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时间:2023-06-25 16:2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教学 科研 服务社会

高职学生是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具有一些不同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特点:如文化基础差、成绩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集体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差、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动机、兴趣与情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不足等。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就越发突显了上述缺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发挥和充实其基本职责,即传承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完成传承知识的基本任务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把高职学生认为是“潜力生”而不是“学困生”。因为虽然就高职学生的生源而言,他们并不是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智力存在问题,而是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有待改进。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重点和课程方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理论或研究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强调学生掌握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再次,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信息时代使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样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角”身份让给学生,自己充当“引导者”,即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离开学校的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提高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好科研工作,完成创新知识的基本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这对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必然提高了。高职教师的能力除了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科研素质。而事实证明,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真正优秀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学术功底,而学术功底只能得之于长期的、扎实的学术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首先,高职教师要培养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科研意识的人,才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才能创造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其次,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吸取和借鉴各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并在选择课题、搜集资料、申报课题、撰写开题和结题报告方面多下功夫,将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才能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来。最后,教师还应该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科技发展动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自身科研素质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应将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实践一体化,并努力增强科研实践的有效性和应用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模式引进课堂,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实践过程、能力锻炼过程。并针对企业生产和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展开技术项目和协作项目的联合攻关,切实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完成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

时常听到有学生会抱怨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了社会上派不上用场,其根源就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或学校使用的教材过于滞后。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关键就在于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及时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轨铺路。

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师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不把自己的学识用于社会,不融入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就无法服务社会。而一个大学,如果不能为他所服务的社会对象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持,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机制就会停顿。大学也必然会失去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信息技术,要善于思考和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还要通过服务社会来不断提高自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牢记自己的基本职责,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大舞台下的角色,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充分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适应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进萍.现代大学教师的职责应如何界定[M].中国教育部,2010,(1).

[2]庄晓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5,(21).

[3]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东升.多元智力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6,(10).

第2篇

关键词:分类教学;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4-03

分类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研究表明[1,11],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可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强调,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正是落实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从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基本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

一、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首先应该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既然是为了实施分类教学,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所谓分类教学,是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目标需求、岗位取向、个体特性与差异、发展潜能等,分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分类实施教学[1]。如今,在中专教育或高职教育中,为较好解决招生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积极探索“分类教学”的新模式[1,3]。大学本科教育中,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4,5]、计算机基础课[6,7]、高等数学[8]、大学英语[9]等课程的分类教学探索较多;蒋晓玲对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2,10]。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表明,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分类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某农业院校《分析化学》教学以下现状可以证明这一点。

1.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生源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逐渐拉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各不相同,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但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是统一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

2.该校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0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显然不同,侧重也不相同。但目前西南大学对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都是一样的,即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及“一锅煮”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为顺应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该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分析化学》已不再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部分专业已将其定为选修课,开课时间也从大一下学期移至大三上学期。同样,该校的《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也存在和《分析化学》课程相似的情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现实表明,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下学生的需要仍然有明显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难题,克服化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整齐划一与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十分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已有研究表明[11],分类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符合生源现状的需求。因此,在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时,可将其借鉴到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这既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二、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必须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1.身心素质。(1)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分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分类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在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等方面都会有所增加,尤其是目前不少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师相对欠缺的现状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适应分类教学的需要。(2)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实施分类教学更是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分类教学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健康的心理,可能会对实行分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分类教学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心理,要有对任何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的健康心态。

2.知识素质。(1)专业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普通化学》(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一直是农业院校学生的化学基础课。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化学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原理条件、仪器技术和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实验态度、优秀的实验素养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作为农业院校实施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上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上述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其教学对象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化学知识,而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传授同样的知识。(2)相关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除具备上述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分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相关理论。①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便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分类教学就是依据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②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依据专业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对不同类别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不但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差异性,避免不同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正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具体体现。③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教学最佳区”。而分类教学正是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等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④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就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分类教学就是让教师“区别对待”学生,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实施差异教学。

