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为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分层次教学,进一步提高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改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把听、说、读、写相结合
中低年级学习内容相比较来说,中年级的学习内容明显加深,更能体现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教育要全面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分层次教学,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规划,把教材内容变的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一个话题说一段话,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情境。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技能,并陪同学生一起通过探究问题,延伸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多让他们说自己对一些有意义文章和诗歌的朗读分析理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抄录,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掌握好的提问的技巧,使提问变有意义
说到提问,一般人会觉得没什么难度,其它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这样反而造成语文课堂更加沉闷,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技巧的提问,一个好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一个坏的提高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反而更不喜欢学习。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循循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先让学生接受后再提下一个难点的问题;其次,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应给学生一段时间来思考问题。如果提出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不给时间思考,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或是回答错误,这样的做法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了,也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也注意对所有学生共同提问,不能只对一些学习较好或者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提问,这样会使另外一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从而对课堂教学漠不关心,这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三、改变教学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
要让小学生对教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进行中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认知特点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给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培养小学生有更好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放一些小学生爱看的影片,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一定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能有效调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教学互动,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中年级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别人的鼓励与肯定,会使他们对自身价值有肯定。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赞扬,让他们树立更多的信心,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中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先进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构建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可以有利于快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并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另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燕.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创新教学[J].新教育,2013,(Z1).
关键字: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实验
所谓的读赏式教学,是以赏为中介,读为手段,合理的综合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和写作教学,经由这种结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和体验,提高教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特别是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写作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语文打好能力和兴趣的基础。新课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体悟美的重要途径。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生活,学习的重要意义,改革小学阅读教学迫在眉睫,传统的语文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模式,基础,识字,读书,写作被刻意的分割,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引入了读赏式教学。
一、研究方法
我们将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级,一班和二班作为对照组的实验班,其中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组,在一班中采用读赏式的教学模式,二班照旧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实验的模式是采用平衡组分层的设计,因变量是学生语文素养,自变量为读赏式教学,并排其他干扰实验的因素。在实验开始前,把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按照中下,中等,中上分为三个等级,经过实验观察,分析实验对不同水平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营销。在进行相当长的实验后我们发现两个班级在基础知识,口语水平,读写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别。在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无关的变量,如教材,教学负担,教师,时间等都应相当或相同。为了定量的描述实验前后学生的差别,应在实验前制定一定的测量表,以便分析,如兴趣能力评估之类。
二、实验结果
(一)兴趣调查。我们将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小学语文兴趣量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指出进行读赏式教学展开教学活动的实验班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方面,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自身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检验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具体在实验前后平均数差异中,中下水平学生t=2.7,p
(二)语文素质。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语文素养显示,一,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上,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二,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阅读水平方便,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使用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三,基于读赏式教学的实验班在语文口语交际水平上,不管是与对照班还是实验前后的平均数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读赏式教学的指导和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对中下和中等水平的学生更加有效。
三、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的兴趣分析。通过对实验后前对照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兴趣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和读赏式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有关,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一般有着冲动,好奇,爱表现,好胜的特点,读赏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上,开展评读课文的比赛,进行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男女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先对朗读者进行评价,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能大大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二是通过质疑,引发学生兴趣。疑惑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触发点,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质疑可以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怀疑,解疑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获得提升。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读赏中也应加入质疑,教师应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探索,觉得乐趣无穷,就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实验前后语文基础知识分析。通过对实验后前对照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比较分析,发现读赏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这和读赏式教学的特点有关,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很难真正理解其意义。