整,让那些节奏感较好的,富有天赋的学生带领那些动作掌握比较慢的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比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之间的隔阂要少一些,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这样就可以很快地让更多的学生融入优美的旋律,掌握练习的规律。

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

健美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其他的体育教学基本上一样,都是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也是采用由教师统一地发号施令,学生统一的进行练习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的培养下,学生所能认清的仅仅是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缺乏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创新是课程校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创新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健美操的校本化实施。比如,教学创新我们可以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分析伴奏音乐开始,尝试用形体去展现音乐的内容,根据音乐的情绪不同,引导学生在练习时进行表现情绪的变换,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体形还可以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积极欢快的音乐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坚毅乐观的性情。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设备,把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环节改为欣赏环节,让学生通过观看健美操比赛,感受健美操训练无限的美感,再由教师指导着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本化是学校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校为本位,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小学健美操的校本化实施,应该增强综合性、特色性、地方性、应充分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志清;小学健美操的开展初探[J];才智;2010(26)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积极稳妥地改革音乐教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适合农村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音乐教育的研究关乎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而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则关乎国民音乐素质的发展。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有两种教育道路:一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其主要是借鉴各国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并结合中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另一条是运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这两种教育最后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教育体系的选择方面必须慎重。我国的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家发展政策,所以从长远考虑,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因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适当引用外国优秀的教育教学体系,并结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体系,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特色

佐尔丹柯达伊(1882-1967)是匈牙利的一位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匈牙利音乐教育研究上。柯达伊从1905年起便开始在匈牙利的各个地方收集民间音乐,并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到在音乐教育中应当要提高音乐的歌唱水平,训练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来提高匈牙利的音乐教育水准。因此,自1920年起,柯达伊运用自己收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合唱曲,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在后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广为应用。

(一)教学理念

柯达伊认为: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因此,强调全民音乐教育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全民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柯达伊强调民族音乐的教育。他认为,民族古典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在他的教学方法中,演唱当地的民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他的音乐教学理念中,始终认为,通过民歌演唱是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最短的一条道路。

柯达伊的教学理念中对教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始终坚持儿童音乐教材的选择材料必须是真正的民间音乐、儿歌和中外名作曲家的作品。在他编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是用当地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而成。

他注重视唱练耳以及合唱的训练,在演唱中采用多声部的合唱形式训练歌唱,他的歌唱训练都不依靠钢琴,并且形成完善的体系,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内心听觉。

(二)教学方法

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1.音高、首调唱名法和节奏唱名法相结合。这种音乐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和发展。

2.采用五声音阶应用于早期的音乐训练,匈牙利民谣大多为五声音阶。随着世界音乐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七声音阶。

3.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来安排音乐理念和材料,不仅是在理论知识的方面,还包括了思想修养等方面。

4.在读谱环节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建立良好的音高概念。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正是因为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所以这些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受到了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自从中国引进这些教学法以后,也在国内的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常州的小学中,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这些教学法在小学的课堂中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英国首调唱名法约翰科尔文创用的一套手势,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面不同的位置来表示七种不同的唱名,运用了空间的高低把音的高低表现出来,是教学中对音高、音准调整的一种身体语言。

科尔文手势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首调中各级音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倾向,把抽象的音高关系变成具象的手势。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音乐课中就运用了科尔文手势,并且可以说是常州的小学中运用地较为成熟的小学之一。局前街小学的每一节音乐课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都会用唱音阶的方式开声,并且在音阶演唱时加入柯尔文手势来帮助纠正音准,这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每节课都坚持运用科尔文手势演唱音阶,使得局前街小学学生的音准总体相比较其他小学而言要好很多。

(二)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以“移动的Do”为基准,各个调式音阶保持不变的唱名法,这种唱名法的调中每一个音都要经过“换算”才能唱出来,然后在考虑在琴键的位置,所以一般学乐器的学生不会使用这种唱名法,而对视唱练耳的训练和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的演唱却是很方便的。

首调唱名法的首调的调式感觉强,适合应用于儿童歌曲和民间音乐这种调性感觉强的音乐中。首调唱名法掌握好后,便可以适当加入固定调的唱名法,直到掌握固定调,这也有助于解决无调性音乐的教学困难。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歌曲演唱基本上都是使用的首调唱名法,高年级的小学生的课堂中也会有固定调的唱名法的使用。当然,这种唱名法并不是很直接的教授给学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这样的唱名法,但是在简谱歌曲教学中都是采用的首调唱名法,学生所看到的谱子是首调的简谱,演唱的却不是单纯的谱子上的音高,而是经过移调的音高(C大调和a小调除外)。学生在演唱时并不会感觉到调的差别,但实际上他们所采用的唱名法就是首调唱名法了。首调唱名法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更是广泛应用。