以上教育理论表明:实施分类教学,结合不同专业优、中、困各类学生的实际,分类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解决教学中的“齐步走”问题,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上述教育理论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3.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必备素质,因为分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具体来说,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1)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这是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实行分类教学主要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区别处理。(2)知识体系创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求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改变过去对所有专业都传授同样知识的现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体系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大纲等方面改变原有体系。(3)教材创新。为更好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有适合分类教学的教材,而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教材基本上是通识性的教材,针对性的教材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结合实际需要在教材方面进行创新,编写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材。

三、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明确了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素质,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必须围绕如何实现基本任务和达到素质要求来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选拔,选择符合分类教学标准的新教师。招录适合工作需要的人员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也必然会选拔招录教师。为满足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现实需要,在教师选拔时,除了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之外,其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是选拔的重要因素。

2.加强培养,使现有教师资符合分类教学的要求。除在招录新教师时重点选拔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人员外,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也是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进教师数量有限,绝大部分农业院校非化学专业化学基础分类教学课师资来源于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多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工作,要使他们满足分类教学的需要,必然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根据分类教学的需要,重点是在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论、创新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3.保障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在教学场地、课时酬金、教材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和实践,学校必须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采取教改项目、教研创新奖励等方式加大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李银霞.高职英语实施分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5-96.

[2]张铁军,赵峻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教学分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8-40.

[3]苏中滨,孙红敏,赵洁.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9-41.

[4]贺莉,闫厉,李慧玲.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24-25.

[5]王瑶.英语分类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128-131.

[6]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203-205.

[7]陈时洪,梁大明,王冬梅等.大类招生下《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151-15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08-01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原因之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内容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低,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改革的要求。想要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成为迫切要求。

一、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的重要手段,“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基本任务来开展。所以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立德树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在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与教育意识、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关,长期下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良性运行、社会的负面影响都不可忽视。所有只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才能打破教育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局面,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挖掘高校的发展潜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有利于贯彻国家对学生德育培养的精神。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学生是人才的后备军和生力军,高校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又取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又可以以点带面,以小代大,进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助于顺应国家人才规划的要求,按照社会的要求培育符合国家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应该注意:第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确保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坚持正确的政治倾向,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指引。第二,培养符合时代特征,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汲取新的血液,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完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让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加强心理教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个性张扬、思想独立,依赖网络、时代感强。心理教育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高思想上的保证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梦”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把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督促学生的努力奋斗。

3、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发达的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高校学生这个群体也是深受影响,针对他们依赖网络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相对于教学的枯燥,网络可以更加形象的进行思政教育,可以用形象化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可以用动画讲故事,把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故事一起,把思政教育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第二,防止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上面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高校应该注重网络环境的净化,要指导学生甄别信息,加强对学生运用互联网正确的引导,确保其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平台,防止沉湎网络情况或者受到网络不良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明生.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干部的素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 徐万彬,李志勇,朱.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路探索[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1).

第4篇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信息与世界信息的不断接轨和社会信息化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与计算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之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计算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个高校肩负起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大使命,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学生。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信息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和必要手段,对加快我国信息发展进程、推进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依然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的需求标准,为了紧跟社会信息的发展步伐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下面从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更高效、高质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养,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能力。

2.1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率,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构建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吸取知识,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的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与监督者。教师在讲解完教材中的知识后,应该以实例操作展示相应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与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教师最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任务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行的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多动手、多练习、多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更深、记忆才更永久,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先进性,为学生提供可以自主学习、创新拓展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广泛的与教师、同学以及其他人员进行交流。

2.2知识结构改革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意义在于避免在学生之间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学起来,让其轻松学习、快乐学习。高校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基本任务,针对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相应专业的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的调整知识的难易程度和知识体系结构,保证授课的内容可以跟上技术的发展进程,对于相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建立分层的授课体系,因材施教,让零基础的学生跟得上内容进度,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自己创新和拓展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各有所需,各有所学。

