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日常的课堂教学经验,通过对一堂探究课的思考,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发表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有效的探究活动;有效的引导;有效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也正符合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等六个步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的欲望,能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姿态,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生物课堂中应选择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及教师有效的引导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任务在于通过学生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无论是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协作,教师应发挥引导、指点的作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填写探究报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经过教师对各组探究活动的关注和引导,消除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学生提出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种子萌发需要土壤”“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等六个问题,但这六个问题都是围绕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而进行的,可以参考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虽然探究的问题较多,但这些问题都属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探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多组实验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果。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完成实验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
二、有效的反思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资料的搜集是否全面、资料的分析是否科学、探究过程安排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体现、结论是否明确、具有科研价值等。在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反思时,学生懂得在设计时应着重实验的对照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核心;在设计“探究实验计划表格”时,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化难为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成功与否,不仅满足于是否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实验结果出来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交流讨论,若实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活动中能不断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待学生独立完成了一个全程性探究活动后,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增强自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我意识到:要想开展好探究活动,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协助各小组长制订探究计划。计划制订不要求很严谨、完整,可以让学生在实施计划时自己去体会,遇到问题时,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也就是完善计划的过程。另外,要想完成好探究活动,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完善,重复实验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探究性实验”正是要求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思、授法、总结、升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生物课程改革中亟待探索的一个课题。另外,如何结合学生探究心理研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所应具备的思想和素质、探究活动评价方案等各个领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摸索。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江区乐育中学)
科学探究包括六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经过这六个环节,我们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注重对某几个环节的能力培养。
一、提出问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应精心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小故事、图片、电脑模拟画面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最好是分组制订计划,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和完善。制订计划要依据正确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四、分析与论证对实验过程中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过程。分析时,可用到比例法、图像法、比值法等。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发现电压增大,电流也增大,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而电阻增大,电流减小,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由此得出在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结论。
五、评估评估是探究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分成两步来完成,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思和评价,再是小组之间的交流、共同反思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对探究的过程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进行评估,然后再对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评估,再对探究过程中的成败进行评估总结,最后共同做好总结归纳。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科学探究 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夏志芳,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实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科学实验过程,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宗旨;“合作探究”是通过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概括提升”是激发全体同学的智慧,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生物现象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更好地使学生学会求知、提能,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离不开酶。但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酶?为突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我将高二生物学新课程必修一“酶催化作用”安排为探索实验教学。
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性实验、合作学习、最后概括提高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克服对抽象知识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将高二1班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8~10人。实验材料准备: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安排分组实验的试管等用具。
二、教师引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做准备)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的概念
举例:细胞中有害物质——过氧化氢的反应
三、新课开展
实验一: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特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属于探究实验),条理清晰,可以做到快速、准确。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组织讨论,填写如下表格内容:
请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试管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教师插入:自变量的解释,实验中只有温度是改变的,其余因素都没有变化,自变量是造成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试管1是对照组,试管2是实验组。
学生概括总结得出: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度。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能量
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
实验二:
实验目的:分析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对H2O2分解的影响。
1.教师引导: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H2O2酶。