(三)节奏读法

节奏读法也就是节奏唱名法,实际上就是节奏时值的读法。这种唱名法是法国舍维在1800年创用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很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中都有沿用。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直接教授节奏读法的例子比较少,老师往往会结合节奏读法运用到游戏中,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教授了节奏读法。一般老师在新课中遇到新的节奏型时,会先运用节奏读法来教,然后会结合一些小游戏巩固新的节奏型。只是在巩固时会把节奏读法中的读法改掉,让学生自主创新出新的读法。比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教授新节奏时,加入了有一个“秋虫音乐会”,同学们会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放在节奏中,如用青蛙的“gua”的叫声来读二分音符,小狗的“wang”来读四分音符,知了的“zhi”来读八分音符,蝈蝈的“guo”来读十六分音符等等。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学习节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歌唱教学法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就在于通过唱、演、动、想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而这些手段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唱。歌唱教学法中包括独唱、齐唱、合唱等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是齐唱,其次是合唱,独唱比较少用到。

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中,低年级的歌唱以齐唱为主,因为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体系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所以齐唱更能培养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歌唱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习惯。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歌唱感觉更稳定,在他们的课堂中还会适当的加入简单的多声部合唱。比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四年级音乐课中,当进行到多声部歌唱教学时,老师在教学前会先对学生的多声部感觉进行训练,例如训练的内容如下谱:

这是其中一条多声部练习,老师的练习侧重点是三度音程,更有利于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唱准音高。

当然这些只是小学课堂中具体的实例,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说节奏卡农的练习,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常见的多声部练习,大多会采用依次进入的方式进行;还有各种乐器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柯达伊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这类的乐器,而会使用大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沙槌、木鱼、鼓等等,歌唱教学中打击乐器大多会用来作为伴奏使用,并且会分析不同的打击乐演奏出的不同效果,伴奏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加入很多即兴的内容;动作表演的应用也很受小学老师的喜爱,课堂中的律动除了单纯的肢体动作,还会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调查研究表明,在常州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非常适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课程的内容,这些教学法的运用很好地降低了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音乐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的艺术审美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从长远角度上说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教育范围来说认为音乐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受教育人。这种体系非常成功地应用到了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中,柯达伊音乐强调原始和本能,源于自然和生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自己参与并自由创造,使音乐教育把语言、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结合起来,形成多素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每一个人的音乐潜能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就像“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音乐想象。音乐的教育和学习都应重视音乐对人发展的影响和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它只是人在音乐学习的活动中的一种音乐探索和创造。无论是发现、探索、表现还是创造,都只是一种音乐经验,一种情感的宣泄,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第6篇

关键词:泉州;地方文化;小学音乐;渗透

泉州传承千年的南音文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引入小学音乐的教学中,使泉州小学音乐的教学具有地方特色,也有效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再者,高甲戏也被引进课堂,使得戏曲的演唱成为泉州音乐教学的独特一幕。其次,北管与南音一样被誉为古乐戏剧的“活化石”,是泉州历代争相传唱的经典,也有望被引进小学音乐课堂。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中的融入,为泉州小学音乐教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一、高甲戏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

高甲戏作为泉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泉州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高甲戏作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泉州地方戏剧的代表戏曲。泉州小学音乐的教学已经将高甲戏融入了教学中,在一些学校的楼梯、墙壁上都悬挂着宣传高甲戏的字样。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也将高甲戏融入其中,小学生对于高甲戏的熟知程度可见一斑。此外,学校还常常请民间的高甲戏班进学校来演唱,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高甲戏表演,从唱腔、扮相、舞台形式等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高甲戏学习的兴趣,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为高甲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做好铺垫,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示范。

二、南音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南音在泉州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音乐界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此外,南音也受到很多海外游子的重视,他们渴望听到家乡的音乐,因此,对于南音在小学中的教学进行了捐资兴建,从而为南音教学提供了资金支撑。南音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用闽南话来进行演唱,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运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而南音的演唱,需要运用闽南语,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加具有亲切感,提升学生对于南音的热爱与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南音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南音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开设提问:“你们知道‘蝴蝶’在我们家乡话中是如何表达的吗?”这时,学生都会想到闽南话中关于“蝴蝶”的读音,而在泉州对于“蝴蝶”的读音还有一个白读音“尾蝶”。这时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家乡话中所包含的读音方式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加强了南音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度。