2.3考核制度改革虽然网络已经发展到了各家各户,网络的应用也很广泛,但是大多高校的检验考核制度依然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纸质考试层面上,当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检验考核制度也不例外。传统纸质的检验考核方式,教学效率不但较低,而且容易导致学生重视理论、忽略实践,这样违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本质、目的与原则。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现代,考试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是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利于教师对今后的课程做适当的调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完善现有的检验考核制度,计算机课程最重视的是上机操作,所以高校应该实现网络操作的计算机基础的检验考核,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上机操作当中,不但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总结,而且会将其综合运用。

3.总结

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紧跟全球信息化的步伐,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不能落后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情形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肩负着信息技术的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普及的重大使命。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为了高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有利于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潘忠立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新情况;应对方法

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需求的增加、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变化是积极的、进步的,同时也有消极的、退步的思想和观念,并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进入高校,使高校学生的素质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生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各方面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对于以“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守纪律、坚毅、勇敢、合作、竞争、进取等品德”[1]为基本任务的体育课,也毫不例外受到冲击。认真去分析这些变化,找出应对的方法,对顺利提高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高专学生新的变化

1.文化素质变化

随着1998年起国家大规模扩大招生计划以来,各高校招收人数不断增加。在1998年以前上不了专科线的学生,现在能上二本院校有的甚至能上一本院校。部分学生觉得高考时自己没发挥好会选择复读,争取考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留给高职高专录取的学生分数线继续往下划,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分数线再次下调也录不满计划。可想而知,近些年学生文化成绩和扩招以前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然,在高职高专学生中,也有素质较好的学生,但总体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还是下降的。

2.思想观念的变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化素质相对下降以及学校扩招后学校培养目标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部分学生思想观念等方面较以前也有一定的变化。扩招以前,大学生人数较少,社会人才供不应求,决定了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同时由于大学生占同龄人比率极少,他们自然成了社会的精英,由此产生了精英意识。随着1998年以来,国家大规模扩招,民办高校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大学生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2]。市场的变化,供应关系的变化使他们失去精英意识的优越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再是少数的精英,自然取代的是“职业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这种从“精英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期望和现实的情况很难让学生适应过来。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只随学校的教学安排机械地重复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模式;甚至有的学生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和生活没激情、没动力,思想消极。

3.行为习惯变化

学生的变化还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以前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好,寝室内务卫生、按时参加教学活动等各方面遵守较好,即使偶有错误,也有较好的认识和态度。现在的学生在以上方面表现有一定的变化:一是违纪比率有所提高,相对来说违反纪律的学生次数有一定上升;二是学生违纪的认识态度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很多学生违反纪律不会去从自身的原因考虑,也很少考虑对别人的影响,认识态度差。有的高校甚至出现拿钱请人去听课做笔记的情况。

4.自我控制能力变化

现在的学生相对来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把学期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每次课的任务和要求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也知道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但在实际中却不能表现出来。在对一所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一份调查中,有近20%的学生建议取消考试,约10%的学生建议体育课自由活动。当问及建议自由活动的学生如何安排活动时,学生选择的是去网吧上网或回寝室上网。其实,学生也知道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但就是没有毅力去改变自己。

二、学生的变化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1.体育课堂上练习主动性差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组织学生练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从历届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中,能明显感觉到主动参与练习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部分学生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进行练习,练习比较被动。

2.缺乏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守纪律、坚毅、勇敢、合作、竞争、进取等品德”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也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弱项。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较弱,使上好体育课的难度加大,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也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教学效果差

通过学生掌握技能情况对比分析,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成下降趋势。就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为例,在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教学测试中,2005年以前,学生练习三次课两人一组在三米的距离平均能连续垫球20个回合以上,而近两年同样练习条件下的测试结果为平均约10个回合。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三、体育教学中的应对方法

1.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是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因为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要通过一个缓慢的过程才能表现出来,表现不十分明显,或者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体育锻炼对学生来说没有迫切的需求,以致于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多次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及对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并且这种工作要多次去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做,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改变,正确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掌握一定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逐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思想教育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和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宣泄,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意见,尊重学生张扬的个性;关心学生,包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内心感受、心理情绪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幸福;激励学生,就是要不断激励、引导和鼓舞学生的优势与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性与特长 [3]。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了,有了正确的目标,离完成教学目标就更近一步了。

