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

时间:2023-06-25 16:2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和德育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和德育教育

第1篇

论思想政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邵龙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中学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所以历来就是教育的重头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树人者,以德为先”,足见德育的重要了。正因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学中都渗透着她的灵魂,随处可见她的影子。但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又岂能仅仅成为众多科学的附庸?!她自有其阵地,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性作用

    理论是学科的基石,这是常识。无论什么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无疑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期待发展壮大。德育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其出发点和有力依据,又怎能当此重任?完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品德的培养。一般学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内容时,由于受学科限制,大都就事论事,仅仅谈到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为什么的问题。因而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说个究竟,如果施教者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在作秀。当然就不可能达到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他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它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这样,才使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时事等等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个侧面构成。这些单个的侧面无一不在充实和完善着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具魅力。但这些单个的侧面却不能单独完成整个体系的功能。我们的各个学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侧面,尽管它们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没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要求。因而仅仅这些侧面出发,只能从某个侧面对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课,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对人的成长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个学科所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这种全方位成长的标准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规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不问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会还会有着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们的认识的差异,可塑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都较大。而其它各学科的重点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况且现实的社会中善恶并存,真假混杂,美丑难分。此不可能对德育教育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然而思想政治课通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而对有史以来,损害我们民族利益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从而明确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区分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规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帜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规范之下,沿着预期的目标,顺利进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发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课构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继承,而且思想政治课根据自身的科学性,在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的预见,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来,  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这为德肓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便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确保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为教育的灵魂。

第2篇

一、什么是和谐的德育

也就是说,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没有了条条框框的强制性约束,不再拘泥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让学生与各种规章制度和谐相处。下面说道和谐方法。我们这里提到的和谐方法,就是我们进行和谐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这些手段,在传统的教学的基础上,被牢牢禁锢,脱离不了课本,诸如思想品德的说教,以及英雄主义思想的灌输,变相的体罚,还有举办一些毫无特色,全国统一的课外活动。这样的生硬的教学手段,并不能够将和谐的元素带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同时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教学,了解其真正的思想追求。而我们所说的和谐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感受到道德的强大感召力,让学生在内心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缔造自己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自身内在。中小学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并不是要求学生提早进入社会大环境,而是在自己小社会的氛围中,实现新一代国家希望应有的价值。

二、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都能够正常的认识,并且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关系着我们中国的未来。而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只是学校自身的工作,它是一个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的工程体系。但是,经过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对于德育教育,似乎只有学校将德育教育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上,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的方面对此并不重视。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把网络环境以及文化市场看做德育教育的杀手,让学生与其生活环境割裂开来。这样的做法是违反和谐德育建设的。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就是依赖生活环境,将周围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环境纳入一个整体,对环境加以理解以及利用,这样才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德育就是摒弃传统的所谓择差教育等等,将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待。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中华大地上不是只有一簇簇的罂粟,而要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立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德育,从中小学生本能的关注入手,再到对他们心理的关心,最后到他们群体的公共道德的建成,让德育内容和德育主体、德育环境和谐一致。

三、和谐是中小学德育的追求

和谐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追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教育知识停留在一个书面化的教育阶段,并不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而学生由于盲目崇尚英雄主义,不能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误入歧途。和谐德育则不然,它以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社会化的引导,这种引导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或不该做的。这样要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荣辱观,并且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础德育与英雄德育的结合是德育内容的人本追求和文化追求。

四、总结

和谐德育摆脱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参与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反省与提升。这样便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排斥心理进行受教育,到达这种程度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道德教育,同时也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境地。

作者:卞逢祥张海珍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小学

第3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论语;理想国;言说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70-01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二者都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位置

孔子始终把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所讲的这四项是指典籍文献、道德实践、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四项内容,道德占了三项,典制与德行互为表里,也有密切的联系。而苏格拉底也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 ,最大的学习就是善的学习。在苏格拉底那里,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也正因为善的理念赋予人的理性以认识能力,使认识对象具有真理。