南音在小学音乐中的教学,除了教师“口传心授”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进行南音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展示经典的南音演唱视频,在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时,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仰慕,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触。比如,为学生播放泉州经典的南音视频《走马》、表演作品《梨园旦科与南音打击乐器》,以及创作作品,汉乐府的《梨园幽梦》《霓裳羽衣》等,这些作品都是南音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经典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眼界,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经典作品为榜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北管有望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北管与南音合称“姐妹花”,都是泉州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为了加强北管在泉州地区的传播,教育局与旅游局联合成立了《北管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其包含基础知识的教学、经典作品的欣赏等内容。为了推广北管,泉州还成立了音乐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且加强了民间艺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将民间艺人引进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接触到最正宗、传统的北管演奏形式,提高学生对北管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北管在当地流传较广,学生从小受到北管的熏陶,对于北管的学习有着莫名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时常接触民间的北管艺人,能加深学生对于北管的情感寄托,从而提升学生对北管的喜爱与责任,从而提高北管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

总之,泉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方色彩浓厚,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取代,而泉州的教育机构针对这一现象,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来,加强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加大了传统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渗透,提升泉州音乐的辨识度,进而形成泉州独特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梁东靖.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元文化渗透[J].学周刊,2015(28).

第7篇

关键词:香港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材;特色

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时期。中国传统的私塾制与天主教会来港办学,使香港早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在一种混生状态中。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内地音乐教育状况的深刻影响,差不多与内地同步选用了包括学堂乐歌、《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等20世纪前半叶流行于内地的教材;另一方面,它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留下了西方文化撞击的烙印。1949年前后,许多从内地来港的音乐家对香港的音乐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一年一度的香港校际音乐节比赛,对香港学校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度缺乏制度上的保证,直到1968年才公布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另外,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使用也不统一。

相对内地来说,香港的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制定和教材的选择上相对比较自主,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公立学校需要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接受督导,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在指定的书目中选择。私立学校一般不受限制,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制订课程发展事宜,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1983年和198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分别出版了初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作为学校发展音乐科课程的指引。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带来了紧迫感。2002年,《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出版,2003年了《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音乐科课程指引》)。而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比香港早两年。

作为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导文本,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的性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类的美感、智能和德育发展贡献重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国民意识及灵活开放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发展智能和身心的关键。音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人类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抒怀”。

从《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表述上看,音乐教育首先是“美感”教育。这与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十分接近。内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首先要突出其“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科课程指引》还指出,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二者在音乐课程价值观念上十分默契。

《音乐科课程指引》提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德育的提高”,这和内地使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十分相似。长期以来,“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这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随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在音乐课程领域的共识也会越来越多。这将为两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香港采取的是教材多样化制度,从品种数量上看,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比较多。这些教材都比较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科自身体系,但同时又比较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我们可以从1993年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音乐组编写的一本《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大致了解这一点。虽然它并不是学生教科书,但其主要内容均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序言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教师手册的目标是探讨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修订于1987年)内各主要范畴的不同教学方法与重点,更给予不同背景和能力的音乐教师一些教学基础及意念。”从书上的内容看,这些“重点”及“基础”大部分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提示。全书分为十二章,另有三个附录。其中六章论及的是音乐课程的常见教学栏目,分别是:第一章歌唱,第二章乐器演奏,第三章音乐聆听,第四章读谱,第五章音乐与律动,第六章创作活动。后六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点:第七章和声,第八章曲式,第九章表情。最后三章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第十章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课外活动,第十二章学习评估。从这十二章具体内容来看,它的主体是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香港教材在注重基础知识时有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音乐知识(包括读谱知识、乐器法常识、表演常识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本演唱、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知识与技能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教材中。这条线索是显露的“明线”,起到组织教材的作用。教材具体教学曲目的选择紧密围绕音乐知识的分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唱歌、欣赏或器乐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知识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时是隐含在单元课中的“暗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潜在的支柱作用。

香港中学音乐教材《音乐的韵律》是按照“明线”组织教材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这套教材共有三个分册。编者在其“书介”(即教材的“说明”)中介绍了该套教材的六个特色:“一、课文中有关的音乐知识均采用精简、浅白的文章来描述,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明白。二、每课选用的歌曲都能配合课文内容,多为中外著名、旋律优美悦耳,但伴奏容易的歌曲。三、精心辑录中外名曲百多首,作为每课教学中音乐欣赏之用,省却教师寻找资料的麻烦。四、每课所设的练习题均十分恰当,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后即可重温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五、全书遍插精彩图片,全部与课文有关,部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插图,必能增强视觉教学的良好效能。六、课本后所增加的附录,内容包括:视唱、听音、节奏练习和多首增补歌曲。”