所以在读赏式教学中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注意提醒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辨别,如让教授学生生字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字,并组词,比比谁读的更准,在这种精神激励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二是重视积累,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好词好句是学习语文,也是读赏式教学的目的之一。介于小学生大多不知道积累什么,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提醒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积累。在学习完每篇课文后,教师应让学生把好词好句抄录到积累本上,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记录在上面,课前或课堂中抽5分钟让学生们朗读自己收集的优美句子,有强化积累的作用。三是教学生方法,领悟规律。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很多,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的方法和基础,但在实际作用中,我们发现学生还是容易将形近字和同音字搞错,其真正的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语文基础的规律。所以在读赏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其中字词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如翘舌,平舌音,同音字问题等。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字词读音,字形的规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四、总结
除此之外,小学中段读赏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很有帮助,为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更好的交流,所以在读问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设计贴近生活的导语,在读懂环境,可以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总之读赏式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交际水平,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骆忠云.读赏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1(7)
[2] 陈斌.当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3)
[3] 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 运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尝试 浅析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运用 谈运用现代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浅谈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 巧抓人文点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例谈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利弊谈 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应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尝试运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例谈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运用教练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初探 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运用网络技术,多元促进有效作文教学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灵活应用电子白板功能,有效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在线阅读包含超星阅读、《感悟父爱母爱》、《呆嘴巴变精灵》等。此外,我还将各年段的推荐书目上传到“课外拓展阅读”板块中,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目点击链接阅读电子版或者到书店购买图书进行阅读。
三、博客写作――绿色营地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新课标中对小学中段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之一。博客写作具有即时持续更新、自主性强、开放互动、个性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相契合的,并且博客写作的操作也比较简单。因此,博客写作成为了我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写作的首选。但是,网络上的博客平台很多,不少博客网站充斥着大量的广告,有一些博客网站中还有不健康的广告。因此,要开展网络作文教学,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写作空间。为此,我对网易、新浪、搜狐、博客大巴等多个博客平台进行了比较,最后确定了博客大巴。当然,博客大巴中也有广告,但在我进行跟踪调查的过程中,并未发现有不健康的广告内容(不代表一定没有)。我一方面教给学生利用浏览器广告过滤工具来屏蔽掉广告的方法,另一方面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广告,不去点击广告。
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一种以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为主的新兴语言形式,也随之产生并广泛流传,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存在使语言文字的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更是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网络交流和网络写作时规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绿色写作。
为了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写作,首先,我教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知道网络语言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了解但却是不规范的语言;其次,向学生提出要求:除了与自己好朋友私聊时或者自己私人的日记中可以用网络语言外,在QQ群及其它公共交流区进行网络交流的时候、在写博文的时候、在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在与老师交流的时候,都一律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此外,在QQ群和班级博客中,我还专门设置一个岗位叫做“语言规范监察员”,由学生轮流担任,每周两名。通过以上措施,班级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好奇心没有了,热衷度也下降了,在进行网络交流和写作时语言一直都比较规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时,老师应该考虑到各种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阻碍的因素,并想尽办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让网络技术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晓红. 网络与语文教学关系的探微.世界家苑[J],2012(2) P294
[3]杨建成.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西北成人教育学报[J].2012(2)P59-61
关键词:高段朗读;重要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75-01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衔接着小学中段和初中语文教学,所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终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所以说家长和教师绝对不可掉以轻心。所谓的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感情,也能够更加集中在文章当中,是锻炼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绝佳方式,所以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值得小学语文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在本文章中笔者将会对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教学的方法的研究进行细致的描述,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与方法。
一、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朗读可以将无声的课文转换为有感彩的有声语言,朗读的能力水平也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尤其是对于小学的高段语文朗读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小学的高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小学的高段朗读能力要有一定的训练基础,但又相对不成熟,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朗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使小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最大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生朗读能力达到成熟的基础,所以说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的深入,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不是那么了解,所以他们对于文字的习得基本上是基于死记硬背。他们通过来回的朗读将文章内容通过听觉传入大脑,给大脑明显的刺激,从而能够更快的记住文章。我们知道阅读的方法有两种,朗读和默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小学生缺乏一定的集中能力,如果采取默读的方式,他们有可能很快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了,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相比而言,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就会是获得感性经验以及迅速理解文章的有效的工具。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文章内容通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会对大脑产生更深刻的刺激,所以学生会花更少的时间来记住相同量的文章。同时,在朗读记忆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朗读的方式来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能准确的表达出文章的感彩。