(二)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多次谈到“仁”,孔子说的仁,包括了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道德观念,而其最基本的涵义则是“仁者爱人”。

苏格拉底所使用“德性”这一概念的意义也不是单一的,它包涵了各种道德观念,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正义”、“虔诚”、“节制”、“勇敢”和“智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已”,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并不表示一个具体的德目,而是所有德目的一个通名。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言说的标准问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可说是中西方传统言说标准的确立者。然而,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3]苏格拉底非常注重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这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这种要求是言说本身的要求,而与所言说的对象或内容无关。

(二)孔子“仁”的思想涵义

孔子在《论语》中与弟子们讨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仁”的问题,“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然而,这些讨论全都是建立在未给“仁”下一个明确定义的前提下的。孔子的标准始终在他自己的内心,一切说出来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不可依靠的,也许只有当时面对面的两个对话者(“我”与“你”)能够领会,一旦当事人去世,就只好由后人任意解释了,这种不可言说的“道”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做法。

(三) 言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德育方法以及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明确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在当今看来,不能在教学中直接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学生在探求某种道理而未达到目的时,老师予以开导指点,使之得其真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如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4人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的回答各不一样,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弟子的学习。

苏格拉底的教化方法是助产术,即帮助孕育于精神自身的理性、知识、品德从精神本身中出世和成长。他认为真理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去自觉地发现它。因此,苏格拉底深入雅典人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于内心的真理的任务,通过讨论式的对话,引导对话者精神的提升与思想的唤醒,启迪对话者对美德的追求。

三、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德育教育的目标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德育教育要为政治服务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心目中,政治、道德和教育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二人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并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加以论述。孔子认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不同造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差异性。孔子赞同“学而优则仕”,把受教育就是为了从政的这个目的表达得很清楚。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苏格拉底)也认为教育是通向正义的唯一道路。当政者只需注意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赞同政教合一

所谓政教合一,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政治、宗教合一,当政者同时也是宗教首领。从广义上来看,这里的“教”除狭义的“宗教”含义外,还有“教化”的意思,因此政教合一也指国家利用官方的意识形态对国民实行思想文化的控制。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后者。柏拉图(苏格拉底)认为城邦首先是个教育机构,他是个典型的政教合一论者。孔子虽然没有像柏拉图(苏格拉底)那样明确主张政教合一,但他内心深处也是赞同政教合一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整合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充分挖掘。教师在发现了德育因素后,要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的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在教学《统计表》一课时,我把“节约用水”的德育因素隐藏在统计表中。通过观察统计表,计算统计表中的数据,学生发现本地的用水量普遍偏高,节约用水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品行素质

小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充满崇拜,哪怕老师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他们也会在不知不沉中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人格的塑造。(1)服饰。每当上课准备铃一响。我都会先整整自己的衣着,让自己的仪容得体、大方。拒绝奇装异服走进学生的视野,维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正派的形象。(2)行动。乡镇的小学生卫生环保意识差,在低中年级的课室里,一些纸张,包装袋等垃圾,偶尔会遗落在教室的某个角落。这时,如果是你,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呢?有一次,我正组织学生讨论两位数乘一位的计算题的算法时,有两个学生正在把他们地上的纸张,推到对方的“地盘”,我看见了,我低头捡起了,然后继续上课。接着,我看见另外的一些垃圾也不见了。在书写方面,我也力求做到书写工整、美观。(3)语言。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堪入耳的语言,充斥学生的耳朵,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些语言。教师不能无时无刻纠正学生,但教师规范用语,文明用语,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熏陶着学生。

