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时间:2023-06-25 16:2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管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第1篇

On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HEN Ying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 to explore the theme, the first to questio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team teach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ists in a brief narrative and analysi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measures recommende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degree of attention; enhance th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each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improv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of the management team special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1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队伍的地位常常被忽视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高校的长久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多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为主,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为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而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却忽略了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高校管理人员多是从事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其实不然,高校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要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因而,受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受关注和被重视程度逐渐降低,长期如此,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在人员的吸收与配备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工作的积极性以及高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1.2 教学管理人员职业认同感低

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教学管理岗位主要是为了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设立的岗位,具有较强的辅。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有些人的错误理解与认识,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在包括教改、制度建设以及教研等诸多方面的作用被淡化和削弱,很少有人愿意到教学管理岗位上。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工作业绩与职称之间缺乏十分必要的联系,有关的教学管理人员看不到“干好”与“干坏”之间的差距,以及实际性的举措,教学管理人员看不到岗位的发展前景,长期下去会难免会产生一种不平衡心理,进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或厌烦心理,他们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自然也不会有工作的激情,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之下是在所难免的。

1.3 教学管理队伍考评效力不够

考评与激励是保证团队工作积极性,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生命力与活力的重要措施。然而,受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影响,要想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来拉开工作职责以及奖励方面的差距是存在较大的难度的。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归根到底,主要还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考评机制的不完善,考评流于形式,以至于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并无实质性性的区别,使得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抑制了高校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

1.4 教学管理队伍缺乏创新精神

当前,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来源渠道较多,既有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老人,也有初出学校刚刚上岗的教学管理新人;他们中有些人原来从事的是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有些人是随调安置人员;但是真正具备专业的教学管理才能的人是极少的,且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方面还留有较大的空白,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稳定,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再者,有部分老的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多凭经验办事,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和需要认识不足,阻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2.1 高度重视做好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建设规划

为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化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高等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方面在推进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端正自身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科学评价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组成,对教学管理岗位做正确的职位分析,准确定位教学管理岗位的作用与功能。再然后,基于高校整体办学的目标和要求,找出当前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与亟待发展的地方,并针对这些不足制定出完整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短期的以及长期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取得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只有这样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才有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所以,为确保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性,需及时推进各级领导观念的转变,促使各级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建设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提供坚实的保障。

2.2 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化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相比比较复杂,涉及内容较为广泛,覆盖面较大,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需要教学管理者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简单来讲,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高校教学管理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教学方面、科研方面、语言表达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举例来讲,教学质量分析、学籍档案管理机以及教务管理均属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在处理这些工作内容时,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统计测量知识、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教学计划编订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才能够将这些事情都处理好。所以仅是掌握教育管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鉴于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培养,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与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定期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另外,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内容比较繁杂,为确保教学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在对其进行培训时,应以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技能为主,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与培训,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协作意识;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与培训手段,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2.3 完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绩效考评制度

鉴于高校在教学管理队伍考评制度方面的缺位,笔者建立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绩效考评制度的建立,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与其薪酬、职称等相挂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促使以更加有效的手段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教师评价是通过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定来为教师指明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此类似,旨在通过对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的评价来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另外,为保留住高校现有的较为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校方有必要建立其相关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地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最终促进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4 管理与研究相结合提高队伍的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它的职能除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之外,更兼具学术管理的内涵。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掌握教学管理的理论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管理教育能力。高校需将教学管理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人员头上,而不是依赖于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实际的工作可以直接接触被管理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教学管理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相比教师而言,这种工作优势使他们在教学管理研究工作上更为便捷。目前,教学管理方式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很容易行差踏错。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呼吁教学管理人员在教育发展的形势条件下,从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总结规律,并通过交流讨论,分析目前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理性的思维,以全新、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管理改革。通过撰写论文,开设研究课题等方式探讨出有效的改革途径,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学术水平,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的改革进程中,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秘书 素质 能力

0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教学和科研是大学院校的两个基本功能。而在高等学院的教学中,教学秘书的工作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秘书是系(部)主任、业务副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助手,行政上由系(部)主任、分管副主任领导,并接受教务处的业务指导。是连接学校教务处与各学院间的纽带,是各学院教学主任的助手,处于教学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桥梁。

我国自从上世纪末实现高考扩招以来,大学生认识激增,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而教学秘书队伍也出现了一些以前未曾有过的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其现状如下:

