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建筑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3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赵兵.花桥新城生态单元制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实现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性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城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筑设计应服从城乡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乡,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城乡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重视城乡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乡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乡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乡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五、正确处理城乡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设计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字: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以及现阶段城乡经济蓬勃发展,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由传统的瓦房古建筑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迈进,农村住宅建筑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向安全性,多样性方向发展;但我们还应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出现的相关问题探讨
在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农村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住宅出现的相关问题时进行合理化,高效化,安全化设计的重要因素。
抗震性能偏低
鉴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依然存在众多居民居住于土瓦房建筑等现象,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未达到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面并无专业性防震措施和防震设计,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专业测量工具,民众兴建楼房过程中基本靠经验以及目测;由此造成施工技术不完善和抗震柱,圈梁拉结钢筋规格,地基承重台最大荷载力等均未达到预应力要求。并且,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混凝土或砌体墙结构等抗震特点,在地震中极易破损,即使不坍塌,也会造成大面积裂缝,造成房屋结构毁坏。
缺乏整体性规划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新时期,部分农村居民享受国家拆迁保障房,但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居民依然选择自建民房住宅。由于农民在施工技术以及设计规划中缺乏专业性和指导性;其住宅设计风格延续“四白一顶”设计理念,住宅整体规划上依然实行杂乱无章,开垦建造的粗放型住宅开发方式,在大量占用有限资源同时,不利于土地综合利用以及建筑整体性,规划性建设;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相关质量问题
在农村自建住宅房中,由于住房环境和建筑条件有限,以及居民对自建房要求不高,因此在采光性,保温性,消防性等方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并且非专业性建筑设计更会在建筑规划中出现数据分析,地质勘测错误造成的建筑质量等问题。
例如:在地基建设过程中,地基深度受楼房整体荷载力要求限制,但在农村自建房中,多数住宅地基深度由民众经验决定,并非结合住宅荷载力以及地质土壤来决定,因此,造成较大安全隐患。
二: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建筑设计对策研究
新农村住宅建筑应统筹兼顾民众经济水平,人文风俗以及房屋质量要求等方面因素,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建筑,在实现方式上,应做好如下几点措施: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城镇化建设趋势逐步开展以及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新时期乡村民众在确保生活物质条件满足前提下,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精神娱乐方面的深化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基层社区服务,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例如:医疗机构,教育事业机构以及娱乐设施机构等在满足日常民众生活需求同时,提升生活居住质量。
在实际建筑整体化设计中,合理规划社区文化站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划建设,确保以教育文化事业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实行齐整,规划,整洁性为基本目标,加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
2. 设计方案选择上
建筑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总体设计理念应保证建筑结构在强震震感下仍保持良好抗震能力。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体系控制设计;在抗震设计方案选择上,尽量选用体形简单、平面对称,规则、抗侧向力和综合荷载力的体系刚度与承载能力变化连续相对均匀的建筑设计方案。
3. 建筑结构局部抗震设计措施
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带,因此地震成为不可避免话题,在进行新时期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中,应强化建筑体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可修”。
3.1 住宅楼房抗震设计
针对农村住宅地基差,预应力不强等情况,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通过针对性措施,包括前期地质勘测,地形地貌,岩石土层等进行合理科学分析,或通过地质局查询相关地质资料,充分研究场地条件对地基以及上部结构震害预应力情况,减少地质或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住宅抗震性能下降。
在实际农村住宅地址选择中,应避免软土地基或岩石陡坡等不利地址。在建筑结构选择中,尽量选取钢混结构取代砌体墙或瓦房结构,并在地基和上部建筑之间架设防震垫以缓解地震波巨大冲击造成的影响。
3.2 局部强化措施涉及
为提升农村住宅建筑预应力及抗震性能,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明确从地震破坏机理表明:在地震冲击中,各相关构建连接部位是整座住宅最薄弱环节;因此对于主体建筑结构应建立牢固连接装置,确保主副体结构建筑特效。
例如:在楼板与砌体墙结构之间增设附属构件设计,确保其稳固性。
结束语:
新时期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新农村改革规划的重要举措,在认真做好新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整体规划建设中,应强化农村住宅整体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质量,当地政府为民众营造舒适,安全居住环境以及注重民众精神文明阶段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云英;刘淑虎;;基于新农村建设前景的自更新住宅模式初探[J];山西建 筑;2007年24期
[2] 房志勇;黄炜;林川;;新农村住宅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J];工业建筑;2007 年06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结构设计;节能减排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leading it to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emphasis on science, economy,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e concept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problems on structure design referred in the evaluation codes and technical rules are summed up in details.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label; structure desig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业节能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1]。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绿色建筑?不同国家绿色建筑的评价者并不一样,美国LEED是由非盈利组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开展的咨询和评价行为,属于社会自发的评价标识活动;日本CASBEE是由日本国土交通省组织开展,分地区强制执行的评价标识活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评价,即政府组织行为;另一方面是社会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的评价标识行为。
目前我国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3]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4]、《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和相关的地方标准。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不同工程进展阶段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是对已完成施工设计图审查的住宅和公共建筑进行的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则是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的评价。
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分为六类:(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其中,控制项为必须满足的项;一般项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是难度更大和要求更高的可选项。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星级,三星级要求最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全国一星、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和组织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工作。
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与结构设计相关的指标
绿色建筑的实施贯穿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一项包括材料生产、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等的系统工程。评价不仅依据最终结果,还对规划、设计及施工等阶段提出控制要求[5]。本文主要总结相关规范和技术细则中在规划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