三、利用小组活动或其它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小组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如能切落实,它在我们师生的互动中,起到不可回避的作为。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对一些需要探讨性的知识,我们多数采用小组合作,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有6人一组,有四人一组,有2人一组等,让学生在小组的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讨论、交流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除了小组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也是我们教学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情感有冲击。如教学数学计算题之后,在知识巩固环节,我采用以小组或男女为单位,进行抢答比赛、夺红旗、过河比赛等活动,尽量每人都参与,获胜的那组可以要求输败的那一组合唱一首歌或背一首诗。这样的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团结一心,力求成功的学习态度,深深融入到集体,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还就《统计表》一课来说,我抓住生活中的德育契机,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五、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5篇

一、前言

高等学校,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不仅进行知识传播、文化传承,而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源泉。

高校以育人为核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组织管理,行为规范教育管理以及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德育教育体系在育人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实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人才的定义

1.创新概念 创新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新思维,可以是为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创造性的新产品或者新理念。创新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不断拓宽人的思路,发散人的思维,让人可以创造出新理念和新产品。

创新主要运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比如说思想、技术、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或者是成果上,做出进一步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造出一种更加具有现代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现性创新,这种方式是没有规律可寻的,需要对某种规律,事物本质等,作出一个新的理论发现,就像牛顿定律一样,是属于天才性的创新。而另外一种创新,则是指发明创新,包括各种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属于一种改革的范畴。而创新教育,就是根据这种创新的原理,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观念以及创新的能力。

2.创新必备要素 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意识的独特能力;创新人格是指对某种事物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探索、挑战欲望,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品质;创新思维就是目光敏锐,懂得变通,思维的发散性以及独创性比较强的思维。在这三个要素中,创新人格是最重要的,它是创新人才的最基本要素,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是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必须要知道如何进行创新,还要清楚为何而创造,一个就是创新的能力问题,另外一个则是创新的价值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完美统一的新型创新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真正创新人才。

三、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高校的因素 首先,目前部分高校认为,德育教育,只是一种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

其次,高校德育教育的某些环节,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能力受到了限制。

再次,对于德育教育,大多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环境因素 主要指社会环境,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化利润,使得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观念都会产生影响。一方面使得学生思想得到解放,变得积极进取;另外一个方面,使得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投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想,使得德育教育与这些思想观念发生着较大的冲突,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3.家庭的因素 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父母及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实社会中,部分的家庭,将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输给子女,给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短期内很难得到扭转,这就给高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观念因素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于互联网的接触,时间上比较早,程度上比较深,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着变化。再加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以及思想观念,与我国文化与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冲突,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崇洋媚外就是学生的一个典型心理,这些都制约着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发挥德育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主要措施

1.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根据现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主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管理系统。将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加大管理方面的力度,使得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 ,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打破陈规,进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一个集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2.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进一步完善德育教育的运行机制,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环境育人等方面进行重新地整合,推进创新人才在高校的发展。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资源,要进行优化,建立起以教育为主导,以服务为原则,以管理为依托的德育教育新格局。德育教育的实效,需要与就业制度,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加大德育教育在高校的管理力度。

3.建立德育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一个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为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及成长提供重要的保障,以全面提高学生们德,智,体等综合能力。

4.建立统一网络格局 利用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全国各大高校的网络渠道,以网络的力量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更加地符合现代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6篇

关键词:教师;德育教育;积累;潜移默化

道德教育是伦理知识的教育,它与科学知识不同,学生向教师学习的不是客体化的知识体系,是充满主观内在性的、主体选择性的观念体系。道德知识是附着于情感化的教师身上,吸引学生自觉地趋近和认同。所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那么,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教师在教育和引导中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一、重在实践,注重积累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实践,注重积累”。首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时刻以学生为根本,使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学习与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其次,以学校内的教育为辅,让学生从一点一滴来理解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使个人认识与社会道德评价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但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辨别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还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班干部起到引领的作用。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班干部各尽其职,组织同学们进行有效的合作,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科任老师保持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忌讳的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手的关系。那么如何将对手关系改为助手关系呢?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所在。我认为首先班主任要有多设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为助手,要把每一名学生当作助手。每名学生在班级中都负责一定的事情,大家都为班级负责,人人参与管理,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珍惜机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才华,为班级争荣誉,重新塑造自己。同时使学生明确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从严要求,不断克服缺点,积极向上,他们的才华显露了,人格美了,形象改变了,信心也回来了,从而达到了思想转化的效果。

三、让诚信教育发挥作用,从而优化环境

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理解诚信,践行诚信。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内心的震动。

2.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为人师,身体力行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率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感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权,遵守校规校纪是必需的,以强化管理工作。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同时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时刻发光。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2.名师谈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资料.

