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

时间:2023-06-25 16:2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 歌唱教学 沉浸式教学 个性化

小学的音乐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对小学音乐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已经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对于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做好音乐教学,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呢?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辅助美育

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对小学音乐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艺术的教育,更首先要是人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才能培养学生成为音乐家。所以德育是美育的灵魂。做事先做人,做学问亦然。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将无法接受知识。朱熹也说过,“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美育,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德育,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在民主的气氛下,学生会增加音乐的热爱。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沟通,多微笑,营造轻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思考,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下喜欢音乐。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是枯燥无味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不竭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目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中之重。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的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教育要把握美,把美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走进美的世界,热爱音乐。

三、充分利用歌唱教学

课程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经济、最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应用广泛得益于它不需要很多昂贵的音乐设备和复杂的教学场所。我们人人都有一副嗓子,只要能说话,就能进行课程教学。而其他教学模式,如欣赏教育则需要资料、器乐等设备。要做好唱歌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要把握唱歌技能与乐理知识的关系和要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唱,建立歌唱的信心,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教师应降低音乐的乐理知识、演唱技能的要求,通过歌唱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生的人格教育。著名的音乐学家陈鹤琴曾说,“我们就儿童实际唱歌的情形来观察,好像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而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一些农村小学生很害羞,不敢放开歌喉去唱,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让他们合唱或者一个人只唱其中的几句歌曲。只要能唱,人人都是一个不错的歌唱者。

2.要用言谈举止不断鼓励学生,多方位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小学生年纪小,挫折感较强,而且很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和称赞,虚荣心盛。要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歌唱,需要不时地鼓励他们,表演他们。林肯曾经说过,“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至少表扬几个学生。只要学生稍微有一点进步,或者有好的表现,笔者都从不吝啬地及时表扬学生。表扬学生不仅仅采用语言的表扬,而且还经常采用眼神、手势称赞学生。学生在不断地肯定中成长,增强自信心,能够更加勇敢地去歌唱。

四、利用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指通过描绘或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的特点是短时间、连续的。这个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赖于两方面。

一是要创设情境、塑造意境。利用故事、情景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声音技能。小学生是长身体、长智慧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声带和各腔体都在成长发育。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嗓音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可以采用“动物联合晚会”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连音和顿音的唱法。教师展示小猫、小狗、小鸭等的头饰和相应的练声曲目,让学生模仿练习发音,而教师则根据各个动物的特点启发学生注意分辨动物的连贯、短音和轻快等发音特点。学生在这种情景下学习,会特别用心,教学效果也非常良好。

二是要一气呵成、心理引导。沉浸式教学有赖于心理依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让学生焕发永无止境的学习欲望。同时,这个学习过程是个平滑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从情境的开始到结束,这期间忌讳学生受到打扰,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不能再而衰,三而竭。在学生一次的心理历程中完成对音乐的教育,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

新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只有包容并蓄、百花争鸣才是春,一支独放不是春。所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演也是提高小学音乐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辨能力,自由发挥才华,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个性化的表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施展才华,个性化表演的舞台。

总之,音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应该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使用多种音乐教学设备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音乐课。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难困苦,历经艰辛,但是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以上是笔者个人的音乐课教学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科学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第2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的束缚,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该怎样上好一节音乐课?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每位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农村,由于受传统的音乐课教学的影响,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歌曲即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俗套单一,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音乐课也越来越没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我认真学习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库尔班大叔喜洋洋》这首歌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新疆大叔的故事。紧接着,我问:“你们愿不愿意见见这位大叔?”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紧接着我说:“今天,我们随着歌声去看看这位大叔”。这样,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进入了学习。在教学中,我用了范唱、模唱、表演唱,新疆舞动作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不仅达到了学习歌曲的目标,更了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最后,我再鼓励学生模仿新疆舞动作进行编创表演。在我激发中,学生对整堂课充满了兴趣,学得轻松、自在,玩得开心、快乐,最终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二、改进方法,培养技能