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宅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共18项,其中控制项8项,一般项8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4.1.8和优选项4.1.17条不参评;公共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共14项,其中控制项5项,一般项6项,优选项3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5.1.5不参评。其中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见表1。
表1 “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
注:“{ }”中内容仅用于公共建筑。
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住宅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共11项,其中控制项2项,一般项7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4.4.1,一般项4.4.3、4.4.6、4.4.9和优选项4.4.11条不参评;公共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共12项,其中控制项2项,一般项8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5.4.1、一般项5.4.3、5.4.6、5.4.10和优选项5.4.12条不参评;其中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见表2。
表2 住宅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注:“{ }”中内容仅用于公共建筑。
2.5 室内环境质量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6 运营管理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三、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提供的材料
按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标识评价证明材料及清单》的要求,对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配合提交的材料如表3所示。
表3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专业需提供的资料
四、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注意的问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实施途径和应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本文列出了评审工作中,结构设计人员应提供或配合建筑、设备、装修专业提供的评审材料,供参与绿色建筑报审工作的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S],2007。
1立足重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必要性
2012年来,国家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严格要求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对包括重庆在内全国所有省市提出了“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超过20%”的目标。而重庆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绿色建筑占每年新建建筑总量的比例不到10%,且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建筑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提高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重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国家“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竣工标识”。但从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看,大部分绿色建筑还停留在设计标识阶段(见图1、图2),在施工和运行环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衰减,导致部分项目“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仅仅落实在图纸上,而未真正体现到建筑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绿色建筑实施质量有待提高。分析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究其原因是由于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有一定增量成本。2014年以前,国家和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均以鼓励性的自愿评价标识为主,缺少对建设单位的制度约束,而建设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缺少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性,自愿实施绿色建筑的项目数量较少。同时,在目前我国社会诚信相对缺失的情况下,部分项目仅仅把绿色建筑作为提高项目销售竞争力的噱头,虽然申报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但在进入施工阶段后,建设单位随意变更绿色建筑设计,擅自降低绿色建筑实施标准。因此,自愿申报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国家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亟待通过对现行绿色建筑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实施绿色建筑强制政策,加强对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监管,确保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要求落到实处。一是改变现行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国家和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评价标准》明确的是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并通过施工图审查后、竣工验收后和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3个环节的达标判定要求,难以有效指导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的强制实施。二是改革现行评价标识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和重庆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程序和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涉及专家评审、公示、颁发标识和备案等环节,评价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在当前评审机构尚未市场化,评审专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若采用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需要。
2加大改革创新,探索重庆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部署,结合重庆绿色建筑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按照激励引导和强制推广相结合、先主城后远郊、先公共建筑后居住建筑的原则,采用技术标准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模式,分区域、分阶段强制推行新建建筑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工作思路,以系统工程方法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1标准约束一是结合重庆气候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习惯,对照国家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适宜重庆地区的经济适用的一星级绿色建筑技术内容作为强制性条文纳入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增加了绿色建筑“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重庆已修订了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正在组织推进《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居住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的修订工作。二是依据相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重庆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审查要点》和《重庆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复核要点》,分别从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分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和暖通5个专业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的范围和深度提出了相应要求,明确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所需的技术文件要求,并为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三是组织研发了《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分析软件》作为配套工具供全市免费使用。通过标准强制,使执行相关标准的项目在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同时,满足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级要求。2.2制度规范把一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纳入现行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将绿色建筑相关强制性标准的技术要求作为初步设计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建筑能效测评的重要内容,通过闭合监管措施,保证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在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有效落实。在设计阶段。重庆实施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项审查制度和设计质量自审责任制度。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对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建筑项目开展初步设计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达不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初步设计审批,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通过施工审查备案后发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在报相应设计审查前,需经单位内部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质量自审机构自审合格;对经自审合格后的项目,仍存在设计质量差等问题的设计单位实施定期通报。保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在设计环节的严格执行。在施工阶段。