从上述六个“特色”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将音乐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文”来编排的,歌曲基本上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而选用。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编者还特地设计了练习题加以训练。而在内地最新的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中,歌曲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音乐知识的学习往往服从于所选歌曲的需要,或者作为所选歌曲的附属成分。从这一点上看,香港教材与内地大纲版教材相似,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此外,香港教材中对情感因素、态度因素等涉及较多,很注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练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而这一点却在内地大多数课程标准教材中较少涉及,这一点值得思考。

具体来看,教材在第一、第二册分别安排了25课内容,第三册为22课。每课分为“主要内容”“歌曲”和“音乐聆听”三项教学栏目。各项教学栏目中穿插有数量众多的练习题。其“主要内容”即“课文”选编了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乐器知识、音乐体裁与风格、中国传统音乐等,题材十分丰富。现将其“主要内容”的分布列表如下页: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音乐知识点在分布上非常广泛。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的表述也比较细致,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体系有一个整体印象。另外,习题设计的变化很多,强化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香港多数中小学音乐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即教材中谱例资料丰富、准确,便于使用。例如,许多歌曲都有钢琴伴奏谱,聆听曲目都有音乐主题甚至是合奏谱例。这与内地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一样,香港采用五线谱,内地教材则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内地教材通常仅将必唱歌曲的全谱放在教材上,欣赏仅选摘谱例片段。另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少。

与内地相比,像《音乐的韵律》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容量上较重、难度也较大,这说明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要求也会不同。内地目前实行“一纲多本”,如果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因教选材”。“一纲多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有国家级示范教材,再辅以地方或特色教材,应该更适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香港《小学音乐天地》是按照“暗线”组织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它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音乐知识线为支柱。该教材采用柯达依教学法为编写的理论依据。其宗旨是“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务求课室充满欢乐和生气。”该教材专门为教学栏目设计了一套卡通图标,分别代表歌唱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手号(音高手势)、视唱训练、聆听、乐器弹奏、律动、唱游、创造活动、土风舞、绘画/填色、戏剧、讲故事、默写/抄写、音乐家介绍等十六项教学活动。虽然编者将每课“课程”分为重点教学(即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部分,但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十分灵活,版面充满童趣,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教材内容的展现,除了完整歌曲谱外,其他栏目均设计为活动的方式,与教材的宗旨相符。低年级以认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线索,语言表达力求符合儿童心理习惯。比如,介绍几种不同的鼓(大鼓、小军鼓、铃鼓)时,编者设计了聆听和乐器弹奏两个活动,由学生完成:“我是谁?你可以用我为《找朋友》伴奏吗?”“大家来打打我们的大肚皮,听听我们的声音”等等。高年级适当增加了诸如旋律线、调式、调号、表情记号等知识,并在聆听(音乐欣赏)中介绍乐器知识、曲式结构、音乐家等。知识的介绍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介绍前奏、间奏和尾声时,教材中设计了一幅火车厢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歌曲选材方面,香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欧美歌曲较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可以解释:一是欧洲传统的大小调音乐比较符合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易于学生辨识;二是美国音乐教育比较发达,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比较丰富,许多编者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因此美国的歌曲也有较大比重。以《音乐的韵律》为例,全部三册教材共选编歌曲87首,其中欧洲有37首(包括名曲填词),美国的歌曲有22首,二者合计占总量的67.8%。中国歌曲15首,且均为民歌,仅占总量的17.2%。在内地教材中,情况正好相反。内地教材中国歌曲的比例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且有较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供欣赏。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不断增加,许多音乐教材资源从内地被介绍到香港,一些创作歌曲(如《大海呵故乡》)、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也经常出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学中。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两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并行不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香港: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吕达.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A].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一、声势律动及其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

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律动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律动是指身体跟着节奏旋律有节奏的运动,而声势了变动则是一种由于身体发出声音而造成的律动形式,如跺脚、故障等形式。其实演唱会中,人们跟着唱歌者有节奏的拍着巴掌、身体晃动,这就是一种声势律动的表现形式。在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运用声势律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对教学进行推进,主要能发挥以下优势作用:

声势律动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因为声势律动的发展下,学生能够通过身体的震动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教学与体验,能够直接与节奏发生交流,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就是直接感知,对他们讲解千万遍的音乐原理,都不及引导对音乐课程进行一次自主的感知。这也是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发展特点所在。其二,能够增加音乐的魅力。其实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与舞蹈艺术等都是紧密结合的。虽然随着节奏的律动还不能算作舞蹈意识,但是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无形的增加了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音乐本身的魅力所在。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策略思考