2.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继续自主探究性分组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将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加深对对照实验的理解): 。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这是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3是对照组,试管4、5是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讨论一:试管3和试管4未-经加热,也能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了:
。
讨论二:比较试管3和试管4,试管 反应速率更快,这说明了:
。
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性试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概括得出: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生物催化剂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为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验;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的概述
1.探究实验的内涵
探究实验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化学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围绕某个未知的现象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来验证这一猜想,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实验性学习。
2.探究实验操作流程
一般而言,探究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反思结果六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学生的探究实验起源于问题的发现。而这一问题不外乎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某种现象。一个是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现象所产生的疑问。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课程中的基本知识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实验来引导学生。
(2)提出假设
在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新村探究的想法,驱使着他们翻阅书籍与文献,找同学与教师讨论,或是直接构思实验,在获得诸多理论的支持下做出假定,并在假设假定成立的前提下开展实验。
(3)实验方案设计
对于实验方案,可以先由学生自行设计,在经过兴趣小组成员的多番讨论后进行优化改进,最终确立。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让其在实验中充分结合自身所学,实现学以致用。培养他们全局的思考意识,加强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强化他们的科学素养。
(4)验证实验
在实验工作的准备工作充分完成以后,就要进入到实验的实际动手过程中来了。此过程中,学生们要客观记录下实验的有关现象及数据,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要力促学生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5)得出结论与反思结果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书籍与文献确定现象产生的化学原理,这也是实验的预设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以报告形式总结实验的习惯。这一报告的主体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原理,以及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和最终结论。最后,结合最初假设的设定来总结这一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高中化学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
(1)策略性问题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适当开展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让其切实深刻地感受到重点与难点的核心思想。例如,设计一项实验,使得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2)理论性问题
部分需要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实验方法、仪器与原理,如果仅凭口授可能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所产生的印象可能不够深刻,因此,可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来,让其切身体会到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与方法。比如,可设计三价铁离子的氧化实验。
(3)事实性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的化学现象,它们与学生的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可借助探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萃取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借鉴“鸡尾酒”分层的实验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化学教学探究实验的类型
(1)操作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仪器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仪器使用方法。例如,分液漏斗的使用。
(2)理论性实验
以上课已经传受过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巩固对旧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其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存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氯气的漂白实验。
(3)能力性实验
设计能力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比如氨的喷泉实验。
(4)创新演示性实验
创新演示性实验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其改进后加以演示,并对新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3.对探究实验进行预期
一般而言,通过翻阅教科书与有关文献,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有能力对探究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预测。
4.引导学生掌握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的技巧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在提出问题后,提醒学生就有关内容进行预习,使其对探究实验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所在;三是点播学生做出实验假设;四是做好实验工作分配工作;五是预计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六是制定实验步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哪怕其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要通过善意的引导方式教导其改正。
5.借助实验来检验假设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引导学生纠正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也存在不同,因此,要通过这一合作学习过程教导学生学会接纳多元化的信息,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
6.对结果进行总结
总结是探究实验学习的关键内容,总结的对象不仅包括探究实验的内容,还要包括对探究实验的深入分析。教师应当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实验的每个步骤给予评价。这种评价可分为三类。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就学生做得对的地方与做得不对的地方都要做出评价。正面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而批评引导则能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地方。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由于各自身份的平等而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的评价与帮助指导。
(3)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展现在实验中所做出的能力与取得的成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评价能够更深刻地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7.案例在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教科书上的“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探究带有氯水与无水的氯气的漂白能力。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实践这两个实验得出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能力的结论。
此次实验较基本实验而言,在操作步骤上更为简便,且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与高中教材紧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玲珑,马志成.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3.
1 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求学生高质量做好每个实验,首先自己得先行动起来,制订好实验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实验课,教师在学生上实验课之前做好以下几点。
1.1“理一理”