重庆强化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大设计变更管理,切实落实建筑节能材料使用质量的动态监管制度,建立了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使用诚信行为档案,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的使用行为,保障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在竣工验收阶段。重庆在全国唯一创新建立了强制性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制度。在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前,将由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强制性的建筑能效与绿色建筑测评,对新建建筑在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等环节贯彻落实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的质量进行最后的评价和检验。对建筑能效与绿色建筑测评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对经测评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颁发建筑能效标识的同时,按有关程序和规定颁发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竣工标识(对应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这不仅加强了对建设各方主体的制度约束,为保障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消费者正确识别和选择节能与绿色建筑提供了权威公正的信息,有利于引导形成绿色建筑的消费需求。2.3工程实践重庆已自2013年12月1日起重庆主城中心区2737km2和两江新区范围内报初步设计审批的公共建筑及若因设计变更等原因在2013年12月1日之后重新报初步设计审批的项目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全部规定,除达到节能50%标准要求外,应至少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级要求。截至2014年3月,重庆已通过强制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组织实施了130余万m2的绿色建筑,为逐步提高新建城镇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率,完成国家明确的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
3展望未来,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减少建筑对土地、能源、材料的消耗,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和效益,是践行生态文明,走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时代选择。我们将不断总结重庆推动绿色建筑工作经验,着力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扩大执行范围。总结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经验,开展居住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技术准备工作,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完善将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管理纳入现行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相关工作。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定位,逐步将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范围向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公共建筑拓展,提高新建建筑绿色化水平。完善技术支撑。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建筑特点,进一步完善贯穿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基础标准体系和专项应用技术体系,探索经济适用安全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充分体现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适宜性和经济性。培育地方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强化绿色建材与建筑节能材料的市场监管,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产业走成品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提高实施能力。不断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行等人员的培训,逐步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提高绿色建筑实施能力。
作者:吴波 单位: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工程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既包括自然科学,又涉及一定的美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建筑物的形态及实用性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人们也对建筑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建筑行业要想继续发展,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想让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个性与特色,就必须深入理解蕴含在形式内部的理念背景与技术背景,并对建筑设计技术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设计出具有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新颖性的建筑[1]。
2.建筑设计意义与原则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主要构成部分,任何建筑工程在施工前,相关建筑设计人员都必须在相应理论、经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经济状况等信息后,方可设计出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实用性以及建筑美学的要求,从而为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2)联系性和动态性设计原则;(3)节能原则;(4)为用户及建筑本身创造附加价值原则;(5)重视建筑本身的细部构造处理原则;(6)精确计算,规范设计原则等[2]。
3.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3.1考虑建筑的气候条件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建筑形态将逐渐向低碳建筑方向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未结合实际情况,尤其是当地气候类型,而选用通用的建筑设计标准进行新的建筑设计,在该设计方法虽然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设计时间与成本,并有效保证了建筑的舒适性与实用性,但是,在不良气候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建筑物局部结构极易在短期内遭受破坏,从而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最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2注重健康、安全理念
有效保证建筑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目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该建筑结构主体遭破坏后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影响等,并严格按照有关建筑准则、标准进行规范设计,例如,选用高质量的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具有吸声效果较强的隔音材料,设置多个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应急通道等,以此改善建筑室内的内热环境,保证空气质量与应急疏散。此外,还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自然采光,以此满足人们对健康及视觉美学的要求
3.3.整体设计
目前,随着低碳与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部分建筑设计人员亦逐渐将低碳与健康理念视为建筑设计的附加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完成建筑主体设计后,才将低碳与健康理念贯穿于建筑个体中,导致建筑理念不协调[3];此外,部分设计人员为追求最大化的建筑空间使用效益或建筑美观,而忽视了建筑土地的承受力与使用效率、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建筑的内在品质等,从而导致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3.4降低能耗
降低能耗是建筑设计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必须使用良好的建筑体形系数,并充分利用光照等自然采资源,采取先进的外墙保温措施及科学、合理的设置好门窗位置,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4.建筑设计技术方法
4.1平面功能法
平面功能法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设计方法,其通过分析建筑的具体占地情况、空间利用、使用性质功能以及交通联系等方面,可对建筑平面进行功能结合。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三维向量的产物,而是否能够妥善处理好平面功能则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相关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对建筑的整体流线与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进而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4]。例如,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就必须从建筑整体流线、密集人群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建筑平面的功能组合。
4.2构图法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先对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定位,其次将建筑整体构造、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基本体量等视为简单的几何形体,例如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等,最后通过简单的构图要素,全面分析各几何形体间存在的关系,并在形式美学规律的指导下,规划并明确好各几何形体间的主从关系、对比效果以及尺度大小等。典型建筑代表:巴西国会大厦。
4.3结构法
建筑结构法亦可称为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其主要通过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开展建筑设计。总所周知,建筑结构与建筑空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只有充分借助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并正确处理好各个体的装饰要素,才能全面且完美的展现出所设计建筑的形态与使用性质[5]。典型建筑代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
4.4符号象征法
符号象征法除了可增加建筑机构的外部美学效果外,还可丰富建筑的内涵。地域、习俗、信仰以及建筑使用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地区的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将具有特定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作为诠释建筑空间与平面向量的主体,或将其作为建筑的主要装饰部分,以此充分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景观或体现该建筑的主要适用性质[6]。此建筑设计方法主要适用于对建筑外观有特殊要求的设计方案中,典型建筑代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纽约的总部大厦,即AT&T电报大楼。