1.借助于声势律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

律动是随着节奏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反过来推测,就是当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对律动的感知与感受,全面推进教学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与感受,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对知识的直观感悟,有时这种感觉是没有道理的,却是能让学生印象最为深刻的。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律动,使学生一次次熟悉节奏,逐渐跟上歌曲的主旋律,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体味学习声乐知识,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歌曲第一时间形成感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所在。

2.借助于声势律动模仿节奏,提高辨识度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声势律动的模仿,提高对音乐的辨识度,逐渐实现教学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直都致力于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辨识能力,掌握音乐的精髓,但是在传统教学实践中,一直都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实现的,有时,教师也会把一些有特色的音节内容着重强调给学生听,但最终还是跳不出模仿、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单纯的困扰与模仿所造成的负担,而对于音乐的节奏,尤其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节奏的理解与把握都不到位。而通过声势律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感知方式、自己的动作方式,对音乐形成感知与理解,逐渐趋体味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的不同特色,增强对音乐的辨识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节奏律动组织音乐接龙游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接龙游戏中。这样的游戏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判断,通过不同的动作方式演绎出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而接龙完成一首完整的歌曲,这也是当前节奏律动教学的一种变通形式,通过学生对节奏律动的感知与演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幫助,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完善。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感知、辨识。对于一个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对知识的整体感知能力远远大于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加以推进及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的发展完善。

4.重视创造性教学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永陵满族小学 传承 满族歌舞 弘扬 满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0-01

新宾县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永陵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勤劳、勇敢、善良的满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块这神圣的土地上,他们能歌善舞,有着悠久、传奇的历史。满族歌舞教学是我们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艺术教育,在全校除了开展满语课、满族故事、满族剪纸外还组建了满族合唱队和满族舞蹈队。满族歌舞的艺术教育更体现了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知识修养,也使学生从满族歌舞中得到了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由此,通过满族歌舞的教学达到了传承满族文化的目的。《开发校本课程,传承满族文化的研究》是抚顺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申请的总课题,它包括了五方面内容满族歌舞、满语言教学、满族竞技体育游戏、满族剪纸和满族故事。我研究的是子课题《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本子课题把第二课堂舞蹈队,合唱队和五年部、六年部十个班级的音乐课,做为研究的实验班。满族舞蹈和满族歌曲教学是永陵满族小学的特色教育,这次又组建了满族舞蹈队和满族合唱队。在实验班教学中我们利用电视和多媒体教学和欣赏满族歌舞、用满族乐器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1.如何将满族歌舞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1.1 借助满族歌曲的韵律美和满族舞蹈的艺术美,创造学习满族音乐的艺术氛围。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满族歌舞的兴趣,我用录像、电脑制作等电教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满族歌舞,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满族歌曲和满族舞蹈的音乐内涵,并对满族歌舞和满族音乐产生亲切感。我还设计教学中的每一句话,精心选择恰当的美好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传承满族歌舞的目的。

1.2 在教学满族歌曲《祖国颂》时,我首先介绍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及赫图阿拉城和老罕王的传说故事等,再通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宋熙东的满语歌曲。如歌颂祖国的《望祭山》和《满家娃》找学生到前面表演,加深学生对满族歌曲的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通过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使歌曲升华。全体同学起立便唱便律动表演《祖国颂》歌曲,共同祝福我们的祖国母亲永远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身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新宾的满家娃倍感骄傲和自豪的思想感情。

1.3 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主动参与满族歌舞的音乐活动,同时将有关的满族音乐基本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满族歌舞。

2.通过满语音乐课《祖国颂》教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满语音乐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演唱具有满族特色的民族歌曲――宋熙东的满语歌曲《祖国颂》。这节课采用了终合法、欣赏法、听唱法、学歌词和歌曲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等多种教学方法,按照情境――终合―分析―再终合的模式进行新歌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掌握满族歌曲的特点和风格,重点学会满语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有感情的演唱和表演满语歌曲《祖国颂》。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了满族民歌的风采,培养了学生对满族歌曲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故乡清永陵。难点熟练掌握满语歌词及歌词的读音。也使我更加明白了要想适应音乐教育的新形势,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学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自我优势,音乐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更加刻苦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利用本地区具有的艺术特色或民族特点的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素质为传承满族文化,为永陵满族小学的音乐教育做出我更大的贡献。

