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业研究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业;经济增长点;国际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研究建筑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我国建筑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带动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期。通过对其内在状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对行业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能合理构建建筑业发展的三维空间模型。我国建筑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国建筑业当前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按照行业需求制定战略方针政策,才能保证新形势下建筑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筑在新形势下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实现建筑行业输出功能,才能提升建筑行业综合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筑业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实现规模发展,实现规模效应才能保证其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建筑行业的服务项目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组合,对各类建筑项目进行规划,才能更好实现建筑产业的附加值,才能更好的提升产业发展速度,为我国建筑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平台。
我国建筑业的经济增长空间问题分析
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一个空间,对二者作用的空间和潜力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筑业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的协调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充分分析建筑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才能更好的确定方案、促进二者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筑业产出规模进行分析。通过建筑业发展过程的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对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得出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轨迹路线图,可以更好的分析出人均GDP和建筑业的产出之间的状态关系。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帮助建筑业制定产业规划、实现产业预测、完成产业政策。此类方案的制定需要一定的理论数据,一个国家人均GDP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根据国家所处的工业化程度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实现建筑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才能保证二者在发展过程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作用。[1]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与工业化成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产业优化和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逐渐成熟。当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后,国家会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同样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速度与前期相比会有所放缓,此时经济的波动状况不明显,具体处于稳定状态。
工业化后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个特殊时期,此时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数量达到一定的固定值,社会建设需求会有所减少。同时伴随着建筑需求增长率的下降,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发展停滞的状态。此时建筑业发展会受到影响,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会出现下降状况。建筑业在GDP中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建筑业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在GDP中的比重会达到一个峰值,但是达到最大值后产业结构会进行一定调整,出现回落现象,逐渐达到一个最低值,随着建筑业对新经济增长点影响的增强,然后又呈现增长趋势。所以建筑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二者的相互影响因素,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更好的促进建筑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成长期的关键时期,按照正常的发展模式,建筑业应该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其在GDP中的比重达到峰值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但是总结20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状态看,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我国建筑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发挥空间优势实现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最终达到协调发展。[2]我国建筑业发展状态还没有达到正常发展的平均值,因此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充分分析我国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国际化工程服务对建筑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我国建筑业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是一个总体趋势。通过测算,国际工程服务营业额与建筑业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国际工程营业额每增长1%,建筑业的增长值会达到0.47%,可见二者的影响作用相当明显。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产业中比重达到6%,此数据与我国GDP所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但是从建筑业从业人数进行分析即可看出问题。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六个世界建筑业大国的6倍,可见我国建筑业的产值与从业人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现象。因此我国建筑业只有走向国际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提高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建筑业国际化工程服务总额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建筑业国际化营业额在我国建筑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此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当前对国内市场依赖程度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受到国内建筑需求的影响,建筑业过分依赖国内市场是不符合建筑业发展规律的。只有实现产业发展的多面性,才能更好的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始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3]我国建筑业必须改变当前的现状,瞄准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国际建筑业竞争力水平。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方面与国际化标准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只有按照国际建筑业需求制订发展策略,才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化标准,才能保证建筑业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伴随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全球化、一体化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建筑产业也不例外。从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看,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现象,所以投资能力将会衡量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标准。投资能力对一个行业的影响程度是巨大的,国家建筑市场始终以投资能力作为发展的工具和武器。我国建筑业的国际投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为国际商业存在而实施的投资方面。国际工程服务主要有三种,其包括跨境流动、境外商业存在、自然人存在。我国针对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进行了相关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外国建筑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采取商业存在的投资模式,所以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按照此待遇标准进行投资;其次为达到国外商业投资的目的,在当地注册资本和资源投入;最后开拓境外市场投资能力,主要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商品化经营策略。只有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的国际地位,才能准确的实施建筑业国际投资,才能创造建筑业产值,为经济增长做出一定的贡献。我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建筑强国的队列,必须攻破世界建筑大国技术壁垒,只有提高国际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水平,我国建筑业只有在国际化轨道上运转才能提高发展水平,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策略研究
我国建筑业组织国际化已经成为建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企业组织国际化,才能为国际工程服务提供保证和前提。采取组织国际化策略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更好的把握国际市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商业存在的策略发展国际业务,通过对国外市场建立分支机构,保证境外企业组织的完整性,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在境外设立公司独立分支机构,同时此独立结构必须具有完全的项目管理能力。分支机构能够合理运用企业的资源,可以自由调配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合理有效的调配经营资源,才能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才能保证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吸纳国际建筑市场业务,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4]我国当前建筑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实施的还是自然人流动的策略。此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转型才能保证各方面经济战略顺利实施,经济发展与建筑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建筑产业的实施策略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只有采取工程服务与项目运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才能保证建筑业实现全面发展。建筑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从决策到实施必须采取一套完整的策略。必须实现工程服务与基本业务协调发展,工程业务和工程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转包或者分包的模式。具体采取哪种模式主要根据建筑业本身的特点,哪一种策略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就采取哪一种策略。必须淘汰落后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建筑企业在综合考虑业务策略的时候,必须从项目资源和项目投资的策略入手。资源是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资源优势才能赢取发展的战略。[5]建筑企业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组合策略模式,比如采取施工、设计、设备供应与一体的组合策略。此方法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实施效率,实现产业总产值的提升。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采取分包策略,比如一些技术关键项目,自身技术水平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把此部分工程分包出去,为整个工程质量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从基础开始,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按照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策略向前推进,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双赢战略。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只有规划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了实现建筑业跨越发展,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好的平台和策略。通过对我国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科学指定产业战略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民编著,建筑产业发展方向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61-63
[2]马高编著,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1-23
[3]许小铭编著,建筑业国际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3
[4]高文兵编著,建筑业发展方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19
关键词:国民经济,建筑业产值,推动力系数,回归分析。
引言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增长作出了长期稳定的贡献,也为全国庞大的劳动人口提供了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分析建筑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GDP增长的贡献力度,是我们建筑经济计量研究工作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
据数据分析1996~2005年间,建筑业在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不断加大投入下,在国家内部需求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产值增长显著。但从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业在该十年间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否起推动的作用,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数据来衡量。这里以各年建筑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力度。
1、基础数据
这里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中的数据资料,定义如下:
建筑业产出(Q)--取年总产值,它是年鉴中反映建筑业产出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G)--取年总产值,它是年鉴中反映国民生产产出的指标;
表1 中国建筑业产出与GDP的基本数据(1996~2005)
2、建立建筑业产出与GDP的一元回归模型
GDP增长是由国民经济的各个构成部分组成,这里以建筑业产出为指标,利用乘数理论建立建筑业产出与GDP的关系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G――国民生产总值;
Q――建筑业总产值;
――解释自变量,又称推动力系数;
――常数项;
3、建筑业产出对GDP贡献率的计算