学生音乐天赋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因此,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农村的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乐有了点认识,但尚未经过正规训练,加之学校专业教师欠缺,音乐教师很多都是让一些爱好音乐的教师兼任音乐课教学,再由于教学设备不全,教学也就成了教师起头由学生唱,因此在唱歌过程中学生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时间久了,学生也感到单调,能力得不到培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运用多媒体等设施进行教学,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他们听着优美的音乐旋律,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这样,增强了趣味性,也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唱歌,还培养了技能。

三、联系生活,掌握知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本人在教学中,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用耳朵听、去感知。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例:我在教二年级音乐《大钟小钟》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听大钟走的声音及节奏 4/4 X X X X | X X X X及小钟走的节奏2/4 XX XX | XX XX并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在模仿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了,一些复杂的节奏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生不仅轻松愉快的学会了《大钟小钟》这首歌,而且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总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更新观念,还要进一步去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让孩子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第3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音乐修养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把素质教育很好地贯穿于音乐课教学中就愈发显得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从而探讨了诱导式教学在音乐素质教育培养中的应用。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还说,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德育是个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美育等方面修养。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音乐修养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把素质教育很好地贯穿于音乐课教学中就愈发显得重要。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性都很强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音乐素质培养能塑造学生们的毅力

很多大学生是在掌声、表扬、呵护中成长的,一点的不如意、一时的委屈、严厉的批评、生活中的打击往往都让他们无法承受。不少学生面对挫折所持的往往是一种消极、抱怨、偏激的态度。那么我们在上音乐课的同时就要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正视挫折的毅力。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我跟学生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名听众会有一千种“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会有所不同,但贝多芬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喉咙”。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的呢?从乐曲的四个乐章就不难看出。第一乐章是惨痛的绝望;第二乐章是用慢板表示挽悼悲痛与悲哀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青春的不屈和坚强的欢呼。通过欣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命运》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通过了解贝多芬其人。在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促使学生不畏艰难,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二)音乐素质培养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一种无忧无虑中长大,父母、长辈都围着他们转。很多孩子都很自我,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感受,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对社会、长辈,更多的是索取,很少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回报社会。我觉得可以通过音乐课教学来促使学生具有一种感恩的情怀。比如用欣赏或演唱歌曲等内容来影响他们,像《祖国,慈祥的母亲》、《祖国颂》、《人间第一情》、《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白发亲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感恩的心》,等等,通过歌词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同时怀着一颗感激的心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三)音乐素质培养营造学生们的宽容之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通过与一些大学生的接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别人要求很高、很严格,但对自己很宽容。有的学生因为一句话与别人争论不休,有的学生会为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校园里偶发的打架斗殴的事件往往都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在了解事情经过的过程中,可经常听到“因为他如何如何”,而很少听到“因为我才怎样”,很多事件的起因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宽容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社会需要宽容,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人离不开音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胸开阔;音乐能让人忘记烦恼,豁达开朗。比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心随乐动,时而悠然恬静,时而翩翩起舞,能让人忘记世事的纷争、生活的烦恼,而感到心情舒畅。如在欣赏《黄河大河唱》时,让学生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像母亲河一样以博大的胸怀哺育各族儿女。又如在欣赏第十八十九世纪欧洲音乐时结合歌剧、舞剧音乐来分析人物时,透视出“宽容”这种美德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

二、诱导式教学法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一)诱导式教学法的概念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先生如是说,他提出了诱导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诱导”就是指引导、劝导、善诱。而诱导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教师从简单观察到复杂研究、从普遍对象到特殊对象对学生进行层层引诱,将学生逐渐地引向目标。在音乐教学中,诱导式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诱导方式是诱导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形式。心理学中将注意分类为三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在对学生注意力培养中,其中有意注意是最重要的。有意注意就是指在一定的目标下,特意的将自己的意识锁定在特定的对象上。因此,诱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有意注意的培养方法。