1 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换人频繁

由于教学秘书工作繁忙,责任重大,部分教学秘书不堪重负。教学秘书工作量在急剧的增大,有的还包揽了科研秘书,成教秘书各种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秘书工作辛苦、工作量大,且时效性强,有时为了赶时间甚至是超负荷的工作。工作中稍有拖拉和疏忽,便会影响到整个教学工作,甚至造成教学事故,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2 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

高校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秘书既是教学主任的得力助手,系级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重要负责人,为确保本系的教学工作有规律、有组织地正常运转,从事着大量细致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教师和学生的好后勤,作为联系领导、教师和学生,各部门、各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渗透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根据其服务对象,要具有几方面的素质:

2.1 要有高尚的道德尤其是有高度的责任心。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一个学生的失败对于一个教学管理人员来讲,只是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一个家庭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教学秘书要把岗位作为自己追求的事业,事事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学秘书对课程的安排、考试的安排等都关联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做不好,将会造成严重的教学事故。因此,教学秘书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较强的责任意识。

2.2 广博的知识积累。 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秘书,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知识结构,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真正胜任新时代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暴增,知识更新加快,因此,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生存于现代的知识社会。一个称职的、成功的教学秘书应是“通才”和“杂家”,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辅助管理知识,更应该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同步。教学秘书应该系统的学习各种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如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等等,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个人素质显著提高,还有学习一些法律、历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从各方面充实自己。

2.3 健全的心理素质。教学秘书最主要的日常工作是教学服务,这就需要秘书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具有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忍受工作中出现的种种误解、委屈、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热情诚恳的心态,保持一种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的风度,做到认真仔细,心胸坦荡,豁达大度。

2.4 现代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的应用时现代秘书和传统秘书的一大区别。面对当今信息量飞速增长的时代,教学秘书必须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主动识别潜在信息源,并能在纷繁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一种主动发现、搜集、过滤、运用各种有用信息的习惯;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的运用能力。

2.5 基本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工作观念创新,第二是工作方法创新,领会文件精神,明确工作规定;第三是工作手段创新,从以前的纯手工转变到现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作业,实现办公室的自动化。教学秘书应该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式,进行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3 对教学秘书业务能力的要求

能力,一般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高等学校教学秘书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3.1 独当一面的管理能力 即指独立地完成自己所分管的一个方面的工作能力,包括计划能力和多谋善断的能力。;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多谋善断,所谓善断,就是指能够从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来,能从多种办法中选择出最佳的办法来,并坚持果断地去实行它。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门类众多,任务繁重,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人人能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才能做好全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以达到提高整个学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目的。

3.2 协调能力 善于处理上下左右,校内校外,各部门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行政秘书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合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工作环境,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总要求。

3.3 自我控制能力 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教学秘书来说,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它要求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要沉着、宽容、耐心、头脑冷静、豁达大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学会共处,和善地与人共事。遇事能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总之,高校教学秘书应清晰认识到自身辅导领导与服务于师生的重要性,遵循教学秘书工作的活动规律。铭记自身的工作职责,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与探索,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建强.论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J].株洲工程学院学报,2002,(9).

[2]王育.《秘书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化德.《现代秘书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秘书;素质

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具有时代性、现代化以及新型管理理念渗透的特点,这使教学秘书队伍素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有序、科学高效与一支精干的教学秘书是分不开的,在以信息化为主题的知识经济时代,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对教学秘书根本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是民办高校教学首要素质

民办高等院校是培养动肮、动手技术性人才的阵地。教学秘书作为一外教育 管理者,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校风建设 。如果民办高校的教学秘书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那么民办高校就走向下坡路。因此,作为民办高校教学秘书首先必须同树立崇高的政治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民办高校教学秘书的首要素质。

1.1政治思想素质

民办高校教学秘书更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由于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细致琐碎,是一项综合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所以, 要搞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能识大体顾大局,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只有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甘于淡泊、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才能胜任民办教学秘书工作。

1.2职业道德素质

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做好每一份工作都必须具务的条件,而对于教学秘书更有特殊、具体的内容,其中包括对事、对人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教学任务的下达、考试时间安排,学生成绩的统计等,必须尽心尽责,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特别是毕业生的成绩如果出现错误,很容易酿成教学事故 。同时,教学每项工作都是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不能因人而异必须坚持原则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再者,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 与领导方式与公办高校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综合性、服务性工作,碰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遭受误解和委屈也难免的。所以在民办高校的教学秘书应加强个人修养,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宽宏大度,而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凡事做到心中有数,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专业知识素质是民办高校教学秘书必备的基本素质