由上述统计分析可知,建筑业产出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推算出建筑业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贡献率与推动力度,借此分析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根据式(3)计算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强度
4、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根据表2的计算数据1996~2005年间,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在稳步增加,表明建筑业增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呈折线型趋势,表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处于波动之中,如图1。分析建筑业贡献率波动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市场体制的不同环境下,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出现波动时正常的;另外,我国正处于产业调整的时期,轻工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增加,单纯性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样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其贡献力度必将受到影响;外贸收入已占国民收入的相当比重;诸如以上的原因,使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出现波动。这里还透过推动力强度q分析建筑业对GDP的贡献,其值表示建筑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q个单位。在1996~2005年中,q=22.596,其值大于1,说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积极,超出自身在GDP中所占的份额。
图1 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结语
我国建筑业1996~2005年之间技术效率发展趋势是良好的,总体处于增长阶段,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起积极的作用,而且推动力度较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建筑业对GDP增长的推动力度的分析,就建筑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近年来,外贸、服务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突显,建筑业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传统产业,其地位在受到其他行业的挑战。所以要振兴我国的建筑业,让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就要增加我国建筑业的技术内涵,提高机械化程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1996~2005
2.刘光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范柏乃.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2004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苏亚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swot-ahp;建筑业发展;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2009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已经达成,江苏省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建筑业总产值达万亿的省份。另外,2001年江苏省提出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三大战略”和“三个调整”,在构建强省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到“十·五”期末(2005年),第二步是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第三步是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目前正处在“十一·五”期末,也就是第二步走的末期,部分指标已达到目标要求。本文正是在万亿产值的背景下,运用swot-ahp分析法来进行江苏省建筑业的战略分析并用战略四边形确定其战略定位。
一、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swot初步分析
1. 优势分析。
(1)自2000年起,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2%左右。200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 582.8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产值超万亿的省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 101亿元,共有建筑业企业15 129个,从业人数551.54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1%。江苏省建筑业以总产值为首的绝对指标在全国都排在前列,具有一时难以逾越的优势。
(2)江苏省是长三角的一部分,最新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尤其是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江苏省的建筑业企业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具有距离优势的。
(3)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的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这些绝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规模,以及劳动力资源,江苏省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4)江苏省建筑业的境外市场已经逐步打开局面。江苏省的建筑企业已经分布至包括沙特、日本、新加坡、孟加拉、阿联酋、尼日利亚、俄罗斯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科威特、柬埔寨在内等的20多个国家,已初步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
2. 劣势分析。
(1)从2005年~2009年,江苏省建筑业在总产值、企业个数、从业人数等绝对指标上一直遥遥领先,但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率等相对指标上却一直落后且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其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不协调的。
(2)通过建立建筑业产业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建筑业产业企业规模的不均匀度,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建筑业的洛伦茨曲线呈现出逐步偏离参照曲线(对角线)的趋势,说明江苏省建筑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且这样的现象逐步明显,规模差距逐渐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有所改善;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一发展过程越加缓慢。因此,江苏省建筑产业虽然逐步呈现出规模差距,但发展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仍然较不合理。
此外,江苏省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建筑业产值中房屋和土木工程产值所占比重持续增大,这其中房屋工程所占比重较大,而附加值较高的土木工程所占比重较小。建筑安装和建筑装饰业的产值持续徘徊在300亿元以下,未取得较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
再者,江苏省13个省辖市根据其地理位置一般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扬州、泰州、南通)以及苏北(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中三市在整个江苏省建筑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苏南五市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较大,可以看出省内区域产值分配不够合理,产值效率分配不均。
(3)2008年,江苏省拥有建筑企业数量8 000余家,这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既非国有也非集体所有的其它类别企业,主要由乡镇私人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构成。小型建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在争夺相同的市场资源,这种无差别的竞争极大的限制了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型建筑企业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压低价格,大型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有可能会造成江苏省建筑市场的非良性循环。
3. 机会分析。
(1)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建筑市场上过剩的先进人才和技术为
综上所述,为满足国情及区域宏观环境需要,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并结合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给出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的初步分析如下。
①so战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保持产值和企业数的稳定发展;控制从业人数规模,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契机,稳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②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提高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专业承包企业要注重业务转型;遵循产业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③st战略(发挥优势抵御威胁):改变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筑业企业要抓住区域发展的时机;发挥区域和规模优势,提升相对指标。
④wt战略(直面劣势和威胁):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支持;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建设方式;大型承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提升品牌。
二、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ahp分析指标计算
将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作为目标层,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作为准则层,各项具体条件作为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四个指标的权重相等,指标层的权重运用9级标度专家打分进行两两矩阵式比较和特征值分析得出。然后对各单项指标进行评分处理,每一项指标按照9级标度(-4~4)打分。在综合考虑了指标权重和指标评分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各单项指标的强度值,再结合准则层的相应权重计算出准则层的强度值,最后汇总得到目标强度值,如表1所示。
三、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略定位
1. 发展战略基本评价。对前文所计算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指标强度进行准则层战略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中促进效应最强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值优势,其次为国内和亚非国家基础设施工程的增多、区域优势等;而构成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和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协调,其次为可持续建筑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加大、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合理。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的swot综合评价得分0.113,正向的促进效应和负向的阻碍效应大致相抵,说明尽管江苏省建筑业率先达到了万亿产值,但其目前发展的阻力还较大,预计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江苏省建筑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实施,万亿产值的积极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
2. 构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指标变量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在四半维坐标系上分别找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和总威胁强度t的对应点s0、o0、w0、t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四点即可得到战略四边形s0o0w0t0,如图3所示。
3. 计算战略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系数ρ。根据以上所绘的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可以确定战略类型,其中p(x,y)=(?撞xi/4,?撞yi/4)=(-0.122,0.235),即落在图3所示的战略四边形坐标体系的第二象限。
从而,战略方位角θ=arctan(y/x)(0≤θ≤2π)=0.652π∈[π/2,3π/4],战略方位角与战略类型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除外,还需要确定战略强度,正强度为u=o0·s0,负强度为v=t0·w0,为了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定义战略强度系数ρ=u/(u+v)(ρ∈[0,1]),一般以0.5作为临界点,当ρ>0.5时,采取积极开拓式战略;当ρ<0.5时,采取消极保守式战略。这里ρ=0.537>0.5,因此需要采用相对积极强度的战略。
由上述战略定位的计算可知,江苏省建筑业发展位于争取型战略区域中,且应采取进取型战略,并在强度上采用积极地开拓式战略,即利用机会克服劣势。所以,在当前万亿产值的背景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充分利用外在的机遇,遵循产业政策和结构转型调整政策,提高本省大型承包企业对价值链上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参与强度,注重本省专业承包企业的业务转型,加强全行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运用。
四、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战术措施建议
1. 发展目标及路径。“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首先应完全完成建筑强省的构建,即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 654.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 423.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95倍和4.13倍,提前实现翻两番,其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在建筑业总产值已提前达到目标的前提下,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路径如下:
(1)保持建筑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采取措施提高建筑业增加值;(3)相对指标赶超其它建筑大省;(4)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和创新突破接近全国先进和国际趋势。
2. 行业发展措施建议。(下转第74页)
(1)增加建筑产业中的服务经营比重。进行省内的产业结构重组,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工程咨询等经营性行业的准入比例,进行产业价值链重构。
(2)增加绿色和节能型建筑的比例。政府可以制定低碳建筑建设标准和规范,颁布相应政策条文。
(3)增加区域空间的差别化拓展。如华南地区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华北地区区别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化市场资源,东北地区的工业投资建设资源,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和通信建设资源,中部地区的重要原材料、高技术产业和物流建设资源。
(4)增加私人资本的参与量。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建筑业的工程建设。
(5)注重大规模产业工人的高素质培养,增加对底层劳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教育。
3. 企业发展措施建议。建筑业企业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战略定位,尽量减少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存在,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