第7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教育强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职生在就业方面却因职业化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徐州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开展中职德育的职业化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职业化

新课程改革中对中职德育的要求,使得德育和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要求在德育课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基于德育进行职业教学实践。本文分析了目前徐州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中职德育的职业化。希望为中职德育实践提供思路。

1.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涵义

中职德育职业化这一词的构成是由中职德育和职业化两个中心词构成的,中职德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其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阵地。

2.中职德育现状

下面结合徐州的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徐州中职德育的现状。(1)学生现状分析。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年龄在15~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易产生过激言行。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得经历过中考的他们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和迷茫感。加之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将中学阶段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入到新的环境中,更加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很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中职院校,有些甚至是被逼上学。因此,此类学生没有职业生涯的概念,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信念,没有理想,在道德方面容易迷失,不知道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怎么去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中职学生容易被片面的、表面的现象迷惑,影响其思想和行为。部分学生认为所学无用,从而厌学,缺乏纪律性,产生盲从心理。生理特征使得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对事物比较敏锐,感情变化比较大,自控力和识别能力差。(2)教师现状分析。学生德育需多方面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在现实中,实际并非如此。部分老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也是随意根据教材串讲,同时许多德育教师由于是辅导员或者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负担,导致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德育的方式方法。(3)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从课堂环境来看,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外环境来看,学校德育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团体活动没有进行德育的宣传,缺乏相应的宣传和组织措施。

3.实施中职德育职业化的思路

(1)学校从学校领导开始重视德育。学校领导重视德育,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有利于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德育职业化的推行,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上都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能够促使德育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的快速形成。(2)校企深度合作。要将德育和学校合作企业文化相结合,系统地将课堂教学与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职业道德和德育教学内容。可以以学校社团为载体,举办社团活动,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员工来校进行职业发展讲座,或者对企业文化进行采访,增加企业和学生间的互动,以此积极宣传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职业素养要求,让学生以更高更职业化的标准要求自己。(3)转变教师德育教学的理念。职业化的理念对德育教学提出更高更规范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是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教师素养,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同样要有职业理念和职业信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将德育融入到职业技能的教育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导向。将职业教育引入德育课堂,能够将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与自己选择的专业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好德育内容,同时结合职业化,有针对性地将企业需求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使中职德育从社会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职业化德育制度。(5)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发展德育校园社团。丰富学校德育文化,发展德育学校社团,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在无形中影响学生行为。例如,成立创业协会、企业联盟会、德育实践协会等社团,积极组织报告会、企业参观访谈会、职场模拟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影响更多学生的道德行为。

加强中职德育职业化,结合企业和职业化的要求,能够让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符合企业需求的“软实力”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其竞争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彭宝 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第8篇

“教书不育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素质教育,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原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应用与实践教育。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过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取消或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弱,在就业之后很难直接进入角色,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二是师生关系淡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使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教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还应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从而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淡薄;三是高校行政化现象日益突出。高校是教学与科研部门,校园文化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形成的“软文化”,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很难通过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控制,因此,各大高校纷纷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与科研进行管理,使得高校的创新能力、灵活性与校园文化逐渐减弱。第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大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这些年轻人在高校中,缺乏家长的直接管理,更容易在自由的真空状态下受到影响。传统高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原来的小规模教育变成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但是,其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并且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缺失,自制力不足。由于高校文化教育领域的缺失导致了在校大学生的信仰缺失,没有形成新时代的价值观,并且由于自制力不足,产生了懒惰、责任感差和奉献精神弱等问题;二是高校攀比现象严重,滋生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高校也不例外,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与拜金主义倾向,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发育,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负面作用;三是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逐步的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由于时间多,管理松散,因此,高校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经常发生因为上网导致的退学和厌学事件;四是厌学情绪严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的好不如生的好”的学习无用论言论,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的这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通过行政制度进行解决,需要高校建立起符合教育大众化的新的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合格的高等人才。