4.5综合法
建筑设计综合法是一种集平面功能法、构图法、结构法以及符号象征法于一身的系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建设设计是一个系统而繁杂工作,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与统一性,尤其是群体建筑设计[7]。在群体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到各单一建筑的美学效果与使用性能,又要充分考虑到整体建筑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从而体现出建筑设计人员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当地特色,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具有极高的设计水平、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娴熟的设计方法等。典型建筑代表:上海金茂大厦。
5.结束语
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原则以及建筑设计手法不仅是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不断研究并分析建筑产物的基础,优秀的建筑固然应该通过建筑体型和空间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其更应具有适用、实用、美观以及经济等特点,这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并不断的对建筑设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此设计出更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郁文平.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01):344-345.
[2]范明明,王天博.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6):231-233.
[3]许红燕.建筑设计技术浅析[J]城乡规划与设计.2013(10):98-100.
[4]赵晓宇.建筑设计技术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532-533.
[5]郑斯理,姜则昊.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分析[S].城市建设,2010(15):350-35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一、建筑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1、定义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前提下,建筑设计者以建筑整体目的和整体条件为基础,对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建筑工程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建筑设计可以提前把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相应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办法,再通过建筑工程拟定的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2、作用
建筑设计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空间地域规划,建筑工程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建筑,具体来说是备料、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作和建筑工程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程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建筑工程设计便于整个建筑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建筑工程预定方案,顺利的进行施工。并使建成的建筑工程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
1、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通过对场地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建筑设计的进行。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下,不仅要有合理的全面的设想,严格按照建设任务要求和技术条件进行,同时也要根据城市建筑的具体功能来确定建筑物的特点和空间形状。通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来完成城市规划的蓝图,解决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合理设计,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忽略周围的环境,从整体上会有一种不协调感。
3、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的进行是以对整个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空间资源的有效分配为基础的。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进行有效协调,可以有效促进各项综合设施的分配,另外,根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综合目标以及任务分析可以得知,城市规划设计指导着建筑设计。
四、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目的是分析城市空间,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设计,也是对人类活动区域空间和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城市具体风貌和城市控制性规划协调的结果,在确保符合时代特性风格特性前提下,进行的一系列规划活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1、科学合理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发展进程进行设计的一种社会活动。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阶段,都应该属于城市规划设计的范畴。随着城市规划设计不断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类型也越来越多。目前,单纯的注重形态的设计已经不能符合现在时代的特点,因此,综合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也为城市建筑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路线的前提下,建筑物的体量、尺度、造型、选材等也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风貌,是一个城市建设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科学合理对待城市规划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与时代的主题相吻合。
2、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目前,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性更加重视。建筑工程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筑工程的整体环境和附近的小环境,包括建筑工程的美观度和协调性等。在我国,随着建筑工程施工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前提下,建筑设计的方案也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建筑设计往往只考虑建筑设计中的美观度和建筑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建筑应有的环境关注和人文关注,与城市建设不协调,使建筑工程行业减慢可发展的脚步。
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在设计的初期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施工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工作,从而保证后面的工程的正常开展进行。对于评审制度的监理,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建筑工程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建筑物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设计的唯一标准,只有建立健全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才能保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五、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需要保证设计思路的统一,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的整体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考量,单单只看建筑工程的视觉效果是不够完整的,要从建筑工程整体来看,结合建筑施工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考虑,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好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才能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快速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就是做到城市整体的和谐性,因此,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就是建筑工程与城市建设大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和谐的过程。好的建筑工程设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将建筑工程设计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既能突出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又能做到建筑工程的整体的和谐性。这里就要考虑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性和周围建筑以及其他城市环境结合的因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做到与环境结合的完美统一,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
六、结束语
总之,在建设工程中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下,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城市规范设计的时候更加需要重视此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升城市建设的形象,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万民 ZHAO Wanmin. 论山地城乡规划研究的科学内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启动会学术呈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04)
[2] 谭少华,王莹亮.. 16.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山地住区规划策略研究――以大理海东一期商品房住区规划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05)
[3]李丰春.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科技创新导报,2014,06:40.