民办高校教学秘书辅助教学管理者做管理协调工作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质,了解指导思想、任务、管理模式,以及它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熟知国家的方针 、政策、上级主管理部门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本院制度上的各种教学管理规定和条例。其次,教学秘书要具备广博扎实和基础知识和本院的理论知识。教学秘书应当个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包括社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秘书人员都应当具有扎专业知识 ,包括应用文写作知识、文书处理知识、档案管理知识、会议组织知识等,另一方面是教学秘书所在工作部门的专业知识 ,包括本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本院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特点 、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等等。

3.工作能力是民办高校教学秘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课堂管理 原因分析 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没有课堂教学管理,或者课堂教学管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较多关注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改进,而忽视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睡觉、玩手机等等,这些现象俨然成为高校课堂的一个缩影。

一、原因分析

勿庸置疑,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导者,必须看到教师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课堂教学管理同样是双向的,教师的“管”必须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样决定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效果的因素应该来自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认识差距。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高校教师尚未能真正将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来认识,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充分地体现教师的学科专业与教学管理的双专业特色,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管理的作用。

(2)能力差距。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课堂教学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因而课堂教学管理驾驭能力不高,易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有的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有的教师未能担当起既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管理者的重任,存在“有教无管”现象。

2、学生方面

(1)整体素质下降。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中国大学就学率第一次超过15%,标志着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2005年录取比例已经达到2∶1。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2)道德意识滑坡。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旧的思想观念、礼仪规范被打碎了,但有些传统的美德同样遭受冲击。一些娇生惯养、放纵自由的行为浸入了大学生这支队伍,抽烟、酗酒、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滋生繁衍 。 转贴于

3、管理方面

(1)制度缺陷。近年来,各所高校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收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但是一些管理制度由于自身缺陷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比较突出。如近年来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虽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但也同时出现部分教师害怕因严格管理学生致使学生给自己打低分,而放松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的现象,也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管教管导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2)模式落后。目前不少的高校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侧重于规章和学生的服从,这种管理遵循的是一种单向的运作模式,虽然能确保课堂秩序,但仅是暂时的行为控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思想问题。因此,这种约束多、弹性少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

二、对策建议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序高效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展示给学生一堂精彩生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的途径之一。

2、提升课堂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的高低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特定学科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情境经验。高校教师要切实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课堂上要注意学生动态,善于指导学生行为,及时恰当的处理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自我矫正。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受制于建构者的见识、经验和课堂教学管理环境。随着教育发展和社会需要,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注意学习、借鉴现有的各类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合高校课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新模式。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 教学方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与国、行业与行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来说,都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因此,只有充分重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把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作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来进行,充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会贯通到各项改革措施之中,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况

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主导时期,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诞生了,其在一出生时就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表现出理念落后、硬规范缺乏创造性和程序化、管理模式僵化等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而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这使得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成为新的教育方向。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便是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传统教育追求效率,现代教育恪守理性,这两者各有优劣,却都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引导和发展,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就是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传统教育中多应用的是经验管理和重过程管理,这种方式在高校学生数量庞大的今天并不适用。再次,便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不能充分刺激学生向上、竞争和奋斗的欲望。最后,是教学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却在高校课堂上应用得并不充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不但要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引导学生、配合学生,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与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互动。

在高校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的教条束缚,确立了学生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各自所应该身处的位置,激发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21世纪所要求的拥有扎实知识基础、具备拓展创新能力和高效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其自我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调动。从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来予以展望,通过自由人性的管理模式予以引导,在宽松环境下给予空间,这就是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能够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照本宣科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学生在大部分时间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处境中。在这样的教学管理中,学生往往只是听教师讲解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对于知识的具体运用,大多只是一知半解;与此同时,教师大多也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不甚理想。因此,我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首先需要确定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要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努力维护好教师的各项权利和利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推动着我国整个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推动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其能够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人才。高校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维护好教师的权利和利益,更为关键的是要转换以往以教师作为整个教学主体的思想,要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所能发挥出的巨大学习潜力。

四、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一)人本教学思想

首先,我校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便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是提供教学服务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提供教学服务的载体。因此,提供高效教育质量的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其服务意识,以此来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热情地服务于广大的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教学管理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培养其教学服务意识,从而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二)人性化教育理念