在课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自己深入其中,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2、有利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教学让小学生提高其阅读能力,会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随着自己口的出声,脑海中要花时间去思考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口、脑得到一定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朗读文章,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朗读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并不是进行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表达和记忆,所以通过朗读的过程,小学生能将原文转换为自己的思想,以至于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在接受老师的要求之下进行学习。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住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句子会在作文中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得到很好地使用,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口语交流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本文章的朗读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方法而进行的探讨,对于小学高段语文来说,其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的,而且里面满是优美的语句与段落。文章的精髓就是在于读,有言之,“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所有的语文教学都应该以读为本,以读为始。由于课改的要求,语文课上越来越重视朗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学工作者们更加积极地探索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笔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整理、归纳总结出一下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教师要在生活学习中向学生灌输这种朗读的重要性的观念,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在生活中开始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激发自己的朗读兴趣。另一方面针对孩子的好胜心理,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或者是小组朗读比赛等形式,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学生感到骄傲,从而调动起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来,这样能够更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高段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忽视朗读时间,甚至是说忽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只注重做各种练习题,仅希望在考场上能够多得点分数,却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更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培养。所以在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学生课内知识的分布来合理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保证每次新课文的学习都要有一定的课文朗读时间,最重要的是朗读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深入文章当中,真正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充分得到提高。
3、利用工具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应该事先让学生对即将要朗读的课文进行预习,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标出生字的读音,同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朗读的质量,减少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要严格要求他们的朗读质量,使他们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断地提高朗读能力。
总结
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朗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够使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通过以上笔者的总结与概括,希望能对小学高段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的帮助,为小学的教育事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井喷期,小学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经验,有不少小学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小学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写的能力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能力就像小学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不是全部学生都积极学习的原因。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小学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对他们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小学生也重拾信心,良好适宜的脚手架,让小学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小学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还要研究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学生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入学习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讨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事实证明,经过教师的搭建支架,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刻意练习,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学生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学生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
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小学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发展区和邻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小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例如,某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大家的平均水平,教师这时候搭建支架,让他经过适合的语言情境,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开发了自身潜能,也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了个人核心素养。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范例支架、建议支架、问题支架、工具支架这四种形式。
(一)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就是学前举例,导引小学生参考从而完成任务。范例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重点之一,它可以导引小学生学习。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高,而范例支架则是注意力涣散的克星,只要范例支架出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会被牢牢吸引。活泼有趣的案例让小学生对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上课的氛围也会变的非常和谐、温馨,困难的知识被解冻、消化、汲取。突破难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加高昂。
(二)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学生遇到困境,教师指导消弭。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是名家作品,很多课本内容离小学生生活相隔久远,没有生活的共振,没有理解的契机,这也是小学语文课总让学生感觉枯燥的原因之一。而小学生年纪幼小,天真、单纯,理解能力不强,思考问题比较幼稚,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对语文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没有办法学精,不如别的同学就会更加厌恶语文的学习,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当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讲解补充的故事性文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脑海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思维就会跟进课堂的节奏,并且主动积极思考,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教师告诉学生一定线索,学生会更加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无数个小秘密像无数的宝藏,吸引着学生全心投入,学的开心,效率也提高。