[4]闫春年.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内江科技,2013,05:20+11.
[5]王如钢.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环境与生活,2014,12:10+12.
[6]李晶晶.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17-18.
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对于生活环境的追求,我们每一个人又是不同的。不同的生长环境与性格爱好造成了人们对于空间需求的不同,所以设计者需要与客户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客户的信息与思维观念,才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这是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重要环节。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设计者应当以建筑本身的功能作为基准点,恰当的空间功能的尺寸与比例关系。例如公共场所的大厅,是人们流通与集散的枢纽,如果过于空旷,会使人感觉渺小,如果过于狭窄,又会显得拥挤。对于室外空间的设计,主要包括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和创造环境三个部分。室外空间也是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上讲,室外空间也是由许多不同功能的小空间组成的。在城市中,室外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也是城市人文元素的直接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还需要开率建筑的文化历史和现行的技术手段,从而增加建筑的感染能力,满足人们的需求。常用的方法包括:改变建筑的色彩、空间造型、光线和空间尺度。
二、建筑设计中人文元素缺失的表现
1.地域文化缺失
随着交通的改变,各个地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建筑的地方特色逐渐淡薄,特别是某些地方喜欢照搬别处的设计,使得城市建筑的重复性很大,缺少了当地的特色,让人感觉陌生。
2.民族性不足
由于现在建筑一度层追求空间的最大利用,各地的建筑形式差别不大,与古代细致唯美的设计差别很大。我国的古典建筑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与美丽的结晶,最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但是如见的建筑设计过度追求高度、只求西洋风格,与我国传统文化脱节,民族性严重不足。
3.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够
城市不断发展,乡村的城镇化进程也使得传统的城镇风貌一去不复返。充满厚重与乡土气息的老街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
三、在建筑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方法
1.汲取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长处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城市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特色,将古典建筑的元素或者西方建筑的元素融入其中,不仅是现代城市中少见的一座风景,还能够增强当地人的认同感。我国的古典建筑融入了几千年华夏建筑者的智慧,西方建筑也是经历无数人文沉淀而产生的财富,两者的风格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能够完全摒弃它们也不能直接照搬,需要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从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建筑。例如北方建筑中的代表四合院,就具有永久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欧式建筑中的结构严谨、空间充分利用等优点也是值得借鉴的,在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的设计借鉴欧式建筑,以便在土地资源的城市中实现空间最优化,室外环境的设计借鉴我国的古典建筑,在外形上增加人们的怀旧情节与视觉享受。
2.推行绿色环保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在生活中也逐步开始重视环保的问题,追求没有污染的生活。在现代建设设计中,加入环保的元素对于增加人们的认同感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可以让人更真实的感受到自然,另外,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当多使用节能环保材料,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护周边环境不被破坏,加大建筑设计中的绿化面积,通过植物实现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净化、美化,建筑设计中多利用一些墙壁、屋顶绿化隔热,利用落叶树调整日照,草地、花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3.在室内多加入人文元素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现代的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现代电器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连以前环境最差的厨房也随着抽油烟机和消毒柜的加入而变得明亮干净,与其他空间没什么两样。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厨房与餐厅规划在同一处空间中,方便人们随时自我服务和参加家务劳动,从而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聚会空间和享受空间。这样的空间设计能够让人沉浸在生活氛围之中。而卫生间是一个功能要求复杂、使用频繁的空间,既要符合居住生活行为规律,又要达到卫生、安全和舒适的要求。卫生间除配备有卫生洁具和洗浴设备外,还要安装通风、除湿,排除废气污水、污物的设备和设施。
四、结束语
这是继7月与AutoDesk建立合作关系来推进BIM标准的建立后,建研科技借助合作来推进我国BIM标准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统一标准价值大
BIM是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的这些特性可以帮助建筑设计企业大幅度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近几年来,随着设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多建筑设计企业开始接受并采用BIM软件。
但是随着相关解决方案的应用,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逐渐成为推广和应用BIM的一大障碍。作为建筑行业软件的龙头企业,建研科技总裁许杰峰介绍,当前缺乏公认的BIM标准,让很多工程师非常苦恼,因为缺乏标准,不同组织、不同软件产品中的数据不能互通,工程师从不同组织或者软件产品中拿到数据后,需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转换后才能应用。
而建筑设计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每个施工阶段都牵涉到大量材料、机械、工种和财务费用等。如果数据不能轻易被重复应用,BIM软件的应用效果就会严重受损。
Bentley大中国区技术总监何立波介绍,有机构统计,即使标准已经比较成熟,美国建筑行业每年因为数据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损失也达到154亿美元。
“如果这种损失放在建筑设计规模更加庞大的中国市场来,数据是非常巨大的。”何立波认为,我国在此时提出建立BIM标准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立项《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启动了我国自有BIM标准建设的步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刘灿认为,《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应是在我国BIM技术发展初期研究制定的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标准。
合作改进既有标准
作为标准建设的承担单位,建研科技等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BIM发展联盟,并了《中国BIM标准项目申请指南》。