目前,社会大力提倡知识经济,面对这样的难题和挑战,高校也要针对自身进行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改革方案的执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从而使学校发展更加全面,提高社会竞争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近年来,对于教育的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也不再延续以往的旧模式,这对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时刻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自身优势与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在教育中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控制好教育管理的度,做到刚柔并济,适度管理。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不能限制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发展,不然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沟通上的教学障碍,不利于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应适当鼓励并激励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发挥,让他们按照个人兴趣、情感走向,在教学中施展个性,同时将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师的管理准则,全面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三)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在教学管理中,育人环境也是重中之重,舒适的氛围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吸收教育内容,是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所以,创建一个和谐校园,是现在的教学管理者要关注的问题。和谐校园,要求学校中的各项教育全面开展,合理协调各部分细节内容,优化各项教育制度,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通过和谐校园的创建,使师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互相配合,达到管理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是从对学生学习欲望的扩大,或是从社会岗位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一理念,解放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使得教与学处在了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学习环境更为宽松,教师的教学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提升,学生与教师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教学形式也从传统的师教生学转变为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学效果也就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冬云.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J].时代文学,2012(19):240-241.

[2]王丰周.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分析[J].学园,2014(20):42,4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15-02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本科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基础保障,而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传统理念中,本科生教学管理通常被认为只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高校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也常被看作是教学辅助人员,因而本科教学管理工作通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1]。同时,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又通常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烦琐的工作,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其长期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主要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秘书及各系室负责本科教学的教学主任等人员组成。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直接影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对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本科教学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没有科研、研究生教学等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因此,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等工作上,而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视和投入不够。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还是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都无法获得较高的荣誉感和经济收益,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整体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效率和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多以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成了不需要具备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认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要能按照已经成文的教学守则,保证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即可。这就造成了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凭着规定和经验开展工作,或者一味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缺乏运用正规地、专业地现代管理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主动、创新完成任务。

3.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教务秘书等,在高校的地位、职务晋升、奖励等各个方面,都不及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为事务性工作,工作的辛苦很难得到认可。在职称评审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归类为行政系列,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又对职称评审没有直接的帮助,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前景,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热情。而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各系室教学主任等的工作往往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极大地降低了其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如何加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只有做好基础教学保障工作,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基础核心工作是高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只有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教学,要服务教学、配合教学,同时又要对日常的教学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估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烦琐、复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能够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力求迅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理念,能使用合理、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管理理念的、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3.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管理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打造精英团队。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地升华成教学管理理论,再通过总结出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使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双重的专业知识,即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所在二级学院教学涉及的各项专业知识。

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分布合理、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1.增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加强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使新上岗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专业素养后,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掌握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同时,通过学习,与同行、专家相互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和学院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学历的学习,定期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和熟练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

2.健全选任制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人才优势。高校应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以专业化为着眼点,平等、择优选用人才,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性。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管理素质精湛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更新观念,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其与教学、科研工作等价齐驱,一视同仁。同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增强其在职称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时的竞争实力,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帮助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路线,营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创新能力。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研究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探索出更加符合所在高校二级学院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保障,因此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选任制度,更新观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强、专业素养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7-02

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对高校各个层级的管理要求也逐步增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等教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以经验管理为主,教育管理人员结构冗杂,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教育管理队伍非常重要。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含义及必要性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含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执行、监控、反馈等活动。[1]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构成的队伍,其任务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维护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专业是“人们从事的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职业。”[2]专业化是指人们从事职业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程度。通过以上一系列名词的定义,便可清晰地得出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队伍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通过专业组织,接受专业训练,获得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教学管理理念以及职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工作者。[3]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飞速腾飞,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培养优秀的人才更需要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人们心目中希冀的象牙塔。现代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各个高校维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如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形式下,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通常很注重强调客观性、规范性以及公正性,“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工作本身和结果,关注的是质量和效益,容易出现对人主题地位的忽视、对人创造潜力的忽视、对塑造形象的忽视”[4]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繁琐,复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能够在千头万绪的工作范围内,力求迅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树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使用合理、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达到目标。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地升华成教学管理理论,再通过总结出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使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地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双重的专业知识。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教学、服务教学、配合教学,同时又要对日常的教学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估等等。这便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具备管理知识的同时又要具备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而建立一支结构分布合理、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通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理念中,通常认为教学管理只是协助教学正常运行的一般事务性的工作,从而忽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人员通常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繁琐的工作,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影响力,直接导致了其地位不高。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主要由校长、教务处管理人员,各二级分院的教学负责人以及教学秘书等人员组成。由于我国各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不能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造成了资源浪费,在某种程度上更阻碍了高等教育稳步有序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用上,教学管理队伍的门槛底,各类教学管理人员认识参差不齐