(四)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多媒w等辅助设施。将工具支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吸引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化的设备走进了校园,让多媒体作为常备工具放在教室里。工具支架屡次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让课本上的东西由抽象变的具象,由复杂变的简单,由枯燥变的有趣,比不过小学生语音进步的讯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言,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适宜支架,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教师搭建的支架要分成多层次已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支架还要做到由易到难、低起点、多渠道,确保支架的高效实施。搭建支架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置支架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假如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难度大了,学生都听不懂、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难度小了,学生没有新的收获,课堂效率低下。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学习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第二,切合小学生兴趣。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幼小的年纪和特定的兴趣,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永正说过,教师要把七分注意力放到对小学生兴趣的了解上,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搭建支架要让小学生感到语文的美和乐趣,避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失败感。第三,支架要及时撤出。支架是辅助小学生向更高台阶攀登的阶梯,不是让他们躺下了的温床,教师要做到支架出,学生得到启发后及时撤出,让学生在靠自身能力拾级而上,一步步地完成小任务,走向成功。比如,小学语文单元是主题式的,一般是三到五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多相似性,那么,后面的自读课文的支架显然就可以更高一些。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愤悱”心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营造情境,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营造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有多方良好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方互动。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发,但不容易控制,他们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也容易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时时注意,及时调节引导。比如,提到学生的旅游写景,小学生说的时候,往往自说自话、没完没了,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第二,情境要再现他们的生活。许多小学语文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不是教师可以左右的,但教师可以用营造情境的方式创造一个让小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那就是再现他们有过的生活,他们就会有所感、有所思。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营造良好氛围,学生面对陌生的、不喜的学习内容就不会持续地努力学习探究,在感到老虎吞天,无处下口的尴尬后,他们就会消极课堂,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放手有法有度有效
教师放手有法,对小学生有精准而简短的引领,独立探索方向不能错;教师放手有度,让学生头脑风暴,思维活跃异常,比如习作,给出一定需要的资料,然后让他们放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想象;教师放手有效,教师不能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是要不断观察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搭建支架,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一环节要注意:第一,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效果并不好。例如,有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思想不够积极健康却没有其他同学进行批驳,有的段落或者句子难度大学生不能理解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应该及时指导,让他们学而有法有效。第二,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学来的一比教师硬塞给的十还要更有意义。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的拨乱反正适时引导就可以,控制过多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沟通、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探究后仍旧有部分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和清晰的理解,这时候小组合作交流就很有必要。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这一模块主要强调情境中的多种沟通、合作、交流。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有:第一,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间是平等关系,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长和组员地位没有区别,他们灵感也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自己思维的展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二,要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讨论,思维需要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简单的信马由缰,要有专门的记录和整合的环节。
(五)多元评价学生,正向评价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学习内容上评价,在感情投入上评价,在学习方法上评价等等。体现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调正向评价。这一环节注意:第一,激励性评价为主。负面的评价会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信心,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多方评价。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等多方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总之,支架式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也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优秀习惯。
参考文献:
[1]上官亮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改语文学习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9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立足于三年级教学情况的实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展开听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教研活动,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改革,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标准为标准实施教学。
2、认真贯彻《教学常规》,督促组内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3、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有效的听课、评课活动。
4、定期开展教学情况分析、交流研讨活动,做到经验分享,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5、三年级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年级段,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新要求,在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弄清本年级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熟悉、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教材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根据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面积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的课堂研究。
(二)重视常规,提高质量。
1、以教材为凭借,尝试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掌握中段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会学生默读、品读、研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抓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段作文教学,扎实教学,夯实基础。
重视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好字;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听,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读、认真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完整、清楚的习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为以后的篇章作文打好基础。
2、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教师批改规范,重视学生作业订正辅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班级的图书角和图书馆图书借阅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关注学困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做到共同发展、进步。
(三)加强研讨,共同进步。
1、教研组每位教师均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周三教研活动时间,教师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难题,使教研活动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教研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2、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
四、具体安排:
九月:(1)制定三年级组语文教学计划,做好开学工作。
(2)规范教学常规,正常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3)组织学习研讨三年级教材特点、目标。
(4)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5)优秀老师开一节先行课,组织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听课和评课。
十月:(1)教学常规检查、反馈。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开展语文教学的研讨课。
十一月(1)继续组织学习《山东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本年级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建议。
(2)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3)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其他教研活动。
(4)期中能力自测。做好相关的质量分析.