实验步骤的准确落实是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前教师对实验步骤认真“理一理”,把烦琐的内容分步简化,再每一步抓住关键字,使步骤简洁、清晰、好记,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而且能节省学生实验时间,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例如,初一学生在做“学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时,教师可把书本的“对光”段内容细化为以下几点: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物镜前端距载物台1cm左右)。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选一适合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④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两手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出圆形光屏。而这四步又可提练为“四转、左注、右睁”这六个关键字。这样条理清晰,学生易记易做。又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七个步骤的每一步精简出一个关键字,即“擦”“滴”“撕”“展”“盖”“染”“吸”,让学生能形象、快速地记住每一步,从而高效地完成这一实验。
1.2 “选一选”
生物实验中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植物生长季节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适度地重新选择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例如,在做“用蚕豆叶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及气孔”的实验时,按照上课进度已找不到蚕豆叶。教师通过实践发现,给学生用水花生叶、紫角叶(紫角叶也叫紫葛叶,学名落葵,现作为一种绿色蔬菜)、玉树叶替代蚕豆叶,这些植物的叶片因为肉质肥厚,下表皮容易撕下,学生易操作,观察效果也很明显。要做到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教师平时必须做有心人,教师要认真阅读生物教学杂志及网络上有关生物实验材料的介绍和分析,到菜场、到农田去采集材料,回到实验室亲自观察对比实验效果,教师把收集的实验信息及时整理成册,以便在实验教学中灵活使用。
1.3 “改一改”
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那么学生们会很兴奋,他们的实验兴趣会大大提高。为了达到这一日的,教师有时可以对某些实验步骤稍作改动。例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这一实验时,学生难撕取外表皮,有时粘上叶肉看不清表皮细胞。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洋葱头切开分成四部分(下面连着),然后在光照保湿下培养2~3d的洋葱叶的内表皮细胞,发现洋葱内表皮细胞呈浅紫色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即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内表皮与叶肉易分离,撕取非常方便,且不易破裂,还可以不染色就能看清细胞的形状及部分结构,染色后可观察细胞核,这样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实验。
1.4 “做一做”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首先自己必须课前认真做好第一个实验。这样不但可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估计实验时间,以便上课时能及时调控,让学生按时完成实验内容;同时还能预测学生实验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呼次数影响”的实验时,教师在课前先完成了该实验,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思考题,提问学生:何时测定鱼的呼吸次数?把鱼放进烧杯就立即测呼吸次数吗?如何改变水温呢?是在原来有金鱼的烧杯中直接加入热水来升高水温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做法,这样避免了实验中的错误动作,学生们在完成实验操作后,都能把活蹦乱跳、快速流动的小金鱼带回教室进行观赏,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2 学生的自主探究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讲到,要让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实验方面的知识。
2.1“搜一搜”、“学一学”
学生家里大都有电脑,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且网络上有关初中生物实验方面的资源很丰富,所以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先“搜一搜”、“学一学”有些实验内容,例如:在网上先仔细地看一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的视频,因为视频很形象,到实际操作时,学生们心中有数,就比较熟练地完成这一实验。
2.2 “想一想”、“动一动”
学生到了实验室后,教师要让学生多想想、多动动。例如,在讲显微镜结构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书本中有关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动一动”实验桌上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想一想”这些结构的功能。教师再出示一些思考题:例如,“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与其镜头长短的关系?转换器上安装了什么?如何调节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光时能改变通光孔大小吗?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后,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比原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视野亮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学生们对显微镜的结构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还会自主拓展实验探究的步骤。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做完课本要求的实验内容后,开始探究:“喂食会影响金鱼的呼吸次数吗?”学生们开始给小金鱼喂食,观察发现小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大了。还有的小组探究“水量多少与金鱼呼吸次数的关系”。这样在实验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议一议”、“纠一纠”
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倡导青少年利用DV的手段去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青少年科学DV活动与一般的校园DV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青少年基于一个探究式课题的拍摄,并在拍摄中提高科学素养和拍摄技术的活动。
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大都开设了DV课程,一些校外俱乐部也有DV活动。但是,绝大部分仅仅局限在对拍摄、编辑技术的学习上,还没有特别系统地开展这种“基于一个探究式课题的拍摄,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质和DV技术”的课程或是活动。目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在借鉴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的经验基础上,集中了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组织、培训,以及硬件设备、软件开发、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家,正在研发“基于探究式课题DV拍摄”的青少年科学DV活动资源包,计划近一两年内在国内中、小学校和科学俱乐部、科学工作室、科技场馆中推广青少年科学DV活动,并计划纳入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的展示活动,同时,还将组织选拔优秀的作品参加国际相关交流活动。
2006年,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支持下,郑州市率先开展了青少年科学DV拍摄比赛的试点活动,短短三个月内,有几十所学校的数百名青少年参加了这项活动,最终拍摄完成59部作品,取得了宝贵的活动经验,并选送了4个科学DV作品参加了2007年1月在东京举办的第五届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活动,其中3个项目获得了海外特别奖。
一个成功的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可以通过科学探究、DV采编和脚本创作三个方面的训练来实现。这三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承,是培养青少年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良好载体。其中,科学探究是青少年科学DV的主题,只有准确把握它的内涵,才能创作出合适脚本反映主题,并利用DV技术将之实现。
青少年科学DV涵盖了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三层内涵:科学探究过程、所探究的科学现象和相关知识,以及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将结合日本历届儿童科学影像节上的获奖作品来分析以上三层内涵。
科学探究过程
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还是青少年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有着共同的探究过程,主要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以及表达交流六个步骤。
观察提问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是个科学DV的选题的由来。科学DV的选题往往来自于青少年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和想知道的现象。
猜想假设是探究者尝试做出的回答。“不敢猜想的科学家,就像是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猜想和假设可以是大胆的,但同时也应具有逻辑性。此外,猜想和假设是需要验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探究。例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至今仍是一个假说,仍然在验证的过程中。
计划组织是探究者对人、财、物、时的安排,主要是参加研究人员的分工和配合,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实验仪器设备的选用等。计划组织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但也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事实证据是一个探究活动的核心,通过深入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并记录下来相关数据结果,然后整理绘制成图表,这是回答问题、验证假设、揭示现象的重要科学依据。
