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时间:2023-06-25 16:2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第1篇

1流程图

确定主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点津――拓展延伸

2课堂开始

[主题]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1.农民夏天戴的草帽刚买来时很白,过一段时间,变黄,为什么?

2.取一段红毛线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亚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这两个现象都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引出对二氧化硫的学习。

第二节 二氧化硫

2.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给出一瓶贴有标签的二氧化硫气体,标签上有其化学式和化学名称。

(1)你从标签上能获取哪些信息?

(2)你还想了解除标签上信息以外的其他问题吗?同学间可以讨论。(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透明气体。

②二氧化硫是由氧和硫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其个数比为1∶2。

④二氧化硫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教师点津]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硫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②二氧化硫硫元素和氧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各为50%。

③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

通过以上探究式学习,学生们对SO2这种气体的分子组成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进行物理性质的学习了。

[提问] (1)如何闻集气瓶中二氧化硫气体的气味?(请学生上台表演)

(2)二氧化硫气体保存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②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应远离人群,密封保存。

[教师点津]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相比较,如何?

[学生回答]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晃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但未充满整个试管;

②水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教师点津](1)二氧化硫溶于水

(2)二氧化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2.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面实验中,水槽子中溶液为何变红?(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H2O=H2SO3

[教师点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NaOH试液的水槽中;(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津]SO2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等反应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溴水、KMnO4溶液褪色,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点津](1)SO2中S呈+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作还原剂

(2)SO2可以与O2、氯水、溴水、KMnO4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SO2中作还原剂

二氧化硫与O2、溴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点津]学生阅读课本,写出工业上制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褪色

[情境]将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教师点津]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色,故这种漂白是暂时的。

[情境]比较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学生探究)

[投影]

[教师点津]学生总结SO2有哪些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用途?(学生探究)

[投影]①SO2有还原性(SO2的氧化性课本不作要求,可简单介绍)

②SO2有漂白性

③SO2是酸性氧化物

④SO2可制硫酸;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杀菌消毒等。

[拓展延伸](投影)1.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检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烟尘)等三项。

2.“空中死神”――酸雨

第2篇

/

关键词: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引入,通过探讨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和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定性吸收来复习回顾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整个设计从生活走进化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观念建构为先导,同时渗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计算等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转化观、实验观、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的学科观念,领略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魅力。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离子反应的规律已有了积累;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卤素的复习已经结束。卤素中的氯气和次氯酸及其盐是强氧化性物质的典范。与之相对的则是氧族中的二氧化硫,是典型的还原性物质。虽然高三化学课时少,任务重,但二氧化硫的复习仍然单独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一是为了构建物质的转化网络,二是为了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成果。

二氧化硫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主要以两种情景呈现:一是硫酸工业尾气的处理,如2010年江苏高考第17题和2013年上海高考第42题;二是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的定量检测,如2012年安徽高考第27题。本设计以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来复习其还原性、以硫酸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处理复习酸性氧化物通性。尝试让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硫的强还原性、弱氧化性、酸性氧化物通性、漂白性。掌握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硫的检测和吸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信息解读、实验、计算等能力。学会在不同情景中进行检测和处理方法的遴选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看待事物的态度。让学生建立起物质的转化观、实验观、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的学科观念。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关实验方案的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

5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酿葡萄酒的原料为葡萄汁和SO2。请查阅资料分析葡萄酒中SO2的作用。

(2)硫酸工业尾气中SO2含量约为0.4%,通常采用碱液吸收至SO2含量≤0.05%才能达标排放。常用处理方法之一为氨酸法:氨水吸收尾气,然后加入硫酸;第二种为石灰~石膏法:石灰乳吸收尾气再转化为石膏。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并从吸收效率、成本、安全性、产品回收利用等角度评价这两种工艺。

小结:(1)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可通过加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实现,同价态的含硫物质的转化可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环境来实现。

(2)红葡萄酒中的SO2给我们启示:若要保护较强还原性的物质,可以加入还原性更强的物质。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很多,如:牺牲阳极(Zn)的阴极保护(Fe)法、补血剂中牺牲Vc保护Fe2+、牺牲对苯二酚(对苯二胺)可以保护亚硫酸盐等。