3.为了传承满族歌舞。弘扬满族文化。就要解决满语歌词的读音难点

为了让学生学会满语歌词,解决满语歌词的难点。我利用汉语拼读法把满语歌词的读音翻译成汉字的读音。这样学生学习满语歌词就会浅显易懂和熟练掌握。满语的读音有时和汉语的读音相同,不同的用汉字标注。由此每一节满语音乐课教学都能得心应手顺利成功。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和崇拜宋熙东老师。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了解了满族歌舞和满族文化。也深为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小学的学生和满家娃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满族歌舞,每一堂课都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课堂活跃,都能够认真学习满族舞蹈和满族歌曲,积极参与表演。使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无论是舞蹈班还是所教年级的音乐课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第10篇

(一)学生情况的调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题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和音乐艺术特色对学生进行调研,结论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有95%的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喜欢音乐,能够真心投入欣赏音乐,抒情地歌唱,90%的学生热爱音乐课程。

(二)教师情况的调查

1.农村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课程理念及教科研调查

农村音乐教师音乐教育观、课程理念及教科研调查如下表。以上抽样调查显示:县级中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县级中学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师队伍年轻化;而在偏远农村或山区,由于经济落后,学生在校人数不多,教师配备不足,而且大都学历不高,专业技能较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难以适应新课本、新知识不断变化的要求。偏远或山区的音乐教师的教育观、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思想及措施更是令人担忧。

2.城、乡音乐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缺乏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

文化是具有极浓的地域色彩、历史意蕴的。农村与城市由于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象的不同,长期以来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加上地域的差别,就会形成城市与农村不同特质的民间民俗音乐文化。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传媒方式的发展以及目前教育平等的大形势下,农村音乐教育正在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缺乏独立的文化自觉与追求,城、乡音乐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农村环境不相适应。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知识发展、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在农村环境中表现出具有农村特色、独特的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在逐渐消失,缺乏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调研情况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有三种模式。模式一:在村小学(教学点)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二:学校配备卫星IP数据接收系统,配备DVD影碟机+电视机;模式三:在初中配备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IP接收系统、一个投影教室(含一台投影机)。我们对若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可见,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虽然有些已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只是用在了“点”、“面”上,并没有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质作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闲置情况较为严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坚持政策引领,政府主导

教育部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指导意见》提出的“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措施,是有效解决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差,快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技能的良策,是拓展农村音乐艺术视野,实现农村音乐教育腾飞的极好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政策领引、政府主导的方针,“以偏远、山区学校为主体,从下到上、多方参与”的理念,通过外部各种力量的帮助,不仅将最缺乏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带进偏远学校、山区学校,而且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偏远学校、山区学校的教育者。以政策做引领,政府为主导,调动广大偏远学校、山区学校自觉参与提升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出实施进程时间表和工作规划,加快偏远农村教育自建和自身提升过程。

(二)以各级教研室为主导,建立教研专业指导机制

中小学教研室的设置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6月下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基〔1990〕013号),充分阐述了各级教研室的重要性。在各级(市、县、乡)教研室的主持下,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课例指导、专题培训、主题论坛等方法,开展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促使教师不断加深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在共同寻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吸纳“我”所需,自主构建“我”的特色,把指导的落脚点放在启迪教师思考,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上。教研员要经常深入底层农村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提供专业咨询。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教研网站,为学校、教师提供动态信息,推荐优秀案例、典型经验,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成果展示,为创造优质教育提供条件,促进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教研员还要善于从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查找教学问题,在诸多教学问题中提炼教研专题,再从大量教研专题中精选研究课题。采用“分层研究”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问题通过邻近几所学校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解决,教师教研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研室组织,进行专题方式研讨,把专题研究中有价值或具有普遍意义的专题,确定为课题,由教研室确定主持人,带领攻克解决。

(三)更新农村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校教育向农村环境教育延伸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需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也起很大的作用。新农村音乐教育在农村是否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改变原有传统的教育观念。

1.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农村有广袤的原野、多样的动植物、丰富的乡土文化,这些都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使学生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素材、音乐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认同感。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开掘农村本土文化内涵。树立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促进各种资源的整合,让这些资源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创作的原动力,让广大农村中小学课堂形成强大的音乐艺术造血功能。

2.在大自然中寻音探乐、创音造乐

《文献通义》中的“笳”,也称胡笳,卷芦叶为之。三国时期文人琴家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成为千古绝唱。一块石头、一张兽皮、一片芦叶就能创造出音乐的奇迹。这些典籍给我们农村音乐教育以很大的启示。其实音乐起源于劳动、游戏和情感抒发。教师也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疏通联想管道,提炼和加工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启发学生的探究路径,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体验生活,感悟知识,提炼真理,让音乐成为孩子中游戏的一部分,让音乐成为有意义的生活。