模型解释是一个探究活动的亮点。探究者运用数学曲线、物理模型、绘图等方式来展示科学现象、揭示隐含的问题,使答案简洁、直观易懂,充分表现科学之“美”。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者呈现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公开和发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神秘的自然现象和它蕴含的规律,因此,表达交流也贯穿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而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要利用DV这样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进行表达交流。
在已经举办了五届的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中,最优秀的作品往往不只是单纯地强调拍摄技术,而是突出了科学DV的探究主题。例如,冈崎市东海中学八年级的4名学生气象员的作品《南方的北国?――东海学区的冬之谜》,就是严格按照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完成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三届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中学组最高奖“教育部长奖”。该项目的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观察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虽然东海中学地处冈崎市最南部,但校区却是最冷的――北部地区春暖花开了,东海学区还是白雪皑皑;北部地区日上三竿了,东海学区却是晨雾蒙蒙。于是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想要揭开东海学区的冬之谜。
猜想假设:通过查阅冈崎市的地图,学生们作出了大胆的猜想,东海学区特殊的小气候可能和冈崎市南侧的地势有关。
计划组织:他们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了调查、监测和实验三种研究方法,并且借来了太阳高度角测量仪等设备。
事实证据:通过调查了解市民的看法、教师的意见、观察周围环境变化等方式采追踪谜团,然后选择不同的地点用仪器监测太阳高度角随地势的变化情况,并且记录了大量温度变化的数据。
模型解释:先用橡皮泥模拟出地势变化的横断面,并夹在两块玻璃中间,然后将干冰形成的冷雾倾倒在玻璃中间。这个简单的实验模拟了气流在冈崎市的流动和变化,破解了谜团。同时学生们还用电脑动画模拟气流变化和地势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解释。
表达交流:利用DV技术拍摄了整个探究过程,并在结构、配乐、解说词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编辑,让观众清楚地了解了这个科学现象。标题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南方的北国?――东海学区的冬之谜”题目引人入胜,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即使是职业的摄影家,起一个震撼人心的标题也是不容易的”。
科学现象和知识
每一个青少年科学DV活动都需要利用DV技术展示青少年所探究的科学现象和相关知识,从摄影、摄像到数据图表,再到解说旁白,都是在揭示科学现象、传达科学知识。即使是青少年的探究活动,所用的科学术语也应当是尽可能准确的。青少年科学DV不仅可以把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地理、气候、宇宙、环境等学科的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同样 也可以研究安全、防灾、交通、考古、民族学、美术、工艺、医疗、福利、老龄化、民族文化等人文科学,甚至是民俗庆典等社会科学的问题。总之,就是要让青少年以镜头做为眼睛去了解科学的世界。
从2006年第4届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获奖作品名单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研究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兴趣十分浓厚。在16个获奖作品中,只有3个是非生命科学的作品,分别是《沼气蕴藏的巨大能量》、《变化的颜色》和《不可思议的沙丘》。2007年中国选送参加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的作品《我做鸡妈妈》、《蝈蝈之谜》、《背着房子的旅行家――蜗牛》、《蜜蜂的研究》也都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
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青少年科学DV活动是科学探究的活动,更是科学教育的活动,其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知识、掌握DV技术的同时,综合提高科学素养,特别是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好奇心,抓住不放、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合作的意识和乐趣,以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等。
《南方的北国?――东海学区的冬之谜》这个项目获奖后,学生在获奖感言中谈到:“作品的制作确实很辛苦,特别是今年虽然很早就决定以学区的气候作为主题,但直到10月下旬,也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雾。因为天气反常而遇不到拍摄的时机,真是为难……非常花时间!我们得到学区的各位同学的许多帮助,也幸亏这样,一直以来的谜团才终于解开了。”
另一个获得教育部长奖小学生组的作品《黑穴蜂巢穴的探索》,作品由高松市立鬼无小学6年级学生波多翼和父亲共同制作。作品通过对自己家屋檐下的黑穴蜂进行观察,把黑穴蜂筑穴、储存食物、保护巢穴、巧妙击退天敌蜥蜴,特别是蜥蜴夺取黑穴蜂的猎物的精彩瞬间也纳入了镜头。对此,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作品的配乐是由作者的哥哥独立完成的。整个作品充满了全家人共同的感情,让人感到人间的温情。
新课程实施以来,湖北省宜昌市物理教师在市教科院熊春玲老师的主持下,吸取目标评价教学、建构主义学习、探究式教学、活动单导学等教学经验,总结出“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于这个教学模式的推行和实施,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日趋成熟稳定.
为了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所在的长阳县,广大物理教师在实施市教科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县研训中心刘开双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我县的实际,经过创新发展,总结探索出“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并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简洁易行,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模式的解读
“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是,一节课由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学习活动单元及过程组成,让学生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讲授、指导、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框架
[TP1CW36.TIF,BP#]
该模式体现创设情境、目标(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活动探究、交流讨论、自主评价、师生互动、应用反馈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图1).
2.2“三环”的涵义
“三环”是指 “目标导引、活动探究、评价应用 ” 三个环节.教学过程运用三个环节交替递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方法不清、评价滞后的问题.这三个环节的构想在笔者所在区域得以广泛实践.
2.2.1目标导引
我们到超市购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漫无目的地闲逛,如果有目标,购物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活动也是如此,若是学生对学习目标是模糊的,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学习目标不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要素,不仅是教师要明白,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让学习活动有的放矢.一个好的学习目标的要[LL]素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预期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要求.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什么,而且让学生明确怎么学,知道可以通过哪种学习方式达到目标,就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评价活动.
2.2.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是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方法的总称.通过问题引导、学法指导,一步i引导学生按具体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每一个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方式是具体的,需要到达的水平和要求是明确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目标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体验、领悟学习内容.
2.2.3评价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活动结束时,都安排相应的学生自主评价,及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在一节新课结束后,也要安排课堂小结、当堂演练、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情况.通过及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使自主评价紧随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展开,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3“六步”的涵义
“六步”是指对于某一课时或某个学习活动采取的六个基本步骤,即“情景问题探究评价应用反馈”.“六i”是基于“以学定教”提出的一种范式,对于某个教学内容,并非要面面俱到,可以是全部,也可以侧重其中的部分步骤.