(二)诱导式教学法的具体方式

要培养良好的有意注意技能,应该从条件入手,掌握了有意注意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音乐教师才能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制造一些干扰,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克服歌唱时所出现的干扰因素。比如:在教学时,故意打开窗户或者故意制造一些响声等。(2)利用一些实际动作,使学生训练时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比如:教师教学时要求学生“打着哈欠唱”,此动作一发生,学生就会注意到自己的喉咙要扩张;(3)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警惕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的提醒自己应该保持有意注意。在歌唱与发声中,有意注意是在演唱或发声的一切行为动作的基础上发生的。为了获得精彩的演唱和优美的歌声,应该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方法的重点。

总之,诱导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一些案例、问题的设置,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探究音乐的动力。诱导式教学法同时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诱导式方法,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引导学生们对一些民族音乐的关注,培养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们关注和热爱《东方红》,从而让他们了解我们革命前辈的先进事迹。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学 问题 建议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我县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经过了上岗专业培训,基本上能够依照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在听评音乐课及与音乐教师的座谈交流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蔓延,势必会妨碍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理念的落实,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制约着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欠改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以自己为中心的“说唱”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一节课45分钟,教师往往要么是讲授乐理知识,满堂灌,枯燥乏味;要么是以个人为中心,教唱一首歌,形式单一。有一次,听一个教师的课,整节课她一直在唱,坐在琴凳上没有离开半步,完全靠指手画脚的动作来指挥学生,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只管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对这样的音乐课,学生不喜欢上,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或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手段少创新

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上课图省事,安于现状,不知道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有多媒体也让它们束之高阁,更别说运用其他的教具来辅助音乐课教学了。

现在大部分班级都安装了电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水平低

在全县音乐教师队伍中,有一少部分是专科班或中师毕业的,有一部分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平时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也非常少,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不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四)教学设施显落后

教学设施跟不上音乐课教学需要。有一些学校,音乐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有一架旧电子琴,上课时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用手打打拍子,然后先识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听录音也是用手提录音机和劣质的磁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师上课很累,学生学着没有兴趣。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师资队伍要加强

加强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合初中音乐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调配好音乐教师的分布,并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他们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进修,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音乐教师队伍得以壮大。

(二)教学方法需创新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科学组织和精心安排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唱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感受。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愉快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手段要先进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录像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的电教媒体,通过直观的展示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听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的听觉欣赏。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教具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施应更新

第5篇

我们知道,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音乐欣赏课创造性教学不是创造前人没发现的知识,而是老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该采取哪些创造性教学法呢?

一、创造性“想象”的教学方法

想象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而创造性想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启发学生对音乐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正确地体验音乐情感。为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采用了“创设教学情境,以境激情”法。如在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一改往日的就音乐说音乐的方法,先拿出一幅“春”的国画山水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情境?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经过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当然,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大多数同学受“画”的启发,回答的还是比较确切的。有的说,意境很静谧,画面古朴、典雅;有的说月亮升在空中,小舟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当时的舒畅心情和美好的遐想。这时,我给大家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听后,同学们都觉得乐曲与画的意境极吻合。显然,在画和音乐的启发下,学生已经对乐曲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在美,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继而提高想象能力。

二、创造性“动”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做音乐的主人,我采用了创造性“动”的教学方法。

1.自唱自演 让学生听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2.模拟演奏 让同学按交响乐的位次坐好,每人胸前贴好乐器名称,配好指挥。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声,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乐器,做示范表演。这就要求学生能分辨出乐器的音色,知道乐器的演奏姿势,掌握作品节奏、速度、表情,还要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这些都是同学们在欣赏教学中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对作品理解地再表现和再创作,它创造了另一种情境和音乐语言,是一种很有个性的东西。