(5)抽查备课。
十二月:(1)研讨展示课。
(2)根据进度进行说课活动。
(3)继续研究和学习新教材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相关策略。
(4)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5)针对期中自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
一月:(1)研究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2)期末能力诊断(要求同期中)。
(3)年级组工作总结。
关键词:大语文观;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将其指导思想概括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因此,对“大语文”理念的探索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贯穿大语文观,如何有效操作使先进理念变为现实成果,有待于我们每个执教者探索。笔者结合小学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联系来突破:
一、读写记有机结合
宋学家朱熹就曾对读书有“四到”之说,即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笔者认为,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朱熹之说的继承和发扬。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生字的学习,学生作业的一大部分就是对生字的学习,但长期以来,往往是一些老师安排的生字作业量丝毫不少,然而通过考试形式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提起某一课的生字倒是手到擒来,但让他们读出来或者组词就力不从心了。甚至往往是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孰不知,偶然性背后有着不可忽略的必然性。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大语文”背景下,读、写、记就包括了宋代朱氏的四到,因为要读不言而喻就要用眼。同时,它的一个“大”字也包涵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不管是低年级阶段的识字,还是高年级阶段的积累,既然要写,就必须同时做到口到、心到,即读出声、记于心。只有这样,方能避免以上两类劳而无功或入不敷出的缺憾,更不会迁怒于学生,导致师生共同信心的互丧,同时如此也正好体现了我们新课改背景下
的“大语文”理念。
二、字词句的有机相联
众所周知,如果不从汉字的语素角度分析,那么单字无可厚非的就是我们汉语系统和语言实践的最小单位。因此,对于汉字的识记,读音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的基本功。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课乃至中段课而言,如何有效地掌握该段的生字就似乎无可厚非地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大语文”背景之下,强调语文的整体性与相关联性也正好给了我们学习语文又一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学语文阶段,不要把语文的字词句太生硬地贴上标签,即学生字就仅仅是生字,不牵挂词语,或只涉及了词语根本没有到达句子的高度,这就造成了字词句的断裂,往往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课改前提下,应对字词句建立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就得学词,学词就得造句,使得字词句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强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
同时使语文知识的掌握系统化、整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大语文”一个很成功的示范。
三、作文与阅读的有机联系
作文对于语文可真谓是大臂江山,这不仅仅是从考试角度上而言,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语文素养极高却不会作文是何等的反讽。作文是自己写文章,然而要会写必先学会读,即学会阅读别人的文章。因此,笔者认为,作文之于阅读,就好比加法之于减法,二者互逆却其道相同。那么,如此思想,用在我们语文教学上,特别是小学阶段,在讲读课文时不忘讲讲作者的行文之法,作文时也不忘讲讲学过的课文的成功框架以模仿,二者相得益彰,阅读、作文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而提高,那么,区区考试岂不是小试牛刀?