2.3.1情境
新课程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利用实验创设,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和素材创设,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通过实践体验创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等.情境创设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唤起主动学习的欲望,矫正前概念的偏差,做好思维铺垫,活跃课堂氛围.情境可以在引入课题时创设,也可以在每个学习活动单元过程中进行创设.
2.3.2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针对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个个学习活动单元,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而预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对有的问题,可采取自主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有的问题,可采用实验法;还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还要突破预设的束缚,灵活加以处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得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就会有效驱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3探究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广义地讲,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都是探究过程.所以,如上所述,针对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理论推理、实验探究,以及精讲点拨、师生对话、演示操作、小组讨论、体验、展示等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建构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识和方法而采取的探究活动,这是教学过程的重头戏.
2.3.4评价
新课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这里的评价可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评价,对自学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是对整堂课的学习情况的检测,还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口头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对课堂收获的自我总结.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开展自主评价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
2.3.5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指在一定情境下展示和表达学生所理解的知识,这个步骤贯穿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实践和测验考试之中,所以在上述“三环”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当堂演练、拓展延伸等环节,既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初步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3.6反馈
反馈指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自主评价、当堂演练、拓展训练和形成评价等环节,与学习目标中的水平和要求对照,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 上的差异,采取措施,修正教学素材或过程,修正偏差,进而进行释疑解难、变式训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三环六步学导”教学模式以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目的,不仅学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双主”――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使主导性和主体性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能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3“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课例
本文以人教版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为例,依据“三环六步导学”教学模式,具体地介绍.
3.1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讨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适用的条件.
(2)通过阅读例题、老师讲授、同步练习,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及一般方法.
3.2活动探究
情景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并表述出来.
活动1:阅读课本78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活动2:讨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因果关系.
活动3:阅读课本78、79页的例题1和例题2,思考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和规范要求.
[BP(]活动4:例题讲析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BP)]
活动4:例题讲析,点拨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欧姆定律的[HJ1.45mm]另一个适用条件是同一时刻(同一状态).
例1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JP3]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3.3评价应用
3.3.1自主评价
评价1:请你口头表达欧姆定律的内容.
评价2:请你说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评价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提示区分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符号)
评价4: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评价5:下列关于欧姆定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
评价6:归纳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3.3.2当堂演练
(1)关于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
B.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C.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越大
D.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
(2)一条镍铬合金线的两端加上4 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是0.2 A,则它的电阻是[CD#3]Ω.若合金线的两端电压增至16 V时,它的电阻是[CD#3]Ω,这时若要用电流表测量它的电流,应选用量程为[CD#3]A的电流表.
(3)关于欧姆定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B.对同一个导体,导体中的电流和电压成正比
C.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所以电流只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D.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也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TP1CW37.TIF,Y#]
(4)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时,小东选用了甲、乙两个定值电阻R甲、R乙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请根据图像比较电阻R甲与R乙的大小,R甲[CD#3]R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3.3拓展延伸
我国刑法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驾驶员醉酒后驾车要负刑事责任.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对驾驶员进行现场检测.
误区一:完全探究,探究唯一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从而在认识上形成“探究”万能论思想,在实践中走上“探究”唯一化道路。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中小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死记硬背,阻碍了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忽略了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大量存在的,要组织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因此,一些内容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不仅效率太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学习。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仅仅把它当做教学和学习的唯一方式,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所以在批判原有错误的同时也就要避免新的极端。
事实上,探究式学习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究活动的计划性差,探究过程较长,耗用的时间较多,有一些教学内容不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情感因素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内隐学习特征等。
误区二:探究模式化
目前所能见到的探究式教学,其探究的过程大多都完完整整地包含: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提出猜想或假设、对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应用)。这些过程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完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明确具备这六个阶段,也并不是这些阶段的顺序一成不变。例如,密度概念引入的活动里,虽然也是探究式学习,但是就没有“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这一步骤,而且“提出猜想或假设”也并不是只体现一次,在每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前,都要提出猜想或假设。在实际中,大多数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活动都按部就班地忠实地执行了这六个阶段,但是在课堂气氛的烘托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在学生的体验性上却毫无建树。可以说,一些课堂上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探究走向模式化和程序化,脱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关键还要是看教学活动本身应该采取哪些步骤,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误区三:严格控制探究进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在思想上,无论是一般社会公众还是教育者,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的实践者,都意识到应当改变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可是在行动上做得还不够。潜意识里还保留着固有思想的残余,即教师应该主导课堂活动,要预设学生的行动乃至思想的变化,当然最好是能够像短期天气预报那样准确。这样的教学活动其实就变成了表演教师的课前计划,即使在课堂实际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也会不露痕迹地把它们解决掉,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确保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当然也就表现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水平。
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学习的活动千姿百态,教师不可能在课前完全作好规划。如果计划过多过细,反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固守计划的执行而忽视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果能作一个框架式的课前计划,即在计划里给课堂意外预留较多的空间,就更能够体现探究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也能使课堂探究活动的气氛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
当然,课前计划性的降低,课堂活动的控制性也就随之减弱,对教师的课堂机智和课堂指导能力也就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为了学生,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误区四:探究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校在总结归纳优秀经验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被提上日程。它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更加提倡的是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模式。而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也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大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研究;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中,所谓“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编写的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自学的学习方案。“六步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实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个步骤,一般为“导入目标―自学质疑―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拓展延伸―总结反思”这六个步骤。