2.在体育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各种情况的变化,使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学效果差。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同时还是一种朋友、伙伴的关系。要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进行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教师只有改变思维模式,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同时做好主导者的角色,才能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树立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增强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重视对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贯彻落实,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要打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素,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兼顾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主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在公共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握好相关知识,并能够实现内化,使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提高体育文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4]。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只要我们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三个一切,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放在首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用心工作,一定会在教学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为祖国合格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邵宗杰等.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2]李则俊.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思路[J].文教资料,2008,(6下).

第6篇

摘 要: 分析了高校信息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其中部分问题可以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避免。结合作者在信息类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经验,阐述了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给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类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65-04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s

Gao Dingguo, Pu Tsering

(Tibe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Tibetan University, Lhasa, Xizhang 85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some problems can be avoided by using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author's experience in use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for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courses, elabo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and proposes the four steps specific application method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i.e. the design of task, the presentation of tas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 and the summary evaluation.

Key words: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 information courses; teaching

0 引言

信息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也对电子信息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确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1]。但是,目前高校信息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还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培养不出真正能够“应用”的人才。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种任务,围绕着任务开展教学,促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任务解决过程中,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2]。该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弥补信息类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又能满足信息类课程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1 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好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本文通过调查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多年在高校从事信息类教学的经验,总结归纳了信息类课程教学一般存在的问题。

⑴ 学生的差异性大

由于一般高校生源不同,很多学生入校时,层次不一,入学前呈多元化趋势,差异非常大。很多学生不仅基础知识差异大,而且学习习惯差异也很大,导致授课过程中出现学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两极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如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智能,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可造之才”[3]。因此,不能因为学生有差异就懈怠成绩差的学生,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基础,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按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完成教学。

⑵ 培养方案单一、滞后

高校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与之“适应”的培养方案,同一专业使用的培养方案一致,所有学生按相同的培养方案、同一教学大纲和同样的教学计划按照“班级授课制”进行学习,这样无法区别对待学生差异,而且很多培养方案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

⑶ 教材陈旧、教法落后

信息技术及其知识更新非常快,而教材、教学内容的变更跟不上技术的变化。高校开设的信息类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陈旧的,加之很多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教室、书本”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⑷ 理论偏重,实训薄弱

信息类很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理论讲解,忽略了实践、实训等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些实践环节走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时常对实践教学也采用理论的教法,直接讲授“该怎么做”,而不去真正“做”。教师“教”得多,学生“做”得少,教学达不到培养目标。

⑸ 培养的人才与应用脱节

学生在高校期间基本上属于校内“封闭”培养,缺乏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学生毕业后就业,用人单位还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培养才能上岗。

⑹ 学生学习方式仍属于被动接受型

高校很多信息类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教育,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容易成为等待型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录”的被动型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任务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完成任务,这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解决动手“做”的少和被动接受型学习等缺陷或问题,真正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2 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教材的培养目标、重点、难点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待完成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动力[4],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参与,学生在自主探究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5,6],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去开展,学生需要进行相互合作并进行自我探索,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需要及时解决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相对于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具时代特色,更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教与学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把教师和学生通过任务连接起来,教学过程以任务为主线,任务与教学环节对应起来[7]。该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中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本人在信息类教学中试用任务驱动教学数十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简单地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概括为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8]。任务的四个步骤与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联系在一起,其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的四个步骤与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的关系表

[步骤\&一\&二\&三\&四\&教师\&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提出任务、确定教学流程等。\&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分析任务等\&辅导、提示、观察等\&总结、评价、提取知识点等\&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学生\&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弄清任务、产生兴趣等\&分析问题、收集资源、探究问题、讨论、协商、实施任务等\&展示成果、集体交流、反思、获取知识等\&教学

过程\&教学设计\&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新知识学习阶段\&任务(或子任务)结束或巩固新知识的学习阶段\&]