3.借力文化资源,播文化之种,实现文化、教育教学交互提升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在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音乐有31项、传统舞蹈有48项、传统戏剧有33项、曲艺有14项……可谓蕴藏丰富。目前,很多表演团体(戏曲类的基层剧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戏曲等演出单位生存现状甚是窘迫,面临着演员老化,观众群缩小,创作队伍断档,传统音乐、舞蹈、戏曲失传等现状。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应该联手,借力文化资源,播文化之种,实现文化、教育教学交互提升。可以请当地的剧团、演员、民间艺术传人走进学校,深入课堂,组建校艺术团,把编、排、演的基地放在农村,放在学校,放在课堂,创作符合农村现代生活实际、符合现代农村孩子情趣的戏曲、音乐作品,为孩子们排戏、演戏创设浓厚的、有本地民间特色的艺术氛围。

实现了以上目标,艺术团体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解决了剧团生存的问题,传承了文化遗产,挖掘并培养了有艺术天分的人才,还解决了接班人断档的问题。就学校而言,艺术家或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排戏演戏,可形成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本土化特色,为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可能。就农村的孩子而言,如果将这些传统民间戏曲或音乐融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就可以使孩子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身边的艺术文化气息,使对传统民间戏曲和音乐的热爱成为孩子们童年、少年时期的一种乐趣,一种热爱生活的存在方式。

(四)远程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剂

1.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的评比活动,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交流,优化重组教学要素,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生态,促进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生命课堂的转型。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宽广、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创设学习情境,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使其成为音乐教学的资源保障。

3.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演播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表演与创造才能,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4.加强对学生通过影视、广播、网络学习音乐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三、结语

第11篇

一、创新教学思想,寻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适应学生的需要,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音乐与审美相结合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具体而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和“音乐欣赏”是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方法。

1.“音乐游戏”的力量

教师可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音乐游戏”主要以游戏为载体,强调音乐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感受音乐陶冶情操,从而发挥音乐对学生的指导功能。在“音乐游戏”中,游戏与音乐有机结合,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知识的教学思想,进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音乐游戏”引导学生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师应在课堂上挑选适合学生的“音乐游戏”。例如在教学“音符”这一内容时,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分辨音符,所以教师可让学生扮演“音符”。当唱到某个音符时,扮演那个“音符”的学生就动作示意。扮演“音符”的游戏将抽象的“音符”具体化,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音符”的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课堂的教学。

“音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旋律的魅力、节奏的跳跃和音色的变化。“音乐游戏”是将音乐与审美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2.“音乐欣赏”的魅力

“音乐欣赏”是将音乐与审美相结合的另一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可采用不同的鉴赏音乐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独特之美。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将视觉、听觉等熔于一炉,使学生获得直观而形象的音乐感受。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视频供学生欣赏,或让学生比较同一作品以不同音乐形式呈现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音乐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更涵盖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种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可将音乐鉴赏、视唱练习和乐器了解等内容有机结合,使音乐教学变得丰富而有趣。

二、创新教学内容,寻求内容的多样性

创新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努力探索。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1.合理引进流行元素

针对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音乐教材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小学生不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二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流行音乐,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与小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截然不同。因此,小学生较难接受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基于此,教师应将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教育与时俱进的效果。把流行音乐的元素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音乐教学更受小学生的喜爱。例如王力宏演唱的《龙的传人》,这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流行歌曲,将西方电子乐器的节奏与东方旋律的中式说唱巧妙结合,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一大创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音乐教学价值。可见,教师在引进流行音乐元素时,要特别注意所引进的流行音乐元素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音乐教学价值。

2.音乐器材的学习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学生很难接触到乐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的工具一般比较单一(只有钢琴、录音机等),使音乐课堂教学索然无味,令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可在音乐课堂上相应加入一些乐器的教学(包括对乐器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对乐器弹奏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渐渐有机会接触自己喜欢的乐器,为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条件。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乐器,开展教学。例如竖笛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竖笛价格较便宜,学生家长能够接受;二是竖笛体积小,便于学生携带;三是竖笛易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乐器教学时可以选择竖笛。此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专门设定学习乐器的时间,进行教学。当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掌握能力,乐器教学的内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乐器演奏的曲目应难度适宜。