(1)大型承包企业积极开拓价值链上高附加值项目,并稳步开拓国际市场从事总承包服务和部分经营。如在亚洲市场不断拓展自己的价值链上业务范围,在非洲市场巩固其优势承包地位,在中东市场谨慎开拓,在欧美市场极力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2)专业承包企业应牢固树立自身在国内外的企业品牌。在价值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业务构成比例。
(3)注重产品、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4)注重企业文化的制定,不论是大型承包企业还是小型施工企业均要形成自身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彦璐,纪讯,邹金林,李波,李启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环境分析.建筑经济,2010,(10):23-27.
2. 杨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建筑产业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建筑业为例.南京:东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研究,2010,(1):57-63.
一、国内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际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国内外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国外典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等,这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值得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双证书”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培养模式、项目中心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复制照搬国外的经验而不进行社会发展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区分,或盲目模仿工科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则很难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综观国内外有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产学结合”,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遇冷,高职院校要找到一家能够提供大量实习岗位的合作企业比较困难,学生很少有长期实习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必要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增加了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在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建筑业急需高质量会计人才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对高职建筑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给予重视。
二、我国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于2018年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针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随着人工智能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取代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且用时短、准确率高,同时随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会计基本技能,而是拓展到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策的思考和创新等方面。
建筑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除了要完成企业基本的财会工作以外,还要进行工程投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结算,并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等。建筑业企业在获得竞标后,会计人员需要对整个建筑项目进行预算,如施工前期投资、项目预算、项目施工时间等,要求施工企业给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以方便不同建设环节的资金支付和资金流向查询。如果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人才培养仅仅定位于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仅关注如何组织财务活动,而忽视了对财务协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应对压力的培养,高职建筑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偏離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为中小企业,企业的财务人员较少,分工困难,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建筑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建筑业有关的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建筑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征,为了更快地融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应掌握建筑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内部市场环境情况等,并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般涵盖会计专业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比较齐全,包括考证课程和竞赛课程等。但课程设置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与建筑业企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得不全面、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三)一线教师与学生均缺乏建筑业企业的实践机会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练就了足够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却缺乏相应的经验,尤其是缺乏建筑业企业会计工作经验。对此,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教师每五年参加的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规定学生应在第五、第六学期到企业实习,但在实际中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对于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实习实践,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够。
三、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参考上海华泽科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泽公司)的上海市财会类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索,将产教融合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主要采取网络数据采集方法,调查范围为某招聘平台在2017年9月的上海地区会计职位招聘信息,样本来自于1 377家民营中小企业,选取了9个主要会计岗位:出纳(200家)、会计(200家)、成本会计(200家)、财务助理(200家)、财务主管/一般会计主管(200家)、财务经理(200家)、首席财务官(100家)、审计员/助理(27家)、税务专员/助理(50家)。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与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通过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可知,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比较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选择“精通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企业占52.38%。(2)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选择“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能力”的企业占66.67%。(3)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占71.43%,选择“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各占57.14%。(4)必须具备哪些技能:选择“会计分析能力”的企业占76.19%,选择“会计核算能力”的企业占66.67%。(5)最看重的职业素质:选择“敬业精神”的企业占76.19%,选择“责任心”的企业占71.43%,选择“合作能力”的企业占61.9%,选择“沟通能力”的企业占52.38%。
从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熟练使用财务软件(738家)、熟悉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624家)、熟练使用办公软件(619家)。(2)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沟通能力(687家)、财务分析能力(365家)、组织协调能力(307家)。(3)对价值观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责任心(635家)、认真细致(646家)、团队精神(550家)。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高度重视会计人才以下方面的能力:熟悉并精通财经法律法规、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具有财务分析能力和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等。由此可见,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于以上几方面,真正做到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融合。
(二)课程设置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最好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参考,或者鼓励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毕竟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相融合。在对建筑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1)认为应开设以下专业课程:基础会计(71.43%)、财务会计(57.14%)、出纳实务(52.38%)、会计电算化(42.86%)。(2)对教学提出的建议包括: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61.9%),注重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57.14%),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的培养(52.38%)。
结合华泽公司的分析报告,要想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升课程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将岗位工作流程纳入课程内容。工作经验、上手速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有课程内容如果纳入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工作流程与工作要点以及相关案例等,会使学生受益匪浅。(2)将财务软件、法律法规纳入课程内容。在现代社会,电子单据越来越普及,学生需要熟悉常用的财务软件。此外,学生应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敏感性。会计专业课程应加入相关内容。(3)添加拔高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有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等,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为部分优秀并有余力进行选修的学生提供比较深入且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设计为纯线上课程,向学生提供教材、视频、习题等,教师仅作答疑辅导。(4)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邀请行业精英,继承和选择优秀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办公软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雇主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知名度。(5)举办各类交流会。定期邀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合作企业专家开展专场交流会,通过实用性主题演讲、热点问题研讨、现场答疑等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行業动态、职场风云,提前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考证课程、实践能力课程、岗位技能课程、财务软件与法律法规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应多加重视。
(三)实习实训融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最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5+0.5”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为2.5年,最后的半年时间用于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除了实习企业的带教师傅外,各高职院校还配备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及毕业班辅导员进行指导及实习走访。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使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在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态度如下:(1)是否赞同安排在校学生(非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选择同意的企业占66.67%。(2)安排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最好选择哪个时间段:选择1月和6月的企业各占19.05%。(3)希望接受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选择3个月的企业占38.1%,选择半年的企业占23.81%。(4)对顶岗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是否考虑留用:选择经考核合格可留用的企业占52.38%,选择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留用的企业占38.1%。
结合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进行改进:(1)根据分析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包括出纳员、财务助理、审计、税务等,学校可建议实习单位尽量提供上述岗位,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含金量。(2)加大校企合作范围。高职院校应不断发展对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包括顶岗实习、就业指导、招聘等,为毕业生铺路搭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融合
关键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GM(1,1)模型预测
Abstract: Labor productivity is the ratio of the fruits of labor which were laborer created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adapted labor consumption. The quantity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labor productivity deter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and output, also refl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basic values of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is article to Yunnan Province in 2006 -2012 and establish gray system GM (1, 1) model and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indicators in 2012 -2015. Analyzed and validated the prediction results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regulation.