一、利用信息技术来导入学案和目标
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设计出合理的导学案,这是开始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不能以一个好的学案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话,接下来的几步都不能完成好。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现在日益流行的信息技术与学案的设计结合到一起呢?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播放给学生,先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知识的运用,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设计的学案,这种教学的模式比传统的设计学案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更生动、形象。比如,在进行小学四t混合运算的学案设计时,教师如果单纯地利用纸笔来设计的话不仅辛苦而且也不容易传达给学生,但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运用的案例的话,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去完成任务。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是学生自学质疑、小组交流。相对而言它更加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好教学的目标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比如,在进行不同分母的分数计算时,教师布置完任务之后学生就要自己进行预习,去探究不同分母的分数在加减运算时应该如何计算,在乘除运算时与加减运算有什么不同。学生预习完成之后肯定会有很多疑问,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成立讨论小组,每个人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困惑分享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探究,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然后教师再让每个小组都把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分享、展示,全班学生再一起进行总结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的,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拓展训练和学生总结反思
并不是我们要讲述的内容完成了教学就可以结束了,拓展训练和学生的总结反思也是重要的环节,拓展训练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总结反思则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建立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这两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随机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设置几个问题(例如,我对这节内容还有什么疑问?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进行自我审查。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四、当前信息技术下“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存在的困惑
虽然“学案导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得到运用,但是在当前阶段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教师教学“模块化”,不懂得变通
在我们进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实验以来,虽然老师们熟知模式分为六步,每一步的内容是什么各位教师也了如指掌,但是正因为如此好多教师就把教学变成了一条流水线,每一步是什么都严格遵守。这违背了六步教学模式的初衷,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学会变通,在有需要时,我可以一节课都采用六步教学的模式,也可以只借鉴其中的某两三步来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合理运用。比如,在进行“鸡兔同笼”的教学时,教师把整个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依旧会有很多学生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在应用时也经常出错。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继续使用小组讨论的模式,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挖掘隐含的条件。这种教学形式肯定比按部就班地教学效率更高。
(二)学习太过表面化,学生不够主动
深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在现在的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在让学生进行自学质疑时,总是走神或者干脆歇着,在小组讨论环节时也不发言,只是记住别人得出来的结论。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时,要多注意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近几年来,“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在我校及部分兄弟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今天我们就六步教学模式如何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下探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优质,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何慧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才智,2011(5).
(一)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这比让学生直接学习枯燥的理论文字或者公式有趣的多,学生从实验的细节中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效率又不容易将所学的知识忘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中,实验是课堂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前期指导和演示完毕后,剩下的时间就由学生自由支配,他们可以运用以前的知识储备加上教师之前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材料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很少,这就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不像之前一样依赖教师,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这样一来,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二、五年制高职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教学的要求
第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二,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表述问题的能力;第三,假设能力和猜测能力;第四,能够独立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第五,可以独立实验,并能完成证据的收集;第六,可以分析实验并证明实验结论;第七,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第八,实现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
三、五年制高职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方式
(一)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并能演示实验
以前的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在下面观看教师的演示,教师操作过程中学生观看,然后学生听教师讲解实验,学生只是表面上获取了这些知识,但由于没有亲自操作,这些知识本来就不容易理解,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为缺乏深入探讨知识的机会,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降低。要改进传统的演示实验,增加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经过实践探索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甚至还可以领悟到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比如:在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演示实验中,笔者在课前给学生们布置了实验预习———研究力的合成中有哪些规律要遵循,要求学生在自习课上完成。过程实施如下: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一个关键问题学生要掌握,那就是弄清实验的原理,演示实验的开放性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了,同时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工作做完之后,同学可以去实验室借用弹簧测力计,自己准备好铅笔、橡皮、刻度尺、橡皮筋和白纸等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3.学生自由分组,共同探索研究。
同学们之间经过互相交流,会发现很多同学的实验方案是相似的,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实验,这种合作实验的好处是既节约了实验材料,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从而共同进步。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实验
教师要经常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创设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适当地让学生亲自尝试实验过程的设计。从设计方案开始,到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制定,表格的设计,实验前信息的收集,试验后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总结和概括,一直到实验结束后的评价工作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实验的教学更加科学化。例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实验,笔者完全放开了实验的每一步,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加速度与力以及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组分别有六个同学,由他们自主分工表格设计这些环节,课余时间可以到实验室提前尝试一下,及时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等到上课时再由教师集中解决。探究式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基本仪器的方法、基本的实验原理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求真的实验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也教会他们敢于创新和质疑。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一、别树一帜:循环大课堂的产生
循环大课堂是在学习和借鉴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原来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这所学校在校长崔其升带领下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年磨一剑,终于创造了教学的奇迹。兖州一中认真学习了杜郎口模式,并且把这一模式从鲁西引种到鲁西南,然后对这一模式进行借鉴、发展、完善,从而创出循环大课堂。可以说,没有杜郎口模式也就没有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在“教学孵化室”里具体产生的。所谓“教学孵化室”,就是教师举行公开课的一个大厅。大厅的前方有5块黑板,用来让学生板书,边上还有1块大黑板备用,学生8、9个人一组围在一起学习。学校每天都在“教学孵化室”安排公开课,让老师们去上、去品、去研究。结果,循环大课堂就在“教学孵化室”里产生了。
循环大课堂产生的诱因是课堂教学的低效。兖州一中的课改源自一项调查结果。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触目惊心: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两率”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正是为了改变教学的低效,创建高效课堂,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他们才摸索出了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产物。自从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不少失败的教训。兖州一中正是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借鉴了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了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别树一帜的循环大课堂如新生的婴儿,带着勃勃生机,带着教育的理想,带着成功的希望,呱呱坠地了!