二、弘扬德育的教育理念,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从高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着手,形成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型高校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教师、教辅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是劳动密集型的教育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主要的培养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了多层含义:一是高校的管理和教学应该以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的主人,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人才,最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精神状况,因此,应该提高教师在学校决策中的地位。首先以教师为本应该鼓励和促进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其次是提高教师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发言权,而不是由行政领导决策;二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高校中的主体,高校在校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因此高校应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这种培养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权利,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之上,学校的工作人员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尽量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约束学生,而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在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而不是强制的行政手段;三是加强高校的责任意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高楼大厦。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树立高校的职能意识,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学生,完成国家和社会交给高等教育的任务。

第二,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的十报告明确的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况起来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的进行宣传和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高校教师是高校中的劳动主体,应该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将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帮助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二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因此,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思想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通过课堂教育与主题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育除了讲授知识之外还要在课堂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各项主题活动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加强高校廉政思想建设。随着社会中“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高校中领导和教师也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会带来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现;一是招生腐败。招生腐败指高校领导在招生考试中的舞弊现象,通过贿赂帮助低分考生升学;二是考试腐败,考生腐败主要指高校教师在考试过程中收取学生钱物帮助学生提高考生分数;三是评优评奖与入党腐败,这种腐败形势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接受学生钱物帮助学生在各项评优中获得先进;四是基础建设腐败。基础建设腐败指的是高校中的领导通过大搞基层设施建设在其中收取承包商贿赂的情况。这四种腐败形势在高校发展中普遍存在并且影响极坏,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奋斗兴趣。因此,在高校中要加强廉政思想建设,在高校中形成公平、公正和公开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一个以知识和能力评优的平台,杜绝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对于高校的廉政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指出高校腐败现象的恶劣影响及严重后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各项信息的公开,不给教师的机会,形成透明公开的人文环境。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我国高校长时间与国际知名高校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并不在于“物质硬件”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关键点是在于高校的校园文化方面,西方国家的高校主张学术自由,在高校中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教授与学生是高校的主人,不应受政府当局和高校行政领导的行政管理,自治化的高校文化对于学术发展与学生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解决我国高校文化缺失问题不仅仅要从精神层面入手,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度的落实将精神层面的精神实质和宣传口号成为现实,这就需要对于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不重视教学,而只重视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教师在上课前不备课,甚至很多高校教授并不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应该加强教师的教学考核管理制度建设。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教师基本考核指标为辅助的制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二是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人事管理师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工作。人事管理应该加强教师的招聘、聘用、考核与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建设。从而形成适合人才发展与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生的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教师科研制度建设。高校除了是教学部门之外,同时更是一个科研部门,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在教师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进行科学专利的申报;四是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制度建设。高校的教育一方面是素质教育,另外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知识与技术。因此,在高校中应该对学生实践与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防止使学生实践项目流于形式。

四、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众所周知,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韩愈是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呢!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常识的教育。这项任务是贯穿学校语文教育始终的、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因为一个人,可以没有高深的知识,但不可没有较好的品德;可以不是一个“才”,但不可不是一个“人”。因此,语文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给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讲处世的方法,用先贤、今例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思想素质和行为准则。