Keywords: Building industry Labor productivity GM (1, 1) model 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家第二产业,已发展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其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与能源[1]。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为了国家保持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合理安排资源与能源损耗,使得国家经济在未来五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如果可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统计进行科学论证与计算,对建筑产业的发展轨迹做出预测[2],那么有利于国家对其建筑产业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可以帮助决策者对资源与能源做出合理规划。
本文选取我国云南省的建筑业发展为研究背景,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以灰色系统GM(1,1)模型为平台的预测,选择对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进行预测[5]。期望可以给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数据。
2.云南省建筑业概况
2.1建筑产业的地位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随着云南省经济高速的发展,建筑产业在突飞猛进的增长,据2008年国家数据库统计云南省建筑业总产值9069052.8万元,到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15109582万元。标志着建筑产业已成为云南省支柱型产业之一,其对工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利、文教卫生、能源、科技、住宅、旅游休闲、新型建材等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稳定和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3]。
目前,全省建筑企业共计建筑业企业单位数1967家等,其中,内资企业为1963家,港澳台投资企业为3家,外商投资企业为1家。可见经过“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以来,云南省建筑业有着雄厚的基础,数据显示,2011年云南省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8684014.2万元,建筑业增加值2723818万元,从事建筑业注册人员623066人,劳动生产率209120.2元/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到新的“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云南省建筑业仍然处于上升势头,并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2近几年建筑业发展走势
云南省在“十一五”期间,积极的调整思路,不断的扩大建筑产业规模,提升其在全省的位置,使得大多数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科技创新、工程质量也不断提高,同时建筑产业行业也逐步规范化,管理水平也稳步上升,这些因素都给云南省建筑业的总产值的上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列举图表,直观的分析云南省建筑业的发展走势[4]。
图2.1云南省建筑业总产值柱状图注: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
由图2.1可以看出云南省建筑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6723538万元,增长至到“十一”规划结束时的2010年的15109582万元,再到“十二五”规划第一年2011年的18684014.2万元,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图2.2云南省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变化曲线注: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
由图2.2可以看出在云南省从事建筑业的工作人员总数的变化曲线,2006年有62.9万人,虽然在2010年数值达到高峰74.75万人,但在2011年下降至62.3万人由曲线可以看出,云南省从事建筑业工作人员保持在65万人的平均水平,但是其在建筑业总产值不断增加的成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方面也可以从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中可以看出。
图2.2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柱状图注: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
由图2.2显示2006年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06638元/人,到2010年为192488.1元/人,直到2011年进一步增至209120.2元/人,其增长趋势较为明显。显示出了云南省在建筑业做出的努力与创新成效。
3 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模型预测
灰色系统GM(1,1)模型可针对系统行为特征值的发展变化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和原始结果进行精度检验,满足要求即可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6]。本文引入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选取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进行预测分析与验证。
3.1 建立GM(1,1)模型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库可得云南省2006年-20111年劳动生产率基本数据,建立原始序列可得:
(1)
用GM(1,1)模型对进行模拟预测,并进行模拟精度检验。
对进行一次累加,可得:
(2)
对作紧邻均值生成,可得:
(3)
可得:
(4)
对参数序列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可得:
(5)
由此可得预测模型及时间序列:
(6)
(7)
3.2 数据模拟
对进行模拟,可得模拟序列:
(8)
由可得出的模拟序列:
图3.1展示了原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拟合效果,可以看出两条曲线走势一致,基本吻合;再根据原始数据和模拟数据计算可得平均误差为3.22%,模拟精度为96.78%,因此该模型对于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发展趋势的预测是科学合理的,其预测结果能为政府调控建筑业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3.1模拟结果精度检验图
利用验证后的模型预测2012年-2015年云南省四年的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如表3.1所示;并绘制出变化曲线,如图3.2所示。
表3.1 2012年-2015年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预测结果
图3.2 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发展趋势
3.3 结果分析
据图3.2显示,根据灰色GM(1,1)模型预测出云南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在2012年会达到28.55万元/人,2013年升至32.92万元/人,进入到2015年可达到43.77万元/人。云南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建筑业方针政策,继续优化建筑业产业机构,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开拓建筑业市场的强有力措施的支撑下,其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存在这比较大的增长空间。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逐步增加,符合现阶段云南省建筑业发展趋势,同时也可根据预测结果,对资源和能源进行优化分配,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与价值。
4.结语
在列举云南省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在2006~2011年变化趋势,针对于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建立灰色系统GM(1,1)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预测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劳动生产率预计的成长轨迹,从而可以为研究建筑业其他指标成长轨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数学模型提供参考价值,并为决策者提供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与能源,集中优势发展建筑业提供一些信息。
参考文献:
[1] 金维兴,何歆弘,何云峰.建筑业产业成长发展轨迹的回归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3,(3):109.
[2] [美]H.钱纳里,S.鲁滨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出版社,1995.
[3] 金维兴,张文艳.中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分析[J].建筑经济,2001,8.
[4] 吴映梅,刘高艳,任雪华.云南省建筑业结构现状的探讨[J].建筑经济,2010,5.