3.1 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所提任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用效果的高低。

⑴ 阶段:教学设计

⑵ 方法:

①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确定出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的任务覆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② 任务设计中体现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种目标,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可以选择“我可爱的家乡”、“保护环境”之类的任务,在学习软件的运用过程中,体现一定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③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综合考虑学生水平的高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制定出难易适中的教学任务。

④ 教师根据设计的总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不同的子任务,层层递进。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当完成了一个任务后,就会产生新的认知需求,教师按照知识的层次性,设计的新任务中既有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加入新的知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学习、探究新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任务,逐步提高。

⑤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不仅设计基本任务,而且还设计可引申与可扩展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可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运用“可扩展”任务进一步发挥与改善,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2 呈现任务

呈现任务是教学实施过程的第一步,教师从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让学生明确目标、弄清任务、产生兴趣。

⑴ 阶段: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

⑵ 方法:

① 教学的复习引入新知识阶段展示任务,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② 展示总任务,让学生明确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③ 分析任务,把一个总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怎么做。

④ 引入竞争意识,让完成任务后,教师与学生比,小组与小组比,学生与学生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中。

⑤ 使学生有一个确切的学习目标。

3.3 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具体过程。该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分析问题、收集材料、设计步骤、完成任务。

⑴ 阶段:新知识学习阶段

⑵ 方法:

① 实施任务时,根据任务的性质,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任务。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的形式,使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为目的。也可以采用协助学习、集体完成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长搭配分组,使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争论、协商,群策群力,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引导性的帮助。对于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要引导解决,通过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难点。

③ 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不能只布置任务而不管学生,也不能代替学生包办。

④ 任务实施过程中,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区分对待,对于那些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而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帮助,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得在实施任务中,全体学生都有事干,全体学生都有进步。

3.4 总结评价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总结评价是最后一个步骤,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评价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让零散知识点梳理到一个大的知识网络中,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

⑴ 阶段:任务(或子任务)结束或巩固新知识的学习阶段

⑵ 方法:

① 总结任务的实施,把学到的零星的知识经过总结、归纳、分类,整理为系统的知识。

② 可采用学生的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最终的总结。

③ 公开展示、欣赏学生的作品,让其他学生评论作品、教师点评。引入竞争机制与“呈现任务”呼应,有助于总结评比本次的任务,也能为下一次任务的布置做铺垫。

④ 总结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作品的评比与点评,也要包括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表现,如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和做的不到位之处。

4 结束语

信息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很强,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加之该模式本人数十年在信息类课程中的运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在阐述了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其正好对应于教学的教学设计、复习引入新知识、新知识学习、巩固新知识的四个学习阶段,给出了每个步骤的具体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曹新亮,邵婷婷.转型期地方高校“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模

式的改革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6:6-9

[2] 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3版)[M].人民邮电出版

社,2013.

[3]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浙江人民出

版社,2013.

[4] 张敏.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J].电子制作,

2015.4:111

[5] 崔妍.任务驱动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研究[J].电子测

试,2015.7:155-156

[6] 丁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2015.4:190-191

[7] 牟琴,谭良,周雄峻.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

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6):44-49

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拟实训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任务型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技能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商务英语教学过程应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任务型教学法来组织。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英语语言的教与学应该强调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以项目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形成教师、学生和任务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恰当而有价值的任务引导学生,融入认知、策略方面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学生应根据个人的理解、趣味和技能选择任务并完成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冲突,认识不足,反过来主动继续修补自己的缺欠,达到完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二、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为更好地完成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也应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适应模拟实训的各种商务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在实践教学引导下进行设计和安排,利用学校现有专业优势,资源共享以实现英语与商务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模拟实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

基础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后除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接触模拟公司的背景、运营及相关的术语。可以开设商务英语入门、商务入门、项目英语、营销原理、英语国家概况、学习技巧、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辅以实际商务环境的基本任务,如商务旅行、商务电话和预约、基于网络的商务沟通(电子邮件等)、组织会议等内容。训练学生在这些基本任务完成中使用英语进行听说沟通、短篇商务应用文写作和获取商务信息的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学习商务实务流程,以便为中、高级课程里的多元的、复杂的任务做好知识储备。