高校的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人才时,通常把考察的重点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在专任教师选拔的制度上下足功夫,对教师的培养和激励等方面都相当重视,而对教学管理人员则是认为只要能够管理好日常教学问题,能够做好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踏实肯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就能胜任教学管理的工作。教学管理岗位由专任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兼任,抑或是刚入职的新人担任即可,无须配备专门的专职人员。这种认识的偏差,往往会导致有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工作倦怠,认为只要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不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出现纰漏即可。这样的工作态度严重地阻碍了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观念上,高校没有认清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对教学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成了不需要具备什么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只要能按照原则、程序保证日常教学活动有秩序顺利进行即可。由于在任用人员上的不够重视,使得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素质、专业度方面建设不均衡,对于刚刚投入教学管理岗位中的新人来说,他们只能凭着经验展开工作,摸着石头过河,或者一味地只按领导的指示工作。缺乏运用正规地、专业地现代管理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主动、创新完成任务,这样的工作方式发放完全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制度上,不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教学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重视

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的地位和待遇方面,远远不及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差距明显,在职务晋升、奖励上,更是远远不及其他岗位的人员,由于工作涉及面窄,工作的辛劳不能被大部分人认可,工作付出与自身价值很难以体现。在职称评审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归类为教育管理系列,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不能被量化,无形中又加大了评定的难度,直接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前景,不能专心本职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热情。

三、加强专业化建设,探求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对策

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过:“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5]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更能够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更新观念,树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方向

利用现代的管理学理论,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管理理念,明确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高校应明确教学立校,理清教学管理理念,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方向,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其与教学、科研工作等价齐驱,一视同仁。同时,还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现有待遇,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增强其在职称以及职务晋升时的竞争实力,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帮助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路线,营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

(二)增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养

加强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使新上岗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专业素养后,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掌握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学历学习,定期组织参加教学管理的短期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不仅扩充自身的眼界和视野,并且通过学习,与同行、专家相互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健全选任制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人才优势

高校应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度,应以专业化为着眼点,平等、择优选用人才,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按需定岗,竞聘上岗,明确岗位分级细则,实施岗位分级,逐步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选任力度,将专业地新鲜血液注入教学管理队伍中,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性,打破现有的教学管理队伍人员鱼龙混杂的陈旧局面。另外也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有意愿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管理素质精湛,人员结构分布合理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创新能力

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在有坚实的激励制度的支持下,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充分的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不断地研究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通过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能够探索出更加符合高校教学发展的、具有实际特色的工作方法的新思路和新做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张笑涛.对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7(4):119.

[3]熊湘敏.关于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2):26-28.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在计划体制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各个高校与世界名牌大学的交流日益增多,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借鉴也随着增多,教学管理制度的兼容并蓄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时俱进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

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3]。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1]63。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2]。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了学院管理的自主权,逐渐形成了校院的两级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目前国内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研究较少,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有一点启示作用。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秘书的管理范围扩大了,教学秘书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多了。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到学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现阶段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存在问题 

1.1 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能起到“传话筒、保管员”的作用。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上报、会议记录、沟通信息、整理保管教学档案等是其主要工作内容。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同时,教学秘书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等学历但不同岗位的人机会少,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队伍不稳,容易导致一些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学秘书一有机会就会转为教师或调离本岗位。 

另一方面:教学秘书的人员配置随意性很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根据岗位要求安排人员,结果造成许多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对该院系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使得在落实具有院系特点的教学工作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秘书基本没有参加过学校教学部门组织的正规岗位培训,繁琐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秘书缺乏时间潜心学习教学管理知识,从而制约了教学秘书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院、系教学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上述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高校对教学秘书岗位重视不够。忽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秘书所做的工作只是简单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教学秘书在基层教学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被轻视,使得在教学秘书人员的配备、业务学习、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盲点。随着教学秘书在诸多方面与其他人员差距拉大,而且教学秘书工作复杂繁重琐碎,容易造成教学秘书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1.2 专业性的培训理念有待树立 