记者从《中国BIM标准项目申请指南》看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研究目标是,依托既有的软件产品、技术和数据标准加以改进、改善和提升,统一各行业、专业、工种、企业和产品等的数据标准,以最小的代价形成中国特色的BIM雏形,并逐步完善发展。
正是由于“依托既有的软件产品、技术和数据标准加以改进、改善和提升”这一思路,建研科技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因为BIM的应用有着跨行业、多领域、全周期的特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此建研科技希望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他们先是与AutoDesk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的是促进BIM标准与AutoCAD之间的数据互用性。
而此次与Bentley软件公司合作,建研科技希望能够强化BIM标准与基础设施领域软件的数据互用性。作为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综合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Bentley软件公司的产品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覆盖面非常广。而且何立波介绍,此次Bentley软件公司参与BIM标准建设并不是第一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Bentley都参与了当地BIM标准的建设,因而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据悉,作为建研科技与Bentley软件公司实现长期合作目标的第一步,建研科技将实现其PKPM系列软件产品与Bentley软件产品之间的数据交换。据悉,经双方优化后的BIM工作流将有助于建筑设计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项目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建研科技的PKPM设计软件是一套集建筑、结构、设备(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电气)设计于一体的集成化CAD系统,已经拥有上万个用户,是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建筑设计CAD系统。
关键词:环保;生态环境;绿色经济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建筑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80757亿元,足以见得建筑业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6年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这意味着,绿色建筑等环保产业将进入新一轮政策期。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绿色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从而为建筑业提供更为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它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和关键。是在当前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发展理念下所形成的建筑设计风格。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基于无污染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所设计的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蓝图,所以绿色建筑设计涵盖了环保的设计理念[1]。
1.2特点
(1)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预测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环保、绿色的特征。(2)绿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绿色节能建筑的形成,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例如:现阶段的小区公园会栽种一些花木,这些花木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人们营造适宜的环境。最后,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它属于建筑的事前工作。
1.3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专业里的思路及合理运用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例如荷兰的房屋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到房屋的能源使用以及生态性,所以荷兰的房屋建筑以风能为主要能源,同时屋顶的材料选择草料,这便是绿色建筑设计思路的完美再现。
2绿色节能建筑
2.1内涵
绿色节能建筑正成为世界潮流,也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总之,绿色节能建筑是一种不同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既节能又环保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2特点
(1)从建筑能耗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及对建筑各个环节最大允许能耗标准的控制,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节能效益的前提。(2)针对中国人居资源禀赋和目前住房消费存在的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这是有与绿色节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可再生资源利用所绝对的。
2.3绿色节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绿色节能建筑要求应用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如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内涵、特点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联系与区别。而我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身材深层次把握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联系
(1)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都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它们都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们具有一致性。(2)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是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遵循,它需要绿色建筑设计来指导,从而有力地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区别
(1)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但是它并没有明确提到节约资源、能源,而绿色节能建筑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2)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从设计图纸方面来体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而绿色节能建筑主要指的是从具体施工过程和功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能源的节约与利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基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纵然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达到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云.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地关系[J].低碳世界,2016,2(18):119~120.