四、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联系
新课改的“大语文”观强调要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大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无非就是说语文不仅仅在课本上,在讲堂上,它有时也在我们的饭桌上,在我们的谈吐间,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各种信息渠道繁多,因
此,把握“大语文”背景,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在生活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中时刻去学语文,处处去设课堂。
[关键词]语文小报;小学中段语文;有效作业;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69-02[ZW(N]
[作者简介]郑芳(1982―),本科,杭州市金成外国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教育观念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机械性的重复抄写、背诵、默写的作业较多,形式单一,没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部分教师甚至不愿设计作业,直接用教辅材料代替作业。这些作业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累”的局面。语文的有效教学必须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之路。在小学中段语文作业的设计中,语文小报的开发与建设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整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学生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一、初探:投其所好定版面,新颖别致呈内容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只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教学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平时喜欢涂涂画画,如果把枯燥的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那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是,笔者便把小报作业的设想告诉了学生,他们个个欢呼雀跃。那怎样才能使语文小报既体现语文特点,又图文并茂呢?大家经过激烈讨论,共同提出了语文小报作业的几点要求:(1)统一使用8开铅画纸。(2)形式有单元小报、主题性小报和期末复习小报。(3)题目要新颖,要体现个性。(4)要图文结合,文详图略,干净、整洁、美观。(5)除开设“日积月累”“选择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词语”等固定栏目外,还开设“自由天地”等不固定栏目。一张张小报,代表着一份份“轻负高质”作业。于是,学生热情被点燃,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激发。
二、实践:分析总结重过程,完美效果显成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份语文小报的诞生尤为重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语文、美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分工合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第一期单元小报。由于是初试,很多学生的小报呈现图画过多、内容抄写不认真、图文结合不当、图文明显分离等情况。针对这些不足,教师鼓励学生多找找亮点,让做得好的学生展示,鼓励那些平时作业不够认真而小报编辑却完整美观的学生。这样,教师适时抓住时机鼓励指导,学生修改后再次展示的作品精美别致,效果惊人。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善于总结与反思,学生就会创造更多的惊喜。
通过分类分析与总结,笔者将几大问题板书出来,接着展示符合要求的小报,最后通过板书总结、个别指导、集体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回去修改原稿,并于当晚在校讯通中表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及虚心学习的学生。实践证明,无论什么作业,学生既然做了,就应及时反馈,进行二次检查,这样作业才会有效果。小报作业也是如此,学生做了后就要批改,并要将意见反馈学生,让学生继续交流、总结,以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三、强化:合作学习展才能,交流互助促提升
语文小报作业并不是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师批改评价方式,笔者还采用了小组交流学习、互相批改等方式,以此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完成小报分两步,首先是画好图、设计好相关内容,做草稿。要想语文小报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必须先在头脑中有相关的设计,然后在小组讨论中确定美术编辑的工作范围和内容,接着再让文字编辑找资料,把内容填充进去。这样,每个人就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就真正实现了小组合作完成的目的。其次是完成相应的内容,如填空、写词语、欣赏等。草稿出好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组内进行交互评价、欣赏,提出建议。完成内容后,组内互相批改、检查并订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肯定自己的劳动,也可以了解同伴的优点,看到并学习同伴的长处,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在参与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主动的,想跟同伴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在交流中他们欣赏到了组内成员的优秀作品,给同伴提出了诚恳的建议,体验了做“小老师”的成就感,实现了与同伴的心灵沟通……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收获是丰富的。
四、创新:立足教材现知识,单元整合创形式
在学期中,小报以单元小报和复习小报为主。一单元学习结束,可将识字写字、课内阅读知识点系统整合起来,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小报内容丰富多彩,选题新颖独特,形式多样,有“拼音书架柜”“古诗词大闯关”“日积月累大比拼”“片段剧场”“资料袋”……
对于这样的单元整合习作的小报编写,学生都很积极,他们再也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师的作业了,而是认真投入到显现自己能力和个性的创造当中,作业效果明显。为了让个人小报更加出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这就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五、评价:创设平台激兴趣,快乐分享培能力
在制作小报活动中,我们建立了较多的激励制度。譬如,按时完成一份小报的,小组每人得到一颗星,贴在每周的各项作业统计表上;根据小报图文整体效果,再结合内容的准确性,由教师最终打分,小组平均分较高的,也将成绩纳入统计表。对于特别优秀的小报,我们会将其贴在班级的展览板中,让大家在欣赏中互相学习,争创更好的成绩。经过学生精心制作的小报由幼稚走向成熟,学生快乐地学习着、幸福地收获着。制作语文小报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单元重难点的把握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拓展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自创编小报以来,我班的语文成绩连续三个学期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让学生创办语文小报是对作业设计的一次全新尝试,小小的8开纸成为了学生施展才艺的大舞台。学生再也不把做作业看成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快乐的活动。他们不仅能按时完成,而且完成得好。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伟海.谈语文小报的作用及发挥[J].职教论坛,2004(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训练 写作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我们要善于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小学生从低段进入到中段,语文学习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实现了从写话到作文的过渡。虽然有写话训练作为基础,但作文的要求比写话高出了好几个层次,因此,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