二、别出心裁:“35+10”课堂教学模式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其“35+10”课堂教学模式别出心裁。所谓“35+10”,就是将一节课的45分钟分成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前段35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导学案,按“六段”式(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完成本课教学全部内容,之后进入后段10分钟,发下一课的导学案并让学生预习,确保预习效果和前后衔接。“35+10”课堂教学模式新颖之处主要是:
导学案――另起炉灶。该模式抛弃了传统的教师习以为常的教案,另起炉灶,代之以导学案。导学案是与教案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精心设计导学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旧瓶装新酒。该模式的预习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它把预习的地位提高了,放在了传统课的所谓“正课”上;它把预习的时间延长了,从课上持续到课下,又从课下持续到第二天的课上;它把预习的要求改革了,一改传统的笼统的、概括的、粗线条的预习,转变为清晰的、具体的、精细化的预习;它把预习的形式改变了,一改传统预习一般只是读读、看看教材的做法,转变成了以导学案为路线图的预习,用笔在导学案上填写、作答的预习;它把预习的作用增强了,让学生围绕导学案预习,围绕导学案进行展示、交流,围绕导学案填写、修改、补充、完善,这就大大增强了预习的作用;它把预习的效果提高了,预习地位的提高,预习时间的延长,预习要求的改革,预习形式的改变,预习作用的增强,最终导致了预习效果的提高。
课堂结构――反弹琵琶。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该模式的课堂结构“反弹琵琶”,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般是“导入新课、指导预习、明确目标、讲授新课、知识迁移、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而是采取了多节课“展示――课上预习――课下预习――展示”的大循环结构,采取了一节课“前段展示、后段预习”的“双段”式结构,采取了展示阶段“六段”式结构(见上)。课堂结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这种课堂结构严谨有序、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教学要求――标新立异。第一,教学设计新。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是设计导学案,并且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和教案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时间要求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存在把一节课的时间划分为前段和后段的问题,也不存在把预习的时间前置和延伸、持续的问题。第三,活动顺序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教师讲授活动,后是学生作业活动,活动顺序是“师――生”,而该模式则先是学生预习活动,后是教师点拨参与,活动顺序是“生――师”。这种活动顺序的改变,创造了教学的新天地。第四,预习手段新。传统预习的手段一般是看课本、划课本中的关键词句,而该模式预习的手段是自学导学案,并且要求用黑色或蓝色笔填写导学案。第五,课堂板书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上课时板书,并且是边讲解边板书,而该模式的板书是由多个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课上尽量减少板书。正是这些方面的不同,才使教学要求标新立异。
三、别开生面:“三步六段”教学法
兖州一中所独创的循环大课堂,采用的是别开生面的“三步六段”教学法。所谓“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所谓“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三步六段”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
三步贯通――持续推进,善始善终。第一步:课前。教师的任务是:第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第二,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学生的任务是:通过预习,解决A(识记级内容)和B(理解级内容)两级问题,对C(应用级内容)和D(拓展级内容)两级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第二步:课中。按上述“六段”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第三步:课后。教师的任务是:备好课后课,设计出学习中“未清”问题解决方案。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作业,并向学习委员反馈“未清”问题,未清问题列入下一节教学内容。“三步”是一个持续推进、善始善终的过程。第一步是“预热”,第二步是“发热”(激情燃烧),第三步是“余热”,这三步是一个循环,下一个循环是再“预热”、“发热”和“余热”。课前“预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是否科学、实用、有效,学生的预习是否落到实处,是否通过预习产生困惑;课中“发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是否准确、全面,学生的展示是否到位,教师的点拨是否有效;课后的“余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未清”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作业是否扎实、“未清”问题的反馈是否及时、全面。可见,只要走好“三步”,抓好“三热”,就能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六个阶段――展示点拨,环环相扣。“六段”就是课中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让学生分组学习,激情展示,教师适当点拨,做到了展示点拨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扎扎实实。这六个阶段重视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了自主学习。该教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兖州一中的课堂上,没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有的仅仅是必要的精讲点拨;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有的只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第二,重视了合作学习。该教学法采取了分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学习小组由8名左右的同学组成,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第三,重视了探究学习。该教学法让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第四,重视了互动交流。该教学法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动交流。第五,重视了教师的引导。该教学法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特别是精讲点拨,更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第六,重视了高效学习。该教学法是以教学的高效为目的的,它力求实现学生预习的高效,展示的高效,问题解决的高效,教师点拨的高效,检测、小结作业的高效。