[5] Simon Kuznets.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I-x”.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195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精益化管理
Abstract:For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rgently need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demand and lean construction is less used to this situ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universal existence question, shallow to discuss the lea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ea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装备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投资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以扩大内需、增大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的背景下,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有了新的拓展,我国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巩固。但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建筑企业的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产业生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 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建筑业20%,其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90年代总体上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在国内,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不及工业的三分之一。
2.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率较低
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额是逐年增长的,但是,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1999年的1.5%仅仅增长到2006年的2.9%,利润率比较低,利润空间狭小。建筑业的利润率相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3.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质量差
建筑产品是建筑市场的客体,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住宅质量问题比较多 ,质量通病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优良品率不到全部竣工工程数量的5成。建筑产品质量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员工缺乏质量意识,建筑材料与建筑配件的质量问题等。建筑企业自身的原因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的消除自身的原因,提高建筑企业产品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在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精益建筑理论,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大利润空间,提高利润率,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最终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益化管理
要使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增强,应将精益建筑的思想应用到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精益化管理。
1.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要力求节俭,消除一切不必要(不会增加价值)的活动,将成本、时间、资源诸要素的支出降到最小化。精益管理由最初在生产系统的管理实践成功,已经逐步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也由最初的具体业务管理方法,上升为战略管理理念。它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流程速度和改善资本投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精益管理要求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2.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
随着投资持续增长压力的增大、劳动关系管理的日益规范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全面推行、五大诸强的迅速崛起,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施工企业盈利难度越来越大。虽然看起来市场很大,很多施工企业仍然感到活难揽、事难干、钱难赚,过去单纯依赖投标和劳动密集的传统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加强管理,通过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精细化管理不再是追求行业领先的一部分施工企业的专利,而已成为所有施工企业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
3.施工企业由精细化向精益化转变
施工企业管理环节多,管理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管理复杂程度较其他类型企业更高,基于自身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细化,建立管理运行的程序和规则十分必要。经过十多年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实施与改进,一些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施工企业在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从“做好每件事”到“做的每件事对企业都要有价值”的理念转变,运用精益思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管理不是最终的目的,一切管理工作都要进行一个前提审计:是否能改善企业运行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精细化管理着眼于管理过程,也就是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精益化管理才是真正的着眼于结果,使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企业有价值,而且实现价值最大化。从精细化到精益化,既是一种理念的提升,也是一种方法的调整。
4.精益化管理推动施工企业迈入发展的新境界
建筑业是其他各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全社会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我国若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必不可少,从而也就保障了建筑业的总需求和建筑市场的总规模。从早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到近几年的房地产投资驱动,再到未来几年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由房地产供求突出矛盾导致的建设需求,都将较好地保障建筑企业的外延扩张。
但我们也要看到,全国有近60000家建筑企业,由于建筑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退出壁垒相对较高,导致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建筑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由于大多数企业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竞相压价、恶性让利、业主拖欠已经成为常态,行业利润率水平长期徘徊在1%-3%左右,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外延扩张的基础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对施工企业内在素质要求也相应的提高。2004年以来,建筑业企业数量一直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正快速上升,每个建筑企业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我们可以看一看近几年中国500强企业的排名,虽然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市场,但许多企业的排名却一路下滑,甚至是加速下滑,也充分证明了“慢进则退,不变则亡”的法则。精益化管理为施工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迈过去是光明的前景和敞亮的通途。管理是否实现精益化,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命运的分水岭,容不得施工企业半点的犹疑和侥幸。
三、企业精益化理论的缺陷
精益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虽然在我国建筑行业已有不少企业进入精益化,但精益化理论中仍存在以下不足,导致真正成效显著的企业并不多。
(1)精益建筑理论发展时间不长,整个理论体系的构架还没有形成,标志性的成果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还比较少。
(2)目前对精益建筑理论的研究是分散性的,把精益建筑理论现有的成果整合应用到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研究还非常缺乏。
(3)精益建筑理论在某些方面还有缺陷,对于应用时克服缺陷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结束语
精益化理论虽然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但作为当今世界建筑业的先进模式,已经引起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度关注。精益化的引入,是传统建筑企业的一场革命,是传统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精益建筑的应用能够帮助建筑施工企业打造出一支世界一流的管理团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观念转变,树立精益思想,改变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现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精细化管理将使施工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精益化管理将使施工企业发展进入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贵文 金志刚,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经济合作 2007 年第 7 期.
[2] 中国统计年鉴2008.
[3] 闪海燕,我国建筑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中州煤炭,2006年第 4期.
[4] 李广,精益思想在建筑业中的应用研究,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5] 王涛,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大众科学,2007.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Nanto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construction industry, so as to help us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thus making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antong.