(1)记流水账。学生的习作往往没有重点,很难抓住典型性事例来写人或记事。如写“秋游”,他们总是从前一天的准备开始写起,接着写早上到学校发生的事情,甚至是带了什么吃的、玩的,谁在吃、谁在玩都写进去,末了才写到秋游,而对秋游的记叙往往是一笔带过,毫无重点可言。
(2)语言贫乏。学生的习作中,很难用到好词好句,更难得见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往往用贫乏的语言平白直叙。
(3)段落篇章不合理。很多学生的习作从头至尾只有一大段,他们缺乏分段的意识,不懂得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解决中段学生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呢?笔者的经验是:切实抓好教材,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中开展好学生的习作教学。
现行苏教版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文质兼美,不仅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教会学生品悟优美语句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篇章布局的独具匠心,从而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
一、仿写中感悟语言的形式
仿写包括句式仿写和段落结构的仿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教授他们一些仿写的方法,会对他们的习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句式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句式提炼出来供给学生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
师:我们再将目光聚焦于小河,小河有什么特点?
生:小河清澈见底。
师:什么是清澈见底?文中怎样描写小河的清澈底的?
生:清澈见底就是河水清得可以看见底。文中说“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不同寻常?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清澈见底的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
师:小河和透明的蓝绸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小河是透明的,河水蓝晶晶的,所以说它是透明的蓝绸子。
师:你看,比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找到相似之处。(出示满塘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你能用比喻写上一两句话吗?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对泉水声音和形态的描写用了四个“有的……”,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同时,每个句子中还用了比喻。排比、比喻的手法,真切细致地描绘出了泉水流动的形态和声音,让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真是美极了。在学生领悟了美之后,我相机出示千姿百态的图,让学生仿照本文中的句式,写出一组排比和比喻相结合形成的句子。
通过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不仅解读了文本,更让学生领悟了文中表情达意的方法,对他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2.段落结构仿写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将一些典型的段落解析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谋篇布局。
中段教学中,教材中最典型的段落结构便是“总分”。如《东方之珠》中,文中第二、三、四、五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感受每段的构成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一到休息时间,操场上就沸腾了”,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这样的仿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能将他们的理解内化为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想象中拓展语言的思维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中留白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造就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往往能让文章无声处有声,有声更生动。因此,抓住文中留白处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加强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还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
文本留白往往有两种:文中留白和结尾留白。
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句话:“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教学时,我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崎岖的山路上,母亲总是____;在泥泞的小路上,母亲总是____;在骄阳似火的晌午,母亲总是____;在寒风冷冽的黄昏,母亲总是____。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对母亲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难过和愧疚。
又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文章时,在学生把握了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围绕“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一问题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续写。这样的续写,扎实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细节中彰显语言的魅力
中段学生的作文往往缺少细节的描写,尤其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很难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扎根教材,开展习作教学。
1.语言描写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语言的描写往往伴随着神态,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如:
一群杂草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小稻秧脱险记》)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徐悲鸿励志学画》)
语言的描写往往也伴随着动作,同样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
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三代麦子》)
布鲁斯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第八次》)
当然,语言中同时伴随神态、动作描写的更是屡见不鲜,只有将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写出细腻传神的文章。
认识了语言描写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比如围绕“垃圾满地”让学生展开讨论会,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提醒语言中注意神态、动作的描写,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动作描写
茅盾先生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这说明动作中同样可以见出人物的性格。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番茄太阳》)