[结语] SO2虽然有毒,但适度地控制用量可用作食物的杀菌剂和防腐剂。这说明物质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们要学会辩证看待、对待事物。工业尾气中的SO2若直接排放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但可用合理途径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恰当地利用化学转化,人们可以获得或消除某些物质,控制变化的条件,可使化学变化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以《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以贯彻落实三个教学维度为里理念,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进行设计。体现自主学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酸雨问题、环境保护和防治问题又是当今社会的热点,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好素材。是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理念的好时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最后第二种元素硫的一种氧化物,前面学过钠、镁、铝、铁、铜,氯、碳等元素及其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最后一节是氮及其化合物性质。初中学过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也学了用化合价升降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学习方法上可借鉴前面的知识和经验,对最后一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也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教方面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思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建构而掌握新的知识。在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比较、类推的能力。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如何有系统地进行不清楚。学生可能采取个别死记的方式来学习性质。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目标

1、学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知道一般从几个方面着手。

2、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能列举酸雨的一些危害。

3、体验化学对解决环境的贡献,能从化学原理角度理解酸雨的防治方法。

4、培养推究意识,学习用比较、类推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环境意识、学习策略为重点。正四价的硫元素的三类化合物具有还原性、学习策略应用为难点。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应用媒体、实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七、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酸雨危害的相关知识。教师准备相关实验(针筒、点滴板、

药品)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没有遭酸雨破坏的精美的风景画面,并配以优美阅耳的声音,另一幅是几年后遭酸雨破坏后的十分荒凉的惨状画面。(充分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这两种情景,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的欲望)。

产生问题:什么原因使优美的环境遭到破坏?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是酸雨造成的。

产生问题:指出酸雨还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建筑、石雕、土壤、生物等等。

产生问题:酸雨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引出课题: 硫酸型酸雨该溶质是怎样形成的?即二氧化硫是如何转变成硫酸的?

上课过程:

设问: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二氧化硅与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产生问题: 二氧化硫有这些性质吗?

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1、用充有40ml二氧化硫的针筒吸入5ml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筒的前端,振荡、观察体积变化。

2、在点滴板上分别放pH试纸、4―6滴氢氧化钡溶液、4―6滴氯化钡溶液,然后滴二氧化硫的水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板书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能溶于水、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爆竹是的气味)。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弱酸,能使澄清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生成BaSO3沉淀),不能使氯化钡溶液变浑浊。

(酸性氧化物)

产生问题:除了从酸性氧化物角度考虑,还有没有其他角度来研究其性质呢?

SO2如何演变成酸雨中的H2SO4呢?

问题:根据P89图,酸雨形成过程,有几种途径?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看书、讨论得出结论:有两条途径。实质正四价的硫元素被氧化。

产生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第二条途径呢?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在点滴板上滴加3―4滴氯化钡溶液,然后滴加3―4滴H2O2,观察现象。

然后滴加SO2的水溶液,观察现象,然后滴加盐酸,观察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现象 无---白色沉淀---不消失

2、只能是BaSO4沉淀

3、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

板书:4、SO2的还原性

2SO2+O2 2SO3

2H2SO3+O2=2H2SO4

讨论练习:亚硫酸和双氧水反应方程式

问题:除了从酸性氧化物、化合价角度考虑,还有没有其他其性质呢?

板书:5、漂白作用

演示实验:在小试管中加入品红后,再注入SO2的水溶液,然后套上气球,振荡、观察、加热、观察、冷却、再观察

学生描述现象:

SO2 冷却

品红---无色---红---无

产生问题:与次氯酸漂白有何不同?

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查获某种粉丝、银耳等物质的违规漂白,这是用什么漂白的呢?

根据实验能不能说明亚硫酸易分解?

小气球另一作用是什么?