3.歌曲接龙 每位同学把前位同学演唱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当自己演唱的第一个字。这就激发了学生收集和学唱歌曲的好奇心,同时扩大了他们的学习范围和欣赏的范围。

以上是我在欣赏课中创造性教学的实验活动。和传统欣赏课教学相比,增加了娱乐性的趣味性,同时扩展了艺术视野,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打下了基础。高中的欣赏课应注重创造性,对音乐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欣赏,开启学生的艺术思维,指导学生一步步踏进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殿堂,揭示出人类艺术的辉煌和奥妙!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吉水中学)

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案例评析 《老爷爷赶鹅》

一、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评析

《老爷爷赶鹅》是活泼、风趣的二部轮唱儿童歌曲。歌词采用叙事体呈现,讲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一个小故事,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学习兴趣。象声词“嘎嘎、嘎嘎嘎”的出现,使歌曲的童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儿童的演唱兴致。歌曲为C大调。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演唱两小节后进入,形成二部轮唱。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读,为本节课制定了比较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二部轮唱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歌曲的节奏表达的快乐情绪自然真挚地表达出来。教学重点: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二部轮唱实践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协调能力。教学难点:二部轮唱时,学生容易产生“喊唱、赶拍、串调”的现象。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符合新课标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学情。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评析

这节课王老师以“鹅”为切入点,以介绍老爷爷赶鹅进城与路人的对话为主线,整节课以人与鹅群鲜活画面为依托,让学生在听一听、背一背、看一看、说一说、唱一唱、敲一敲、拍一拍等活动中将音乐本身与音乐画面、音乐情感紧密融合,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

学生活泼爱动,很难非常投入地上一节课。王老师这点做得很好,通过齐诵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五言律诗《鹅》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然后通过巧妙诱导,让学生模仿鹅的叫声,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老爷爷赶鹅》的兴趣,并相机出示带有节拍线提示的《老爷爷赶鹅》的童谣,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诵读中感受老爷爷赶鹅进城和路人对白时风趣、悠闲、快乐的心情,同时强调了休止符的发音要领,当孩子们熟诵了歌谣,对歌谣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唱歌曲的旋律。王老师第一步采用的教唱方法是识谱视唱,认识节奏,指导有休止符的乐句正确的唱法。由于前两个乐句极为简单,加之学生对歌曲音调已有一定印象,学生随琴声用稍慢的速度直接跟唱曲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旋律,简单了解认识每小节的节奏,增强识谱的自信心和乐趣。第二步是节奏练习,通过学生初步识谱和视唱,找出歌曲中演唱不准确的小节,然后教师将此小节旋律作为重点,单独指导。第三步跟随旋律,填唱歌曲。学生随伴奏旋律,自己尝试填词演唱歌曲,教师稍加点拨,节奏欢快的歌曲就有了。

当学生熟悉歌词后,教师伴奏,学生齐唱,分组唱,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二部轮唱的基本要领,听录音范唱,教学生找出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第一声部演唱到第三小节时)。学生进入二部轮唱的训练之中,把课堂气氛推向,这样设计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升华,学生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三、对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评析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王老师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播放鹅的图片,结合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老爷爷赶鹅》的画面和自己的感受,在教授歌曲过程中教者主要采用示范法、听唱法、打节拍法、启发联想法等方法教学,通过听、诵、赏、唱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和正确的节拍、速度演唱歌曲,感受不同节拍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潜移默化地消化本课难点。

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的优点,把抽象的理论概念、枯燥的技能训练还原到可闻可感的音乐之中进行。因材施教,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证,体现了面向全体性。

四、对执教者教学能力的评析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语言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中自然地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厚重。教师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这节音乐课。本节课中,教师准确的弹奏、动情的范唱、生动的讲解、简练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都显示了良好的音乐素养。