强化基础轮岗试用阶段:可开设国际商务经营英语、中级商务英语、商务管理与实践等课程,同时开始模拟公司试用阶段实践。此阶段完成的是实际工作背景下的具体某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可采用“多元任务”,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在基础阶段已经熟悉养成的基本商务技能,在模拟公司相应的岗位实习中进一步体会和强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工作表现”为其进入下一阶段提供主要依据,相当于真实公司里的试用期。

(二)教学组织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可打破以往以集中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采用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中授课+研讨会”的形式来开展。商务英语专业各年级的各门课程基本上都是每周四学时,其中集中授课(lecture)时间为两个学时,研讨会(seminar)为两个学时,研讨会通常安排在集中授课之后进行,如此安排教学,其目的在于真正实现“精讲多练”,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每周的集中授课通常由模块小组中的一位教师或者邀请来自企业、政府的管理者、工作者主持,随后所有教师每人分别负责组织两个小组的研讨会,集中授课的内容由主持者准备,其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则要发给教学小组的所有其他成员。依据集中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各位教师自行寻找相关案例、论题来组织随后的小组研讨会,进而在教学中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集中授课的对象为整个专业的学生。

三、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实施的条件及有力保障

(一)教学软硬件的支持

实践教学效果与学校硬件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包括校园局域网、广域网、实训室、国际贸易、国际采购、国际货运等实训软件和Tell-me-more商务英语自主式学习平台建设等。电子商务辅助手段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建立虚拟电子商务网站,另一方面可以注册阿里巴巴真实的网上电子出口业务,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指导自己在模拟公司完成任务时进行决策。另外,平等和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形成良好、自信的商务习惯的重要条件,学生是模拟实训教学的主体,是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教师是这种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或观察者,而不是活动的中心或简单的评判者。

(二)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英语+商务”的“双栖”复合型教师已势在必行。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师大都来自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过去所学的大都是语言文学,而没有机会接触商务知识,上岗前又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培训,更谈不上具有商务工作的经历了。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师资质量”亟待解决。为此,高校应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尽快培养出一支既精通英语又具备足够商务背景的“双栖”复合型师资队伍,具体措施有:(1)招聘、引进既具商科背景又有深厚英语语言功底的教师。目前,有许多毕业于国外大学商科专业的研究生,他们通常具备了语言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及能力,可以吸引其加入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中。(2)为现有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使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完善,能力水平持续提高。对于那些商务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教师,高校应为他们提供系统学习的“充电”机会,让其业余或脱产参加某些课程的学习。例如,可利用假期举办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培训班,邀请有关经济、管理及外贸等方面的专家授课,给教师较为系统地讲解相关的商务知识。(3)与国外大学合作,培育本国专业教师。学校要通过合作办学或共建友好学校等途径,分批选派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进修,观摩、旁听国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或者邀请外教到国内来讲学、授课,通过安排本国教师与外教共同备课、研究教学方案、组织研讨会等活动,初步建设成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能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用英语教授商务课程的师资队伍。

四、结 语

实践证明,学生在以上阶段的教学和模拟实训过程中,综合职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训和加强。例如:在商务模拟公司里体验职业角色并称职地完成各项任务;作出决策和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努力工作;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和技术,如互联网、传真、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等;从各个活动中明确商务活动程序和商务运作规则;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组织机构等。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模拟实训,商业理念必须通过商业实践获得,即能力必须用“身体”来学习并获得。通过模拟实训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表现出更大的进取心、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与团队合作。

第8篇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my school non-sports specialized swimming class teaching's present situation, had pointed out in the start swimming class process the question which in aspects and so on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ing method exists, and based on th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the reform analytical study.