爱因斯坦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方法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课内外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使学生爱读、会读、愉快地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实现真实意义上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理解,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要充分运用找重点词、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如在教学《一只小鸟》第一自然段时,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去读,学生找出答案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阅读,边读边划出描写这只小鸟的重点句“它的羽毛还未丰满”“和两只老鸟说话儿,他们都觉得非常快乐”。理解重点词“羽毛还未丰满、快乐”,让学生体会这是①一只幼小的鸟;②一只快乐的,有父母保护的小鸟;③可爱的小鸟,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小鸟之情。再次,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小鸟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1 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1.2 在《翠鸟》一文中,全文共四段,我重点抓住一、三段,第一段写翠鸟的外形,先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然后学习比喻句的修辞手法。第三段写翠鸟捕食小鱼的动作迅速敏捷,第一句是概括写翠鸟眼光锐利。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增强学生对“尽管……可还是……”这种句式的理解,后三句通过作者亲眼看见翠鸟捕食的过程,具体写出翠鸟的动作快。教学时,我抓住“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形成一幅翠鸟捉鱼的画面。讲完课文后,让学生练笔,观察一种动物,介绍它的外形特点。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1.3 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2 明确自主阅读的具体目标
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操作时,教师既可以直接提出阅读目标,也可以提出几个阅读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阅读目标。
一、在生活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的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应该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的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的生机;秋天里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里出现的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些生活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只有从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美好的记忆。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生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读与朗读并重。阅览是手、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像、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1、精心设计导语。精美的导语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往往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穿插媒体演示。巧妙的演示也可创设情境,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用录音机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投影片可展示文中的诗情画意,可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运用这些,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情意盎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语感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读画结合,播放录音等形式,培养语感。
3、积累生活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本课教学在理解船夫操纵自如的技术时,让学生表演,与生活联系,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感
小学课程改革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润泽了广大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回顾十年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漫长的,成长的历程也是漫长的。虽如此,但我快乐着。
一、学生经常这样说“背诵很快乐”
积累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怎样做呢?
记得在农村学校上三年级的语文时,对于积累部分,我认真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及解读,翻阅了小学语文1~6年级的教材。同时,结合农村学校小学生的特点及家长辅导能力的实际,制订出中长期计划。一是提出背诵目标。对全班学生,提出总的背诵目标;对于不同学生,提出较高或较低的背诵目标。背诵不拘泥于班级课程的进度,不囿于课内与课外。在背诵的过程中,鼓励、引导和及时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我还能清楚地记起,学生完成背诵,老师签“背”字时,学生专注的神情,拿到课本掩饰不住的喜悦的场面,这常常使我激动不已。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给学生的动力是无穷的,也许是终生的。
到学期中段的时候,班级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课本上所有的背诵内容,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其余学生大部分能跟上教学进度。此时,及时的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不同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就很有必要了,引导学生选择背诵新的内容必须及时。一学期结束,有很多学生背诵了大量课外的诗词、散文等,在学生写话练习和日记中经常能见到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语句。
二、在赞赏中激发阅读热情,“你怎么想到这样写?”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补充,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少,因此,必须思考如何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1)在解决阅读材料问题方面想了一些办法:建立班级流动图书室,书源来自老师、学生、学生的亲属、学校图书室等,并逐年增加补充。(2)采取以学生之间课外交流阅读为主,班级安排集中阅读为辅的形式进行,形成一种班级阅读的良好氛围。在阅读过程中,不排斥学生看除不健康的书籍以外的任何书籍,让他们在书籍的海洋中享受快乐。(3)要有阅读要求。实际上阅读要求很简单——三言两语评论书中人物,摘抄一个句子并写明原因,记住有意义的话,画出书中插图等。总的要求是力求简单、易操作,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4)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在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了许多学以致用的例子:写到朋友,一学生写到:“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朋友,你不会死于枪毙或者饥渴,但你会因寂寞而死。”在这些语句面前,你会眼睛一亮,问“你怎么想到这样写?”其实,它来自课外阅读,来自借鉴。老师赞赏的批语,语言上的肯定,一定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定会带动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回眸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做的事情还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与课程改革同行,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与课改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使我和学生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阜平镇大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