尽管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聘用了一批较高学历的教学秘书,但教学秘书的专业性、知识性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学校未对教学秘书进行培训。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不熟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导致理论知识和技能缺乏。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工作仍以经验型管理为主,谈不上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很容易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1.3 教学秘书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大,事情琐碎、繁杂、业务繁重,辅大,服务性强,无偿劳动多,承担的责任大。为了避免出现教学事故,教学秘书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一个院系即使有上百名教师和上千名学生,也仅仅只有一、二名教学秘书,使大部分教学秘书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更多的只是充当“救火队员”,导致个人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解决途径 

2.1 提高认识,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秘书的专业应该是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研究,而且应在高等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在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重视教学秘书这一群体。 

2.2 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 

为了教学管理工作能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多给教学秘书创造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开拓教学秘书的视野,提高教学秘书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应鼓励教学秘书积极进取,在学历、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2.3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网络时代,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学秘书不但需要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将现代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并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首先,在工作中要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有创新才有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教学秘书在做好服务性、辅、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其次,提高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教学秘书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学秘书应提高信息知识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以适应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最后,增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秘书要传递和反馈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即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应用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汇报工作、回答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秘书讲话既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简意赅,又要条理分明,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显示教学秘书人员应有的修养和风度。 

3.小结 

总而言之,为更好的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重视教学秘书的管理作用。而教学秘书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不断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轨道,然后更好、更规范的落实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2]汪梅臻,胡杰.高等学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3]周于烽.基于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7).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行为激励;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左晶(1977-),女,陕西铜川人,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程师;王罗慧(1979-),女,陕西商洛人,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陕西 西安 71005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5-02

马斯洛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来自人的需求,如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责任、成就是激励的主要因素。在现代人事管理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发挥行政运行效益的主要手段。

高校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施主体与中坚力量。高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繁重,工作业绩很难量化。在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校人事体制下,教学秘书群体显得微乎其微。但是作为协调学校与二级教学单位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岗位却是举足轻重。随着高校准入门槛的逐年提高,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整体性的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如何融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中,以及教学秘书队伍的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从目前教学秘书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依靠自身的行为激励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秘书发展的主要障碍

1.繁重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职业倦怠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专业逐步细化,扩大了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权利与工作任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越来越大。大多数高校的人事编制未能根据学生人数、专业个数、教学建设等具体情况合理配备教学秘书。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责任重,教学秘书极易产生情绪倦怠和心理压力。[1]同时许多高校未能从制度上给予教学秘书队伍足够的激励和支持,没有合理的晋升制度和评价机制,对提高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长久以来,对教学秘书岗位的偏见和价值的不正确认可,责任—权利—利益不对等的现实状况导致教学秘书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不平衡,付出的辛劳和情感得不到回报与认可,造成了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2]

2.缺乏定期的业务技能培训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认证、审核性评估工作的逐步实施,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秘书工作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目前西安科技大学大多数教学秘书都是理工科专业毕业,他们所受的专业知识教育各不相同,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各有差别,绝大多数人上岗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岗位培训。但是高校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仅把教师的学历深造和发展纳入其中,教学秘书的职业培训与学习却无人问津。教学秘书的培训仅限于工作需要的教务系统培训,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地调研、教学会议等。

3.工作的创新性、延续性不强

工作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长期局限于繁琐的教务工作导致教学秘书没有足够的精力涉足教学管理工作,多是机械地往来于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之间的各种通知、任务,执行各种规定,长期以来缺乏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深入总结、思考与探究。教学秘书鲜有机会参加与自己本职工作直接相关的教学管理项目研究,教学科研的成果以论文形式为主,且论文水平相对不高,教学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教学秘书行为激励的有效途径

1.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高校对于教学秘书的培训、评价、激励、晋升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导致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但在当前高校现有的体制下,要想根本性改变教学秘书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教学秘书自身来说,必须建立适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管理。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不可好高骛远,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在发挥个人专业技能优势的前提下开创性地工作。目前西安科技大学的教学秘书均为各学院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秘书的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另外,教学秘书积极参与了一些教改和科研项目。近两年西安科技大学先后进行了采矿专业、安全专业、测绘专业的认证,专业认证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对于教学秘书也是一种发展契机,有利于学习本专业教育的规范管理。高校教学秘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团队,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3]

2.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时代下,信息管理是应对日益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于教学秘书而言,目前学校的教务系统基本实现了教学计划、任务、学生学籍、成绩的系统管理。除了依靠基本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外,数据库的使用在二级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例如学院历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教师教学、科研有很大的指导性,电子版资料往往要永久性保存。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毕业论文资料日益繁重和多样化的特点。开发基于Access、SQL平台的毕业论文数据库系统,可以查询学院学生、教师的毕业论文信息,提高教学秘书信息管理的效率。