五、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析

第7篇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声乐课,因为该项课程时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的声乐课的实际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发挥的效果不尽人意,其难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主要的是因为教学模式相对较为传统,沿袭着之前传统形式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没有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促使教学模式实现进一步的明确化、规范化、完善化以及特色化,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前教育的教学要求。所以,本次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怎样从根本上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内容改革

学前教育艺术课中声乐课是非常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培养的目标就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以及针对性,这样一来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其针对的内容跟一般音乐系的声乐课是不一样的。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际教学实践工作,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能力,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提升措施。促使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现进一步完善以及成熟[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怎样从根本上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有机结合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课教学形式

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教学形式是目前声乐课的主要授课形式。上述两种授课形式分别具有自己特殊的优点以及缺陷。相对于音乐专业的教学而言,学前的声乐课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的结合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课教学形式,将个体融入集体中来体现。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均可以从根本上体现学前教学的特色[2]。

1.集体课教学形式

一个教师讲解声乐的技巧以及相关的理论,教师需要集中众多学生,可以促使教师资源得到节约,同时还为理论技巧只是讲解系统性提供了保证。在单独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声乐技巧难度产生恐惧感、紧张感,集体课教学形式的实施,可以抵御上述情绪护产生。学生在选择曲目的时候,选取歌曲演唱使用技巧,选取的歌曲作品所具备的特点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均在学生利用自身优势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实施集中式授课形式,那么就可以促使学生的歌曲辩听能力进一步强化,同时促使学生对声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3]。

2.个体授课形式

声乐教师选定发声技巧以及演唱技巧,之后一对一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细分集体科授课形式就可以得到个别教学部分。个别教学部分可以促使那些对声乐存在特殊爱好学生的求知欲以及他们对于声乐存在的特别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对于学前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是大课形式,难以进行有效的个体教学活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融入个体授课形式,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先集体--后分组--再个人的教学形式,先集体唱练声曲,在上述的基础上将共性的问题解决掉,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唱,教师需要对学生组别强弱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之后综合评价出好的学生组别,之后进行个人演唱,将个体存在问题准确找出。需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声音是否正确提出判定,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胆量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实现了教学时间上的节约[3]。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首先是旋律模唱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促使学生在唱谱之后,对其添加歌词,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唱,之后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会唱歌了,但脱离了学前教学的特色。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首要的工作就是欣赏作者的原唱,熟悉儿歌所具备的轻盈特点,之后跟琴不唱歌词,并且轻轻使用母音进行模唱,促使学生了解旋律,并且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惯,这样一来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就会使用上述方法来教学生来掌握旋律。其次歌词教法部分。对学生儿歌节奏的正确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诵歌词。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节奏教法的习惯,促使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记住节奏[4]。最后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在儿歌的演唱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帮助学生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抓重点的编排教学方式,在学生毕业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就会得心应手。在编排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具备足够的儿童特点,需要具有天真活泼的特质,同时注意面部表情需要尽量丰富。

二、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下,学生因为缺乏信心,对学习认知不足,很害怕失败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因为存在技术悬殊的情况,导致其打起来难以有效的控制[5]。同时还对器械产生担忧,害怕受伤。实战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学生害怕、恐惧心理心理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需要将调控害怕心理以及恐惧心理列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害怕心理、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在所难免的,经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得到,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法以及安全保护法,促使从根本上消除害怕心理以及恐惧心理,从而促使散打实战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者:李珂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54-57.

第8篇

关键词:音乐;美的意识;审美因素;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81-0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课是提高学生“美”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课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不能把音乐课视为“小科”,只是领学生唱歌而已。其实,音乐课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个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重视总结和积累音乐教学经验,想方设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使音乐课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明确揭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使其能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积极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些审美因素发挥出美的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要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现行的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选择经典作品或虽不算经典但属同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运用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逐步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利用歌曲和乐曲唤起美感,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条件。立意美、情景美、曲调美、和声美,都是审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上述标准选择一些“优美动听”“流行广泛”的经典歌曲供学生学唱。这些作品往往具有优美的曲调和音韵,美好的歌词意境,能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传授这些经典作品,把音乐作品艺术意境与情感充分挖掘出来,能使学生心灵的火花与美的内涵相碰撞。