关键词:新常态;建筑业;机遇;挑战
Key words: new normal;construction industry;opportunity;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012-02
0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1]。在整个大环境下,房建产值占比高的南通更难以独善其身,不少传统建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较大困难,建筑产业蕴含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内在需求。建筑业是南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建筑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措施与对策,加快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为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机遇分析
当前,南通建筑产业的发展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行业发展呈现下行趋势,但总体上来讲,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
1.1 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
建筑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好坏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政府施政“风向标”的政府工作报告必然是建筑业关注的焦点。总理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2016年政府工作重点,其中,涉及建筑业的相关内容多达20余条,明确了今年建筑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对于建筑业而言,国家政策的延续性是发展的关键,而这也是行业多年来能够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明确提出了21条与建筑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举措,包括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等,从宏观层面上为行业发展定下了基调。
1.2 新一轮城市群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
全国城市会议的召开,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建筑产业作为具体实施者,担负着城市群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将拉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带动多个产业链受益。与上一轮城镇化进程不同的是,现在的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更加强调“绿色”、“智能”、“生态”、“集约”理念,对建筑产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需求。
1.3 南通建筑业自身优势带来的机遇
南通建筑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环境良好。2015年南通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10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国内领先的地位[2]。南通建筑领军企业较多,集聚效应明显。“南通铁军”的品牌优势有助于巩固南通建筑业的领先地位。“南通铁军”已经形成以同一地域名称冠名的强势企业群体,并成为中国建筑业最有价值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南通建筑业能走到今天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很不容易。前有中字头企业对高端市场的垄断,后有地方保护壁垒的种种限制,旁边还有浙江、山东等建筑强省的强有力竞争,省内有苏北建筑企业的强势崛起。南通铁军自身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民营为主的经济成分充满活力;二是素有“南通铁军”之称的建筑企业家固有的聪明、勤劳、能吃苦精神。
2 挑战分析
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加16.5%,这一数据与前十年建筑总产值年均增加22.5%低了很多[3],尤其是2015年,整个行业形势变化比较剧烈,建筑总产值仅仅增长了2.3%。与2014年的10.2%增速相比明显减少,建筑市场发展处于下行状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面临的挑战,总结起来有以下3点:
2.1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影响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面临新常态,未来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将趋势性放缓。据统计,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已经低于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将不再作为第一大动力源,对于严重依赖投资的建筑业来说,将成为最大的利空消息。
2015年,中国建筑企业家过了一个最冷的寒冬,不断创新低的产值增速、订单速,新开工面积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市场、政策、业主都倒逼建筑企业转型。
2.2 营改增短期内增加建筑企业税负
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加大财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其中,财税改革方面,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其中,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将定为11%。
营改增,从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业来说,难点在于进项税难以抵扣。因建筑业属于流动性作业,甚至很多项目位于偏远地区,增值税发票、甚至发票的获取都较难;有些预制构件等半成品是由企业内部加工厂加工,也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很多项目存在大量的“甲供材”现象,发票直接归开发商,施工企业只能取得相应数额的一张结算单,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另外,固定资产折旧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相关部门组织的对120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建筑业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如按11%的税率实行营改增,建筑业企业的平均税款增加幅度为85%左右。
2.3 南通建筑企业自身的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专业施工能力偏弱。南通市建筑业仍以传统的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为主,房屋施工在建筑业总量中占比高达80%,目前该市建筑业企业都挤在土建市场这条独木桥上。
中小企业生存能力堪忧。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低,设备落后,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所承揽的工程不大,多为工程小的安装建设项目,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利润、税收不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人力资源不足,品牌管理重视不够。2015南通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数为167.17万人。其中外来劳力占到60%。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不足8%。尤其是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示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
另外,一些建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固守传统模式不放;配套政策、技术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完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建造成本高等等。
3 主要工作措施
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路子,努力向大型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过渡。培育发展规模骨干企业,扶持实力较强的一级企业向特级资质企业发展,引导高资质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
3.2 加快技术推广,注重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提高建筑业科技含量,使建筑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倡导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产品上的集成应用,积极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部、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努力适应工程项目功能新、高层多、体量大、科技尖的趋势。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最终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益。
3.3 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业务模式
新常态下,引导建筑企业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企业发展新动力。鼓励建筑企业深入研究PPP模式,积极承接大土木领域的PPP项目,促进公司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在旧城和房屋改造、公共事业、交通运输项目、社会性基础设施等专业中提供便捷的建设改造、功能提升等新的服务项目。
3.4 强化人才培育,落实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为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督促建筑企业按国家规定足额提取、使用职工培训经费。推行企业人才储备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选聘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等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4 结语
南通建筑产业是本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已经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区域集群,能否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抓住新一轮战略调整的机遇,实现建筑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关键也在于正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建立起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体系、建造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和金融体系,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具体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推广,注重发展质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业务模式;强化人才培育,落实保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盛宝柱,陈楠.新常态下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思考[J].唐山学院学报,2015(4):34-36.
Abstract: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u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local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promot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have becom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that current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igorously purs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c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ckground of Hubei Industrial Pdytechnic, and draws the background 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关键词: 产业背景;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Key words: industry backgroun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84;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14-03
0 引言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产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托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等,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安排教学。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为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因此,没有产业背景,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所在学院应国家政策和职教形势之所需,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规划设计了面积达200余亩的产业园区,用于引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较高的地方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现与专业教学适应的集学生实践、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共同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产业背景优势,发挥行业企业在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寄他方之所长,补校方之所短”,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最终目标。
1 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1 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可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政策支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启动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即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就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所极力追求的办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电子和物流管理专业即参与了该项目的申报、建设,并于2013年成功验收,大大提高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
2 地方建设行业背景分析
2.1 城镇化建设需要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标志着一个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日益凸显的主体地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是十堰市提出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城镇化建设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三是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而且将成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四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管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能力等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契机 自2005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十堰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涉及近20万人的移民安置工作,项目本身带来了大量的外迁安置、后靠安置等房建项目,以及相关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置建设。同时,作为核心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被写进了城市的建设规划。“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这就对水源区周边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层高不宜过高,而且节能环保应该是未来对水源区周边建筑更高的要求。