问题解决: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其和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化合物,而使之漂白。但此物质不稳定,所以受热或长时间后易恢复原来的颜色,是暂时漂白。而其它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是永久漂白。

用二氧化硫漂白的,但残留量大大超标。二氧化硫还可用来灭菌,做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能说明亚硫酸易分解,否则二氧化硫不会进入小气球中。小气球另一个作用是环保。

问题: SO2有用的一面,但也有害的一面,如何消除有害的一面呢?

学生阅读资料卡:燃煤烟气的脱硫

知识介绍:石油和煤的成分里都含有硫,1吨的煤含有5~50kg的硫,

一吨的石油含有5~30kg的硫,硫在燃烧时将产生2倍于硫重量的二氧化硫,

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1.5亿公吨以上!随之而来便是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差,产生酸雨;

板书:三、大气中SO2主要来源和防止原理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的冶炼、硫酸的生产。

防止原理:酸性氧化物性质、盐还原性

展示: 一幅是治理后的精美的风景画面,并配以优美阅耳的声音。

学生练习:1为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降低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工业上将石灰石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只显示还原性的是( )

A.H2S B.SO2 C.S D.H2SO4

3、能够证明CO2中含有SO2的方法有中 ( )

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

C.通入品红溶液 D.先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课本95页:1、2、3、5、7、9

问题讨论:

1、CO2和SO2性质的异同点

2、氯气也是强氧化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它能氧化亚硫酸?如何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3、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Cl,HBr,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加入BaCl2和HCl溶液,析出白色沉淀;另一份加入AgNO3和H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原气体中肯定含有HCl B.原气体中可能含有HBr

第4篇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教学模式;三段六环教学法

2010年夏,重庆市高中教育步入新课程改革。这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全方面的革新,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之上,最关键的是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所以首先思考的是教学模式的建立。在学校的引导下,我们化学备课组基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形成了融入学校“121”三段循环教学模式的化学学科模式。现介绍于下,供大家探讨,以求改进。

一、理论基础

“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如下:

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二、“三段六环教学法”教学模式

现结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作简要例析和体会。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一步:创景设疑

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图片和视频等合理方式创设情景,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积极学习状态。

例析:在设计《二氧化硫》的教学引入中,我们利用了“黄银耳”和“白银耳”两幅图片让学生做好坏的选择而产生认知冲突。

体会: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初期花费了很多功夫创设情景,比如我们在讲离子反应时,创设了《三国演义》中哑泉中毒片段,下载视频剪辑,找背景资料就花了几乎半天的时间,有点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但现在回头想,有些过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任何情景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第二步:预立目标

预立教学目标:“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利用学案列出自学提纲,哪些知识应记住、理解、运用等,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所了解,以增强学生的课堂适应性和把握学习方向。

例析:在设计《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展示出“1.学习知识目标:⑴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⑵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⑶了解三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2.学习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难点;理解可逆反应”。

体会:公开把教学目标立起来,学生明白所学方向,产生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与教师合作的局面。

第二阶段:操作阶段

第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知识点或必要的实验操作等。然后利用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或互动讨论。

例析:在设计《二氧化硫》的教学中,我们抛出了以下四个分组实验供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1】

操作:取一试管SO2气体,观察颜色并闻气味。向盛有SO2的塑料瓶中注入10mL的蒸馏水,立即盖上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对比分析。

【探究2】

操作一(A):用pH试纸测探究1中所得溶液的酸碱度。

操作一(B):取少量探究1中所得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操作二:在盛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小组分析讨论:二氧化硫的氧化物归类。

【探究3】

操作A:将溴水倒入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塞上橡皮塞,振荡试管。

操作B: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倒入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塞上橡皮塞,振荡试管。

小组分析讨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探究4】

操作A:将品红溶液加入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振荡,观察现象;然后给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操作B:将花瓣加入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体会: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和质疑。同时要真实地感受和倾听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想法,并根据实际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步: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小组学习、实验成果,阐述观点,发表见解,并接受他组同学质疑。通过相互间的“辩疑”,让学生充分表达,彼此启发。实现在参与中学习知识,生成能力。

体会: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学习中的成功感!同时在展示过程中也会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而且在阐述观点、质疑辩解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有创造性的见解,这也许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希望我们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和引导,以免错失真正的教学良机。