三、要提高音乐教师审美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教态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仪态、表情、姿势、动作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应体现出美。音乐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范奏,展示豪放、庄重、绚丽之美;通过快慢有致、轻重得当的音乐节奏,展现音乐时而汹涌如浪花翻滚,时而急促像山涧瀑布飞流直下,时而像村边小溪悄然而去。讲解时要出口成章,语贯中西;课件和板书艺术的展示,则要整齐、端庄、美丽;图示或字迹要秀丽大方,线谱或简谱的展示要整齐规范,设计布局要精巧合理。总之,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比如美好的心灵、真诚的情感、满满的爱心、广泛的兴趣。尤其重要的是要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即通过人性化教学手段,做到引人入胜,唤起学生的共鸣,最终使学生热爱音乐、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学习中的美好情趣和高雅意境。

四、要铺设教学的良好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校教学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好。音乐教学环境是创造音乐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环境的作用。首先,布局一个温馨美好的教学环境对音乐教学十分重要。音乐教室要布置得优雅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有新意,有引人遐想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听觉环境的创设。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听觉要求是清晰、悦耳,这会给人带来愉,并产生美的享受,反之则使人烦躁、生厌。音乐教学中应极力保持安静,避免噪音的发生。

五、要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方法

传统歌曲的教学方式,通常是范唱――阅读歌词――学歌谱――学唱歌曲,有的加上一点情感的处理。这种方法,对有些音乐基础的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但小学生情感不稳定,容易改变注意力,不能保持持久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音乐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方面下功夫,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内驱力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了活跃音乐课堂气氛,使学生生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进行对比学习,这样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几种拍号及含义,可让学生思考四分之三拍与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与四分之四拍哪一种比较接近,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总结八分之三拍与四分之三拍的异同,强调八分之三拍的音乐更轻快、灵活。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内容,为学唱新歌曲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既包含规范理论的理性学科,同时更是一门表现人的内在情愫的感性学科。音乐课堂活动的开展,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新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学生,接触的事物非常广泛,思维方式也是多维和多变的。因此,音乐教学活动也要符合学生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2]陆鹰.让小学音乐课趣味迭出[J].江西教育,2015(09).

第9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音乐的审美能力。

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真实感人的艺术,它可以是一种表演,但又不同于戏剧表演。它不一定要有,它可以是一波三折的九曲黄河,可以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也可以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只要它能震撼心灵或沁人心脾,那就是一堂好课。 也许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好一堂音乐课太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效果不见得都能如人所愿。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需要我们做的很多,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但使学生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一、要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原则和价值。

音乐教师要明确:唱歌、欣赏、器乐、律动、识谱视唱、畅游等是小学音乐课的基本内容,欣赏是在感受与鉴赏的层面,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都是在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层面上拓展来的。了解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特别是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聆听与体验。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文化生活,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校自身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展示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了审美能力。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和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制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一)所以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 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法等,老师用“听音乐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音乐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又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乱,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音乐也是一种乐趣。

(二)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在课堂的后阶段不易投入地学习,为此常要进行课堂组织、,但最终效果不佳又浪费时间精力。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动动满足一下欲望又能玩有所得呢?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引入器乐让学生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即丰富了歌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美的创造,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将益于将课堂学习推向。过程中可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和创作等。

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的基础。因此,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产生对音乐的共鸣。音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能帮助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着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可让学生哼唱音乐,哼唱避免繁琐而枯燥的识谱,降低了难度,学生很轻松,注意力又能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第10篇