3.专题技术培训增强管理研究能力

建立正规的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逐步增强。长期以来教学秘书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错误观念下得不到发展。为此,教学秘书应该在学院内多与领导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参与各类教学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业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学籍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职业培训使教学秘书获取了新知识,拓展了视野,增强了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使教学秘书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积累了资本,为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奠定了基础。[4]

4.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凝练并升华教育教学中的思路和理念

尽管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影响了教学秘书的工作创新能力,但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结合学院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模式,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从事务性工作到教学管理策略的升华,从而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近两年来,笔者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虽然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人员不足、没有专项经费、调查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受调对象不够配合等困难,但还是获得了不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的客观评价,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和跟踪调查服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结果被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调整中,形成了有计划、有实施、有调查、有落实的规范化闭环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分析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教学管理和评价从经验型转向科学论证型。

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1.教学秘书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档案具有查考和凭证作用,对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知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能力是教学秘书工作规范化与职业专业化的重要体现。教学档案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目繁多。教学档案应该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管理、分门别类、有规律可循。教学秘书应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整理。教学档案管理也应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从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5]因此,教学秘书应该努力学习档案管理知识,对学院的各种技术资料、教学过程管理文件进一步专业化、信息化,实现二级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规范。

2.发挥制度建设的作用,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制度是教学秘书工作健康、有序和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教学秘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齐备,能够减少教学管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教学秘书应该熟悉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计划,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秘书应及时对不适宜学院发展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使其针对性、时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对于新出现的教学管理事物应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修订,使其不断趋于完善。[6]

3.将高等教学管理工作融入到高校“育人工程”中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整体。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管理育人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他们向学生介绍有关信息和学籍管理的知识,通过座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学秘书应在与学生联系与接触中做出表率,以文明服务、礼貌待人、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完美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6]

四、结语

在当前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高等教育人事体制下,依靠人事制度的激励改变教学秘书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秘书的职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依然要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激励,教学秘书应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执着的专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在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使教学秘书的职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使教学秘书的工作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育人工程中。

参考文献:

[1]刘琼,华小梅.探讨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2]张铮.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状况及对策研究——以TC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韦素玲.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4]丁文婷.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院(系)教学管理研究——基于教学秘书的角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11篇

    1.1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差异较大

    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职称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是目前在此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譬如笔者学校管理人员部分是从教师转过来的,还有部分从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岗位上转来。缺乏现代教学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二是各个学院中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较少,在笔者学校每学院只配有一名专职的本科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管理只能说是一种传统管理或者说习惯性管理模式,缺乏管理专业理论的指导,对遇到的问题只能按章办事,应付的处理各种教学相关的工作.缺乏客观合理的决策判断.同时由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专业存在着偏差,甚至说专业的根本不对口性,使得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略微偏低,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仅为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改革发展。

    1.2工作能力在提高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专业知识不够专业的情况下,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存在着不对口性,而同时部分院校又缺乏对其进行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低下.而现今的社会,是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目前很多学校均开始建立了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也就此进行了统一的培训,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显着,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只能勉强进行一些简单的系统操作,虽然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但在管理能力提高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就教育方面的一些培训,积极鼓励管理工作人员参加,提高对于紧急事情的应对能力。

    1.3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比较不稳定,主要是教学人员的个人发展前景不明确,信心不足.大部分教学工作者目前沉浸在工作的重复当中,每年到几月份都是重复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创新性,打击了这部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在这些管理工作者当中,学校所给予的评职称政策等等待遇方面没有优惠政策,造就了很多人一直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如果有好的岗位,很多人员便动了积极向上之心。这也就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

    1.4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态问题

    目前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者,一部分学校还给了相应的科级待遇等等,但工作性质始终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基层管理人员的心态决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大部分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不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到教学前线。