第三阶段:迁移阶段

第五步:内化达标,补偿教学

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分歧部分,小组共同小结,教师课堂补偿升华,统一认识,以全面深化理解新知,达到预立目标。

体会: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在学生小结基础上进行阐述、总结,使知识进一步准确化、系统化。

第六步:分层练习,迁移提升

完成精选层次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形成相关技能,拓展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三段六环教学法”教学模式提倡“以学代讲,以教促学”的教学思想,变教师“主演”为“导演”,让学生由“听众”变“主演”,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实现老师“导”和学生“学”的完美结合,落实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无模式会无所适从,唯模式会墨守成规;有模式又不唯模式,才有创新和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将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和模式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高效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第5篇

〖课堂梗概〗

资料一:

据报道,江苏镇江市谏壁镇(附近是索普集团新发展有限公司硫酸生产线)数十名村民出现如下症状:

村民:我在家睡觉,被呛醒了。刺鼻,喉咙也很难受,心里面发闷,想吐。

村民:眼睛就像小针往里面刺一样,气完全喘不过来。

思考:何种物质使村民出现此症状?蕴藏了该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教师投影]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易液化(-10℃),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教师演示实验1:拿出事先制好的一瓶二氧化硫,把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其中,同时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化学知识作解释。

教师演示实验2:SO2加入品红溶液后再对溶液加热。该实验体现SO2何种性质?

学生:SO2的漂白性。且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又分解成二氧化硫。

教师:为什么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退色?

学生:SO2只能选择性地使品红类的有色有机物质退色。

教师:Cl2可以使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都退色,但将Cl2和SO2以体积比1∶1混合后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为什么看不到现象?用方程式表示。

往盛有氯化钡稀溶液的试管中通入SO2至饱和,有什么现象发生?分别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硝酸或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小组代表给出答案后教师投影:

教师演示实验2:教师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分析该白色沉淀为何物。

突然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老师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根本不反应啊!怎么会出现沉淀现象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教师: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请同学们尊重客观事实,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得出结论:氯化钡溶液中溶有空气,空气中氧气把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从而出现白色沉淀。

教师投影:

取白色沉淀加入盐酸后无明显现象。

[教师整理与归纳投影]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的特性:漂白性,由于SO2跟某些有色有机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的物质,是非氧化还原的化合过程,所以漂白后的物质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二氧化硫的用途:制硫酸、防腐剂、漂白剂。

〖教学反思〗

1.注重情景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总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学生练,很少有课堂导入环节。实践证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复习内容时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采取旧课新上法,才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高效复习法。本节课我结合新闻报道引出SO2,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环保意识。

2.注重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最能体现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本节课我将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以及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作对比的实验,使枯燥的高三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利用真实的现象打开学生的思路,如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这刚好与现行的高考要求相吻合。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真实呈现,感受化学的生活美

1.以真实情境启发美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真实事件,但是未必是化学性质的全部,在学生学氧化硫之前,说它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物质,经常与酸雨、空气污染相互关联,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学生心目中很难与美丽发生联系,这样的认识看似真实,其实是片面的。在生活中二氧化硫也存在其美丽的一面,笔者借助于图片给学生一一展示:典雅高贵的葡萄酒标签上面堂而皇之地标出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单枪匹马在其中充当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角色,杀死葡萄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细菌,防止酵母菌把酒精转化成醋酸,把葡萄酒变成“葡萄醋”;腐竹、竹笋等食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产生黄褐色,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国家允许使用适量二氧化硫进行漂白;报纸、草帽等用品用二氧化硫漂白。

借助于全面的、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新的印象,也更接近于真实,探究欲望也就更为强烈了。

2.以亲身接触感知美

亲身经历的事情总让人难以忘怀,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着期待,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亲身接触所学的化学物质,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通过“看、闻、听、触”去感知化学美,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于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完成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见证化学现象美丽奇幻的一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对二氧化硫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终身寻求化学之美,投身到化学事业中去。

二、创新实验,渗透环保的环境美

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性,在课堂中既要现象明显,又要环保安全。从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实验进行了改进:

创新实验1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实验。教师请学生设计一些能证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麻烦且二氧化硫用量较大,容易逸散到空气中。使用一个饮料瓶,充满二氧化硫气体,倒入少量蒸馏水,盖紧瓶塞,震荡,可以观察到饮料瓶迅速凹陷,直观、环保地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创新实验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将两个气球分别箍在两个试管口,对比氯水和二氧化硫对品红的漂白原理的差异,既可以观察红色是否恢复,又可以对比气球鼓胀大小。

创新实验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教师使用装有单孔橡皮塞的饮料瓶向试管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随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用量;学生做微型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装在几个密闭青霉素药瓶中,用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取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氯水和H2O2溶液注入药瓶,完全没有气体逸出,而且获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通过教师创新实验的设计,学生必会受其感染,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探究,激发自身的心灵美

1.以概念建构产生美

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化学美的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帮助学生在冗杂纷繁的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简明、对称的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内心的愉悦体验。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硫中的知识结构,形成比较直观美丽的相互关系图。

2.以知识内化悟出美

在化学课堂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更要重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新旧知识发生摩擦和碰撞,引发质疑,再通过探究活动突破瓶颈,经过分析、概括、归类、迁移,内化为自己头脑的智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心理是健康美丽的。

笔者在本节课中,通过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四、用于生活,感受和谐的科学美

化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知道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懂得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避害扬利,解决实际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二氧化硫教学中,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

探讨形成酸雨的可能途径;如何从源头上防止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硫酸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如何处理尾气;

受酸雨污染的地区如何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观念,化学可以解决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化学;网络;实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网络信息资源,不仅能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还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媒体、网络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思维引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与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对此,教师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化学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而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然而即便如此,仍难以让学生产生有较深的认识,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应积极引进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特点,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帮助教师讲清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效突破高中化W课程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的概念、SO2的漂白原理等知识点,老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授新课知识,通过引入平常看电视时,天气预报播报后,还有哪些关于环境方面的报道?展示空气质量日报。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SO2对环境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介绍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然后,老师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SO2是怎么产生的图片,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SO2的产生由化石燃料、硫、硫化物的燃烧以及由火山爆发等引起,从而深入感受化学物质不合理应用的危害。这样对突破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等知识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在解答化学问题时,引进网络信息资源,能促进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堂所学知识,往往生搬硬套,很少有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与发展,甚至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自我探究的引导,在面对问题时,能更多的思考与探究。此外,作为一名教师,应提前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备课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更要通过备课明确知识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地解决重难点问题。做到此点,需组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

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的备课,可通过网络,网站中找寻钠与水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等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制作满足教学要求的课件或视频,然后将之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下,教师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以及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探究。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发生质的飞跃。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将其积极引进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助力,辅助化学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此外,为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引导学生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以便为更好地满足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1、结合初中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硫,理解并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物理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还原性。)(编者:建议改为识记SO2的物理性质,理解酸性氧化物通性、还原性。)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质疑、假设、推理、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

(编者:建议加上教学重点、难点;教具;教法等内容)

教学思路:

设计理由

课堂反馈

一、让学生回忆、搜索对二氧化硫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SO2的物理性质:

看、闻、做SO2溶解于水的实验,得出其物理性质。

2、SO2的化学性质

(1)SO2与水反应

SO2+H2O=H2SO3

亚硫酸

实验:检验水溶液的酸性。

实验: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中挥发出的SO2。

介绍:可逆反应的概念,将上面的反应式的等号变为可逆符号。

(2)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实验:Ba(OH)2溶液与亚硫酸反应。

学生:根据观察写出反应方程式。

讨论:BaSO4与BaSO3的异同,

分析写出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实验:Ba(OH)2溶液与亚硫酸反应后的沉淀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溶液中沉淀没有完全消失。

实验:Ba(OH)2溶液中通人新制SO2,再加入稀盐酸。

现象:沉淀完全消失。

讨论:亚硫酸系昨天配制,与今天的差别是它与空气接触过一段时间。

结论:2H2SO3+O2=2H2SO4

推论:2SO2+O2=2SO3

推论:让学生书写工业上用硫磺制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推论:X2卤素单质也能氧化SO2。