【关键词】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5-01

一、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专业的音乐学院,他们有着较强的专业功底,在音乐的理论和自身的专业能力上毋庸置疑。但是他们普遍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幼儿声乐教学的培训,这就造成声乐课教师在幼师专业的声乐课上偏重于歌唱技巧的训练,教师教给学生的基本上是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本应掌握的幼儿声乐的基本技能。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际调研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幼儿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脱钩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幼儿音乐课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很多幼师专业的学生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在学习中要么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么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其次,幼师专业学生在声乐课上对于歌唱的技巧不得要领,仅仅掌握歌唱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就是情感的投入。最后,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很多幼师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兴趣不大,他们选择幼师专业并非出于对幼教事I的热爱,而仅是为了今后找工作,自然就不会对声乐课充满感情,这样就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本来意义。

(三)教材方面。目前我国师范学校中的幼师专业尚无统一的声乐课教材,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沿用以往的教材或者是学校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导致声乐课上内容陈旧、不规范、脱离实际、随意性大,无法适应幼师声乐教学的要求。

二、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声乐课教学过于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师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声乐教学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声乐课不同于幼师专业的其他课程,具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殊魅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课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教唱、学生学唱”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要将体验式教学贯穿其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声乐课教师要注重对幼师专业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情感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对幼师专业学生来说,课外实践对他们声乐技能的提升绝对不亚于课堂的训练。学生只有不断地在课下去练习才能加强对声乐技巧的了解,达到巩固和熟练运用的效果。声乐技能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因此,师范院校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声乐课的社会实践,在校内和校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去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去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自身声乐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高。

(三)加强师资培训。幼师专业学生加强声乐技能课内外实践的同时,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师自身也要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声乐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师专业学生怎么“唱”,更得教会幼师专业学生怎么去教幼儿“唱”。因此,声乐课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幼儿园中去了解幼儿音乐课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声乐课教学,让课堂教学符合幼师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

(四)开发声乐教材。目前来看师范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所以制定统一的幼师专业声乐课教材势在必行。幼师声乐课的教材必须要充分考虑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与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幼师专业学生普遍起点低、音域窄、气息短。所以,幼师专业声乐课教材应该选择一些旋律相对平稳、节奏简单明了的儿童音乐作品。

三、结语

我国幼教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幼师的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高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是当前幼师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对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的声乐教学事关幼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看甚至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师范院校幼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幼师专业的声乐课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师范院校幼师专业一定要以声乐课的教学和改革为突破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创新,以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第11篇

论文摘要:分析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契机,从知识、能力、德育、创新素质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的改革方法,提出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改革

一、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现状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学前教育声乐课,无论在授课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听课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声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很多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进行系统的基础声乐教学。有些人只会唱不会教,有些人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如何与幼儿互动沟通,甚至上课时只能用音响设备播放儿歌敷衍了事,或者干脆取消声乐课。因此令许多幼儿错过了基础声乐技能训练的黄金时期,也令许多有歌唱天分的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培养。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老师是学生的伯乐,那么师范大学就应该是孕育伯乐的母体,每一个从师范大学走出的学生,都应该具有像莫扎特发现贝多芬或昆西·琼斯发现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敏锐的嗅觉和眼光。

当前哈师大学前声乐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国家宏观教育规划及师范大学立校之本所要求的水准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刀阔斧的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改革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

教学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所以,首先就要搞清楚学前声乐教学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知识,传授什么技能。

应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舞台的表演人才。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良,略去那些生硬、晦涩、应用范围小,甚至根本不会用到的理论性、技巧性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设在与师范相关的范围内,以培养作秀幼儿教师为首要目地来展开教学工作,目地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入深,从简单到深刻,从书本到现实。适当地留出相关知识的空白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综合能力

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能够体现“师范性”的综合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让我们的教育付出最终能够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

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很容易将“能力”解读为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技巧等等。如前所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优秀幼儿教师,而不是歌唱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幼儿声乐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内容应主次分明,以幼儿声乐教学能力为主,以声乐表演、演唱技巧等能力为辅。