2.3 汽车城的优势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都有贸易关系。全市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200余家,东风公司大量的项目布局在这里,这是其它地方比不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和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汽车行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大量的连锁反应会对生产车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依托东风公司的国际合作和战略重组,产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等给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2.4 “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契机 “一城两带”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简称。打造“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人,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是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化宜居乐业城市的具体目标。其中“城区面积”和“基础设人口承载力”均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承载力的加大都将带来大量的山体开挖、住房建设、路桥修建等建筑工程项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本身要求物流枢纽建设、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建设等相关配套建设跟上,自然对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项目和更高的要求。
2.5 地域特点优势 笔者学院所在的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武当山北麓、汉江南岸,俗称 “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被山体纵横分割,是一座山城,也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优势。
早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省委就提出了要将十堰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开局,市政府就将这一目标提上了历史日程,确定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包括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功能、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势的开放等。这些指标中交通、环境、布局、规模等均直接关联着建筑行业,换言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并将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地域优势。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出发,将十堰建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之一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打通秦岭、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消除省市区划形成的行政分割,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使华中与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域融为一体,形成以十堰为核心的中西部经济技术区,进而加速东西经济互动,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战略支点的集散效应,以加速我国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同样给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
同时,山城的特点造就了城市建设的特殊性,无论是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布局、规模建设,还是打通秦岭、巴山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是建房,还是修路,都需要在开山平地的基础上完成,大量的山地土石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给地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行业背景优势。
3 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学院建筑工程类专业群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筑行业背景情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秦巴地区,培养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层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秦巴地区,服务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验收专业技能,具备按程序规范施工、注重安全、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取得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面向湖北省是高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功能,而面向秦巴地区就是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看,“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也符合行业背景对于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山城”的特殊地域条件,决定了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山体开挖等基础工程,“大型土石方测算”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核心课程;另外,不管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都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对工程从前期招投标到土建、安装、装饰工程预算,到竣工决算每一环节都要熟悉和了解,因此这一系列课程同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服务园林城市建设需要,专业也开设了《市政园林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等。通过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针对性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毕业生入职后能够零距离上岗,成为一个较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为更好发挥地方行业企业背景优势,笔者所在建筑工程系还适时引入地方5“A”级造价企业、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检测公司等优质企业,通过引企入系,系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设备等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对学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学院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带去了更多的便利,高质量的毕业生服务入系企业也为地方建筑类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类专业群每年都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近年来,为十堰市建筑类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从地方行业企业背景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此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序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对接产业、服务行业的基本职能和方式。同时,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背景优势,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目标,使之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对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萍.“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的“柔性”教学改革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优化建筑产业结构、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发展由重大影响和意义。建筑产业结构优化必然引起技术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随着我国建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呈现新的需求特征,也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更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校要从学科建设、高教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科建设主导着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方向。围绕建筑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各高校相继设置学科群,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学科群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校学科设置与国内经济发展相脱节,各学科群专业结构平衡度有待增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随着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整个经济活动从低附加值状态、低技术水平向高附加值状态、高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链上的功能结构以及发展方式的转换,这是顺应经济规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1]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高峰阶段,建筑业要根据城镇化的建设要求提高自身能力,打造适应城镇化需求的建筑产业结构。由此可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仍将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要实现稳步较快发展,实现建筑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建筑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学科群优化
“学科群”这一新概念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驻波大学。90年代,我国因实施 “211工程”而产生了学科群。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D/T13745-92》中,对学科群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学科群是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由若干个分支学科构成。[2]学科群不是把简单的学科聚集在一起,而是多个同一性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高度综合的产物。
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学科群优化
建筑业良性发展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与拉动我国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关系密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建筑产业现代化及住宅产业现代化政策的提出,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十三五政策的推动下,惟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保证建筑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高校优化人才结构和科研成果,由此促进高校按照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积极优化学科群。
1.优化学科群发展定位及学科群结构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建筑类高校和非建筑类高校土建相关专业的学科群建设指明方向。一方面,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有助于高校认清自身现状,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科的发展趋势,明确高校学科群自身发展定位。另一方面,顺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理顺土建类学科之间关系,大力发展高校土建类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和骨干学科,确立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和骨干学科的主导地位,合理的集合相关学科,形成核心学科,同时有助于扶持弱势学科,促进高校各学科协同进步,共同发展。
2.优化学科群组织形式与学术团队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有挑战力、更有创新性的新领域,对高校学科群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进高校按照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学术团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快速培养大量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后备军。把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学科群建设结合起来,有助于高校充分考虑建筑转型升级的要求和发展前景,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研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科带头人或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构建学术开放度高、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团队,明确学科群研究方向,提高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
3.促进学科群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筑业转型升级是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换的过程,对建筑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已不同于以往,人海战术和高强度劳动的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合新趋势。完善人才结构,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促使高校把相关领域下的学科人才聚集在一起,共享信息和资源,交流不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其知识面,有助于形成创新观念、创新思想,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强大的后备军。
三、学科群优化有效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学科群是学科?l展的新趋势。构建学科群是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结果,对高校定位学科、培养人才、建设队伍、科学研究等诸方面都具有重大影响。[3]合理的学科结构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有助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会产生新成果新技术,新技术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学科群优化的终极目标是使高校最有效率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创新型和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这使高校学科群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有了相同的基础。
1.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才
传统建筑产业具有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特点,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型发展。这一过程对技术的创新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施工作业的劳动人员需求会大幅度减少,大大地影响了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4]构建学科群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科群优化的过程中,调整学科结构,找准学科群组织形式,合理构建学术梯队,因材施教,创造创新环境,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有利于高校产出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2.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创新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基础,对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技术改进、创新和发明要求建筑产业具备高科技人才,包含综合能力的人才及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学科群是高校实施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法,学科群优化有助于高校走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培养综合型人才和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利于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含量。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群研发的成果,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效利用改造技术和创新技术,强化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在学科群优化推动下,顺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快速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