实验:溴水与H2SO3反应,溴水褪色,生成难溶于稀硫酸的白色沉淀。

练习:书写反应方程式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在下面的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深难度。

充分利用实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的良好习惯。

(编者:改为充分利用实物和实验,增加直观性)

可逆反应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设计印象深刻,知识过渡也很自然。

设计该部分内容是为了引出SO2还原性知识,所以实验是否成功非常关键。

用Ba(OH)2而不用石灰水,是因为石灰水溶液太稀。不能做出理想效果。

设计时想让学生充分讨论,但是课堂时间不允许了。

学生顺利答出了初中学习知识,90%的人知道酸雨,说明学生层次较高。(编者:多数学生知道,说明学生知识基础较好)

如果让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效果会更好。

实际上学生还能闻到溶液中SO2的气味,不过得违反操作规则。若是学生实验就能发现。

虽然溶液只是轻微浑浊,但是前几排的学生仍然很敏锐的抓住了。

(编者:教学时,教师可走动,证更多学生看见)

当时应该再强化酸雨的概念。有点遗憾。

课后自评:我认为这堂课总的说来,还是上得很成功的。

优点是:1、充分利用了实验,让学生通过认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有说服力,而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问题情境设计得当、新颖,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水到渠成。3、教师对课堂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巧妙的处理了突发事件。

第10篇

    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效设计任务,问题或任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实验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第一,发掘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完美结合点,优化实验任务设计。知识源于生活。同样,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由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分析与探究,更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立足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实验探究,从而增强实践体验,感受化学实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学会创造。

    如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当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①长时间放置的草帽与报纸为什么会变黄?②在北方市场上,常常可看见外面非常白但里面却是黄的粉丝与馒头,里外不一致,其做法是先将粉丝或者馒头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放入燃烧着的硫,将其熏一下即可,我们是否可以马上食用或用来做菜?这样,由生活现象入手,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进入学习意境。师:这些都与二氧化硫的特殊化学性质“漂白性”有关,它可以用来漂白草编制品、丝、毛、纸浆等。那么有哪些化学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而教师可提供有关实验药品与仪器,并提示与指导。当教学酸雨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怎样鉴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简述实验步骤。

    第二,基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优化实验任务设计。众所周知,化学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社会生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善于观察,注意时事,学会发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现象中的化学知识,然后结合实验教学,优化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探究与实验,使其积极思考,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整合课堂内外,优化实验任务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其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若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则需整合课堂内外,将教学拓展延伸至社会生活。

    同样,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将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设计一些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查阅与收集所需信息资料,然后联系自己原有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独立或分组设计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灵活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这样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彰显个性。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污水净化”的实验探究,明确实验要求:分析实验原理,自选实验药品与仪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展开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动态生成;预设;情境;契机;反思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

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应如何创设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演绎精彩的化学课堂,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精心预设,促成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预设要有科学性、弹性,为动态生成和学生发展留足空间,然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出反应和调整,精心预设是演绎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性质”教学内容的预设时,我让学生联系酸雨的形成和二氧化硫在食品加工中作“化妆品”的录像,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类别、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预测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经过学生激烈的交流讨论,得出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分子中硫元素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所以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还有漂白性。接下来再提供一些实验器材与药品,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样的预设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使预设在师生交流、探究、合作中生长、丰富,从而使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动态生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没有预设,让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放羊课”容易远离教材,任意生成,这种课是不可能有

效的。

同样的课题和教学设计由于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化学教学是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所以预设时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生成。

二、创设情境,引发生成

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石。我们要创建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平等的对话情境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环境支撑,从而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创造性才得以发挥。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引发教学内容在动态情境中生成。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带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变换运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生成资源。

三、把握契机,捕捉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历、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往往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精彩的瞬间捕捉生成。利用好这些因素,使其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学生也是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精彩的生成来自于学生。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表情、语言和举动。即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错误有时也能成为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教师不要一下子给予否定,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如在学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应用》时,讨论电解饱和食盐水原理,根据阴阳两极产生的现象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不少学生根据以往两个分反应相加得到总反应式的思维定势,写出了这样一个错误的总反应式:2Cl-+