关键词:环境因素 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能量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考虑环境因素在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筑的高峰期,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已经造成了严峻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浪费。因此在建筑过程中,结合环境因素进行设计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1 建成前的环境分析
建筑前的环境分析主要是注意以下问题:1 工程所确定的功能是否合适;2 基地的开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 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有哪些植物、动物,是否有湿地;4 基地所处的人文环境怎样,具有哪些历史文化或者考古的意义,如何将这些人文历史意义在建筑里得到延续;5 建筑前的原有建筑是否可以得到再利用,如果不能则拆除后的建筑材料是否可以得到再利用;6 建筑基地的日照时间是否充足,建成后的建筑物是否有利用太阳能的可能性或是是否可以开发出其他资源来利用;7 基地的空气、土壤、水等是否曾经遭到过污染破坏,周围的高速公路、工业区、机场等是否会带来噪音或者其他不良的影响。总而言之,对建筑前的基地环境进行周详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建筑设计要尽力的保护基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化,最大程度的延续基地原有的人文特色。柴赫尔曾总结出了建筑前所要分析的环境要素:1地形。平地适用于做耕地使用,但坡地则适用于建筑。在坡度进行建筑时,首先要保护好植被以及土壤不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越大就越容易受到侵蚀。从地形角度来看,保护建筑环境,通常采用减少其车辆、缩小停车规模、采用独立的建筑基础等方式来保护基地;2 气候。要想做到绿色建筑,满足居民的舒适要求,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建筑基地的气候特征。考虑当地的年降水量、日照时间长短,主导风向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居民用水等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3 能源以及设施。居民居住区都要考虑供水、电力等方面,在建筑前设计的环境分析就要考虑总系统与当地地形以及自然资源的结合;4自然危害。自然危害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发生就会对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在建筑前就要对基地周围环境的自然危害进行充分考虑,要考虑到不利地形、危险的动物以及一些杀伤力极大的天灾灾害等;5 植被。保护环境首先要保护基地植被的整体性。通过对植被的保护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 结合环境进行建筑布局
2.1 地形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如果建筑物的基地地形平坦,该地区的气候对建筑物的位置影响不会太显著。但是如果地形不平坦的话,建筑物的修建受到的气候制约性较大。有坡度的地形会产生区域的小气候。有变化的地形在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气流以及空气温度。在低凹地带或者斜坡地带较凉爽,空气速度在迎风坡较背风坡大。
冷空气较热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冷空气比较重,会向凹地下沉,而热空气会向上升腾。气流也会受气压差的影响,从正压区域流向负压区域。气流如果在流动途中遭受到障碍物则会聚集在迎风坡形成正压区,相对的,在背风坡就形成了负压区。这时候的气流速度及方向都取决于障碍物的大小及形状。这种现象对于建筑设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南方气候较炎热的地区的低凹地带的建筑物,温度相对低。在斜坡修建建筑物时,如果方位合适,则背风坡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弱暖风。在温度寒冷的北方,建筑物是不能建造在低凹地带的,而且还要尽可能地避免斜坡上下沉的不同冷气流。在潮湿的地区,因为斜坡的顶部风速是最大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将建筑物修建在斜坡的迎风坡。
2.2建筑物朝向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也是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影响建筑朝向的因素有很多:地段局部气候、地理纬度等。建筑的布局通常是由日照与通风两方面所决定的。
建筑物的朝向要与当地的主导风相符合,众所周知,流经建筑物的风速越大,建筑物的通风效果就越好,也更有利于房屋的散热与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但是对冬季供暖的地区,却加重了房屋结构的但热量。所以,在决定建筑物的朝向时,要尽量使建筑物的朝向与夏季的主导风相一致。
南方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但是夏季日照量又较小的方向,又加上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夏季主导风是东南风,所以不管是从改善夏季室内房间散热环境,还是为了减少冬季夏季房间的采暖空调的负荷角度来看。南方向都是建筑物朝向的最佳选择。
2.3 室外的空间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室外空间应该和建筑物的形式相结合考虑,这样就能使空气更加流通,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或是降温效果。缺乏足够的室外空间就会减少热量得失。所以室外空间对于调节人的炎热、寒冷、潮湿抵抗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室外空间是由建筑群中的单个建筑物组成的。怎样不止建筑以及留出多少空间就是建筑设计中的室外空间问题。显而易见,留出大片的空地更有利于空气的流畅。白天,建筑物吸收了大量的辐射,到晚上时,热量就会将辐射返回给空气。在室外空间较充足的情况下,因为辐射返回的原因,夜间的热量损失会增加。暴露在室外的建筑物的表面积越多,热量的损失就会越大。所以,不仅仅是屋顶,墙面也存在热量损失。但是当建筑物较密集时,墙面相互靠近,在室外的表面积也小,因此,这时屋顶才是热量损失的主要表面。
建筑物设计规划过密时,室外空间就会小甚至是没有,这样,在降低热量损失时,得热也会相应的减少。在寒冷气候区域,因热量扩散迅速,很难提高温度,尤其是在有风的时候。密集型的建筑物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因此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密集型的布局是最佳选择。另外,建筑物的表面器材应选择松软绿色的材料,建筑物表层的反射能力也不宜太强。在潮湿地区,建筑物地区的距离不宜太近,这时候通风是决定因素。布置接到以及室外空间是充分考虑通风方式。在复杂的建筑物群体中,可以利用室外空间以及烟囱效应来增大空气的流动度。
2.4生态元素在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2.4.1结合绿色设计的理念