教师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工程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天使。教师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品”字的塑造上,而以自身的人格道德力量感化学生的教师是永远令人尊敬的。无数的事实证明,语文教学处处渗透着人文和德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懂得了志存高远,那他就会对鼠目寸光、汲汲于自身利益的思想不屑一顾;如果学生懂得了“礼义廉耻忠孝仁爱”,那他就会在待人接物时知进知退;如果学生懂得了“民为重”,那他就会时时处处想到人民的利益,对背道而驰者予以抵制或痛击……

大语文的观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以为只要懂的一些诸如汉语知识、修辞理论、作文造句等等的常识,就能横行天下。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多种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之外,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行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渗透到学生身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激励的批评,一次耐心的辅导,都会让学生怦然心动、铭记于心,人文精神的传输就重在这些平时的熏陶、感染。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和德育教育:

首先,语文教师要用丰富而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情感教学,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上,通过人与作品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来感受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师心,要诲人不倦,要热爱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充满热忱,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生”同样需要热忱,要做到“有教无类”。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还应体现在对学生兴趣、习惯、态度、能力和性格的了解上,以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和休息的关怀上,要具有一种爱生如子的态度。

其次,语文教师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时代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客观、正确地对待学生,宽容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因此,教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时刻注意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心态,并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甘为人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应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如何建筑。其实,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人,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精神强健的个体。只有先“立人”,然后才可“立国”。如果我们的受教育者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创造力,也就谈不上现代化,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在于引导,而决不是也不应是灌输。解放学生,培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也是在解放语文教师自己。语文教师不是智能机器人,也不是道学家,而是学生品质发展的助力器,泯灭学生个性,限制学生特长发展,这种错误观念和做法必须彻底纠正。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最需要纠正的是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见解、保留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人格的尊严、思想的尊严、个性的尊严。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敢想敢做,这样才能让学生最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语文教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认识,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语文教师,既不能放松自己、放任学生,又不能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人格塑造、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利用语文这一载体,切实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论文选编(上下)》 林治金.青岛出版社.2001.9

[2]《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技能》 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 6月

[3]《做最好的教师》 刘永舜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

第10篇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也就是说,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明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和思想都高速发展的时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科技逐渐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和生活,也改变着教育的思路和模式。但是无论社会如何飞速发展,教育的根本理念不会产生改变,以人为本、育树成材的理念依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行为都基本成型的时期,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最基本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根本,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内涵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创新理念,使学生变得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不仅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有一股冲劲儿,一股闯劲儿,成为了成绩出色、品德兼优的人才。

(责编 张翼翔)

第11篇

一、主动式德育教育概述

班主任是对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在德育教育时,从班主任出来学生的德育问题来说,可以是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式德育教育是指学生没有出现实质性德育问题,但有某方面德育问题倾向时,所采用的一种有针对的预判性德育教育,从而达到防止德育问题发生的教育形式。被动式德育教育是指学生出现实质性德育问题后,采用的一种补救式德育教育,它是被动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主动式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融合于智育和体育之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在任课期间都或多或少的进行德育教育,但这种德育教 育大多数是学生发生了违纪事件后,在被动的情况下实施德育教育,而主动式的德育教育不多,或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主动式德育教育是班主任采用得比较多的教育方式,班主任主要是通过班会和个别教育的形式展开。但在开展主动式德育教育时,没有把握和运用好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不能达到预期的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德育的发展,给班主任工作带来难度。

2.主动式德育教育特点

主动式德育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在德育教育中灵活运用这些特点,将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便利,主动德育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动式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德育需求,有明确目的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学生的德育需求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依据因需而教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目的。第二,主动式德育教育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一般特点。在德育教育中任何一个德育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但主动式德育教育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是以学生需要为前提条件的,班主任运用不同的德育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教育,弥补学生的德育缺陷。

二、主动式德育教育的运用

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重在防止德育问题,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式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首选教育方式,如何运用好主动式德育教育就成为了班主任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本论文从主动式德育教育的特点出发,讨论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的三个特点,来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因学生需要,开展德育教育