关键词:游泳课 教学现状 改革研究

key word:Swimming clas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form studies

一、前言

本文对我校非体育专业游泳课教学现状作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地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以求促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发展,使游泳课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大学体育课关于锻炼学生身体机能,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本文以我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2调查访问法

对调查对象中我校体育部(组)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走访,对目前游泳课教学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对所调查学校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有效率为94.2%。

三、结果与分析

3.1教学现状

在游泳课上没有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3.1.1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如的换气方法,并且能够依照一定的动作技术在水中游过15米以上的距离,便能很好的进行自主锻炼了。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将学生学习游泳过程中的这一状态设定为会游泳的标准。调查显示,开课前,一年级学生中不会游泳人数比例为65.2%,且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任何游泳基础;二年级不会游泳的人数比例43.8%因经过了一年级学习,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游泳基础。

3.1.2教学内容安排

调查中发现,我校游泳课的内容安排均以蛙泳动作技术教学为主,自由泳通常作为提高或介绍内容作以安排。由于游泳技术因水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呼吸的要求和水性的感觉几乎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从头学起,蛙泳教学的内容基本与材《大学体育学》、《体育教程》中的教程安排相一致。依照国家频布的《体育法》,国务院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要求,各高校游泳课的组织与管理均由各校体育部各教研室负责组织与管理,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课外活动与考试的组织管理,各校也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措施付诸实施。

3.2现阶段大学游泳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我校的游泳课的开展还正处在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组织与管理还很不科学,课时安排较少,课堂教学组织混乱,教学方法简单音一,效果差,课后练习制约因素还有待解决。

3.2.1游泳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有待进一步分析明确和统一

调查发现20%左右的教师认为游泳课教学的关键是传授学生游泳技术动作,让学生在课上学会游泳,然后学生在课外就可以以游泳的形式进行锻炼。50%左右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传授基本技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定量的活动达到锻炼效果。30%左右的教师则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应当以传授学生科学的游泳学习方法为主,只这样才可以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原理;同时,这也正是因为课堂教学时数少,环境拥挤,要掌握游泳技能,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了各环节的学习方法之后,在课余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锻炼才能达到很好效果。依照教学实际情况和教育理论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科学地指导整个学过程。目前教师们对教学目的任务的理解有待科学统一。

3.2.2教学方法

调查中发现,游泳课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是一普遍现象。“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是被普遍采用的,甚至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也很常见。在“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完讲解示范,便进入到练习阶段,课堂中的教学辅导是相当有限的。

四、对非体育专业游泳课现状的改革研究

4.1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明确和统一普通高校游泳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和统一高校游泳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一项基本的体育教学原则,必须依照教育与教学规律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身心全面发展原则,全面效益原则等,使游泳课的开展在紧紧围绕“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充分满足学生游泳课学习中的需求。

4.2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的组织管理改进教学的方法与组织管理关键还是要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能力培养的状况。教学方法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诸如启发式、情景式教学和案知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内容远离社会生活,毕竟高中生本身属于社会的员,并且其中一部分人将直接跨入社会。

五、建议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电影、电视进行集中的游泳动作环节了解和学习方法学习,加上专业选手的动作示范和比赛中的精彩画欣赏可大大提高学生游泳学习的兴趣。游泳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中的先进方法,改变以考核学生游泳运动成绩为考核“结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整体考试法”。

参考文献:

[1]李振斌等.体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陕西省教委《大学体育学》编委会.大学体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9篇

论文摘 要:在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并针对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高效有序的进行。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9).

第10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教改;教学内容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教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务工作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打造优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务服务平台。其职责是认真落实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善、细化各项管理措施,加大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工作面广、量大,事务性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具有繁杂、琐碎、应急等特点。随着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务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必须对一些常规工作做出具体的梳理和规定,将各项教务的常规工作做好、做实,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务管理工作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素质培养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综合水准。那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

一、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 掌握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 做一个改革者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掌握职业教育基本规律。教育基本规律分为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探索、研究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研究教育如何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何依靠教育;后者着重于研究专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 ,研究如何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探索、研究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质,就是需要符合中国国情,也要了解、借鉴外国高等教育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做一个懂得教育客观规律的教务管理工作者。