2H+Cl2+H2,本人及时追问放电的氢离子是哪个物质电离的,质疑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灵动,联想到只能是水电离的,而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写成离子反应方程式时不能拆开来写。另外在这个实验中,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阳极产物氯气时,根据预设现象试纸应该变蓝。然而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观察到了异常现象,试纸变蓝后又变白了,此时学生感到很疑惑,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由于试纸放置时间过长,过量的氯气继续与碘发生反应生成了无色的碘酸钾与盐酸。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不拘泥于预设,善于捕捉闪动的亮点,提高生成教学资源的驾驭能力,适时点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创造出新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成了学生的生成。

四、反思总结,升华生成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一节课的生成性资源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这都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反思和总结,促使生成再一次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生成加以系统化,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原有生成的涵义,使生成更深刻。通过反思还可以促使教师提高识别、发掘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这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研究,1997(9).

[2]元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中国教学学刊,2005(10).

第12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 学生 生活 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在化学教学中,我一直苦苦地思索。

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对比品读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三套教科书:鲁科版、苏教版、人教版,我为教材编写的精湛赞叹不已,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教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活动性栏目多,关注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于是偶然之间我便有了灵感。

我要对平常的课堂的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决定在课堂上开设“让生活中的化学走进课堂”的环节,利用课前的2-3分钟轮流让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与当节课学习的内容尽可能有关的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

没想到教学的效果相当不错,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学生挺感兴趣,他们准备挺充分,对生活中不懂的化学知识还主动地查刊物、查网络,了解以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共同分享,增进了同学们的见识,收获良多。这一活动我坚持了差不多一年了,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化学课堂,我享受着我课堂的快乐。

以下是学生在进行“让生活中的化学走进课堂”时的记录:

实录一:食物中的二氧化硫高一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其不有。大到工厂制作生产,小到家庭生活应用,化学知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氧化硫是无机化学防腐剂中很重要的一名成员。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罗马时代用做酒器的消毒。后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如制果干、果脯时的熏硫;制成二氧化硫缓释剂,用于葡萄水果的保鲜剂等。二氧化硫在食品中可显示各种技术效果,一般称它为漂白剂,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一方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

实录二: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是不是有危险

多种海产品,如虾、蟹、牡蛎等,体内均含有化学元素砷,一般情况下含量很小,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可能使这些动物体内的砷达到较高含量。如虾体内所含砷的化合价是五价,一般情况下,五价砷对人体是有害的。理论上讲,高剂量的维生素C(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毫克)和五价砷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即我们常说的“砒霜”)当三价砷达到一定剂量时可导致人体中毒。一次性摄入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30个梨或10个橙或生吃3斤以上绿叶蔬菜,才会大剂量摄入维生素C,如经过加热烹调过程,食物中维生素C还会大打折扣。因此,吃海产品的同时食用水果或青菜,只要不过上述量是没危险的。

此外,在氯的学习中,学生上网了解到某位博士的研究有一个新发现:如果自来水不用氯气消毒,人的平均寿命可能会增加十多年。

在原电池的学习中,一个班的学生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另一个班的学生介绍了废旧电池的污染,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

一个学生听到妈妈对爸爸说送药不宜用茶送服,要用白开水。他觉得很好奇,上网查阅了解原因后向全班的同学进行了介绍。

还有染发剂会致癌,油条为什么会发涨,波菜与豆腐不要混在一起吃等。

以上可以说明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化学性的变化同时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下:

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如鱼肉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如果某一食品经过彻底灭菌或过滤除菌,则食品长期保藏也不会发生腐败。反之,如果某一食品污染了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引起变质。故微生物的污染是导致食品发生变质的主要根源。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非常多,教材上虽然也有很多事例,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化学新事物不断的发生的今天,教材不可能都反映出来。“让生活中的化学走进课堂”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讲述身边的化学,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中的化学,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真正地学化学、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