由于目前许多幼儿园在管理上都比较严格,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幼儿教师的声乐教学工作。对于幼儿园缺乏感性认识,接触学前幼儿时感到紧张、陌生、尴尬,不知如何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与之沟通。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边干边学,无形中拉长了学生进入教学状态的时间,令许多学前儿童在一名“实习教师”的身边渡过了自已的幼儿园生活。甚至有些幼儿教师由于长期工作不顺利,找不到职业感觉,最终放弃了幼师工作,这是对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得再牢,如果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理解知识,夯实知识,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综合知识能力。"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如果把教师比喻成苍鹰,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苍鹰的翅膀,而德育则是苍鹰的羽毛,这只苍鹰能飞多高,不光取决与翅膀的形态与力量,更取决于羽毛的健康和丰盈。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再强,综合素质再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再丰富,如果不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不能真正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满怀善意和慈悲地去爱孩子,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儿童的心灵,成为儿童的朋友。这样的幼儿教师,又怎么能够在幼儿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国家未来的优秀的人才呢?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要把德育教育与声乐知识课教学结合起来。声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地,是要让学生明白师德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言行在未来可能会影响某个孩子的一生;让学生懂得当一个人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他的德行与个性便不再属于他个人独有。幼儿惊人的模仿力要求教师必须慎言慎行;幼儿弱小脆弱的心灵需要教师悉心去呵护,用心去聆听;否则对幼儿教师而言,便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失职。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中,特别应该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学习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但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而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疑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凶残地扼杀中国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令中国在世界绝大多数领域都落后与那些发达国家。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上多下功夫,改“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和展现创新能力的舞台,坚决地摒弃那些严重阻碍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古板教学方法,悉心呵护个学生头脑中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星星之火”,并引导学生,让这“星星之火”最终升腾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燎原烈焰”。这是当前中国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应背付的重大使命。

前面已经谈到,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仅仅让学生提高声乐知识技能方面的创新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如果一名幼儿教师只会自已写歌、唱歌,却不会教幼儿唱歌,不会因材施教,不能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那么,在创新素质方面,也是不合格的。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应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时不能仅仅是复制传统的教学方法,幼儿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启发,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不断创新。所以,就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而言,注意培养和开拓学生在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素质,必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

三、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12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的差异;学习目的和态度的差异;情绪、情感和审美的差异;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适应程度的差异等。然而,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正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个很大的弊端。面对这样一个个体差异悬殊的群体,不宜用一种训练方法、一个标准去要求全体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和潜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实施小班教学,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施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班级规模小了,一般不超过30人

    据国外的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最佳为25人左右。人数太多则教学会顾此失彼,而学生人数太少的话,虽然可以进行因材施教,却又不利于学生体验集体的促进力量。

    由于小班化教育班级学生人数少,教师通过努力容易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音乐方面的爱好、擅长都了如指掌。比如,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爱好, 采用不同的调动和安排,对一些爱动的学生,让他们在自编舞蹈或故事中担任一些角色,进行表演;对喜欢唱歌和声音甜美的学生,让他们领唱或独唱;喜欢乐器的同学让他们为跳舞和唱歌的同学伴奏;此外,还可以让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跳舞、唱歌、伴奏、表演等,还可以从学生的音乐感悟、 理解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出发,在教学中就每个学生的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恰当的安排。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也能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自信心,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教学环境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座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情况坐成马蹄型、T型或扇型等,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参与教学,还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教师的自主性与学生的个性同时得到体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 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小组讨论, 做总结,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予学生均等的展示和锻炼的机会。由于教师有充裕的时间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式, 因此, 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而学生因为发言的机会多, 参与教学活动的次数也多, 能够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机会也多, 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 实行小班化教学也有其不足。大规模地实行小班化教学就会大大增加对教师和教室的需求。但是,小班化教学确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季慧敏,在小班化教育中促使学生个性与群性的协调发展,教育研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