植被可以吸收一定量的辐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植被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其绿化包括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绿化可以栽种一些绿色藤状植物以避免阳光的直射,降低建筑物墙表面的温度,确保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2.4.2水体的利用
水体也能够吸收大量辐射,并且可以通过蒸发起到降温的作用。一般而言,白天,在水体区域会比较凉爽,但是在夜间,水体会向周围释放热量,这些热量是可以用来采暖的。水体的辐射得失以及气流作用都应该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果。水体蒸发可以降温,也能有利于采暖。另外在寒冷地区,尤其是在有玻璃环绕的地方,水体可以作为储热材料
3结束语
为了响应绿色建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建筑设计是在当今建筑行业一个明智的抉择。不管建筑设计的规模大小与地理位置怎样,都要对建筑基地周围的环境加以考虑。只有对环境进行了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建筑物本身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勒著, 邹红燕,刑晓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6-98.
[2]周皓明, 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中国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3.
[3]赵群.传统居民生态建设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4]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3).
1.1整体尺度原则
城市高层建筑设计的整体尺度原则是指建筑各组成主体间的有机联系及产生的视觉效果。整体尺度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建筑物整体性,在高层建筑整体性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主体、裙房以及屋面三个主要因素,将三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统一的尺度参考体系进行设计,而不是将三者单独地按照各自的参数体系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整体性的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作品。
1.2近人尺度原则
近人尺度原则在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内涵是建筑物的进出口以及底层部分的尺寸大小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方便人们使用。其中,建筑物进出口是用户每天都要使用的部分,进出口设计质量对用户的感官刺激较大。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将近人尺度设计理念充分地融入到设计思路中,合理地划分建筑物入口处的柱子、檐口、大门以及墙面的尺度,细化每一部分尺度,使每一部分尺度都能在满足用户对建筑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又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
1.3细部尺度原则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施工材料的质感,是更为细腻的建筑尺度划分。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应透彻地了解人们对建筑材质的标准要求及喜好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通过眼观以及手摸的方式去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从主、客观角度对该项事物做出综合性评价。所以,设计人员应遵循细部尺度原则,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喜爱的建筑材质塑造建筑工程作品,给人们带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
2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2.1高层建筑采光设计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节能型建筑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总体态势。高层建筑内的照明能耗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及利用日光照明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目前,比较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单位面积进光区的日光量,利用太阳光为建筑提供照明需求,可有效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消耗。(2)为了能在不增加窗户周围的阳光强度且能使其到达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阳光发射到屋顶平面来完成。(3)在不改变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如增大建筑窗户的面积或数量来采集更多的太阳光,而能较好地满足建筑内照明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觉,可通过阳光直射阻挡系统来解决。该系统是利用光线的折射计反射原理为设计依据的。
2.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抗震设计质量对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地震频发的现实情况,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现行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关注及重视的问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建筑大厅的四角及建筑外墙位置应设置构造柱,并根据高层建筑要求的具体抗震等级合理确定构造柱数量。建筑框架山墙以及纵向方向的墙体是否设置构造柱用来分担砖墙荷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前设计人员应深入到施工工地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牢固掌握高层建筑施工所在地地质情况及发生地震灾害的频率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的设防等级进行设计不得以经验随意地更改建筑的设防等级,如果提高建筑的设防等级会额外地增加工程成本投入,而降低建筑设防等级则会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将会对建筑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2.3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