建筑业要想不断地提高建设效率与质量就必须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只有建立了强大、畅通的信息沟通系统才能更好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筑业的需求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其中包括建筑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以及工种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包括以项目为核心召开的勘察与市政规划、建筑业和业主等对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要想最大程度地实现良好的信息连接的目的,就必须要运用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工作”系统,其也最为有效、最为快捷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一、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研究背景
协同工作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设计领域应用过程中,通常分为虚拟环境与冲突控制、共享零件库以及修改传播与设计历史管理三方面内容。共享零件库大部分应用在制造业,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企业小产品大”,典型表现为不同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生产的基本单元就是零件,企业之间通常使用行业内现行的标准。共享零件库通过统一零部件的描述方法与数据共享格式重复设计较少,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其时效性。而建筑业本身的特点是“企业大产品小”,很少直接重用产品的设计方案,构件规格方面也并不统一。因此,在虚拟零件库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虚拟协同环境能够为建筑设计良好地沟通提供不同的网络通信工具,构建了一个为跨地域用户交流的服务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师与其他工种之间的充分协商,对于更好地表达设计意图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协同工作的机制、资源管理以及工作环境加以研究,从当前我国建筑设计协同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于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相关设计要素进行分析。
二、建筑设计协同工作的机制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层次复杂、组织机构庞大,是多工种共同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的团结协作的系统工作。建筑设计任务往往要分割为不同的施工段,不同的施工段均要安排结构、建筑以及水暖电等不同的工种,每个工种都要配备初步与详细设计以及审核等多种岗位职责的设计师。建筑设计的整体过程一般是由基础的建筑设计为开端,之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包括结构与水、暖、电等方面的设计;然而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工种由于自己的需要会不可避免地进行一些修改,这些不确定因素则会影响其他工种的操作。不同工种的设计依据主要包括专业分析结论、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以及工种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将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协同工作划分为“争夺”、“服从”、以及“混合”三个模式,还要经过“设计要求可完全满足”、“矛盾激化”以及“协商释放矛盾”的三个重要的阶段。这三种模式相互转换,三个阶段循环交叠,良好地调整了设计要素,使得相互之间能够实现和谐共存,并最终促进了各工种的直接联通,更加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并始终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统一。
三、建筑设计协同工作资源管理
(一)文件资源管理
建筑设计的全部特点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行业特点。第一,由于建筑设计与许多不同的独立专业体系相连,并且相互制约、互为条件,高度重视彼此间的最佳匹配,而专业内相对来说变化较少,协同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参与人员往往发生在不同专业的设计师之间。所以非常需要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设计版本加以统一地管理,为其他工程师的利用与理解数据平台提供便利条件。第二,当前我国的建筑业普遍采用Auto CAD软件为主要的设计平台,因此,协同系统也必须要考虑所运用软件的数据库结构,保障数据资源环境要以文件体系为基础。考虑多方面的情况,要求协同资源的控制模式根据建筑协同设计的采用检录式。就是说在用户在提交、获取文件时,要进行必要的版本核对。在修改的过程中,务必要事先从服务器获得最新的版本,实现本地修改,并在提交修改之前检查与所维护的最新版本是否发生了冲突。
(二)协同资源的控制模式
协同资源的控制模式包括直接式与检录式两种。在直接式中,用户能够对服务器维护的版本进行直接地修改,其他用户则不可以修改正在修改的相关数据。检录式在用户获取或提交文件时进行版本核对。在设计修改时,用户必须要事先从服务器获得最新的版本,在本地进行修改,并在提交修改前要检查与所维护的最新版本是否发生了冲突,有效地维持稳定的协同工作秩序。当前系统针对建筑设计中争夺式、服从式以及混合式协同模式对设计资源管理的要求,在检录式的前提下做出了必要的补充。扩展的检录式在存储数据之外,还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设计变更数据进行建模,对描述同一个设计对象的多个文件资源进行关联管理,支持用户用多个文件来表达设计意图,有效地实现了对资源的横向管理。
四、虚拟协同工作环境
协同工作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协同工作系统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人员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平台,包括实时与非实时两个层面。实时的主要表现为虚拟协同工作环境,侧重借助视频、语音、共享程序以及共享白板等来实现对设计师远程会商的支持,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而非实时的通信模式则包括电子邮件以及留言等方式,主要针对那些并不紧急的信息的处理,或者是召集人员到协同工作平台中去。作为更高层次的虚拟协同工作平台,其包括了通信支持、组织关系管理以及实时协同环境等不同方面,从协同需要的各个层次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组织关系管理则指的是对采用协同的人员的归类与划定;实时协同环境强调用网络协同的方式提供面对面协商的替代方案;通信支持指实时协同以外的信息传达、人员交流与管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对于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建筑业的自身发展,关系到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战略决策的最终成败。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研究,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的考察中去,保障设计的模型能够与实际需求相一致,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以及数据仓库等不同先进智能化技术,全面实现协同过程控制以及设计历史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从而为建筑设计做好信息沟通保障工作,最终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佐人,吴炜煜, 张浩, 等. 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研究与通用平台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 M S,2003,S1: 112 117.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 核心竞争力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带动下,国内对煤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煤炭的价格和销量也双双创出了新的纪录。在这一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入煤炭领域进行投资,开采了规模和数量庞大各类大中小型煤矿,也因此,带动了煤炭建筑业的发展。一时间,很多相关的矿山建设队伍都投入到了煤炭建设项目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随着建设队伍的不断扩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建设项目中取得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保障煤炭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从而进一步确保矿山煤炭生产的安全,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煤炭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煤炭建筑业行业的特点和问题
煤炭行业是一个对安全生产有着严格要求、而且主要是在地下进行生产作业的一个能源/资源开采性行业。这也就决定了煤炭建筑业行业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作业强度和工程量大的特点。作为矿山建筑行业的一个分支,煤炭建筑业与其他矿山项目的建设相比,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比如在施工的地质条件上,与铁矿、铜矿等金属矿的地质特点有所不同。再比如,与其他一些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相比,作为一种蕴藏量比较丰富的能源型矿产,煤矿项目的规模一般比较大,煤炭建筑施工的作业量也比较容易上规模。而最关键的,就是由于煤炭生产的特点,使得在煤炭建筑施工的方案设计上,要特别注重对今后煤炭生产安全的影响,这也是煤炭建筑设计和施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 煤炭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煤炭的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刺激了对煤炭行业的投资,为煤炭矿山建设和煤炭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矿山建设的巨大需求以及煤炭建筑企业的良好效益,也吸引了更多的矿山建设队伍参与竞争,使得煤炭建筑企业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在一些小型的煤炭建设项目中,由于盲目的价格竞争和不规范的施工管理,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也为整个煤炭建筑行业所警惕和思考。此外,为了保障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对煤炭建筑施工的标准,也做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如何适应这些新形势下的变化,是煤炭建筑业企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讲,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技术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源自于技术的进步。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能够最直接地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能够最直接地创造出企业的竞争优势。现在矿山建设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转型,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企业在自动化施工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
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根本还是在于人,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去管理和运用。一个企业有没有凝聚力、能不能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还是取决于人的意志、动力、智慧以及执行力。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地形成团队的力量,而不是相反(形成消极怠工或内耗)。
从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符合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要有大局观。从政策上讲,现在对煤炭项目的建设、开采环节的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的,这既是因为各类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而从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尽管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个共识,但是,由于能源短缺和新能源的开发和成本问题,煤炭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是我国能源和资源产业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升煤炭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认清形势,不仅要注重施工安全,同时也要对煤炭建设项目提出更好的更能保障生产安全的方案。同时,抓住时代的机遇,不要为新能源的发展所迷惑。
4 建立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离不开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企业的技术力量才能有别于通过对设备和人员的简单“堆砌”组合所形成的可复制的建筑施工能力。自主创新,一方面是对现有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另一方面则源于对施工环节技术细节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的积累总结。在煤炭建设项目中,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施工要求,能不能做出最好的方案,能不能最快最有效地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是最能考验建设队伍的真正实力的地方。只有那些已经消化吸收了现有设备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以往的各种经验和项目做出了很好总结的,以及自己自主创新技术方案的施工队伍和企业,才能真正克服在各种条件下的技术困难,才能真正地展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5 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
提升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和人才优势,离不开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技术规范与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是保证施工安全、工作效率、建设质量、项目进度的重要前提。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项目经验丰富施工技术优秀的建筑队伍,与那些不成熟、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企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否能严格地实行这些管理制度。而同时,一个企业、一支队伍,能否保持良好的战斗力,能否吸引住人才,也在于这个企业、这支队伍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解决一些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从而形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 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提升企业的创新发展水平,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科技的进步,包括新材料的出现、新型设备的出现、新型施工方案的出现,以及新的勘探、施工技术手段的出现,都能直接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自动化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过去我们在煤炭矿山项目施工中所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一些信息化的设备(包括软硬件)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项目施工的协调和管理。今后,随着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更多更好的技术方案的推广,矿山建设的技术水平必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7 总结
本文立足于对煤炭建筑业行业的特点和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煤炭建筑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体系,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推动煤炭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步与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煤炭建筑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守科.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2008(S2).
[2]金国辉.中国入世后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1).
[3]成强,王行.浅议建筑业企业安全预控体系.江苏建筑[J].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