    二、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重新定位

    2.1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也是高校教育组成部分中的重要部分

    大学教育特别是对于本科教育来讲,包含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理论课堂教育、实践环节)、综合教育(综合教育又包含有思想教育、科级教育和文体教育.)基层管理人员接触较多的是综合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体系中,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会做人似乎很重要,甚至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方法显得尤为突出.现在所有的家长同志从始至终都理解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在工作中,我们也是一样的.学生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是一个可塑体,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标准.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2教学管理人员在优化校内资源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排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这项看似简单、机械的一项工作,就可以有很多方面是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充分展现自己的各项才能,如就教师在教学中的特点及其专业特长安排上课的班级,就教师个人情况安排上课时间,就课程性质安排上课地点(比如多媒体、课程设计师、理论教室等).以及什么课程安排在什么时间段等等.显然这些工作的合理安排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3教学管理人员是维护高校和谐环境的重要力量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校园的和谐环境也是高校延续发展强大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持续、稳定的教学秩序、科研秩序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而维护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的具体工作是由教学管理人员来完成的。所以,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是创造校园和谐环境的一个重要力量。

    三、健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1提高认识、加强机制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重视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管理队伍的构成考虑,大胆合理选聘人员,聘任那些管理专业人才来充实教育管理队伍。

    3.2加强培养、注重提高已有人员的素质

    要将教学管理干部的学习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在岗学习培训,采用授课学习与个人自学、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培训质量.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3.3建立考核制度、发展基层教学管理队伍

    完善教务科研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全校统一.研究其考核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做到奖罚分明.在多个职能部门(学院、教务处各个部门)的领导下,顺利完成其职责标准.对于校方,首先应该在给予不断地额专业知识培训的前提下,加大教务科研工作者的教改项目立项范围,激发教务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现可以改革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教学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鼓励.其次是较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于笔者学校,教学科研办公室成立的时间较短,好多学校职工不了解教学科研办公室具体的工作,认为是简单机械的,这也就造成了教学科研工作者在职称晋升、职务晋升、待遇提高等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料室管理上,笔者认为全校应统一建立,在学校档案室统一管理,各学院设立资料收集员等等.只有在健全的职责上,教务工作者才能激发工作兴趣与潜力,在普通的工作上做出花一样的业绩同时工作评价也有据可依。

第12篇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各类行业,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迈进,为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籍信息提供了便利,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说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根本性转变和质的跨越。

【关键词】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1 序论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从形式上来看是由原来的纸质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从内容上来讲信息化管理为各高校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有效的公共资源平台。

1.1 研究背景

今年来,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已被各高校广泛接纳并使用,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甚至在提高高校录取学生时的透明性,公平性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深入探索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阐述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理论,为各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档案提供基础参考理论。

2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了解学生各类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学籍档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促进沟通的信息中枢站,做好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1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学生身份的公共资源平台

高校通过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一个依靠网络传输的公共资源平台,与以往纸质档案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纸质化办公时代,教师要查阅某一个学生的档案,需要到档案室在众多档案中寻找自己要查阅的学生档案,而通过信息化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输入相关密码,利用一个搜索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工作透明性

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该电子档案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比如在考试中得多少分数,学生积了多少学分,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情况均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反应出来,电子档案查阅方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到各学生的情况,在高校录取学生、为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增强了透明性。

2.3 学籍档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依据

高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有学生的爱好、特长、品德、身体情况等众多元素,可以说学籍档案是学生的一个“身份证“和“明信片“,学生在就业时学籍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就业单位参考的重要依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学籍记录。

3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众多优势,但是如果不能规范操作和使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问题,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初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3.1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

众多高校重视学生的电子学籍档案建设工作,但是对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在某一方面产生混乱现象。

3.2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电脑、网络知识,而众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网络、电脑等知识,不能胜任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3.3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完善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的网络软件和相关技术支持,部分高校不具备软件开发技术,导致高校采用的信息管理技术出现漏洞,使学生档案信息泄露,或者有黑客进入系统篡改学生档案信息,这也是成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难点。

4 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高校要想进一步发挥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为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增强软实力,就要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技术公关,确保电子学籍档案稳定可靠。

4.1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建设

高校应制定完善的电子学籍体系制度建设,制度中应包括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采集、录入、管理、保密措施等内容,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建立有章可寻,并在规章制度下完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电子档案真实有效,而且使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安全可靠。

4.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网络等技术时可以采取岗位交流和加强培训等形式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对年龄较大,确实不易重新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的档案管理人员采取岗位交流的方法,使其到别的岗位上工作,更换年轻有为的新人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注入新鲜血液。对具备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采取培训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其职业技能,为开展好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4加强技术升级,确保安全

高校在开展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所使用的软件可以通过购买比较完善安全的软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高校自主开发,提高技术升级的形式来完成。无论是通过那种方式来完成,在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对软件应进行测试,确保软件安全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