人的需要在心理学上是激发从事某种动机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有需要才会引发相应的行为。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前提来自于学生的需要,利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正确的行为判断,把握学生德育需要成为班主任进行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关键。班主任怎样能发现学生的德育需要,并运用好这种需要就尤为重要。人的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学生是因物质需要而又可能引发德育问题,班主任就应该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金钱观,并有目的的举例说明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和物质利益思想。如果学生的是因精神需要,就要通过主动式德育教育区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认学生在心理上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个人的精神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国际性社会,学生的需要受到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给班主任区分学生德育需要带来困难,但学生的需要离不开物质和精神需要两种,只要班主任从这两种本质需要出发,就不难找到学生的德育需要,为更好地运用主动式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2.把握德育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

德育教育的普遍性和针对性特征决定了主动式德育教育也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主动式德育教育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以学生需要为前提,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就能反映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共性和个性。主动式德育教育的共性就是德育教育满足于所有学生的需要,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它在主动式德育教育中是一种大范围宽广度的德育教育,对多有的学生都具有启发作用,能使大多数学生接受,并影响学生的道德思想。主动式德育教育的个性是有针对性的对少部分同学进行德育教育,是对个别学生突出问题的有效应对。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没有过重的学习压力,大部分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往往紧跟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跳跃性思维凸显的更加明显。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都会受到不同的冲击,产生一些变化,这种冲击和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如何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性人才,德育教育,必不可少。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一些学校开展的品德教育课程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目标不明确,特别未能体现出中职学生的特点,从而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由于德育目标的不明确,在德育教育中容易偏离职业教育的方向和实际,没有实效性,无法达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

一是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教育观念。由于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造成了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时,往往是抱着一种因文化成绩不理想而无奈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态度,极易造成学生思想不进步、混日子、混文凭等堕落思想。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宣扬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第三,通过一些课件、宣传片、板报、短信、微博等媒介手段,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德育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德育教育,才能搭起沟通的桥梁,才能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更顺利。

二是重视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德育教育课程地位。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编排课程的时候,要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穿插在主课程中间,同主课程一样进行考核。同时要倡导在其他课程的开设中融入德育教育。

三是建立起专业化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能驾驭好德育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创新,不断改善和丰富教学内容。

四是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机制。学校要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现阶段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教育管理机制,将德育教育纳入年度教学工作评比中,并将此项教学工作与教师业绩挂钩,促进德育教育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五是优化德育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张贴文明标语、出版德育板报、播放德育教育片、评选德育模范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比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三、改革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

在中职学校中,一定要提倡技能为主,德育为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要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的德育教育现状,本人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教育部要加大对德育教育教材的改革。教材的改革要体现出新时代的要求。德育教育教材要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及时进行更新,使德育教育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加深爱国情结,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材的改革要彰显出职业学校的特点。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教材的设计上既要与普通中学的德育教育有相同的一面,又要加入一些与职业技术息息相关的教程。

教材的改革要加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分析和身心发展特点,加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灵上入手,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信心,如此才能使得学生经受住社会的考验、承受挫折的挫败,真正发挥出专业技能的光芒。

(二)学校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要彻底改变说课形式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求教师采用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突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德育教育深入学生中的效果。

2、大胆利用先进科技进行教学。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在开设德育教育课程的时候,不能仅仅拘泥于用课本来作为教学,要恰当地使用好网络、音像、音乐、图片、幻灯片,甚至于一些电影、录像等多媒体教材来辅助课本教学,这样学生在有声像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中职学生的接受。

3、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要在实习中加入德育教育考核,中职学校的学习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更要偏重与德育方面的职业性理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在岗表现来综合考核德育教育课程,多为学生创造实习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4、德育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对于中职学校,要注重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试。德育教育不是强调片面记资料、概念就行,要引导写调查报告、论文课题、心得体会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实践来加深对德育课程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定会成功,并让中职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光芒,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趋势与体系创新.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6,10-13

[2]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

[3]王衍诗.德育工作必须创新.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09