三、创新课余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还要把它扩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一般而言,小学每周只安排两节音乐课,9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可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不断加强音乐对学生的影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排练音乐剧。音乐剧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将音乐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排练音乐剧,既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又能让学生感受全新的音乐诠释方式,还能使学生获得崭新的音乐启示。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奖项,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12篇

我校近年来,就一直重视美育,注重张杨学生的个性。我校的毛书芹老师毕业于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积极进修,现在已经取得本科学历,有丰富的舞蹈教学经验和实际排练经历,经她手排练的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县级文艺汇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今年她导排的舞蹈《红红的中国结》参加了宁津教育局、宁津电视合举办的“六一文艺联欢会”。我校地处宁津、吴桥之间,“宁、吴”二县早有“杂技之乡”美称,当地儿童也有“练武(舞)健身”的习惯,对舞蹈有浓厚的兴趣。

舞蹈走进农村小学,大势所趋。我校大胆设想,勇敢尝试。从舞蹈教学活动入手,以“舞蹈健身,净化心灵”为主旨,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审美情趣等,以课堂为主阵地,坚持天天有练习;月月有验收;年年有提高;建立有舞蹈特色的教师队伍,造就学生的舞蹈特长,创建有舞蹈教学特色的学校。

一、舞蹈走进农村小学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舞蹈走进农村小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走进农村小学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舞蹈走进农村小学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的活动阵地,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舞蹈艺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其在因材施教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殊才能,进行个别辅导。

舞蹈走进农村小学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展示才能、发展特长的天地。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舞蹈艺术教育十分落后。而如今,改革开放中的农村正朝着城镇化的道路快速前进,一个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在不断地涌现。随着社区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文化层次的提升,在社区与家长隐藏着丰富的舞蹈艺术教育资源,对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舞蹈走进农村小学的大胆尝试

舞蹈走进农村小学作为舞蹈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参与模仿、表演、欣赏,从而获得感受、体验、理解、鉴赏舞蹈的美的经验,使学生掌握一项舞蹈艺术技能,发展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形象思维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舞蹈走进农村小学,创造有特色的学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让舞蹈走进音乐教学。音乐与舞蹈融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初步认识,了解我们多民族国家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多是农村孩子,对于舞蹈知识了解的很有限,开设音乐与舞蹈教学,教师没有从教授舞蹈动作开始,而是先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服装特色帮助学生进行认识和了解。从欣赏舞蹈开始,到结合与音乐的关系,慢慢过渡到各个舞种的音乐,再根据各个舞种音乐展开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再到学生的具体实践。这样就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舞蹈的同时,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艺术的感受力。例如蒙古族舞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蒙古族舞蹈,使学生产生兴趣,请他们对其音乐进行分析,蒙古族音乐大气、宽广、悠远,所以蒙古族舞蹈动作同时是开阔、舒展。介绍蒙古族手臂动作“柔臂”,请学生模仿、参与实践。音乐有快有慢,结合音乐的快慢,使学生掌握蒙古族基础动作慢板的“柔臂”“柔肩”,快板的“摇篮步”“抖肩”等。最后选择一首熟悉的音乐,请学生创编。

2、舞蹈与语文课的密切联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描述了一个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家,生活充满着艰辛的可怜的小女孩,既没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来爱护她!在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后,教师穿插了舞蹈《卖火柴的小女孩》, 让学生和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遭遇做对比,从而激发孩子的同情心,使其自发地表现出关心、爱护的情感。使儿童体会到自己有爸爸、妈妈,有家、有温暖、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得多么的幸福。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别人,学会在得到的同时,如何去回报,去献出自己的爱心。

3、舞蹈与品德课的融会贯通。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儿童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红旗飘飘》,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儿童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和儿童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

4、利用音乐舞蹈的辅助作用来进行英语教学。小孩子性格天真活泼,特别喜欢唱歌跳舞,所以利用音乐舞蹈的辅助作用来进行英语教学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美好的音乐舞蹈能使孩子产生愉快的心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唱歌这种熟悉的旋律运用到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单词时,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学生的潜能,带领孩子们进入有音乐舞蹈的单词天地,让英语在美妙的音乐舞蹈场景中轻松地进入他们的头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学的单词。

5、课间操进行舞蹈练习。编排简单的小舞蹈通过课间操让舞蹈组同学向大家展示,以提高全校师生对舞蹈的认识。每天上午第二节大课间我校学生集合做广播操后加播一曲,进行广场舞练习,全体师生齐做广场舞,课题组成员巡视观察,注意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利用课间操时间训练学生舞蹈基本功,即锻炼出健美身段,又陶冶了高尚情操。下图为西塘小学师生齐做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