二、 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本任务, 做一个实干的教务工作者

高等院校的教务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达到我校培养出“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目标,必须坚持以抓好教学工作为主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 ,只有把学校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上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办好。所以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全面开展。我认为高等院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固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首先 ,要从学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中认识其重要性, 毫不动摇地坚持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 ,搞好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 ,使广大教师专心致志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为人师表 ,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学生, 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尊师爱校、勤奋学习 ,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使机关与后勤各部门的工作人员 ,都能积极地为教学服务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踏踏实实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必要条件。只有全体师生职工都从思想上明确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才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 共同把学校工作搞好。

(二)严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灵活并妥善地安排教学、劳动、社会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 ,以期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必须保证,生产劳动时间必须坚持 , 必要的社会活动和课外、校外活动要分别不同情况妥善组织。对于非教学活动要严格控制,决不允许冲击和干扰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主,不仅要合理安排时间,而且要尽可能地使各项工作的内容围绕教学 ,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实行DL模式,即“工作中学习”,工学结合施教,目的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树立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我校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落实能力目标,突出素质教育。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组织学生融入先进文化的学习,开展陶冶情操的体能体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国家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加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以及日后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管理工作。

创新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方向。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创新中发展着,做为为社会输送各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教务管理工作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摸索新经验,开拓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在创新中打开新的工作思路,设计适合本校的教务管理方案,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目前以大众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还是展望未来以普及化为特征的高等教育,都必须对传统的教务管理进行从管理理念到管理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工作要明确职责,发挥职能,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和计划性,由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教务管理工作常规多、更新少、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影响工作效率,加上注重教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忽视了教务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整体管理效率不高。要改善这种状态,必须首先更新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思想,依照现代管理原理的要求,做到管理知识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理念现代化。突破传统教务管理的束缚,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使教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CRP管理软件,用于教学计划管理、师资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课表编制、设备管理等,不断开发完善CRP系统的强大功能。其次,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全校和各院系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更新校园网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再次,在计算机辅助教务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务管理无纸化、网络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要求,建立起一种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确立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五、端正思想 ,做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务工作者

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人员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

2007年,教育部下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的下达,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近几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地高校普遍加大了实验室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了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环境。但要使所有的投入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从强化实验室管理入手。而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员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

一、实验室人员管理

21世纪的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人是搞好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关键,这就对实验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对实验人员加强培训学习,通过业务培训、专业进修、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定期不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能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时建立系统而有效的培养考核机制,由相关部门执行实施,从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实验技能、科研能力等多方面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有利条件。激励实验技术人员编写实验讲义、实验教材,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保证。

在加强实验室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实验室人员的管理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管理观念要创新。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本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积极改革,勇于打破条条框框,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其次,服务观念要创新。实验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和学生。实验室人员必须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以师生为本,把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室管理服务的更高要求作为推动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基本动力,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同时要关心管理人员的利益需求和发展环境,努力组建适合高校现代实验室体系要求的管理队伍。再次,任务观念要创新。过去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验保障,也就是为实验课程进行准备,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实验课的内容也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随着实验教学的改革,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不断增加,实验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日益突出。因此,实验室人员要具有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实验室工作基本任务的新任务观。

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化人才市场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仪器设备是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实验室即使拥有再多的先进仪器设备,若不能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则难以确保仪器设备能长期处于完好工作状态和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因此,在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购置设备前,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论证工作,避免因盲目购置而造成设备闲置和浪费。

2.不能重购买而轻维护。日常的维护和保养是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和高效使用的重要条件。

3.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档案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设备使用记录卡、维修记录卡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专人管理,资源共享”。

4.设备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机时利用和功能开发利用这两个方面。这就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

如今,实验教学已不再是辅的教学手段。相反,一个学校的实验技术水平与管理开发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实验室的发展必须紧跟高校发展步伐,甚至走在高校发展的前列,以便充分发挥它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52-156.

[2]张健.浅析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科技信息,2012(31):253.

[3]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94-95.

[4]黄捷,路明,陈春.浅议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三江学院学报,2009(11):65-68.

[5]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