八个环节――重视常规,打破常规。“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是展示交流的依据,是纠错完善的蓝本,是反馈总结的材料。导学案包括八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当堂检测。这些环节既重视了教学常规,又打破了教学常规,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问题设置。导学案重视问题设置的逻辑性,使问题清晰明确,条理清楚,严密准确;重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分A、B、C、D四个层次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重视问题设置的关联性,关注该问题与前后问题的联系,关注该问题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导学案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学,诸如告诉学生抓住课本中的关键词,掌握学习记忆的方法,知道理解问题的角度,提示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等。第三,重视能力培养。导学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反思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总之,通过导学案的八个环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书本,学生能够真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级要求――层次清晰,尊重差异。“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导学案是把知识问题化,又把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级。四级要求层次清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和选择权,体现了尊重差异的教学理念。
十个原则――高效课堂,高效学习。“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预习先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这十个原则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诸如主体教育理念,尊重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有效教育理念等;体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诸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方式等。贯彻好这十个基本原则,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
五个规范――推行改革,雷厉风行。“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强制规范:第一,必须做到一课一案。第二,必须采用“35+10”教学模式。第三,学生的导学案必须用双色笔完成。第四,必须杜绝学生单人板书现象,尽量减少课上板书现象。第五,杜绝导学案剪贴化、习题化、粗放化。沿着导学案确立的目标,指示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能完成自学。从这五个强制规范,可见兖州一中推行改革是雷厉风行的,运用该教学法是坚定不移的。正是这种坚定和执着,才使得该教学法的实行是扎扎实实的,是富有成效的。
四、别再等待:学习借鉴循环大课堂
兖州一中所独创的别树一帜的循环大课堂,以其别出心裁的“35+10”课堂教学模式,别开生面的“三步六段”教学法,带来了新课改的一片蓝天,它要求我们别再等待,立即行动起来,学习借鉴循环大课堂。
1.毫无疑问,循环大课堂可学。
循环大课堂重视推进素质教育。从兖州一中的标语口号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是重视素质教育的。诸如:“个人不拖班组的后腿”;“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培养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走行为――习惯――性格―― 命运的立德树人育人路线”;“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习惯来自行为的养成”;“让精彩展示成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等等。
循环大课堂找到了推进新课改的突破口。第一,实现了课程功能的突破。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做到了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自信学习,这就实现了课程功能的突破。第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突破。它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尽情释放自我,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新鲜气息,这就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突破。第三,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突破。它把教师从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教者”变成“学者”,即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它把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它强调人人是教者,人人是学者,这就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突破。
循环大课堂解决了主动学习的问题。传统课堂与循环大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后者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循环大课堂的导学案把知识问题化,再把问题层次化,实现了问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循环大课堂解决了高效学习的问题。循环大课堂追求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既追求教学的高效率,又追求教学的高效益;它的导学案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肯定比传统的教案更有效;它特别重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预习,把预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让学生盲目预习、有布置无检查、有要求无落实的问题,这样的预习肯定是高效的;它特别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交流,这种展示交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它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创新的舞台,它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找到自尊、自信,找到学习的强大动力。
2.必须明确,循环大课堂不可照搬。
不可照搬导学案。要设计出科学的、高效的、实用的导学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命题经验和能力,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学情。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许多教师还没有能力编制出好的导学案,只能借用市县教研员编制的导学材料,可见,我们不可照搬也难以照搬其导学案。
不可照搬预习的做法。兖州一中非常重视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往往就是课下的书面作业,但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政史地生等学科,由于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因此这种预习的做法也不可照搬。
不可照搬让学生课间板书的做法。兖州一中的课堂板书都是学生利用课间写的,学生的板书数量大,速度快,字又比较美观。如果是初中生来板书,是不会达到这样的板书水平的。况且,让学生课间10分钟板书,也似乎存在剥夺学生休息权的问题。可见,如果初中学校学习循环大课堂,就不能照搬这样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